640.webp (4)

毛泽东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学术上又是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绝大多数是用毛笔书写的。革命生涯中,战斗不息、笔耕不辍,写了大量书札、题词和诗文,它们不仅是革命的重要文献和精彩的文学作品,也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

毛泽东书法自成一家,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丰碑。我们分析研究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今天的书法家们如何学习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640.webp (5)

———毛泽东《贺新郎》

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在书法境界上已臻出神入化。从百幅真迹来看,毛泽东的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风雨雷电、水流花开、天地肝胆、大泽龙蛇,博大的心胸、纯美的诗情,毛泽东凭手中的长锋狼毫笔,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云水襟怀和审美理想。可以说,毛泽东的书法在六十至七十年代,已达到了巅峰。 有人形容其有“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雄厚……

640.webp (6)

——毛泽东《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640.webp (7)

640.webp (8)

毛泽东的草书,宏微共见。尤其是其精致之处,比如单字体的塑造能力,更能证明书家的基本功,以及经过长期练习之后手上的条的反射能力。毛的字之所以在当代独步一绝,背后的苦功亦可以通过我们对下面几十个字的分析见得一点点。

“永年”之间的连接,如衣袂飘飘。

640.webp (9)

“分田分地”的中间两个字“田分”,因草书变成了一个“界字”。

640.webp (10)

“食物”之间,起承转合,大小有序,瞬间而成。

640.webp (11)

“万仞”两字,直如山阵,后一字的两部分放在一起又充满体积感。

640.webp (12)

他的书法以楷书、行书和草书为主要形式,不事篆隶。主要是各种公开题词(共产党、国家各单位,报纸,学校,纪念碑等),以及大量私人书信、手稿、书自作诗词和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留下来的稿纸。后面几种绝大部分在他逝世后才由有关部门整理出版。

很多报刊杂志、单位、建筑物上都留下了他的字迹,如人民日报、人民邮电、新华书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等。全国著名的报纸和大部分省报,都是毛泽东题写的报头。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一般来说,喜欢狂草的人,通常性情奔放、浪漫;而喜欢写正楷的人,则严谨刻板。顿挫分明的字体,可以看出一个人为人刚健有力;而汪洋恣肆的书法,则折射了一个人豪放不羁的情怀。

640.webp (17)

毛泽东很随和,无拘无束,说话很有幽默感,“字如其人”这句话,在毛泽东身上,得到了充分鲜明的体现。

他的诗词雄健瑰丽,气吞千古。他无意成为书家,却将中国书法自宋以来的萎靡、乖张之风气一扫而空,创造了迅疾、雄伟、险劲、自由的“ 毛体”。

扇面书法作为欣赏和收藏之用,有其独到的艺术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明清书法家利用扇面的独特性,在章法布局、行气转换、书体选择、笔墨经营等方面独具匠心,既能表现出自家风貌,又能“小中见大”,不断创新求变。因此,对后世鉴赏者与临习者而言,扇面书法虽为短章小品,但置于书法史当中,每件作品都被赋予了时代精神,凝聚着艺术传承,其笔踪墨痕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微信图片_20180412165252

< 四月桃花扇底风 >

扇之于书画
只是一种书写形制
而之于文人墨客
却是生活中不可忽缺的媒介
甚至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
……

冯错 | 写扇七种

微信图片_20180412165248

(一)

黄宾虹画语录 一(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HyperFocal: 0

微信图片_20180412165248(二)

黄宾虹画语录 二(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墨池89109-2 32cm-67cm

微信图片_20180412165248(三)

黄宾虹画语录 三(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HyperFocal: 0

微信图片_20180412165248(四)

黄宾虹画语录 四(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墨池89111-2 32cm-67cm

微信图片_20180412165248(五)

黄宾虹画语录 五(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HyperFocal: 0

微信图片_20180412165248(六)

黄宾虹画语录 六(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墨池89112-2 32cm-67cm

微信图片_20180412165248(七)

黄宾虹画语录 七(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HyperFocal: 0

【 作者简介 】

640.webp

//


//

诗人,书法家,两本诗集刊世,写此熙熙世间;获奖入展三五,“书”为本心,一片热忱,为书法北上而南下求索十数年,入逸庐,居金陵,有心为人也为己,墨池联合创始人,墨池CEO。

·  END  ·

——————————

Thanks

640.webp

“春秋笔法·狮子吼——曾翔798作品展”于2018年4月15日(星期日)下午15:00,在北京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美术馆举办。


曾翔798作品展

艺术家|Artist

曾翔   

策展人|Curator

蔺道军

 展览时间|Exhibition Dates

4月15日——5月14日

开幕时间|Ceremony Dates

4月15日15:00开幕

主办方|Sponsor

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承办方|Host party

青海康享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青海聚光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江西华芃乡村文旅有限公司

协办方|Co-sponsor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建设综合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文旅规划研究院
北京东联盛世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展览地点|Exhibition

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美术馆

640.webp (1)

曾翔798作品展

640.webp (2)

曾翔
祖籍湖北随州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湖北书法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
清华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
今日鉴藏美术馆艺术顾问

640.webp (3)

- END -

640.webp (61)

前几日为拍卖的精品宋克《急就章》撰一研究文章。本来诸事繁忙,未必有时间写稿,但一想章草史是我数十年学术生涯的研究盲点,有机会循此作一番思考,亦是美事。遂费三日功,草成《宋克[急就章]与章草史》,列举从秦汉竹木简牍章草如居延汉简与东汉永元五年简、三国吴皇象文武帖、西晋索靖《月仪帖》尤其是《出师颂》以下,历唐宋尤其是元邓文原《急就章》、康里巙巙《李白古风卷》、杨维桢《张氏通波阡表》到明宋克再到清代沈曾植,理出了一个章草史脉络,又提出清末民国在平津地区有一个章草学派,如陈宝琛、郑孝胥、余绍宋、姚茫父、梁启超、罗振玉、周肇祥、林志钧、卓君庸等,即是其中的中坚人物。如果再加上于右任、王世镗、刘延涛、胡公石这活跃在上海南京的“标准草书”群体,民国时期的章草学术圈,南北呼应,其实本来是相当有声有色的。

但这样一个纵横无不如意又不太受关注的章草世界,其源头却必须首推到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迄今为止被推为“流传最早的存世墨迹”,决定了《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中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地位。

《平复帖》的作者陆机,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与弟陆云齐名称“二陆”。为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祖陆逊、陆抗皆为三国名将。陆机文名之盛,远胜于书名。尤其是《文赋》传颂一时。唐有《陆柬之书陆机文赋》墨迹传世,那是他的“文名”所致;而《平复帖》则标示着他的“书名”。

《平复帖》 的收藏流转次第如下:唐代收藏有殷浩印,这是第一个记载。有宋 “宣和”、“政和”、双龙玺印,知入宋内府。米芾《画史》云《平复帖》为晋贤十四帖之一,曾与谢安《慰问帖》同轴,殷浩印即钤于其上。米芾所知,此帖先入王溥家,又入驸马都尉李玮家。至宋徽宗得此帖大喜,泥金在前隔水黄绢上题签“晋陆机平复帖”瘦金书签。

640.webp (62)

隋展子虔《游春图》

元代流传未详,但据说有四段元代张斯立以下诸跋,后被清朝藏家割下另卖。明代万历间为韩世能得之,又入张丑秘箧,名家之跋甚多。清代自吴其贞以下递藏,再被征入内宫,经成亲王之手,王爷据此帖乃以“诒晋斋”铭其居。同治间归恭亲王,最后民国初为“旧皇孙”溥心畬藏品。溥心畬曾因卖唐代韩干《照夜白图》于国外,艺林众说纷纭,舆情大哗,轰动一时。

为怕《平复帖》再流失国外,张伯驹下决心急求购卖此帖。傅心畬开价二十万元;张伯驹先托好友张大千致意,想以六万大洋买下。溥婉拒。不久溥心畬因母病故急需用钱,遂经著名藏书家、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傅增湘撮合,张伯驹终以四万大洋购得《平复帖》。1956年,张伯驹将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等八件极品书画无偿捐献故宫,成就了中国近代文物收藏史上最伟大也最悲壮的一幕。

640.webp (63)

陆机《平复帖》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1995年春节前,北京琉璃厂旧货市场,偶尔出现了一个紫檀木盒。盒上刻“西晋陆机平复帖”、“诒晋斋”字样。文物大家王世襄闻讯赶去,认定此为成亲王遗物,遂出价携回。但置入《平复帖》,略嫌偏大,查诸文献如《墨缘汇观》,方知原卷有一宋代缂丝包首衬垫。故盒偏大。卷、盒一体,珠联璧合,在中国古代近代收藏史上也堪称是机缘巧合,是一段绕不开的佳话。

《平复帖》的来历和流传有绪在今天收藏界而言,是常识。《平复帖》与溥心畬、张大千、傅增湘尤其是为之痴迷甘愿典当家产乃至妻儿首饰珠宝的张伯驹的爱国故事,更是脍炙人口的艺林掌故。

640.webp (64)

张伯驹在《平复帖》上的题跋

《平复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除了“传世墨迹第一”值得骄傲之外;比起对它文辞的细密考证而言,对它在书法上的解读,似乎远远没有到位。这颇有点像作者西晋陆机一样,是文名重于书名——文物考证重于艺术解读,比如关于章草,在汉代武威汉简中已有如此挑剔跌宕提按顿挫的笔画,怎么到西晋《平复帖》反而收缩内敛不尚外露?

又比如在汉简到皇象索靖等,结构字形已是松紧得法张弛有度,舒展与紧密交替,十分清新而富于表现力,到了西晋《平复帖》怎么又回到笃实平拙不见丝毫悲喜而形于色?再比如汉简的解散篆法有隶草撇捺之势,怎么到西晋《平复帖》又开始首尾平推少见回逆纵之迹?这其中与当时的制笔形制有什么关系?又从竹木简的润滑到早期制纸的糙砺质实,工具、材料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这一连串的书法追问,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个关于艺术美的世界。

640.webp (55)

清 刘墉泥金小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1719- 1804),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640.webp (56)

清 刘墉泥金小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

640.webp (57)

清 刘墉泥金小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

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640.webp (58)

清 刘墉泥金小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的故居在驴市胡同(即北京的礼士胡同)西头129号,现已部分成为私人住房,单从外观上看还保留着当年的豪华气派。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刘墉的号,但这块横石现已不存在。

640.webp (59)

清 刘墉泥金小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礼士胡同的名字最早起在明朝,据传此地曾是驴骡市场,故而得名称驴市胡同,亦称骡市。清宣统时驴市废,以其谐音改称礼士胡同,取”礼贤下士”的意思。

640.webp (60)

清 刘墉泥金小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小楷《入法界体性经》,册页27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件小楷册以泥金书写,书格气韵高古,线条凝练厚重,深受锺繇和颜真卿的影响,脱化之际足以显示见其功力与天资。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40.webp (45)

陈献章像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后迁江门的白沙村,故世人多称之为陈白沙。 初受学于吴与弼。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他的著作後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陈献章是岭南最负盛名的理学家和诗人,同是一位独出新裁,敢于创造的书家。他的书法在岭南书坛最富有特色,名气也最大。他善书束茅代笔,晚年专用,自成一家。 麦华三《岭南书法丛谭》说,“白沙先生以茅龙之笔,写苍劲之字,以生涩医甜熟,对枯峭医软弱,世人耳目,为之一新”,“是以白沙震动中原”,“自谓何遽不如汉之概”。所谓茅龙笔,实为陈氏自制的茅草笔,笔锋可长可短、刚健有力,适合书写大字。这也可以说是陈氏的一大发明。现在传世的陈献章书法作品,多数是用茅草笔所写,鉴赏家引为稀室珍品。他在总结自己的书法经验时说:“予书每于动上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此吾所以保乎静也。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形立而势奔焉,意足而奇溢焉。”运笔的动静、留放、刚柔和结体的取势、通篇布局的新奇,他以一个理学家独有的思维方式,予书法理论以深刻的内涵。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陈献章《种蓖麻诗卷》 纸本草书 25.3x428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山渠面面拥蓖麻,锁尽东风一院花。江上行人迷指顾,老夫于此炼丹砂。短檠他夜照书床,一囗蓖麻也借光。老去图书收拾尽,只凭香几对羲皇。红朵青条摆弄同,人间无地不春风。莫轻此辈蓖麻子,也在先生药圃中。蓖麻得雨绿成畦,如此风光亦老黎。饭后小庵搜句坐,山禽啼近竹门西。蓖麻绕竹径通云,云里樵歌隔竹闻。手把长铲种春雨,风光吾与老黎分。种了蓖麻合种瓜,青山周折两三家。老夫来构茅茨毕,别种秋风一径花。公甫(资料来源:《中国书法》2004第五期)

640.webp (49)

陈献章《七绝赛兰香诗轴》151.7×61.4cm 苏州博物馆藏

  释文:山花艳艳缀旒亭,君爱深红爱浅黄。楚客见之挥不去,向人说是赛兰香。赛兰四首。公甫。(资料来源:《苏州博物馆藏明清书画》,文物出版社)

640.webp (50)

陈献章《梅花病中作诗》 纸本行书 。30.5×897.4cm 弘治辛亥腊月(1492)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释文:去岁夸身健,寻梅到几山。酒倾崖影尽,衣染露香还。北斗今何向,南枝半已残。下堂儿女笑,老脚正蹒跚。右一。 
  孤山一片雪,千古独称竒。此外不能到,人间都未知。正嗟同赏绝,又过半闲时。回首西岩下,南枝映北枝。右二。 
  人生如逝水,花发见南枝。对影身犹隔,闻香席不移。延縁看月久,勃窣下阶迟。坐恐芳时暮,扶衰了一诗。右三。 
  何处梅梢月,流光到枕屛。江山都太极,花草亦平生。阁冷香难即,窻晴影似横。冻崖妨足蹇,藜杖意高撑。右四。 
  隐几日初下,东岩兴复饶。月高寒自照,花近夜相撩。濁酒频堪写,清弦岂易调?罗浮在何处,魂梦与逍遥。右五。 
  水陆花何限,梅花太绝尘。如何开眼处,不见赏花人。北坞风微动,南梢月自真。老夫前席坐,得意不无神。右六。 
  山阁数株梅,山翁手自栽。有花娱我老,无计避人开。色映书帷净,香寻墨沼来。庶几吾服女(汝),不作委蒿莱。右七。 
  风月江山外,乾坤草木间。巻帘疎影动,拄颊暗香还。约伴多为地,吟诗别作坛。终南虽白阁,不恃小庐山。右八。 
  何处花堪忆,江门水背过。满身都着月,一片未随波。高倚松为葢,清连竹作窝。白鸥衔不去,飞入钓鱼蓑。右九。 
  弘治辛亥腊廿三日,石翁书于小庐冈精舍。

  此卷款书“弘治辛亥腊廿三日(1492年初),石翁书于小庐冈精舍”,是陈献章晚年作品。陈献章酷爱梅花,他栽梅、画梅、咏梅,以咏梅为题的诗作达六十六首,大都写得情趣盎然。《梅花病中作诗》是他爱梅且用茅草笔书作。题曰“病中作”,诗中虽有“下堂儿女笑,老脚正蹒跚”,然数丈长卷,一挥而就,无丝毫衰朽之气。

640.webp (51)

陈献章《大头虾说轴》纸本,草书,纵158.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由可嘉提供)

  署款:“弘治戊申秋八月望,石翁力疾书于白沙之碧玉楼。”款下钤印:“石斋”。无鉴藏印。

  《大头虾说》一文为陈献章所撰,并由作者于明弘治戊申(弘治元年,1488年)秋八月望书写,作者时年61岁,此作是他晚年的作品。本文是借乡间俚语“大头虾”来阐述人生哲理,立意新奇。此书所用之笔为茅草笔,一般书家较少使用。此种笔毫锋秃散,毛硬易干,因此书字独具特色。本幅下笔顿挫力很强,毫端开叉,形成了较多的飞白之笔。字迹墨色干枯,粗细变化丰富,兼之运笔迅疾奔放、挥洒自如,又少见连绵之笔,显示出动中寓静、拙中藏巧的韵致,书风独树一帜。 (资料参考故宫博物院网站)

640.webp (52)

640.webp (53)

陈献章《自书送刘岳伯等诗卷》纸本行书 27.3×514cm 上海博物馆藏

640.webp (54)

陈献章《七言绝句诗轴》纸本草书 129×51.4cm 上海博物馆藏

临摹是怎么回事?这是个大问题,不搞点临摹的心理学是难解决的。必需对临摹的流程有所考察。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起点)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

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终点)

第三,再一次轮回!

640.webp (43)

临摹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入古深浅就看这了

临摹的基本方法:

所谓“临”,就是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如同“临渊”。“摹”,则是将薄纸蒙在字帖上,随字的大小、线条的粗细而把它描写下业。

根据本人临帖的体会,我认为:要想临好帖,必须突出一个字–“勤”!临写必须勤。临一本好的字帖,要求通临。有人临帖,挑选自己认为好的字,或是自己喜爱的字来写,即使写也写得不多,甚至写上三两遍便乏味了,以为熟了,其实,非但一个字学不好,而且通篇的精神更无从领悟。这样是不行的。 

640.webp (44)

临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学帖似帖,形似神似。

似帖,形似易而神似难,这就要求临帖者,开始临帖时形势要求力学原作,笔划、结构、运笔诸方面越象越好,以至真伪难辨,这就说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专注一端,以究其难。

初学一种字帖,对它印象不深。对其中的难点,就要多次推敲,反复执笔实践,在书写中逐步就会穷根究底,为已所用的,一本字帖有其难点,此帖与彼帖的难点也不一样,而难点往往是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临帖时可以各击破,取其精华,左右逢源。这种专注一端的方法,仍然可以说是打基础的。

三、精通一帖,博取众长。

专学某人的字体,即便学得很好,但终归是追随人后,步人后法。“工”虽“工”,但这“工”并不高水平,还要用“博取”将它解脱出来。这里,“工”与“博”仍然是辩证统一的,没专工而无所谓“博取”,“博”要以“工”为起点,进而向第二期工程–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迈进。  

四、临中求创,“脱胎换骨”。

我们要从临帖中寻出一条新路子来。不能总是圈在字帖里出不来。我们在临写时,学习字帖,而同时要“高视字帖”,即不可把字帖临“死”了。学习字帖是入乎帖,高视字帖是出乎帖,能入是“临”、能出是“创”,从“临”中求“创”。临帖千万不可死临,死临,必现效颦丑态;死临,即便再下功夫也是徙劳无功。总之一句话:“临帖”而不忘“创新”,最后达到“脱胎换骨”,自成一家,写出高风格,写出新水平。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640.webp (24)

读书可以变化作者的气质,气质的好坏,是学好画的第一要素。气质是创作的一面镜子,直接反映到创作上去。

要有宽阔的胸怀,高尚的品德,不为名利所动,加以对事物的敏感性,即有理想、有见解,以及笔有韵味、神采奕奕,亦即前人所主张的画要有书卷气,有了它,就有文野之分。

新的涵义就是有文明的素质,直接反映到画上去。

640.webp (25)

这三种学问,也就是时常讲的诗、书、画。这三个姐妹艺术,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宋代陆放翁告诫他的儿子做诗说,功夫在诗外,是一点也不错的。

窃以为学画而不读书,定会缺少营养,流于贫瘠,而且意境不高,匪特不能撰文题画,见其寒俭也。

640.webp (26)

640.webp (27)

陆俨少说:我自己有一个比例,即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

有人把看画也叫读画,画读得多了,胸中有数十幅好画,默记下来,眼睛一闭,如在目前,时时存想,加以训练,不愁没有传统。

我总是仔细观看,不放过一切看画的机会。人家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说熟看名画三百幅,不会作画也会作。

640.webp (28)

有些人说我的中国山水画有些传统,认为一定临过很多宋元画,其实我哪里有机会临宋元画,如果真有些传统工夫的话,也是看来的。

我自己感觉到,看一次名迹,手中就提高一层。这些好画,无不从生活中来,自古大家无不在传统的基础上,看山看水,做到外师造化;然后有所取舍,加入一己的想法,所谓”中得心源”。

640.webp (29)

陆俨少说:我小时读《水经注》,关于三峡一段,文字隽永,令人屡读不厌。及今亲历其境,则又有文字所不能形容者。江上山势连绵不断,如展长卷。尤其江流湍急,回荡激流,滩各异制度,曲折开合,水流其间,变幻莫测。我坐在木筏上,可以细审其势,得谙水性;而传统山水,各家各派无不尽备。

诚非轮船急驶所能仿佛一二。在三峡之中,走了一个多月,比读十年书得益更多。

640.webp (30)

直到于今,我常常画峡江图,前后不下数百幅。也因有了三峡看水的生活体验,用勾线办法创造出表现峡江险水的独特风格。

长途旅行,每每在车上持续六七个小时,同车多有磕睡者,我总是打起精神贪婪地眺望窗外,找寻好山好水,从不放过。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我的方法,主要靠默记,不去强调山容水态的完全逼真,一般只记住它的来龙去脉,回环曲折,中间衔接勾搭,交待清楚就够了。

当看到一块石壁、一丛树;或者一个坡面,小至一个数根、一个节疤、一棵数干的皱纹,以前没有画过,或者没有画好,怎样去表现它”没有经验。这单靠默记是不够的,为此目的,必须坐下来对景写生,从而不端改进。

后来在窗外看到一丛疏树,日光映照,主干全部可以看出,方悟前人也是从西安市观察中得到启发,创为主干全露的画法。

640.webp (34)

640.webp (35)

学画早年成名,不一定是好事。成了名,应酬多了,妨碍基本功的锻炼,也没有功夫去写字读书,有碍于提高。所以学画切忌名利心太多。

我们看一幅画,拿第一个标准去衡量,看它的构图皱法是否壮健,气象是否高华,有没有矫揉造作之处,来龙去脉是否交代清楚,健壮而不粗犷,细密而不纤弱,做到这些,第一个标准就差不离了。

640.webp (36)

接下来第二个标准看它的笔墨风格既不同于古人或并世的作者,又能在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多有变异,摒去成规旧套,自创新貌。而在新貌中,却又笔笔有来历,千变万化,使人猜测不到,捉摸不清,寻不到规律,但自有规律在。做到这些,第二个标准也就通过了。

第三个标准是有韵味。一幅画打开来,第一眼就有一种艺术的魅力,能抓住人往下看,使人玩味无穷。看过之后,印入脑海,不能即忘,而且还想看第二遍。气韵里面,还包括气息。气息近乎品格,每每和作者的人格调和一致。一种纯正不凡的气味,健康向上的力量,看了画,能陶情悦性,变化气质,深深地把人吸引过去,这样第三个标准也就通过了。

640.webp (37)

640.webp (38)

读画有两种:一中是临摹,一种是创作。临摹是手段,其目的是对着好作品,逐笔逐段地模仿下来,化他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所以临摹切忌他画一棵树,我也画一棵树,他华一块石头我也画一块石头,照抄一遍,无所用心,这样效果是不大的。必须一笔一笔地揣摩他的起笔落笔处,怎样用笔用墨,多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如果换一种方法,是不是可以,所得的效果有怎样?

640.webp (39)

640.webp (40)

如是临摹多了,临一张有一张深刻的印象,对创作是有好处的。要把思想集中到画上来,在家里想,出外也想,走在路上看到一棵树,有一个节疤,回想以前是否在画里看到过,他们是怎样表现的,我怎样去表现它,要多想。所以不一定要从早上画到晚上,一刻不停地画得很多,多画而不想,是收效不大的。想的时间,再加上有一定的用手作画的时间,就是提高的时间,这样也可补救一般作画时间少的缺点。同样受到提高的效果。

640.webp (41)

640.webp (42)

有了名师,如非上智,每每为名师所圈住。老师的成就愈大,被圈住的力量也愈大。也愈难跳出。终生是老师的面目,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反不如无名师指授,自己摸索,四面八方,吸收营养,少框框限制,容易自己出新。

640.webp (11)

640.webp (12)

这些小楷书作出自一位初二就辍学外出打工,一边工作一边学书法的姑娘之手,书作素净、充满了灵气,她就是26岁成为中书协会员的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女书法家车迎春。

640.webp (13)

车迎春,女,汉族,1982年出生于陕西彬县。家中姐妹三人,车迎春是大姐,在她上初二的时候因为家里困难,只能辍学外出打工以减轻家里负担。

640.webp (14)

640.webp (15)

一个刚上初中二年级的小孩,外出打工能干什么?因为年龄小,车迎春没有去西安,而是就近去了咸阳,经亲戚介绍到别人家做保姆,柔弱的肩膀过早的承担起生活的艰苦,就这样她干了两年。

车迎春在中学时代就喜爱书法,但从未用毛笔写字,直到97年10月来到张教授家,她拜张教授为师,在张教授的指导下,从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古代楷书大家入门,又临习二王行书和王宠、钟繇等小楷。

640.webp (16)

此后10多年的时间,她从小保姆成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车迎春走过了艰难而又传奇的岁月,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640.webp (17)

名师的教导,自己的努力,车迎春的小楷作品先后入选国家级展览,26岁时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中国书协最年轻的女会员之一。

640.webp (18)

至今,她已培养了500多名学生。其中,有80多人次获全国青少年和儿童书法大赛金奖和银奖,有60多人次获铜奖 ,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好评。她也因此获全国青年书法优秀主讲老师奖,同时,也获得了“优秀辅导老师”称号。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6)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著作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

秦观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在苏轼,黄庭坚这样的书法大家身边读书学习,可见书法的功底。

秦少游行书欣赏《摩诘辋川图跋》高清图: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