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碑林

1 2 3 4 5西安碑林是我国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从历史价值来说,许多碑文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有的可藉以补充和订正史书记载的遗误,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宝贵资料。如从陕西周至县出土,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通高353厘米,宽103厘米,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字记载了唐时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

2、龙门石窟

6 9 8 7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103、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根据其用途、目的、手段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门类。

一是碑碣石刻。即在石碑石碣上刻有文字、花纹,如秦始皇及秦二世所立的《泰山刻石》等。

二是画像石刻。就是在墓室和石祠堂的四壁石块上,用阴线刻、浅浮雕等雕刻技法,镌刻出人物、车马、屋宇等生活画面及神仙灵异、奇禽怪兽等,如建于一世纪时期的长清县孝堂山上传说为汉代孝子郭巨的墓祠。

三是佛教造像石刻。大都刻于石龛、石窟之中,有佛、菩萨、金刚、力士等,也有佛教故事或供养人的造像。如泰山周围所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及其题记等。

11 14 13 12四是摩崖石刻。就是在山崖上刻出图画或文字。这类的石刻在泰山及其周围留存遗迹非常多,著名的有刻于南北朝时期的经石峪《金刚经》,经文刻在约三千平方米的大石坪上,隶书,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字大达半米,笔力刚健有力,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此外还有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由唐玄宗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等。

五是典籍石刻。如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部溪流中大石坪上刻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金刚经》等。

六是墓志墓塔铭石刻。主要镌刻死者生平、德行和所任官职等内容,泰山周围留存有大量汉代以后官员和名僧的墓碑和塔铭,如《房彦谦碑》,此碑记载了房玄龄之父徐州都督房彦谦的生平和德行,由虞世南撰文,欧阳询楷书。

七是题咏石刻。泰山及其周围,历代皇帝和文人名士如苏轼、蔡京、康熙、乾隆等留下的题字题诗数量众多,仅乾隆皇帝就在泰山及其周围留下了几十首御制题诗。八是建筑石刻。泰山石刻中石雕的人物、动物,浮雕的人物、车马、屋宇、禽兽等图像,石刻的文字等,既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哲学、文学、史学、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同时,泰山石刻中的汉画像石,反映出汉代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又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 “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2001年06月25日,泰山石刻作为北齐至唐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古砖收藏兴起得益于清代金石学的中兴,金石学始于宋,在清代发展为显学,尔中嗜砖者甚众,显赫者有阮元、张廷济、陆增祥、吴昌硕、鲁迅等,诸多名人尤喜三国古砖。

【三国古砖特点】

1、三国风云变幻,年代短出砖少。

所以珍贵罕见古砖多,也因此造就了三国名砖辈出,金石界收藏级的“神砖”,大多来自三国;

2、三国“年号”普遍喻意好。

三国人才辈出,年号自然大多是“千年好字号”,比如“天玺”“凤凰”“黄龙”“天册”等,吉祥,名号已然大气。

3、三国出现了楷书,诸体变异丰富。

三国古砖是中国书法进化的“活化石”,而且很多三国古砖书法十分漂亮,比如天纪、虞羡砖等。

4、三国古砖诸多名人背书。

金石界大亨大多喜欢三国名砖,比如周作人喜欢的“凤凰”等。

5、三国文化大融合。

战争与人员流动导致地域与民族文化大融合,促成三国文化多样化,表现在古砖制式、图样的风貌。

● ● ● ● ●

三国古砖砚欣赏

2

3黄龙:孙权称帝

黄龙元年,即公元229年,系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吴大帝孙权年号,黄武八年四月孙权即皇帝位,改元黄龙元年。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因此黄龙年号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有研究意义,对于两岸统一也有着现实意义。

黄龙元年方池砚1

4 5黄龙元年方池砚

金黄色老皮壳,古色古香,

反书书法厚重却不失飞动体态,

砖质细腻,开膛细腻光滑如镜面。

 

黄龙元年方池砚2

黄龙元年躺池砚

书法布局奇特,却毫无匠气。

砖质坚硬,老师傅开膛细腻宜发墨。

清朝长寿皇帝康熙皇帝酷爱书法,他说:“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之与我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长寿,而身强健。凡人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1玄烨主张“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过去有人认为勤奋、刻苦会损害身心健康,影响长寿,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玄烨认为书法家为写好字,在挥毫之前,总要“收视厌听,绝虑凝神,尽量做到心正气和,其效果对于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他还举例说,古代长寿的书法家大有人在,如书写“九成宫”的唐代书法家欧阳洵,终年八十五岁;写“天子庙堂碑”的虞世南,活到了八十九岁;写“玄秘塔”的柳公权,八十八岁才去世。可见玄烨的这一论断,确实是经过一番考证的。

2查考历史文献,古代书法家中寿星荟萃。被誉为唐初“四大书家”的欧阳询、虞世南都年逾8旬,柳公权享年87岁,颜真卿活了76岁。元代的杨凝式,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等书法家,也都八九十岁而终。

为什么书法家中寿星多呢?因为书法是一种集肢体活动和全身力气于笔端的艺术劳动,习练书法同打太极拳有异曲同功之效。有个疗养院采用钓鱼、书法、打太极拳3种方法治疗神经衰弱,结果以书法疗效最佳。

3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紧张的工作开始得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人衰老的速度反而会越慢。所以,人要想衰老得慢,就必须保持脑力和体力的活动。然而现在的中老年退休后工作量和运动量都较小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四肢肌肉筋骨运动,同时也需要大脑的思维运动,这两者的具全是延年长寿必不可少的。而书法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所以说书法可以令人长寿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而康熙皇帝级够从书法家长寿的现象中,观察到书法可以令人长寿的奥妙所在,这不得不令人信服且佩服。


1练字时,心要静,身坐正! 

脚放平,仔细看,认真临! 

粗者重,细者轻,转折处! 

须慢行,钩有力,线条挺!

竖要直,横要平,重心稳! 

点画匀,有节奏,有呼应! 

求笔法,讲造型,既悦目! 

又怡情,感悟深,贵有恒!

日月练,心手灵,古今事! 

勤为径,有志者,书竟成!

 

乾隆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书画痴”,作为一个皇帝,他有着独天得厚的资源,他编撰了我国书画著录史上的旷古巨著《石渠宝笈》,他的收藏之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而,他的眼光好像并不太好,许多学者发现他的藏品里有许多并不是原作,那么他究竟收藏了多少赝品呢?

1富春山居图

乾隆收藏的赝品里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了。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见到后爱不释手,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招——到处盖章、题诗,连山缝也不放过。结果第二年又得到了另一幅《富春山居图》,而第二幅才是真品,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此前收藏的是假画,一边却又以不菲的价格将他所称的“假画”买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笑谈。

2古木竹石图

倪瓒是”元代四大家”之一,而乾隆至少收了他三幅赝品。乾隆对倪瓒的《狮子林图》喜爱有加,在画面上反复题跋六则,但著名鉴定家徐邦达和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文金祥都认为该作“为明人的仿摹之作无疑”。还有现藏故宫的《古木竹石图》,经故宫博物院书画研究院院长肖燕翼通过对画面风格、印章、题跋的仔细对照研究,认为倪瓒这件作品当属赝品。倪瓒的《汀树遥岑图》也被徐邦达鉴定为赝品无疑。

3免胄图

宋代李公麟的《免胄图》曾被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但是直至清室败落,很多鉴赏专家见到画作后才发现,虽然画面协调、用色落笔等均有古风,白描人物也极具宋人风采,但是更多证据显示,这幅画却不是出自李公麟手笔,而是后世仿品无疑。

4谢赐御书诗表

据档案记载,清代内府里曾藏有两副宋代大书法家蔡襄的楷书作品《谢赐御书诗表》,内容一样,均是行墨持重,措笔安和,字字端严劲实。其中有一幅字就很轻易地被乾隆皇帝赏给了自己的皇六子永瑢,并被乾隆皇帝刻入《三希堂法帖》,另一幅流传去了日本,然而留下的恰恰是赝品。

5宋徽宗《听琴图》

主攻中国宋元绘画研究的刘九洲更是犀利地指出乾隆收藏的宋画里六成都是假的。从1997年台北出版的《故宫书画图录》也意识到这一点,比较可靠的真迹都是彩色印刷,不可靠的都是黑白印刷,而全书大部分是黑白印刷。台北故宫博物院助理研究员陈韵如也曾分析出乾隆收藏的七十余件宋徽宗作品中,可能仅有五件作品能视为有据之作。

6江村书画目

关于乾隆被坑的故事中,最荒唐的恐怕就是高士奇明目张胆地将自己收藏中的精品留在家中,另立秘册,将伪劣、价廉之品进呈给乾隆。图书馆专家钱存训曾收藏一册高士奇精写本《江村书画目》,明确标明了“进上”和“呈上”这样的字,而这些作品大多是售价几两银子的赝品,比如,在标注“进献”的“钱选《竹林七贤》”条下,就注了“不真,二两”。

由此可见,乾隆老爷子的眼确实是不够亮啊。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皇帝,为什么会收到赝品?

7倪瓒-狮子林图

乾隆收到赝品其实并不奇怪,首先人家是一个有作有为的皇帝,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深究藏品知识,一一鉴定;其次,很多贡品、珍玩都由大臣进献,太监调度,大臣想巴结皇帝,又拿不出好东西,于是就和太监一起谋骗皇上;再加上,有些赝品是源自之前的藏家,就延续了之前的误定,比如《狮子林图》,明末清初就经过藏家孙承泽、高士奇递藏,后被收入清内府。

但是,乾隆爷还是收藏第一人。

虽然乾隆有收过不少赝品,但也无从考究他收藏的赝品比例究竟是多少,即使是当今专业的收藏大家也难免会收到赝品。而从收藏数量上来说,乾隆确实是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收藏第一人。

8石渠宝笈

乾隆曾编撰了我国书画著录史上的旷古巨著《石渠宝笈》,书中所著录的作品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的所有作品,收录藏品约有数万件之多,其中晋唐宋元书画2000件,明代书画2000件,是明清两代,600年宫廷收藏的总结。

正是乾隆朝的盛世,和乾隆爱好艺术的深层影响,令乾隆朝艺术品不断发展到更高的高度,如乾隆朝的瓷器品种就可谓历朝之最。资深鉴藏家——煦人就为大家策划了乾隆朝的精美瓷器供大家鉴赏。

1 22016年才刚开始,江苏书坛发生大事了。那就是全国书法人广为关注的“众行致远—管峻、李啸、王卫军书画展”在宣和美术馆隆重开幕!

2016年1月24日,该展在南京宣和美术馆隆重开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院共同主办,江苏宣和国艺、南京宣和美术馆承办。展览开幕当天气氛热烈、人气爆满!

3

开展当日,江苏省文化厅厅长徐耀新,原省书协主席尉天池,中国书协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孙晓云,省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姚志强等领导,以及江苏书画艺术界嘉宾、书法爱好者两千余人济济一堂,参观众行致远展。下午三时,参展的三位艺术家举行了简短的开幕仪式,开幕式由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周学先生主持,管峻、李啸、王卫军分别致辞,阐述了举行本次展览的初衷及意义。

展览共展出60余件三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本次众行致远展,无疑是南京乃至江苏书画界最值得关注和期待的展览。三人皆为江苏书坛青壮领军人物,辞旧迎新之际,他们展示的不仅仅是精彩的书画作品,更是“众行致远”的温暖寓意。

4图/中国书协副主席孙晓云接受采访

严冬将去,春光乍泄,万物萌动,生机郁发。他们的联袂出演,使大家感知了一幅美意图画:三人携手,新风拂面,共赴春光,众行致远!展览开幕当天同步发行了以《众行致远》为名的书画作品集,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月2日。

著名书法家吴国平谈到展览,他说:2016新年伊始,管峻、李啸、王卫军三人将在南京举办书画展。这个展览,在南京乃至江苏,无疑是一个最值得关注和期待的展事。值得关注的是:管峻入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几年后,刚刚辞去江苏书法院院长一职,此职由李啸接替,而王卫军在此之前已接替李啸成为江苏书协的秘书长。有意思的衔接,使展览多了一些其他的色彩。对江苏书坛而言,步入新年时,我们是不是感到了更加和煦的春风和更加温暖的阳光呢?

5图/管峻致谢发言

6图/李啸致谢发言

7图/王卫军致谢发言

8作品展示众行致远—管峻、李啸、王卫军书画展

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寒潮来袭,各地气温都开始在刷新历史新低,不管是靠暖气的北方,还是靠一身正气的南方,一出门,都有自杀的心了。在那没有暖气和空调,“冻成狗”的遥遥古人,都是如何表达他们的心中的汹涌澎湃的阵阵寒意呢?

1“泼水成冰”

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节选 )

【唐】岑参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风头如刀面如割”真是真切写出大家这两天的心情……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

2、《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唐】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历阳,唐代郡县,治今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当时李白访问历阳县,正值大雪纷飞,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间频频举杯,赞赏历阳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没有人陪他喝酒。于是席中赋诗《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豪情万丈,景象怡人。从此诗可以看出李白的心中的偶像是五柳先生陶渊明。他嘲笑王历阳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可是喝酒不痛快,徒有虚名。“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23、《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一般人好用鹅毛柳絮、碎琼乱玉等来写雪景。王维写雪,笔墨空灵,感觉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

4、《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唐】杜甫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诗圣的日子也不好过啊……一年快完了,各种草木都已经凋零,狂风怒吼,像要把高山扫平。黑云像山一样压下来,大街上一片阴森,我这个孤零零的客子,半夜里离开京城。扑落满身寒霜,断了衣带,想结上它,指头儿却冻成僵硬。

3.jpg5、《岁暮》

【南北朝】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

6、《子夜歌十八首》

【唐】晁采

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卧。

早起遣问郎,昨宵何以过。

不得卧,不得卧,不得卧……

47、《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唐】刘长卿

扁舟乘兴客,不惮苦寒行。晚暮相依分,江潮欲别情。

水声冰下咽,砂路雪中平。旧剑锋芒尽,应嫌赠脱轻。

流水在冰层下发出低咽的声响,原来崎岖不平的沙路铺上厚厚的积雪显得很平坦。

8、《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如今已经听到外面雪大折竹声了,但从门缝中呼啸的寒风还是能使人打颤……

59、《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冷,最后还是以这首温暖的诗结束吧……愿每个人都是“刘十九”,寒冷冬日,有朋友美酒火炉相陪……

1行书 启事

纸本 轴 117.5 cm×38 cm 1940年(庚辰)

【释文】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庚辰正月八十老人白石拜白。

【钤印】白石草衣(白文) 寻常百姓人家(朱文)


1937年北平沦陷后,齐白石相继辞去一些学校教职,决意闭门居家,贴出告白拒绝敌伪人员拜访求画。但是又为生计所迫,因此1940年又开始接受笔单,为了避免日伪头目前来纠缠,于是贴出了这张告白,请中外官长通过代表人联系买画。即使在这种信笔直书的字条中也透露出齐白石的不凡的才情。这一作品用笔富于变化,点画生动,随意挥洒的结体颇具天趣,章法灵活,流畅潇洒,气脉流贯。1944年,84岁的白石老人闭门作画,借书画表达爱国情怀。如题《山水卷》云:“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在为门人李苦禅所画《鹭鸶鸟》中题说,“鹭鸶不食鹭鸶肉”,暗喻汉奸尚不如鸟畜。题《螃蟹》:“处处草泥乡,行到何方好。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以此暗示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即将到来。

白石老人的书法,先后经过习摹馆阁体、何绍基、《爨龙颜碑》、《祀三公山碑》、金冬心、郑板桥、李北海等,自成刚劲、苍拙、姿致斜欹的体制,以苍劲的斜势出笔,以疏密有致的结体,以“胆敢独造”的精神开当代书坛新风,树书法意态。白石老人正是在孜孜不倦的艺术探寻中,创造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书法作品和绘画题跋中流露出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