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笔法的运笔,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以技法达道通理表情的妙用,构成了一系列的法则、法度和方法,成为表现书法艺术性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书法具有“不可言传”的微妙,也酿成了种种讹传、陋习和弊病,出现了“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的情况,影响了书法的发展。五代之乱后,由于师传手授的笔法失传,以致运笔的讹传、误解和错用等情况逐渐趋于严重,而运笔法也变得更加单调而机械,成为书法艺术长期徘徊下滑的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由于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钢笔的普遍使用,社会思潮的影响,书法忽而被当成“四旧”扫除,忽而变得十分狂热。因此,在教学研讨书艺时,对运笔的主要弊病和错误倾向,必须明确指出,澄清是非,端正态度,特别是对自己所犯毛病,要深省痛改,以期学书得法。

运笔的弊病,也称病笔、败笔,既有各种字体共有的,也有某一字体特有的。字体特有的病笔如楷书的牛头、鼠尾,草书的缭绕、歪倒等。各种字体共有的病笔如偏枯、板滞、浮薄、俗浊等。现把各种字体共有的通病概述如下。

21、偏枯

运笔的偏枯,即用两种字体的笔法,写成一个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偏枯当然也包括真隶合成一字,隶篆、隶草合成一字等混杂写法。运笔的法度是区别字体艺术特性的准绳,不能有毫厘之失,“若豪(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因而,绝对不允许运笔偏枯,写成杂体俗字,反以为是书艺创新。运笔偏枯的弊病,近代以来更加严重,主要是由于“欲变而不知变”,不理解“每作一字,即须作数种意况”的意旨,以致把意、法混淆了。这当然也与讹传误导以及标新立异等有关。 2、板滞

由于运笔的基本要求,是把笔画写活,所以历代书家都把运笔的板滞,视为一大弊病。“书忌板滞,画忌板结。”唐太宗论笔法也说:“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之道也。”时至清代,人们对笔法更加隔阂,加上社会政治原因,遂形成了死板凝滞的“馆阁体”。但是,在反“馆阁体”的人士中,崇尚法帖的书家.未能摆脱板滞的弊病;尊碑的书家,因为“古今阻绝,无所质问”,竟用秃笔描摹篆书,用羊毫笔涂画隶书,也把笔画描画得板滞不堪。至于板滞的表现,有如枯木、死蛇、破笛等形态。枯木形病笔,是运笔直锋牵裹所致,即所谓“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死蛇形病笔,是运笔生拖硬拉,缺乏虚实导顿的缘故。破贫形病笔,是信笔抹画造成的,多见于隶书和魏碑字幅。 3.浮薄

运笔的浮薄也是一大弊病。运笔要求遒劲有力、万毫齐力、力透纸背、“人木三分”,把笔画写成“铁画银钩”,以表现书法艺术的生命力。运笔浮薄的毛病,古人多半是因为运笔方法不当,而今人明显是缺少临习功夫。一些“书法家”,运笔不仅横勒不能紧越涩进,竖努不能摇曳战行,而且连横平竖直都做不到,就必然会把笔画写得浮薄曲枯,如同败蔓;或者用锋遣毫,铺裹无度,运行失节,把笔画写得形似烂绳;或者指腕不能运转,笔卧纸上,把笔画写得好像面条等.书法是“书而有法”的艺术,过不了运笔法这一大关,就不能跨进书法艺苑的大门。 4.俗浊

书法是高雅而奇特的艺术,最忌俗浊不雅。运笔虽有多种弊病,而最可恶的是俗浊状态。俗有庸、粗、野、鄙等形态,而矫揉造作的鄙俗最可厌。浊有混、污、昏、拙等形状,而触笔、涨墨的污浊更可恶。由此可见,学书要想除掉俗浊的弊病,只有坚持“书而有法”的原则,以画沙、印泥的运笔,把笔画写得遒劲健美,“明利媚好”,才能脱俗去浊,进人高雅而清新的艺术境界。

至于运笔的其他弊病,如触笔、涨墨、缠绵、棱角等,就不在此论述了。

总之,由于书法的技艺性特别强,而误导错学的弊病特别多,所以必须澄清是非,提高认识,才能顺利学习,以期得法成家,为促进书法艺术复兴繁荣作贡献。

1 2 3 4 5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西周青铜器文物珍品——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曾轰动一时。而这块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传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 。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於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於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1在我国,为书斋取名之风气,可上溯到曹魏时期。最早见于记载的,大约是曹操之子曹衮的“遂志堂”。唐宋以后,文人和士大夫的这种风气逐渐盛行。这些书斋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主人的性情与志趣,它们往往或缘于某事,或由于某因,异彩纷呈,各有寓意。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常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陋室: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下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玄亭”相提并论,表现了高洁的品行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桂斋:宋代名相李纲常以桂花品格自勉,亲植桂花以明“蟾宫折桂”之志,他的书斋命名“桂斋”。后来,政治家林则徐在李纲祠旁筑一读书处,也命名为“桂斋”。

梦溪: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自云晚年“弃浔阳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峡中,停萦杳缭,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梦溪。”这便是他的名著《梦溪笔谈》的由来。

老学庵: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斋名。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铭斋,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苦斋:明朝文学家章溢隐居在龙泉县一间陋室里进行学习和创作,他以苦为乐,发奋用功,写出不少著名的诗文。他曾说:“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刘基为这种精神所感动,写了《苦斋记》一文,把章溢的书斋取名为苦斋。

七焚斋:又名“七录斋”。明朝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他读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完毕后,朗读一遍即烧掉,接着再抄,再读,再烧,如此反反复复达六七次之多。天长日久,他的右手握笔处长出了老茧。为了勉励自己,他就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焚斋”。

项脊轩:明朝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据说,他的远祖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县项脊泾,他以“项脊脊轩:”命名,有纪念祖先之意。我们曾在课本中见过的《项脊轩志》就出自于此

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题书屋为“聊斋”。相传,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搜集素材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两当轩: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因家贫,所居之处“既当书斋,复当寝室,故名两当”。居室取名“两当轩”。

传是楼:清代学者徐乾学藏书很多,他曾指着满楼的书对儿子说:“吾何以传汝?所传者唯是矣。”故名其藏书楼为“传是楼”。

周敦商彝秦镜汉剑唐琴宋元明书画墨迹长物之楼:清代文人李盛铎爱收集古墨,他的书斋里珍藏文物历朝尽有,各种各样齐全,因此他自署室名曰“周敦商彝秦镜汉剑唐琴宋元明书画墨迹长物之楼”,其室名之长,堪称历代之最。

瓶水斋:清朝诗人舒位一生涉猎极广,知识渊博,文思敏捷,写诗挥洒自如。他把自己的创作成果比作从汪洋大海中汲取出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绿林书屋:20年代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支持学生运动,被反动文人诬为“学匪”。“学匪”住的房子,当然是强盗的所在,因此,鲁迅先生把其寓居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书斋取名为“绿林书屋”,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

饮冰室:梁启超从日本回国,见到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定,不愿住在北京,因此在天津的意大利租界四马路择地建屋,还聘请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建筑形式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后梁启超此宅右侧又添置了一座两层的楼房,取名叫“饮冰室”。此名来自《庄子》: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吾其内热与?”意思是说,现在我早上接受出使之命,晚上就得吃冰,以解心中之焦灼。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北望斋:现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羿楼:抗日战争期间,著名诗人柳亚子将他的书斋命名为“羿楼”,羿者为古代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日”指日本帝国主义,以此表现他的爱国精神。

静虚村: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

龙虫并雕斋: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著作甚丰,有浩瀚的专著、有精美的小品,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古人有所谓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所著,雕虫指一般的小文章、小意思。”龙虫并雕,两样都干。故将自己的书斋取名“龙虫并雕斋”。

红棉书屋:历史学家杜国庠钟情岭南那能给人以某种启示的红棉,特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红棉书屋”。

四步斋: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

此外,还有一些文人也有自己的书斋,如叶圣陶的“未厌居”、 闻一多的“何妨一下楼”、丰子恺的“缘缘堂”、张恨水的“北望斋”、 孙犁的 “耕堂”、冰心的“梦草斋”、谢国祯的“瓜蒂庵”等,形形色色,韵味无穷。

NO.1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冯承素摹本

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1局部:

2NO.2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虞世南摹本

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3NO.3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褚遂良摹本

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4NO.4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定武本》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5局部:

6NO.5 最拙趣版本-《兰亭序》黄绢本

因这卷唐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有些纸上的效果不易体现出来。再加上年代的久远,绢色陈旧泛褐,使之与当时的艺术效果有了距离。但主要的笔意、字形,仍然保存了下来,尤其是笔与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

7局部:

8“唐 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 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 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此次将此五种珍本汇于一帙,海峡两岸法书极品齐聚一堂,全面展现中华瑰宝之流光异彩。我们再看看后人摹本。

NO.6 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9NO.7 文征明临《兰亭序》

10局部:

11NO.8 赵孟頫临《兰亭序》

12局部:

13NO.9 启功临《兰亭序》

启功先生是20世纪书坛杰出代表,且对书法临摹及教学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获得认可,我们引荐其临摹作品作一参考。

14NO.10 龙开胜临《兰亭序》

龙开胜先生作为中国当代书法家及当代书风之代表,我们引荐其兰亭临摹作品作一参考。

15局部:

16《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无论如何,王羲之父子所建立起的“二王”书法体系以及《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之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书写小楷时,由于每个字都被约束在同样大小的框架之中,因此也最容易束缚一个人的创作灵性。一副好的小楷作品,每一个字的内部结构中有骨、有筋、有血、有肉、有精神,也有意蕴。如何将这些体现出来?懂得立意谋篇,统筹布局就相当重要。至善体系跟大家聊聊小楷章法的几种布局形式,希望对学习小楷的书友有所帮助。

一、纵有行,横有列。

这种布局适宜字数较多的内容而又必须在一定的尺幅之内完成的章法,通过计算,可以把握字数的多寡。小楷的格子宜稍扁,使其字距较紧,行距稍开,自然通篇布局齐整匀称,有人工攒翦之美。

书写这种章法时要注意两点:

1,每一格子内,即是一个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亦有一个小章法,字形的安排在这空间中要十分妥贴,恰到好处。既不可太大,顶天立地,充塞左右,又不可太小,天地空荡,左右虚旷。留白太少,则章法拘紧,留白太多,则布局疏散。而应大小匀称,上下左右,牝牡相得乃佳,书写小楷落笔时先要看准第一笔的位置,此笔一错,则全体失位,无法挽救,要掌握这种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多写多临摹,难得此妙。

2,要注意的是每个字都被约束在同样大小的空间范围之内。因此,切忌结构平板,大小一律,而应当尽量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广窄、奇正、疏密、开合、伸缩等变化,各尽字之自然姿态,力求在参差中求齐平,于错落中求匀称。这样,就可以弥补这种章法的不足之处。因此,书写这种章法时,重点要放在每个字的结构上,力求使其字形富有自然的姿态,则平正通达之中有迷离变化之妙。

1▲文征明小楷《醉翁亭记》

二、纵有行,横无列。

这种章法,在小楷中用得最多。这种布局由于打破了横格的束缚,因此从形式上说要比上一种章法来得灵活。有行无列,特别要注意到一行中参差起伏的变化,则行间错落有致,自有一段体态。书写小楷,这种变化虽不如行草那样强烈,但亦当有参差错落的变化,方能极尽自然之美。

这种章法,其行款字距中间的空素地,亦有法度。一般地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匀,自然上下得所,左右相称,但亦有字距紧,行距宽者。明末黄道周、倪元璐往往喜欢采用这种章法。亦有字距开,行距亦开的章法,如杨凝式、张即之、董其昌都喜采用此法。亦有字距紧,行距亦紧的章法,如颜真卿的《小字麻姑仙坛记》。总之,这种变通的布局,要密者不至于近,疏者不至于远,密者笔意流转,活泼不呆,则虽密犹疏,所谓空白少而神远是也。疏者笔势裹束,流通不滞,则虽疏犹密,所谓空白多而神密是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疏密得宜的效果。

2▲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

三、横无列,纵无行。

这种章法,完全打破了乌丝栏的拘束,因此最容易发挥一个人的艺术个性,最富有自由率真的笔墨情趣,它滥觞于金甲古文,亦即契刻文字和早期的钟鼎铭文,这些镌刻的古文字,在章法布局上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时疏时密,时长时短,奇古生动,参差错落,如丽天繁星,出之自然。

这种章法,必须注意三点:

1,书者要有统筹全局的观点。

以统篇为一字,以整幅为一体,强调整体的平衡匀称,对比照应和多样统一,从局部的不平衡、不对称去求得整体的平衡、对称,从各种不协调的因素中求得整体的协调,从多种矛盾着的对立形式中去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因此书写这种章法时就必须于参差不齐中求平直,从错落有致中求匀称,这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一种很高级的境界。这种境界,弛张有致,虚实相映,因而使作品在纸面的空间中更富有生命的韵律。

2,这种章法虽然集中了诸多矛盾的对立因素,但其中必然贯穿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这是一种势和力的回旋,凡一幅字,字字有应接,行行能映带,自然一气贯注。

3▲洛神赋十三行帖

3,这种章法,因打破了横竖的束缚,有着比较自由的天地,但书写小楷,疏密参差,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不宜太强烈,乃当以端庄匀称为主调,落笔后要随其意态,因势利导,各成其妙,执死法者,必损天机。故这种章法,妙在有意无意之间,最能引人入胜。试观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帖》,通篇布局,形势错落,行间茂密,风致萧远,其章法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增之不得,减之不成,如天成铸就,极其凑泊。

1日本年轻人书法学习普及度极高

在日本工作的王先生,女儿进小学时,看到学校要他准备一套毛笔、墨盒,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女儿进小学后,经常拿回一卷“和纸”,开始学着描字。中国描的是红字,日本却是用白纸压在黑字上描,下面的也不是纸,而是塑料。“和纸”其实就是中国的宣纸,到日本以后,被改了名字。

看着女儿一横一竖地用拿铅笔的方式描红,王先生也想教教她真正的握笔方法,但又停了下来。日本就这么用笔,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2日本书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国是日本文化之源,书法也不例外。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书法艺术,不论从人数、规模、普及程度、装裱质量等,都已超过了书法的母国——中国。西岛慎一先生是专门出版书法类书籍的二玄社原总编。说起中国的青年人字写得潦草,对书法的兴趣不如日本青年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最主要是文化断代了,重拾不易。另一个原因是电脑的普及,谁还拿着毛笔写字呀?

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

在采访日本《墨》月刊主编酒井明先生时,《环球时报》记者得知,关于日本的书法爱好者,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一般认为有两三千万,也就是说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的,而中国要赶上这个比例,要三亿书法爱好者,可能吗?在日本,称得起书法家,能举办个展、出作品集的人,全日本大约有100万之多。在经销文房四宝的东京银座“鸠居堂”三四层画廊,一年到头,天天有书法家的个展。

3日本书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书法的极大普及,与日本人重视书法教育关系密切。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有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不难发现,普通日本人,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汉字都写得很漂亮。而且每年元旦,日本的男女老少要到寺院和神社写毛笔字。一群群的香客挥毫写字,然后合掌称诵,念念有词,最终供奉到殿堂上,才算了却一年开头的心愿。

4日本书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除了学校的书法基础教育,日本遍布各地的书法教室也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书法教室都由各个书法团体主办。笔者曾为妍墨书道会策划过一次在中国美术馆的“中日友好书法展”,会长中井畊月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教授书法。教室从一个发展到十几个,弟子的弟子都已开办教室,弟子少说有几千人。

日本人为什么那么喜欢书法?

书法家岗安先生说:“与中国一样,日本是一个汉字大国,有着书写汉字的悠久传统。你看大街上大小商店的匾额、车站站牌、街道名、报刊书籍、日本人的姓名,处处离不开汉字。办什么手续,都要签字。当然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学书法的人数有所下降。”

5日本书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凡正式场合日本人要用毛笔写信签字

即便是这样,日本依旧保持和继承着书法传统。王先生自从女儿上学开始学习书法后,渐渐关心起日本人的书法习惯来。他发现凡是正式场合,日本人要用毛笔写信签字。比如他年初接到的贺年片中,很多是印刷精美的工业产品,但发信人没有忘记用毛笔非常工整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电视上大臣们签署国家文书时,很多人也是用的毛笔。能用毛笔签字,这在日本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

6日本书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般企业每年新职员进公司时,公司里有很隆重的欢迎仪式。新职员代表上台表决心时,会从西服内兜中掏出一份文稿。这份讲稿是用毛笔正楷竖着书写的,而总裁的答辞也同样是用毛笔竖着写的。用王先生的审美眼光来看,那真算不上有多好,但非常工整、郑重。

现在想想,

生在书法发源地的中国人,

有什么理由不学书法?

1卓文君寄司马相如

(汉 · 卓文君)

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言千语说不尽,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2[评] 据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成婚不久,就到长安,被朝廷封了个中郎将,逐渐有了离异之心。五年后,他给卓文君写了封信,信中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卓文君一看就明白丈夫变心了,因为数字中没有“亿”字,“无亿”不就是“无意”吗?卓文君十分悲伤,她提笔写了上面的一封信,

把十三个数字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诗中,而且写的情真意切。难怪司马相如读信后,深受感动,马上备车马,回蜀接取卓文君。

3我侬词

(元 · 管道升)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4[评] 此词的作者管道升,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女艺术家、女词人。她的丈夫赵孟頫,为宋之宗室,宋亡,归元。管道升后封魏国夫人,世称管夫人。据说在她四十余岁时,赵孟頫想纳妾,就先作了一首小词试探她,词曰:

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雪?我便多取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道升读词后,就写了《我侬词》回赠丈夫。孟頫得词大笑,遂打消了纳妾的想法。《我侬词》情意语切,带着浓郁的民歌气息,活泼、生动。

5药名连缀的情诗

寄夫信

[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6复妻书

[红娘子]一别,[桂枝]已凋谢矣。也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回乡。至时有[金银花]相赠也。

7[评] 这两封信都选自清代诸人获所撰的《坚瓠集》。据说有一女子思念久别不归的丈夫,就写了一封给丈夫,信中不但巧妙地嵌入十二味中药名,而且写得情深意切,令人感动。其夫阅后,也回了一封信给她信中嵌入了十三味中药名,也写得一往情深。两封信可谓势均力敌,珠联璧合,珊瑚、玉树竞相争辉。

导读

书法创作是一个综合内容颇丰、操作极为复杂的过程,具备了一定书法基础的人才能进行书法创作。在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问题是必须要注意的:1、书写内容要合乎时宜;2、书法形式要得当;3;不要出现文字错误;4、功夫不到家,摆字抄书;5、注意书写的材料!只有注意了这些,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11、创作内容不适、文意不宜

创作时不注意选书切合主题的诗文。例如,参加国庆节的书展,写的是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 如,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书展,写的是王维的《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显然不合时宜,文不对题。还有在写完诗词正文后,行款时采用“顿首”一词,这是并末真懂“顿首”含义所致。再有,行款时“节录”、“节选”、“节抄”与“某某某书”前后并用,亦显得重复。又有,在写完正文后,落穷款,署名时却有“并记”、“并识”字样,没有任何说明、注释文字,“记”啥“识”甚?另外,许多作品并无磅礴气势,未见墨色淋漓,却强说“一挥”、“挥汗”,也有矫情和失实之感。

2、作品形式不恰当

作品要张挂起来供人审视,形式确实很重要,但采用何种形式,必须合情入理,犯形式主义毛病的作品大致有如下几种:

(1)小字大篇幅。密密麻麻的小字贯穿整张六尺、八尺宣纸,读一行都非常困难,何况全篇。

(2)大字小篇幅。寥寥数字,疾行于短程的纸面上,兀立在狭小的尺牍间,极不协调。

(3)狂草分段写。狂草一首诗,一段文,却切分为多块小纸组合成幅,无异于自断气息,自设障碍。

(4)多色拼贴。将几种色宣拼成一纸,然后书写,或在不同色宣上各书一纸,合为一幅。制作感太强。

(5)多体杂写。一件作品兼有多种书体,表现欲昭然,往往不谐和而显杂乱。

(6)盲目铃印。有的写巨幅字,无大印章,用小印章叠加排列成大印形状或装饰条块,有的写长卷,册页或小幅字,字里行间到处盖章,均无道理。

(7)不恰当的做旧打蜡。用国画颜料,洗笔水、茶水、巩水、盐水之类将新纸染旧以求古色;也有在纸上打蜡使墨道粗涩斑驳以求“金石气”,还有先用排刷画出竹木简形状的色道再写简书,在纸下垫带有纹路肌理的木板、纸板、泡沫塑料板以求墨道飞白…如若不适,弄巧反而成拙。

23、作品中出现文字错误

这表现在四个方面:

(1)草法不当。不谙草法,想当然减省点画,任笔涂抹,不可识读。

3(2)繁简并用。一件作品兼用繁体、简体字,记得起就繁,记不起就简,毫无规范意识。

4(3)写错字别字。有的是繁体字,异体字和多义字的误用,如茶“几”写成几何之“幾”;“皇后”写成前后之“後”;搅“和”写成和平之“龢”;意我之“余”写成多余之“餘”;千万“里”写成里外之“裏”;说话之“云”写成云雾之“雲”;书“卷”写成卷动之“捲”;头“发”写成发展之“發”;不相“干”写成干部之“幹”……有的是错写繁体字,“闊”字门里门外都有“水”;“憂”字体内体外皆有“心”……有的是画蛇添足, “华”、“神”一类以长竖结尾的字和“海”,“难”一类草体字习惯性地多加一点。

(4)落字缺句。

4、功夫不到家,摆字抄书

大致有四种情况。

(1)依赖格子写字,或画格,或叠格,离开格子就难以成行谋篇。长此下去,削弱了大局观和应变力,抑制了灵性和才情。

(2)查字拼凑,从大字典或不同碑帖中查找所需的范字,凑成一篇,写就一文,纸上各行其是,形离神散。

(3)拘泥于一画一字,一笔一笔地凑,一字一字地摆,点画间少关联,字与宇无呼应,气息不通。

(4)打破书写顺序,不按传统书写方法自上而下、自右至左顺序书写,而是在打好格子的纸上用铅笔写好字样,从上部开始,一格一格地充填,整体下移;或事先叠好格子,从左到右横写,自上而下行复一行…… 如此书写,看不到字间的前后呼应,书卷气荡然无存,墨色变化也毫无道理。

5、创作时滥用工具

最多见的有四种错误类型:

(1)小笔写大字,或点画细弱,线条绵软;或鼓弩为力、抛筋露骨。

(2)生宣写正书,点线过于渗洇,时有墨猪,满纸疙瘩。

(3)熟纸写大草,线条飘浮,墨色焦燥。

(4)墨中加水多,水多必渗洇,渗洇行笔必快,快则草率,结字不成形,点画不精到,且墨淡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