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1743-1805),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他出生于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人推为清代第一。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喜好游历名山胜水。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1 5 4 3 2

邓石如《四体书册》之《择故山滨水地行草书册》,嘉庆二年(1797)。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

择故山滨水地。环篱值荆棘。间栽以竹。(入竹)餘丈。植芙蓉三百六十。入芙蓉(餘)二丈。环以梅。入梅餘三丈。重篱。外植芋粟果实。内重植梅。结屋。前茅后瓦。入阁。名尊经。藏古今书。左塾。训子。右道院。迎宝(客)。进声二。寝一。读书一。治药一。后舍二。一储酒穀。列农具山具。一安僕役。庖湢称是。童一。婢一。园丁二。前鹤屋。养鹤隻。后犬十二足。驴四蹄。牛四角。客至具蔬食酒核。暇则读书。课农圃事。毋苦吟,安此天年。

山家清事。嘉庆二年秋七月望日。完白山人邓石如。书于京江江深草阁。

6 9 8 7邓石如《世虑全消隶书四幅屏》,118×59.2cm。安徽省博物馆藏。

释文:

世虑全消,见几点落花,闻数声啼鸟;

尘缘割断,推半窗明月,卧一榻清风。

见源禅友属书,顽伯邓石如。

10邓石如行草五言联“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

邓石如时代,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之时,但他绝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己雄厚和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己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当时的印坛,可说与皖、浙两派形成鼎足之势。邓石如的雄风一直影响到同时期的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吴咨、胡澍徐三庚等人。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位杰出的大家。可惜他原石流传极少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

传说中的故事
谈书画作伪的概况和作假的情况,我先讲几个传说中的故事,挺有意思的。说是宋朝的大书法家米芾米老先生曾经看见过李成的画,假的300件,真的只见过两件。看见过吴道子的画,假的300件,真的没说。这是从笔记上摘录下来的,说明作假的情况有多严重了。再一个是文徵明,明朝的“四大家”文、沈、仇、唐之一的文徵明。文徵明住在苏州,他活到九十多岁,书画的技巧非常高,威信也很高。这个人不愿做官,弄到京城里来了,他还是不想干,后来又回去了,回家之后继续过他的这种爱好书画的生活。
文徵明 绿荫清话图轴(真迹)
文徵明 玉川图轴(仿本)

有一个叫朱朗的跟他住得很近,这个朱朗就假造文徵明的画。比如有人想请文徵明画画,但他的年岁很大,地位也高,请不着,怎么办呢?就请朱朗,说您给我画张文徵明的,画多大的尺寸,上款写的某某人,下面不写朱朗,而写文徵明。有一天,有个人想请朱朗画画,走错了门,走到文徵明那里去了。文徵明一看就乐了,心想他朱朗造我的假,我就不能造他朱朗的假吗?于是收下了那人的润金,画了一张朱朗的画,落款朱朗。文徵明假冒朱朗。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了,但流传下来的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这说明作假的情况很严重,几乎同时期就造你的假。而且住在对门街坊就那么造假,满不在乎。

董其昌书法(真迹)
董其昌 书法(仿本)

再一个是董其昌,董其昌就更不得了了,他做的官大,事业也大,而且书画的名气也大,那么怎样造董其昌的假呢?有一个安徽的富商到南京去了,通过介绍想见见董其昌,想请他给写张字,备了厚礼,拿了很贵重的礼物到董其昌那里,董其昌一看,当时就给他写了张字,拿走了。这个人把字拿回安徽挂起来,说这张肯定是真的了,我亲眼看见董其昌给我写的。转过年来,他又到南京来了。有一天从董其昌的府邸门前路过,见出来了一个人,好多人议论这是董其昌,他就想不对呀,我去年来的时候,见到的董其昌不是这样的。他老在门口等着,等董其昌出来了又看,董其昌问怎么回事,你怎么老在我这儿转悠?富商把这件事一说,董其昌乐了,说:“你进来吧!我给你写一张,你拿走吧。”这说明连董其昌这个人都能假冒。

董其昌 书画合册(仿本)
董其昌 云山图(仿本)
拿近代的齐白石来说,齐白石的假画也相当多。齐先生有一方图章曰:“吾画遍行天下蒙人伪造尤多”。这说明齐白石的画造假的多。总的来说,作假有两种:一种是原来作假,一种是后来作假。像朱朗造文徵明的假,假董其昌造董其昌的假,齐白石的假画,一开始就把它做成假的,这些是原来作假。
齐白石 山鸡墨石图轴(真迹)
齐白石、陈半丁合作 雉鸡图轴(仿本)

后来作假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六十年代的时候,不提是谁了,有一张齐白石的画。齐白石有时爱写两个款,他原来已有一个款了,比如“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于京华×× 年”。这一个款盖上图章了,有的时候像南纸店、荣宝斋、清一阁都挂笔单,挂笔单之后,这张画某某买了,说请您写上我的上款得了,就又拿去,有时候再加字不合适了,就在旁边写上一个某某先生属白石老人又记或者又题。还有的本身就写着“多子”两篆字,底下写白石老人并篆,底下再落一行款,这种情况都有。一幅画双款,两个本人的款,这在齐白石的作品当中经常见到。我见的这张,他把其中的一个款挖下来,画了一张齐白石的四尺墨荷,把挖下来的这个款挪到这张四尺整纸上,荷花好摹呀,荷花净是杆子,这杆子齐着模线一挖,把纸一拼,一抖起纸毛来就齐了。光看字,真的是齐白石,画的只能说不太好,但是一般人也看不出来了。我个人觉得齐白石的字比画难模仿。这种就属于后来造假。造假的手法多了,下面再具体讲。

齐白石 荷花图轴(仿本)
齐白石 荷花鸳鸯图轴(真迹)
造假的主要手法
造假主要就是摹、临、仿、造这几个方法。摹是指对照原作,对着真本摹,特别是摹本。摹本怎么理解呢?现在咱们弄的拷贝箱,里面安灯泡的那种。一打开,把原件放在上面,进行勾摹。过去没有电灯泡就使窗户纸的地方,迎着光的地方,有廊子的房子差点儿,最好是没廊子的房子,这样来进行摹。这是摹,还有勾填,这种书法用得最多。现在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几个有名的帖如《丧乱帖》等,大部分都是用这种办法。摹本,勾摹,唐朝那会儿就使用,因为皇上喜欢这字,就叫人勾拓下来,当时还不能算造假,那么传下来,即使是勾摹本也不简单,唐代传到现在,也是国宝了,所以勾摹本不能小看。临,就是对着这幅画照临,一丝不苟地临。临的最好的是明朝的仇英仇老先生。
王羲之 一门书翰卷局部(勾填本)
马远 踏歌图图轴(真迹)
马远 踏歌图图轴(临本)

仿,就是仿其大意。比如现代的金默如,金默如如果要仿王雪涛,那就很容易了,不用临,也不用摹,他一出笔就是那个味儿。何海霞要想仿张大千也容易,轻轻松松,一下子就行。当然仿得不好的也有,比如你让我去仿齐白石,仿张大千,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假的没样。造,就是愣造、胡造。知道有这么个名儿,比如说徐展翅,是画大写意花卉的,大致地看过一些,也许见过几件作品,然后就造,闭门造车。造假基本上用的都是以上这几种手段和方法。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卷(真迹)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卷(摹本)

地区性造假

作假还有一个地区性的问题。苏州造的叫苏州片,湖南造的叫长沙造,河南造的叫开封造,还有广东造、后门造、扬州造、潍坊造。先说这个苏州片,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据说宋朝那会儿就有,说是在苏州看到了吴道子的画,但没说是苏州人造的假。不知是哪里造的。文献记载是从万历开始才有,这是比较确切的。从苏州去虎丘的路上有一个叫七星山堂的地区,那里有个桃花坞出产年画,这个地方古时候文人集聚,也是造假画的地方。书上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文徵明常到此地去遛弯,看见了仇英将画摆在那里卖,文徵明一看这个人画得很有功力,便跟仇英说,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吧。文徵明是爱才之人,他将仇英介绍给他的朋友、大收藏家项子京。项子京家里宋元的东西颇丰,仇英就在项子京家里临摹,一笔一笔的照临不误,临了几年,仇英的画技得以大进,后来成为明“四大家”之一。仇英在文学方面基础较差,咱们从他的作品就可看出,他的画都是穷款:“十洲仇英写”,很少有在画上题诗的,起码我还没见过。荣宝斋存的那幅松树老人,也是仇英画的。所以前面所讲故事的真实性很大,这说明苏州出人才,当然造假画也有一手。
明 仇英职供图卷(真迹)
明 仇英上林图卷(苏州片)

苏州片就是指在苏州这个地区造的假画,从明朝万历时就有,清朝初期为鼎盛期。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部分都是清康熙前后的苏州片。苏州片的特点是什么呢?画手卷的比较多,册页少,轴也少。而且假画多是仿赵伯驹、张择端、仇十洲。清初时候的造假,是假仇十洲,假黄筌,假徐熙,造这些人的假。以山水、人物为主,花鸟也有。它的特点,都是搞手卷,比如《汉宫春晓》《百美图》《桃花源记》等,都画这些比较有名的作品,模仿的水平是高低不等。有的造假造得相当好,国际书店里就有仇英款的山水卷子,可惜太残破了,画得很好,起码是清初。水平相当高,画青绿的。现在就苏州片来讲,目前我们也要考虑重点收购,苏州片现在已然很难得了。这是苏州片大致的情况。

赵构行书汉高帝求贤诏卷(河南造)
南宋 赵构行书付岳飞手敕(真迹)

还有一个是河南造,也叫开封造。它作假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造字,造书法,而且都造名臣武将的假,如岳飞、文天祥、黄庭坚,其次造的是明朝的祝枝山。时间大约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底子大部分都用纸本,也有少数是绢本的。他们是怎样造假的呢?步骤是把纸刷上粉,就跟粉笺似的,然后在上面写,写完了之后,把纸一揉,再抖搂平了,粉就都掉了,成一条缝一条道的,粉一掉,粉上面的墨也掉了,这样再一裱就成了作旧。实际上真正旧的,哪一个也没有像它那样残得厉害。造假的手段并不高明,容易鉴别。但是,它流传下来的东西很多,一看就知道是河南造。

海瑞自书诗卷(湖南造)
明 海瑞楷书奉别帖(真迹)
再有一个就是湖南造,也叫长沙造。一般是仿明末清初一些所谓节烈的名人,比如史可法,还净造一些冷名头的假,有些你必须查大词典才能找到其人。他这是抓住了人的心理,不像河南造岳飞的假。他们用的质地都是绫本。绫子的, 比较粗糙,发绫粗极了,制作的也比较低下,手段并不高明。一看便知,大部分都是大条,大的绫本。咱们就有一副对子。原来有个轴,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他们造假时都使淡墨,用淡墨写完了,跟着就拿水冲漂,过水冲,这样就容易让墨洇,字也好,画也好,反正有线条的地方都有点往外洇,故意作这个假,专门仿这些节烈或者遗老。尺幅较大且都是立轴,都是绫本,这是湖南造的特点。仿得水平不高,容易识破。
清 焦秉贞汉宫春晓图轴(真迹)
焦秉贞人物界画轴(后门造)
再一个就是后门造,咱们这儿的(北京),在烟袋斜街。这种造假都是在民国,民国以来造的。他们造假的特点也是比较容易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臣字款,仿乾隆画院的臣字款的东西,像郎世宁、钱维城、蒋廷锡等等。落款都是臣钱维城,臣××,上面盖上乾隆玉玺,“豆腐干”一盖,水平不高,装裱得挺讲究。它这个题材,有手卷、大条幅、中堂、四条屏,有装镜框的,有裱轴的,册页少,还有扇子。扇子,它是用红木做的扇子股,大股的外头大部分都刻上“于敏中”之类的人名,都是乾隆时期内廷供奉写的字,添金,刻上。里面打开都是纸扇,一面画一面字,大部分也都是臣字款。乾隆画院倒不仿别人的,就仿郎世宁的百骏。这个张葱玉跟我讲过,他的一个朋友真上过当。解放以前,他的一个朋友从上海来北京,找北京某位先生做买卖,这位朋友和张葱玉一起来的,在活动当中有事就分开了,不可能老在一块儿,一块儿来就为做个伴儿。这位先生一看该吃他了,说是有一件东西你别跟张葱玉说,让他看不合适,我不跟他讲。说是有一个郎世宁的手卷,这个朋友动了心想去看看,就甩开张葱玉,被领着进了一家大宅门,很讲究,几进院子。一个老头出来了,先烧香、洗手、把桌子擦了又擦,垫上包袱皮,打开来是郎世宁百骏,捣饬的较好,可能重新装裱过了,用红木盒子装着。也不知是几条金子,这位朋友买好了拿到上海去了。没过多久他就和张葱玉说了,张葱玉一听是郎世宁百骏,就说别看了,假的,后门造。这朋友也急了,拿来一看,果不其然。因这是北京造的假,南方人见的比较少,所以能蒙人。
清 石涛山水图轴(广东造)
广东造,它的特点是绢本,大部分造的是唐、五代时期的,如尉迟乙僧这些大名家画的人物,大多是一个人,有的时候没景,画的右上角有宋徽宗的签名“天下一人”,要不然再弄一个签条,唐吴道子如何如何。据某位裱画的师傅讲,这种造假是把绢染旧了,之后上面托一层粉,然后再画,再作旧。这是仿大名头的,再一个就是仿石涛。广东一个有名的画家叫李检,字月桥,仿石涛的画就像他自己的风格。仿的水平也不是太高,这就是广东造。再一个是扬州造。扬州造假除了造郑板桥之外,主要造石涛。时间也是在乾隆前后,年代很旧,没经验弄不好很容易上当,年份都很好,都画纸本,也不染旧,画里的题字行里称皮匠刀,就是撇和捺有时像皮匠修鞋用的刀子。还有潍坊造,潍坊造就是造郑板桥。这是后来才查出来的,是在青岛博物馆看到有一张画画得跟郑板桥一样,底下的款是谭云龙,后来知道这个谭云龙是何许人了。他是破落家庭的书香子弟,后来学木匠,小细作。郑板桥当县太爷时叫他到家里修理红木家具、配个座什么的。他就看郑板桥画画,晚上没事时自己也拿笔画,就这样,久而久之能画得很像了。同时代人,同时造假,这是最难看出来的。从时代气息来看一样,时代风格、特点也一样。但假的终归是假的,他画的还是没有郑板桥那么挺拔,那么爽利。还有一点,他画石头爱点苔,郑板桥恰恰相反,这点他可能忘了,郑板桥画石头很少点苔的,我们看他的原作,点的极少。所以,过去琉璃厂常说,凡是点苔的都是谭木匠,不点苔的都是郑板桥。当然,这一点也不能绝对,有的时候郑板桥也点一点苔。郑板桥画石头,画线,顶多参差点。如果上面点好多苔,有点苔的这个就是谭木匠的了。不点苔的真的可能性比较大,有的点苔的也有可能是真的,但不会像谭木匠点的那么多,这是潍坊造。
(摘自荣宝斋《艺术品》期刊,文/ 王大山,题目有改动)

学习书法并不难,难在笔法学不全

朋友若问学书法,执笔功用十居八

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也枉然

一管分为上中下,真书小字靠下端

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功

结字如何用笔难,执笔运碗最为先

五指齐力捏笔管,似有小物手中嵌

指节外实成弓状,掌心空虚容蛋卵

五指用力不动摇,灵动之处徐捻转

抬肘便觉力下沉,平碗才能毫不偏

纵横牵制靠松肩,晃动恰似荡秋千

运笔全靠碗出力,全臂用力注笔尖

万毫发力平铺纸,莫把笔毫揉一团

书法用笔贵用锋,全部技巧在其间

提按顿挫是笔锋,调锋铺毫靠碗动

逆入涩行与紧收,来往去回静动中

智巧兼优善运笔,运笔之妙全在锋

提按结合行与止,笔心全在点画中

迟急擒纵尽其妙,竖曲实虚见书功

静态书法皆在正,涩行笔笔用中锋

动态书法中皆偏,枯涩浓淡八面锋

笔毫圆周分八面,形同来字垫下边

假想笔毫用刀剪,断面触纸是圆圈

锋尖深藏不外露,仿佛秃笔手中掂

笔落好似拍皮球,触纸起倒往又返

转折即同笔另起,换法莫把意切断

用笔之要贵提按,提按得宜性情见

字形在纸法在手,笔意在心意乃潜

分间布白巧安排,大胆落笔出自然

笔势因人因体异,千变万化不离宗

形体姿态均有别,俯仰映带奇趣浓

平正险绝各有道,呼应照顾气贯通

行间茂密直如弦,疏处走马密挡风

大小错落章法好,八面拱心向中宫

日临日悟砚磨穿,纸过千张形乃见

临帖入帖要出帖,笔用万枝神渐现

心手两忘高境界,勤练多悟始得全

1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怎样辅导孩子练好字也是很多家长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也深知能够书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不仅能够让孩子在学习上加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未来人生的道理上增加光彩,那么作为家长如何从小开始辅导孩子练字,怎样让孩子能够掌握出一套自己练字技巧或者说书写的方法,让孩子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呢?下面,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第一:如何让孩子从小掌握练字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孩子从小开始都是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那么家长辅导孩子练字是要讲科学讲规律的,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指导。要知道在发展的阶段:孩子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及能力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学书练字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时机,让孩子从小能够打好练字基础,从而慢慢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一朝学就,终身受用。

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大学坚实的写字基础呢,为什么家长从小给孩子买字帖,孩子写的字还是没有好转呢?

许多家长买字帖从小让孩子练字、临帖,把买的字帖写完了,孩子的字也不见好转。我们的总结就是孩子练字时根本没有掌握写字的用笔、执笔的正确方法及结构规律。没有掌握练字的节奏,我们要知道书写动作要有节奏,即要有传统文化的节奏以及快慢的节奏,另外,写好字还应该做到书写动作匀称、舒展、清楚,这一点,主要指结构搭配的动作间距要大小一样、撇捺的动作为长弧线、以及横、竖、撇、捺长、点、钩、提、折短。

归纳起来,写好字的标准为书写动作应有节奏,有笔锋,有力度,匀称,舒展,清楚。所以让孩子练字一定要让他们有一套自己的书写习惯、有规律、节奏的写字。

第二:准确理解初学练字的“笔锋”和“力度”。

笔锋和力度主要是在毛笔书法的概念,“八面出锋”“力透纸背”,而且书法里的“力度”当然不是蛮力。在硬笔书法里,笔锋理解为笔尖,力度的本意则是物理概念中的力度,真正写好字的笔锋,是流畅、灵活;力度可以理解为对笔尖弹力的把握,讲究轻重,让字迹鲜活、生动;也有“立”度的意味,指书写动作规范(横平竖直),写出的字平稳,端正,像人一样站立好了才会有精神。

第三:培养孩子的练字兴趣和时间上的控制!

孩子在写字的时候家长在辅导孩子的话,要经常的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比如比之前字写的好的话,那么家长可以说出好在哪里;如果孩子写字哪里写的不足的话,那么帮助分析指导。在练习工具方面和纸张、格式也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乐趣。

第四、孩子的练字时间不宜过长。从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习字时间不宜过长,以到20-30分钟为好。孩子一时来劲想继续练字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但是千万不要超过太长的时间!

元代高僧溥光草书《石头和尚草庵歌》横卷,纸本,写唐释希迁(世称石头和尚)所撰《草庵歌》。凡四十二行,二百二十九字,纵四十六公分七,横逾六米,无年款,自署“玄悟老人”,后有曹文埴识。现藏上海博物馆。

溥光(生卒年不详),一作普光,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早年出家为僧。以楷书书大字名世。一日,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大都(北京)逛市,见一家酒馆招牌写得遒劲典雅,惊叹“此书乃遇我”,遂知遇溥光,并推荐给朝廷。溥光奉诏蓄发,元世祖特封他为昭文馆大学士、赐玄悟大帅。又长于画。诗作也冲淡粹美。书法善真、行、草书,尤工于大字。大都宫廷匾额,多出自其手。书法家称:“笔力破余地,腕有颜柳骨,突出松雪翁(赵孟頫)上”。著有《雪庵永字八法》、《雪庵字要》,对书法界有较大影响。有《雪庵集帖》行世。1 2 3 4 5 6 7 8

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齐顺原状,可直接书写下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

中锋运笔,写出的点画,重心即在中间,笔画圆润保满,质地厚实,立体感强。中锋用笔是千古不易的原则,“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内”。

“中锋立骨,侧笔取妍”,可结合运用。但侧笔笔锋倾侧了,笔画迹象总不免略显削类扁薄,不如中锋的饱满厚实,一般重要的笔画,如主笔,都尽量使用中锋以显凝重稳字势,侧锋用得过多,整体气格会弱。

一支好的毛笔,应是饱满无缺的圆锥体,它垂直于纸面时,无论往前后左右哪一个方向按笔,都可以获得顺齐的中锋。

八面出锋更有利于在笔画换向时保持中锋。

书法的点画要符合以下审美原则:质感强,浑圆,厚实,凝重,如铸如刻;意味含蓄、隽永,忌直白外露;气势通达,畅而不滑,涩而不滞。

1书法用笔,千古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一致的。

用笔要做到:笔毫齐顺、万毫齐力、笔毫复原。

运笔中,要注意线条的聚、散、方、圆等。“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楷书长横、篆书、连绵草等常用裹毫;魏碑常用铺毫。

“立锋”,笔锋挺而健,力透纸背;单以笔腹扫顿按,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用笔,笔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康有为的笔腰运用也很精彩。

2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都要做到力透纸背。

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大笔写小字”就是这个道理。

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

1启功 93岁[1912一2005]

2刘海粟 99岁[1896一1994]

3朱屺瞻 105岁[1892一1996]

4赵朴初 93岁[1907一2000]

5齐白石 95岁[1864一1957]

6林散之 90岁[1898一1989]

7张大千 85岁

8沙孟海 92岁[1900一1992]

9关山月 88岁[1912一2000]

10郭沫若 86岁[1892一1978]

11赵少昂 93岁[1905一1998]

12于右任 85岁[1879一1964]

13董寿平 93岁[1904一1997]

14舒同 93岁[1905一1998]

15黄宾虹 91岁[1865一1955]

16李可染 83岁[1907一1989]

17王个簃 91岁[1897一1988]

18于希宁 94岁[1913一2007]

19黎雄才 91岁[1910一2001]

《小窗幽记》是明代陈继儒的随笔集,全书分为十二卷,分别为卷一·集醒、卷二·集情、卷三·集峭、卷四·集灵、卷五·集素、卷六·集景、卷七·集韵、卷八·集奇、卷九·集绮、卷十·集豪、卷十一·集法和卷十二·集倩。读来只觉语句清新,道人之所未道,掩卷颇有可思之处,更有进益之功。

陈眉公书《小窗幽记》册页1 2 3 4 5

1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后改名换姓为白蕉。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

白蕉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帖学方面的杰出代表。他的书法艺术深入晋唐,自出机杼,气息清新,韵味淳厚。诸体之中尤以行草尺牍见称,每于兴至,信手挥洒,天机自动,不见端倪。沙孟海先生誉其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书法之余,偶作兰草,风姿绰约,清冲淡远。盖以精于书道,故能叶叶出草法,办办入楷意。观其书画,是知非才情学养俱佳者不可入其堂奥。惜罹难“文革”,流年不永,垂世之作较少。2 10 9 8 7 6 5 4 3

1书法之道,阴阳之理——点画构成文字,线条成就书法。其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润燥、浓淡、黑白、断续、直曲、提按、刚柔、快慢、轻沉、雄秀、巧拙、妍丑、喜怒、悲欢、形神等诸元素,皆阴阳而已。乃阴阳互根、阴阳转化、阴阳相济之道。

松静自然,轻灵圆活——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美学的创作前提是:体松神静,虚静无欲,无欲则万物通。轻灵圆活,是对执笔、点画、形神的总体要求;忌僵、滞、呆、腐、死。

提按使转,八面出锋——这是运笔的基本要求。轻提重按,圆转自如,左右翻腾,上下盘旋,有米芾“八面出锋”之妙运。如此则中侧兼施,方圆并举,线条多变,点画丰富,字态万千,驱笔以尽其情。

刚柔快慢,得机得势——陈式太极拳有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动则松活弹抖如炸雷,静则安祥徐缓似抽丝。书法亦然。行草之体,因情定势,因势赋形,动若江河,静若山岳,疾如飞鸟,缓如潺流。然皆须得机得势,因势利导,得自然浑成之妙。

虚实开合,变化莫测——虚实开合即为拳经。此理通于书法。点画造形,谋篇布局,计白当黑,无一不是虚实开合。非是预想成何样字、布何样局。太极拳讲“先在心,后在身”,书法有“意在笔先”之说。然则笔因情驱,字随势迁,常行于其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所谓变化莫测谓之神。《兰亭序》乃大醉之后所作,醒时不可复及。《祭侄文稿》亦是明例。

牢笼万物,纵横有象——“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学书法,须仰观俯察,取类万象,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与造物同游。所谓师法造化、中得心源。

云行雨施,笔性墨情——道一本而理万殊。书法人人可学,然千人千面(除非书奴,终身为古人牢笼),何故?性情与学养使然。笔性墨情,即人之性情。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之可贵,在于有书卷气。若无学养,则人人可秉笔发奋而成书家。

浑然天成,一片神行——书法也是辩证法,要求对立统一,和而不同,血脉周流,大气鼓荡,生机活泼,浑然天成。不必计较一点一画、一城一池的得失,追求的是全篇的艺术感染力。玉不琢不成器。而书法不然,最忌刻意雕琢,描龙绣凤,如此只是美术字,匠家所为,灵机全无。

业精于勤,出神入化——太极十年不出门。书法亦然。太极拳和书法都是最吃力的功夫,疲软之人做不得。要想有所造诣,没有笔冢池墨之功、学养积久之力,是难以企及的。只有敬、勤、学、思,积以时日,且转益多师,方能渐入堂奥、臻于化境。

人书俱老,尽性立命——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始成。孙过庭《书谱》中提出了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如同太极拳,书法也是性命双修之业。通过坚持不懈地书法习练,可以陶冶情操,变化气质,明心见性,延年益寿。日用行事,则应物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