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蔡邕《笔论》

1书法的基本功,可以说,就是掌握“中锋”的基本功。

中锋的练习就是武功内功的修习,是招式和套路的基础。

虽然书法中,也还有别的笔法,但是这些笔法都基本建立在中锋的基础上。当其他的笔法出现问题时,往往都能在中锋上找到原因。这可能和运动员基本功训练之后的竞技发挥,持续产生影响类似。

中锋的稳定练习,通常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也不可一概而论。

你可以选择篆书(《峄山碑》)来让线条的质量过关,练习藏锋和训练基本用笔的稳定性。当中锋掌握之后可以选择一个隶书(比如《张迁碑》)加强提按和方笔的练习。随后可以选择一个魏碑(《张猛龙碑》)作为和楷书之间的过度,加强用笔力量。最后可以专注临写一个唐代楷书(颜真卿或其他楷书名家作品),或是更古朴的小楷(钟繇小楷)。如果对自己要求更高些,也可以选择魏晋二王风格行书作为深入学习的路径。(《兰亭序》或其他王羲之墨迹摹本)

2用这个思路练习,前后的次序过程非常重要。一些书法爱好者,可能埋头练习了多年,还是没有度过中锋这一关口。写出来的笔画仍然单薄缺乏质感。中锋的练习最初可能很枯燥,但是狠狠心坚持一下,出手的笔画质量就会事半功倍地进步。

古人说,“用笔生结构,结构生用笔”,有时就是基本的技术笔法有问题,如何用功都和字帖上的字有巨大差距。

关于中锋线条的描述,大家可以去读一些古人的书论著作。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邱振中老师在《愉快的书法》中这样解释中锋:“毛笔线条有一定的宽度,线条两侧各形成一条边缘线,书写时,笔尖就在两侧的边缘线之间移动。如果书写时笔尖一直处于线条中线的位置,这时的书写方式,就被称为‘中锋’;这样写出的线条,两条边缘线具有同样的特征,线条因此而显得圆浑、凝重、厚实。中锋是书法中最基本的一种笔法。”

古人说是中锋如“锥划沙”。你用一个尖锐物体划过沙的表面,从剖面上会看到一个底尖上宽的三角。这说明笔画的力量始终在线的中心。你还可以细心观察下雨时的车窗,当雨点往下滑落时,是随力积点成线地坠落,那也是中锋的表现。水滴的每个点都能停住。在写字时,墨水随着笔头中最长而尖的“锋”流注,均匀渗开,四面俱到,通体饱满。

中锋到后来是一种手上的感觉,万毫齐力,无论如何提按转笔,笔画仍圆润立体。沈尹默先生说:字必须能够写到不是平躺在纸上,而呈现出飞动的气势,才有艺术的价值。

3能够写出不是平躺,而是站起来的字,饱满的密度是由中锋的力量决定的。

除了中锋的力度,笔画还讲究“送到”,在各个笔画的端点末梢,用笔一定“停住”。书写时,不要刻意描画“藏锋”(这是最常见的写字弊病)。其实,笔只要能停住,笔锋就会自然收藏。当你欣赏一些古代书家的字,尤其是经典之作,比如张旭、王羲之、王献之、怀素……他们即使是在书写得最龙飞凤舞的时刻,一笔的末端,放大到十倍以上,仍像一量稳稳踩实刹车的跑车,力量饱满且富有控制。

最后,就是如何细腻也不过分地注意观察字的“接笔处”和字中间的“空白处”。

接笔就是一个笔画和另一个笔画发生连接的地方,往往是一个字结构和细节的关键。

空白是气韵流动的地方,当一个字如何都与帖有很大差距时,琢磨一下空白处,往往会获得答案。

关于书法初学的基本问题可能就在中锋、停住、接笔、看空白这四个简单的词汇里面。我自己仍在学习非常粗浅的阶段,只能奉上些心得,为求抛砖引玉。

掌握一门手艺的路径都是相似的,起点方法正确,加上持续的努力,就能在不断的成就感和惊喜中获得享受和激励。如果方法不对,很容易就耗尽热情,无法坚持而最终放弃。

希望大家享受习字的过程。每天坚持至少半小时的练习时间,安定情绪,有益身心。字为心画,当你让一条线条饱满、有力、润泽时,你必定有了均匀的呼吸和安静的心灵。

学习书法不是要让你成为一个字比别人写得好看的人,而是在一遍一遍的古人最直接的揣摩交流中,学到教养、风骨、耐心和趣味,最珍贵的是,学会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功利世界里难得的抽象之美。

1于右任 (1878一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号骚心,晚年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著名的教育家、诗人、书法家。于右任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被推选为民国首任交通部次长。后长期担任民国政府的监察院长。2

1一、迟速与疾涩之关系

“决谓牵掣,子知之乎?”曰:“岂不谓为牵为撆,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决乎。”牵掣,讲的是行笔速度。“迟”与“速”是根据行笔速度做出的区分,行笔速度的快慢与笔毫的顺逆相结合,体现在行笔中就成为“疾、涩”,疾则相对快,涩则相对慢,但疾涩不仅仅是速度上的快慢,更侧重的是行笔运笔的势态。这种在笔画中看不到,却影响笔画呈现的形态且能根据笔画形态推测出来的挥运法度,书法中称为“笔势”。疾、涩是相对而生,相对而存的。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趯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 说明了疾势、涩势在哪些笔画中运用。讲完疾势紧跟着讲掠笔;讲完涩势后紧跟着讲横鳞。由此透露出,掠笔是用疾势,竖勒笔画所用的“横鳞”是涩势。疾涩二势是书法的根本:“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曰:“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行笔之法,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已曲尽其妙。然以中郎为最精,其论贵疾势涩笔。”

“把笔抵锋,肇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揭示出疾和涩的辩证联系。“八体之中有疾有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字,得心应手,妙出笔端。”强调了疾与涩运用要恰如其分,只有心法的自如才能有技法的自由。疾涩笔法的自如运用被后来的刘熙载生动地描绘出来,“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刘熙载对涩疾和迟速关系作了区分和说明,其中尤其对涩作了详细解释:“如有物阻之”,这种体验正是“偃管”、“逆锋”所造成的笔毫与纸面之间的摩擦力和阻力。古人曾经用“横鳞”、“紧駃战行”、“担夫争道”、“锥画沙”、“屋漏痕”、“逆水撑舟”、“荡桨”等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和描述这种运笔的体验和感觉,正是“立象以尽意”。

“然而轻则须沉,便则须涩,其道以藏锋为主。若不涩,则险劲之气无由而生;至于太轻不沉,则成浮滑,浮滑则俗。”(此处藏锋,指行笔中的藏锋,即逆毫中锋行笔)韩方明从执笔方法和运笔方法上作出了要求。清代包世臣也从执笔技法上对如何能涩作出了总结,“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长史之观于担夫争道,东坡之喻以上水撑船,皆悟到此间也。”

疾势和涩势运用得如何,关系到笔画质感的有无和好坏,关系到笔画的质量和生命力,这是笔法的核心。这两种势,不但涉及到用笔的速度,也涉及到用笔的力度,是速度与力度的凝结体,一切笔法,最终落脚点都在此二势。速度快慢与疾涩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可将两者简单对应,笔法中的速度从来都是和力度相辅而行的,真正的涩势,还是要看书写者对于笔性的熟悉和对毛笔的掌控能力。

2二、细粗与提按之关系

“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筋骨,正是行笔中的力度问题。笔力在书法中的重要性:“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则其道至矣。是乃其迹可久,自然齐古人矣。”“力透纸背”是指笔画强烈的质感和笔力透出的一种视觉效果和心理效果。笔力是衡量笔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尺,毛笔的提按与笔力有很大关系,行笔力度强弱体现在行笔的提按中,提笔则轻,按笔则重。提与按是影响笔力表现的重要因素,但是,“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笔画细不等于无力,笔画粗不等于有力。理解提按的关键在于对“笔力”的理解。晋代卫铄《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多肉者,即那种依靠机械的物理力按压毛笔所形成的粗大而没有质感的笔画,这是书法中的病笔形态。因此,历代书家一再强调笔力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这么说,书法能否传世,即在于笔画中有无笔力。

书法中的力度不只体现为物理力的强弱,不只体现为毛笔提按力度的机械力的大小,书法中的“力”源于笔画的质感,这种质感的出现与笔法背后的笔势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毛笔在纸上显现为笔画,运作的方法称为笔法,在挥运过程中没有在纸上表现出来的那部分实际也是笔法运动的一部分,这种没有在纸上表现出的笔的运动状态影响着表现在纸面上的笔画,称为笔势。通过在纸面上看到的笔画,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实象的挥运过程和行笔的虚象路线。虚实相生,落于纸面则为实象即笔画,起于空中则为虚象即笔势,也可说,笔势显明在纸面上则为笔画,笔画隐藏在空中则为笔势。笔势和笔画构成了笔法虚实两部分,笔势是虚象的笔法,笔画是实象的笔法。虚象的笔势生出实象的笔画,每一个细节的“法”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意”,立于“技道之间”,所以,书法艺术也能实现“技进乎道”。

3三、斜正与曲直之关系

“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曰:“尝闻长史九丈令每为一平画,皆须纵横有象,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又曰:“夫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乎?”

平、直问题涉及到行笔的角度。笔画的斜正、曲直是由行笔的角度、方向和力度的变化造成的,行笔角度的变化、笔画的走向在书法中称为“曲直”。小篆中运用了大量平直的笔画;隶书中也运用了大量相对平直的笔画;大篆和行草则运用了大量曲折的笔画;楷书特别是魏碑体楷书运用了大量斜向的笔画。不同的书体,曲直的运用有所侧重。同一书体中,不同书家对于曲直的笔画也有不同的侧重,比如颜真卿楷书《麻姑仙坛记》多运用平直的笔画和转笔,而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则运用了许多斜向笔画和折笔。受到隶书结体影响的楷书结体也随之而用平画宽结式,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钟繇楷书《荐季直表》等。王羲之楷书、行草书则一变古法,多“欹侧取势”而用“斜画紧结”,魏楷、唐楷以及后世楷书、行草书等大都采用了“斜画紧结”的方法。同一书家在不同时期对曲直的运用也有不同侧重,颜真卿44岁时书写的楷书《多宝塔》笔画多斜直和折顿,而72岁时书写的《颜家庙碑》笔画总体多平直,但内部多有弧度曲线和转笔。这说明,书家的习惯和取向对于曲直的运用有不同的影响。

书法中用“平直”来表示“正”和“直”的笔画,用“欹”和“曲”表示不直的笔画。书法中笔画的“直”并非物理意义的直,而是视觉和心理感觉的直。

“大山之麓多直出,然步之,则措足皆曲,若积土为峰峦,虽略具起伏之状,而其气皆直。为川者必使之曲,而循岸终见其直;若天成之长江、大河,一望数百里,瞭之如弦,然扬帆中流,曾不见直波。少温自矜其书于山川得流峙之形者,殆谓此也。”从这段形象的比喻当中,我们看到所谓的直和曲都是相对的,而且书法中的直更多的是一种“势”的直,这种平直并不是物理中的绝对平直,而是一种相对平直,这种平直“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曲直”在书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能否辨识“曲直”,关系到能否辨认真迹;对于书写者来说,能否做到“曲直”,关系到书法的生命力。“然能辨曲直,则可以意求之有形质无形质之间,而窥见古人真迹也。曲直之粗迹,在柔润与硬燥。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于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晚清馆阁体要求“乌、方、光”,正有呆板之弊,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指出:“古人作书遗貌取神;今人作书貌合神离。……近来书生笔墨,台阁文章,偏旁布置,穷工极巧,其实不过写正体字,非真楷书也。”可见,清代的横平竖直观念将唐代书法的字法理论推到了一个死胡同。

“这种丰富多变的点画为什么能够随意配合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矛盾混乱的呢?这诀窍皆在两个字:力、势。力就是笔力,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印印泥所产生的力。下笔又陡又快,行笔过程中,横画不平拖,竖画不直下,收笔利落而不粘滞。势是笔势、形势,善于用力,善于控制行笔的轻重缓急便是势。变化繁多的点画就是靠这力和势统一起来的。”强调行笔过程中笔画的曲动,这种曲动是依靠用笔的走势来完成的。

4四、 笔画长短之关系

“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趣长笔短,常使意势有余点画若不足之谓乎。”

“趣长笔短” ,法由意运,象由法生。笔画的长短延展服从于笔势和笔意的表现,因此,书法中常常强调笔虽断而意犹延。

章草带有浓厚的隶书笔意,在书写点画时,多有短促之笔。五百年后,清代刘熙载再次把目光投向索靖章草时作出了补充,其《书概》指出:“书有振、摄二法,索靖之笔短意长,善摄也,陆柬之之节节加劲,善振也。”作为一对相应而生的方法,“振”是笔势节奏的有形绵延,“摄”是笔势节奏“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形休止;“振”也罢,“摄”也好,都是围绕“意势”而作。

“,大都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天真烂漫而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周易注》:“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所说的意、象、神之间的关系映射到书法中正是笔意、笔势、笔法之间的关系。笔法的运用服从于笔势的表达,笔势的构建统摄于笔意之中。笔法的运用,笔画的长短,其背后的管领则是笔意,意能通神。因此,历代书家都以笔意为最高指向,正是圣人在《周易》中所参悟的通天法则在书法中的运用。 书法以笔法为上,古代书论中所讲的笔法包含了执笔法和用笔法两种,用笔又以起止笔和行笔两部分为核心,精华的部分是行笔问题。笔画的角度、长度;用笔的力度、速度是行笔之关键。正是行笔中的“四度”在节奏的变幻中生发出了多样的笔法,由此“四度”变换造就的多样笔法则又统一于笔意、笔势、笔力的表达。

1.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3.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14.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5.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6.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7.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28. 蓋二印,上朱文,下白文,不可匹配;上朱文,下朱文,不可匹配;上白文,下白文,不可匹配。而只有上白下朱可匹配。

9.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10.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否则,就失敬了。

11.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2.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3.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14.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315.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16.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17.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

18.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

19.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1.5公分为适中。

20.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21.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422.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23.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24.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25.用印宁少勿多,宁单勿双;印泥的使用宁古勿媚,主张用仿古色,次之朱砂,最次大红,这样会提高作品的格调。

26.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27.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28.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29.储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因其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干燥。又铜锡银漆器犀象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30.每隔十日或半月,以骨签翻调一次,因砂体下沉,油性浮上,故須常調使之勻和也。

31.图章盖印泥时,手势宜轻,轻拍印面所粘之朱已均勻,乃盖于纸上,须将印持正按下,切勿动搖,纸下宜垫以薄书一本。

32.图章宜随用随揩,以免积垢,而影响色泽。

1曾不少人问我:“何谓字好”?答曰:“经久耐看的字就好,越看越好看的字就更好。”“好字看不厌,好友久交不会变。”怎么又“耐看”“好看”?答曰:“有味的字就好看,味浓的字就耐看。”有“味”的字即谓之书法,无“味”的字只是文字。文字是传意的,无须讲究什么“味”。然,书法是艺术,必讲究其“味”,即“ 书味”。 这种“味”能使人“赏心”,这种“味”就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一)何 谓 书 味

平素我们常说:“这道菜有味、好吃!”甚至说:“津津有味!”凡是吃的都讲究“口味”。平素我们也常讲,“这篇文章写得有味”,“某某人说话真有味”,“ 昨天我们在柳树林玩得真有味”,甚至表扬或批评人也离不开这个“味” 字,诸如,“某某人懂味”,“ 某某人真不懂味”,如此等等。

“味”,能刺激人的感官神经,使人产生赏心、悦目、愉快、兴奋的感觉,如甜味、香味、意味之类的“味”;或使人产生恶心、刺眼、悲哀、苦恼的感觉,如苦味、臭味、涩味等等。

“吃”,离不开“味”,饭菜要有味才好吃;“玩”,离不开“味”,有人打麻将打得津津有味,甚至是废寝忘餐;“穿”,也讲究“味”,“ 某某人打扮得出味”,“ 某某人打扮得男不男、女不女的,没一点女人味”。 在人生当中,似乎离不开“味”,爱有爱的“味”,吻有吻的“味”。在文化艺术中也离不开这个“味”。

这个味,那个味,到底何谓“味”?舌头能辨别的谓之“滋味”,如酸、甜、苦、辣、涩等;鼻子能辨别的谓之“气味”,如香、臭味;心灵能感悟得到的谓之“意味”,这种“味”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人们常以滋味来比喻,好的感悟用“甜”来比,不好的感悟用“苦”来比,一些尴尬事用“酸”来比。

书法艺术讲究的“味”,既不是“甜”,也不是“酸”,而是一种“意味”,一种“情调”,一种“趣味”。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宣纸上的黑白世界,能使你在精神上产生“愉悦”的感觉,“亢奋”的心理,不但“悦目”,而且“赏心”,甚至无法用语言来直接表达这种“愉悦”的味,这种“兴奋”的心,只能用一些玄妙的比喻来表示这种感悟的赞叹。诸如,“龙飞凤舞”,“铁画银钩”,“清风厉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清风出袖”,“明月为怀”,“游烟连云”等等。这种赞美而且还往往是“书不尽意”,给欣赏者留有充分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一幅耐看的书作,总是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欣赏者,能刺激你的心灵,使你产生种种感悟、种种联想、种种味道。这种种“味”,就是书法艺术的“意境”。关于“意境”这个词,《辞海》解释:“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一般哲学书上的解释:“意境是主观思维(意)对客观存在(境)的反映。”我曾在《书法与人生》一书中说过:“意,是思想;境,是环境。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书法上的“意境”就是心与手、法与意、形与神的完美统一,这种统一就产生出各式各样的“味”,诸如“意味”、“ 趣味”、“ 情味”、“风味”、“品味”、“韵味”、“雅味”等等,也就是 一种“书味”。

我国著名美学家邓以蛰先生提出:“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这句话既将书与字区别开来了,又提出了书法艺术的灵魂就在于“意”。关于这种“意”自古至今就有种种说法,诸如什么“风神”、“风韵”、“风骨”、“气韵”、“ 神采”、“ 风采”、“品味”等等,都是指“意境”, 也就是书法作品的那个“味”。

总而言之,“意”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凡是诗、书、画、文、印无不以其“意” 为极诣。有“意”则成书,有“意”书出“味”。

(二)味 在 何 处

“红杏枝头春意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闹” 一“弄”,诗味全出。这种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意境”,就是使你动情的“诗味”。诗是有意境的画,画是有意境的诗。看看那《清明上河图》,杨柳轻柔,水波荡漾;长桥卧波,舸舰云集;驼马如龙,人群喧嚷;商店如林,摊贩杂陈;轿抬贵妇,马拥高牙;珠玑列市,满目繁华。完美的巨作,深沉而高妙,妙不可言。再看那齐白石的《荷影》,水面上一支荷,水里面一荷影,影旁边一群蝌蚪,高兴地戏弄着影。生动有味,趣味出奇。这就是画中有诗、画外有意的“意境”,就是中国画才有的“画味”。

书法亦然,看看那《兰亭集序》、《古诗四帖》,看看那当代书家沈鹏的《行草千字文》,活生生的线条,妙趣无穷的字体,虚实相生的布局,五彩缤纷的墨色,达情性益心灵的风神,处处表现出一种吸引人打动人的“书味”。

线,是构成物体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唯一手段。但书法线决不是机械线,而是感情线,心迹线。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由于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生理,不同的动作等等,导致产生了不同的线条。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一定心理状态下)——产生其特定的运动(运笔动作)——决定特定的轨迹(书法线)——形成书法艺术作品(艺术就是感情)。这就是书法家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全部以肢体的运动而表达为可视的形象这一妙理。这也就是书法的线条富有生命,有面貌、有感情,在流动、在飞舞,吸引人、打动人的妙理。这也就是书法线条表现出的“书味”。

有线方成形,有形方为字。这字的结体,是一个方块的空间,周围是一个无形的周边界限。在这个方寸之内,有着纵横驰骋的自由天地。一个字就可以造就多种形态,造就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诸如古朴、典雅、活泼、奔放、庄重、生动、天真等等。这些个形态又都力求表现出和谐、均衡、虚实、节奏、韵律、呼应、参差、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这种汉字的形体是妙趣横生,如同人一般,高矮、胖瘦、健壮、结实、苗条、清秀、优雅文静、豪放大方、神采奕奕、风度翩翩。人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悟得的“万物”“ 诸身” 之形创造着书法,创造着妙不可言的“书味”。这也可能就是汉字能成为欣赏艺术的一种根源吧。

书法的“味”更能从生情定势的布局之中体现出来。精美出于毫端,妙趣在于布白。线条美是单相之美,字体美是个体之美,而章法美是整体之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联络有序、相承起伏、映带呼应、韵律节奏、参差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显示出一种音乐美,犹如一曲交响曲,越听越动听,余音在耳,回味无穷。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书味” 还表现在墨色和书写的内容上。苏轼在《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书也。”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墨得当,血肉相生。书法本于笔,成于墨,润而妍,渴而险,凝重而沉稳,清雅而淡远,奇情壮彩,笔墨调合,骨力遒雄,神气十足,天趣盎然。悦目、赏心、动情。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这就是“墨韵” 带来的“书味”。

汉字是书法的载体,当然书法就离不开汉字,否则不成其书。集点成画,集画成字,集字成篇。篇,是文、是诗,故书法艺术是不可能离开诗文的,而且还常常是诗书印连在一起,构成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独有的特色,这其中蕴含着哲理玄机,其哲理亦儒亦释亦道,却也非儒非释非道,意切而深奥,境实而远达,交映生辉,妙不可言。如《兰亭集序》,书美,生动的点画,清秀的字体,优雅的篇章,引人入胜的风味,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文也美,写景如画,画中寓情,情中寓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流传于世的名碑名帖无不都是字美文也美。

书法“味”不论表现在线条、在结体、在章法,还是在墨色、在书写的内容,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一个“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书法就是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书者感情的艺术,情于毫端,情于点画。喜则字舒,怒则字险,哀则字敛,乐则字丽。表情美既然是感情之美的外貌,因而她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境而异。避“五乖”,就“五合“ 把握时机,乘兴而书,书必出“味”。

(三)何能出味

一幅书法作品,其中有看得见的东西,笔画、墨色、字形、诗句等,这是“躯体”;还有看不见的东西,感情、风神、韵律等,这是“灵魂”。书法出“味”,往往就出在这“灵魂”上,故此只能靠细细品味,才可感悟得到。要使书法打动人心,使观赏者产生思想共鸣,则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字内功夫,二是字外功夫。

字内功夫,即笔墨功夫。就是指驾驶笔墨的本领、能力、造诣。首先是笔的运用,提、按、使、转,抑、扬、顿、挫,中、侧、逆、顺,方、圆、藏、露等等,达到驾御自然,随心所欲,一种“必然” 程度。其次是“脱化生新”,在精心临摹古人法帖的基础上,得形得神之后,不断溶入自己的个性之“味”。第三是文字功夫,要熟练掌握汉字的八个笔画及其变化,汉字的结构及其变化,尤其是草书符号及其变化。还要具有 “六书” 汉字知识。因书法是依托于文字,当文字出现错误,即使不是“佛头浇粪”, 也是“白璧有瑕”。 如果是“人云亦雲”,“ 后”“ 後” 不分,就会贻人口实。最后,还要熟练布白安排,用墨技巧,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有技巧,才能出“味道”。要使书法出“味道”,那就必须下功夫。坚持不懈,刻苦临池,突破高原,不断进取。“多看自知,多作自好”,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只要下功夫,定会出“味道”。

我曾写过一幅论书联:“字所精良应在书中法度;书之妙趣当于字外功夫。”字好,在法、在手;出味,在意、在情。书法要有“味”,必须有学识修养,有字外功夫。

书法家首先应是学问家。古代的王羲之、颜真卿也好,近代的吴昌硕、于佑任也好,当代的启功、沙孟海、欧阳中石也好,都是学识深厚,修养颇高,独树一帜的大学问家。书品人品,人所共仰。

一是要有文化素养。书法是系统的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到史学、哲学、文学、美学等。我曾在《书法与人生》一书中就论述过有关知识,如“书法对立统一说”、“ 书法心理学浅析”、“ 书法系统浅论”,书法与气功、书法与音乐、书法与人生等等。故此要借鉴古法,借鉴自然,借鉴姊妹艺术,掌握书法技理,以我性情,我书我书,书出“书味”。

二要有学识修养。古今书法家尚来重视字外功夫,宋·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书亦然,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清·杨守敬说:“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因为书法作品是书家渊博的知识,高深的修养,娴熟的技法的结晶。没有一定的学识修养,是无法创作出上乘之作的。学识深,意气平和;学识高,胸怀豁达;学识广,联想丰富。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书家,都是学识丰富深广的文人、学问家。识广方能才高,才高方能创作出“书味”

三是要有艺术素养。书法是一种精神产品,一个人如果没有几个艺术细胞要创作出艺术产品是不可能的。这种艺术素养,有先天因素,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不是读了一两本“美学”就可以学到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艺术素养是要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来的。

四是要有品德素养。善是美的内容,美是善的表现形式,这种“美善统一” 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观点。人的道德品性与书法作品的风格及其价值是切切相关的。××的字,处处锋芒毕露,表现出他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品性。周恩来的字,处处藏锋不露,与他的清风明月、真诚忠义的高贵品性一脉相承。从价值观念上讲,品德高尚的人的书法作品价值就高。诸如,立身清廉的王羲之,风毅雄特的颜鲁公,秉性刚强的柳公权,爱国名将岳飞等,都是人品高尚,为后人所崇的书法大家,他们的墨迹也都是永垂千古,成为无价之宝。相反,蔡京、汪精卫、秦桧、胡长清之类的字也不错,并名噪一时,但因他们品德恶劣,故字与人同臭,无一字传世。这正如古人说的:“书品即人品。”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传统道德观是“和为贵”,而书法艺术不论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是要达到“和而不同” 的有机统一,以表达人们的美感。书法是体现人们心灵美的特殊造型艺术,书家的道德修养越深,则书法艺术境界越高,书法必然越有“味”。明·项穆说:“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王昱说:“立品之人,笔墨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总之,书法是中国的艺术,只能有“书味”,不可有“洋味”;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只能有“雅味”,不可有“臭味”。

清人松年说过:“书画之道,纵有师授,全赖自己用心研求。”不错,书法学习能够得到老师的具体指导,受益是非浅的,但问题的根本还赖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用心研求。那么,自学书法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选取什么样的方法,这是能否入门的首要问题。历代学书成功者方法不尽相同,各有各的途径和经验,所以无须强求统一。只有“得法”二字十分重要,是人们共同寻找的入门钥匙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下面,总结前贤得失,归纳如下,供自学者参考:

一、书法理论是核心指导

学书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临习)学习两个方面。我们知道,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或提炼出来的。正确的理论往往揭示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正确的书法理论是成功书法学习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每个致力于学书的人都应该掌握这一“认识论”和“方法论”。

学习书法理论和进行书法实践的关系是“知” 和“行”的关系。知就是“认知”,就是“有正确的导向”。这个“知”越多越全面,“行”就越自觉,越对路,越有把握早日达到目标。因此将书法理论作为书法实践的指导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书法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说,实是前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不学前人经验,就有可能事倍功半;不吸取前人教训,就有可能重蹈失败旧辙。所以善于学书的人,决不盲目实践,必然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前贤经验和教训为借鉴,努力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光明大道,从而提高效率,减少失败,简化和优化学习过程。

理论是自学者的“老师”,寻找正确的理论是寻找“优秀的老师”。有了“老师”并不等于一定有胜利的保证,只有有了“优秀的老师”才有成功的把握。所以,我们还要善于区别哪是可取的“正确理论”,哪是不可取的“错误理论”,决不能够掉以轻心。

1二、实用是前提

书法,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使用性。只要汉字和汉语存在,它就无法成为独立于之外的纯观赏的艺术。自古以来的书法作品,都是写汉字和写文辞的。这种以汉字为造型之象和以文辞为书写内容的艺术,原本是以汉字实用为第一功用的,或说是以汉字实用为前提的。

这就说明,对待书法不能仅仅考虑艺术欣赏的一面,还要兼顾到汉字实用的一面。学习书法要老老实实地写汉字,既要把汉字写正确,又要将语言写通顺(当然还有更高的要求),起码要让人家认清和看懂,因为这是艺术语言与艺术表达的基础。若能兼善字美文美更好。相反,学习书法不写汉字,不写文辞(诗、文等等),想完全脱离汉字与实用,理同想当医生却不愿学诊断,不愿学药理一样,势必会丢掉根本。

况且,我们学习书法艺术,并非仅仅要去当个艺术家(也不可能所有学习书法的人都成为艺术家)。更多的目的是要学好和用好中国的汉字,提高对汉字的艺术书写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优化和改善对汉字的日常使用效果。即使是书家的书写,也不全是为了创造艺术品,比较多的时候还是一般使用性书写。书法艺术要想更好地抒情达性,缺少了兼有汉字实用的品质(前提),就缺少了作者思想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信息,其生命力也必然受到影响。

三、临帖是唯一捷径

临帖是学书之路的起点,是书法入门的捷径。历代书家都很重视临帖。

王铎说:“学书不参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也。”宋曹说:“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马一浮说:“学书须是无一笔无来历,方能入雅。”古人法帖多为历史筛选留下的书法范本,记录着前人用笔、结体、布局(章法)等法则和艺术思想以及艺术表达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它的心追手摹,减少自己的摸索和弯路,最直接地最快地找到书法艺术的真谛和奥秘。临帖实是入门的一条捷径。

不过,历代的碑帖繁多,而且还在继续发现和接连出版。这众多的碑帖,因书写者的艺术能力高低不齐或书写的目的不同,虽然都有价值,但品位不等。有的不能作为“法书”,甚至,不值得效法。所以还要审慎选帖。“选帖”如“择师”,古人有“取法乎上”的教导,我们不能随便跟从,更不能拜倒在劣书、怪书、病书、俗书者的脚下。

四、楷书是基础

古人的法帖,真(楷)、草、隶、篆种类多样,从何入手最为合适呢?历来书家(书论家)各持言辞,认识不一。我以为楷书是基础,从楷书入手更为妥帖:

▶1、初学书法,应先重规矩和法度,方能步入正确轨道。楷书八法(横、竖、撇、捺、点、钩、挑、折)齐备,最为严格,以此绳之,可算严师严教,定能精进。楷书笔势稳健,如慢动作,一招一式,皆完整到位,规范有致。其点画和结构,非常精细,最能训练基本功夫,最能培养不浮不躁的心境。是得法、入门的正道。近人潘天寿说得好:“开始学书法,必须求法则,要正规,要从正楷开始。”

▶2、初学书法,应遵次序,先静后动,方能提高效益。楷如立,气象稳静。行如行,草如跑,气象飞动。学过楷书,再学行书和草书,正是先静后动,符合操作程序,更加方便转换。所以宋朝苏东坡很有哲理地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唐人张敬玄甚至义正词严地说:“初学书,先学真书,此不失节也。若不先学真书,便学纵体,为宗主后,却学真体,难成矣!”

▶3、初学书法,应从方便之处入手,方能早见成果。在汉字书体形成和演变的时序上,楷书是最后定型的字体,是今天我们使用最广和最普及的字体。我们对它的面目更感到熟悉可近,从此入手,比起从篆、隶、草(行)入手,减少了识辨方面的困难。而且学了马上益于日常实用,又多了一项成果,何乐而不为呢?

五、笔法是关键

“笔法是写字点画用笔的方法”(沈尹默《论书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赵孟 《兰亭十三跋》)。“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康有为《广艺舟双揖》)。对于笔法,古人都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极大的重视,因为它是书写的关键。写字因用笔不同,或称刷字,或谓填字,或叫涂鸭……,其效果大径相庭。

笔法,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提、按、绞、翻或使、转、缓、疾等等,而在写出的笔迹(墨迹)上,则表现为轻、重、圆、方或连、断、润、躁等等。这正是艺术风格的展现处,正是艺术语言的深邃处,差之毫厘,则异之千里。笔法的精湛、丰富和复杂,最不容忽视,也很费功夫。掌握了各种笔势的写法,点画才更富变化,书写才更加生动。若能运用自如,出手入化,可以说就掌握了书法的关键。

2六、学富是阶梯

学书成就的高下,仅靠书法技法理论和临帖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艺术修养。如历史的沿革、文字学知识、碑和帖的问题、刻石的问题、墨迹及其真伪的问题,历代书家的问题,还有文学、美学、哲学、品德修养、揖让进退、甚至姊妹艺术的问题等等,都要尽可能多地去学习、研究和掌握,才能丰富书家头脑的宝库,才能丰富书法艺术创作的内含,才能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品味。学书强调以学问来滋养,“胸中无斗墨,何以运管城”?我把有技法理论和精熟实践功力比作“良种”(好苗),而把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艺术修养喻为“空气、水分、土壤和阳光”(适宜的环境),好苗必须有好环境才能茁壮成长。所以,学富是攀登艺术高峰的阶梯,一定要努力打造。

七、勤苦是通途

书法实践必须强调足够的量。也就是要下足够的功夫,“功夫不至无以极其致”(吴玉如)。“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张公精熟,号为草圣,永师拘滞,终能著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益悠悠之谈也。宜白首攻之,岂可百日乎!”(徐浩《论书》)。

学习书法是件苦差事,没有吃苦精神,没有耐久的恒心,是不会有成绩的。古人早就有经验和体会,米芾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苏轼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看来,勤奋与刻苦习书是掌握和运用书法技巧的通途。天天使用毛笔工具的古人尚不敢懈怠,何况我们呢?

八、悟化是自立

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所以,学书要求学象古帖,学好传统,不是最终目的。仅仅是为了以古法为则,以古人为鉴,优化我们的学习过程。要真正做到熔铸古人,自立门户,就必须活学活用。通过对古帖的临习,通过对点画、结构的研究,学到笔法技巧,学到精神意度,学到审美思想,悟出其中道理,找到适合消化吸收的营养充实自己。打个比方,叫作“吃猪肉长人肉”。这就是转化和活用。我们须知,“悟化”是出帖和著我的重要环节,是自立的重要标志。不能“悟化”,就不能熔铸,就不能出新,视为死学。

需要提醒的是,“悟”和“化”,不能着急,不能刻意,应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古人并不先推书荣,而是把学问看得更重。王羲之、颜真卿的字是公认的好字,但他们并不以书为业,也不是为当书家才去写字,而是兼善的。所以,有人把习书看成耕作,提出:“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意在自然形成。或说是“无意于佳乃佳”,“功到自然成”。习书大可不必过早担心结果,只要耕耘,定有收获。善书的人,首先不担心“悟化”不了,而担心学力不够。

事实上,人和人都是有区别的,要完全学象别人也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必担心不“化”。想当“书奴”也未必就有资格。再说,学习古人又不可能是一点不动脑筋的,所以也不必担心不能“悟”。“悟” 和“化”对于谁都会有的,只是有“大悟”、“大化”和“小悟”、“小化”的区别,有“彻悟”、“优化”和“错悟”、“劣化”的不同。其中学力如何,是“悟”、“化”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

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纸本。诗一首。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纵30.7厘米,横45.3厘米。

释文: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朴初散失 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 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2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