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明代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册,系1530年作。钤印:文征明印、悟言室、停云。溥儒题“此卷结体精密而有宽绰之致,侣不经意而有山阴家范,公书中之上驷也。宝之当何如哉?”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榜书常用句

博雅達觀、筆歌墨舞,寵辱不驚、道法自然、登山臨水、

淡泊明誌、典雅清麗、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氣若蘭

放下便是、浮生若夢、觀海聽濤、甘苦自知、和風朗月、

和氣致祥、厚德載物、厚德載福、厚積薄發,惠風和暢、

惠風祥雲、和風細雨、海納百川、景氣和暢、江山入畫、

積健為美、積健為雄、君子不器、兼聽則明、境由心造、

境隨心轉、漸入佳境、開卷有益、寄情山水、虛懷若竹,

臨海聽濤、蘭氣隨風、樂天知命、樂此不疲、敏事慎言、

妙造自然、明月清風、明月入懷、寧靜致遠、耐住清貧、

品茗撫琴、品茗聽琴、清風朗月、氣若幽蘭、曲徑通幽、

人淡如菊、仁者不憂、如風過耳、素心若雪、室雅蘭香、

室雅人和、隨心所欲、石瘦花嬌,天道酬勤、天朗氣清、

踏雪尋梅、溫故知新、物華天寶、萬事隨緣,唯善是寶、

唯樂直言、虛懷若谷、心靜夢舒、心曠神怡、閑心逸趣、

仁者不憂、雲鶴遊天、雲淡風輕、一謙四益、韻雅趣幽、

遊目騁懷、逸致閑情、煙雲供養,悠然雅靜、怡然自得、

知足常樂、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

竹影清風、篤行致遠、珠聯璧合、中庸和諧、紫氣東來。

四字联

一轮明月;四壁清风。

山以石峻;海为川归。

天下有道;国家将兴。

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不攻人短;莫矜己长。

风云论道;笔墨通天。

尺璧非宝;寸阴无价。

当勤精进;但念无常。

竹阴在水;兰气随风。

行仁义事;读圣贤书。

江山入画;意气凌云。

花晨月夕;茶半香初。

求通民情;愿闻己过。(林则徐)

穷不失义;富而无骄。

松风高洁;兰气幽芳。松风煮茗;竹雨淡诗。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斧藻其德;竹柏之怀。(梁同书)

贫不学吝;默无过言。

泪尽数行;诗留千古。(郑燮)

持山作寿;与鹤同侪。(齐白石)

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倚剑天外;射雕云中。

读古人书;友天下士。(包世臣)

勤能补拙;俭以助廉。

虚心为竹;清节而秋。

移花得蝶;买石饶云。(郑燮)

欲正人心;引为己任。(胡林翼)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郑燮)

静观世态;细品人生。

澹泊明志;夙夜在公。

五字联

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一亭俯流水;万竹引清风。

一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

三月桃花雨;一张风雪图。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释弘一)

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荫。

万山排紫绿;一室贮清虚。

与世为依怙;如日处虚空。(释弘一)

山公惜美景;小谢有新诗。

山吞残日暮;水夹断云流。

山深春自永;海静日尤高。

千流归大海;高路入云端。

己过勿惮改;未然当先思。

井灶有余处;林园无俗情。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天长落日远;意重泰山轻。

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

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

云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

云霞生异彩;山水有清音。

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色。

云卷千峰集;风驰万壑开。

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

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高。

甘从千日醉;耻与万人同。

日气含春雨;石阴散秋光。

日丽千芳闹;风和百鸟鸣。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于右任)

气得神仙迥;情依节制尊。

长笑对高柳;贞心比古松。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月行疑读画;花生当蓑衣。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邓子龙)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

风逆花迎面;山深云湔衣。

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风轻一楼月;室静半枕书。

风柔莺戏柳;花放燕衔香。

文章负奇色;事业富清机。

文章辉五色;心迹喜双清。

心同孤鹤静;节效古松贞。

心源无风雨;浩气养乾坤。

心悬万里外;兴在一杯中。

以文常会友;惟德自成邻。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水漾春山影;人吟时雨诗。

去草寻怪石;留云补断山。

古琴弹夜月;淡墨画秋山。

平生怀直道;大化扬仁风。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丘壑趣如此;鸾鹤心悠然。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教仁)

兰气熏山酌;竹声兼夜泉。

兰风载芳润;谷性多温纯。

半窗知我月;千卷鉴人书。

年酒迎新绿;梅花送暗香。

老骥思千里;鹪鹩足一枝。(翁方纲)

地小花栽俭;窗虚月到勤。(陈宝琛)

地回云偏白;亭香草木凡。

共知心是水;安见我非鱼。

有山皆园画;无水不文章。

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馨。

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

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曲径踏花影,明轩赏月华。

虫书叶字古;风织浪纹轻。(于右任)

竹开霜后果;梅动雪前香。

竹石得幽秉;壶觞多雅游。(梁同书集文同句)

竹外山初曙;藤荫水更凉。

竹送清溪月;松摇古谷风。(董其昌)

竹疏云作画;梅瘦雪添神。

优游乐闲静;恬谈养清虚。

行修而名立;理得则心安。(于右任)

会心今古远;放眼天地宽。

会心多野趣;契理谢言诠。(乾隆)

名香泛窗户;达岫对壶觞。

名香播兰蕙;妙墨挥岩泉。

名香播兰蕙;雕藻迈琼琚。

名随市人隐;心与古佛闲。(梁同书集苏轼句)

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蔡元培)

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心。

江山开眼界;风雪炼精神。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江山助磅礴;文物照光辉。

江山澄气象;冰雪净聪明。

汲古得修绠;开怀畅远襟。

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

异石归海岳;高士标云林。

羽仪呈鸑鷟;藻思焕琼琚。

声华满冰雪;述作凌江山。

声华满冰雪;节操方松筠。

芳野留胜事;艺苑重高文。

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我思铭陋室;谁为记闲轩。

秀句满江国;芳声腾海隅。

何处梅花笛;谁家碧玉萧。

伴我书千卷;可人竹一丛。(郑燮)

闲中有富贵;寿外更康宁。(陈鸿寿)

闲吟步竹石;长醉歌芳菲。

穷愁但有骨;诗兴不无神。

良辰入奇怀;虚室绝尘想。

即事已可悦;赏心还自怡。

青山吟意远;红树寄归迟。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苔石随人古;山花拂面香。

事可对人语;福向俭中求。

松风清耳目;蕙气袭认襟。

奇石寿太古;好花开四时。

画前原有易;删后更无诗。(龚晴皋)

雨匀万木翠;日暖百花舒。

雨过琴山润;风来花木香。(乾隆)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

雨润千山秀;风和万物荣。

披云炼琼液;坐月观宝书。

披襟对清朗;推分得天和。

到为诗书重;心缘启沃留。

知音在霄汉;高步蹑华嵩。

畅怀年大有;极目世同春。

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径隐千重石;园开四季花。

采菊东篱下;种桑长江边。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鱼跃清波彻;莺啼众绿深。

卷帘花雨滴;扫石竹荫移。(查士标)

学业醇儒富;文章大雅存。

波涛良史笔;讽兴诗家流。(祁隽藻)

波绿生春早;云归注雨迟。

诗从肺腑出;心与水月心。

诗思竹间得;道心尘外逢。

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

春来千岭翠;花落两衿香。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

草木含清色;岩廊挹大犹。

草色和云暖;梅花带月寒。

茗杯暝起味;书卷静中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枳棘成而刺;担黎食之甘。(郭沫若)

柳深陶令宅;月静庚公楼。(集唐诗句)

要求真学问;莫做假文章。

看人用白眼;当户有青山。(夏丏尊)

秋菊有佳色;幽兰生前庭。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剑气非关月;书香不是花。

闻说江山好;终嗟风趣频。

闻鸡晨舞剑;借萤夜着书。

美花多映竹;乔木自成林。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养拙干戈际;用心霜雪间。

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举头望明月;荡胸生层云。

洪词留石逸;华势上流黄。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郑燮)

室有山林乐;人同天地春。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诗写梅花月;茶烹谷雨春。

险艰自得力;金石不随波。

结交指松柏;述作凌江山。

幽林听鸟语;深谷看云飞。

素襟不可易;清琴时以思。(阮元)

素襟不可易;蜀酒且百陶。

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郑燮)

荷锄修药圃;煮茗就花栏。

桂子落秋月;荷花羞玉颜。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根深则果茂;源远而流长。(于右任)

晓风杨柳翠;微雨杏花红。

晓汲清湘水;夕观沧海云。

晓露三春润;钟声两岸闻。

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

积照涵德镜;素怀寄清琴。

倚石得奇想;看云多远怀。(祁隽藻)

倚杖看孤石;开林出远山。圃;煮茗就花栏。

桂子落秋月;荷花羞玉颜。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根深则果茂;源远而流长。(于右任)

晓风杨柳翠;微雨杏花红。

晓汲清湘水;夕观沧海云。

晓露三春润;钟声两岸闻。

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

积照涵德镜;素怀寄清琴。

倚石得奇想;看云多远怀。(祁隽藻)

倚杖看孤石;开林出远山。

修业勤为贵;成文意必高。

爱画人骨髓;吐词合风骚。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齐白石)

高怀同霁月;雅量洽春风。

高松来好月;野竹上清霄。

座对贤人酒;山藏太史书。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阅古宗文举;临风怀谢公。

酒香留客住;诗好带风吟。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浮沉休感慨;方正自栽培。

涧松寒转直;碧海阔逾澄。

朗抱开晓月;高文激颓波。

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

读书难字过;回首白云间。

谁知大隐者;乃是不羁人。

谁将佳句并;真与古人齐。

能除一切苦;照见五蕴空。

绿树多生意;白云无尽时。

菱荷叠映蔚;水木湛清华。

着书惊日短;索句人眠迟。

著作追先哲;精神让后生。

检书几案窄;昂首海天宽。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接垣分竹径;微路入花源。

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

雅琴飞白雪;逸翰怀青霄。

雅量含高远;诗书见古今。

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

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

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崇情符远迹;精理亦道心。

脚着谢公履;身披莱子衣。

鹿门多大隐;花洞有长春。

道德为源本;知识极诚明。

粗茶有真味;薄酒无醉人。(林纾)

清风挺松柏;逸气上烟霞。

清机发妙理;高步超常伦。

清光依日月;逸思绕风云。

深心讬豪素;努力爱春华。

深情托瑶瑟;逸兴横素襟。

谋猷归哲匠;词赋引文雄。

颇得河山趣;不知城市喧。

骐骥出绝域;鸾凤本高翔。

琴心妙清远;谷性多温存。

琴言清若水;诗梦暖于春。

琴将天籁合;幔卷浪花浮。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

跌宕孔文举;风流贺季真。

野翠生松竹;潭香闻芰荷。

短歌能驻日;闲坐但闻香。

智勇冠当代;卓荦观群书。

游山喜乘兴;种竹能养闲。

寒竹有贞叶;灵芝冠众芳。

隔沼连香芰;缘岩覆绿萝。

雷霆走精锐;冰雪净聪明。

鹏鹗励羽翼;龙鸾炳文章。

叠石通溪水;当轩暗绿筠。

嘉木偶良酌;仙芝皆延年。

愿持山作寿;常与鹤为群。

暗水流花径;清风满竹林。

慷慨谈世事;卓荦观群书。(齐彦槐)

溪静云生石;窗虚日弄纱。

蕴真惬所遇;赏心知有余。

蕴真惬所遇;振藻若有神。

墨研清露月;琴响碧天秋。

德从宽处积;褊性合中求。

端居喜良友;独立占古风。

澄江静如练;长啸气若兰。(李世卓)

鹤从珠树舞;凤向玉阶飞。

霜月悟道妙;云林共清幽。

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

麟笔删金篆;霓裳侍玉除。

雙字吉祥語

歡暢、昌盛、興隆、鴻喜、壽祺、百福、步雲、寶源、寶和、存德、誠信、暢春、大發、大盛、得利、道亨、鼎泰、德和、德昌、鳳和、福安、福壽、福和、廣遠、廣雅、廣益、觀仁、觀文、合盛、華盛、和祥、厚孚、厚康、恒德、恒孚、鴻運、鴻福、鴻源、金福、聚興、駿興、謙益、勤和、瑞隆、天發、天福、通順、萬順、馨德、永盛、誌成、致遠

四字吉祥語:

祝福語:百福具臻、福壽康寧、瑞啟德門、鴻喜雲集、福至心靈、門潭贈慶、恭喜發財、五谷豐登、福齊南山、福壽雙全、福壽年高、福惠雙修、德門積慶、升祺駢福、潭祉迎祥、福祉駢蕃、五福齊全、三陽開泰、祥瑞福輳、福祿長久、潭祺迪吉、華星凝輝。

賀喜語:

天倫之樂、鸞鳳和鳴、比翼齊飛、珠連璧合、芝蘭千載、洞房花燭、秦晉之好、琴瑟永偕、紫氣東來、吉星高照、新婚燕爾、喬遷之喜

賀祿語:

金玉滿堂、日轉千階、魚躍龍門、甲第星羅、光輝燦爛、登峰造極、富貴榮華、雁塔題名、飲至策勛、雲程發韌、紆朱懷金、魚躍龍門、

賀德語:

厚德載物、德隆望重、冰清玉潔、積愛成福、為善最樂、鞠躬盡瘁、至誠

修业勤为贵;成文意必高。

爱画人骨髓;吐词合风骚。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齐白石)

高怀同霁月;雅量洽春风。

高松来好月;野竹上清霄。

座对贤人酒;山藏太史书。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阅古宗文举;临风怀谢公。

酒香留客住;诗好带风吟。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浮沉休感慨;方正自栽培。

涧松寒转直;碧海阔逾澄。

朗抱开晓月;高文激颓波。

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

读书难字过;回首白云间。

谁知大隐者;乃是不羁人。

谁将佳句并;真与古人齐。

能除一切苦;照见五蕴空。

绿树多生意;白云无尽时。

菱荷叠映蔚;水木湛清华。

着书惊日短;索句人眠迟。

著作追先哲;精神让后生。

检书几案窄;昂首海天宽。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接垣分竹径;微路入花源。

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

雅琴飞白雪;逸翰怀青霄。

雅量含高远;诗书见古今。

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

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

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崇情符远迹;精理亦道心。

脚着谢公履;身披莱子衣。

鹿门多大隐;花洞有长春。

道德为源本;知识极诚明。

粗茶有真味;薄酒无醉人。(林纾)

清风挺松柏;逸气上烟霞。

清机发妙理;高步超常伦。

清光依日月;逸思绕风云。

深心讬豪素;努力爱春华。

深情托瑶瑟;逸兴横素襟。

谋猷归哲匠;词赋引文雄。

颇得河山趣;不知城市喧。

骐骥出绝域;鸾凤本高翔。

琴心妙清远;谷性多温存。

琴言清若水;诗梦暖于春。

琴将天籁合;幔卷浪花浮。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

跌宕孔文举;风流贺季真。

野翠生松竹;潭香闻芰荷。

短歌能驻日;闲坐但闻香。

智勇冠当代;卓荦观群书。

游山喜乘兴;种竹能养闲。

寒竹有贞叶;灵芝冠众芳。

隔沼连香芰;缘岩覆绿萝。

雷霆走精锐;冰雪净聪明。

鹏鹗励羽翼;龙鸾炳文章。

叠石通溪水;当轩暗绿筠。

嘉木偶良酌;仙芝皆延年。

愿持山作寿;常与鹤为群。

暗水流花径;清风满竹林。

慷慨谈世事;卓荦观群书。(齐彦槐)

溪静云生石;窗虚日弄纱。

蕴真惬所遇;赏心知有余。

蕴真惬所遇;振藻若有神。

墨研清露月;琴响碧天秋。

德从宽处积;褊性合中求。

端居喜良友;独立占古风。

澄江静如练;长啸气若兰。(李世卓)

鹤从珠树舞;凤向玉阶飞。

霜月悟道妙;云林共清幽。

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

麟笔删金篆;霓裳侍玉除。

賀安語:

國泰民安、室雅人和、風順家興、四海升平、民殷國富、萬事如意、風和日暖、和諧社會、竹報平安、

勸學語:讀書萬卷、勵精圖誌、業精於勤、耕雲種月、天道酬勤、開卷有益、學而不厭、聞雞起舞

養心語:

胸懷灑落、溫恭自虛、慎靜尚寬、澄心清神、知足常樂、百忍成金、氣若幽蘭、豁達大度、怡然自樂、冰壺秋月、

藝術語:

神融筆暢、會通古今、筆啟自然、辭富山海、遷想秒得、思逸神超、法貴天真、言為心聲、珠圓玉潤、珠光寶氣、

迎春語:

春回大地、三陽開泰、滿園春色、梅花數點、瑞氣盈門、普天同慶、萬物登明、物華煥彩、春和貽蕩、春日喧和、綠靜春深、

風景語:

啼鶯舞燕、高柳垂陰、松竹含韻、百川歸海、驚浪奔雷、蘭蕙桂馥、風調雨順、龍飛鳳舞、寧靜致遠、擇如時雨、雲興霞蔚、百卉含英、蘭秀菊芳、浮翠流丹、花意竹情、

商業語:

匯川納海、斂福生財、興隆大業、宏圖大展、裕業有孚

創業語:

老驥伏櫪、壯誌淩雲、鵬程萬裏、群賢畢至、大展鴻圖、積健為雄、海納百川 、龍藏深泉、

開業語:

開幕誌慶 、駿業崇隆 、陶未媲美、鼎業維新 、富國利民 、駿業肇興、大展鴻圖、 多財善賈 、鴻猷大展、大業千秋 、大展經綸、 駿業日新 、源遠流長、 嘉惠工商、 萬商雲集、開張駿業、 駿業宏開、 同業楷模、陽光明媚、東風送情、 德昭鄰壑、才震四方、 開業吉祥, 大富啟源、鶯遷仁裏, 燕賀德鄰, 紫氣兆祥。

﹝賀新婚﹞百年好合.百年偕老. 天作之合.百年琴瑟.白頭偕老.佳偶天成

永結同心. 永浴愛河.花開並蒂.如鼓琴瑟.花好月圓.心心相印

比翼雙飛.郎才女貌. 相親相愛.美滿良緣.情投意合.鶯鳳和鳴

﹝賀訂婚﹞白首成約、鴛鴦壁合 文定吉祥、喜締鴛鴦、緣訂三生、締結良緣.絪緣相配.終身之盟.盟結良緣.許訂終身

﹝賀嫁女﹞淑女於歸.於歸協吉.祥徵鳳律.之子於歸.妙選東床、跨鳳乘龍.適擇佳婿.燕燕於飛.帶結同心.乘龍快婿

﹝祝男女壽﹞九如之頌.南山獻頌.祝無量壽.海屋添壽、松柏長春、壽域宏開

松林歲月、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晉爵延齡、蓬島春風.鶴壽添壽

祝夫婦雙壽:天上雙星.福祿雙星.百年偕老.松柏同春.家中全福

桃開連理、華堂偕老、雙星並輝.壽域同登.鶴算同添

﹝祝男壽﹞南山之壽.天賜遐齡.東海之壽、天保九如.河山長壽

海屋添壽.壽富庚寧.星輝庚寧.耆英望重.壽比松齡

﹝祝女壽﹞王母長生.北堂萱茂.花燦金萱.萱花挺秀.萱庭集慶、星輝寶婺、慈竹風和、眉壽顏堂.蟠桃獻頌.福海壽山

﹝賀生子﹞弄璋誌喜.天賜石麟.德門生輝.石麟呈彩.熊夢呈祥

﹝賀生女﹞明珠入掌.女界增輝.弄瓦徵祥.輝增彩帨.緣鳳新雛

﹝賀雙生﹞玉樹聯芬.棠棣聯輝.花萼欣榮.雙芝競秀.壁合聯珠

﹝賀生孫﹞玉筍呈祥.秀茁蘭芽.瓜瓞延祥.孫枝啟秀.蘭階添喜

﹝賀新屋﹞金玉滿堂、美輪美奐.新基鼎定.華廈開新.福地傑人

堂構更新、堂開華廈.秀茁蘭芽、煥然一新.蘭階添喜、鶯遷喬木.鴻猶大展

﹝賀遷居﹞良禽擇木.高第鶯遷.鶯遷喬木.喬木鶯聲.鶯遷葉吉

﹝賀開幕﹞大展鴻圖、大業千秋、百世宏基.近悅遠來、首領群商、蒸蒸日上、萬商雲集、欣欣向榮.駿業日新、駿業宏開、駿業鴻圖、駿業肇興、駿業崇隆、駿業宏業、開張駿業、鼎業維新、萬商雲集、鴻獻大展

﹝賀新年﹞大吉大利、五福臨門.四季平安、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吉慶有餘、年年有餘、花開富貴、金玉滿堂、竹報平安、招財進寶、滿堂富貴、新昭如意、迎春納福、賀頌春釐、富貴有餘、福星高照、開歲百福、事事順心、添福增壽、恭賀新禧、萬事如意、恭喜發財、歲歲平安

﹝賀績優﹞一馬當先、出類拔萃、同心協力、個中翹楚、無與倫比

超越巔峰、勞苦功高、卓越幹練、品資卓越、無懈可擊

業績斐然、績效斐然、敬業樂群、業績輝煌、絕倫逸群、勤奮楷模、篳路藍縷、运筹帷幄

﹝賀升遷﹞英才得展.大展鴻猷.任重道遠.步步高升、青雲直上、高瞻遠矚、功績卓著、鵬程萬里、豐功偉績、懋績可風

﹝賀深造﹞名標金榜.才高八斗.才華橫溢.名列前芧.名冠群倫、出類拔萃.前程萬里.前途輝煌、鵬程萬里

賀榮退(調)仁風廣被、永懷德風、功成名立.功績永懷、勞苦功高、任勞任怨、勤勞卓著.政績在公、厥功奇偉、博施濟眾、德澤縈懷、聚情永懷、懋績長留、勳業永懷、鵬程萬里

﹝賀金融界﹞欣欣向榮.信孚中外.裕國利民.信用卓著.服務人群、實業昌隆、輔導工商.福國利民.通商惠工.繁榮社會、金融樞紐.安定經濟

﹝賀醫界﹞仁心良術.仁術超群.仁術濟眾、良相良醫、良醫濟世、華陀再世、華陀妙術、醫學淵博、功同再造.醫術精湛、妙手回春、懸壼濟世、杏林春滿.博施濟眾.著手成春、德施仁術.濟世利人

﹝賀政界﹞名孚眾望.仁聲廣被.口碑載道.功在桑梓.為民前鋒、為民喉舌、政通人和.政績斐然.善政親民.造福地方、德高望重.眾望所歸.德政澤民、德政可風.斐聲議譠、萬眾共欽.豐功偉績

﹝賀軍警﹞英才得展、步步高升.干城之才.柳營之光、忠勤永念、忠勤楷模、忠涨诿、、軍紀楷模、愛民助民、義舉救人、績效卓著、綱紀嚴正、懋功勛績、造福地方、惠民無疆、戰績彪炳、鵬飛鷹揚

﹝賀法界﹞法學權威、才華橫溢、明鏡高懸、伸張正義、法學浩瀚、明察秋毫、廉己奉公、公正嚴明、芸眾慧人、仰強扶弱、崇德辯惑、德孚眾望、廉潔可風、理精言、精通六法

﹝賀當選﹞眾望所歸.名孚眾望.萬眾出欽.仁聲廣被、造福桑梓、為民喉舌、高才碩望.德政澤民.為民前峰.勤政親民、斐聲議壇.輔政利民、

﹝賀體育﹞大顯身手.出類拔萃.球壇菁英.滑壇佳技.球國稱雄、奪標高手、球技超群、球藝精湛、球壇勁旅、捷足奪魁、體育之光、體能超群、技精術粹、健身強國、為國爭光、發揚武德.擊技超群、弘揚體育

﹝賀教師﹞百年樹人、作育功高.培育英才.春風化雨.教育報國、春風廣被、師德永銘.教澤廣被.良師益友、師恩永懷、誨人不倦.嘉惠學子、

(賀美術﹞妙筆生花、巧奪天工、出神入化、匠心獨俱 、藝林薈萃、鬼斧神工、淋漓盡致、維妙維肖、藝臻化境、藝海生輝、刻畫入微、藝苑英才、別出心裁、藝壇翹楚、功在美育、神態活現、品藝精敏、彩筆生輝

﹝賀餐廳﹞賓至如歸、痛飲快談、開懷暢飲、高賓滿座.勝友如雲、知味下馬、近悅遠來.嘉賓雲集.萬商雲集.醇酒佳餚、飄香十里、御膳天廚

﹝賀表演﹞賞心悅目、多彩多姿、盡善盡美、聲色俱佳、藝術之光、行雲流水、藝臻化境、藝海生輝、天韻之聲、藝壇精英、餘音繞樑、聲藝卓越、曼歌妙舞、絲竹和鳴、傳道宏藝、婆娑曼妙、珠圓玉潤.響遏行雲

﹝答謝﹞嘉惠良多.匡助良多、嘉惠永銘、贊襄良多、受益良多、居功厥偉、熱心堪崇、感佩熱忱、贊襄功宏、銘心刻骨、貢獻殊偉、恩同再造

﹝友誼﹞雲天厚誼、雲誼永存、聚情永懷、雲天高誼、盟誼永固、情誼永懷、敦睦情誼、惠澤廣備、至诚永念、惜別常憶、德業彌珍.锦情义茂萬壽無疆、百齡眉壽、返老還童、壽如南嶽、千歲之桃、松鶴舞鳳、美意富貴、麻姑酒滿、天保九如、期頤之壽、南山獻頌、算衍春齡、福海壽山、榮躋七秩、年登大耋、

上款客套词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篆刻边款用:

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而且唯一能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伟大的书法革新家,他创造了“颜体”,堪称楷体“书圣”。颜真卿的楷书,如正德君子立于庙堂之上,有衣冠庄重、气度肃穆之气象。而颜真卿的行草书与他的楷书相比,成熟得更早,并且更生动遒婉,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的叱咤气概,造诣极深,自有境界,和而不流,威而不犯。既不同于六朝那种超逸优游、风行雨散的行书,也不同于张旭、怀素的惊电飞流、龙奔蛇突的狂草。颜真卿往往融楷隶篆籀于行草中,运用中锋、藏锋、转锋于线条内,取笔划的苍劲奇崛,得字形的诡异飞动,化墨色的浓淡枯润,去挥发豪放雄健的英气。

颜真卿的行草书,流传下来的数量不算很多,据《颜真卿志》载,可考者有38件。从字体看,行楷书与行草书参半。

颜真卿的行草书为历来的书法家、评论家所推崇,评价极高。宋代朱长文认为“其真行绝妙,所谓如长空游丝,虫网络壁者”,认为他的楷书、行草书,都已达到“逾妙及神”的境界了。明项穆说:“鲁公之行草,率更之真书,长史之飞草,所谓出类拔萃,固非随波逐流者也。”

颜真卿最著名的行草书,有被后世誉为“三稿”的《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和《争坐位稿》,以及《刘中使帖》、《湖州帖》、《蔡明远帖》、《刘太中帖》、《裴将军诗》等。《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祭伯父文稿》全称《祭伯父濠州刺史文稿》,都是颜真卿出类拔萃的代表作。

《刘中使帖》约书于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是颜真卿行草墨迹中字型最大的。文曰:“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足慰也。”当时颜真卿年已六十七岁。时在湖州任上,听到唐军两次军事胜利的消息,情绪激昂,书写了此书札。全文分上下两段,上半篇几乎字字独立,自第四行起一个长长的“耳”字直贯一行。情之所至,笔意不断,胸中郁结之气一泻而出,如高瀑直泻,银河落天。后半篇则由行及草,连绵不断牵绕往复,一股磅礴的豪气蓬勃而出。满幅作品充溢着作者得知前方将士凯旋后的无比喜悦之情。在充满了张力的线条和颜书宽博的结构的制约下,使我们更多地从帖中窥出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和弹性之美。这正合了颜字“筋书”的美誉。

1相对于《刘中使帖》的“喜”, 而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则充满了“悲”调。此书是颜真卿50岁时所书的一篇祭文。共计25行,共234字,涂抹34字,合计368字。文稿追叙了颜真卿的哥哥常山太守颜杲卿和侄子季明被叛军安禄山杀害的过程。作者在祭悼兄长和侄儿时,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全文是伴随着颜真卿的情感变化展开的,从开头相对冷静而沉痛的数行行书到结尾连绵不断,悲痛欲绝的“呜呼哀哉”的草书能够看出作者的悲痛之情达到了极点,对亲人不可遏制的泣血哀恸的情感如旋风骤雨,喷薄而出。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而这种情感表现在笔画上则是生涩浑朴,厚重苍穆;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或连绵牵绕,痛快淋漓;或随手涂抹,不衫不履。恰恰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臃塞的情绪和郁积的悲愤使得作品妙然天成。而结字章法上则突出于字形的大小的悬殊,轻重的强烈对比。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作者情感的大起大落。此时,颜鲁公完全由感性驱使,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于佳而尤佳。更为突出的是那浓重而枯涩的墨色。这也许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浓墨,麻纸)有关。而随处可见的“渴笔”恰恰与作者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谁又能说得清这“天下第二行书”的得来是人为?是天助?而历历在目的生涩的线条不正是古人所说的“屋漏痕”吗?

2《裴将军诗》可谓是颜书中的另类。不必说它本非墨迹,只是南宋《忠义堂法帖》的拓本;也不必说它因未署款而难于考证的书写年月。单是它通篇那奇伟雄浑、排山倒海、擎天地、动鬼神的气势就让人折服。这是一首赞美唐大将军裴旻的诗。字形和节奏变化莫测,让人不可思议。忽而如雄狮般的沉雄、威武,如“裴”、“制”、“猛”、“腾”、“耀”、“山”、“例”、“匈”等字。忽而如战场上剑拔弩张、腾挪旋转。如第五行“马若龙”、第八行“将军”、第十三行“风萦直回”真是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正像孙过庭《书谱》中所说: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3全篇充满了“含韧之力”的线条,圆浑古拙、苍劲老辣,充满了力感。作品中刚健与轻柔,迅疾与徐缓,生涩与婉转,稚拙与遒媚,迟重与轻盈,粗壮与纤细,开张与聚合,茂密与疏朗,这些很难统一的矛盾让颜真卿那神奇之笔调和的如此天衣无缝,浑然天成。字体楷、行、草相杂,违而不犯,大小错落而奇正相生。从首到尾一气呵成,达到了既变化又统一,即紧张跳跃而又从容不迫的境界。

欣赏这些作品,使人不禁联想到巍峨的昆仑珠峰,奔腾的长江黄河,舒卷自如的阵云,一泻万丈的高瀑。它宛如一首壮美的交响乐以强烈的生命力震撼着你,让人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书法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功用在此得以充分的印证。此时,谁还会在意——它是不是墨迹。

准三宫真觉《心经》手卷,书于享宝十年(公元1726年)

日本古代对女性的敬称“三宫”很不一般,是指皇后宫、皇太后宫和太皇太后宫。“准三宫”是一个赠号,意义和三宫相等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教大家一个简单实用的开刃方法。因为YG6X硬质合金钢硬度非常大,即使是钝了,刀口也不会有太大磨损,不需要重新磨整个刀角,只需要简单的开下刃就好。

1、在平整的台面上铺一张1000目以上的水磨砂纸(有条件的可以用2000目的金刚石磨盘,更方便),如图所示,刀口平贴砂纸(如果按不平,开出来的刀刃会倾斜),刀身与台面呈30°左右(刀角是15°)。

12、 食指按住刀头,保持角度,均匀用力往后拖动。注意只能往后拖动,不能往前磨,因为刀口太薄,往前磨开出的刀刃会不平整。

23、一排结束后,拿起刻刀换另一排,重复2步骤,如此反复三四下(如果是金刚石磨盘只需要一到两下),查看刀角,出现平整的刀刃线即可。

344、刻刀换另一面,重复1、2、3步骤。

5此方法只适用刀角轻微磨损的刻刀,如果刀角崩坏就得重新磨整个刀角。

极幼开锋开出的刀口非常细,锋利的同时也保证了刀刃的强度。众所周知,钨钢的韧性远不如白钢,同样是薄刃刀,白钢能磨的更锋利而不崩刀,钨钢开刃太宽太过锋利则极容易崩刀。

1收笔亦是小楷用笔的重要组成部分,收笔不但意味着一画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下一笔的开始,收束得好,不但能使点画形态完满,同时也能使整个字气完神足,在书写实践中,人们往往留意发笔,忽视收笔,只知起笔藏锋之不易,而不知收笔出锋更难。,故明倪苏门《书法论》谓:“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出也、收也、转也、放也。”其中就有四处涉及到收笔。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收笔的基本法则:

(一)小楷收笔有藏露之分:

小楷用笔,以藏锋为主,收笔时藏锋敛锷,宜将锋收归画中为度,才能给人以一种圆融饱满的艺术感受。藏锋收笔,用“轻提、轻顿、疾收”。以横画为例,当收笔时,用腕法(即将腕微向右上方翻动)将笔锋轻提至横画的右上角,然后轻轻轻向下顿挫一二下,再迅速向左反折而收之。可在写横画时,笔意向右上开拓,至收笔时,笔锋微向右上挑出,使其点画稍杂隶意。由于方法不同,产生的笔形也不同。再以竖画为例,亦用轻提、轻顿、疾收。即至收笔时,将锋向左上微提,然后向下顿挫一二下,再迅速向上反折收之。可中锋直下,至收笔时向下顿挫一下,使其墨精暗坠,然后向上反折收之,此即垂露法。在小楷中运用有古朴之态。

收笔时亦用藏锋,在书法术语中双称为护尾。东汉蔡邕《九势》中说:“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收笔时只有锋藏画中,才能八面出锋,才能使点画完满圆足,而笔势灵活,无板刻浮薄之弊。小楷收笔,亦有出锋者,如挑撇、钩、悬针等,但必须注意,凡出锋之笔,锋应由中而出,端若引绳,方为得法。明冯班《钝吟书要》说“侧笔出锋,此大谬,出锋者,未锐不收,褚云:‘透过纸背者也’,侧则露锋在一面也。”

收笔无论藏露,都贵于收,凡藏锋之收笔于纸面上作收势,在书法术语中称“圆蹲直抢”,凡出锋之收笔于空中作收势,在书法术语中称“出锋空抢”。收笔的动作要快,所谓“缓去疾回”。收笔的方向当与下一笔起笔的方向遥相呼应,则自然气脉贯注,笔断而意连。

2(二)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是收笔大法

写横画要收,写竖画要缩,或空抢,或实回,都是取一个逆字,其实收和缩,可以产生三种效果:一是能使点画在笔形上保持完满圆足,或收笔处隐隐有聚墨痕,或缩和处墨精暗坠,都给人以一种浑厚而饱满的立体感,显得精气结撰,墨光浮溢,点画周至,起讫分明。二是能产生笔力,结尾处用收缩和发笔时用逆势一样,都是一种反作用的力。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抽挚既紧,腕自虚悬,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间,笔力自能沉劲。”“抽挚”即是抢法,好比拳击一样,必须先将拳头收缩,这一拳打出去才能迅猛有力一样。三能产生笔势,收与缩的主要目的在于产生笔势,楷书书写笔断意连,势从内出,盘纡于虚,为“无形之使转”。书写小楷在收笔时要形成一种回顾之势,使其与下一笔的起笔遥相呼应,古人所谓“送脚如游鱼得水”。这就好比鱼在水中突然回转,十分悠然自得,这样才能流转无穷,凡字得势,则结构自然妥贴。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作字须有操纵,起笔处,极意纵去,回转处,竭力腾挪,则结构自然稳惬,所谓百丈游丝在掌是也。”小楷虽以端庄静穆为主,但贵在静中寓有动势,其气韵方能生动,正如北宋黄庭坚《论书》中所说:“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它异,但能用笔耳。”他所说的转即运转指挥之意,作真如草即是指这种静中生动的圆活笔法。

总之,凡事当慎终于始,收笔处尤不可苟且,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故作小楷,笔笔要有活趣,字字须求生动,点画之间,顾盼有情,起承转合,一气贯注,自然得势。

(三)收笔要留得笔住

书写小楷,在收笔处要留得笔住,不使其率然飘忽浮滑,特别是一些较长的笔划如垂露、悬针、长撇、捺脚等,出锋时不可作虚尖飘忽之状。所谓要留得笔住,即是指收笔时要凝重,有沉着之态,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说:“笔行纸上,当以腕送之,不当但以指头挑剔,则自无燥烈浮薄之弊,用之既久,渐臻纯熟沉着,而笔墨间若有所以实其中者,谓之结心。”其中一个送字大可回味,以腕送之,要有含蓄收敛之意,不可势尽力竭,到收笔出锋时,好象一个人有十分气力,但只用了三四分一样,十分优裕从容不迫。力要送到锋尖,而笔意有所回顾,正如陈介祺《簠斋尺牍》中说:“屋漏痕,力犹有余,引而不发也。”这样,方能沉着,有雍容自得之状。所谓屋漏痕者,即因屋漏,雨水沿墙壁蜿蜒流下,由于受到墙壁的阻力,必左右动荡,蜿曲流下,其留下的痕迹至末尾时,状如垂露,十分形象地比喻以曲势直取直和留得住笔的用笔方法,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说:“漏痕只是笔直下时留得住,不使飘忽耳。”一语道破了屋漏痕的用笔方法。

赵孟頫[fǔ](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赵孟頫小楷。得唐人遗风笔意,其用笔之快利秀逸,倪瓒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黄士陵,字牧甫(一作穆甫、穆父),号倦叟,别号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先后又有蜗篆居、延清芬室等斋号。出身书香人家。是篆刻”黟山派”开宗大师,中国晚清时期成就很高的书画篆刻家。

【世人评价】

近代印坛,足当梁山旧头领者,允推黟山黄牧甫。牧甫篆刻初法邓完白、吴让之,中年以后,更以三代吉金文字入印,自成家数。门人李尹桑云:”悲庵之功在秦汉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清末印风颓靡,治印以残破为美,牧甫遂以平直光洁纠之,尝云:”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其印文安排,平整中寓巧思,刀法劲挺,光洁中见浑穆。恰如罗瘿公评语:”牧甫先生篆刻,古茂渊懿,峭拔雄深,无法不备,前有叔,后有缶庐,可谓印人中特绝者也。”以篆刻成就论,牧甫应不在苦铁之次,而声名竟不能及,论其原因有三:牧甫虽年少于苦铁,而辞世甚早,作品流传未广。

1印文:秋晓盦

边款:

1.黄子久《楚江秋晓图》为海内神品,前明项子京天籁阁中物。番禺潘季彤观詧以重直购得之,今归其从孙伯澄大兄。重加装潢,以之名斋,用示宝贵。光绪壬辰秋八月,黄士陵记。

2.惟秋乃清,惟晓乃明,清明在躬,惟心享。伯澄仍属,穆甫奏刀。

2×2×4.2cm

2印文:伯澄所得金石文字

边款:师汉竟铭为伯澄仁兄作,黄士陵。

3.4×1.6×4.1cm

3印文:福德长寿

边款:小峰明府以孝廉方正科廷试授官岭南。戊子春,将出任海康,属作判读印记。有“仌渊是懔”、“视国如家”诸文,非洁身积行者,亦乌能此及。是语语曰:天道无亲,惟德是亲。吾知明府必臻寿考无疑矣,因节龙门山摩崖“福德长寿”四字制印送别,即以为 将来左券,黄士陵。

3.7×2.1×6.5cm

4印文:潘仪增

边款:牧甫。

3.1×0.8×4.1cm

5印文:秋晓盦主

边款:牧甫。

1.5×1.5×4.4cm

6印文:松园编诗

边款:澄湖大兄编辑先世遗稿刊为《诗略》,今已成帙,属作是印。甲午夏日黄士陵。

1.8×1.8×5.7cm

印文:伯澄过目

边款:伯澄大兄属篆,己亥五月,士陵。

1.4×1.4×4.9cm

印文:澄园藏书

边款:牧甫。

1.4×1.4×4.9cm

7印文:大潘皎如鹤出林

边款:杨成斋句刻为澄湖潘大兄,士陵。

2.5×2.5×4.3cm

草书是一门变幻丰富、表现性极强的艺术,它作为一种书体形式的出现被人们认识即具有天生的非实用纯艺术性倾向。中国书法史为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草书遗产,当代草书也表现出了较全面的继承各种传统形式的创作方法。草书创作不仅需要笔墨技法形式的锤炼,更需要作者胸襟、气质的历练——草书非兼有精熟之技法和浪漫之情怀不能为也。

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表征这一时代的草书艺术呢?面对丰富的草书历史遗产,我们将如何取舍?在新的历史时空中我们又该怎样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与形式特征?这里概略提出如下8种取舍创作模式,以作探讨。

章草模式 章草是由隶书草化而来的一种书体,传为史游所创,有《急就章》及索靖《出师颂》、《月仪帖》等传世,晋“二王”尚有部分章草书作。但其创变今草后,章草几乎失传;至宋元赵构、赵孟睿魉慰说壬偈榧曳接姓虏菟莨胖;近世则有王世堂、王蘧常沉浸于此,独有成就。新时期以来,章草做为一种高古而富有情趣的书体也被许多书家所青睐。

1晋代“二王”模式 晋代至今为今草的成熟期,晋人萧散的风神造就了其自由、自在、散淡、清雅的行草书。王羲之正、行、草兼善,但造就其书圣地位的是其今草,而绝非其稚拙的小楷和书迹真假莫辨的行书。在上世纪90年代以宗法民间书为时尚流行书风盛行之际,一些有识之士理性地提出了继承经典精华的创作观念,将视线投射到“二王”草书上,其创作实践很快也获得了书坛的确认。进入21世纪以来,书法向精英化、深内涵、高品味方向发展,其有愈加强化壮大之势。晋草用笔特征是精整、细腻,无论行笔如何迅疾,如何夸张,其笔墨线条起运都很到位,可谓笔笔见锋,遒逸明净,是为难于超越之经典。惜此类草书过于津津于点画,有失浩落大气之憾。

2唐旭素模式 有唐一代,张旭、怀素运用篆书笔法入草,强化草书的中锋用笔和连绵开合的变化取势,并参以舞剑、夏云等人文自然物象,极力夸张草书变化形态,使草书发展到一个颠峰时代,或曰狂草、大草。正是其极大变化草书的用笔结字起伏、对比夸张特征,成就了一个与盛唐时代气象相吻合的浪漫主义书风时代。后世多所效法而难以有所超越,惟近世毛泽东以领袖之气魄、一生的阅历和笔法锤炼,至晚岁,终得胸怀万古,超迈古今,纵横捭阖,与其踵武前后,相互媲美之今世伟大浪漫狂草,盖笔法易得而气度胸怀难臻。

3宋山谷模式 从意境情调上讲,书法像诗歌一样有唐宋之分:唐书激昂,宋书沉潜。宋代草书家虽然不多,盖有周越、赵佶、黄庭坚等,成就最高的黄庭坚草书也能表征一个时代的草书风貌,黄山谷悟禅不仅造就了其独具风格的江西诗派,也成就了其具有禅学意味的线条从容、不急不躁、富有弹性、内涵深厚而得以体现有宋时代精神的黄体大草。

草书堪称是非理性的浪漫艺术形式,而山谷草书却以理性的操控,创闲庭信步而又出其不意的长划短点骇人大草。相对说来,因了山谷草书线条较慢的从容特性,后人学之是容易上手的,故尔取法黄草也成为当代草书创作的一种较显要的模式。

4明清调模式 明清调书作的特点是悬挂于高堂之上的巨幅长挂。而明末清初的徐渭、倪元璐、黄道周、王铎、傅山、八大都是享名书史的草书大家。其书作的巨制形式很自然地契合了当代展厅对书作的视觉效果要求。

新时期以来,当展厅效应愈来愈明显,逐渐被当代书人所认可后,明清调书风自然走红。当今许多中青年书家就是沿着明清草书形式的路子而为书坛所注目的。明清调书法特征一方面是其巨制长挂形式,另外从笔墨表现形式上也形成了具有极度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如徐渭的满纸云烟,倪元璐、黄道周的行密列疏,王铎涨墨枯笔的强烈反差对比、中轴线的左右摇摆……在王铎等草书遗迹中有大量临写“二王”阁帖的笔法,缠绵缭绕通行一笔的书作,我们有理由把它们看作是明清书家用新形式消化经典的努力。这些都为今人化古为今进行创作参展提供了较为现成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明清诸家长挂巨制草书多行草夹杂,或以行书之体作连绵结体而为草书者,其大有以潦草作草书之随意之弊。

56标准小草模式 清乾嘉以后,碑学复兴;而与帖学联系紧密的草书却没有获得新的发展,甚至出现断层式微的状况。民国于右任碑体楷书、碑体行书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同时又致力于草书的研究与倡导。或许是出于力挽草书衰落历史局面的考虑,为使变幻莫测的草书创作有较易掌握的规律,为使草书有更多的受众面,他做起了研究和倡导标准草书的努力。然而艺术的本性却是不能取标准和求统一的,标准草书实际上就是字字独立的小草,却为当代草书创作提供了迥异连绵大草狂草的一种空灵、明净的草体范式,其在当代不失为一种值得取法的创作模式。

7简草模式 自20世纪初以来,新疆和敦煌流沙坠简的出土,居延、长沙等汉代简帛书的陆续面世,为现代人提供了新的汉代书法遗迹资料。其向人们昭示了汉代文字的日常书写形式并不是过去人们通常看到的规矩汉碑或快速书写的如《急就章》、《出师颂》等章草形式,而是更为活泼丰富的手写体式,我们通常称之为“简帛书”。在这些简帛书中,有大量的笔画连带、简化、结体大小夸张变形之草,尤以《居延汉简》中居多,我们无以合适的书体名称之,此姑妄称之“简草”。它新鲜的用笔、结体、字距、行距变化很快吸引了对隶书章草有兴趣的书家,一种有别于古代传承下来的章草——简草书创作模式应运而生。

8嫁接杂交模式 以上所述皆为单一取法某一历史资源的创作模式,而实际上作为具有融化创变精神的书家不可能拘于一种模式,往往是兼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进行锤炼磨合创作。如在今草中糅进章草的笔法和结字草法,或在章草、简草中运用明清调涨枯墨和巨制长挂形式等。法无定法,才是草书艺术的根本特征与灵魂。这些方法可谓之嫁接或杂交,是创新变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采用嫁接与杂交法进行创作,前提是书者要对需嫁接或杂交的单纯形式达至纯熟,能够化用。嫁接与杂交要避免生硬、做作之态。清新与天工自然永远是书法艺术创作表现的两难而至高境界。不过,沿着这一途径艰辛前行却有望获取集大成大家之辉煌成就。

无论何种模式,在当代书法社会交流展厅效应的作用下,在书法艺术被厘定为视觉艺术的观念下,草书的现代创作表现形式无疑要向笔墨线条表现的更具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发展。因之运用科学的分析和归纳,必定可以有效地梳理总结出现代草书创作的真正规律,并灵活运用,推动当代草书的快速发展。然而草书是最具抒情写意的艺术,一位成功的草书家除应具备精绝的笔墨功夫外,其豪迈浪漫的胸怀气度也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活的历练、浩然之气的修养则又是决定其草书格调、品位高下的更高一层决定因素。故草书家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融会贯通,庶几创造出体现这一时代风貌的旷世草书,则可望“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