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书友都知道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之师,但却很少人知道王羲之还有另外一位书法老师。

今天向您介绍王羲之的两位老师——卫夫人与王廙(yì)。

世人都知道卫夫人(272-349年)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之师,最早的文字记载,见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晋中书院(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1卫夫人《近奉帖》

羊欣的”书法早随子敬,最得王体”(庾肩吾《书品》),是王台之的再传弟子;也是传扬”王书”的功臣。他说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当然可信。但是,王羲之的族孙王僧虔的《论书》闭口不提卫夫人和王羲之,说到王廙(276-322年)时涉及到工羲之的书法师承,他说:

王廙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2东晋·王廙《廿四日帖》(传)

王僧虔明确说到王羲之向王廙学过书法,肯定了王廙在东晋前期的艺术地位。他不提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是不是要排卫尊工呢?好像不是。他还明明白白地说自己的”亡高祖丞相(王)导,亦甚有楷法,以师钟、卫,好爱无厌。”他提出王羲之书法学王廙,不过是指出曾经的事实。那么,壬羲之学书阶段的老师,除卫夫人外,还有他的叔父王廙。

3铁保 行草临《王廙帖》

在后来的书法文献中,梁朝庚肩吾《书品》只提”王廙为右军之师”,唐朝张怀瓘《书断》提卫夫人而不及王廙。但世人谈到王羲之的老师,知道卫夫人的多,却忽略了王廙。

4卫夫人小楷《古名姬帖》

卫夫人出自河东安邑卫氏,王廙出自琅琊王氏,都是当时著名的书门。卫氏书门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的卫觊,他擅长古文、鸟篆、隶、草,与钟繇的书名相当。西晋时,卫氏有卫瓘、卫恒父子是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此后的士族书门,比如清河崔氏宗尚卫派,范用卢氏师法钟书,而王导是兼师钟、卫两派。琅琊王氏成为书门,应该始自东晋的王导、王廙这一辈,晚于卫氏。

5王廙《祥除帖》

有意味的是,王书流派的传人羊欣说,卫夫人”善钟法”,这样说会不会是门派的原因,或者以为王羲之的老师理所当然是钟派圈内的人物,我们不得而知。卫夫人与卫恒同族而不同支则是事实。她的经历,《书断·中》略有记者:卫夫人名鑠,字茂猗,延尉(卫)展之女弟,(卫)恒之从女,汝阳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尤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遥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右军少常师之。永明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充),为中书郎,亦工書。

《晋书·卫恒传》说卫展乃卫恒的”族弟”,可见卫展、卫鑠兄妹是河东卫氏的另一支。《书断》的记载有两处讹误一直相传,需要订正。其一,既然卫展是卫恒的”族弟”,卫夫人应该是卫恒的同族”女弟”,而不是”从女”。其二,卫夫人不是”汝阴太守李矩之妻”,这个李矩是平阳人,兵家出身,东晋前期是北方的流民帅;卫夫人的丈夫是出任过江州刺史的李矩,是江夏郡的冠族,《晋书·李充传》有记载,江夏李氏也是书法世家。

6卫夫人 簪花小楷

卫夫人的书迹,《淳化阁帖》卷五有正书《急就帖》,经来朝的书论家鉴定,是伪作,不足据,我们只能借助”善钟法”的记载和钟繇的传世书迹来揣摩卫夫人的风范了。王廙的书迹,《淳化阁帖》卷二收刻五帖:《甘四日帖》是伪作;正书《祥除帖》和《昨表貼》是”传钟法”;《七月》字字独立,笔画沉厚,有章草遗意;《嫂如何》行笔流畅,体态与后来的二王草书相近。这四帖保存了王廙书法的大致模样。

王羲之的书法师承,无论是师法卫夫人,还是向王廙取法,都是钟派。

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许多书法爱好者将欧字作为入门的范本,但练了几年,收效甚微,虽有形,却无神,观其字,味同嚼蜡。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

欧字法度森严,字存隶意,字形偏长,这些显著的特点与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谈,以下说说几个容易忽视的方面。1

(一) 用笔

欧字用笔以方为主,但临习时不可一味的将各个笔画的起收笔都作刀切处理,过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圆结合。圆处用”揉笔”处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揉笔”–如同在疼痛处作圈形按摩。以横为例,收笔时轻顿之后,毛笔轻轻提起,但不离开纸,朝着回锋的方向作圈形运动,尔后回锋收笔。动作虽小,却能表现出方中带圆的形态。其它如竖画的收笔处、横折的折处、取法于隶的竖弯钩的收笔处等,都带有圆意,都可用”揉笔”。

注意细微的粗细变化。初临欧字,便可观察出笔画的轻重变化,诸如横、竖的两头重,中间轻等,但细察之则变化多端。比如垂露竖:一种是两头重,中间轻,在字中多有顶梁柱的作用,如”中”字 等;还有一种是起笔轻,行笔较细,收笔重,常用于字中有多个长竖,如”涧”,”国”字的左竖等,力求多变。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细处着眼,写出细微变化,才能让笔画活灵活现起来。

(二) 笔势

有的习字者,写完一笔,停下来看一笔,再写下一笔,将一个个笔画”摆”在纸上,失去了内在联系,这就失去了笔势。所谓”势”,就是笔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才能和谐统一,气息贯通,不然,笔画就会成为一个个符号,所以古人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两点为例,左边一点向右上方出锋,以便接着写右边的一点,而右边的一点带笔向左下出锋,以便接着写下一个字。再如”三点水”旁,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第二点又同样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是向下俯势,收笔出锋也都向下,而第三点写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边的笔画,所以有上仰之势,其出锋也带笔向上。另外,在横画中,斜度大的,收笔较重,反之,则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明白了这些,笔画的俯仰,顿笔的轻重,出锋的方向等就不会是盲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而笔势又与节奏,韵律关系紧密,每一笔都有快有慢,如起笔蹲驻蓄势时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略减慢,但较起笔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就这样快慢,轻重,字字反复着。在用笔正确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笔呼应,连贯,字便有了活力。

(三) 结体

要收得住,但还要放得开。欧字的确中宫紧收,工整严谨,但也须有”疏可走马”之处,临习时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于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钩画,极力放开,对比强烈,不能写得缩手缩脚。

字字有”险”处。千万不可将欧字写得过于”平”,”均”。横画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厉害,但通过其他的笔画又化险为夷,如”怀”字,靠最后的长点求平衡。打破常规的处理,让该居中的偏侧,如”宫”的第一点,”千”的中竖等;应错开的却对齐,如:”长”的两竖等。看似平整的楷书,通过”险”的结体变化,使欧字有了各种各样的姿态。

虚实要得当。欧字中一些衔接的地方,诸如”雨”,”门”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内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与室必有门窗一般,取透气之意,避免沉闷。

当然,以上强调的几点,都必须要先有纯熟的基本功,但这也只是解决了技术性的问题,还需要在品德修养,意境构思诸方面下工夫,才能表现出神采,”字外功”的道理就在于此。

在我国书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以东晋(及宋、齐、梁、陈)文人信札为主要形式的南帖和以北魏碑刻为主要形式的“北碑”形成了“帖学”和“碑学”两大艺术流派,一直延续影响到当代书法艺术。

南帖的代表人物是东晋时的“书圣”王羲之,而北碑的代表人物就是北魏时开封籍的书法家郑道昭。

郑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他是北魏大臣郑羲的幼子,他本人也是北魏的大臣、著名书法家。

关于郑羲和郑道昭的籍贯,《魏书·郑羲传》中说:“郑羲,荥阳开封人。”由郑道昭书写的《郑文公碑》说郑羲是“司州荥阳开封人也”。而《郑文公碑》的碑额云:“荥阳郑文公之碑。”现在对郑道昭的籍贯在哪里,就有开封和荥阳二说。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白古人表示籍贯的习惯方法。

1古代士族讲究“郡望”,就是在一个郡里的望族大姓。古人表述一个人的籍贯都是先说郡名再说县名,“荥阳开封人”,即荥阳郡开封县人。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全国划分若干个州,每州辖若干个郡,每郡辖若干个县。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处于政权更换变动较快的时期,行政区划也经常变动,郡一级政权的设立、取消及调整经常进行。荥阳作为一个郡治的时间并不长,所辖县城也常有变动。

据《晋书·地理志》和《魏书·地形志》记载,荥阳郡是在晋秦始二年(266年)才开始设置的,它隶属于司州,下属8个县,其中就有开封县。从那时到北魏孝文帝和宣武帝时期的200多年间,开封县都属荥阳郡管辖。到了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525年~527年),把开封县从荥阳郡中分出来,划归陈留郡管辖。公元534年,北魏王朝分裂,东魏孝静帝对州郡进行了较大的变动,开封县又划归新设置的梁州开封郡管辖。其中梁州的治所在大梁城,故址即今开封市城区,开封郡的治所在开封县城,故址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附近。

2从上述可知,郑羲、郑道昭父子生活的时期,即公元516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开封县正是荥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他们的籍贯写成“荥阳开封人”是那时行政区划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郑道昭的籍贯在开封县,这是毫无疑义的。

郑道昭的官宦生涯

郑道昭的父亲郑羲是北魏大臣,曾任太常卿、西兖州刺史、秘书监等职,曾被封为荥阳侯。郑道昭“少好学,综览群言”,23岁时就在北魏朝中当了秘书郎。郑道昭的妹妹是魏孝文帝的妃子,他的妻子是皇帝亲信大臣李冲的女儿,所以他得到了皇帝的宠信。

3魏孝文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北魏是由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王朝,他们依靠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治理国家和鲜卑骑兵的英勇善战逐步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扩大疆域、发展经济,使北魏政权不断强大。他崇尚先进的汉族文化,推行鲜卑族汉化活动,并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创造了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北魏文化。

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郑道昭升任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已能参与朝中的一些重要政务。太和十六年(492年),郑道昭的父亲郑羲在平城去世。郑道昭和其兄郑懿护送父亲灵柩回家安葬,还要服丧3年。就在他们兄弟服丧期间,魏孝文帝发布了迁都命令,太和十八年(494年),东驾南迁,定都洛阳。次年,魏孝文帝又下令改鲜卑人姓氏为汉姓,把自己的拓跋姓改为元姓,并革除胡人风俗废胡语,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开创了北魏王朝的鼎盛时代。就在这一年,郑道昭兄弟服丧期满还朝,他们到新京城洛阳,以皇帝近侍大臣的身份随从魏孝文帝巡视各地。

4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春,魏孝文帝率军南征南齐,一路节节胜利,三月至悬瓠(今河南省汝南县),在这里大宴群臣。君臣酒酣作歌,魏孝文帝首先歌曰:“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郑道昭兄弟和众大臣纷纷唱和。郑道昭的和歌是:“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和。”君臣和歌,踌躇满志,抒发了他们统一全国的雄心。魏孝文帝非常高兴,下诏给从征的文武官员加官进爵。郑道昭升任中书侍郎,转通散骑常侍。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春,魏孝文帝再次率军南征,战事一切顺利,魏孝文帝却染病不起,在军中去世,享年33岁。魏孝文帝元宏英年早逝,对北魏政权是重大的损失。从此,北魏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5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年),49岁的郑道昭被任命为国子祭酒,这相当于现在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次年,郑道昭三次给魏宣武帝上表,希望重视国子学,崇尚文治,重刊石经,加强对国子学生的教育,“使播教有章,儒风不坠”。魏宣武帝表面敷衍褒美几句,实际上并未听从他的建议。

正始四年(507年),郑道昭升任秘书监。永平三年(510年),郑道昭出任光州刺史、平东将军,携家眷到光州的治所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上任,后又任青州刺史,治所在今山东省青州市。

6郑道昭在山东期间政声还不错,《魏书》说他“其在二州,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人所爱”。到了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郑道昭在山东任满返回洛阳,再任秘书监,加平南将军。不久郑道昭病逝于洛阳,享年62岁,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曰“文恭”。

《郑文公碑》刻碑前后

郑道昭在山东为官6年,也没传下来什么特别的政绩,但他在山东制作的一些摩崖石刻却在山中石壁上保存下来,并且越来越焕发出书法艺术的光辉。《魏书》中说郑道昭“好为诗赋,凡数十篇”,但人们没记住他写的诗,也不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史书上并没有说郑道昭擅书法,但他却以《郑文公碑》上的魏碑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以杰出书法家的身份彪炳中国书法史册。

7郑道昭书刻于光州、青州的众多摩崖石刻,总称“云峰刻石”。镌刻摩崖地点有莱州市的云峰山、大基山,平度市的天柱山,青州市的玲珑山等处,共有摩崖石刻40多处,是北魏书法艺术的三大宝库之一。云峰刻石中比较著名的有天柱山的《郑文公上碑》,云峰山的《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和《观海童诗》等,其中《郑文公碑》(包括上碑和下碑)影响最大。

《郑文公碑》又名《郑羲碑》,刻于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年),是郑道昭为其父郑羲所书刻之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其先在平度县的天柱山刻了上碑,后来见掖县云峰山石质较好,在此处再刻下碑,其内容和上碑基本相同。《郑文公碑》名为碑,但和一般碑的形式不同,其实它是摩崖石刻,就是在山崖上找一块平整的石面,或削平一块石面,在上面书丹镌刻文字。摩崖石刻的书写和镌刻难度比石碑大,且长年风吹雨淋日晒,不易保存。

8郑羲原籍在开封、安葬在荥阳,为什么《郑文公碑》却刻在山东的山崖上呢?这里面有什么蹊跷?原来这是郑道昭的一件不太光彩的事。

郑羲是一个有文才和本事的人,但人品不怎么样。《魏书》中说他“多所受纳,政以贿成”,就是为官大肆受贿,还说他非常吝啬,转手倒卖受贿物品。郑羲死时,按规定要由朝廷给他定个谥号,来总结他的一生功过。尚书给他拟定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宣”字,上报给魏孝文帝。魏孝文帝不愧是一位明君,一点儿也不给他老丈人面子,说郑羲虽有才干,但为官不清廉,所以驳回了“宣”字,亲自给郑羲定了个“文灵”的谥号,按谥法,“灵”字是一个相当差的贬号。这虽说是郑羲自作自受,但对他的子孙来说,这个谥号无异于一个奇耻大辱。

9郑道昭心中一直想为父亲去掉这个恶谥,又不敢在父亲坟墓前的碑上改动皇帝亲定的谥号。一直等到他父亲去世19年后,他到光州当刺史的第二年,便迫不及待地在山中石崖上为其父亲刻了两个摩崖碑,碑中不但公然把皇帝定的谥号“文灵”改成“文”,还写了好多溢美不实之词,一来这时魏孝文帝已去世多年,二来碑刻在远离京城洛阳的山东的山中,所以这件事没有受到朝廷的追究。

我们今天看重《郑文公碑》,并不是因为它的文字内容,仅仅是因为它的书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魏碑书法艺术的典范。

10《郑文公碑》刻成后,人们也曾注意过它,在下碑边上,就刻着宋代政和三年(1113年)有人观看此碑的记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其《金石录》中,也有对《郑文公碑》研究的记载。但因那时对魏碑书法缺乏认识,所以对《郑文公碑》的书法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无人提及。

清朝乾嘉年间,金石学大兴,学者桂馥、黄易等人在山东深山寻碑,重新发现了《郑文公碑》等云峰山刻石,并有拓片传世。学者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大力推崇魏碑书法艺术,后有包世臣等人继续高举碑学大旗,“尊碑抑帖”形成风气,《郑文公碑》的书法艺术才得到了人们的公认和推崇。

11包世臣评价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又说其有“云鹤海鸥之态”,指出了《郑文公碑》在众多魏碑中突出的地位。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对《郑文公碑》和郑道昭的书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神韵莫如郑道昭”,又说“云峰山刻石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

随着书法碑学之风渐盛,对《郑文公碑》的评价也越来越高。晚清学者叶昌炽对《郑文公碑》的推崇到了极致。他说“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入文明”,“不独北朝书家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近代书法理论家祝嘉评价郑道昭:“其成就决不在王羲之之下,应奉为北方书圣,与王羲之并尊。”

12这些评价也许有过誉之处,但郑道昭《郑文公碑》的书法艺术水平,还是应当得到我们肯定的。《郑文公碑》作为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与其他魏碑书法如龙门造像题记和北魏墓志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独特的风格,正如康有为所说它是以神韵取胜的。它的运笔参以篆法,中锋为主,偶用侧锋取势,字势端正,浑厚雄强,结体宽博,内含筋骨。欣赏《郑文公碑》的书法,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同时它也是学习魏碑极好的范本。13

所指的“碑味”是指黑底白字、字迹斑驳、遒劲有力、立体感强、有力透纸背之感、具有碑上拓下来的效果。

创作前的准备工作:

笔,选用写完了油的圆珠笔,这很容易准备。注意,一定要确定圆珠笔油已彻底用完(就是已经写不出油了)。

1墨,新研的浓度合适的墨汁,或一得阁、曹素功等专用书画墨汁。

2纸,选用较厚一点的书写纸,如铜版纸、挂历纸等。我较喜欢用挂历的背面书写,既省钱,创作出来的效果也好。

3拓包,拓包的制法:用卫生棉做成直径约为3厘米团状,包上一层塑料膜,再在外面裹一层棉布,棉布外再用细绸料包裹,最后将其扎成球状即成。

第二步:创作

纸下面垫上三四张报纸。用写完了的圆珠笔开始创作。书写各体均可,书写时尽量用力,要写出痕迹,使字迹凹陷下去。

4第三步,拍打

用拓包蘸上墨汁,先在碟子上将墨汁拍打均匀,再在废纸上拍打至适当浓度,便可开始在作品上拍打,要轻轻地拍,反复拍打字迹周围,不能贪快,要细心,直至呈现出清晰的效果为主。作品四周要拍打到位。

印章的处理

有两种方法:一是书写完后在适当的位置用圆珠笔顺便“画”上印章,用拓包拍打出印文;另一种是拍打前盖上红印,剪一小方块纸,刚好将印盖住,再拍打,作品拍打好后,再将小纸片揭去。

最后将作品周围多余的纸裁掉,可装裱,一幅具有“碑味”的硬书作品便大功告成了。

附:某书友的作品

怎么样?有点意思吧!赶快动手试试吧!

如果您创作好了作品,请发到 web@shufa520.com 邮箱,说不定我们将会做一次专题展播哦!

如何提高硬笔书法创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笔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有不少爱好者再长期的练习和创作中,其书法水平总是停滞不前。这样不但挫伤了作者的兴趣 ,而且影响了钢笔书法发展的进程。为此,笔者不揣谫陋,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正于方家。

1、取法乎上,多临古代碑帖

古人说:“取法乎上,适得其中。”练习钢笔书法,尤其是对已具有一定基础的朋友,更应向古代优秀的毛笔书法汲取营养,所选取的范本字迹要清晰,字数要多。“临法帖固须得全本。全本字多,字多则楷模备。”同时在向毛笔书法学习和借鉴中,要有的放矢,不宜喜欢什么字帖拿来都可以,而宜选用小楷字帖。小楷字帖,特征明显,视觉偏差较小容易掌握。汉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整体,点画长短,倾斜度不同,结构相对位置上的挪动,字的面貌都会出现差异。例如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的《十三行》以及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等一些书法大家的传世法帖。

2、多看理论文章,提高审美意识

读书是丰富知识,提高认识的有效途径。学习钢笔书法亦是这样。古今书家,他们不仅长于创作实践,也精通理论研究,并有书法论著传世,对后人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刘熙载《艺概》、孙过庭《书谱》、王僧虔《笔意赞》、当代何满宗的《中国钢笔书法概论》、沈壮海的《硬笔书法精义》等等。同时,还有散见于报刊的小块文章,其中不乏精辟之论,这些都是加强理论修养的好教材。除此之外,还要多加强诸如文学、哲学、美学、音乐等姊妹艺术的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论人之才能,先文而后墨。”只有读破古今书家墨迹,心领神会,触类旁通,具备渊博的知识,并付诸实践,文墨结合,才能使创作水平达到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境地。

3、多进行基本功训练,提高实践创作能力

基本功是钢笔书法创作的基础。倘使不经过一定的基本笔画和基本技法的训练,一日就想登上钢笔书法的顶峰,那是望尘莫及的。要想创作出优美的钢笔书法作品,首先就必须练习一些基本的东西例如执笔方法、点画结构、笔顺方面等。有了这些基础后,还要练习钢笔书法的结构、章法、格式等 。因为作品是由作品内容所设计的点画、结构、章法、格式等多方面因素构成 。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对创作的力度、速度、重心不掌握,就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所以,加强基本功训练对提高书法创作水平尤其重要。

4、多看名家表演,提高感性认识

当今一些知名硬笔书法家,他们在作硬笔书法表演时 ,要仔细观看,认真揣摩他们的执笔姿势、书写速度、章法布白等 。但大部分钢笔书法学习者是没有这个优势条件的,可采用通信的形式,与他们取得联系 。一般说来,越是有名的书家,他们对后学者的讨教则更为热情,会毫无保留地进行指教 。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指点,既可以发现创作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天长日久,自己的钢笔书法创作水平也会与日俱增。

延伸阅读:首届硬笔书法公开赛“评委”和“特邀书法家”作品赏析

初学硬笔书法应注意的五大误区

在学习硬笔书法的热潮中,有的人短期内见效快,进步明显,有的人苦练数年却毫无进步。造成这种学书法误差的原因有下面几点。

一、范本偏小。

在市面上出版的钢笔书法字贴中,由于是钢笔书写的原因,字都偏小。虽然笔画精细,结体严谨,但不便于初学者摹写(蒙着字贴写)。大多数人又懒于摹写,认为只有小学生才这样做,殊不知摹写是学书法关键的一步,是避免“抄贴”学习无收效的有效方法。一个不摹只临(照着字帖写)者,很难发现自己书写的弊病,只有 先摹后临,摹临结合,才能有进步。

二、方法不当。

学习硬笔书法,多数人是为了实用,写起来快速流畅、美观易认,以提高工作效益为目的。为了速成,可以直接学行书。但多数学书者受“写好了正书才能写行书”正统观念的影响,长期精描细画地写楷书,一旦实用需写行书发现没有进步就丧失了信心。所以,直接写行书或正、行结合练,都是短期见效的方法。

三、选帖不当。

在书法字帖中,有规范严整的,也有疏朗奔放的。每个人性格的不同使得爱好各异。同样一本字帖,某甲写起来心手俱畅,而某乙写起来却不合胃口、难有进步。一个性格豪放、外露的人写起来往往不拘泥于点画,喜欢写大幅的行草书。虽然潇洒、流畅,但法度不足、草得天书一般。而一个性格内向、深沉的人则常常喜欢写工整精美的正书,但在写行书时过分计较点画的精细,难以摆脱僵硬、死板的书写习惯。所以,对各种风格类型的字帖加以选择再定自己的专攻对象是第一步,在学的过程中据已特点对症下药地换帖是第二步。选择,深入,冲淡,融合,才能逐步提高。

四、用笔不当。

毛笔书法中讲究中锋行笔,“用笔如调生马驹”,钢笔书法同样重 视运笔的正确性,如果握笔过紧,僵硬,转折或运笔时笔尖一侧着纸,就容易挂纸,难 写流畅。正确的握笔方法是松紧适度,使笔尖下水缝处于笔的正中位置,在书写过程中根据笔画的粗细、主次决定用力的大小,而这种技法,要求学书者在对帖练习时注意观察分析才能逐渐掌握。

五、不善思辩。

有些很下功夫的学书者长期只知苦练,摹临某帖倒还象,随手一写还是自己学书前的老字体,不知自己的毛病所在。而另一类学书者又是另一个极端:不爱静心练,面对字帖,心猿意马,只知狂怪,不明规矩,提笔便是龙飞凤舞的一套。以上两类人的共性就是学帖成为抄帖,抄了过后就忘记,既不善学帖之优点,又不善检查自己的缺点,学书就难有进步。

针对以上情况,以下的意见可供参考:

一、字帖放大。

选中字帖后,可用复印机放大到1.5Χ1.5厘米的字。如果自己喜欢写撇捺明显、精巧的字体,就可选用弹性的钢笔。在学习的过程中,摹、临、背(默写帖 字)、创(写与帖字相近的字)四结合。另外,可将字帖后页自己没学过的内容记入脑海或请人念,然后用自己的习惯方式写出来,再和原帖字比较,就可以看到自己与字贴之间的差距,从而检查自己的弊病所在。

二、直接临习古帖。

历史上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帖,颜真卿《争座位帖》等都是优秀的行书范本。可以直接临习,为了解决用钢笔书写起来字小笔划细的弱点,可用软铅笔2B—5B临写,用铅笔其好处有三:一者无钢笔运用不当偏锋挂纸之病,写起来圆畅自如、易得行气;二者避免用钢笔时追求点画的精雕细刻,忽视整体效果,为快写打下基础;三者笔粗可写大字与原帖相近,既有法度又可消除拘谨、无束缚之感。

总之,学书不是机械的重复,苦练还要巧练,如有的字帖将部首、字体结构分类以便于临习,都是很好的方法,学书者只要勤练多思,就一定能提高书写水平。

延伸阅读:获“金奖”的硬笔书法,太美了!

怎样欣赏钢笔书法?

钢笔书法,不仅要求书写正确清楚,合乎规范化,使人一目了然,而且强调造型美观生动,具有艺术性,使人赏心悦目,因此它是一种实用价值很大的艺术。因为它既有毛笔字的风味,又有钢笔字的特色,故称之为钢笔书法。

欣赏钢笔书法,就是欣赏其令人引起审美愉悦的艺术性。这艺术性不外乎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和风格美四个方面。

钢笔书法的线条美

概括表现在钢笔的特性,点画的形态,用笔的节奏上。试拿楷书“永”字来说,线条流利、挺拔、肯定,具有钢笔的特性:点如堕石,撇如兰叶,勾如铁钉,点画分明,各具形态;用笔有轻有重,轻细重粗,速度有快有慢,快骏慢沉,富有节奏感。唯其如此,“永”字的八种笔画才有力度、动态、韵味,线条很美。

钢笔书法的结体美

主要表现在各种字体的造型上。不论正、草、隶、篆、行,都要按照比例、匀称、均衡、平稳、对比、照应等多样而统一的美的规律来造型。如行书“书”字来说,其中八条横画,除一条横画省掉之后,其余七条横画长短不一,俯仰有致,一气呵成,极尽变化之能事。而整个“书”字稳健多姿,静中见动,给人以雕塑般的造型美。

钢笔书法的章法美

都是表现在整幅作品的构图上。钢笔书法的形式有两种,一为传统的直写,一为现代的横写,但都要求“行行要有活字,字字型须求生动”,构图完整、自然、贯气、和谐、浑然一体有情趣。给人的感觉是工整优美的形式如同图案画,装饰性强,流动空灵的如同轻音乐,趣味性强。

钢笔书法的风格美

则表现在作者独特而又强烈的个性色彩上。“字如其人”,由于各人的技巧、修养、个性等不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有的如高山大海,十分豪迈;有的如小桥流水,非常优雅;有的如飞天,轻盈飘逸;有的如苍松,朴茂坚实;有的清新如带露荷花;有的端丽如映月玉兰。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欣赏钢笔书法作品,可以由近而远,即由线条而结体而章法而风格,依次欣赏。正如电影镜头中,由特写而近景,再中景,然后远景或全景一样。这种欣赏法的好处是容易理解和接受,感受较深或全面。欣赏钢笔书法作品,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择优欣赏。有的笔致好,不妨欣赏笔致;有的造型美,不妨欣赏造型;有的以气势取胜,不妨欣赏气势;有的以神韵见长,不妨欣赏神韵。这种欣赏法的好处是印象深刻,容易集众家之长。

1《自由引导人民》欧仁·德拉克罗瓦 法国画家。

2《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列宾

3《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俄国画家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科夫1879年创作的著名历史画。

4《画家与女儿像是画家勒布伦》玛丽·路易斯·伊丽莎白·维基·勒布伦 这是女画家创作于1789年的一幅油画。现由法国巴黎卢浮宫收藏。这幅油画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写照。

5《穿蓝装的小孩》托马斯·庚斯博罗 英国画家。

6《英诺森十世》 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在那里完成的著名肖像画。

7《吹肥皂泡的少年》是法国巴蒂斯特·西蒙·夏尔丹于1730年创作的一幅风俗帆布油画。题材普通,情境单纯,是一种清闲、安逸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下层平民的孩子们自然、俭朴、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

1张大千《兰花图》 1948年作

“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分别指:梅花、兰花、翠竹、菊花。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其文化寓意为: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 ,世外隐士。

张大千居士於四君子中,虽然写兰最少,但功力深厚,令人赞叹!

2张大千《兰蝶图》1945年作

款识:手植灵根化宝胎,额黄新样费亲裁。漫矜绝色姚家种,懒对春容陶令杯。玉佩几人江上去,金钗怜汝客中来,春秋花事忽忽了,独伴寒夜冒月开。闺人手植黄兰漫为赋之,乙酉之十二月既望,张大千爰。

3张大千《兰花》1949年作

题识: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曰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云:远我劳如何。张衡《怨篇》,拈以写此。己丑秋日,税牛庵。爰。

钤印:张爰长寿、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春愁怎画、潇湘画楼

张大千 俞致贞《文殊兰》1949年作

陈佩秋题:此图用纸为大风堂一九三九年亲往夹江监制。见李永翘《张大千全传》。纸上尚存暗花带一条,迎光可照见。图中画文殊兰一株,应为俞致贞教授所写。兰后荆棘以及花上蛱蝶,并兰下之坡石流水,皆为大千先生所补。师徒之间虽有默契,然用笔悬殊。细参笔法奥妙,当知余言属实。己丑(2009年)初冬,截玉轩中识。健碧时年八十七又晋壹。

钤印:陈氏、乂之、陈佩秋印、秋惢香室、江上诗堂

致贞、一云二印为力上家属所钤。健碧又及。钤印:陈氏

张大千《兰花》207万港币 2013年5月香港佳士得

题识:几撇叶之花以兰为主,萱草蒲蔺之属从之。予向不解为此,略得其意耳。爰。

钤印:张爰之印信、大千居士

张大千《兰石图》

题识:看他知己淡如琴,不到行轩爱素襟。涤尽端州三尺砚,画成孤岫十分深。投闲自奈钟期听,澡世何劳泽畔吟。我有一行君莫羡,且随水谷浑流金。蜀人张爰。

钤印:季爰之印、大千、小苦瓜滋味

4张大千《兰花图》1944年

5张大千《兰花》1948年作6

张大千《竹石兰图》1976年作7

张大千《兰花图》8

张大千《兰花图》9

张大千《兰花》10

张大千《幽兰墨竹图》11

张大千《兰花》12

张大千《兰花图》13

14张大千《兰花图》17

张大千《朱兰》

1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2

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

3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4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5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6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1 2 3 4赵雍(1289-?)字仲穆,湖州人,赵孟頫之子。官至集贤待制同知,工真、行、草、篆,篆法二李而清劲有余。真、行、草法其父,山水师董源,尤善人马。

释文:

六艺俱全美丈夫。画堂终日醉相呼。要知不陷轮回阱。莫负黄金丈六躯。一十二时机未瞥。百千万劫苦难逃。虽然身在同居土。谁肯低头礼玉毫。重重最胜黄金阁。叠叠庄严白玉池。多少众生无梦到。镬汤炉炭自羁縻。势至常谈母忆儿。同于形影不相违。自怜一个弥陀佛。却把黄金铸面皮。仰扣当来父母邦。导师遥指在西方。草鞋不是无钱买。惟恨家乡路易忘。一尊古佛天来大。四色花池海样宽。自是众生无眼力。当机不隔一豪端。右中峰和尚作怀净土诗。吴兴赵雍仲穆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赵孟頫行书《杜甫秋兴八首》,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书杜甫秋兴八首。款署:“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 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至治二年(1322)正月十七日。”据此知该卷 书于元初至元十九年(1282)前后,作者时年二十八岁左右。此书用笔细腻,结体端庄秀逸,笔圆墨润,筋丰骨健,给人以神定气闲,虚和宛朗。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翻译全诗

《秋兴八首》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照朝班。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游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去年年底为怀柔APEC会议中心写的,现在刻在雁栖塔一侧。1 4 3 2

应外交部之邀为习主席和夫人九月二日晚宴请出席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活动的国际贵宾而写的请柬、节目单、菜单等。5 12 11 10 9 8 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