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菩萨思想。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略称,意思是使众生得觉悟,指自己已得觉悟,按照佛陀“普度众生”的思想指引,正在以“菩萨行”实施救度众生脱离苦海这一大愿,以期未来成佛的佛教修行者。

古代菩萨画像纸本和绢本存世有限,存世最多的还要属宗教壁画。在这个浩瀚神秘的佛国世界里,菩萨形象无疑是最美最动人的,尤以敦煌壁画、西藏甘孜地区的壁画,以及北京法海寺壁画中的菩萨尤为精美,留下了叹为观止的可供后人学习、鉴赏的宝贵遗产。

一、菩萨画像的基本特征

2菩萨画像除了要具备特有的慈悲宽厚的内在气质外,还要有标志性的外在特征,如头光、背光、宝冠、天衣、璎珞等、这些配件因时代而异,构成了菩萨特有的形象。从菩萨的配饰上能感受到那个历史朝代的流行元素和审美特征。

二、历代菩萨形象的演变特点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菩萨形象也从开始的男相逐渐演化成女相。据佛经说菩萨是“善男子”,有蝌蚪形小髭,菩萨形象经过汉化后有了很大改观,至唐代,大部分菩萨为女相,北宋以后完全为女性化。菩萨形象特点因时代而异,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辽代菩萨形象基本继承唐代的传统。元、明、清三个时期,菩萨形象的发展空前繁荣,几乎遍及每个村落,其中藏传佛教的菩萨形象大多遵循来自印度的艺术法则,呈现“蜂腰长身、高乳丰臀、装饰繁缛”的特点;汉地佛像基本仿照宋式,造型写实,端庄丰满。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菩萨形象以“秀骨清像”为特征。具体表现为身材修长,清秀瘦削,额头宽阔,鼻子直挺,留有胡须,多为男相。以形写神,注重性情和神态的刻画。服饰表现上褒衣博带,垂领广袖,衣裙疏朗,具有魏晋士大夫的风貌。

3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菩萨形象追求雍容华丽之风。菩萨的原型大多来自于宫廷仕女,到唐代,菩萨形象更加丰腴高贵、飘逸风动,形成婉约妩媚的“三段屈曲式”造型,体现了唐代流行的“人物丰浓、肌胜于骨”的形式美感。宝冠繁杂精致,华装盛饰,衣纹稠密流畅,帛带飘举风动,受唐代画家吴道子画风的影响,正所谓“吴带当风”。设色细腻富丽,体态婀娜多姿,扭腰曲体,呈“S”形。此时期菩萨形象逐渐转向女性特征。

4宋元时期

至宋元时期,在关注现实、侧重于市井生活的画风影响下,菩萨形象从圣坛走向人间。造型写实,画风朴素,更富有人情味,菩萨形象有着普通人的姿态和表情:亲切、平易、自然,宛若邻家女子。人物比例匀称,删繁就简,由神转向人。

5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菩萨形象空前繁多,菩萨的神韵反而减弱了,略显脂粉气。绘画手法过于程式化、概念化。色彩艳丽,敷红着绿,装饰繁缛。在表现内容上更加多元和实用,因需而设,如送子观音、水月观音、千手观音等衍生观音的出现,从内容到形式逐渐走向民俗化。

6三、菩萨头像的画法

1、菩萨正面头像

菩萨正面像上可以看到发髻、发际、天庭、印堂、山根(鼻梁)、天中、嘴唇、地阁(下颌)等主要部位,各部位都是对称的基本形,没有角度与透视的变化。以《造像度量经》的比例关系看,发髻珠高二指,发髻部高四指。脸部总长度为一拃,额头,鼻子,下颌各占三分之一,符合了“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

72、菩萨侧面头像

菩萨侧面一般采用的角度为七分面或八分面,即:四分之三侧面和三分之二侧面。七分面较八分面侧度稍大,远处眼睛较短,约是近处眼睛长度的一半。如果以眉间、人中、下巴连虚线便呈弧线,弧度愈大,侧度也愈大。

8四、菩萨五官的画法

1、眉与眼

菩萨眼睛细长,常常双目低垂下视,似在恭听,又似在思想,表现对人间苦难的怜悯和慈悲。菩萨长眉连鬓,而且细软下弯,形如初月,表达一种亲和慈祥的神情,德高配天的姿容。眉间有白毫,白毫一般用白粉点出,亦可用红色点。绘画时,先用浓墨勾出眼珠和眼皮,然后再用淡墨渲染,渲染时可留出“折光点”,以使双目炯炯有神。

9 102、鼻与嘴的画法

菩萨鼻梁挺直且较长,鼻翼较小,表现一种尊贵端庄、灵秀俊美的神志。

菩萨口角向上扬起,如同莲花瓣尖,笑容之相在于此。唇形饱满,嘴角深陷,表达面颊丰腴及欢喜祥和的神情。绘画时,嘴唇外线用淡墨,要勾得虚一些,内线用稍重的墨色。

113、耳的画法

画耳部贵在高低进出一丝不苟,曲折婉转,竭尽功夫。耳轮长垂,与肩平齐,耳垂厚广,亦在表达非凡尊贵之相。画耳朵,先用淡墨勾线,再用淡墨渲染耳屏的暗处,最后平罩肤色。耳铛是菩萨悬挂在耳垂上的饰品,一般由珍珠、玉器、金属或贝壳等做成。绘画时,勾线力求圆润饱满,上色多用石色、金银等华丽高贵的色彩。

12五、菩萨手足的画法

1、手 菩萨的手不露骨节,柔软如绵,犹如象鼻之婉转。两手长过膝盖,手指修长、灵巧,双手皮肤光洁,柔软且丰满,指甲狭长,薄润光洁。

手势种类

菩萨手势千姿百态,不像佛的手印要求那样严格,其造型是根据所处的场景和所执的器物变化而变化的。菩萨的手姿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3 142、足的画法

菩萨两足的表现力求圆厚饱满,足部肌肉柔软丰腴、平滑光洁。足跟广平,足踵宽而圆润。古人在画足时将足部比作雨瓣莲花,多用弧线,先用淡墨或胭脂染出筋肌起伏变化,然后再以肌肤色彩层层渲染,以表现丰润之感。15

赵孟頫书法承袭二王,隽永清逸,雅俗共赏,深受大家喜欢。但赵氏传世的作品很多,我们不妨给大家带来《赵孟頫集字对联大字版》,想必很多思友一见到便有动笔的冲动。如此集字雅俗共赏,老少喜欢,喜欢就赶紧收藏吧!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现在所谓的书画艺术家,很多都是掉进‘钱眼’里,只追求职位、地位、价位,而忽略了艺术本身的品味。”当下我国书画界存在的种种“乱象”与成名“潜规则”。

当前存在一种颇为普遍的现象:有些书画家本身艺术造诣并不高,其作品品质也是参差不齐。如果按照常规路径,其作品恐怕是很难脱颖而出。但眼下,在各种“造星”手段的推动下,这些书画家的身价,竟能在短短时间内突飞猛进,成了行业的“新星”。总结出当前书画界出现的各种“造星术”如下。

1招数1:花重金买名头

现在,如果一个无名的画家要成名,要抬高身价,其中一个方式是,先花钱买个“名头”。

当前,市级、省级和中央级的“名头”,开价都不同。“开价最高的当属中央级‘名头’,比如当上中央级XX协会主席或相关职业,不管品质如何,首先就得花上1000多万元,有些要价还更高。”而市级、省级的相关职位,得看该地在全国书画行业的影响力,影响力越高,要价越高,“比如福建的要价肯定比北京的低”。

“我一个朋友前不久刚加入中国某美术类协会的会员。她其实很年轻,不到30岁,因为获得了该协会举办的3次书画比赛的奖项,就被录取了。”厦门一家较大型的画廊经营者告诉记者,但事实上,这名画家年纪不大,作品水平也不怎么样,但因为动用了某些‘金钱’方面的关系,买通了评委,就获奖了。

有些人一旦获得中央级的“名头”,其作品身价甚至一下子飙升了十几倍。

招数2:砸重金举办书画展

书画家是文化、艺术的象征,不能像电视电影明星一样只要曝光率不要形象,所以,书画家的包装,一方面要通过展览提升人气。

不少书画家,名气不是很大,但是“社交”关系很好,常常跟本地和外地的画廊合作,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据悉,“实力”较强的书画家,常常能找到一些规格档次较高的画廊合作,而“实力”一般的,只能找一些小型普通的画廊。

还有一些书画家在国内办展前,会先“绕道”去东南亚、日本等地举办作品展,再邀请当地几家媒体进行“炒作”宣传,这种先在海外造势,造出影响力,再“回流”到国内的书画家,往往也能借此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不过,举办展会也并非容易的事,也要有足够资金才能“撑场面”。“据我所知,在北京办一场画展,起码要花上60万元。”这些费用包括场地费、宣传费、出场费等,但若要让自己的画展看起来“有档次”、“上规格”,就得邀请当地比较有头有脸的官员和评论家等。“而官员请的官职越高,出场费就越高,评论家的评论费,就需要花上1万元到2万元,请他们说好话,场子才撑得起来。”

招数3:自买自卖抬身价

而为了出名,一些书画家会利用自买自卖方式,人为拍出高价,制造其作品“值钱”的假象。

“2004年,北京有一场知名拍卖会,一个年仅34岁的江西画家,其一幅作品居然拍出了128万元的高价,这在当时引发了较大的争论,后来证实,这位画家是靠着自买自卖抬高身价。”厦门一家拍卖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位画家作品刚开始的身价只有每平尺两三百元,后来,他跟几个朋友串通,在拍卖会上一次次举牌拍回来,拍卖成交价一次比一次高,三年后,其作品已经炒到了每平尺1000元。对此,一些拍卖行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帮其炒作,并以此牟利。

雇托自炒自卖其实是业界公开的秘密,有的甚至到了无托不成拍的地步。刚刚步入这个市场的藏家,很容易被这种假象迷惑,以为某个画家很抢手,常常从底价十几万元一直哄抬到上百万。而一幅画若拍得高价,该画家的其他作品也将随之水涨船高。

招数4:“庄家”集结资金炒作

一名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若想快速上涨,其背后还需强大的资金推动。而在这背后,“庄家”的身影就开始慢慢显示出来。

“部分来自厦门艺术品经纪机构的资金开始集结,并专门用于炒作本地字画艺术品。”一位在业界从事艺术品收藏多年的杨女士告诉记者,这批炒家不少是来自诏安,在厦门经营画廊。据悉,去年,这批炒家集结了数百万元资金,去北京收购了一批某位本地艺术家的作品,收购价据说是10万元/平尺,但事实上,该艺术家的市场行情仅为3万/平尺,“这自然就给市场造成一种虚高的假象,同时,该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也就开始飞涨了。”

还有一些中青年书画艺术家,常常会被一些艺术品经纪机构“包养”或买断其全部作品。这样一来,手中控制了该艺术家的全部作品,自然也就有能力对其进行价格垄断。杨女士说,这种方式目前比较常见,有不少取得颇为不错的效果。

“为什么要‘坐庄’炒作艺术品?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获取更大利润。”比如一位书画家的作品之前是每平尺3000元,而经过他们炒作,涨到了每平尺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那中间的暴力自然是相当惊人。

第二十四讲:崇、虚、乘、幽、控、寂1 2

崇:此处的“崇”字出自《兰亭》“崇山峻岭”,而《兰亭》里的“崇山”却是王羲之楞插进去的,所以看上去难免不够自然。而此处,经怀仁和尚处理后,整个字变得潇洒了很多。注意“山”和“宗”,要有一定的距离。而“宗”的两个纵向笔划,都有向右的斜度。

3 4虚:这个“虚”字,看上去更像楷书,一笔一划,不言苟笑。但是一定要写出他的书写性,通过这些横向笔画的斜度,去加强整个字的动感。

5 6乘:“乘”字的书写,侧锋居多,十分雍容、端庄。在行书中,侧锋的使用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人在使用侧锋的时候,容易把字写的像刀片一样,不够厚重,显得轻浮。而在这个字里,虽是侧锋书写,但是要让字变得饱满起来。

7 8幽:“幽”也是《兰亭》里的字,先写中间的“竖划”,“竖划”的起笔,作为这个字的最高点,紧接着写里面的两个“丝”,最后写两侧的拱形竖。整个字,呈三角形趋势。

9 10控:“控”字的重点,是右侧的“空”,将“穴宝盖”最后一笔的“点划”与“工”连写,形成一笔,连贯性极强,且将左侧留出一片空白,轻盈的同时,制造出了距离美。

11 12寂:“寂”字,要留意下面“叔”的写法,这种写法,在行草书里极为常见。这个字所有的线条,是非常硬朗的,整个字非常挺拔,个头也非常高,所有的笔划都是直来直往,最后的一个“竖划”的收笔,暴漏出了其天真的本性。

1黄宾虹是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山水

2黄宾虹画语录(一)

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

作画运用中锋有两法:一是剑脊法,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

3用侧锋特点,在于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

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

4黄宾虹画语录(二)

积点可成线,然而点又非线。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种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亦如此,故落点宜慎重。《芥子园》中论画点,似嫌过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学者应深悟之。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作画打点,应运用实中有虚法,才能显出灵空不刻板。

点点染染,用笔运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应该既分明,又不分明为妙。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画法善变,学者可以一试。

用墨有: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作一幅画,均可巧妙运用。倘能极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奥秘,可谓之法备。

5

(一)

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意存笔先,笔外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馀意不尽。以有限示无限,至关重要。

6(二)

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

7(三)

作画最忌描、涂、抹。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有笔,即墨中无笔也;抹,横拖直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所用。

(四)

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出笔之外。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8(五)

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910(六)凡山,一连或三峰或五峰,其气莫不左右相顾,牝牡相得;凡山之石,其左者莫不皆左,右者莫不皆右。凡水,其波浪起伏无不齐,而风之所激则时或不齐。吾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于不齐,寓不齐于齐。

凡画山,其转折处,欲其圆而气厚也,故吾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向背处,欲其阴阳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飞白之法行之。

凡画山,有屋有桥,欲其体正而意贞也,故吾以颜鲁公书如锥画沙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远树及点苔,欲其浑而沉也,故吾以鲁公正书如印印泥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上必有云,欲其流行自在而无滞相也,故吾以钟鼎大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下必有水,欲其波之整而理也,故吾以(李)斯翁小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隐者,或相语,或独哦,欲其声之可闻而不可闻也,故吾以六书会意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屋,屋中必有人,屋中之人,欲其不可见而可见也,故吾以六书象形之法行之。

凡画山,不几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意也,故吾以六书指事之法行之。

11(七)

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

(八)

作画运用中锋有两法:一是剑脊法,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

12(九)

用侧锋特点,在于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

(十)

三陵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

13(十一)

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

(十二)

积点可成线,然而点又非线。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种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亦如此,故落点宜慎重。《芥子园》中论画点,似嫌过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学者应深悟之。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1415(十三)

作画打点,应运用实中有虚法,才能显出灵空不刻板。

(十四)

点点染染,用笔运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应该既分明,又不分明为妙。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画法善变,学者可以一试。16 17

1、不会写字的写字,会写字的写人。眼高者手高,眼低者手低。

2、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技巧是血肉,观念是灵魂。

3、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4、个性源于共性。

5、精能一家,学遍百家,自成一家。

6、正锋取劲,侧锋取妍。

7、晋人尚韵,唐人尚法,今人尚形。

8、楷书难于动,草书难于静。

9、“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10、字要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

11、小楷书法在古代被认为是书法家的基本功法,所谓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其为书法家。

12、书法四要素:笔法、结构、墨法、章法。

13、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14、笔要软,软则通;笔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15、读帖以会其心,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16、书法欣赏:远观形式,近看笔墨、形象、神采、意趣、情调等等。

17、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有势。

18、隶书秦汉,楷书晋唐。

19、书法极品是形式之具象美和精神美的完美结合,于无法处求法,于无书处求书,取法乎“无”可得乎上。

20、形美而质朴,气畅而不浮,笔圆而见方。

21、写大字要小字之精练,写小字如大字之磅礴。

22、用笔虽细如纤发处也一丝不苟。

23、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24、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之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

25、正以立骨,偏以取姿。

26、起笔用逆锋,收笔用回锋。

27、藏锋更为沉着、含蓄、浑朴。

28、转不欲带,滞则不遒。

29、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

30、“劲”字则是“疾”的核心。“沉”字则是“涩”的根本。

31、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32、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33、上上者得其上,学上者仅得其中,学中者得其下,学下者得其下下。

34、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35、字迹不宜太肥,太肥则俗,不应过瘦,过瘦则露骨,露骨则怒张。

36、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

37、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及刚。

38、劲如铁,软如棉,圆中规,方中矩。

39、篆、隶、楷“法多于意,行草“意多于法”。

40、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法。

41、书法亦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

42、理性派尚法,感性派尚情。

43、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

44、狂草不可临,书写者的情绪,情感你只可以感受,但却临不出来。

45、草书真书有异,真则字终意终,草则行尽而势未尽。

46、处处留得笔住,始免率直,转则暗过,……..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

47、空白少而神远,空多而神密。

48、以动利取势,以虚和取秘。

49、笔意贵淡不贵艳,贵畅不贵紧,贵涵不贵露。

50、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

51、以神遇不以目视,字虽止而神自行。

52、字无骨不能称之为书。

53、善笔者多骨,不善笔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

者病。

54、凡书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谨,大字难于结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55、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不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须融洽,行、草须分

明。

56、右军作草如真,作真如草。

57、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

58、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

59、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60、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1褚遂良《小字阴符经》,小楷书,一开,22.9X1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褚遂良奉旨书写的《阴符经》,有一百九十卷之多。此帖《小字阴符经》为著名的越州石氏帖刻本,其字小如豆,刻工精良。是褚遂良五十九岁时所写。

《小字阴符经》释文:

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 ,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仗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 ,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 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 ,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其奇期圣,我不以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 因而制之。至静之道 ,律历所不能契。愛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传),原色版,纸本,21×394cm。

《大字阴符经》墨迹本,96行,461字,传唐代褚遂良书。世传褚遂良楷书有《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房梁公碑》、《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倪宽赞》等,其中《倪宽赞》为墨迹本,余者为碑刻。

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具有极高的水准,是学习楷书的一个重要范本。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笔法,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大字阴符经》其用笔丰富,有方有圆,在藏有露。多用侧锋取势,一波三折,点画且细轻重极尽变化,隶意可辨,欹侧俯仰而是不失重心,中宫饱满,显得松而不散。其笔力坚实,动势强劲,气脉通畅,憨厚不失妩媚,飘逸不失端庄。南宋杨无处跋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后世诸多评论家对此帖都曾给予过极大赞美。初学者临习此帖当深入体察,不能片面追求俊美的外形而忽略了高雅的神韵,须从运笔入手,参以结构两者结合,才能形神兼得,而不致纤弱疲软,流于肤浅。

《大字阴符经》其字形为大楷,字数多且大,所以最适合学习。其中最多的字是“之”字,有27个,超过《兰亭序》中21个“之”字的数目;其次是“天”字,有16个;再次是“入”字,有14个。此卷尾款为“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褚遂良任起居郎在贞观十年,即公元636年,书写时间应该和《伊阙佛龛碑》大体相同或略早,书法面目也应对应,而《大字阴符经》却是晚年褚书风格,在风格发展上说不通。徐无闻先生对此有详细的考证,认定是伪作。沈尹默和潘天鹰则认定《大字阴符经》是真迹无疑,抑或是同时代学褚高手所作,是后世学习楷书的重要范本。除大楷《阴符经》外,尚有伪托褚遂良小楷草书《阴符经》二种传世,是明显伪作。小楷《阴符经》风格近似玉版《十三行》,有一定的功力,文徵明和翁方纲认为是真迹。草书《阴符经》后署“贞观六年奉敕书”字样,纯属虚构伪托,因为褚遂良被召为傅书在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

《大字阴符经》风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此帖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其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书家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使得此帖已非典型意义上的唐楷,而是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堪称“楷中《兰亭》”。《阴符经》是否为褚真迹已不重要,因为它所呈现出的艺术水平同样为书林珍视。

对《阴符经》的整体领会可从三方面人手:一是和褚遂良其他碑帖进行对比,对《阴符经》进行风格对照;二是和同时代的欧、虞、颜、柳书相比,明了其风格特征;三是和其他行楷书,如李邕、赵孟頫和董其昌等人的行楷书进行对比,又能有一番新的见地。

《大字阴符经》释文: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

遒逸多变的《大字阴符经》

褚遂良的书迹传世不少,真正可靠确为褚遂良所书的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等几种碑刻。对褚遂良的书法,历来评价极高,他上继欧、虞,下开颜、柳,是唐代书法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清刘熙载《艺概.》云:“褚河南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褚遂良的书法艺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众多中晚唐乃至唐代以后的书法家。

褚遂良的书法特点可以用“遒逸”来概括之,遒为遒劲,逸为飘逸。魏征向唐太宗推荐褚遂良善书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刘熙载评价欧阳询和褚遂良的书法说“欧其如龙威虎震,褚其如鹤游鸿戏”,鹤游鸿戏则为逸也。

传为褚遂良所书的墨迹本有《倪宽赞》和《大字阴符经》两种,但都不能确定为褚遂良的真迹。

《大字阴符经》的真伪问题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沈尹默在1947年和1948年两次为《大字阴符经》题跋,肯定此卷为褚遂良所书“必于可信”,但他也说,如果自己的判断不对的话,“后之明鉴如海岳者必能正之,姑存愚说亦无所为嫌也”。

徐无闻于1983年撰文《褚遂良书法试论》,其中有对《大字阴符经》的款识及书写风格和卷末题跋的分析考证,他认为《大字阴符经》和后面的题跋均为后人伪作。(见《书法》1983年第6期)此卷《大字阴符经》不是褚遂良所书的观点,现在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它是什么时侯的人所书,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唐代褚派书人仿写之作。徐无闻则认为“这位书写者是学褚的,但还可能学过颜、柳甚至学过米芾”,这就是说此卷的书写者也有可能是宋代以后的人。

但不管此卷《大字阴符经》是否为褚遂良所书,有一点是大家都肯定的,即该卷具备褚遂良书法的主要特点,并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对欣赏、研究乃至学习褚遂良书法很有助益,有人称临写此帖为学习褚书的一条入门捷径。

《阴符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在道教史和中国古代哲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历代有多人对其进行研究、考证和注疏,朱熹曾著《阴符经考异》一书。《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旧题为黄帝撰,有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注家中前五家都是历史上的赫赫名人,他们之注当为伪托。第六位注者李筌是唐代道士,道教理论家,他自谓《阴符经》是他受之于骊山老母,此说当然不足凭信,很可能此篇《阴符经》就是李筌自己所写的。李筌号达观子,是唐代著名道士,有多种道教理论著作传世,关于他的生卒年代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他是隋末唐初人,一说他是唐玄宗、肃宗时人,两种说法相距100余年。

《大字阴符经》包括篇名和题款共计461字,它的风格比较接近于褚遂良晚期书法《雁塔圣教序》。由于是墨迹本,其笔墨痕迹、转折萦带的运笔着力方向,毫发处清晰可辨,虽非褚遂良真迹,但能较好地体现褚书的特点,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高于褚书《雁塔圣教序》。笔者在为《大字阴符经》击节赞叹的同时,也不免为这位不知名的书家扼腕叹息,如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仅凭此卷《大字阴符经》足可立于史上著名书法家之列而无愧,何必假托褚河南之名,让此卷的书者成为后人的不解之谜呢。

《大字阴符经》的书体,有人认为是行楷。比起唐初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甚至和褚遂良的楷书《雁塔圣教序》相比,此卷的字笔画较为灵活生动,变化也多,但其字字独立,成行成列,笔画清楚,判定其为正楷是没有问题的。

《大字阴符经》的风格特点个性鲜明,其主笔横画大多写成向上微弓的形状,显示出较强的弹性,如“三”、“不”、“其”、“要”等字。有的横画入笔很轻,运笔行进中稍稍加重,显得很轻灵,但又不失力度,如“有”、“圣”等字。

其竖画起笔褚书的特点很明显,起笔时笔尖稍偏向左,侧锋入纸,行进中变为中锋用笔。有些字左侧的竖画上端成s形,如“郎”、“根”、“斜”等字,这是运笔轨迹的表现,有灵活生动的意味,这种褚书特有的形状,在本帖中更为夸张。

《大字阴符经》的撇画一般都写得很轻盈,如该卷第一行的“天”字的撇画,起笔轻轻向下,到下边时稍稍加重,同时明显有个弯曲的角度,向左下方撇出,笔画虽细但力度不减。

其捺画特点鲜明,虽然不同的字的捺画起笔有不同的变化,有轻有重,有粗有细,但最后一捺都是重重按笔,一波三折,节奏分明,有角有棱,力度十足,显示了书者驾驭笔毫的功力。许多字的撇画和捺画配合得巧妙妥帖,相得益彰,如“天”、“水”、“火”、“人”、“文”、“发”等字。

其点画写得灵活生动,形态各异,有时轻轻一点,有时重重一按,左右呼应,顾盼多姿,八面出锋,极尽变化,每字不同。如“心”、“气”、“性”、“於”等字。

《大字阴符经》书法的最大特点倒不在以上所谈到的具体笔画如何写法上,而在每个字笔画和结构的丰富变化上。卷中每个字的笔画都有不同的变化,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全卷23个“之”字,15个“天”字、14个“人”字,13个“生”字,几乎字字写法都有不同。本卷中其他相同的字也是这样,写出了许多种变化。这虽然好像不露形迹信手写来,但显然是书者的有心为之,是他努力求其变化的苦心安排。能写出如此之多的变化而不失褚书的整体风范,需要书者有熟练的技法和高超的功力。

徐无闻谈到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用笔特点时说:“这个特点就是有法而又无法,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的横画、直画、点、钩、撇、捺,不同的形态,比欧、虞、颜、柳诸家都多;各种点画的轻重、长短、粗细、正斜、曲直、方圆,都随手取势配合,没有固定的程式,这是后人最难学到家的所在。”(徐无闻《褚遂良书法试论》)《大字阴符经》虽然并非褚遂良的真迹,但在变化这一点上把褚书学到了家,其变化的丰富多样程度甚至大大超过了《雁塔圣教序》,这也正是《大字阴符经》的高超之处和价值所在。

第三届中日古墨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

为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陕西人民书画院与日本日中古墨书法家协会建立了长期性书法艺术交流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日交流展,分别于日本东京和中国西安交替举行。本展览自2014年举办以来,受到国内外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现第三届中日古墨书法作品展开始征稿,欢迎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积极参与。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

陕西人民书画院 日本日中古墨书道友好协会

二、支持单位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 西安市书法家协会

三、协办单位

陕西黄土地书画院 中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西安中国画院美术城美术馆

四、展览组委会

1.名誉主任

钟明善 中国书协顾问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吴三大 中国著名书法家

雷珍民 中国书协理事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

2.主任

卫双良 陕西人民书画院院长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

李银山 日本日中友好古墨书法家协会主席

3.副主任

张亚尼 陕西人民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戴发明 陕西黄土地书画院院长

4.办公室主任

张亚尼(兼)

副主任

司全福 陕西人民书画院副院长

牛源 陕西人民书画院副院长

五、学术指导

钟明善 中国书协顾问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于维德 中国书协理事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史兴文 中国书协理事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杨锁强 西安交通大学书法艺术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研究所所长、书法教授、硕导

石瑞芳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 西安市书协主席

六、征稿范围

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从事书法艺术专业人员和书法爱好者均可投稿。

七、征稿要求

1、篆、隶、真、行、草各种书法均可(草、篆书请附释文)。

2、作品最大尺幅不超过6尺,以竖式为宜。

3、参展作品寄原作。每人限送作品不超过3幅。由于工作人员所限,恕不退稿。

4、请在参展作品背面右下角注明作品标题、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邮编及电话(地址请按照省、市、区、街道、门牌号、名称、顺序写,以方便后期寄送资料)。

5、每件作品交参评费30元,请通过邮局汇款。

八、注意事项

1、作品不用个人装裱。有特殊要求者可附文说明。

2、单位组织送稿者,可统一邮寄,但必须单独填写作品清单。

3、参展作品版权、所有权归组委会所有。

九、作品评审

由书法界知名专家组成评委会,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严格的艺术标准对送展作品进行认真评审,将评出优秀作品金、银、铜奖和优秀奖,由第三届中日书法交流展组委会颁发获奖证书(另有奖牌专文通知)。

十、征稿时间

自2016年1月5日起至2016年4月20日止(截稿时间以当地邮戳为准)。

十一、展出时间

2016年5月13日——5月20日展出。

十二、展出地点

西安中国画院美术城美术馆

十三、宣传报道:

1、本次展览将在国内及日本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2、结集出版《第三届中日古墨书法交流展优秀作品集》。

3、《人民书画网》《人民书画报》届时以专刊刊登展览作品。

十四、作者待遇

1、通过《人民书画网》《人民书画报》刊登参展作者名单及其作品。

2、在《书法导报》刊登获奖作者名单。

3、为参展作者赠送《人民书画报》第三届中日古墨书法展专刊2份。

4、制作参展和获奖纪念牌。

5、为参展作者赠送《第三届中日古墨书法交流展优秀作品集》一册。

组委会拥有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收稿地址:西安市南广济街69号伟业大厦A-14L 陕西人民书画院中日古墨书法作品展组委会(收)

汇款账户:陕西人民书画院7855-0188-0002-11358

开户行:光大银行西安分行营业部

联系电话:组委会办公室029-87250033 吕小姐 15209184359 陆小姐 13572542901

传真:029-87250033 QQ:1213908754

E-mail:bjb@rms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