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日古墨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

为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陕西人民书画院与日本日中古墨书法家协会建立了长期性书法艺术交流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日交流展,分别于日本东京和中国西安交替举行。本展览自2014年举办以来,受到国内外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现第三届中日古墨书法作品展开始征稿,欢迎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积极参与。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

陕西人民书画院 日本日中古墨书道友好协会

二、支持单位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 西安市书法家协会

三、协办单位

陕西黄土地书画院 中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西安中国画院美术城美术馆

四、展览组委会

1.名誉主任

钟明善 中国书协顾问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吴三大 中国著名书法家

雷珍民 中国书协理事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

2.主任

卫双良 陕西人民书画院院长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

李银山 日本日中友好古墨书法家协会主席

3.副主任

张亚尼 陕西人民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戴发明 陕西黄土地书画院院长

4.办公室主任

张亚尼(兼)

副主任

司全福 陕西人民书画院副院长

牛源 陕西人民书画院副院长

五、学术指导

钟明善 中国书协顾问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于维德 中国书协理事 西安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史兴文 中国书协理事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杨锁强 西安交通大学书法艺术与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研究所所长、书法教授、硕导

石瑞芳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 西安市书协主席

六、征稿范围

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从事书法艺术专业人员和书法爱好者均可投稿。

七、征稿要求

1、篆、隶、真、行、草各种书法均可(草、篆书请附释文)。

2、作品最大尺幅不超过6尺,以竖式为宜。

3、参展作品寄原作。每人限送作品不超过3幅。由于工作人员所限,恕不退稿。

4、请在参展作品背面右下角注明作品标题、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邮编及电话(地址请按照省、市、区、街道、门牌号、名称、顺序写,以方便后期寄送资料)。

5、每件作品交参评费30元,请通过邮局汇款。

八、注意事项

1、作品不用个人装裱。有特殊要求者可附文说明。

2、单位组织送稿者,可统一邮寄,但必须单独填写作品清单。

3、参展作品版权、所有权归组委会所有。

九、作品评审

由书法界知名专家组成评委会,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严格的艺术标准对送展作品进行认真评审,将评出优秀作品金、银、铜奖和优秀奖,由第三届中日书法交流展组委会颁发获奖证书(另有奖牌专文通知)。

十、征稿时间

自2016年1月5日起至2016年4月20日止(截稿时间以当地邮戳为准)。

十一、展出时间

2016年5月13日——5月20日展出。

十二、展出地点

西安中国画院美术城美术馆

十三、宣传报道:

1、本次展览将在国内及日本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2、结集出版《第三届中日古墨书法交流展优秀作品集》。

3、《人民书画网》《人民书画报》届时以专刊刊登展览作品。

十四、作者待遇

1、通过《人民书画网》《人民书画报》刊登参展作者名单及其作品。

2、在《书法导报》刊登获奖作者名单。

3、为参展作者赠送《人民书画报》第三届中日古墨书法展专刊2份。

4、制作参展和获奖纪念牌。

5、为参展作者赠送《第三届中日古墨书法交流展优秀作品集》一册。

组委会拥有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收稿地址:西安市南广济街69号伟业大厦A-14L 陕西人民书画院中日古墨书法作品展组委会(收)

汇款账户:陕西人民书画院7855-0188-0002-11358

开户行:光大银行西安分行营业部

联系电话:组委会办公室029-87250033 吕小姐 15209184359 陆小姐 13572542901

传真:029-87250033 QQ:1213908754

E-mail:bjb@rmshh.com

本文第一次发布于2016年4月11日,当时就是很多墨友群发消息,以期可以用群发的方法删除“僵尸好友”,但其实这这本没有用。如果您群发过类似消息,请把这篇文章再群发一遍,传播真相。

再次提醒墨友:已删除你的人不会收到你群发的消息,也不会因为你的群发就从你的通讯录消失,但你的好友却被你的群发信息骚扰!

这几天快被这种消息烦死了,为了可能存在的一两个拉黑的,把自己所有好友都骚扰一遍。

这两天你是不是也跟小编一样每天都收到一模一样的微信信息!!!?

信息内容如下:

263434821851519898_副本

1

然而这样真的有用吗?

此测试的原理是:给非好友发信息,微信会提示必须“好友验证通过后才能聊天”。不得不说,这种方法既愚蠢又野蛮,关键是low,实在是下下下下之策。

关键是:群发微信消息可以验证删除好友根本就是个大谎言!下面小编为你拆穿这个谎言。

打开微信—设置—通用—功能—群发助手—全选发送。小伙伴们看出问题所在了吗?群发后只显示你群发了一条消息,根本就看不到任何的反馈,压根就无法看到你被哪些好友给删了!

2

然并卵的事情,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信呢???

醒醒吧,别等你好友真把你给拉黑了!

那为什么这个谎言还流传的这么广呢?很简单,很多人收到这条消息的第一反应是照着步骤去操作,导致了这个谎言在微信里爆炸式的传播。

今天小编就教教大家如何优雅地、在不被对方发现的情况下识别出来,哪些人将你从好友中删除了。

1、进入微信主界面后,点击微信页面右上角的加号,选择“发起群聊”。

3

2、接着,选择一组你想测试的好友,然后点选确定。

3

3、来到群聊天界面,就可看到加群失败的群员名单。其中蓝色字体显示的人,就是已经将你删除的人。

4

以此类推,多建几次群就可以验证你所有的好友删除情况。

此处注意:千万不要在群里发任何消息!你不发消息的话,只有你自己知道这个群,其他人都不知道;一旦你发了消息,这个群就成立了。

你要做的是验证完后,安安静静的退出这个群:点击群右上角头像,退出群聊。

6

至于对那些被提示出来需要验证的人,是默默地删掉,还是依然保留在列表、悄悄将仇恨埋藏心底就任君选择了!

如果你新建聊天的时候,有人拒绝加入群聊,小编就坦白告诉你这个噩耗吧,对方已经把你拉进黑名单了!

好了,至此小编已经成功破解谎言,

也给大家提供了真正绿色不扰民的验证好友删除情况的好办法。

赶紧告诉你们的朋友,别再群发那个垃圾虚假消息了!

文章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1张大千,名爰,四川内江人。现代中国画艺术大师,除了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和精鉴赏,富收藏及能诗文以外,书法也极有造诣。

张大千的书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艺术上的精深境地。仔细鉴赏张大千的墨迹,看上去笔笔有力,但这种力并不是一味求其表面上的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的,藏于笔墨之中的锥沙印泥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骨力”与“内美”的和谐统一。2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1齐白石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擅长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白石老人有诗:“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论近代书画,齐白石必推入魁首,白石老人特别善于处理构图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常见的对象在他的匠心独运之下显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2一、齐白石——虾

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1、虾趣 1951 纸本设色 83×45cm 北京画院藏

32、群虾 1945 纸本设色 60.5×33.5cm 北京美术馆藏

43、对虾

54、三虾

65、四虾

76、五虾

87、八十三画虾

98、虾族大家庭

10 12 11二、齐白石——蛙

齐白石笔下的青蛙,就像是终日玩耍淘气的孩子,自由自在, 活泼可爱。事实上,不管是文人画兴起之前还是兴起之后,青蛙这种家喻户晓的物象似乎都不太为历代的艺术家关注,即使是以写生状物之精绝闻名的两宋也是如此,因此自然极少有机会进入中国传统的绘画题材库中而成为具有某种独特寄意的审美对象。

齐白石 《蛙趣》

13齐白石 《蛙趣》

14齐白石 《荷塘蛙趣》

15齐白石 《蛙蟹图》16 18 17

魏晋时期(221-420)的书法技巧,虽云:用笔千古不易。但魏晋古法与后期的写法有区别还是有定论的,不过感觉描述的都太含糊,什么“唐前之书纵,唐后之书敛”之类。

观察晋人的字帖,处理转折与收锋呼应有两种做法,一是绞转,一是提按(顿笔)。

1绞法因为算是强制性的扭转,转折处颇见神俊的精神,尤其是用方笔,更现硬朗姿态,所以不但晋人法帖中常见,更多的表现于善用方笔的魏碑中。

从这一点上看,虽然晋人法帖与墓志造像字形上大相径庭,但笔法相通,并称“魏晋笔法”,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书写的时候,笔毫向一侧自然弯曲,写到一画收尾,其势几尽,此时把笔锋做180度翻转,借其原先弯曲的反势,力量倍增,调锋十分彻底,容易做到每一笔画都气势洞达,仿佛精力无穷,生机勃勃。

提按是将收之际,把笔锋向右上方提起,利用毛笔的自然弹性,让笔锋自然回直一点(不可能完全回直,即便是弹性最强的狼毫)然后向右下方压下去,最后向左下方衔接下一画,这样虽然字形上是180度的转了,但笔锋实际上是拆成了两次90度的转折,是利用笔毫中段把毫尖“挫”过来了,所以仍然是用笔毫原先的那一面来书写,弯曲的笔锋也就无从彻底进行调整,所以难以做到完美的精神状态。不过这样写因为有分解动作,比较方便,容易操作,能做到字形上的整齐漂亮。

老实讲,无论魏碑也好,晋帖也好,这两种笔法是交替使用的,也正因此,魏晋笔法使人感觉不拘一格,变化多端(这两大转笔的方法又可以细化出许多小的分类)。

2到了唐朝,特别是中后期,绞转的笔法渐渐消失不见,而提按则成了处理转折呼应的主流用法。分析其原因,一是当与那时追求华丽精整的书法风格有关,比如干禄、写经等方面的需要。二是提按比较容易学,稍加训练,即可写的象模象样,以至于到了元之赵松雪、明之董其昌,虽然力崇魏晋,但笔法依旧沿袭唐后,虽然字形颇似二王,但终不脱妩媚与寒俭,考察其存世碑帖,可以从这里得到些蛛丝马迹。

3以赵、董之学问、天分,理解到魏晋的这些东西并不是难事,但为什么还是没有突破呢?

想必一是唐后书法,笼罩中国书风数百年,颜真卿继王羲之为百代宗师的地位牢不可破(虽然中间有米芾等批评者,但毕竟声音微弱),所谓佛学有云:共业所至,在劫难逃,岂此之谓耶?

二是晋人法帖存世太少,而且翻刻失真,很难考察其用笔的妙处,同时魏碑湮没已久,仅有的几种也无人重视。松雪晚年的《胆巴碑》似乎有觉醒的意识,可惜似乎晚了点,不久他自己也挂了。

4真正回归于魏晋,应当还是王觉斯、傅青主那一代的人,不过那是唐后的书法已经发展到彻底没有出路的时候,几位有才华有觉醒意识的书法家被逼无奈的绝地反击,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成功了,至于后来清朝中期,魏碑大量的出土,与晋人法帖相互佐证,魏晋笔法之双翼已全,书法的复兴就势不可挡了。

在书法创作中,册页是常用的一种形式。一般是将几张单页合装一册,有四开、六开、八开、十二开、十六开、二十四开等,尺幅一般较小。也有装成单片的,或几片合一。内容以各种不同的题材组成,有相关的,也有不相关的。册页多作小品,具有欣赏性和趣味性,而不必立足于深沉、严肃的主题。本期刊发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览的部分作品,供书友欣赏学习。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兰干武:陈先生,你是艺术史家、评论家,我们今天就从史的角度谈谈书坛的现状吧。

陈传席:我先谈现代派书法。当然,现代派中也有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但大多数现代派作品有问题。大家知道,所谓的现代派,就是搞出各种风格、各种花样。我觉得还是传统艺术更难一些,也是最有深度的。因为其他的花样不需要太深的功力,而且花样的变化大,今天这个花样明天那个花样,作品再多,功力又不能加深。作为传统艺术,日久功力是在加深的,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只要是传统的,功力是不断在增加的。像齐白石、黄宾虹,画得越来越好。不搞传统的那一路,他们自己或许会感觉到合格,在我看来,只是些花样而已。搞现代派的,花样出了很多,可是自身的功力是没有加深的,尤其到了晚年,就会退步。走传统的路子,有学问的人,艺术水准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好。古人讲过:“书画不可以无年也。”年龄越大,水平越高。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王羲之写字最好的时候是五十多岁,年龄也不算大。但是他要是只活到三十几岁,我们历史上就可能不会有这么个“书圣”了。

新的面貌我们不反对,有的人就是在搞些花样,而且花样也在不断翻新,一个花样刚出来的时候也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但如果不通过学习传统去增加自己的功力,最终是很难成功的。历史上没有一个靠花样能成功的大师。这就像打拳一样,你必须按照套路来打,你才能打得出来,为了突破传统,为了出新,一气乱打,打一辈子也打不好。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什么拳击冠军,在少林寺里面一个年轻的僧人一拳就把他打倒了。

书法就是这样,你按照一定的套路来,我们所说的“耐人寻味”的东西,还是传统艺术。搞现代的这一批人里,大部分都是不懂传统的。你让林散之去搞现代派,他肯定不去搞。不懂或者不太懂传统的人,他就觉得没有必要去学习传统,搞点花样就很好嘛,所以他们就摒弃传统。这样就造成了这部分人的东西厚度不够。传统已经有相当的高度了,在这个高度上再进一步,都是了不起的。现在的书法家或画家,都是因为不懂传统才否认传统,懂传统的没有一个反对传统。像吴冠中,他就对中国的传统东西一点都不懂,就连印章怎么读都不知道。因为他的东西是属于西方的绘画,他一开始是学机械的,后来改学艺术,不久便去法国学习了,他学习的是西方的东西,对于中国的艺术不懂。但是不懂没有关系,你不要轻易否定传统。如果想要否定传统,你就先要进入传统,了解传统后,再决定是否要否定它。

兰干武:胡适说过一句话,不是打不倒我,而是没有打倒我的人。他的意思是说,许多人在批评他,但真正能批评到点子上的还没有。所以要批评一个东西,就得把它吃透。

陈传席:很多人,包括批评别人的,很多连别人是怎么回事还没有弄懂,就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了。

兰干武:学习书法,不能仅仅限于书法,视野要开阔一些。陈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多大分量呢?

陈传席:我觉得中国的国学中,占第一位的就是书法,是无对的,所谓“云对雨,雪对风,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书法是无对的,无对是最高的。西方人写字也有好看不好看的问题,但那不是艺术。他们的书法写得再漂亮也不能称为艺术。漂亮不漂亮与学问无关,有的人虽然长得很漂亮,但未必有什么内涵。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都有其内在的文化,只是好看称不上是艺术。

在我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的文官执政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各个方面和文官治政都是有一定关系的。中国古代当官的很多都会写诗,外国就不是这样。举个例子,西方的园林和中国园林的区别,其根本在于中国是文官治政。西方园林是供贵族和教会使用的,但西方的贵族和教会一般没有多少文化,他们的第一代或许还有些文化。他们请工匠来建造园林,自己没有美学观点,建造园林的工匠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是挺直和规则的能力,把路建得笔直,树也选一样高的,外墙、石板要磨得光光滑滑,显示工匠的能力。说到底,西方园林是工匠的审美观。包括达·芬奇这样的大画家,也是作为工匠来培养的。中国的情况就不是这样,如果官员来建造园林,把工匠请来,不需要发挥他们的观点,建一条路不要是直的,要的是“曲径通幽”;树要种得“乱”,而且树要选扭曲的;石头也不找光滑的,比如太湖石,讲究“瘦、皱、漏、透”,尤其是“皱”,就是不能光滑,这就更接近大自然。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治政的国家就是中国。英国人认为他们的文官治政是学习中国的,比中国晚六七百年,实际上要晚了两千多年。

文官治政时代,文官思想占主流,而在中国,文官又必须会书法。“身、言、书、文”,是当官必须要考查的项目。要做官,书法必须要好。董其昌、李瑞清在考试的时候考得非常好,就是因为书法不好,影响了成绩。他们就发奋学习书法,成为大书法家。书法不好肯定是不能做官的。

绘画出现比书法早,可是绘画渐渐不如书法,书法是文人的事情,文人参与了,文化内涵肯定要高。比如雕塑,西方雕塑史是建筑式,中国雕塑史是书法式。中国书法在文化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基础的。

兰干武:我是非常赞同你这个观点的,肯定了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有些人用西方的艺术理论来解读书法,我觉得是解释不通的。从技术层面上讲,它或许可以解释,但中国书法含有太多内在的东西,是靠悟的,用理性的东西是无法解释的。

陈传席:像中医一样,西方神经学等都解释不清,用阴阳五行就能解释。肺有病,治疗脾就可以,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所以脾好了,肺自然好了。这在西方医学观点来看是不可思议的。用西方的眼光来看,中国很多东西都是很难说得通的。西方医学、绘画等是科学的,而中国的是哲学的文化。外国人讲,中国艺术是哲学的,英国人很早就讲:“中国都是一群哲学家在做官。”其实是说,中国是文人在做官。

兰干武:中国古代文、史、哲是不分家的。

陈传席:古代文人对医学、看面相、生辰八字都了解,文史哲是不分的。在西方,各个学科是分得很细的。把学科分得太清也不是好事,就像现在成立的书法家协会,在成立之前,是有人反对成立这个协会的。其实文人都应该会写字,不应该专门成立个协会。把它独立出来,就成为一个专业了。毛泽东、鲁迅,字写得都很好,可他们并不是职业书法家。我们都是人啊,难道还要成立个“人协会”不成?

兰干武:现在写书法史的比较多,你怎么看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的七卷本书法史?

陈传席: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的《书法史》应该是比较全面的,也汇集了当今书坛的研究高手。但我觉得术业有专攻,专门研究一个问题,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研究方法,这样容易深刻。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不是只盯着这个问题进行的,从一个小问题深入下去,它的阅读对象是同行、同专业、同一问题的专家。西方就是采取这样的方法,比起泛泛而谈要好得多。但是中国古代做学问有两种,“知其大略”和“务于精纯”。务于精纯的人未必可以知其大略。知其大略有两种,一种是泛泛的假学问,一种是在务于精纯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司马迁就是属于知其大略,但他一定要实地考察,跑到黄河、庐山去。真正的大学问,是从具体提炼而来的。写书法史的人,要在务于精纯的基础上达到知其大略。我也想写书法史,可一直没有时间。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魏晋为什么出现书法高峰呢?也难为魏晋人讲究风度,风度是以潇洒为最高,魏晋书法就是以潇洒为最高标准的。王羲之本人就很潇洒,“坦腹东床”,潇洒浪漫,他做人就这样,所以字写出来就那样。王献之有个故事,他和几个兄弟在一起讨论问题,房子失火,几个兄弟站起来就跑,有的人连鞋子都没顾上穿,王献之就不一样,端坐在那里,唤过来丫鬟(“徐呼侍儿”),扶他起来,缓缓走出去。他宁可烧死,也不失风度,所以他的字写得好。

写书法史的人,应该把书法放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要对中国文化精通,只知道书法的人,是研究不好书法的。我在研究扬州画派的时候,有的人说我不务正业,说我研究绘画怎么还去研究商业、土壤与气候。其实扬州画派受到徽商的影响……而且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在北方,后来为什么转移了?因为土壤的改变,引起森林和农作物的改变,经济落后了,文化跟着落后。土壤为什么变?和气候有关。任何一门学问,和其他的学问都是相通联的。狭隘出不了学问。

兰干武:当代的书法理论似乎没有突破古人。能与《书谱》、《书概》等媲美的,似乎没有。

陈传席:也许有许多好的理论我没有看到,就我看到的文章来说,和古代的理论确实有很大差距。受西方学术的影响,对一个问题深入研究,这是好的,这是从学问的角度来看的。如果要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要从古人的东西中看。古代的书论,简单几句话就能讲到点子上。我以前提出过“重批评”和“轻批评”的说法,重批评是指到国外搞个博士学位,把各个国家的理论做好,然后把书法套到这个理论中去评论,比如林散之是属于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这种方法我不反对。但我提倡“轻批评”,就是从书法本身直接谈这个问题,从他的用笔、章法、气韵等方面进行研究,这样对书法家应该有指导作用。谈得云天雾地的,又是这种思想、那种体系的,讲了半天,讲出了什么?不知道。

兰干武:“当代人不写当代史”,应该如何理解?

陈传席:这句话是我说的,隔代写史,当代立志。史是过去的事,当代史包括现代史都是讲不通的。当代是现在时,没有过去怎么称“史”呢?可以立志,供后代人参考。最近我到各地去看了一下,书法家协会里,有许多人的字是不怎么好的,书法史应该怎么去写呢?还是不能捧得太高。你的字不好,影响再大也只是商业影响,商业影响不是艺术影响。这种影响是好是坏?当代是不好作出评价的,所以要隔代写史。

兰干武:今天时间很仓促,但却谈得很深刻。谢谢陈先生。

1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无论是初学书法,还是小有成就抑或是有建树的书家,都离不开临帖,离不开对传统的的遵循和继承。在书法实践中,临摹与创作互为彼此,创作有境界的高下,临摹也有功底的深浅,而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才是提升书法技艺的根本所在。临摹与创作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即,在创作实践中,有不断对传统的掌控和把握;在临摹过程中,有主体意识的浸透和潺入,具体做法是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应地展开临摹与创作。王铎所谓“一日临帖,一日应请所”,深刻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形式练习

1.训练方法:改变原作章法,将其临摹成斗方、扇面、立轴、中堂、对联等样式。

2.训练目的:通过章法的重新建立,认识并提高单字结构,字组、行的因素的相应变化的能力。

3.步骤与要求:

(1)以某一书家的某一作品为例,尽心严格对临,做到章法、字法字组、行字数、虚实关系、书写节奏等因素尽量逼近原作。

(2)分析并掌握原作章法结构,一般规律,画出章法分解图。

(3)设计斗方、扇面、立轴、中堂、对联等章法示意图,并将原作改造临摹成以上诸形式。

二、补白练习

1.训练方法: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依次遮住原作的几个字,一行以及一个段落,进行补字、补行、补段练习,第一层次为补原作的内容,第二层次补任意内容,但必须合所遮字数。

2.训练目的:通过补白练习强化学生对原帖笔法、结字章法的理解与掌握。

3.训练步骤

(1)仔细观察体会某一名帖(碑)的单字及字组构成特征,找出一般规律。

(2)做出它们的字轴线,字组轴线及行轴线。

(3)遮住某字、字组、行及段落背临。

(4)以非原帖(碑)内容、字、词、句等填补所遮挡位置。

(5)检查填补部分笔法、字组、法等因素与原作的相似度。

三、风格练习

1.训练方法:选择同意书家不同时期的二件作品进行风格转化练习,即用A帖风格临写B帖内容,或以B帖风格临写A帖内容;选择不同书家的作品进行风格转化练习。即用A书家风格写B书家某作品内容或用B书家风格书写A书家某内容。

2.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对某一书家某一时期作品或某一书家整体风格的综合理解与把握能力。

3.步骤与要求

(1)选择某一书家如米芾不同时期作品《蜀素帖》与《苕溪帖》,选择不同书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圣教序》与《祭侄文稿》,进行整体风格分析,明确相互间的特点。

(2)风格转换临摹

(3)比较临作与范本间的风格共性与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四、空间练习

1.训练方法:重新构造原帖(碑)局部与整体空间。

2.训练目的:感受并分析自主与段落,重新构造组合所形成的新的风格样式。

3.步骤与要求

(1)将原帖(碑)分字组、分行剪开,重新拼贴,拼贴时增大或减小字距、行距,临摹时进行调整,尽量做到各种关系的和谐。

(2)观察并分析临作与原帖空间异同给人的不同的感受比较各种状态中情调的差别。

五、提按练习

1.训练方法:以某一经典作品为例,进行接近原作线条粗细、提笔(比原作线细)、按笔(比原作线粗)练习。

2.训练目的: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以及认识改变原有线的粗细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用三种不同提按方式临摹某一经典作品,观察提按不同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2)用三种不同光洁度与渗水性不同的纸张进行提按转换临写并加以比较。

(3)用三种不同硬度的毛笔进行提按转换临写比较。

六、节奏练习

1.训练方法:以某一经典作品为例,进行放慢、逼近、加快节奏转换练习。

2.训练目的:明确并理解不同的书写节奏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临写某帖节奏放慢,各段线条内部速度均放慢。

(2)临写某帖,逼近原帖速度,尽量不做明显的速度改变。

(3)临写某帖,节奏加快,速度变化强烈。

(4)从书写时的感觉和线条的质感两方面检查临写字迹,找出与自己性格和内心节奏较为吻合的一种,思考其原因。

七、墨法练习

1.训练方法:以不同的墨色临写同一经典作品。

2.训练目的:认识并了解书法作品中墨色变化的丰富性及其对风格形成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一笔墨练习。

(2)以不同墨色书写同一经典作品。

(3)涨墨练习。

(4)蘸墨点变化练习。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安史之乱”中,因在平原郡守任上毅然起义抗贼立下汗马功劳而受朝廷重用,历任吏部尚书,刑部尚 书等要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 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他转益多师,一变成法,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 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