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摹,对于学习书法来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这好比钢琴中的练习曲,油画中的素描。临习,是为创作打基础,同时临习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一项高超的技能。书法的学习入门首先必从临摹开始,临摹好比是一块敲门砖。临习到什么水平,相对个人的书法创作便到什么水平。尤其是学习王字,对《圣教序》这种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一、《圣教序》因为是集王字,字迹大小完全是按墨迹的原尺寸,多为一寸之内,也是当时晋代指的“八分”书大小。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初学者,不容易将字写到原大,可以先放宽尺寸,逐渐缩小恢复至原大。不宜写得过大,因为这要牵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便不得其本碑要领。

2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古代书论中反复体察到“纸笔精良”的谆言。而今人往往不以为然,用极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时间,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久而久之,便丧失临习的兴趣,或自然地放弃,草草、急迫地进入“创作”,随意发挥,走不了几步便可能自食其果。因此,如何择纸、笔等工具,势必首当其冲。

就《圣教序》而言,那个时代属王字的鼎盛时期,工具极其考究。如果要实临得相像,工具当选用准确,或是比较贴近。那时,贵族、宫廷中大部分用绢、绫,或是质地柔绵、细腻的纸。生宣诞生在明末,《圣教序》时代是没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实临也避免用这种渗水量过大的生宣。也不宜用杂质过多、颗粒过粗的纸张,否则王字的细微处便无法体现。我们如今在实临中当然不可能常用价格昂贵的绢、绫之类(如今绢与古代绢又有不同),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笔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要选择新或较新的笔。古书论中常言口“池水尽墨,颓笔成冢”。一是指古人用功程度,二也是指古人用笔之讲究,稍一颓毛,秃了,旧了,便弃之,不像今人一支笔会用上五年、十年,也不更换。

王字遒劲坚挺,且婀娜多姿,清利飒爽,且志气平和。虽羊毫、狼毫均可,但羊毫不宜过长过软,狼毫不宜过粗过硬,最好是中、小白云加健。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不宜长放于水中浸泡,过于胖大,使用不便。用后清水爽干。使用起来不顺手、不见效的笔不要勉强为之,多试几种为好。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能够选择一支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再则是墨。古人研墨,故深浅,浓淡自如。今人研墨者已甚少,大多是墨汁加水。水加得多少,是一学问,过少粘厚枯滞,拖不动笔,过多则肥烂稀薄,字无筋骨。因此首先得调好墨的浓淡度,笔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过多过饱。王字多在笔尖上做文章,墨的烂、枯皆不行,故临习者要重视这个问题。

3三、由于《圣教序》不同于其他碑帖,其中二千多字是由楷、行、草间隔组成,因此临习中须全面地掌握楷、行、草三种字体的写法与规律,然后巧妙地搭配组合在一起。因此临习者同时要学习三种字体,相对来说,难度要大些。同时,学习的面也相对广些。初学者最好先具备楷书功底,或先临习些与王字相近的楷书,再涉及《圣教序》,或先将此碑中的楷字练熟,再沿及碑中的行、草字。没有一点书法基础常识,即临《圣教序》,不易见成效,更不易到位。

四、《圣教序》从章法上看,似无规律可言。字的大小排列随意自由,间隔也紧宽不等,似不可预测。一个极工整的楷字下面可以接上一狂草字,粗厚与纤细的用笔可以同时出现在上下二字中。间距的不等也是一大特征。因为拓本是把碑上的字拓好,再一条条连接成文的,因此《圣教序》可以随意拼接成任何一开本,仍不失其面目。这种无规律正是《圣教序》的规律。在临习时,必须首先准确地把握其中无规律的规律,立足于把每一个单独的字写好,写标准,然后寻出各种偏旁部首,各种不同结构字的造型规律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王字素有“魔术师”的魅力,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不是很快就能把握、认识的。再加之《圣教序》较长,达二千四百多字,四五十版面,临习者得耐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做功夫。好在此碑中亦有多处重复造型的字,比如“福”、“教”、“生”、“贤”等,会写一处,遇他处便少临一字。待每个字都能写得标准,写到位时,一页的字便会自然畅通一气,自然成章法。

4实临《圣教序》易出现的问题

一、结构不准。这是写实性临写需过的第一关。所谓王字、米字、颜字的区别,不外乎是字的结构与用笔二者不同。其中结构是关键。过这一关需要极大的细心与耐心。必须仔细研究每个字的每个布局的空间,笔画的左右长短、高低、斜度与角度,偏旁部首的搭配、大小、错让,都是很有讲究的。写一遍不准,可多重复多遍。这里,视觉的记忆与判断以及纠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凡善于用眼的人,也善于做到结构准确。练习结构,可以用硬笔帮助解决。平日注意结构的记忆,留意观察,随时可用硬笔临写、背写结构,多在结构的微妙处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

二、用笔迟滞。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眼睛一面看帖,手里一边写,既要注意临写结构,又要注意笔画轻重安排,写写停停,在运笔时便滞涩、弯曲,不干脆果断,顾此失彼。初临习者易如此。这完全属正常现象。值得提醒的是王字的用笔是极其流畅、韧挺的,不允许出现抖滞、枯涩的笔画,所以临习者在实临中应该严格尊重原碑的本来面目。

要解决用笔迟滞问题的方法是要多临、多写,熟能生巧。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可以边看边写第一个字,记住字的结构之后,再默写第二个字,一气呵成,便不会迟滞。如果不行可以多来一遍,到记住为止。只要能熟背字的结构和用笔时,抖滞、犹豫的现象就会随之解决。如果临习一段时间仍有抖滞现象,这表明临习者对毛笔的性能、驾驭能力本身尚存在问题,还需要再进行些其他用笔的基本训练。

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结构准确基础上的流畅,如果一味追求流畅、果断,而失其结构,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三、虚实不分。这里指的实是字本身应该有的笔画,而虚则是那些相连的引带笔画。在楷书中,虚的笔画几乎没有,而行书则实虚相间了。临习者往往虚实的分寸把握不当,实笔会过细、过飘,而虚笔则粗重结实。如果涉及到草字,虚实便要复杂得多。按照草书的写法与用笔规律,虚实也应十分明晰的。因此临习者首先要弄清楚何虚何实,何重何轻,不能依葫芦画瓢。

虚实还牵涉一个用笔问题。此帖有的字的笔画是重力在头,有的是先轻后重,有的是在转折处发力。比如“梦”字是整个笔的三分之二的毫锋着纸,粗放有力,而“趣”、“有”字都是笔尖一点点着纸,细如游丝。在此中虽没有特别明显的虚实,但临习者首先了解该字的写法之后,便可以自如地依照碑而处理手下的虚实问题。

四、作抄书对待。这是日常最常见到的一种临习毛病。他们临帖的是每次从头到尾地抄一遍,无论临好的或临不好的地方都视而不见,一遍走过。

临习的目的,首先要解决每个字的造型及用笔问题,写起来不是一遍便可以准确完美的,不能每次临写都似乎为了凑一张完整的临作,真要做功夫,是做给自己看,不成文,支离破碎,独个字临写,拣重点,无疑必须是对自己负责才是。应该是先临一字,及时总结优缺点,再纠正写一遍,如果不行可再写一遍。但至多不可超过三、四遍。有的临习者会把一个字写上十遍以上,最后感觉麻木,以数量凑质量,往往最后几个字还没有前几个的好。当然,如果能一、二遍就能准确把握便可放过关,隔日再重新复习一遍,留下较深刻的记忆。完全可以过关的字先置一边,不过关的重点临写,最后再整篇临写,如果作抄书对待,势必效果甚微,且失其真正的目的。

另外,执笔不当,工具不当,都会造成实临中的问题。总之,能够掌握一种正确的实临方法,这是书法学习的前提,也是必修课。

意临,也可称创造性临写。首先得搞清楚意临的概念。一般意临有三种含义:

一种是建立在实临的基础上,多次的实临令临习者对碑帖的结构安排以及特点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后,脱开帖而自己去写,实际上是背临,创造性体现在其中给予较多的自由度,给予一些个性发挥的余地,不拘泥于每个字的每个具体部分。这种意临是不失本帖的原来面目,给以少量的创造空间。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这往往是对于初学书法、初临习者而言的。可以实临与这种意临交替进行,随时可检验自己对此碑的把握程度如何。这种意临看上去比较保守,却是非常见功夫的,如果实临不过关的人,这种意临就绝对做不到。

第二种是长期对王字有所侵浸,王字的笔法、结构、章法已烂熟于心,呼之欲出,以自己对王字的理解、体会,主观地去临写。这里已不仅仅拘泥于本帖,而可以随意融入王字其他书迹的风格,得以融会贯通,自由发挥。这种意临不是初学、初临者所急于能为,因为它要有平素的王字的扎实基本功才行,或有书法方面较长久的临习经验的积累。

第三种是一些学者、专家及书法家,自身已经有良好的书法修养与体验,特别是具有除王字以外的其他碑帖的良好训练素质,本身早就自成一格,个性突出且鲜明,书风老练亦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来意临,往往是以王字以外的定了型的书风,主观地意临,虽自然距王字风格较远,却具有本身独到的特征,又在意临中或多或少地注意加入王字的某些东西,这可谓是真正创造性的“意临”。

在意临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些初学、初临者往往以“意临”为一条逃避实临的捷径,他们不肯下苦功,因为临不好,临不像,又不想放弃,也不想改观,于是便用“意临”来搪塞解释,或用“意临”来拔高和标榜自己。他们通常羡慕和摹仿专家书家的意临,以为有个性,有派头,反过来认为那些实临且卓有成效者为“没有创造性”,嗤那些老老实实做功夫者为“无个性”。其实,这种“浅尝而止”的“意临”与专家的意临有绝然不同的质的区别。如果没有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做后盾,要想直接省事进入后一种意临状态,只能是自欺欺人,荒唐可笑。俗话说:“水到渠成。”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任何事有他本身的规律,急不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事总想走捷径,哪有不自食其果的。

还有些临习者面对碑帖时,可以发挥得不错,一旦离开碑帖,灵感全无。问题一是出在临写时没有注意记忆,对整个碑帖的特征,精神未及时总结归纳,自然把握不住。二是因为太不留心,凡卧案临书时方为临,而平素日常生活中却不有心注意、反省与书法有关的事物,所谓字外功夫,便会出现上述状况。

毋庸置疑,即便是意临,目的也是为了创作。最佳临写效果应该是,临写时的感受在默写时能呼之欲出,而在创作时更能随时拈来便是。

开课通知

WHAT 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是什么?
它是全国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利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学习书法的书法教育平台(网站)。

具体来说
是由李双阳老师主导,逸庐书院助教老师为辅
视频为主,点评与作品分享为辅的
线上书法,教学模式

HOW 线上课堂怎么上课?
网站国际化会员制,一个会员承包你一整年的书法学习
在逸庐书院网站上注册并且开通会员
观看李双阳老师主讲的视频课程上传作业
与老师交流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COURSE 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学什么?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
《张迁碑》
《石门颂》
李阳冰《三坟记》《礼器碑》
《虢季子白盘》
“二王”手札
孙过庭《书谱》
怀素《自叙帖》、《小草千字文》
张旭《古诗四帖》
ORDER 学习顺序?
⓵ 学习楷书
经典字帖:《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
⓶ 学习隶书
经典字帖:《礼器碑》《石门颂》《张迁碑》
⓷ 学习篆书
经典字帖:《三坟记》《虢季子白盘》
⓸ 学习行书
经典字帖:“二王手札 ”,孙过庭《书谱》
⓹ 学习草书
经典字帖:《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古诗四帖》
(根据个人基础,每种书体可选一个经典进行学习)
TEACHER 师资力量 ?
688075133663402473
李双阳
一九七五年端午出生,江苏淮安人,军旅八载。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为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南吴门书社总执事。国家二级美术师。07、08年分别被《中国书画报》,《书法》、《书法报》评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2010年11月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作品先后获:“兰亭奖”、 “全国奖”、“群星奖”、“中国书法院奖”等十余次重大奖项,全国70年代代表书家,当代新帖学代表人物之一。
131105103728869debb0ba60d1
董水荣
董水荣,笔名潇遥,号叶屋山人,1974年9月出生于福建长汀县叶屋村。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山水画家。现为吴江书画院执行院长、南吴门书社秘书长。其作品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院等专业机构收藏。书法作品六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活动,其中首届“中华情”全国书画展获得最高奖。书法论文六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其中在第二届草书展·草书论坛中获最高奖。两次参加国际书法论坛。书法理论文章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书法赏评》、《中国文化报》、《书法导报》、《书法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发表百余篇,六十余万字。出版有《视野与对话——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解密小草千字文》(合著)。
65520478299856643
史明洁
史明洁,1963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太和县。2009年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李双阳导师班学习。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副秘书长,中国清风书画协会上海培训创作基地艺术总监,安徽太和书法院副院长,安徽太和县书协副主席,安徽省草书委员会委员,逸庐书院教学部主任。
93014910174294147
刘东芹
刘东芹,1974年于江苏东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200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黄惇教授,获书法篆刻方向硕士学位。2012年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师从程章灿教授,攻读艺术文献专业博士学位。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印学峰会三等奖、全国首届美术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大赛优秀奖、南京艺术学院冯健亲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奖学金一等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奖学金、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江苏省优秀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称号。已完成中国书协年度课题一项,在研课题有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文字学视角下的草法研究》和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宋代宸翰研究》。曾参加全国第七、八、九、十届书学讨论会、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明清篆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兰亭论坛、敦煌书法论坛、中原书法论坛、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年会等。论文数十篇先后发表在《文献》、《中国书法》、《南艺学报》、《中国书画》等杂志。
324561785960645937
高凤仙
高凤仙,女,1971年10月生,河北省徐水县人。2010年5月进入李双阳导师班学习。2011年4月作品入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 ,2012年3月作品在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2011年学员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2012年5月作品在 “乌海杯” 全国书法展中获奖。和2012年12月入展第五届全国妇女书法艺术大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
670095241663273045
殷海书
1968年5月出生,安徽宣城人,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书法副高职称,二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鸿达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宣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宣州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宣州区书画院院长。
504148463799847166
龙侃
龙侃,1987年12月12日生,安徽安庆人,现居苏州。斋号逸翰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社员。现为李双阳书法篆刻工作室助教。
IMG_2352
冯错
冯错,号逸秦堂。初钟情于宋人手札,游心苏、米。后上溯晋唐,用功于孙过庭《书谱》,褚遂良、二王手札以及《大观楼》诸帖。现为李双阳导师助理、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南吴门书社副秘书长、逸庐传播创始人之一,专侍书法。
PASS 个人成绩的好坏是如何评判的?
李双阳老师以及逸庐书院的助教老师会看到您的作品并提出改进意见
12门课程均达到老师通过水准即可结业,
并颁发逸庐书院结业证书,周期为一年。
REWARD 学得好有没有奖励?
关注逸庐书院的微信平台加入微信粉丝群,随时有精彩活动,
不仅学得好有奖励,学的认真也有奖励。
不过可以透露下,你来学习的福利可能会是以下几种:
1、 李双阳老师最新作品最及时的分享
2、 李双阳老师以及逸庐书院活动的免费邀请券
3、 各种作品集,因为围绕在逸庐书院全国知名的书法家太多了,运气好,还有签名本。
ONLINE 老师随时在线吗?
李双阳老师以及助教团队会不定时上线点评由于事务繁忙,
可能有所延迟最晚不会超过72小时进行回复。
DOWNLOAD 教学视频能否下载?
不能哦!因为版权问题不可以下载。
PHONE 支持手机使用吗?
问得好!
逸庐书院搭载墨池APP目的
就是为各位提供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手机端
真正实现轻松快捷玩转互联网书法课堂
MONEY一年周期学费多少 ?

¥¥¥

2600一年五种书体,
12门经典字帖
24个教学视频,
无数个专题讲座,无数篇专题文章(一直更新中)任你看。
PAY  如何付费?

支付宝:yuziyumail@163.com
银行卡:账号:6212 2602 0009 2872 064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 北京永泰支行开户人:余子玉
备注信息:* 转账后请及时联系客服告知汇款人姓名、汇款行及卡号,以便我们查收。
微信:913319
付费二维码

6月15日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即将墨池开课

预约报名仅限100名,请预约未付费者尽快确认付费,超额不待

点击这里预约报名

(填写手机号码和姓名预约即可)


咨询电话:

13813963540(王),13914720623(李)

END

鲜于枢(1256-1301),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 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元成宗大德六年(1301)卒。为人豪放耿直,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为百姓爱戴,称“我鲜于公”。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新元史》有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此卷《韩昌黎送李愿归盘谷序》,行句系自”夫前呵从者塞途”起(据《韩昌黎集》),其前尚缺一百零八字。有”清森峭劲、风骨棱棱”之评。

卷后明王稚登、宋珏,近代狄平子书跋。明赵宦光、清缪日藻、曾燠及狄平子递藏。

释文:

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擢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徒,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吾生以徜徉。

右韩文公《送李愿归盘谷序》,大德庚子,枢以事至东昌,吉甫兄适任总判,遗其子袖此纸徵书。寄寓村舍,文房之具不备。人有千金应科笔相借者,皆南人讬名伪作,一入墨锋便散,凡四五易竟此卷,然皆不成书,仅兑违命之责尔。拙恶之讥,所不敢辞。困学民鲜于枢记

当代的中国许多大学的校名题写,都是采用“毛体”字体,其实大多数都是后来“集字”而已,当初并非真正由毛泽东亲自题写。毛泽东亲自给大学题写校名的,今天存在的,其实总共仅有16所。

1938年:主席为鲁迅艺术文学院(今改名鲁迅文学院)题名。

1950年:主席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题名。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 ,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 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同时我们也应知道,此碑毕竟是集字,细心观察,还是能发现因原字书写的时间、年龄、情绪、气氛的差异,而笔势的连贯略失自然,以影响全文的浑然和谐。对于这一点,临习者千万不可忽视。

书写工具的选择

一、笔的选择:如用羊毫,不宜过长过软,如用狼毫,不宜过粗过硬,也可用加健中、小白云。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要用锋颖好的新笔,写秃了的笔不要用。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能够选择一枝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推荐使用—— 中狼尾

二、墨的选择:书画墨汁加水。水要用山泉或纯净水。加多少,依墨的浓度而定,过少黏厚枯滞,拖不动笔;过多则肥烂稀薄字无筋骨。因此首先得调好墨的浓度,笔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过多过饱。推荐使用—— 中华书画墨。

三、纸的选择: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推荐使用——元书纸。

四、《圣教序》字帖的版本推荐—— 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在多行连续书写的状态下,写字的右手总是把已经写好的文字给掩盖住,而且右手腕或者衣袖还会把未干的墨汁碰糊。于是,写字时要提腕,甚至要用左手管住右衣袖,这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有人考虑过这个问题吗?中国古人为什么竖着写字,而且由右向左写呢?是偶然还是故意?像现代一样从左往右写不好吗?

说法有几个,具体如下:

最早是在竹简上写字

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  “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古时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的。

汉字的特点和人的书写习惯

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来、从左到右方便。如果从右往左横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结字的美观。

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古人以右为尊

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

阿拉伯文、希伯来文都是从右向左书写的,据说这与古代人在石头上刻字有关,对于一般人来说,左手拿钎子,右手拿锤子,刻字的方向自然是从右向左的。

先人传下来的右起左行,成为了惯例,即使感到不方便,也要“故意”地遵从。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借鉴西方文化优点,与国际社会接轨,汉字书写形式才逐步改成现在的横排、由左向右书写。

1我所谓的书法家,非彼所谓书法家。当代真正够“书法家”称号的可以说一个都没有,有“书法家”称号的99.99%是假冒伪劣,甚至假冒伪劣都够不上。曾经有几个人可以称得起“书法家”的称号,可惜都不在人世了。“书法家”这一崇高的称号,并不是哪个人轻而易举、随随便便就可以承担得了的。在古代,从事书法的人——书法家身份的特殊性,经过历史累积,沉淀了书法的高尚。古代书法家何许人也?其一,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饱读诗书;其二,有重要的社会担荷,或居于庙堂而经纬天下,或处乎山林而维持人心;其三,有出众的才情。最后,才是具备书法本体内的技术。而技术,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几乎人人皆有。也正是因为人皆有之,超凡绝伦就更为难事。

文化转型与文化断层,都是无可奈何之事。转型,谓白话取代文言,西学取代国学,钢笔取代毛笔,电脑又取代钢笔,这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尔。在这样的背景下,书法从事者文化基础薄弱,社会身份边缘化,才情出现偏移,而技术方面又难耐寂寞,故而浮躁,率尔之间,凭着功名利禄之心鼓舞,便欲与古人争座,只是头脑发热,不知天高地厚,不知自己半斤八两而已。

语言是思维的途径和单位。所以,文化发达与否,只要看语言发达与否就可以知道。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书法则附丽于语言文字之上,因而与思维十分贴近。古人作书,多非泛泛书写,而是拥有背景。其书写内容、书写过程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事件,与今日动辄录唐诗一首,看似一样,实则有本质的不同。高文大册,隆重其事,固然有重要的事件背景。即使尺牍书疏,也莫不与生活相关。例如,《兰亭序》的背景,近之是文士雅集,远之则关乎东晋政治。人的背景、文的背景、书的背景,构成一个全息的系统,不仅映射了书法家宅心之深、人文之妙,简直可以照见全社会的巨大律动,书法之高于其他艺术,本质原因即在于此。

再说“视觉”。欣赏书法,固然凭借视觉,然而书法是最不具象的视觉艺术。绘画所以摹形,而高级的绘画并不以逼似实物为鹄的。摹声可为音乐,而高级的音乐并不以逼似自然声音为目的。况书法乎?书法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而展现形式和节奏之微妙。诚然,这可观可读的微妙,需要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技术手段去实现。学书之道,唯有临古,临古的目的,即在于掌握这些技术手段,并进一步丰富这些技术手段,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文革过后的30几年来,在学习前人技术方面,特别是现代教育体制下学习前人技术方面,确实有着突出的成绩。由于资料的充裕、教学手段的进步以及信息传媒的发达,今人似乎无所不能。临仿,以及临仿基础上的准创作,似乎一下子能够复现历代书法家的手段和面目。然而,五彩纷呈的墨痕中独少高超的精神。在展览数百上千件作品的所谓书法海洋里,什么技术都不缺,唯独找不到感动、找不到!

纸墨,古今一也,为什么古人的作品感人,而今人的作品不感人?归根结底,还是精神的因素、人的因素。古人因事而书、缘情而书,关注书写的对象、内容;而今人因展事而书、为骄人而书,关注书写效果的好看、投巧,因而高下之别,不言而喻。作字必用意,而不可过于刻意,必成之于有意无意之间。成之于有意无意之间,不是用意少了,而是用意缜密繁复,作品才愈味愈永。否则,只盯着展览、盯着评委、盯着人民币,纵使羲之再世、真卿复生,又安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您要问,当代书法拥有了什么?拥有了冒牌的、伪劣的、不知廉耻的一大群所谓的“书法家”。当代书法丢了什么?丢人了!当代书法缺什么?缺有真才实学的、德才兼备的、可以流传千古的、真真正正的“书法家”。

韵律是美的基本范畴,因而也是书法审美的基本范畴。书法韵律是指书法艺术作品中持续出现的某种艺术特征,在书法线条上表现为连续、间断、流动、止息、急促、和缓、激动、平和等视觉形式,这些形式达到视觉冲击,引起某种心理的体验闪现,调动阅读者情绪,与之形成精神深处的共鸣的效果。

1韵律是作者感情弥漫在作品中的起伏变化的旋律,它可以是有声音的,比如在音乐中,韵律就是通过对音调的变化、音息的处理,表现、传达作品的艺术情感。另一些艺术是没有声音的,属于视觉艺术,比如雕塑,用造型表现艺术家深刻的内涵和对人类世界的情感,以不同的材质和造型传达艺术的情感。比如绘画,用色彩和构图表现艺术家的情感。书法是用线条表现艺术家的空间造型和感情色彩的艺术,是区别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这种艺术特征为中国所特有。由于书法艺术的高度抽象性,相比较而言,解读书法更需要学识和修养。

书法是从文字演变过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为中国所独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书法审美为国人所特有的一种审美态度,为什么说是一种态度呢,因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承载一种文字记载的功能,而且承担中华民族历史积淀下来的厚重的人文精神,从大量流传下来的尺牍素绢、壁雕版刻中,我们甚至可以感受不同时代文人书家的流行志趣,将文字的功能外化为一种持续、经典的艺术形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书法是书法家通过笔、墨、纸三种介质的对话完成的艺术形式。四个基本元素中,书法家是艺术创作元素的主体,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应用肢体,通过辅助元素在运动的过程完成辅助元素的表现形式,构成作品的形态。完成情感传达的一种表现。

从创作层面来看,在创作过程中,主体是主要的,作品毕竟是主体艺术态度和艺术修养的外在表现;从客观来看,辅助元素的构成形质是重要的,阅读者正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解读作者的艺术造诣、艺术态度乃至人生的态度和学识修养。

字的韵律

中国书法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国人不断重复的使用促进了对文字的认知,从而也不断加深了对文字审美的理解。作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在漫长的文字使用中,由于社会信息传递的加剧,人们不断的寻找更加简便的表现形式,促进了文字的演变,从中国文字演变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点。

可贵的是,文字的演进不但没有扬弃书法体式审美的原则,而且更加丰富了书法审美的范畴。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书法从大的分类看形成了篆、隶、揩、行、草五个重要表现形式,每当一个新的体式形成以后,新的审美观念也就伴随而生。

字是由书法的基本元素构成的,在一幅作品中,字是独立的单元体,我们可以把字看成是一个点,以楷书为例,就有永字八法,字的韵律首先是字的笔法和笔意,不同的字体笔法和笔意是有区分的,例如篆书,就要具备龙象,有龙潜深渊的静态之美,不仅要求每一个字要有沉着的仪态,而且线条运行过程中至始至终具备沉稳的气质,古人在这方面的描述多矣,又如隶书,讲究运笔过程的波折,又如楷书。

因而形成了对五种字体的审美范畴。在字法方面确立了对五种字体的审美规范。这种原则的确立对书法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使复杂的文字书写过程变成美妙的劳动和审愉快的美体验的过程,使对文字的阅读成为美妙的审美心理活动了。

字法的确立,建立了书法文字形态的基本美学特征。完成了书法重要形态文字美学标准的基本规定,形成了东方艺术书法构成的美学标准。

墨的韵律

墨水和纸张一黑一白对话的过程,构成书法创作的全部过程。黑和白是经典的二元元素,甚至影响了东方哲学的思想,长期主导东方思维的二元哲学思维,不能说和人们长期使用甚至体验的纸墨使用没有关系。因此,东方哲学中以黑白为两极产生的睿智层出不穷,这里不进行阐述。然而,我们可以认为,既然黑白已经是东方哲学的重要喻物,是东方哲学的重要范畴,那么,书法中墨水以及作用的纸张的对话,已经远远高于一般视觉审美的范畴了,这就是书法中常用的“道”。当我们把书法说成“书道”的时候,书法已经脱离了形质,而成为东方哲学的一种抽象的表现了。

墨从浓到淡,色普变化无穷,古人说墨分五彩,就是传达墨水变化的多样化,墨水变化在书法审美中是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墨水的书写,书法才得以完成,同样,只有通过墨水的变化,作品的墨韵才有可能表现。

当书法作为简单的文字书写的工具的时候,墨韵或许不是主要的,当书法作为艺术形态存在的时候,墨韵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对作品的解读,视觉上是韵,心理上是意,也就是说,解读者是通过韵作用于心,达到意的感知,不同的人对韵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和审美主体的生活体验、学识修养差异有关,作为一件作品,如果把韵律层面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作品无疑的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书法的源头是对文字的书写,文字书写是讲究整齐工洁,使人们容易读,墨水的弥漫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因此相对字法的论述,把墨的表现作为独立元素加以阐述的就显得很少,过度的使用甚至受到排斥,对墨水有意识的使用古来不多,始于明末王铎,盛于当今。

章法韵律

章法韵律是书法艺术的重要构成。章法是由黑和白共同完成的面。书法作品是由黑和白的空间切割完成的,一件书法作品就是由黑和白两种元素构成,黑由字形完成,是可以看见可以阅读的部分,在对字的阅读中,我们感受书家的学识修养、临池功力、化物智慧等有形的存在。而留白部分是不可看见的却必须阅读的,对作品留白的阅读,则需要更多的领悟,黑和白实际上就是无和有,关于无和有的关系,东方哲学有很多的阐述。古代书家有“计白当黑”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读白比读黑更难,更需要学识和修养。黑和白相形相生,相辅相成,完成书法艺术的空间世界。读懂白的部分需要更多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理解力。

黑和白不仅存在于作品的面,甚至存在于作品的线。一幅书法作品,黑和白的处理有时是有意识的,比如在创作过程中字与字之间疏密的处理,行与行之间分布的间隔,乃至一个字内部线条的起伏、夸张、停顿,构成从单元到整体作者精心的意图,有时是无意识的,具有神来之笔的韵味,弥漫着更加奇异的意象,为阅读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

何为书法乱象?也就是我们时常说的“江湖书法”、“江湖派”。当然,是被正统书法所唾弃的。

读者想必要问,书法为何和“江湖”扯上了关系?可别以为是褒义的。从抽象的角度来理解,江湖就是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多半指民间、退隐。江湖逐渐演变成较为负面或特定的用语,概括地说,以暴力冲突为常态的“森林法则”最为贴近。武侠小说所描述的刀光剑影的生活并非一种正常秩序。身在江湖,意味着远离了过去,但又走不到未来,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种活法。

2“江湖书法”并非一个严密的概念,更不是一种正宗书法“流派”,只是一个模糊的统称。所呈现出的要素有:以大小官员的“新老干部体”和明星的“大侠游龙体”为主,混合一些打着“现代派”、“国际派”旗号的非书非画文字游戏,再结合民间杂耍,通常以巨大的毛笔和尺寸,惊人的宣纸为道具,书写特点有大、黑、油、摔、粗、绕、翻、抖等。虽然统称为“江湖书法”,但各有各的江湖,却共同具备一套行之有效,人人心知肚明却又无法公开宣示的“潜规则”。

“江湖书法”的出现说明书法偏离了高雅和专业的轨道。艺术水平低,未必就是江湖,很可能是刚刚起步,艺术水平低俗,才是“江湖”。书法对于古人,只有高与下的问题,对于今人,出现了是不是书法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底线”。“江湖书法”在底线之外,本身和书法毫无关系。目标不是书法,出于表演和利益的需要。 “江湖书法”与江湖近,与书法远。

“江湖书法”为什么会存在?

一、民俗的泛化

人的内心深处具有信仰与敬畏的神性愿望。神性中不可避地包含神秘主义。古代道士擅长“鬼符箓”,将文字处理成具有法力的样式。民间的道教仪式中,“扶乩”浓缩了书写所有的神秘意义、道德因素乃至社会作用。在人的身体上直接书写文字,有时是医治疑难病症的仪式之一。商业社会的解构作用,使得神性变成了神秘性。利用书法所固有的神性,营造“神秘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扛着书法名义的“社会巫术”,为“江湖书法”的流行做了铺垫。

3二、世俗的名利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整个社会从政治环境迅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序列。热点就是财富。一切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江湖人士可以炒作成明星,一旦得逞,就能赚钱,所以很多人先变成江湖,再由江湖想变成明星。成为“明星”,自然有商业价值,商业社会中由此滋生出各类怪胎。

三、恶俗的伎俩

“江湖书法”多以无赖的手段取胜,披上民间卖艺杂耍的外衣,上演多管毛笔齐下,摆出各种奇特的姿势,铺开巨大的宣纸写,写几千米甚至上万米的长卷,申报吉尼斯纪录,显示非常人所能为,因而被视为“巨人”或“超人”。面对一知半解的大众,在个人自身各方面条件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出位和另类几乎是不二选择。有时在书法圈内实施,感觉地盘太小,必须深入到社会热点新闻现场,书法家无疑又是一顶极其华丽的帽子。

四、书法正道难进,缺乏标准

专业化的社会,书法变成三百六十行之一,社会大众出现对书法理解的隔膜,不懂书法而附庸风雅,热爱书法却认识不到位,甚至一窍不通,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途径。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有一种追求肤浅和庸俗的需要,以调剂世俗生活本来就紧张的状态。世人不再拒绝浑水式的大众快感,而是积极地去追求。于是,那些时尚的、消费性的、松弛神经的娱乐就成了主要的艺术消费品。评判的标准已不是公认,而是自我认定,想怎样就怎样,就要和别人不一样。

4五、庸俗的看客,审美缺失

面对种种现象,旁观者的态度非常关键。对与“江湖书法”有关的现象或人物,不做分析和反思,趋之若鹜,大加膜拜,甚至被捧为书法大师,追求轰动的“新闻效应”。一些社会媒体却奉若神明,炒作起来乐此不疲,加封出各类“王”。凭借媒体的传播与放大,以为找到一条简便的成名捷径,各种下三滥的手段无所不用,致使鱼目混珠、泥沙俱下。

说穿了,“江湖书法”只是一种毫无门道的乱象。境由心生,见证了书家个人的内心境界。很显然,书法与人一样,都有两面性。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伟大和卑鄙、高雅和低俗常常集于一身。“江湖书法”是书法的另一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无任何实质关联。身处一个“上无君子、下无底线”的时代,整个社会俯向低俗,文化敬畏丧失,内心极度膨胀,追腥逐臭,人性中最丑陋的部分被释放出来,所谓“心魔”,致使本性迷失、忘乎所以。我们继续看看社会上广泛流行恶俗书法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