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书杜甫秋兴八首。款署:“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至治二年(1322)正月十七日。”据此知该卷书于元初至元十九年 (1282)前后,作者时年二十八岁左右。此书用笔细腻,结体端庄秀逸,笔圆墨润,筋丰骨健,给人以神定气闲,虚和宛朗的美感。
第一,实用与艺术的分道扬镳。
汉字的功用是记录语言思想,是完全的实用化、生活化,也使得过去文化人的书写具有了真情实感,书写样式丰富多彩。欧阳询的欧体,为什么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因为欧体是十分实用的,又是十分艺术的。这与书法国展中的纯艺术现象格格不入,欧体被冷落就是必然的了。
第二,小趣味与正大气象的风马牛不相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趋于世俗化、小趣味化,这种倾向反映在书法国展中,便是追求笔墨形式的小趣味,便是王羲之阴柔之风铺天盖地地大行其道。
第三,欧体的局限性与展示性的冲突。
作为楷书的欧体本身也有其局限性,那便是长于法度体势内擫,而短于外拓的展示表现。展厅效应重在展示表现,展览是表现主义的盛装艳舞,相对多适合于行草书。
眼下对欧体的追捧,多在基础启蒙教育层面,比如少年儿童的书法学习与展览比赛中,欧体与颜体,几乎是各占半壁江山,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欧体的经典性,同时也反映了欧体楷书在展览机制下的尴尬。
冯承素何许人也?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王羲之《兰亭序》双钩填墨、神龙本的摹本作者是也!
冯承素(617-672),字万寿,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唐代书法家。贞观(627-649)时任内府供奉挧书人,直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内出《乐毅论》真迹令承素模写,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等六人。并笔势精妙,备诸楷则。”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据近年出土的《冯承素墓志》所载,他在唐高宗时官至中书主书,至咸亨三年(672)十月在长安通化里家中病逝,卒年五十六岁,与妻子朱氏合葬于乾封县(今属西安市)高阳原(在西安市长安区)。

唐冯承素的墓志2009年在陕西长安出土,该墓志有盖,两石都为青石材质,正方形,边长五十四厘米。志盖刻有“唐故中书主书冯君墓志之铭”十二字篆书,四刹饰以蔓草纹。墓志界格书写楷书二十八行,行二十五字,共计六百四十八字。墓志铭文抄录如下:
唐故中书主书冯君墓志铭并序君讳承素,字万寿,长安信都人也。辞韩入赵,瑶叶所以骈华,去秦归汉,金柯由其擢采。子明以良家得誉,武冠当时,敬通以名才见称,文高后代。曾祖兴,周膳部下大夫,谦床义幕,经苑书仓,爰资彦辅之能,遂践阳元之任。祖伏,隋益州通义县令。父英,皇朝左监门长史。并长波喷日,苞万顷于黄陂,直干捎云,架千寻于碧树。怀铜绾墨,犹沦季重之才,援刀断裳,未尽宽饶之力。公重仁载德,积善摛灵,器綵韶深,风仪辩慧。年方刻鼠,先摽应务之姿,岁甫埋蛇,即著推恩之迹,抠衣鼓箧,已见赜而言几,缀想储精,亦菲华而掞藻。解褐门下省典仪,琐闼早班,璇阶辩等,士流钦其雅望,朋执仰其清规。公爰自弱龄,尤工草隶,遂临古法,奉进宸闱载纡。天睠特蒙嗟赏,奉敕令直弘文馆。由是鸾回妙迹,并究其精,狸骨仙方,必殚其美。张伯英之耽好,未可相俦。卫巨山之致言,曾何足喻。龙扉清切,鹤禁凝严。综核之司,贤明是属,改授典书坊录事。纠察之智,誉满于苍闱。隐括之能,声融于碧题。纶庭务广,层掖事殷,永言管镕,寔归精裁。寻迁中书主书。在公以慎奉上,以贞鸡树,所以增辉。凤沼由其益浚,荣途显级行昭,宠于当年。以咸亨三年十月五日遘疾终于京城通化里第,春秋五十有六。夫人朱氏,台州司仓之长女也。睦兹刘范,和彼瑟琴,澂醪方,游川遽隔。咸亨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卒寓殡于长安原,粤以今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迁措合葬于雍州乾封县高阳原,礼也。寂寂幽隧,茫茫终古,敢铭恨于泉扃,式图微于石户,其词曰: 两河之间,二冯之胤,英灵肹响,风华昭音。重义扬蕤,横经洒润。曰祖惟考,源冲波濬。矫矫大夫,宝纬分区。英英茂宰,铜章曜采。毓秀挺生,师逸功倍。飞华儒肆,澂连学海。曳组仙台,漂缨琐阁。职司凤捡,来仪鹤籥。篆妙回鸾,文工返鹊。建本先奄,灵椿遽落。龟文启兆,马鬛开莹。徘徊容帐,委郁佳城。尊陈风急,松短烟平。勒滋贞琰,菊茂兰荣。
“
今天和大家说说临帖。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临帖,就是眼、脑、手三者,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过程。要求眼睛看得出,脑子分析得到,手表达出来。
具体要怎么做呢?
要学会动脑,不宜死学
临帖之前要读帖,要懂得辨识, 不要跟样学样。总能看到一些初学的朋友,尤其是自学的朋友,临帖的时候,把石碑上剥蚀的“石花”都当成字迹写出来、画出来。这就是没有动脑筋!
古碑古帖传承千年,剥蚀损坏是很常见的。我们不能盲目的听信字帖。遇见不合理的地方,要大胆生疑,再想办法解答。
分析字型,有的人喜欢借助各种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名目繁多。这些辅助工具不可以长时间使用,甚至可以不用。如果要用,就用最简单的。比如田字格或者回宫格。
要学会分析字型,排布均匀,主笔突出
我曾经见到一个更简捷的办法——不用格子,而用“笔画宽度”来计量。
字型有长有扁,有方有圆。我们只要看个大概。在我看来,欧阳询“三十六法”,黄自元“九十二法”,都是现成说法,不足依赖,更不能绝对化。
这是脑的问题,只有多读!多想!
发现了问题,也知道解决办法,却表达不出,怎么办?这就是手的问题,只有靠多练!
眼睛、脑子和手,三者配合顺畅,势如破竹,进步很快;一头吃紧,全盘受阻,遭遇瓶颈,停滞不前。
这就是书法对人的磨砺!这也就是书法学习的魅力所在。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幼承庭训,早习篆刻,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1922年,沙孟海到上海担任家庭教师期间,有幸接触令他十分仰慕的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师,对以后沙孟海的书法和篆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5年他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文学,使他学艺大进。章太炎主办的《华国月刊》,多次刊载他的金石文字。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独特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沙氏学问渊博,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
《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七十五岁时书。此碑是奉诏而作,又当其书艺已臻炉火纯青境地之时。因此,全碑笔笔不苟,刚劲精密,历来被认为是欧书代表作。
此碑点画方圆兼备,稳健含蓄,较之《皇甫诞碑》显得丰腴、浑厚。在淳厚匀整中寓以深厚功力。
横画布排严整,微微上翘,竖笔挺拔劲健,竖弯钩保留了隶书笔意。
结构看似平稳端正,而其横画的上翘与结构组合使人感到险峻欹斜。这种稳中寓险,险中求稳的结构特点,正是欧书的鲜明个性。
此碑竖画伸展,结构长方;左右对应竖画往往呈内凹之势,更显得字形耸立挺拔修长,唐张怀瓘形容欧书“森森焉若武库戟”,并认为“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非常准确地评价了欧书的艺术特征及其艺术成就的优劣得失。
如何读帖?有人说“看”帖和“读”帖一样,其实不然,一字之差,却相隔万里之遥。看,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读,才是体味其中奥妙。
读帖不能像看小说,不动脑,更不能不动手。动脑,就是要琢磨 “帖” ,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 “形质”,帖上的字的点画、结构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对于“字”,看它的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着重体会书家的“笔力”。古人对此又叫“骨力”或 “骨气”。但是,我们在“三余”动手在宣纸上“临”有困难,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着画。也有叫“空临”。这样更易于反复体会每个字的用笔。二是看每篇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递相映带,参差错落,伸缩抑扬及和谐统一。其次,就是要熟记每一个字的笔法。每周起码要记住一个字。这样时间久了,每个字都达到相当熟悉时,你再临帖或创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除此之外,就是逐渐领会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写帖时的“气”和“神”。这里的“气”也就是专业术语里的“贯气”;一看“形连”,即字与字之间的有形连接;二看“引带”,即上个字的末笔与下个字的首笔锋芒是如何呼应的,也叫“意连”;三看“势连”,即字与字之间的俯仰顾盼,笔断意连是如何衔接的。至于“神”,由于才疏学浅,不敢妄谈。只能说一点点体会,就是书法史上每个书家都有每个书家的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康有为讲过一句话“观千帖,方能帖”。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一定要多看。看得多了,你的视野就开阔了。中国有句古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断的相互比较,眼睛就会锐利起来,眼力自然就会增长。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 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 潜移默化, 以加深理解, 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有句话叫“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 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 读帖胜于临帖。学习古人,首先要继承和领略书法大家的各人风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逐步寻求变化。在领略的基础上去寻变化,时而久之日积月累,你的书技定会有很大提高。
下来就是如何“临帖”了。对照原帖临,万万不可心急。一定要有耐心、慢慢来!坐着和站着写都可以。我的体会是:临小楷,宜坐着;写拳头大的及以上的字,宜站着写。小楷最好也悬肘写。开始不要怕笔画写的不像。
鸭头丸帖
“临帖”先练的是手力、腕力和臂力。练到手拿起笔写起字来不抖后,再往“像”处去临。就是求“形似”了!每天能坚持1小时左右足矣!关键是能否坚持。临帖一练毅力;二练字;三练心性!开始悬肘把握不好轻重,是在所难免的。只有练一段时间就自然可以了。临帖需用功力,功力需要积练,积练需要臂力,而臂力又来自于实践与理念的积累。在练的过程中要不断琢磨怎样能想办法让笔听你的使唤,这是至关重要的!临帖时关键是掌握好“运腕”。腕力与指力的配合运用极为关键。此力来之于“心”,通过“肩”、“肘”、“腕”、“指”达于笔毫!其次必须要力求忠于原字形,不能随意加减。用心对待每一笔,并尽可能让每一笔的心态保持一致,万不可浮躁,须等心跳慢下来,再息神凝气片刻,方可开始。我在的办法是:坐下来不提笔就写。而是细读将要临的帖半小时左右之后,再濡笔蘸墨临之。临帖之始,当“专一”不移。
临到能掌握好了,“背临”也都能有模有样了,这叫“入贴”。之后再去选临名家;再去“意临”已临之贴,以多家补一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则为“出贴”。临帖之初,就怕 “朝三暮四” !不能见 “好” 就临,三天两头换帖。我在多年前就是如此,结果到头来一无是处,谁的也学不好!临摹法帖,泛览一周必然感觉有“得”有“失”。便握管拟作,技痒不已。然后再阅,会心处则喜不胜收。临帖时,起至宜分明,点画要圆满,笔形要完成,用笔要精到。仔细分析,身体力行,收获则会日积月累。关键是要找到一种 “感觉” !临帖,自己心里无数,则不易把字写好。
一,临帖绝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想起来临习几个小时,想不起来了几天都不动笔,那是绝对不行的。老话说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自己给自己定个时间表。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所得有所获。
二,在临帖之前,一定要仔细认真的“读帖”。很多人往往都不习惯读帖。拿来帖就临,根本不去分析和琢磨每个字的笔画和结构。古语道:“意在笔先”。不仅说的是创作,临帖也当如此。你连字的哪一笔是粗是细?哪边大哪边小?它的特征是什么?全然不知,怎么能把这个字临好?
三,在坚持临帖的基础上,切忌“贪多”。建议每日一字,记住记牢!能够达到熟记字形、结构,能背临下来最好!这样,基础就会越来越牢固。一年下来,三百多字哦!三年下来,底子就不是一般的咯!
四,建议找个好的“老师”。老师有二:一是身边的书法老师。可及时指出你的不足和毛病,以免积重难返。二是“帖”和书法理论。现今很多人只注意“帖”,而忽视了“理论”的学习。古代和当今的书论以及书法杂志、报刊和书法网站等一定要多去浏览。从古今的说法和实践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更好的指导正确“读帖”和“临帖”。
五,学习书法是要有个过程的,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的。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把学习当成步入“书法家” 的阶梯就不好了。如果真修炼到了“书法家”的地步,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是了。现在就给自己先定个框框,把包袱背起了,负担太重!喜欢书法,坚持数年,必有益处。喜不喜欢书法?能否坚持下去?有否学习的时间?具备这三点,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六,“读帖”和“临帖”是夯实“功力”的过程。而“功力”一靠时间;二靠历练;三靠感悟才能逐步形成。“读帖“和临帖”,一要有心境,二是讲究环境,三是边练边思索,四是要“勤奋”。喜爱加积累,多看、多读、多练笔,则成矣!钻进去的话,就会感到书法世界“博大精深,其乐无穷” !不是有句老话:天道酬勤吗!其实,学书法也就是 “ 玩 ” 啊!且是高品位的“玩”!既高雅,又陶冶情操!何乐而不为?临帖的最高境界是“心手合一 ” 。.达到此目标,不下一番苦功是决然不行的。
古人曾这样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鹜愈远。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这正是指导我们“读帖”和“临帖”的指导思想。学书法的确是个“苦差事”,青灯黄卷,寂寞孤独!但它能让烦躁的人“心”安静下来,耐下性子来学,就算进了一步。对那些心平气静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心灵的深层次修为” !我们把别人用来“打麻将”和“喝茶” 的时间,多多用来“读帖”和“临帖”,不仅锤炼品性和意志;且能够健身!何乐不为?学习书法,犹如历练人生,随着个人的努力,必然会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这一辈子一定要不停地奋斗才对。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追求!生世之时,唯有“快乐”与“健康”和“享受”属于自己。只有奋斗,才会有“快乐”!而学习书法就是一件寻求“快乐”的事情。而“读帖”和“临帖”,不仅是书法创作的基石,也正是我们寻求精神和生理“快乐”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我自幼喜欢画画。读中学的时候,便参加了上海美专函授班学习,三期毕业。开始学擦炭画,继而西洋水彩,往返地函寄画本、范本,这使我以后很顺利地考取了上海艺专。在上海艺专,学的是西画系,也画一些国画。但当时认为国画已很腐败,青年人怎么能学国画呢? 当时一年级学素描,石膏、静物之类; 二年级以后学油画人体,风景画是自由课,课外自己画的。
毕业以后,在山东师范教学,那是一种中西合璧的画。后来感到很无聊,对艺术提高不大,便考取了故宫博物院研究班,开始了踏实地专心地临古、学习传统的时期。研究班设在当时西华门内武英殿宝蕴楼,开设三个房间,分为山水、人物、花鸟。我初临花鸟,后又转为山水。所临全是院内所藏名家真迹,墙上悬挂的书画三天一换,可以随时观摩。临摹设有专用的临摹台,长案红毡,条件很好通过这段临摹,才深人地了解了中国画,感到洋画有意思,国画也有意思,中国人更应该懂得中国画,开始对国画着迷了。


再谈从临摹到写生到创作。临摹是基础课,很重要。古人已绣创造了很好的笔墨技巧,我们要继承。我们要有自己的创造,要推陈出新,便必须通过临摹,向古人学习。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发扬创造。这是规律,永远是这样的。将来也必然有人继承我们,又有创造。
临摹时,要特别注意研究,如临帖要认真读帖,临画也要认真读画。看古画,必须多想多钻研。看看古人是如何画的,同样题材我将怎样画,明人清人又怎样画。要在比较中发现其特征,时代的气息、个人的风范和受有当时画风的影响如何。一个作家,看他继承了谁,又影响了谁,要从纵横联系、互相对比中去分析了解各自的特征。能够识别真伪也是一种必要的常识,否则就很难鉴别其好坏。总之,凡临摹,总要眼看、心想、手临,全面运用。因为我们要通过临摹,不只是掌握一些表面的技法,还有其他金石书法的多方面修养。黄宾虹的画,整体看来,自是黄宾虹的风貌,而仔细分析,又有黄王倪吴的笔法。赵之谦以北碑人画,吴昌硕更熔以猎褐。所以他们的画中,有丰富、深厚的内在东西。若没有这些复杂的材料,仿佛清水煮白菜,其味必然淡薄。
在写生方面,古人说的“ 行万里路” ,就包括了这个深人现实、观察生活的阶段。不论画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要深人到现实中去,否则,是不能创造出为人们所喜爱的好作品来的。临摹是基础,很重要,但仅限于临摹,则又是片面的。临摹学习了古人的技法,是写生的本领。写生是要剪取素材,一方面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去搜集素材,一方面又要广泛地积累不一定立即可用的素材。见到山石、水口、坡石,就随时记录下来,仿佛遇到了好菜,先买了来以后再做。

默写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幅画临过以后,再默写一张,而变更其姿态,即把临摹中得来的能力,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创作中去; 再是在写生中运用临摹得来的技巧,而更加人主观的创造。因此,默写是接近了创作的。

在创作中,一幅画须有宾主,即一花一鸟本身,也须有主从详略。一只鸟全身工细精到,必成标本。任伯年的鸟,只头、眼精致,而尾、翅则从简,甚至为枝叶掩盖,略去不画。面面俱到,倒是不好的。

工笔与写意的结合。这在齐白石的作品中是已经有过先例了。他用写意笔法画花卉,以工笔笔法画草虫。泼墨和重彩的结合,还有花鸟和山水的结合。花鸟和山水的结合是要画出花鸟所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大自然中的一个角落,衬以悬崖、水口、坡石,用以增加氛围。明代林良、吕纪,都用过这种方法。我想按照这几种结合的办法,努力去变化,看看能变出个什么面貌来。也可能失败,但我是有这个志向的。
用色:我喜欢用单纯的原色,粉、石黄、石青、朱砂,很少用间色和绿色。又喜欢用平涂,求其整体感强,要求远的和大的效果,不追求一花一叶的颜色变化。一笔下去,分出几种颜色,很容易,但整体看起来就会感到破碎,这种本事,是下乘的。如画一朵牡丹,要在一种颜色中求层次。我还避免用饱和色,即不用那种比例正合适的合成色。有人问我为什么用石青色画竹子,这道理很简单——为什么可以用墨画竹子呢?
我还常用套色。用墨画了后,再重一次花青或赭石。又喜用套墨,如在花卉山石上压上几枝竹子,以增加层次。
使用托色,是为了使色彩浓厚,有时在画面的背后,托染一层颜色。一般平涂色都有底色,石青用花青做底色,石绿用褚石,石青又可用淡墨,托色一般用白粉,或使用相近而较浅的颜色。在宣纸上面多次涂染,容易变脏,故须一次染就。

勾线有渴勾(干淡笔)、率勾(用水较多,运笔须快,如陈半老所画荷花、牡丹)、勾染(有深浅浓淡) 。叶子用墨点,套花青,以衬救墨点之不足,又能增加厚重丰富的感觉。枝干也一样,或套墨,或套色。
构图:强调密中又密、稀中又稀的绝对化。重点放在偏处,避免所谓“三段分” ,很少用开合法,强调整体大块的虚实,突出一部分,布白不使琐碎。也不一定避免整齐,如两个花头并立,一反常人的所谓“差参错落” 的定则,这也是有法中无法,而又无法中有法,有规律又打破规律。透视:花鸟画的空间距离,不能拉得太远,又不能拉不开。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结合起来,视平线要统一,有时可以处理在画面以外。透视关系对了,自然便拉开了空间。
笔墨:用笔用墨是个重要的问题,为了提高艺术性,中国画的笔墨意境,不能不强调。在客观造型基础上,加强主观的笔墨技巧,两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如齐白石所说的“不似之似” 的神似,这是内在的精神本质的像。

用墨分焦墨(干深墨)、渴墨(干淡墨)、浓墨(湿深墨)、淡墨(湿淡墨) 几种,又有淋墨和积墨法,层层画去,是潘老、可染先生常用的。花卉中之山石的画法,不能同山水画中的那样复杂。
上面所谈的都只是我个人尝试着摸索的办法,希望大家多提些意见。构图形式,几乎古人已经都用过了; 花卉又不依时代有所变异,人物还有个服饰的不同。如何能出点新意呢? 我想,主要是人的思想感情,首先是自己的思想要跟上时代。潘老的画中,在这点是可崇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