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22

临帖是书法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康有为说:“学书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以得其性情也。”可见,不但普通人需要临帖,就是历代名家,也少古人,练上几笔。

今天,让我们通过宋、元、明、清时期六位名家的墨宝,感受一下临帖的独特魅力!

 

 

 

原帖:王羲之《圣教序》

临帖:元代赵孟頫

《圣教序》,唐太宗撰文,弘福寺僧人怀仁集王羲之字刻碑,也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或《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完美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特征,被书法界奉为圭臬。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28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31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临圣教序》,书于皇庆二年(1313年)三月,赵氏时年六十岁,此帖精美流妍,遒劲潇洒,被誉为“神品”。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33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35赵孟頫《临圣教序》

原帖:王羲之《兰亭序》

临帖:明代文征明

被誉为“天第行”《兰亭序》,为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时所作的诗序,也称《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此帖文采斐然,书法出神入化,自然天成、和谐畅达的晋人风致一览无余,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37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39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吴中四才子”之一、明代书法家文征明,天赋不是最突出的,但后天用功最深,声望极高。他先后至少四度临写《兰亭序》,此作为89岁高龄时最后一次所书,法度严谨,意态生动,气势直逼书圣。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40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42

明代文征明临《兰亭序》

原帖:王献之《廿九日帖》

临帖:明代祝允明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小圣”之称。《廿九日帖》师古创新,不拘体式,楷、行、草共处一纸,自然和谐,充分展现了新创“破体书”(大令体)的书风。世传“二王”真迹,当推此帖为冠。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44

王献之《二十九日帖》

“吴中四才子”之一、明代书法家祝允明,号枝山,工于书法,名动海内。他以古自期,强调“沿晋游唐,宁守勿失”,对原帖形貌、神采和章法把握精准,所临最为得神。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45

左侧为(明)祝允明临王献之《二十九日帖》

原帖:颜真卿《争座位帖》

临帖:宋代苏轼

颜真卿《争座位帖》,又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并称为“行书双璧”,与《祭侄文稿》《祭伯文稿》合称“颜书三稿”。此帖信笔疾书,豪宕尽兴,姿态飞动,苍劲古雅,受到历代推崇,堪称颜氏行草精品。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47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49

颜真卿《争座位帖》

苏轼是宋代书法尚意代表,擅长行书、楷书,取晋、唐、五代诸家之长,尤其受颜真卿书风影响最深。其书丰腴跌宕,精微沉着,气势奔放,后世学书,从苏字中尽窥唐人奥秘。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51

宋代苏轼临颜真卿《争座位帖》

原帖: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临帖:清代赵世骏

《雁塔圣教序》,也称《慈恩寺圣教序》,唐代楷书大家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此碑瘦硬刚劲,空灵清挺,铅华绰约,堪称褚氏楷书代表作。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53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54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

清代书法家赵世骏,楷书初学钟、王,晚学褚遂良,几可乱真。所临《雁塔圣教序》,得褚书“变起伏于锋杪”之妙,轻灵流美,仪态万方。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56微信图片_20190212152558赵世骏临

原帖:米芾《蜀素帖》

临帖:清代张照

“宋四家”之一、书法天才米芾,三十八岁时应好友林希之邀,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在蜀素上即兴写诗八首。此帖飞扬恣肆,神采生动,变化无穷,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成就了米氏万世不祧的书坛地位。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600米芾《蜀素帖》

清代书法家张照,擅长行、楷,常为乾隆皇帝代笔,书法先后取法董其昌、颜真卿、米,所临《蜀素帖》,天骨开张,气魄浑厚,米书之雄,可窥一。

微信图片_20190212152602(清)张照临米芾《蜀素帖》

《元苌墓志》

全称为《魏故侍中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松滋成公元君墓志铭》。志石高、宽各七十九厘米,楷书,计二十六行,满行二十六字,共六百六十四字。属于书刻皆精一类,刀法细腻精微,加之出土不久,保存完好,文字刀口清晰如新发于硎,有利于我们在临习中“透过刀法看笔法”,作纸上书写的笔法还原志》风格遒丽华滋,端庄丰腴;用笔方圆兼备,线形明朗,起收有度,转折兼用;结体茂密严谨,因字成形,重心沉稳,以横取势;韵高律严,形端神奕,落落大方,颇具庙堂之气。

洛阳邙山地区为北魏皇室的墓葬地,曾先后出土过大批墓志。这些墓志的最大特点便是书体已是成熟的楷书,形体为斜画紧结;风格隽雅典丽,遒健庄重;笔法成熟,韵味涵泳;文体规范,书刻皆精,代表了当时主流书风的审美取向,为后来楷书的走向奠定了基础。 二0O二年出土于河南济源的北魏《元苌墓志》,即属于当时主流书风的一方楷书墓志。该墓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其书风与同一时期的“邙山体”风格相一致,显不出尚雅重法的总体趋势。这种主流书风在北方有着广泛的影响,明显地走向了雅化,与平城时期的北魏楷相比由变,朴变精,由拙变巧,由俗变雅,走向了高度成熟。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443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446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447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449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451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452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454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455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457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459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01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02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04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06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08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09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11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13

微信片_20190211170515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17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19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20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22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24

微信图片_20190211170526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06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散文家,同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

他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他的诗词风格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较晏殊词广泛,语言流畅自然。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08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10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11致端明侍读留台执事尺牍 册 纸 楷书

25.9 x 5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欧阳修擅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修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这件尺牍又称“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这件作品,除了东坡先生所指出的:“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外,还可以到细粗以及撇笔枯长等笔画线条特点。全作的用笔精谨,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份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是他书法的最大特色。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13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15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17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19

《灼艾帖》 行书 纸本 册页

25x18cm 6行69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所谓“灼艾”,即中医一种疗法,用燃烧艾绒熏灸人体穴位。此帖曾经项元汴、安岐、江德量鉴藏。清安岐《墨缘汇观 上编》著录。

【释文】修啓,多日不相見,誠以區區。見發言,曾灼艾,不知體中如何?來日修偶在家,或能見過。此中醫者常有,頗非俗工,深可與之論權也。亦有閒事,思相見。不宣。修再拜,學正足下。廿八日。

李东阳题跋:醉翁常恨作书难,道是撑船上急滩。毕竟晚年多自得,尽留风韵与人看。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论真,此风流亦无。——崔礼部杰得欧公真迹,闲为之三复居玩,因题之二绝。正德己巳正月六日,后学李东阳。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20

《谱图序稿》(并题跋),纸本

纵30.5厘米,横66.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欧阳修《谱图序稿》实际上包括《阳氏谱序》和夜宿中东閤》七律一首。从跋文中可知前者作于至和二年(1055),作者时年四十九岁,后者作于嘉祐八年(1063),时年五十七岁。

卷中钤有宋“中书省印”九叠朱文印记及清内府鉴藏印记多方。卷后有宋周必大,元张雨、欧阳玄,明宋濂等人题跋。《谱图序稿》书法左边“右欧阳氏谱图序稿”8个字为周必大所题。南宋名臣周必大写于淳熙乙巳的三篇题跋,每篇题跋的右方都盖上了“中书省印”,足足盖了三颗,卷中还有明宋濂题跋云:“欧阳公《谱图序》,作于至和二年乙未,后一百三十一年,平园周益公得公所具检槁一段并嘉祐八年癸卯夜宿中书东阁诗八句,联为一卷,诗阴有中书所录裕陵出阁亲挥两行,亦不弃去,而附见之,且各题其左,而识以中书省印者三,卷首又识以益国之章,其慎重之意至。”此卷宋时由周大所藏,代时欧阳修六世孙欧阳耐轩得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又传其八世孙欧阳彦珍,清嘉庆时入内府收藏。

【释文】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而唐之遗族往往有藏其旧谱者时得见之,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世简而未备欤?因採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上白高祖,下止玄孙,而别自为世。使别为世者上承其祖,为玄孙下系其□。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少。夫惟多与久,其势必分,此物之常理也。故凡玄孙别而自为世者,名系其子孙,则上同其出祖,而下别其亲疏。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此图之法也。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22

《集古录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7.2×171.2cm,凡五十八行

每行字数不一,共七百九十二字

欧阳修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喜以枯笔书写,虽露锋却不流浮,沉着有力。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开拓者,他广泛观览公私收藏,更收集到历代金石拓片达千卷,其中可正史学缺误的作品,由欧阳修亲题跋尾,也为作序,序文则请蔡襄书写,后集跋為《集古录》十卷。此作中四跋可能即为欧阳修所留存的少数自题跋尾,而蔡襄所书的序文今已不见。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24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925

 

欧阳修 《局事帖》局部 纸本 楷书

23.6×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本纪第四 五定本 净本 并分付 第六已下 如未取得 速取之 恐妨点对 来日局中相见也 修拜白脱错多 将定本卷子细对 净本候来日商量写

“写意”一词,其狭义所指,是中国书画中有别于“工笔”的艺术风格,所谓“似与不似之间”,“似”不行,“不似”也不行。书法是汉字的载体,就离不开汉字的书写,离开汉字书写就是“不似”,书法的本质是写意的,关健是“此意”不是“彼意”。书法的意,大都是心意、心画,是内心情感的表露。

写意书法不同于写形书法,写意书法与写形的书法的区别在于创作时的,写意书法是有感而发的,它的创作就是写下自己的感受想法心里话,它的注意力并不是在字的外形及通篇的章法,而是沉浸在若有若无的情感和意念之中,书法家在写的时候,不会留心字型,只是任情思在笔端流淌化为墨迹。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227

孙过庭《书谱》里这样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以浚发于灵台,能傍点之,究始终之理, 熔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距于方圆,循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豪(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随珠和壁,异质同姘。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

此段文字从书法的本质观、学习观、鉴赏观、笔法观、创作观、传承观、创新观等方面,对“钟、张、羲、献”的写意书法的本质规律、内容形式予以全面深刻的揭示,需要我们反复、仔细地进行体味。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230

纵观书坛,误解写意书法,在在着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把写型当作写意。

写意书法是作者内心的写照,而不是刻意地写形,那种通过各种手段去制造夸张变形的文字形式,好好的文字任由他们捏来捏去,要方即方,想圆就圆,写得字不是字,画不是画,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写的目的是表什么

误区之二:把写古人意当作已意。

纵观现在书法大赛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在写别人的意,而并不是写自己的意,也许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意可写,如是也就照着古人的意依葫芦画瓢。运笔书写已意是书法的灵魂,当运笔不能书已意时,抄写古人就成了唯一的出路,于是书法国展上也完全抄古人便可堂而皇之的展出,当书法家不是写已意而完全是写古人意,书法也就不再写自己的真性情,退离了书法精神的核心,而完全是以技法为旨归。你看看九届书法的评语,没有一句是说这书法的已意鲜明,大多是技法类的评语。

误区之三:把做形式当作写意。

式的西在书法中越来越多,现代书法已经成了展览书法,大尺寸、浓彩妆、高成本的运用,让意淹没在花里胡稍的装饰之中。书法是“天然去雕饰的艺术,“书无意于佳乃佳”,这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以后我们能不能提倡“裸评”,去掉哪些装饰的东西,还书法的本来面目。

书法也即“舒发”,关健是要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爱憎,像鲁迅那样,拿起笔作刀枪。也许在当今和谐社会中,已难得有如此之冲动。

微信图片_20190211165232

 

微信图片_20190211164720

《大字阴符经》是“初唐四家”之一褚遂良的代表作,也是流传至今的唐代楷书为数不多的墨迹本和相比,墨迹本没有经过刻拓,更能反映书家原本的书写状态。

通过《大字阴符经》的学习,能够顺利进入褚遂良楷书的笔法系统,或者说进入唐代楷书的技术核心。所以,《大字阴符经》对楷书初学者来说相当友好,可谓是学习楷书的极佳范本。

微信图片_20190211164723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虽说《大字阴符经》在楷书范本中极具优势,但其用笔的变化多端,结构上的纵横交织,整体气息潇洒又不乏厚重,动静相生,收放相间,初学者把握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在自学过程中,很容易打击受挫,半途而废。

那作为初学者的我们,该如何开始规范的《大字阴符经》的学习呢?

临摹学习三原则

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洪厚甜老师曾提出临摹学习的三原则:

第一是局部的原则。为什么要做局部?所有的整体都是由无数个局部组成的,所有的技术都是从局部来展开的,解决了局部,就奠定了解决整体的前提、基础,你不观照局部,不善于从局部着眼,整体就把握不好,饭一口一口的吃,书也得一行一行的看,所以离开了局部就无从谈整体。

 

我经常看到大家都在整块整块的临写,不是就只做一下这个起笔,这一组线的起笔的对比,收笔的对比,转折的对比,分类来做,我们一个精密的机器它都是把每个部件每个软件做的特别到位。观察局部,分析局部开始,没有细节就没有精度,技术往往都是通过局部的细节来透露出来的,这个大家一定要死扣,死扣紧这个局部。

微信图片_20190211164725洪厚甜老师临《大字阴符经》

 

第二是分析的原则。你没有分析你就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分析里面有很多,有比较、归纳、归类,还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法无定法,所有的都可以用,你颠过来看,倒着看,横着看都可以,只要你对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到位,只要有助于你的学习,目的达到就可以。

你不分析,脑子里面一片空白。我们把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都描述一遍后,我们合上书,脑子里面就产生一个非常清晰的印象,所以对它的分析非常重要,分析有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外在形态的分析,有势态变化的分析,有点画外在形态变化的分析,有点画与点画运动关系的分析,里的分析很多,一个一个解,分的深入,脑子里的印象就越清晰,掌控它的可能性就越大。你不分析就永远与你无关,分析了就有可能进入它,做哪个领域都是一样的道理。

微信图片_20190211164727洪厚甜老师临《大字阴符经》

 

第三是重复的原则。在精度下的量的重复,就是单一的重复,就是我局部的,反复的研究、练习,放大、缩小,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毛笔,都可以试,你要去反复比较重复方法确以,保每天足够的量,足够的练习,一天写一刀和一天写十张,你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量要跟上,还有工具和纸张,影响精度的纸不要用。

 

纸张精你写起来心里才不急,多一点水,多一点墨都不要紧,你都有思考的余地,不会把你的手的感觉搞坏了,这些都是细节。书法学习终究是个体劳动,取决于你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微信图片_20190211164729洪厚甜师临《字阴符》

 

当一个帖比较生的时候,都以分析和准确临摹为主,熟练的可以用意象的临摹。准确,什么准确?外轮廓的准确、点画形态的准确、点画与点画之间空间形态的准确。看形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看这个空白,想把黑写准确,一定是它的空间形态的准确。

 分析也有点画内的分析、点画之间的空间分析、点画之间的映带分析,相邻两个点画就有了呼应关系、连动书写的时间。我们忘掉时间,可以单纯的做空间分析,哪怕这个是左边的,右边的,无先后关联,它们相邻的,也要分析,形态生成过程,字的大小比较也是分析,长短比较、宽窄聚散也是分析,善学者举一反三,老师说了上边、前边,你马上想到下边、后边,师说了左边,你马上想到右边,甚至更多,每个点都是无限生发的可能,这就是思辨。

我们把三种临摹都运用自如,还有什么搞不定?学习就是开人心智、启人心智的。理念技术都是方法,实者虚之,具体的点画你要看到它背后的东西,知道带来什么,虚者实之,这些一样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关系组合给它传递出去,还有没有更多更恰当的方式,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一辈子管用的。

微信图_20190211164731洪厚甜老师临《大字阴符经》

贯通行气是行书布局谋篇的重要技巧,古代书家在实践中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直线贯气即是其中的一种。在篆书、隶书、楷书的章法布局中,因其字距匀等、字字独立,在章法上主要追求整齐美和装饰美,虽然也能够以静显动,但动态的表现力还是很有限的。它们也十分讲究字与字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但依赖的手段是不多的。

就其纵向而言,就是使各字的平衡中轴线保持在线上,在横向上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两条线成了正书章法安排的生命线,这两条生命线使正书的章法变成一个有意味的整体。行书章法中的直线贯气法,就是对正书纵向平衡中轴线的继承,它使各字的中轴线在纵向上保持在同一条垂线上,并保持行距相等、行线平行。这是一条无形而又有形的心理意识上的线,书家让所有的字的用笔和结构都在这条线上进行“变奏”,使整幅作品形成平湖腾细浪般的境界。

微信图片_20190211162944示例1:欧阳询《张翰帖》

刚劲利索的用笔,修长亭立的结体,被直垂的行气统一在一起。 

微信图片_20190211162947示例2:赵孟頫《画羊图跋》

笔法精到,超逸脱俗,文质彬彬,气息贯通。 

微信图片_20190211162949示例3:董其昌的《罗汉赞》

行与行排列,无波无澜,秀雅恬淡,似插花仕女,将精细和灵动寓于文静之中。

在直线贯气的章法中,作品更多地显示出的波澜不惊的平和气象。为了增加行书的动势,更能有效实现笔墨达情,在行书创作中,更多的作品使用的是曲线贯气法。书家在营造行气时,有意打破单个字的端正平稳的排列模式,使字在体势上左欹右侧,这样单字的中轴线就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一行之中的单个字的中轴线的连线自然成一条摆动的曲线,通过它将字与字联系起来,这种贯气法能使作品的行气流畅,又起伏多变。

此种贯气法使用十分广泛,不同的书家,不同的书写内容,不同的风格取向,不同时代文化影响,使得这种手法的表现千姿百态。它在行书的章法布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细致地分析和应用。

微信图片_20190211162951

王羲之的《兰亭序》通篇使用的都是曲线贯气法,似风细雨,小幅动平的在形式中蕴含了无限丰富的奇异内容。 

微信图片_20190211162953

颜真卿《争座位稿》,摆动的幅度明显加大,加之笔势加强了呼应和连带,整个行气酣畅流转,势不可挡。

王铎《忆过中条语轴》,单字的倾斜度进一步加大,字与字的中轴线的对接的吻合度降低,冲撞性增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折线型对接,如第1行的“至”与“河”之间,第2“吾”与“乡”之间便是。王铎在用笔和行气的处理上,有意减缓了纵向上的流畅度,使整幅作的张力在这种减缓的压缩中得到蓄积,奇崛而又雄强的气息扑面而来。

微信图片_20190211162955

米芾的在行书作品中大量地使用平行线贯气法,这是对行书行气处理的重大贡献,使行书行气的处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格局,并且直接影响后世草书的章法处理。平行线贯气法,是指在处理行气时字与字之间或字组与字组之间的中轴线,既不在同一条直线,也是一曲线而是组平行线。这样的安排使得同一行之中的字的中轴线经常中断,互不连贯。由于保持了字中轴的平行,这种突然中断了的运动趋向的感觉又有了联系,从而使行气得以贯通。

微信图片_20190211162957

从运动趋向上来看,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纵向运动,方面是横向平移。它与直线贯气和曲线贯气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视觉印象,直线贯气和曲线贯气是自上而下、流畅无碍的,平行线气。由于字在纵向运动中多了个横向移,就得行的上而下的流动受阻,平移一次中轴线,就受阻一次,这就使得平移的字形成了上顶的趋势。

这样字与字之间即使无笔迹相连也会形成视觉上的激烈冲撞,既让我们感到字的流动力的加强,又让我们感觉到了字有向上的飘浮感,结果是将沉着和飞动多种效果集于一身,而这正是行书的至高境界。在传统的书论中,对笔力的记述可谓丰富,历代书家对笔力的追求不遗余力,然而书法线条的力是墨象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它有时表现在有形的地方,有时表现在无形的地方。

平行线贯气真是魅力无穷,这也许是米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王铎继承了米芾的平行线贯气法,并将之发扬光大,以新的面貌出之,对其行草书的个性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

微信图片_20190211162959示例1:单字平行线:米芾《苕溪诗卷》和米芾《贺铸帖》。

微信图片_20190211163001示例2整幅作品:王铎《五律轴》《自作五律轴》。

《五律轴》第2行的“豺虎”二字突然中断左移,“多”字又突然右移,这种近似失控的左右移动,由于有了平行线的统一联系,冲撞才得以平息。《自作五律轴》的章法,虽然综合了多种贯气方法,但平行线贯气法的运用鲜明而突出。第1行中“径”与“曲”之间,“鸡”与“犬”之间,“历”与“年”之间,第2行中“宜”与“莼”之间,都出现了运动趋势的突然中断。整幅作品的章法大起大落,新样别出,扣人心弦。

最初,书法作品题款的作用仅仅是要注明书写者的姓名、身份,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题款成了书法艺术章法构成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文和题款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整幅书作品的章法图和审美果。在题的内容和形式上前人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

款从位置上可以分为上款和下款,上款一般写在作品起首的位置,也有写在正文下面的。上款的内容多为求书者的姓名、称谓,或再加些客套话语如“雅居”“惠存”“教正”等。下款一般写在作品结尾处,其内容包括作者的姓名、斋号,书写时间、地点,书写内容的作者或出处,甚至书写时的情况、作者心情等。

落款虽然是正文的陪衬和补充,但它起到配合、调整正文,丰富与深化作品艺术内涵和思想情调的作用。相对于正书作品而言,行书的落款变得复杂而丰富,对结构章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行书的正文部分的章法组织比书要复杂,它有着更多的可变性和随意性。与之相适应,行书的落款必然要以多样性的变化来求得整体的章法效果,这是行书题款灵活多变的本质所在。

明白这一点,才能为学习找到有效的途径。一是多看名家作品,对其落款进行分析,体悟安排之妙。二是多写,并与名家作品进行反复比较,寻找差距,积累经验。三是全面提高个人的艺术素养,培养对章法的驾驭能力。四是灵活运用,力求变通,追求新的表现形式。

微信图片_20190211163003示例1:文明《五律轴

署款“徵明”二字打破了款识略小于正文的陈规,而与正文一般大小,干净利索,使整幅作品显得稳重大气。

微信图片_20190211163005示例2:王铎《五律诗轴》。

此幅五言诗轴共3行,上下款合一,且与正文字形保持同等大小,3行并列,顶天立地,上下不留空白,收到了自然匀整的效果。“丙戌”二字模排,出人意料,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强调,同时视觉趋动在这里受阻,出现转折,可谓是平中之奇。 

微信图片_20190211163007示例3:王铎临《昨服散帖》

此幅临作题款多达3行,内容涉及创作的详细时间、天气情况、书写时的心情以及书赠的对象等,是幅典型的兴到之作。在布白上,第1行款字和第3行正文保持着自上而下的延续性,2行款字中间拉开距离形成一块空白,既同整幅作品的留保持呼应,又整个款字出疏密变化。行题款就是这样灵活多变,它是行书章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行书章法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力。

赵孟頫《吴兴赋》高清图

值得保存学习哦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351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359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01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03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06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08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10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11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13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15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17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19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21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23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24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26

微信图片_20190131184428

 

“取势”的动作,也即王羲之所谓的“凝神定思”后的一刹那的“入笔”过程。

势的作用是历来就被书家们强调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蔡邕《九势》)。这种“取势”的动作,我们可以从孙过庭的《书谱》中观察一下,细心体会其微妙之处,很有意思。对临写《书谱》、对书法创作实践都有益处。

孙过庭在《书谱》书写用笔时,总体感觉是落笔“取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起承转换“取势”,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对接“取势”,这种“取势”的感觉,在《书谱》中是随处可见的。

微信图片_20190131181846

一、落笔“取势” 张力强

单个字之间是靠每一个单元的“弹性”点画及其点画之间的具有张力的“弹性”组合来实现的。由于孙氏落笔较快,在调整笔尖后,其运行稍缓,而到收笔处又是以“取势”或 “蓄势”的动作,并引向或跳跃到下一个笔画的,这期间有抑扬顿挫的缓急动作,造成这个结果的就有情绪的投入。

也就是说,较快的“落笔”,是一种情绪化的切入,由此连带出的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弹性”的用笔下的相互配合与照应,也即上一笔画的收笔与下一笔画的起笔不是机械的摆布,而是跳跃式的、充满弹性的连接。

微信图片_20190131181849

如此,我们在欣赏《书谱》时,就会感觉到每个字的结构是“因势结字”,笔画与笔画之间是有一股无形的张力在控制着。如果书写时不注意这一点,字形就会“坍塌”无力,或圆转一团,或方折明显、强拉硬拽而呼应不当。

在《书谱》中,字与字之间尽管形不贯,但是,气脉相连,主要也是通过上一个字的收笔与下一个字的起笔以充满“弹性”的“空间引接”来呼应的。有的是“气贯”,有的是“实连”,而不是状如算子的“排字”。《书谱》中的每个字是处在一种“动感”之中的。

二、“取势”的结果

(一)可以增加笔画的弹性。好多书写者书写的单个汉字及其笔画是没有弹性的,成了机械的摆布,就单个字而言,不是在一种势态下的有机组合,而是 “装配”“摆布”,尽管结构很好,但是,缺少焕发生机的“神”。

 

微信图片_20190131181852

(二)由于“取势”,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对应、组合、穿插以及它们所组成的局部、单元是在一个充满张力的前提下相辅相成的,没有“张力”的组合是涣散的,是没有神采的!实际这种“张力”与“弹性”有着相似地方。

由于“取势”造成一种“惯性”动作,在这动作中所体现出的一种“运笔”是独特的,其运笔的过程是微妙的“运指”和明显的“运腕”相结合的一整套连贯动作组成的。

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领会、学会孙过庭“取势”的“惯性”动作啊!

                                               

一、

书法艺术中对汉字结构的再创造,便是结字。虽然每位书家的结字风格多有不同,但从审美角度看,结字自有一种基本的原则。

微信图片_20190131173032

1.基本构架

①平行与交叉

汉字的构造,其基本的元素为线,线与线之间的平行、交叉形成字的结构。一般地说,同类线在规范汉字中大多平行,如“鱼”字,横画与横画之间,竖画与竖画之间,撇与撇之间即呈平行关系,但点的形态却为例外,点一般呈外放内收型。譬如说三点水“氵”,其笔势固然由上而下,形态则为一种幅射线,形成向内的趋势。再如火字点,则为另一种形态,起点与后三点构成对立的势,而总的趋势也为内收外放,即相交点在字内。而异形线一般都有直接交叉的现象。如横竖交叉(“+”),点横交叉(亢),横撇交叉(又),横捺交(戈),竖撇交叉(身),撇捺交叉(来)等等。而线条交叉的现象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直接交叉,如“十”字;第二种为交接,如“人”字;再有便是既未直接交叉,又未交接,但有一种交叉的势,如“八”字。

交叉是使线条趋向中心并构成字的基本结构的主要方法。 在篆字中,同类线的平行感最正,尤其小篆。规范小篆的体式最为平匀,横画必平,竖画必直,线条的形态除此二者,便只有弧线与斜线了。由于线条书写时保持匀速,起讫没有用笔的顿挫,故线形前后一致,增加了平行感。隶与楷字仍具有较多的平行。由于用笔顿挫感的加强,略逊小篆。行草书由于线条的连带作用,同类线的平行感大多不存在。

微信图片_20190131173037

②线的倾斜幅度

横平竖直,在小篆字中可谓不折不扣。隶书时代的横虽已有波磔,但头、尾点基本在水平线上。楷书的横线则已呈上倾幅势。这或许与楷书的用笔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楷书横画用笔多藏头护尾,收笔不出势,顿笔回收,由于顿笔产生一定的形态重量,如保持水平势,线便会下垂。故一定的上倾幅势,正好弥补这一缺憾,在视觉上造成力的平衡。而在隶向楷书的过渡时期,有些横画收笔的顿挫不明显,上倾幅势则相对要小得多。如楼兰出土的《急就》残纸,横画多甚至下倾,如“不”字。

楷书横画之所以上倾,是否还与撇画变隶之弧钩方收为尖出有关?由于捺笔相对保持隶意较多,以使具有撇捺画的楷字左右失去平衡,故而将横画普遍上倾,以应捺笔的重滞?我们看到,隶书撇笔重压的目的是与捺相对应,若以楷书撇入隶字,则会觉得不够协调,而若以隶书撇入楷字,不协调感同样存在。但即使在都用楷书点画的字里,如横画水平,而又有捺笔重滞,字的重心便会下垂。

这里我们通过比较已经清楚,隶横因为收笔出锋上扬,故而需要波磔,以求缓势,而且前后点在水平线上下。若势一味上倾,便失去平衡。故不论隶书还是楷书,其点画的倾斜幅势,总与其总体平衡相关联。

楷书的横画形势上倾,连带出某些短竖的相应倾斜。如“臣”字的变化:隶书“臣”字中间的短竖,基本呈垂直状,楷书“臣”由于横画的上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短竖,垂直变为向内倾斜,如保持垂直,则与横画不相协调。另如“如”、“景”、“国”等均是如此。还有如“宀”头,隶书短竖多垂直,楷书则改为点、钩,想必也与横画斜势有关。

从整个汉字发展的历史看,篆、隶、楷书中线的倾斜程度基本呈递增趋势。

行草书为不定则字体,其线条的外在形态比篆、隶、楷变化多端。篆、隶、楷书中的横平、竖直在行草书中较少存在。行书离楷书较近,比草书略规则,草书则基本为曲线,而且,点画之间多连贯,原本的点、横、竖、撇、捺的形相已改头面。可以说,草书的线基都倾状而且不是直线倾斜。

微信图片_20190131173040

③角的性格

由于线与线之间的交叉,形成一定的角度。篆书多圆转少方折,角感不明显,故篆字给人圆融婉通的感觉。草书多曲线少直折,故而性格为流畅曲动。但隶书、楷书及行书由于顿挫转折,形成角度。

上面已经提到,隶书点画除却撇捺、点具有固定倾斜性格外,横、多为直,楷书多上倾,并连带了许多倾斜点画,故楷书的角度变化比隶书要丰富得多,亦即是说,隶书多直角或接近直角的类型,楷书则锐、钝、直角交织在一起。

除结构之外,线形也具有方圆或方圆融合之别。方者坚劲,圆者含融。而某些点画的方圆用笔也影响到结构。如龙门石刻中的点画多有刀痕, 而使结构转折的外轮廓多锐利感。

文字结字的角度,虽在各交叉处都有出现,而对其性格构成影响的,主要是一些外角,即作为字的外部特征的角。直角平稳庄重,锐角劲拔俊丽,钝角朴素古拙。而角度较大的锐角也多宽和平静。锐角多新意,锋芒毕露;钝角老成而天真,有古意;直角则四平八稳,少变化。

对照历代名作汉隶中礼器碑、《张碑》、《孔宙碑》等多平直,结构稳定。《张迁碑》多钝角及角度较大的锐角,结构古拙静穆。楷书中偏于隶者角度较大,天性平稳而有古意,如《静度造像记》、《爨龙颜碑》等;《张猛龙碑》额多锐角,比正文劲利,正文则俊伟;欧阳询、颜真卿楷书多平直,结构稳定匀称,颜《多宝塔碑》则锐气较足。

④中宫与四边

印刷体或美术字以调匀平稳为结构特征,无所谓中宫与四边。故凡言及中宫者,必是指书法的结字。包世臣云:“字有九宫。九宫者,每字为方格,外界极肥,格内用细划界一‘井’字,以均布其点画也。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然中宫有在实划,有在虚白,必审其字之精神所注,而安置于格内之中,然后以字之头目足分布于之八宫,则随其长短虚实而上下左右皆相得矣。刘熙载亦云:“欲明书势,须识九宫。九宫尤莫重于中宫,中宫者,字之主笔是也。主笔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维四正,书着眼在此,是谓识得活中宫”。所谓九宫,即将方块以井字格开,分为九格,而中心部位为中宫。就单字而言,一般皆把点画汇向中心,以形成点画之团结,字亦精神集中,稳定自若。

所谓四边,即字之上下左右四面。古人称为八面,大概是指除中宫外的八格,上下左右各有三面,而上与左、上与右、下与左、下与右各有一面重叠。四边向中心聚集,构成中宫与四边的关系。

然而,字之中心在中宫,一般是就楷书而言,而且是以稳匀称为目的的。而实际上,正如人的中心并不在上下之间的中心而在中上部,而活动中的人之重心则上下左右不定一样,字之中心皆随字形之变而变,正如刘熙载所言“或在字心,或在四维四正”,此才是活中宫。除以平正为目的的中心中宫,我们还可列出偏出中心的中宫类型:

a重心偏正上。

b重心偏正下。

c重心偏左上。

d重心偏左下。

e重心偏右上。

f重心偏右下。

中宫偏离中心部位,使字不再是静态状态下的稳定,而成为与上下左右呼和的整体运动的一部分。从人的运动形态看,越是复杂而惊险的动作,重心越偏离中心,而人之所以在这种动作中不致倒地,一在于运动的速度衔接,二在于人体自身的调节平衡。前者如舞蹈,后者如杂技或慢动作的技巧舞蹈。在大草或狂草中,草字的独立性有时甚至被连带性所替代,从而形成整体的运动形态;而一些过渡性的字体,如隶楷,虽字字独立,不以线牵带,但其形通过重心的呼和也能产生整体效应。

微信图片_20190131173044

⑤改变、省简与避让

古字中字的点形态没有太大的提按变化,隶书有蚕头雁尾,楷书有藏头护尾。但并非所有隶书的横画都有蚕头燕尾,也并非所有的楷书都藏头护尾。许多点画都作过简省,以合整体的主次与疏密。

在行草书中,将点画改变、省简与避让被广泛使用,以符合整体运动变化的需要。

避让不仅体现在点画上,偏旁之间或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往往存在避让。如“明”、“辉”、“绪”三字均为左缩右伸,“昏”字上展下缩

⑥奇正

在汉字点画中,横、竖为正,撇、捺为侧,这是汉字点画的自然对比状态但在汉字书写过程中,横、竖之正也只是相对的。如《兰亭叙》中,几乎不到很平的画;许多竖,也作了倾斜首行“九”字按常规写横折弯钩时折笔多为直,但王羲之却将之切向内,成弧度。“年”字竖画看上去较直,实际略偏于右,而“岁”上部竖笔,则明显左倾。从王氏书作可知其“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的观点。对比冯承素摹本与定武刻本,后者则明显将点画作了平正处理,少了前者的奇感。虞世南、褚遂良摹本也多自己发挥,虽较定武本清畅,但也少了冯摹本那样的“不正之风”。董其昌谓“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董氏可谓的评,但其自书,亦是难以做到以奇为正。

微信图片_20190131173047

再如《爨龙颜碑》中,许多相同的点画处以不同的方向与写法,亦便有了对比性,造就了奇的感觉。如“骑”字右部“奇”之两横,一为上扬,多楷则;一为平势,带波磔,而两者之间以中间微妙的两点勾通联系,长横与“马”部下一挑笔相呼应,故奇而又正,丝毫没有造作之感,也无半点不协调)。除却点画的处理之外,偏旁部首等各部分之间的倾斜对应也可造成奇正感。再如《兰亭叙》中,“悼”、“终”、“清”、“群”等字便是如此。

⑦平衡与均衡

一字之平衡,并非一定结构均等。结构均等,固然能使字重心平稳,但也导致呆板。而若能在结字上有开合、疏密之变化,又通过某些点画的压阵补势,在整体上也能有平稳感,但结构内部却富有变化。以《兰亭序》为例说明之:首字“永”,左部两笔画紧靠,右部则分开,而以捺笔之重求得呼应;“集”字中横紧贴上部,下部空间较多,故右点较长以压势,总体也就平衡;“激”字“方”压低缩紧,中部较密,而以长捺之舒展取得总体的稳定(。当然,《兰亭叙》中许多字需上下左右联系起来分析。如首行“初会”两字,“会”进入“初”的领域;“癸”处于“在”、“丑”之间,而不见拥塞,实是因“会”的呼应。当然这已属于章法的范畴,我们将在章法中具体阐述。

而衡结字,考虑首要是点画之的平匀。欧阳询八诀》有言:“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勿合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观其书,知其言之不虚。王羲之《笔势论》也曾言:“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此乃大忌,可不慎欤!”王羲之、欧阳询所言,均为结字之常法,或曰基本之法,而且,着眼点均在单字之上。欧氏着眼于楷书,王氏则讲的初学。欧阳询的实践没有脱出常规,为均衡而均衡。王羲之的创作施之以活,不仅有宽有窄,有密有疏,有长有短,而且,字与字间也得到有机贯(尽管《兰亭叙》不如手札般连带,字与字基本分开,但却通过字之形势,求得呼应)。故凡知常法而不知变法者,必为法所累。知常法又能以法入理者,皆妙合天然,乍一看全不合常法,仔细分析却俱得到有效体现。这也是唐后人之所以不及晋人处。

 

微信图片_20190131173050

2、结构的俗化——结字法的弊端

“唐人尚法”,谓唐人楷书以法为本也。宋人虽以意代法,力图挽救因法则而带来的俗化趋势,但终不可扭转“法”的潮流。元代赵孟頫打着复古旗号,实际上是复“法”之古,并没有真正进入魏晋人的风骨与玄淡之中。明清人多承元人遗风,以“法”为书法之本,最终导致了“台阁体”与“馆阁体”的出现。至此,因楷法之死而致使书法之死,结字法的后果在培养了一批书家具有坚实的基础的同时,也影响到大多数习书者或写字者们的眼力和手力。以法为终极目的,不知有情有趣,有气有韵,有格有调,使形而上之“道”,降为形而下之“法”。书法固如此,亦便不再是艺术了。

01/以斜取势

汉字如果写得太正,则姿态平,平则无味。适当地利用倾斜、笔画平衡,可以取道以斜取势的效果。比如唐陆柬之《文赋》“藏”字、元赵孟頫《前赤壁赋》“藏”字,主体部分往右上倾斜,戈钩一笔又力挽狂澜,使整个字险而不倒。示意如下:

微信图片_20190131164025

微信图片_20190131164028

 

02/突出主笔

主在一个承当着主心骨、顶梁柱的作用,主笔突出则形成主次对比、依附关系,更加符合美学原理。如王羲之《集王字圣教序》“华”字、元赵孟頫《杜甫秋兴诗》中“华”字,主笔一竖顶天立地。示意如下:

微信图片_20190131164030

微信图片_20190131164032

 

03/空间营造

建筑是空间构造的美学,书法与建筑美学相通,懂得这一原理,在一幅作品当中就需要营造空间,在一个汉字当中也要营造空间。如王羲之《圣教序》“庭”字中间的留白,米芾《蜀素帖》“庭”字却是中宫收紧。示意如下:

微信图片_20190131164033

微信图片_20190131164035

 

04/笔画放纵

笔画放纵是在一篇当中,少数个别汉字,利用其造型特点,将某一笔画故意放纵,写的大气随意,与其他字形成鲜明效果。如唐虞世南《上阳台帖》中的“年”字,元赵孟頫《千字文》之“年”字。但这一技法在一篇当中能使用过多,只取调节作用。示意如下:

微信图片_20190131164037

微信图片_20190131164038

 

05/结构比

结构对比主要应用与合体字当中,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等,利用上下、左右之间的笔画,构建大小、轻重、欹正、疏密等矛盾对比关系。如王羲之《金刚经》“峻”字、元赵孟頫《楚辞远游》“仪”字的左右大小对比。示意如下:

微信图片_20190131164040

微信图片_201901311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