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周末笔会章程(试行)

(红荷彩韵起草)

第一章 笔会的发起

1、墨池周末笔会是由墨池墨友自发组织开展的书画交流平台,是墨池中首家大众活动平台。是墨友交流书艺、增进感情、相互沟通、展示作品的窗口。

第二章 笔会宗旨

2、目的是让墨友们展示作品,交流学习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书写技能,增强学习书法的兴趣,提升对书法的审美能力,增进墨友之间的友谊。 真心希望大家都来关注支持这个活动,共同为墨池的发展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章 组织机构

3、组建管理团队。顾问评审团:由墨池中有威望的书画家组成。人数11人。管理团队:吸纳墨池中具有一定功力的书法爱者参与。现加入者达50人。负责笔会的策划,点评、管理等日常活动。

4、常设机构 :成立笔会管理委员会,是笔会管理的最高机构(简称:笔管会)。笔管会设活动总策划和秘书处,代表笔管会执行日常业务。

5、笔管会:

(1)笔会顾问(11人):

@雪庐 @A雍和堂张俊东 @熊刚 @晨曦書院–李曉光 @大喆堂 @李俊龙 @易志斌:一笑斋主人

@一轮明月冯卫江 @杨亮(微信yL945491) @清平居士王旗文

(2)笔管会总策划兼笔管会秘书长(1人):

由@红荷彩韵担任。 主持日常工作,审理并发送邀请帖,做好与墨池工作人员的沟通协调工作。

(3)副秘书长(13人): 轮流值班,负责本期笔会策划,笔会的运行,参与优秀作品的评选等。

1/ @@知足墨人,孝天@ 2/ @黄衫飘逸3/ @祁连雪 4/ @尚书房主人 5/ @悟心 6/ @浪子文清7/ @雅贤居士,杨亚民 8/ @荆自谋(洛阳)9/ @紅梅 10/ @“二“哥吴少华11/ @齐鲁 12/ @幸福老人13/ @敬凯

(4)管理团队评委团:(60人)由专家评论员和管理团队评论员两部分组成。

6、笔会评论员:

(1)专家评论员: 顾问(11人):

@雪庐 @A雍和堂张俊东 @熊刚 @晨曦書院–李曉光 @大喆堂 @李俊龙

@易志斌:一笑斋主人 @一轮明月冯卫江 @杨亮(微信yL945491) @清平居士王旗文

(2)管理团队评论员:(49人)

1@黄衫飘逸 2 @潮州郎元 3@王明宇 4@黄育浩 5 @紅梅 6@苏泗阳半瓶 7@究竟堂-北山上人 8@墨農 9@知足墨人 10@二“哥吴少华 11@行者 12@賢墨齋 13@溯源流年 14 @幸福老人 15@寒剑 16@柳银 17@风兮云飞扬 18@越 19@梅竹傲霜20@王无限 21@幽兰居士 22@雨中黄叶 23@月落的声音 24@胡明宏 25@荷池主人 26@松风水月 27 @张金 28@汉水一沙 29@茉莉花 30@红柳 31@鄭東昇書法 32 @桃源散人^_^ 33@悟心 34 @魏晋遗风 35@ 简单 36 @清影扶疏 37@書田一農(断桥疏影) 37@瑞丽祥和 39@灰熊 40@智斋 愚人|建华 41 @墨觴 42@雅贤居士,杨亚民 43@祁连雪 45 @齐鲁 46@尚书房主人 47@石作枕 48@浪子文清 49@敬凯50 @红荷彩韵

第四章 活动开展

墨池周末笔会自开展以来,得到了墨池团队的大力支持,众多墨友的参与使得笔会倍受关注。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方式在深入探索之中,操作流程在逐渐完善,笔会的前景会更加美好!今天,墨池已经打造了活动平台,我们的活动升级版得以实现。笔会也将从此步入正轨,墨池舞者将在四月的每一周末开始上线。下面我向大家说明一下活动方式与规则。

7、活动程序

(1)周末笔会

①周末笔会任务是为墨池舞者筛选优秀作品。

②由笔会管理委员会发布邀请帖。

③墨友根据当期笔会主题创作发帖入笔会话题,墨友通过点赞的形式推荐优秀作品。

④点赞结束后由笔会管理委员会以点赞数量为参考评出前25名,报顾问团队审核通过20名,后通知入选选手将入选作品于下周五再推入墨池舞者窗口展示( 推送时间另行通知,点赞数相等的以发帖先优胜)。

(2)墨池舞者

①墨池舞者是笔会的升华,是展示笔会优胜者作品的平台。

②设在墨池首页活动窗口,大家到那里投票。

③最后由笔会管理委员会评出前5名,上报顾问团队评出冠军、亚军、季军三名(票数相等的以发帖先优胜)。

④笔会活动期间,笔会评论员开始活动,适当点评参赛作品,参赛墨友可以与笔会评论员做深层次交流书艺,增进感情,传递友谊。

(3)月、年评比说明

①每月初把本月周冠军、亚军、季军的作品统一展示在墨池舞者平台,再评选出月冠军、亚军、季军。

②年终以同样的方式评选出年冠军亚军季军。

8、作品评选

我们以三个层次评选:顾问评审团,管理团队评委,墨友点赞。方式如下:

(1)展示作品评选。先根据墨友点赞数量确定25人,由管理团队进行筛选,去掉不合主题的作品,去掉的数由管理团队成员推荐补充。然后上报顾问评审团终审出20名,最后由入选选手统一时间推入墨池舞者窗口展示。

(2)墨池舞者评选程序。

先让墨友投票,每位墨友只许投三票。根据投票数量由周末笔会管理团队推选五人入选,写出入选理由,上报顾问团终审出三名获奖者。

(3)为发现新人,入选周前三名者,每人每季度只限一次。一年一人只限四次入选。待年终参评时作者可以自行推荐本年度最好的作品参加总评。

(4)为体现每次评比的公平公正,保证质量,让最优作品登场,管理团队评委有权推荐好作品入围,必须上报顾问团队审批。顾问团队有权否决以点赞数入围的作品,请墨友支持理解。我们的目的是发现人才,鼓励创新,激励大家积极进取,努力学习。

(5)每次笔会结束后由值班秘书长统计评选结果通报入管理群中,并上报顾问团,然后根据顾问团意见统计出结果。最后通知秘书总长通知入选作者并上报墨池,由墨池对入选者开通权限,最后由入选者本人把帖子传到墨池舞者窗口。

(6)秘书总长最后根据顾问团对墨池舞者的评选结果通报墨池用光荣榜展示。

9、笔会作品要求:

(1)作品必须原创。落款处有作者、书写纪年、印章等明显标记。

(2)书写内容必须是本次笔会要求内容。

(3)图片简单处理,保持原貌。深层次处理不得入选。

10、鼓励机制

(1)每次活动结束后,冠军、亚军、季军在墨池光荣榜通报。

(2)月度冠亚季军由墨池提供奖品,鼓励参赛者的参与热情。

(3)年终重奖。

第五章 附 则

11、朋友们在参与之前要认真阅读邀请帖。一定要把作品发到话题之中。

12、大家应遵守笔会规则,一同书写当期笔会内容。

13、希望墨友在发作品时写出点评意向,以更好的达到交流效果。大家可以发表见解,为笔会发展献计献策。

14、特约评论员只对符合要求的作品进行点评。

15、真心的希望得到更多的朋友参与我们的活动,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点评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我们的书法技艺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朋友们,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讲责任、讲信义、讲奉献、讲学习、讲和谐,为促进与繁荣墨池平台而共同努力!

16、细则还不完善,将会逐渐充实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与厚爱,祝朋友们天天开心快乐,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书艺大增!

墨池周末笔会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发布

2016年3月28日

——————————

笔会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一、树立全局观念,团结合作。 积极热心宣传笔会,发动、吸引好友参与笔会活动,提高笔会的知名度。为笔会的发展尽心尽力,绝无怨言。

二、热爱本职工作, 积极参与笔会的各项活动, 以严谨认真的义工态度自愿完成笔会活动的评选、点评等工作。 以公正公平之心对待每一位墨友,严于律己,团结、尊重墨友。热心解答每一位墨友提出的问题,处理不了的复制到群中,大家研究解决。

三、爱护笔会, 自觉维护笔会的声誉,自觉遵守笔会的章程; 以笔会为家,与笔会荣辱与共。

四、积极参与笔会的策划,随时为笔会提出可行性建议,共同努力把这个家园建设好。

五、 实行告假制度。我们的活动每周末的两天时间,如果 不能准时参加笔会点评活动的要及时请假说明理由。

六、对于长期无故不能参与点评的,由自己申请取消特约评论员资格。

七、点评活动要求:

1.规定点评数量。每期每人点评3篇,多者更好。

2.大家以友情为重,畅所欲言。但尽量以鼓励为主,不要说太过头的话,以免伤了墨友的面子,因为我们的活动必须要墨友支持。

3.大家点评之后把点评的情况最好发到群里。出示墨友名子,如果把内容复制粘贴群里更好。

八、评选活动要求:

大家必须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次笔会,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最优秀的作品入选。克服名利与人情因素,绝对不能让笔会评比变味。

墨池周末笔会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发布

2016年4月1日

主讲人:张俊东

墨池讲堂——从齐白石谈中国书画艺术欣赏
主讲人:张俊东
时间:3月31日周四晚八点

【内容】
张俊东老师受邀进行本周的公开课活动,本次公开课主题“从齐白石谈中国书画艺术欣赏”。
您有对中国书画艺术欣赏方面的疑问,也可以在本帖下方回复,届时也会抽取问题请张俊东老师解答。

【直播方式】
公开课通过微信群进行,由老师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进行讲授。
活动结束后视情况进行交流提问活动。

【如何加入直播微信群】
*直接加微信913319为好友,拉您进群【加好友务必注明“张俊东老师点评活动”,您不注明,我们不知道您加好友是什么事】。
*当微信群人数超过100人时,需要您的微信绑定银行卡才可入群,这是微信官方的一个实名制的方法,与墨池无关。
*加入微信群后请务必将群昵称修改为同墨池中一致。

【直播点评时间】
于2016年3月31日周四晚8点开始。

【老师简介】
张俊东,北京大学书法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中青年书画家、书画评论家,甘肃电视台《当代书画名家访谈》嘉宾主持。其专著《拒绝光滑——张俊东谈艺录》获得新华网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跨媒联合主办的“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110本图书奖。
作品入展第七届全国书法展,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首届青年展,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节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第三届楹联书法展获奖提名。论文《书法艺术审美标准建立的心理描摹》入选全国第六届书学研讨会。
完成书画理论研究专著《王羲之笔法及其流变研究》、《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班作品精选集•张俊东卷》、《流行书风档案》;尤以其《中国二十世纪画家书法艺术》、《二王书风在当代》、《第三届流行书风印象批评》等系列评论文章在书画界引起反响。并有百万字书画理论、评论文章发表于《中国书画》、《书画艺术》、《美术报》、《收藏界》、《中国书法》等专业报刊、杂志。

中国书法家协会公告

2016年第1号

为维护中国书法家协会(以下简称本会)权益和声誉,依据《中国书法家协会章程》(2015年12月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代表会议通过)第二十二条之规定,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报本会主席团批准,对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纪律,违反本会章程、社会公德、艺术道德,损害本会权益和声誉的中国书协会员进行处理。现将处理结果公告如下:

一、鉴于陈绍基(广东)、王有杰(河南)、杨承伟(中直)、孙卓章(内蒙古)、章月中(浙江)、管松生(江苏)违法犯罪被判刑,决定自本公告发布之日开除上述6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籍。

二、鉴于舒展(福建)、黄乔生(福建)、余远辉(广西)、肖鹏(电力)、汪良(北京)、辜广生(广东)、聂党权(广东)、方文平(解放军)、秦建孝(山西)、董洪运(山西)、张宽礼(山西)、李量(中直)涉嫌违法犯罪被调查,决定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暂停上述12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籍,待有关案件法定程序终结后,再做进一步处理。

特此公告。

中国书法家协会

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附:《中国书法家协会章程》有关条文

第二十二条 会员和理事因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纪律,违反本会章程、社会公德、艺术道德,损害本会权益和声誉的,视情节轻重,经一定程序后,由驻会领导机构讨论决定,报本会主席团批准,可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暂停会籍、开除会籍及取消理事资格等处理,并相应予以公告。

中国书法家协会公告_副本

墨池学院简介

墨池学院是墨池开办的网络和线下课堂,针对千万书画爱好者想要提升书画欣赏,临摹和创作水平的意愿,我们邀请部分墨池入驻书家通过墨池手机软件和微信进行网络授课,同时根据情况,我们鼓励有条件的老师和学员进行面授。

张俊东

本班由张俊东先生职教:

1,张俊东老师为北京大学书法硕士毕业,具有深厚的书画理论功底和指导培养学生经验。

曾于1999年-2004年,5年间先后指导大庆市37名中青年入选各类国家级展览,并加入中书协。

在中国书协首届青年展上,张老师时任主席的大庆青年书协有15人入展,占整个展览入展作品数量的近三十分之一,被书法界称之为“大庆现象”。

2,为考虑照顾一些墨友要求,本班可采取分季度付费方式报名入学。

3,非省级书协会员,要先看习作再决定是否招收入学。

1招生对象

凡有志于提高书法水平、提高书法修养、参加国展省展的各级书协会员、书法爱好者,均可报名参加。省级书协会员优先,非省级书协会员先看习作再决定。

2学制及效果

一年制。招生人数:15人。学习一年后达到报名时上一级会员水平,即原来省级(市级)会员经一年学习达到国家级(省级)会员水平。

3学习形式

网络教学兼面授。

网络教学:通过墨池、微信、QQ等软件进行语音、视频交流学习;并提供一定视频、图片、文字等学习资料;学员可通过墨池提交作业,由老师及时进行作业点评。

面授:定期举办艺术沙龙,面对面进行教学、点评、示范以及讲座。

4上课时间

1)每两周集中微信语音点评作品1次,平时随时有问题随时微信、电话请教。

2)一年进行3到5次、每次不超过两天的面授教学,具体时间地点根据大多数学员情况安排。遇国展及重要赛事为学员设计并调整作品。

5学习方法和内容

1)本着“眼高手低”先提高眼力后提高技法和表现力的学习法进行教学。

2)因人施教,根据学员基础不同、选择碑帖不同进行具体辅导和训练。

3)经典碑帖讲解和临摹;书法用笔、结构、章法训练;同时涉及楷、隶、篆书体及书法史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4)临创转换。从临摹到创作的过渡技巧、集字创作等等训练专题。

5)关于书画艺术创作观念的讲解,以及聘请相关专家进行一定讲座交流。

6报名及学费

报名:从即日其开始报名,先报先得,计划4月份正式上课。

学费:8000/年(可按季度分期付费,每季度学费2000元)。

报名微信:913319

汇款账号:6212 2602 0009 2872 064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 北京永泰支行

收款人:余子玉

支付宝账号:yuziyumail@163.com

* 转账后请及时联系我们告知汇款人姓名、汇款行及卡号,以便我们查收。

7学员待遇

1)赠送学员导师作品集以及相关学习资料一套。

2)为学员题写斋号、书名一次。

3)在书画类相关报刊杂志、微信平台宣传推介。

教师简介

860684127347138764

张俊东,北京大学书法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中青年书画家、书画评论家,甘肃电视台《当代书画名家访谈》嘉宾主持。其专著《拒绝光滑——张俊东谈艺录》获得新华网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跨媒联合主办的“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110本图书奖。

作品入展第七届全国书法展,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首届青年展,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节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第三届楹联书法展获奖提名。论文《书法艺术审美标准建立的心理描摹》入选全国第六届书学研讨会。

完成书画理论研究专著《王羲之笔法及其流变研究》、《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班作品精选集•张俊东卷》、《流行书风档案》;尤以其《中国二十世纪画家书法艺术》、《二王书风在当代》、《第三届流行书风印象批评》等系列评论文章在书画界引起反响。并有百万字书画理论、评论文章发表于《中国书画》、《书画艺术》、《美术报》、《收藏界》、《中国书法》等专业报刊、杂志。

墨池学院常见问题
1,什么是墨池学院?

墨池学院是墨池开办的网络和线下课堂,针对千万书画爱好者想要提升书画欣赏,临摹和创作水平的意愿,我们邀请部分墨池入驻书家通过墨池手机软件和微信进行网络授课,同时根据情况,我们鼓励有条件的老师和学员进行面授。

2,墨池学院的授课方式是怎样的?

目前墨池学院以网络授课为主,授课方式主要分为三种:

1)通过墨池手机软件进行在线点评,在授课期间,每位学员每周需提交一次作业,老师会对作业进行语音或文字点评,学员可以到作业本中进行查看;

2)通过墨池手机软件或微信进行每周公开授课,老师会针对学员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并对教授内容做系统讲解;

3)通过墨池手机软件或微信,老师会分享一些学习资料,尤其是视频,学员可以自行学习。

3,墨池学院发毕业证书吗?

学员学习期满后,如果老师认可学员的进步水平,将由墨池统一颁发毕业证书。

4,如果报名后对老师不满意怎么办?

两周以内免费退款,两周后按照剩余课时进行退款。

5,如何付款?

可以通过加墨池官方微信913319为好友,进行微信转账,或者通过银行卡号转账。

汇款账号:6212 2602 0009 2872 064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 北京永泰支行

收款人:余子玉

支付宝账号:yuziyumail@163.com

* 转账后请及时联系我们告知汇款人姓名、汇款行及卡号,以便我们查收。

老师是否会挑选学员?

学员报名后,老师会查阅学员在墨池上发的帖子,判断学员水平决定是否招收。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对学员不满意,老师同样有权力对学员进行劝退,只退剩余课时款项。

【学习内容】
赵琪老师受邀进行本周的公开课活动,本次公开课围绕#隶书#的临摹与创作,并不限于某一帖。
您有对临习隶书方面的疑问,也可以在本帖下方回复,届时也会抽取问题请赵琪老师解答。

【怎么直播呢?】
点评通过微信群进行,由老师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进行点评。
点评活动结束后视情况进行交流提问活动。

【点评作业挑选】
老师将在话题#隶书#中挑选墨友的作品进行点评,作业请发至#隶书#。

【如何加入直播微信群】
*将本帖分享致微信,长按识别二维码加群
*直接加微信913319为好友,拉您进群【加好友务必注明“赵琪老师点评活动”,您不注明,我们不知道您加好友是什么事】。
*当微信群人数超过100人时,需要您的微信绑定银行卡才可入群,这是微信官方的一个实名制的方法,与墨池无关。
*加入微信群后请务必将群昵称修改为同墨池中一致。

赵琪老师浅谈隶书临摹与创作

【直播点评时间】
于2016年3月25日周五晚8点开始。

【老师简介】
赵 琪,字耀润,北京市人,满族。
中国民主促进会 会员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工艺委员会 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 会员
中国国家画院 沈鹏书法工作室 成员
北京市海淀书协创作研究部副部长
北京民进书画院 理事
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云居山书画院院务委员

第四届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 入展
首届“瑞佳杯”全国书画大奖赛 提名奖
北京第叁届电视书法大奖赛 一等奖
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入展
特邀参加“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
参加 “墨本味——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参加“纪念赵朴初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百名书家共书心经”书法展
参加“藏风聚气汇京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作品展”
参加“‘80榜样’全国优秀书法家作品邀请展”
参加“全国佛教楹联展”
参加“经典与清雅——当代优秀女书法作品展”
参加“大院内外——当代书法家十一人展”(北京站、聊城站、常州站)
参加“八零有约——全国八零年代书法家邀请展”
参加“2013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
参加“意大利‘值得收藏的文字’2014国际当代汉字书法艺术双年展”
参加“‘云归处’纪念虚云法师圆寂55周年国际书画艺术展”
参加“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十周年系列成果精粹展”
参加“‘观自在’当代书法家书《心经》”书法展
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国书画博览》、《书法报》、《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杂志》等专业媒体、网站。
作品“李太白游泰山诗”被钓鱼臺国宾馆收藏

510173683916170671

如果说当代书法处于投资收藏的价值洼地,那么收藏当代名家书法作品有哪些机遇呢?1

一、时代性机遇,收藏要有前瞻性。

如今是盛世收藏,书法界也不断涌现许多新秀和名家,而且我们又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此时搞收藏就有时代性机遇。此外,我们在当代也要抓住现在的机遇,找出当代的名家,尤其是那些书法艺术水平能够在将来得到公认受到追捧的名家,这就需要收藏者具备一定的眼力。

二、收藏观念不断进步。

当今理财的观念深入人心,连小孩儿对自己的压岁钱都要精心打理,对于收藏来说更是如此,随着人们对书法收藏认识的不断加深,书法该藏什么、该如何去收、如何去藏,对于这些问题,收藏爱好者的理念都在不断成熟和趋于理性,这就是一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进步。

三、信息的机遇。

在过去,书法类艺术品的收藏渠道可谓少之又少,甚至有时只能靠跑到邮局写信求字、邮寄。假如你想买一件沙孟海的作品,你都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找他,至于价位更是无从知晓。然而现在今非昔比了,网络信息异常发达,可以说想买谁的字都能够买到,而且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大。

四、收藏越来越大众化。

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步入了一个开明的时代,人们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收藏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性化、学术化、私有化、博物馆化和系统化,让收藏更加富有魅力和价值。而且这种追求也越来越大众化,这是原来一般平民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

1关于书法技巧在绘画中的运用

毫无疑问,不会欣赏传统书法艺术中的笔情墨趣,我们还谈什么欣赏中国画的韵味,实际上,书法艺术中丰富平面构成意味与笔法技巧对中国画画面来说,几乎是用之不尽的源泉。有人说,现代中国画就是“书法加素描”有一定道理。书法用笔体现心灵的脉搏跳动,墨分五色体现水墨画层次,传统中国画已经具备这个特征,如果把素描融合进来,“造型”的意味就不应该再是素描的造型。书法中点划,情绪,节奏,章法等等,笔尖运动由如西方人的芭蕾舞脚尖运动,为绘画所用的笔法还有很多东西可借鉴。我个人在笔墨技巧上运用体会是:

一,书法的一笔一画的讲究并不难,难在画面上与具体的形结合起来就很难控制了。用笔在构图中的处理。真的是很复杂,笔笔相生,随机应变,意在笔先,都是建立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的好。

2二,笔在纸上运动,笔与笔之间的连接相当有讲究。气要连接,又要交代结构,但又要松灵。这个结构就是“心象之形”。通俗地说,就是个性化后的符号。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概括后的形体造型。

3 5 4三,沾墨沾水的考究。画家心中有数,笔根的墨水状态很关键,是不是高手,看他如何沾墨沾水的方法就清楚了。因为沾墨沾水的多少,方向,动作都有讲究,更何况要与下笔的情绪相配合,时刻都在调节之中。

四,用笔的情绪,也就是笔意的流露。这需要既自然又精湛,自然:似乎不经意。精湛:一切都是精心安排。

这方面书法有丰富的资源供画家运用,高手在这方面会很厉害,你去看大师的经典作品都是极其讲究的。

6 7成为一个好的画家必须经过漫长的三阶段

“每个人都可以画,但把画画到一定的高度就难了”。

一、学习别人。

学习别人,就是要尽最大的可能从别人(这里的别人包括古代人,现代人,外国人,中国人)那里获得已有的成果与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这个阶段称为基础训练阶段。这个阶段的深浅直接影响一个艺术家将来步入创造的容量和能力。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学习方法也是要因人而异。好的老师只教规律,关键。他会千方百计保护学生的原创性根源。平庸的老师和平庸的医生一样带给你的是毫无用处的处方。我对中国画的教学有自己一套方法:首先要理解中国画的理念:主客观交融的意象绘画。也就是说,你得承认当你掌握了一种大师的绘画模式的“讲究”,你也就让大师的主观绘画特征“老实”地锁定了,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大师绘画模式的规律,(思想,形式,语言技巧)你就能解码,举一反三,悟出来,化出来。否则你就会被深度套牢。你再怎么小打小闹也逃不出大师的阴影。为什么中国人画水墨画总是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千篇一律?因为你只是在模仿,没有理解人家个性创造的规律,离开了师父,你无法画鲜明的自己东西。学习就是这样的原则,你掌握了别人的方法,同时不是他的俘虏。你就是学到东西了。山怎么画,水怎么画,花怎么画,最终是由你说得算的。学习中国画研究书法加写生带一些临摹不算什么新方法。关键是为什么?你把书法的理解放在绘画里一定会“自作主张”,现实也没有现成的“绘画模式”让你模仿。临摹让你明白人家是怎样概括客观,而不是照搬人家的画法。

8 9二,寻找自我。

寻找自我就是要对已学过的东西进行怀疑并根据自己的本性进行总结与梳理打破种种清规戒律,追求与发现出符合自我意识的艺术语言。作为中国绘画形式对宣纸的性能掌握,对笔墨运用的丰富变化,对色彩的选择与运用,都要有一个符合自己本性的重新组合的过程。探索出个性图式来。这是个寻求自我的阶段,这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你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时间段,熬过这个过程,曙光就在前面。

三,自成体系。

自成体系是指艺术家已步入能自由表达自我心境的阶段,并保持旺盛的创造力。那么创作已不是形式与技巧的问题了,而是艺术家的人生观,修养,学识,来决定你的艺术个性的品位高低。这是个“自然之道”的修炼阶段。

事实上不是每个画画的都能抵达终点的。有的人永远在第一阶段只是个画匠而已,无非是这个画匠比那个画匠好一点而已。(这样讲话太尖刻得罪很多人但是实话)有的人困在第二阶段出不来,很痛苦,不得已又退回第一阶段,或者就成了四不像。很少有人到达第三阶段。就是到了,修养的高度再来选择谁是大师?谁是大画家?还是小画家?你说做画家多难?

年轻的时候听陆先生(俨少)讲,“画国画不到五六十岁不会有什么名堂的”当时不理解,现在明白了,功力,悟性只是一方面,对人生的看法越来越超脱,胸怀宽阔充满自信,笔性会变的更自然了。陆先生那时在上海因为画的好,受排挤,虽然很孤独,但他坚持自我。虽然活着时候不像林风眠那样凄凉,但寂寞是肯定的。远离当时的是是非非,作品留下来,历史会公正地对待他们的成就。

艺术创造真的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艺术探索的漫长之路充满着艰辛和孤独。不是每一个从事绘画的人都能走完这三部曲的。人的环境,人的潜质,人的努力,加起来打总分才行。

艺术创造是要靠长期的技巧,修养,见识的积累,年轻的时候是打基础的阶段,要追求,要拘谨,不聪明也要学聪明,要非常理性地分析一切。年轻时就强调境界,基础不纵深,到了晚年,境界到了,手上东西不全面,不扎实,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会不够的,因此还是没有完成画家三部曲的高标准要求。

王长远老师讲唐楷 缩略
【学习内容】
王长远老师受邀进行本周的讲评活动,本次围绕#唐楷#的学习开展讲评,并不限于某一帖。
老师将对临习唐楷的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会点评墨友的作品。
您有对临习唐楷方面的疑问,也可以在本帖下方回复,届时也会抽取问题请王长远老师解答。

【怎么直播呢?】
点评通过微信群进行,由老师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进行点评。
点评活动结束后视情况进行交流提问活动。

【点评作业挑选】
老师将在话题#唐楷#中挑选墨友的作品进行点评,作业请发至#唐楷#。

【如何加入直播微信群】
*将本帖分享致微信,长按识别二维码加群
*直接加微信913319为好友,拉您进群【加好友务必注明“王长远老师点评活动”,您不注明,我们不知道您加好友是什么事】。
*当微信群人数超过100人时,需要您的微信绑定银行卡才可入群,这是微信官方的一个实名制的方法,与墨池无关。
*加入微信群后请务必将群昵称修改为同墨池中一致。

王长远老师讲唐楷

【直播点评时间】
于2016年3月18日周五晚8点开始。

【老师简介】
王长远,山东临清人,书法硕士。师从启功先生弟子秦永龙先生、李洪智先生。
200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系,获书法学、汉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
2010年攻读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硕士。
京师大学堂甲骨文研究院副院长
京师印社理事
北京邮电大学书法公选课讲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书法课程组特聘专家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1《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2《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 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河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复。天下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呜呼哀哉!尚飨。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3《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

4《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后归吴廷,曾刻入《馀清斋帖》,至清代时归入内府,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天下第五行书《韭花帖》

5《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天下第六行书《蒙诏帖》

6《蒙诏帖》,墨迹纸本,又名《翰林帖》,高26·8厘米,长57·4厘米,大字行书,计7行,27字,书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当时柳公权四十四岁,年富力强,正是他书法创作的颠峰期,所以字如惊鸿击空,游 独弋,后人曾疑其伪,但明詹景凤《玄览编》说:“柳诚悬墨迹帖一卷是真。笔法劲爽而纵横悉如意也,盖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且帖后钤有“绍兴”、“韩世能印”、“冯氏鹿庵珍藏图书籍印”、“安岐之印”等鉴藏印,说明曾经宋内府、明韩世能、清冯铨、安岐收藏,以后又入清内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诚如周必大说:“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天下第七行书《张翰思鲈帖》

7此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属于行楷,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是欧书中的精品。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

8《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初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室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以其才华横溢,狂放不羁,故人又称“米颠”。据《宣和书谱》说:“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请求碑榜,户外之履常满。家藏古帖甚富,名其所藏为宝晋斋”。其于书法各体兼善,尤精行书,大刀阔斧,独往独来,沉着痛快,奇纵变幻,振迅天真,出人意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是《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最为得意。

《蜀素帖》,绢本长卷,有乌丝栏,高29·6厘米,长284·2厘米,计71行,658字,内容是自作五七言诗八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天下第九行书《松风阁》

9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天下第十行书《土母帖》

10李建中,945年生,1013年逝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书法家。字得中,号严夫民伯。后随母迁居洛阳。官至工部郎中。性怡淡,简静,风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御史台。被人称“李西台”。好游山水,多留题。自称严夫民伯,善书札,草、隶、篆、籀俱妙。是当时无人敢望其项背的名书法家。《宋史》谓其“善书札,行草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李建中一生由于经历了唐、五代、宋几个时期,他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元赵孟頫说:“西台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人余风。”传世书迹有行书墨迹《土母帖》。传世书迹还有《李西台六帖》,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后有萧引高、王严实、王称等跋。《珊瑚纲》、《书画汇考》、《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传世的《西台六帖》之一。此帖用笔沉稳,法度谨严,有欧阳率更神韵,结构淳厚谨严,论者认为此帖清丽圆熟,恣态横生,深得“二王”笔法。李建中墨迹传世很少,《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中最典型、最循规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见出他那深湛的书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颇为后世珍重。

QQ图片20160308142612

 

《墨池学院-雪庐老师讲堂》点击查看详情

  耿峰,斋号雪庐,平山堂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总参书法创作院副院长,豫商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水墨清鉴》副主编,《水墨阵线》主编,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名家工作室。作品几十次参加全国,全军重大展览或获奖,被多处名胜古迹刻碑匾和公私机构收藏。

一、书法如果一味追求个性,追求新奇,必然会越来越表面,越来越远离本性,直至走向疯狂,应该追求共性,在共性中求神奇,就会越来越内在,越来越接近本性,直至走向开悟。

二、闲暇时总在想,喜欢书法的人生活在今天是幸运的,现代化印刷技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能将古人难得一见的书法精品化身千万尽展眼前,让人眼界大开,同时又觉得喜欢书法的人生活在今天又是不幸的,喧嚣的时代,浮躁的心态,快节奏的生活,面对太多的诱惑和选择,我们常常无所适从,身心疲惫。古代文人清闲、旷达、宁静的生活状态只能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向往而极难复制。近读王国维《人间词话》忽觉古人生活状态更适宜作诗填词和造就出一流的诗人、书画大家与学者。

56667972114922393

三、杨维祯曾说过:“艺必贵精,精而后化,化而后神”在他看来,学书必须经此三个阶段,首先要求精,惟其精,才能得古法精髓,才能深入精微地体会古法的真正由来,精是打基础。在精熟后才有可能进入“化”阶段,从艺终了最忌食古不化,所谓化古,就是如何把学过的古法进行拓展与延伸,最终自然和谐地流与笔端,从而提升到神的阶段,当然提升到神的阶段也是最难的,也是书家的终身的追求。

四、初学书法,我认为还是先从篆隶入手为好,篆隶笔法相对简单,可以很好体会中锋用笔,同时对于文字学就可以有一点常识,一个字一个字都有它的来源,都不是虚构的,一笔一画都不能随便乱写,由篆隶书入手不但写字进步快、起点高,而且兴趣也会加大。

五、艺术应提倡多样化和自由发展,不能强求格式的统一与审美一致,妍美只是传统的一种,雄强也是传统,拙扑也是传统,二王是传统的主流,但不是全部,在中国古代书论中,妍和丑是两个重要的审美内容,就像京剧中需有丑角一样,没有丑就沒有所谓的美,我们既要知道美,也不能排斥丑,傅山的“四宁四勿”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165956788063388462

六、凡临古人法书,须平心耐性为,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或见异思迁,俗话讲:“字无百日功”,入了此行须用一生的努力去学习。 临帖要心存“二心”,一个是“耐心”,一个是“精心”。

七、临帖不只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注意临精到,找出共性,局部要放松,主笔要精准,细节可放松。 写字要“松” ,要松而不散,要轻松,放松,若思想负担重,患得患失 ,就不可能会有很好的发挥。 书家小字用手,大字用肘。

八、北宋以降,文人书画家都有“重神轻形”的倾向,沈括就说:“书画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以达意为目的是文人画的标准,凡是不能很好表达文人情感的绘画,无论如何“形似”描绘物象如何逼真,也终不入流。

九、孙过庭《书谱》是学书者应该反复精读细研的基础理论著作,它的内容极为丰富,深刻,对书法源流,书体特点,书品标准,流派利弊,特别是对书法的本质特征等都有极其精辟的见解。书法也很好,但初学草书者不宜先学,易于把字写散,草书入门可先选怀素《小草千字文》入手为宜。

十、古人以为“书画妙,当以神会”,欣赏书画观形还是观韵是雅与俗的最大分界。

554992327863206394

十一、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什么是书画中的韵呢?沈鹏先生认为:“韵虽是各门艺术共有,但首先是诗的特征”。我认为这是对韵最好的解释。

十二、学习书法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急于求成,要亲近传统,不迷失时尚,要淘染书本,体悟生活,渐学、渐养。

十三、字要写活有神采,有气态,线条首先要活,要灵便、自然舒展为佳。 线条要活,首先用腕要活,二是手指要活,笔管要随指转动,捻管,转管,随线条方向而自然生发。

十四、习书初,可任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经典碑帖,日写数行,不必描头画脚,但求得神气,有那么一点帖子上的意思就好,临帖不过是得一规模,非是作古人奴隶,临七八分像即可,临至半年、八个月后可再换一种。郑桥说:“十分学要三分拋,各有灵苗各自标,”

十五、态度取决成败

845389882823822441

十六、为艺要静心修为才佳,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居住环境,交流方式的改变,书家本身学养,审美,艺术追求也与古人相去甚远,如果静不下心来,疲于应酬,没有古人穷其一生干一件事的毅力与安静的心境,就很难进入最佳状态,写字只为参展而远离生活,远离修身修为,只讲视觉冲击力和吸引眼球,就很难把心灵的倾诉,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的诉诸笔端,如此,则韵致何求!

十七、清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曰:“凡学画者,得名家真本,须息心静气再四玩索,然后含毫伸纸,略取大意,兴所到,即彼疏我密,彼密我疏,彼淡我浓,彼浓吾淡,皆无不可,不必规规于淺深,远近,长短,阔狹间也,久而领其旨趣,吸其元神,自然生面顿开。”吾以为学书也当如此,不可只作书奴。

十八、写大字须用大笔,千万不能用小笔,宁可用大笔写小字,也不要用小笔写大字,(但也有例外,王镛先生即是小笔写大字,求其蒼茫)

十九、学画要先学书,未有不能书字而能画者,治印亦然。画,印书法是基础,欲要当大师可习金文,欲要当大家可习隶书、魏碑,欲要当名家可习行草。篆刻则要以秦汉为宗!

廿、自古至今,大凡艺术成就极高者,无不勤奋一生,苦苦以求。吾师李刚田先生曾刻印一方“追我时光廿年”,治学十分勤勉,八十年代常常在办公室刻印、作书至深夜,饿了就用饼干充饥。 画家于希宁九十多岁了,还柱杖在地上画大画,台湾画家余国松说:“人生太短暂了,沒有给我可以浪费的时间,”至今已八十多岁高龄了,仍坚持每日作画不辍!

289141206840872883

廿一、“神七”上天,有书画作品搭载上天,书画家本人自然感到无上荣耀,但不知组织者是何用意,我想,植物种子、动物什么的会在太空发生基因变异什么的,书画作品能有何改变?经过太空旅后书画家水平会有提高吗?作品一下就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了?余甚为不解,想必此举定成为后人笑谈!

廿二、行书是介于正书与草书间的一种书体,书写自由度较大,靠近正书的为行楷,靠近草书的为行草,表现力最強,创作空间也最大,行书初看非常平淡自在,其实是表现最丰富,包容量也最大,诸如章法上的欹正,行气上的擒纵,结体上的显隐,运锋上的方园,藏露风格上的内壓,外拓等……。

廿三、学书临帖,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经历,先天素质,悟性,后天的学习情况都不一样,贵在自适自足,行有效为佳,古人的经验,今人的方法都不要生硬照搬。

廿四、学书应以用心为上,多体味、多实践,多思多想、其得必丰,进步也快。 临帖要多读帖 , 帖在看不在临,多读帖,读的烂熟于心,不必百遍千遍数地临。

廿五、林散说:“学书者勿与时人争高下,当与古人争一席地”。学书人应志存高远,多下功夫,多做学问,把散老此语作为“座右铭。

856938001417449478

廿六、用笔以中锋沉着为贵,中锋取其园,沉着取其定,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取其活泼,要静中有动,忌轻滑浮躁,笔不入纸。

廿七、习书始,我喜让学生从篆隶入手,多不解:“别人不都是从唐楷始吗?”我就会问:“唐朝人学书从何而始呢”?其中道理读一遍中国书法史就会明白了。

廿八、初学者应当弄清楚笔画起讫的力度,要知藏锋于笔内,起讫自在意中,而不是在形迹上的显露,这样就会有了含蓄的美态,而无嚣张弊病,所以,习字还是要学习一点篆隶笔意为好。

廿九、弘一法师说:“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按分值100分来算,章法应占50分,字占35分,墨色5分,印章10分。”这就是说章法很重要,理由也简单,一是统一,二是变化,三是整齐。

三十、当今书坛表面看很繁荣,参展像赶集,人们大都喜欢往人堆里挤, 摩肩接踵,凑个热闹, 喜欢跟风,什么作品可以参展,什么可以获奖,二王热了都来二王,唯独沒有自我,前些年什么主义,什么派、什么风的这几年也不见了踪影,其实还是名利心在起作用,跟风转得到的不是名就是利,也就争取到了话语权。反不跟风,朝沒人处钻,像与情人约会,月白风清,却俯仰自得,写的是心性,是自我。有的人喜爱热闹,而我独喜清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是一种境界,冷月无声、寒水自碧也是一种境界。

293193011388552497

三十一、临摹古人书,对临后要能进入背临才好,将所临帖时时研读,读后背临其字,默想其神,日久贯通,往往毕肖,若终日对临,固能肖其面目,但恐一日无帖,则茫无把握,反被古人法度所囿,不能摆脱窠臼,竞成苦境也。

三十二、黄宾虹先生曾将笔法总结为“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学书画者当于此多体悟。

三十三、作书当用新笔,取其锋尖齐整圆饱。善书者能使刚笔写出柔性,柔笔写出刚性,方因高手。 作画要用退笔,取其锋芒秃破不齐整,勾斫方有破碎老辣笔,方可避甜,熟,稚、嫩病。个中妙处,当多体悟。

三十四、潘天寿先生说:“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艺术高下,终在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曰:“境界非特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写真景物、真感情谓有境界。”故书画皆是此理,不能只着眼于形迹,而是要进入“受于眼,游于心”的性灵感悟的化境。

三十五、我的老师李刚田先生曾说:“品评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应从四个方面去看:首先要看其是否从传统中来;再看其是否把传统的东西变通融会而不是照样搬来;三看其是否有独立的风格;最后是要看作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是否有激情。”如果我们在品评别人作品时都从这几个方面着眼,就会有了正确的评判标准,当然也需要你对传统要有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

864582772822030367

三十六、学习书画的人对于传统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传统博大精深,传统是一个概念,不能狭隘地讲一种风格就是整个传统,传统的内容是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传统赋予不同的内容,整个传统是一个不断吸纳和扬弃的过程,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中的。今天我们视“唐人尚法”的颜柳书为传统,塾不知却被当年的文人视为“荡尽古法”。

三十七、作书画不可行笔太快,过快,则笔毫在纸上滑过,所作笔线必然浮薄,前人所说要使笔“留得住”,意在避免用笔轻浮浅薄,近日观齐白石画虾影像片段,齐先生画虾须是很慢的,如没看到过这个,皆以为就像是他的落款写的一样“白石一挥”呢!其实不然。

三十八、阁帖不可学,盖因翻刻太多而与原貌相丢甚远,学王可先从《集王圣教序》或唐摹本入手为佳。

三十九、写字运笔快要留得住、漫又不可使滞。 笔触上的回锋是要的,但不一定都要在行迹上处处显露出来,而是在笔势上有回旋与回敛意就可以了。

四十、临帖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追求,初学打基础阶段应该是以务求形似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就要以神为主,要形神兼顾,明代谢肇制说:‘’临帖,须先得其大意,自首至尾,从容玩味,看其用笔法,从何结构,作何结煞,体势发度,一一身处其地而仿佛如见,如此既久,方可下笔。下笔际,亦便勿求酷似,且须泛滥容与,且合且离,神游意会,久而久,得其大概,加以润色,即是传神手矣。”如何入帖,出帖是二个阶段,二个境界。

350624907899094859

四十一、习字临帖,要勤于思考,功夫不是简单的时间加数量,而是有效地学习积累,临摹实践中光动手不动脑,只顾一点一画地描摹,不考虑点画形态如何生成,也不去想字与字间的关系,这是效果最差的临帖办法,写再多,写再久也不会有多大出息,我称这样子临摹是下的‘’伪功夫”。

四十二、临摹的过程,既是学习方法技巧、提高手上功夫的过程,也是训练分析、加强理解、提高鉴赏能力的过程,对于某个碑帖,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应该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有然,不仅知道怎么写,还能知道为何要这样子写。这样就不会被动,不会盲目,效率自然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十三、学习书法,一方面要多临多写,一方面要看中国书法史、古人书论和名家法帖、碑刻。首先要把自己的眼光提上去,眼高手低不可怕,眼界高了,手会很快跟上去,而眼界不高才是进步的最大障碍。

四十四、书画道,学不得法或入邪道,乃一生硬伤,皓首穷年而终无所获。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可成功是必须要努力的!

四十五、多读书,书画家要提高修养,变化气质唯有多读书,所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对于人的气质的生华起着潜移默化的妙用,乃至可以医媚俗,化愚顽,启聪慧,消暴戾,去物欲,致祥和,达静笃。其境自高。

731711075016971867

四十六、学习书画年轻时拼的是才气,中年时拼的是学问,老年时就要看寿命了。

四十七、古人云: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腕弱笔痴,取与全亏,物状平扁,不能圆混是谓板;笔迹显露,用笔中凝,点画际妄生圭角,是谓刻;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是谓结。

四十八、用笔纸上,有轻重、疾徐、偏正、曲直法,然则: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

四十九、古人书论中讲的锥画沙、印印泥,是指的用力。折钗股,是指的截笔,屋漏痕,是指的收笔,截笔不使笔根着纸,收则笔尖返内。行笔要提得笔起,便是中锋,悬针则指的是笔尖往而不返。

352844588078750412

五十、古人云:笔有四势:“筋、骨、皮、肉”。笔绝而不断谓筋;缠转随骨谓皮;笔迹刚正而露节谓骨;起伏圆混而肥谓肉;书宜骨肉相辅,肉多则肥软,骨多则如薪,无骨则媚,无肉则刚劲太过,迹断则无筋。

五十一、行笔要涩,注意提按节奏,要有顿挫、不能滑过,行笔最忌滑与流,流、滑就泛力。

五十二、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如此,日久自有逐渐改观效。

五十三、初学用笔,规矩为先,不妨迟缓,万勿轻躁。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

五十四、品评佳书的标准:落笔得势,转折不混,向背合度,粗细相和,圆不直强,侧不扁塌,率不野,熟不甜,沉着,虚和,巧妙,浑成,平淡,心静神怡等!

五十五、作书用新笔,多取其锋尖,齐整园饱,善书者刚笔能用使柔,柔笔能用使刚。

867093005043186828

五十六、技术与艺术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技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功夫,艺术是各种修养后达到的境界。

五十六、创作不要老是写自己轻车熟路的内容,要经常写沒有写过的内容,使自己多动脑,多用心,多发 现自己的不足,常调动自己的创作意识和灵感。

五十七、技法可学而得,而书卷气须要多方面的知识养。临帖就是向前人学习,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得其意,忠其形,传其神。

五十八、书法的最高境界应是返璞归真,由有法到无法,随意天成,如入无人境。苏东坡说过“无意于佳乃佳”,他随意写的手扎就很好,古人留下的经典作品大多是手扎、便条等实用文字,很生活化的,所以好的作品都不是认真写出来的,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

五十九、古人书画多用熟纸,今人以用生纸为能,古意尽失。古人用笔多用健毫,而今人多喜软毫,故古人笔意多失。(附今日作甲骨文扇面)

六十、用笔要轻松,轻松出朝气。 *笔不用烦,要取烦中简;墨须用淡,要取淡中浓。于书于画莫不如此。

454678976651099843

六十一、躁笔概由草率而为,浮躁滿纸,都不足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悟此方知用笔妙。(此作写在硬纸板上,立姿写小字)

六十二、后世学二王者众,初唐多谨于法,中唐多富创意,宋人各有侧重,元人走向通俗,明人偏于张扬。究其原因:一是二王书迹多以摹、刻、临、仿传世,失真在所难免,二是魏晋的格调简远,后人多取其一面发挥,所以后世才出现了众多的创新,变化,真正宏扬二王精神的是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等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书家。

六十三、王羲书结字,看似风格明显,却没有明确可寻的规则,每字皆因势而变,“随波逐流‘’,结字无定式,这正是王书空间的活处。 *王书结字多有意想不到处。

六十四、王书用笔动作大多含于线内,提按转接多为暗过,且入力丰和,骨力洞达,古人称王书“遒丽‘’,指其线质刚柔相济,血肉丰美。

六十五、王书空间虽极尽变化,但字与字间的转接与过渡十分自然。结字看似风格明显,但却沒有明确可寻的规则,皆因势而变。但不夸张度形,但字势多有险绝,收放、聚散、开合皆在一定的度内。

870113551657184731

六十六、今人学习二王多自孙过庭、赵、米入手或出入于宋代刻帖,孙过庭入笔力度较轻,动作感不甚明显,赵书用笔较程式化,线质清秀,空间趋向匀称,米芾多刷字,谨严不够,只学这几家,未必一定能把握好王书。

六十七、《集王圣教序》是集字,是所有集王字最成功的作品,应是初学行书的首选范本,点画精到,但因是集字,又是刻本,故神气不够,临易得点画而失在行气,长期临习此本须注意此点不足。

六十八、魏晋书法少唐以后的程式,用笔率直,质感醇厚,今人学二王为求精致而回避直率,少了魏晋人书从隶而来的过程,正是今人学不好二王书的症结所在。

六十九、汉代隶书线质凝重,用笔暗过,这些都是写好二王必需的基础,沒有汉隶基础或铺垫,要学到二王的力度与质感是不容易的。

七十、书法不能全凭技法熟,熟到极致就成为了积习,要有生气,有稚趣才是上品,所以古人论书重熟后生,特别是写帖学一路更须注意。但初学者还是应先求熟练为佳。

370606353017641973

七十一、元.汤垕在《画鉴》中曰:观画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观书法也当先观韵,神采,次观章法、笔法、结构、墨法。

七十二、用墨须注意二点,一是研墨要浓,二是所用笔与水要清净,以清水净笔,蘸浓墨调用,即无灰暗无彩病。

七十三、字要写的轻松不费力才好,Xxx、Xxx、Xx等写的很好,但视其字觉其做的成份多,写的很费力,不轻松,不是在轻松的书写,少了些许率意。 *艺术还是以不吃力为佳,若是鼓努为力,络是有伤品格。(Xx代表书家名,因涉及当代书坛,故隐去姓名,请予谅解。)

七十四、绘画用墨,以油烟为好,写字则松烟为妙。 *用墨,干笔易好,湿笔难工,干笔重复者谓积,湿时重复谓破。

七十五、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所以学习书画印必须深入传统。 *学习书画印应多读名家大作,多临,多记,融贯胸中,落笔自有神助。

七十六、搞艺术的首重人品,人品低,书品、画品就低。历史上因人废字的废艺的大有人在。

七十七、作画不通书道,则画无笔,作书不通画理,则书少韵致。中国画以讲究笔墨韵味为主,可用色,也可不用色,应把颜色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否则,以色为主作画,应是俗格。

七十八、笪重光《书筏》字数不多,然深得书道神理,熟读此篇,可得用笔,用墨妙。

七十九、写字执笔要诀在一“提”字,提笔方能破信笔,故发笔处便要提笔起。信笔用偏力,提笔用全劲,直管提锋方能力透笔尖。

八十、黄賓虹曰:“自画法失传,古人用笔,存于篆隶,故画笔以金石家为上,工书法、诗文者次,作家当行,得于文人熏陶者又次。”是为高论。

八十一、清代书家宋曹说:“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书法约言》)所谓布置就是创作前要充分酝酿,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怎样过渡;所谓“神采”就是笔墨情趣。“布置本呼运心,神彩生于运笔”一旦考虑成熟,胸有成竹,就要毫不犹豫地放手挥毫,这样才能写出自然流畅、富有神彩的作品。

八十二、冯班在《钝吟书要》中曰:“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也就是说解决好用笔与结字是学好书法的关健。

八十三、初习书法,一般用兼毫,软硬适度,如能用羊毫最好,羊毫能掌控好,功夫才能过得硬,用羊毫能写出刚劲来,才是真本领。 *笔软则奇怪生焉,概软毫变化丰富故。隶书用笔须中锋,还裹毫而行,与篆书引行法略有不同。

八十四、笪重光在《书筏》中曰:“笔执使在横画,字立体在竖画,气舒展在撇捺,筋融结在纽转,脉络不断在丝牵,骨肉调停在饱满,趣呈露在勾点,光通明在分布,行间茂密在流贯,形势错落在奇正。”直接道出了构成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所必要的要素。又、横画发笔仰,竖画发笔俯,撇发笔重,捺发笔轻,折发笔顿,裹发笔圆,点发笔挫,钩发笔利,一呼发笔露,一应发笔藏,分布发笔宽,结构发笔紧,把用笔的方法讲的很明白,很透彻。深悟此中道理,可达事半功倍效。

八十五、笪重光在《书筏》中曰:“数画转接欲折,一画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必有病,分别行,则合法耳,横住锋或收或出(有上下出分)竖住锋或缩或垂(有悬针、摇缕别)、撇出锋或掣或卷,捺出锋或回或放。人知起笔藏锋未易,不知收笔出锋甚难。浑于八分,章草者始得,法在用笔合势,不关手腕强弱也”。有志于学书者,若把此几段书论弄懂了,也就把笔法弄清楚了。

908864063911178765

八十六、存心要恭,落笔要松,存心不恭,则下笔散漫。 *落笔不松,则无生动气势。

八十七、写帖一般字都较小,用笔要注重两端,提按顿挫,中段则一掠而过,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流畅清遒。写碑一般字都较大,用笔注重中段,提按起伏,两端则相对简单,这样写出来的字点画浑厚豪放。

八十八、读碑帖须认真,从其点画结构到整行通幅的气势都须细细参究,然后于临写时乃得心中有数。除小楷外,写字都应悬肘,只有提笔悬肘时方能使字的笔画四面打开。

八十九、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人多浮躁,书法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彻底退出了实用舞台,输入法代替了书写,很多人提笔忘字,(包括我自己,拿硬笔时常有)导致了社会性的书法驰废,书法成为了少数人的爱好或晚年赋闲的清娱活动,大众对于书法的认知已是很贫乏了,以后将会很难再出现能影响后人或几代人的大师了。

九十、写篆书可参看《说文》清人吴大徵《说文部首》,都是很好的学篆工具书,便于初学。篆书、隶书,乃至行书、小楷等都要写,样样都要学才好,一切碑帖也都要读,手头资料要尽量齐全,平时经常翻阅乃至临习,即使不习也要多看,学习一个时期以后,才专写一种或专写一体,这是由博而约的方法。也可先深入一家而后博学他体。

九十一、入手学书先作正书大字,以充腕力,然后再作小楷,正书既工,渐渐作作行楷,由行楷渐渐作草书,日久熟练则可习大草。

九十二、学画初需认真练笔,朝夕间,明窗静几,把笔染翰,或画枯枝夾叶,或画坡脚石块,如习书临帖一样,不时模仿树石,使枝叶生动飘荡,坡石磊落苍秀,方可住手,此练笔法也。

九十三、《石门铭》是一种”无为而治”的艺术境界,不刻意取巧,看似信手拈来,对每一笔线条的点画并不刻意于精到,但线条方圆交错,一顿挫极富弹性,一任自然,仙气十足,此碑被康有为了喻为“书中仙”。

九十四、龙门二十品中相对较成熟、较完整技巧表现的是《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一路,《郑长猷造像记》一路,则更生疏,更拙实,更粗率。

九十五、用纸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习惯,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紫毫笔线条易劲挺,羊毫笔更能写出刚劲来。

九十六、学习书法,取法要高古,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九十六、个人的审美趣味很重要,技法在其次。

九十七、张裕钊字生硬,不可学。

九十八、康有为书法,以平长孤线为基调,转折方圆兼备,线条粗拙,浑重,厚实,是善用羊毫的典范。

九十九、学篆书应从小篆学起,小篆精密,学好小篆再学其它篆书相对就容易了。

一OO、书家以简洁为上,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简至也,缛至也。

594202018249037679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