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图片20160308142612

 

《墨池学院-雪庐老师讲堂》点击查看详情

  耿峰,斋号雪庐,平山堂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总参书法创作院副院长,豫商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水墨清鉴》副主编,《水墨阵线》主编,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名家工作室。作品几十次参加全国,全军重大展览或获奖,被多处名胜古迹刻碑匾和公私机构收藏。

一、书法如果一味追求个性,追求新奇,必然会越来越表面,越来越远离本性,直至走向疯狂,应该追求共性,在共性中求神奇,就会越来越内在,越来越接近本性,直至走向开悟。

二、闲暇时总在想,喜欢书法的人生活在今天是幸运的,现代化印刷技术,网络,信息传播技术能将古人难得一见的书法精品化身千万尽展眼前,让人眼界大开,同时又觉得喜欢书法的人生活在今天又是不幸的,喧嚣的时代,浮躁的心态,快节奏的生活,面对太多的诱惑和选择,我们常常无所适从,身心疲惫。古代文人清闲、旷达、宁静的生活状态只能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向往而极难复制。近读王国维《人间词话》忽觉古人生活状态更适宜作诗填词和造就出一流的诗人、书画大家与学者。

56667972114922393

三、杨维祯曾说过:“艺必贵精,精而后化,化而后神”在他看来,学书必须经此三个阶段,首先要求精,惟其精,才能得古法精髓,才能深入精微地体会古法的真正由来,精是打基础。在精熟后才有可能进入“化”阶段,从艺终了最忌食古不化,所谓化古,就是如何把学过的古法进行拓展与延伸,最终自然和谐地流与笔端,从而提升到神的阶段,当然提升到神的阶段也是最难的,也是书家的终身的追求。

四、初学书法,我认为还是先从篆隶入手为好,篆隶笔法相对简单,可以很好体会中锋用笔,同时对于文字学就可以有一点常识,一个字一个字都有它的来源,都不是虚构的,一笔一画都不能随便乱写,由篆隶书入手不但写字进步快、起点高,而且兴趣也会加大。

五、艺术应提倡多样化和自由发展,不能强求格式的统一与审美一致,妍美只是传统的一种,雄强也是传统,拙扑也是传统,二王是传统的主流,但不是全部,在中国古代书论中,妍和丑是两个重要的审美内容,就像京剧中需有丑角一样,没有丑就沒有所谓的美,我们既要知道美,也不能排斥丑,傅山的“四宁四勿”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165956788063388462

六、凡临古人法书,须平心耐性为,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或见异思迁,俗话讲:“字无百日功”,入了此行须用一生的努力去学习。 临帖要心存“二心”,一个是“耐心”,一个是“精心”。

七、临帖不只是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注意临精到,找出共性,局部要放松,主笔要精准,细节可放松。 写字要“松” ,要松而不散,要轻松,放松,若思想负担重,患得患失 ,就不可能会有很好的发挥。 书家小字用手,大字用肘。

八、北宋以降,文人书画家都有“重神轻形”的倾向,沈括就说:“书画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以达意为目的是文人画的标准,凡是不能很好表达文人情感的绘画,无论如何“形似”描绘物象如何逼真,也终不入流。

九、孙过庭《书谱》是学书者应该反复精读细研的基础理论著作,它的内容极为丰富,深刻,对书法源流,书体特点,书品标准,流派利弊,特别是对书法的本质特征等都有极其精辟的见解。书法也很好,但初学草书者不宜先学,易于把字写散,草书入门可先选怀素《小草千字文》入手为宜。

十、古人以为“书画妙,当以神会”,欣赏书画观形还是观韵是雅与俗的最大分界。

554992327863206394

十一、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什么是书画中的韵呢?沈鹏先生认为:“韵虽是各门艺术共有,但首先是诗的特征”。我认为这是对韵最好的解释。

十二、学习书法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急于求成,要亲近传统,不迷失时尚,要淘染书本,体悟生活,渐学、渐养。

十三、字要写活有神采,有气态,线条首先要活,要灵便、自然舒展为佳。 线条要活,首先用腕要活,二是手指要活,笔管要随指转动,捻管,转管,随线条方向而自然生发。

十四、习书初,可任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经典碑帖,日写数行,不必描头画脚,但求得神气,有那么一点帖子上的意思就好,临帖不过是得一规模,非是作古人奴隶,临七八分像即可,临至半年、八个月后可再换一种。郑桥说:“十分学要三分拋,各有灵苗各自标,”

十五、态度取决成败

845389882823822441

十六、为艺要静心修为才佳,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居住环境,交流方式的改变,书家本身学养,审美,艺术追求也与古人相去甚远,如果静不下心来,疲于应酬,没有古人穷其一生干一件事的毅力与安静的心境,就很难进入最佳状态,写字只为参展而远离生活,远离修身修为,只讲视觉冲击力和吸引眼球,就很难把心灵的倾诉,真情的流露自然而然的诉诸笔端,如此,则韵致何求!

十七、清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曰:“凡学画者,得名家真本,须息心静气再四玩索,然后含毫伸纸,略取大意,兴所到,即彼疏我密,彼密我疏,彼淡我浓,彼浓吾淡,皆无不可,不必规规于淺深,远近,长短,阔狹间也,久而领其旨趣,吸其元神,自然生面顿开。”吾以为学书也当如此,不可只作书奴。

十八、写大字须用大笔,千万不能用小笔,宁可用大笔写小字,也不要用小笔写大字,(但也有例外,王镛先生即是小笔写大字,求其蒼茫)

十九、学画要先学书,未有不能书字而能画者,治印亦然。画,印书法是基础,欲要当大师可习金文,欲要当大家可习隶书、魏碑,欲要当名家可习行草。篆刻则要以秦汉为宗!

廿、自古至今,大凡艺术成就极高者,无不勤奋一生,苦苦以求。吾师李刚田先生曾刻印一方“追我时光廿年”,治学十分勤勉,八十年代常常在办公室刻印、作书至深夜,饿了就用饼干充饥。 画家于希宁九十多岁了,还柱杖在地上画大画,台湾画家余国松说:“人生太短暂了,沒有给我可以浪费的时间,”至今已八十多岁高龄了,仍坚持每日作画不辍!

289141206840872883

廿一、“神七”上天,有书画作品搭载上天,书画家本人自然感到无上荣耀,但不知组织者是何用意,我想,植物种子、动物什么的会在太空发生基因变异什么的,书画作品能有何改变?经过太空旅后书画家水平会有提高吗?作品一下就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了?余甚为不解,想必此举定成为后人笑谈!

廿二、行书是介于正书与草书间的一种书体,书写自由度较大,靠近正书的为行楷,靠近草书的为行草,表现力最強,创作空间也最大,行书初看非常平淡自在,其实是表现最丰富,包容量也最大,诸如章法上的欹正,行气上的擒纵,结体上的显隐,运锋上的方园,藏露风格上的内壓,外拓等……。

廿三、学书临帖,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经历,先天素质,悟性,后天的学习情况都不一样,贵在自适自足,行有效为佳,古人的经验,今人的方法都不要生硬照搬。

廿四、学书应以用心为上,多体味、多实践,多思多想、其得必丰,进步也快。 临帖要多读帖 , 帖在看不在临,多读帖,读的烂熟于心,不必百遍千遍数地临。

廿五、林散说:“学书者勿与时人争高下,当与古人争一席地”。学书人应志存高远,多下功夫,多做学问,把散老此语作为“座右铭。

856938001417449478

廿六、用笔以中锋沉着为贵,中锋取其园,沉着取其定,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取其活泼,要静中有动,忌轻滑浮躁,笔不入纸。

廿七、习书始,我喜让学生从篆隶入手,多不解:“别人不都是从唐楷始吗?”我就会问:“唐朝人学书从何而始呢”?其中道理读一遍中国书法史就会明白了。

廿八、初学者应当弄清楚笔画起讫的力度,要知藏锋于笔内,起讫自在意中,而不是在形迹上的显露,这样就会有了含蓄的美态,而无嚣张弊病,所以,习字还是要学习一点篆隶笔意为好。

廿九、弘一法师说:“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按分值100分来算,章法应占50分,字占35分,墨色5分,印章10分。”这就是说章法很重要,理由也简单,一是统一,二是变化,三是整齐。

三十、当今书坛表面看很繁荣,参展像赶集,人们大都喜欢往人堆里挤, 摩肩接踵,凑个热闹, 喜欢跟风,什么作品可以参展,什么可以获奖,二王热了都来二王,唯独沒有自我,前些年什么主义,什么派、什么风的这几年也不见了踪影,其实还是名利心在起作用,跟风转得到的不是名就是利,也就争取到了话语权。反不跟风,朝沒人处钻,像与情人约会,月白风清,却俯仰自得,写的是心性,是自我。有的人喜爱热闹,而我独喜清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是一种境界,冷月无声、寒水自碧也是一种境界。

293193011388552497

三十一、临摹古人书,对临后要能进入背临才好,将所临帖时时研读,读后背临其字,默想其神,日久贯通,往往毕肖,若终日对临,固能肖其面目,但恐一日无帖,则茫无把握,反被古人法度所囿,不能摆脱窠臼,竞成苦境也。

三十二、黄宾虹先生曾将笔法总结为“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学书画者当于此多体悟。

三十三、作书当用新笔,取其锋尖齐整圆饱。善书者能使刚笔写出柔性,柔笔写出刚性,方因高手。 作画要用退笔,取其锋芒秃破不齐整,勾斫方有破碎老辣笔,方可避甜,熟,稚、嫩病。个中妙处,当多体悟。

三十四、潘天寿先生说:“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艺术高下,终在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曰:“境界非特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写真景物、真感情谓有境界。”故书画皆是此理,不能只着眼于形迹,而是要进入“受于眼,游于心”的性灵感悟的化境。

三十五、我的老师李刚田先生曾说:“品评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应从四个方面去看:首先要看其是否从传统中来;再看其是否把传统的东西变通融会而不是照样搬来;三看其是否有独立的风格;最后是要看作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是否有激情。”如果我们在品评别人作品时都从这几个方面着眼,就会有了正确的评判标准,当然也需要你对传统要有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

864582772822030367

三十六、学习书画的人对于传统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传统博大精深,传统是一个概念,不能狭隘地讲一种风格就是整个传统,传统的内容是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传统赋予不同的内容,整个传统是一个不断吸纳和扬弃的过程,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中的。今天我们视“唐人尚法”的颜柳书为传统,塾不知却被当年的文人视为“荡尽古法”。

三十七、作书画不可行笔太快,过快,则笔毫在纸上滑过,所作笔线必然浮薄,前人所说要使笔“留得住”,意在避免用笔轻浮浅薄,近日观齐白石画虾影像片段,齐先生画虾须是很慢的,如没看到过这个,皆以为就像是他的落款写的一样“白石一挥”呢!其实不然。

三十八、阁帖不可学,盖因翻刻太多而与原貌相丢甚远,学王可先从《集王圣教序》或唐摹本入手为佳。

三十九、写字运笔快要留得住、漫又不可使滞。 笔触上的回锋是要的,但不一定都要在行迹上处处显露出来,而是在笔势上有回旋与回敛意就可以了。

四十、临帖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追求,初学打基础阶段应该是以务求形似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就要以神为主,要形神兼顾,明代谢肇制说:‘’临帖,须先得其大意,自首至尾,从容玩味,看其用笔法,从何结构,作何结煞,体势发度,一一身处其地而仿佛如见,如此既久,方可下笔。下笔际,亦便勿求酷似,且须泛滥容与,且合且离,神游意会,久而久,得其大概,加以润色,即是传神手矣。”如何入帖,出帖是二个阶段,二个境界。

350624907899094859

四十一、习字临帖,要勤于思考,功夫不是简单的时间加数量,而是有效地学习积累,临摹实践中光动手不动脑,只顾一点一画地描摹,不考虑点画形态如何生成,也不去想字与字间的关系,这是效果最差的临帖办法,写再多,写再久也不会有多大出息,我称这样子临摹是下的‘’伪功夫”。

四十二、临摹的过程,既是学习方法技巧、提高手上功夫的过程,也是训练分析、加强理解、提高鉴赏能力的过程,对于某个碑帖,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应该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有然,不仅知道怎么写,还能知道为何要这样子写。这样就不会被动,不会盲目,效率自然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十三、学习书法,一方面要多临多写,一方面要看中国书法史、古人书论和名家法帖、碑刻。首先要把自己的眼光提上去,眼高手低不可怕,眼界高了,手会很快跟上去,而眼界不高才是进步的最大障碍。

四十四、书画道,学不得法或入邪道,乃一生硬伤,皓首穷年而终无所获。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可成功是必须要努力的!

四十五、多读书,书画家要提高修养,变化气质唯有多读书,所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对于人的气质的生华起着潜移默化的妙用,乃至可以医媚俗,化愚顽,启聪慧,消暴戾,去物欲,致祥和,达静笃。其境自高。

731711075016971867

四十六、学习书画年轻时拼的是才气,中年时拼的是学问,老年时就要看寿命了。

四十七、古人云: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腕弱笔痴,取与全亏,物状平扁,不能圆混是谓板;笔迹显露,用笔中凝,点画际妄生圭角,是谓刻;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是谓结。

四十八、用笔纸上,有轻重、疾徐、偏正、曲直法,然则: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

四十九、古人书论中讲的锥画沙、印印泥,是指的用力。折钗股,是指的截笔,屋漏痕,是指的收笔,截笔不使笔根着纸,收则笔尖返内。行笔要提得笔起,便是中锋,悬针则指的是笔尖往而不返。

352844588078750412

五十、古人云:笔有四势:“筋、骨、皮、肉”。笔绝而不断谓筋;缠转随骨谓皮;笔迹刚正而露节谓骨;起伏圆混而肥谓肉;书宜骨肉相辅,肉多则肥软,骨多则如薪,无骨则媚,无肉则刚劲太过,迹断则无筋。

五十一、行笔要涩,注意提按节奏,要有顿挫、不能滑过,行笔最忌滑与流,流、滑就泛力。

五十二、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如此,日久自有逐渐改观效。

五十三、初学用笔,规矩为先,不妨迟缓,万勿轻躁。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

五十四、品评佳书的标准:落笔得势,转折不混,向背合度,粗细相和,圆不直强,侧不扁塌,率不野,熟不甜,沉着,虚和,巧妙,浑成,平淡,心静神怡等!

五十五、作书用新笔,多取其锋尖,齐整园饱,善书者刚笔能用使柔,柔笔能用使刚。

867093005043186828

五十六、技术与艺术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技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功夫,艺术是各种修养后达到的境界。

五十六、创作不要老是写自己轻车熟路的内容,要经常写沒有写过的内容,使自己多动脑,多用心,多发 现自己的不足,常调动自己的创作意识和灵感。

五十七、技法可学而得,而书卷气须要多方面的知识养。临帖就是向前人学习,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得其意,忠其形,传其神。

五十八、书法的最高境界应是返璞归真,由有法到无法,随意天成,如入无人境。苏东坡说过“无意于佳乃佳”,他随意写的手扎就很好,古人留下的经典作品大多是手扎、便条等实用文字,很生活化的,所以好的作品都不是认真写出来的,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

五十九、古人书画多用熟纸,今人以用生纸为能,古意尽失。古人用笔多用健毫,而今人多喜软毫,故古人笔意多失。(附今日作甲骨文扇面)

六十、用笔要轻松,轻松出朝气。 *笔不用烦,要取烦中简;墨须用淡,要取淡中浓。于书于画莫不如此。

454678976651099843

六十一、躁笔概由草率而为,浮躁滿纸,都不足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悟此方知用笔妙。(此作写在硬纸板上,立姿写小字)

六十二、后世学二王者众,初唐多谨于法,中唐多富创意,宋人各有侧重,元人走向通俗,明人偏于张扬。究其原因:一是二王书迹多以摹、刻、临、仿传世,失真在所难免,二是魏晋的格调简远,后人多取其一面发挥,所以后世才出现了众多的创新,变化,真正宏扬二王精神的是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等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书家。

六十三、王羲书结字,看似风格明显,却没有明确可寻的规则,每字皆因势而变,“随波逐流‘’,结字无定式,这正是王书空间的活处。 *王书结字多有意想不到处。

六十四、王书用笔动作大多含于线内,提按转接多为暗过,且入力丰和,骨力洞达,古人称王书“遒丽‘’,指其线质刚柔相济,血肉丰美。

六十五、王书空间虽极尽变化,但字与字间的转接与过渡十分自然。结字看似风格明显,但却沒有明确可寻的规则,皆因势而变。但不夸张度形,但字势多有险绝,收放、聚散、开合皆在一定的度内。

870113551657184731

六十六、今人学习二王多自孙过庭、赵、米入手或出入于宋代刻帖,孙过庭入笔力度较轻,动作感不甚明显,赵书用笔较程式化,线质清秀,空间趋向匀称,米芾多刷字,谨严不够,只学这几家,未必一定能把握好王书。

六十七、《集王圣教序》是集字,是所有集王字最成功的作品,应是初学行书的首选范本,点画精到,但因是集字,又是刻本,故神气不够,临易得点画而失在行气,长期临习此本须注意此点不足。

六十八、魏晋书法少唐以后的程式,用笔率直,质感醇厚,今人学二王为求精致而回避直率,少了魏晋人书从隶而来的过程,正是今人学不好二王书的症结所在。

六十九、汉代隶书线质凝重,用笔暗过,这些都是写好二王必需的基础,沒有汉隶基础或铺垫,要学到二王的力度与质感是不容易的。

七十、书法不能全凭技法熟,熟到极致就成为了积习,要有生气,有稚趣才是上品,所以古人论书重熟后生,特别是写帖学一路更须注意。但初学者还是应先求熟练为佳。

370606353017641973

七十一、元.汤垕在《画鉴》中曰:观画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观书法也当先观韵,神采,次观章法、笔法、结构、墨法。

七十二、用墨须注意二点,一是研墨要浓,二是所用笔与水要清净,以清水净笔,蘸浓墨调用,即无灰暗无彩病。

七十三、字要写的轻松不费力才好,Xxx、Xxx、Xx等写的很好,但视其字觉其做的成份多,写的很费力,不轻松,不是在轻松的书写,少了些许率意。 *艺术还是以不吃力为佳,若是鼓努为力,络是有伤品格。(Xx代表书家名,因涉及当代书坛,故隐去姓名,请予谅解。)

七十四、绘画用墨,以油烟为好,写字则松烟为妙。 *用墨,干笔易好,湿笔难工,干笔重复者谓积,湿时重复谓破。

七十五、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所以学习书画印必须深入传统。 *学习书画印应多读名家大作,多临,多记,融贯胸中,落笔自有神助。

七十六、搞艺术的首重人品,人品低,书品、画品就低。历史上因人废字的废艺的大有人在。

七十七、作画不通书道,则画无笔,作书不通画理,则书少韵致。中国画以讲究笔墨韵味为主,可用色,也可不用色,应把颜色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否则,以色为主作画,应是俗格。

七十八、笪重光《书筏》字数不多,然深得书道神理,熟读此篇,可得用笔,用墨妙。

七十九、写字执笔要诀在一“提”字,提笔方能破信笔,故发笔处便要提笔起。信笔用偏力,提笔用全劲,直管提锋方能力透笔尖。

八十、黄賓虹曰:“自画法失传,古人用笔,存于篆隶,故画笔以金石家为上,工书法、诗文者次,作家当行,得于文人熏陶者又次。”是为高论。

八十一、清代书家宋曹说:“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书法约言》)所谓布置就是创作前要充分酝酿,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怎样过渡;所谓“神采”就是笔墨情趣。“布置本呼运心,神彩生于运笔”一旦考虑成熟,胸有成竹,就要毫不犹豫地放手挥毫,这样才能写出自然流畅、富有神彩的作品。

八十二、冯班在《钝吟书要》中曰:“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也就是说解决好用笔与结字是学好书法的关健。

八十三、初习书法,一般用兼毫,软硬适度,如能用羊毫最好,羊毫能掌控好,功夫才能过得硬,用羊毫能写出刚劲来,才是真本领。 *笔软则奇怪生焉,概软毫变化丰富故。隶书用笔须中锋,还裹毫而行,与篆书引行法略有不同。

八十四、笪重光在《书筏》中曰:“笔执使在横画,字立体在竖画,气舒展在撇捺,筋融结在纽转,脉络不断在丝牵,骨肉调停在饱满,趣呈露在勾点,光通明在分布,行间茂密在流贯,形势错落在奇正。”直接道出了构成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所必要的要素。又、横画发笔仰,竖画发笔俯,撇发笔重,捺发笔轻,折发笔顿,裹发笔圆,点发笔挫,钩发笔利,一呼发笔露,一应发笔藏,分布发笔宽,结构发笔紧,把用笔的方法讲的很明白,很透彻。深悟此中道理,可达事半功倍效。

八十五、笪重光在《书筏》中曰:“数画转接欲折,一画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必有病,分别行,则合法耳,横住锋或收或出(有上下出分)竖住锋或缩或垂(有悬针、摇缕别)、撇出锋或掣或卷,捺出锋或回或放。人知起笔藏锋未易,不知收笔出锋甚难。浑于八分,章草者始得,法在用笔合势,不关手腕强弱也”。有志于学书者,若把此几段书论弄懂了,也就把笔法弄清楚了。

908864063911178765

八十六、存心要恭,落笔要松,存心不恭,则下笔散漫。 *落笔不松,则无生动气势。

八十七、写帖一般字都较小,用笔要注重两端,提按顿挫,中段则一掠而过,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流畅清遒。写碑一般字都较大,用笔注重中段,提按起伏,两端则相对简单,这样写出来的字点画浑厚豪放。

八十八、读碑帖须认真,从其点画结构到整行通幅的气势都须细细参究,然后于临写时乃得心中有数。除小楷外,写字都应悬肘,只有提笔悬肘时方能使字的笔画四面打开。

八十九、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人多浮躁,书法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彻底退出了实用舞台,输入法代替了书写,很多人提笔忘字,(包括我自己,拿硬笔时常有)导致了社会性的书法驰废,书法成为了少数人的爱好或晚年赋闲的清娱活动,大众对于书法的认知已是很贫乏了,以后将会很难再出现能影响后人或几代人的大师了。

九十、写篆书可参看《说文》清人吴大徵《说文部首》,都是很好的学篆工具书,便于初学。篆书、隶书,乃至行书、小楷等都要写,样样都要学才好,一切碑帖也都要读,手头资料要尽量齐全,平时经常翻阅乃至临习,即使不习也要多看,学习一个时期以后,才专写一种或专写一体,这是由博而约的方法。也可先深入一家而后博学他体。

九十一、入手学书先作正书大字,以充腕力,然后再作小楷,正书既工,渐渐作作行楷,由行楷渐渐作草书,日久熟练则可习大草。

九十二、学画初需认真练笔,朝夕间,明窗静几,把笔染翰,或画枯枝夾叶,或画坡脚石块,如习书临帖一样,不时模仿树石,使枝叶生动飘荡,坡石磊落苍秀,方可住手,此练笔法也。

九十三、《石门铭》是一种”无为而治”的艺术境界,不刻意取巧,看似信手拈来,对每一笔线条的点画并不刻意于精到,但线条方圆交错,一顿挫极富弹性,一任自然,仙气十足,此碑被康有为了喻为“书中仙”。

九十四、龙门二十品中相对较成熟、较完整技巧表现的是《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一路,《郑长猷造像记》一路,则更生疏,更拙实,更粗率。

九十五、用纸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习惯,厚纸用墨要带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紫毫笔线条易劲挺,羊毫笔更能写出刚劲来。

九十六、学习书法,取法要高古,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九十六、个人的审美趣味很重要,技法在其次。

九十七、张裕钊字生硬,不可学。

九十八、康有为书法,以平长孤线为基调,转折方圆兼备,线条粗拙,浑重,厚实,是善用羊毫的典范。

九十九、学篆书应从小篆学起,小篆精密,学好小篆再学其它篆书相对就容易了。

一OO、书家以简洁为上,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简至也,缛至也。

594202018249037679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