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石门颂》是圆笔中的典范,那方笔的代表就无疑是《张迁碑》了。《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中平三年立,石存山东泰安岱庙。

《张迁碑》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笔画坚实有力,气力雄健,点画间距紧凑而不局促,字体严密方整,朴厚中见灵巧,外形方整,是方笔一路的极品

微信图片_20170721141627

历来隶书中的方笔和古拙风格,非《张迁碑》莫属。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法家称道。

粗略一看,《张迁碑》似乎毫不经意,随手而成的作品,但是认真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属于“拙、重、大”的典型。

所谓古拙,不是笨拙,是兼具质朴和浑厚的大巧若拙“重”是指其点画间的粗重,“大”是说整个气象,大气。如果单从技法上分析,不难发现取得这种效果的几种主要用笔结体方法。

976436694226186489

用笔来看,《张迁碑》是汉隶横平竖直的典型,正因为这种横平竖直,使其拙味更加突出。起笔、收笔都是以方笔为主,即使“蚕头燕尾”的笔画,起笔也为方头。“雁尾“重顿之后再轻轻收笔。折笔处以硬折为主,横画和竖画搭建处,以方形折角。点都比较小,多呈三角形或短小的竖画。

结体的方面看,每一个走是长方形或者扁方形,在外框 大致定下来以后,字内的点画有一些小的变化,这种结构一般称为外紧内松或中疏外密,拙中寓巧,收放关系处理的得当,足以体现匠心。

微信图片_20170721142744

字内偏旁关系处理方法呈现多样性有左收右放的,有左放右收的,上放下收或者上收下放的。正因为这种多样化的处理关系,使各字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张迁碑》显得灵活多变,尤其上放下收的处理,显得拙朴憨厚,天真自然,生气十足。

微信图片_20170721142747

如果临写汉隶,要求多变《张迁碑》是极好的范本。临摹时候要注意,《张迁碑》虽然以方笔为主,但绝不是一成不变,只是以方笔为多,圆笔为辅,切不可一方到底,显得呆板滞涩。

临写方笔的时候要用毛笔的侧面切入然后适当捻管,不可出现拖尾现象。笔画要干净利落,如刀切斧凿般斩钉截铁。

微信图片_20170707114723

说了这么多

学习《张迁碑》

如何做到 点画结构创作 一手抓

ea98ea9a53b24a499e943fe35b6cfcc4_th

可以做到

姜新初肖像

姜新初

姜新初别署畅墨堂,湖南娄底人,大学文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学修养与书法.第四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湖南书画》副总编,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书法学专家库成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

入展获奖: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首届全国篆书展(获提名奖)

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获最高奖)

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第三届全国草书作品展

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

第二届全国扇面书法展

第三届“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书法展

“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中华“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

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

微信图片_20170721144619

牛

行书2

牛

姜新初楷书李颀诗送陈章甫

牛

姜新初小楷桃花源记局部1

牛

隶书雨晴烟晚

牛

行书对联

牛

_姜新初隶书对联文章宜养性气节重修身

微信图片_20170721145209

牛

微信图片_20170721143342


7月29日 19:00

两届兰亭奖获奖者  姜新初老师

教你 点画结构创作 一手抓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2017-5-10-1

姜新初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名家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170706153342

微信图片_20170706153346

微信图片_20170706153339

cof

oznor

微信图片_20170706153412

微信图片_20170706153417


【问】

此人书法如何

【看】

欧阳中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入端正之门。

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全昌恂恂儒雅,书文俱佳。其楷书胎息河南,行书取法元章,皆能登堂入室,挹其规模。当其自作,复能兼融他家,而无生硬,更属难得。既有此根柢矣,近岁又将济之以学问,吾知其必有所成也。盖诗文书画,最需涵濡,持之以恒,日久自可芬芳。

王学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秘书长、解放军总参书法院院长)

全昌的字耐看,我认为首先得一个“正”字,正而能立;其次得一个“清”字,清则有品。书家的涵养,现在是个容易忽视的问题,所幸这方面全昌都注意到了。加上又能不急不燥,这在青年一批中是很难得的,我相信全昌的路会越走越宽。

罗红胜:(中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苏轼在《和子由论书》诗中有“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之语,我觉得以此语来概括全昌的书法是非常贴切的。全昌书法取法二王、李邕、杨凝式等,其笔法流美而不乏骨力,结体疏朗古拙而不失端庄,章法整饬而不显呆板。通篇给人以一种清朗俊拔、朴厚端严之感。

李正庚:(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全昌书法清新雅丽,韵致婉媚。这点可以从他最擅长的行楷书中看到。他的行楷书既有唐楷的规矩,又有魏碑的生动,其间略带行书意趣,显得活泼多姿。仔细看他的下笔处,或擫笔回锋,或一拓直下,或顿挫暗行,笔笔交代得清清楚楚。结体讲究,善于经营位置,极富立体感。

写此书法者谁

钟 全 昌

微信图片_20170706155508


钟全昌,男,1983年生于湖南益阳。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硕士,湘潭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湖南省委宣传部《全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2010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导师为我国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和叶培贵教授。主攻楷书和行书。楷书师法欧阳询、褚遂良,兼及魏晋;行书以米南宫为基,上溯李北海和二王。著有《钟全昌书法》《学书引鉴——阴符经解析》《中学生必背古诗文硬笔字帖》《古诗素描》(合著)等,在《湖南日报》《艺术中国》《益阳日报》等发表文艺评论十多篇。


想学吗

(视频 + 讲解)


8月9日 19:00

《集王圣教序》  临习技法

课程开课

第一节课  1元试听

2017-5-10-1

钟全昌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公告-虚假消息通报】

  各位墨友,今日接到墨友举报,有人自称墨池工作人员,宣称墨池会删除墨友账户和作品,以此要求墨友添加其微信。

墨池官方在此提醒大家,该消息为虚假内容,不要上当受骗。

墨池不会无故删除任何墨友的账户和帖子。

*墨池工作人员微信公布如下:小欧(mochixiaoou)、麦嘉(mochimaijia)、小蓉(mochijiemo)、小玉(mochilupan)、小青(mochixiaoqing)。

*墨池将采用法律手段追究其责任。

2017年7月21日

微信图片_20170721102220 微信图片_20170721102225 微信图片_20170721102229

微信图片_20170710164914

·


起落之间,山河涌动

任意千般色,归真一统

书法的人还是喜欢静静地上一副字

柔软的豪既可行云如流水

亦能刚劲有力

你的风骨,跃然而

4a339e7e5ae74d9d5b36f273a827149d


好友 (1)

2017 年 8 月 5 日

陈泓凌线下活动见面会拉开序幕

茶水饮品

可以喝喝

茶润心,光阴如蝉,给生活沉淀出一份清澄

可以

与书友们一起欣赏作品交流书法

001nqCdtgy6SB3k0DzE5e&690

可以聆听

陈泓凌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

讲座

《篆书的精气神》讲座

更有

激动万分现场互动环节

创作! 点评! 问答!

畅所欲言,岂不快哉!

墨圈

活 动 安 排


时间:8 月 5 日  19:00——21:00

19:00——20:00 丨 墨池学院导师  陈泓凌 主题讲座 《篆书的精气神》

20:00——21:00 丨 互动环节

详细内容如下 ☟

1、现场创作——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2、作品点评

3、问答互动


收费免费


联系方式☟

联系人任东      
微信号dongdong637078

(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

微信图片_20170721103159

联系电话13830813368


见面会地址南京市玄武区中央路302号创意中央园区内

微信图片_20170720170855


微信图片_20170720171042

陈泓凌,別署燕堂,室名文心书屋,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空军十大“文艺之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理事。

作品发表于《解放军报》、《空军报》、《解放军画报》、《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篆刻》、《青少年书法》等。


 

微信图片_20170720171612

热烈欢迎

广大书友前去陈泓凌老师见面会

欣赏交流

本次见面会活动免费

千万别错过哦!

1

2俞和临王羲之张芝书札

 

俞和一生致力于书法,精各体。书法冲淡安恬。其突出的成就,不在行书,而在章草和篆隶。现存的《临张芝书》虽是临作,但自创的成分已不少。王世贞说他“用章草书《急就章》,觉古色蔼然”。元代的章草,较唐宋是大为起色的。赵、邓复古写《急就章》,都有矫揉造作之失,临的成分多,古意并不是很多。以后康里子山、杨维桢以章草笔意入今草,大开草书新面貌,当是草书的新变。后来的方从义、宋克也均在章草上下过苦功。俞和是其中一位杰出者。他天分高,悟性笔性均好,故其“临”书,不但形态上相似,而且“古色蔼然”,意味也出来了。尤为可贵的是用笔上自然率直,捺脚的形态变化多,可见笔法上变化也多,故虽是以己意临书,实为创作了。现存故宫博物院的章草诗帖,是行书中杂章草,已很见功力的创新之作了。

俞和的《千字文篆隶册》也是有新意的作品。其篆书,结字简洁随意,用笔上大胆参以方笔,故有刚健清新之气;其隶书,也用汉隶的方笔,线条秀劲中有质朴也无故作修饰的匠气,因而比他秀润有余的行书来,显得更为古朴而有书卷气。这说明,俞和并不是赵孟頫的影子,也是有个性的书家。

—— END ——

IMG_9602

 

各位热爱书法的小伙伴们大家好!今天小编通过微信超时空1.0版对明清之际的著名书法家——神笔王铎进行专访,请大神和大家聊一聊行草书的学习。下面有请明清浪漫书风的代表人物——王铎老师登场!
IMG_9603

小编好,各位粉丝大家好!我是王铎,为了感谢大家,先上帅气画像一张,大家可以收藏微信图片_20170721093923

明清最帅书法家——王铎

IMG_9602

0爱豆好!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机智小编好鸡冻
IMG_9603 

00
IMG_9602

Sorry,情绪一度有些失控话不多说,今天想采访下王铎大神,如何才能写好行草书
IMG_9603 

这个嘛,我只想说行草书很难,入坑要谨慎。
IMG_9602
已经入坑好多年,大神我该如何?真心求教。
IMG_9603

我想,首先你得打好一个书的基础,楷书的意义在于掌握基本用笔结体,只有这样的基础才能帮我我们过度到行草书的书写。历代的行草大家楷书可写得都不错,比如我自己,给你看看我临摹的锺繇楷书
微信图片_20170721094449

王铎《临锺繇贺捷表》

IMG_9602
 
011
爱豆写的好棒!看来小编回头得好好写一写楷书,打好点画基础。那么请问接下来应该如何进入到行书的学习呢?
IMG_9603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四个字:好好临帖。我的一生都在专注于临帖。大家可以看看我的《拟山园帖》,此帖合计十卷,包含103种书法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我的临古之作微信图片_20170721094703

王铎《拟山园帖》所临魏晋古帖

IMG_9602

崇拜!魏晋风度,跃然纸上!那么请问大神,我们该选择哪些法帖作为范本去学习呢?
IMG_9603

要说写行草书的话,那么必然是要选择《集王圣教序》《淳化阁帖》、《褚摹兰亭》这三本法帖了,把这三本写写好,行草书不用愁
IMG_9602

选帖很重要!讲道理选择《集王圣教序》和《淳化阁帖》我能懂,可是为什么要选《褚摹兰亭》呢?冯承素摹本不是很美吗?

IMG_9603

 
这个问题问得好!想必很多人都对此感到困惑。冯承素摹本丝丝入扣,世人都认为它最接近原帖,但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它是的,不是写的,难以把握用笔。《褚摹兰亭》则以临写为主,辅以钩摹,从中可以掌握用笔方法,找到书写感觉。我的偶像宋代米芾,评价《褚摹兰亭》“落笔直书”、“清润有秀气,转摺芒锷备尽,与真无异,非知书者所不能到。”他还将《褚摹兰亭》视作珍玩,爱不释手,悉意临摹,从中受益良多。
IMG_9602
02那么想必大神您也很喜爱《褚摹兰亭》吧。
IMG_9603
那当然了,《褚兰亭》,予寝处焉!
IMG_9602
额,能不能说明白些,小编小时候语文没认真学。
IMG_9603

意思就是我睡觉的地方都放着《褚摹兰亭》,睡觉都得抱着它!
IMG_9602

那小编回去也抱着《褚摹兰亭》睡觉。
IMG_9603

重要的不是抱着睡觉,而是要多读帖、多临帖。
IMG_9602

明白!今后一定好好学习《褚摹兰亭》。感谢王铎老师接受本次采访,为大家的书法学习指路!
IMG_9603 

同样感谢你,各位再见!
IMG_9602

大神再见!想必大家今晚也想抱着《兰亭序》睡觉吧,下面小编放出自己珍藏的《王铎临褚摹兰亭》、《褚摹兰亭》、《褚摹兰亭黄绢本》高清原图,给大家一次抱个够!

一、王铎临《褚摹兰亭》

微信图片_20170721095223

二、《褚摹兰亭黄绢本》

微信图片_20170721095241

三、《褚摹兰亭》

微信图片_20170721095407

 今天的放送就到这里,各位下次再见!

1
这不是褚遂良写的《雁塔圣教序》吗?
不,这是清代褚楷高手的临作!

唐代张怀瓘评级褚遂良楷书:“瑶台青琐,窅映春林,婵娟美女,不胜罗绮。”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无疑是褚楷的巅峰之作,历代无数书家将其视作学楷范本。上面这件精彩的临作,出自清代康乾年间的著名书法家王澍

2
王澍

王澍(1668-1739),字若林、篛林、若霖,号虚舟,又号二泉寓客,虚舟子、随园子、竹云、恭寿老人、良常山人等,金坛人,后移居无锡。王澍是一位活跃在清代康乾之际的书法大家,他系出名门,一生仕途坦荡。王澍在书法实践上取法高古、涉猎广泛,于篆书、楷书、行草书都颇有成就;又在书学思想上著述颇丰,有《虚舟题跋》、《竹云题跋》等著作,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为后世学者之先导。

3

《清史稿》评价王澍楷书“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王澍的楷书在当时王澍对褚遂良的书法尤其是楷书十分推崇,他在《虚舟题跋》中这样评价褚遂良:

褚河南书陶铸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曜,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媚则为钟绍京,稍腴润则为吕向,稍纵逸则为魏栖梧,步移不失尺寸则为薛稷。

认为褚遂良之后的几位唐代楷书大家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褚字的影响,在其基础上生发而形成了自己的风貌。这样的论断未免有夸张之嫌,但的确反映出了褚遂良在唐代书法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王澍对褚书的一种偏爱

4

王澍尤其推崇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雁塔本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而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律以右军之法,虽不免稍过。要之,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矣。

王澍在这段书论中给予《雁塔圣教序》很高的评价,认为其用笔“瘦劲”,格调高妙,虽有飘然纸上之感,实则入木三分。

5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选页

王澍认为“学褚须知其沉劲”,而世人往往只知褚书飘忽若尘,灵动飞扬,王澍也在《竹云题跋》中对这样的风气有所批评

评者谓此书如“瑶台青琐,窅映春林,婵娟美女,不胜罗绮”,此仅得禇书之貌耳。河南连诤立武昭仪,引义极谏,叩头流血,置笏于地,曰“还陛下笏”,此其骨干与铁石何异?宜其笔法瘦劲如铁线绾成,所谓“惟其有之,是以似之”。评者但以轻弱相拟,非知禇公者也。

认为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言褚书绰约之态仅仅是褚书的外在形貌,而没有认识到褚书的核心精神即是瘦劲。并且以褚遂良极力进谏之事为例,以其铮铮铁骨形容其用笔。

6

正是因为王澍对褚书有这种认识,他才会与一般书家临摹褚书有所不同,不仅仅追求褚书的唯美姿态,而是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更加注重线条力度的表现。

7

王澍在临摹过程中强调了笔法的细微结构的精准,同时又将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字势处理得相对平稳,将“无我”与“有我”相结合,达到了很高的临摹水平。

8

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价褚遂良楷书:

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

王澍在临摹过程中注重追求瘦劲而丰腴淡雅而华美的气息。

9

可以说王澍的临作藏巧于拙,达到了他所说的“工妙之至,至于如不能工,方入神解”的精神境界,极具中正和谐之美。

10

 

—— END ——

1
烙饼神器,自带铭文

最近两天,朋友圈被一口烙饼锅刷屏了。
在日前结束的西泠印社2017年春拍上,
这口锅以1.85亿元人民币落槌,
加上佣金成交价为2.1275亿元。
这一价格刷新了中国古董艺术品拍卖纪录
也成为西泠拍卖成立至今诞生的最高价拍品。

2
2017西泠春拍现场

这口锅便是“西周宣王五年青铜兮甲盘”,
来自两千多年前西周王室的珍贵礼器,
据载元代鲜于枢发现此盘时,
此盘正被当做烙饼锅使用。

3
西周宣王五年·青铜兮甲盘
高:11.7cm 直径:47cm
圆形,附耳,圈足缺失,内底铸铭文133字。

这样一件西周的青铜器,
何以拍出2亿人民币天价?
难道真的是因为可以用来烙大饼
带着这样的疑问,
让我们走进这口史上最贵烙饼锅。

4

国之重器,毛公之上

毛公鼎有目前所见青铜器中最长的铭文,
其内容“抵得上一篇《尚书》”。
然而王国维评价兮甲盘:
“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
更在毛公诸鼎之上。”
极言其价值高于毛公鼎等器。

5

身世煊赫,铭文珍贵

“兮甲”,是其主人的名字,
即西周重臣尹吉甫
《诗经》的主要采集、编纂者
兮甲盘的珍贵,更体现在它的铭文上。
比它晚七年的虢季子白盘
有铭文110字
记载虢季子白征伐之事,
现为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而兮甲盘铭文足足有133字
内容包括战争、少数民族贡赋、
西周的赋税制度、市场管理等,
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
另外,与虢季子白盘一样,
兮甲盘铭文字体端庄
是学习大篆极佳范本
可以想见未来一段时间,
将会有诸多书家投身到兮甲盘的书写当中。

6 7
西周宣王五年·青铜兮甲盘铭文

源远流长,传承有序

在迄今所见传世青铜器中,
兮甲盘是流传年代最久远的国宝重器,
汉代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
出土了诸多商周青铜器,
唯有兮甲盘流传至今。
最初此盘由南宋宫廷收藏,
后辗转于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
清代著名金石收藏家陈介祺等人之手,
见录于南宋《绍兴内府古器评》
诸多重要著录之中数十次

8
南宋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中对兮甲盘的记载

千载沧桑,再写传奇

随着拍卖会上的一锤定音,
经历两千多年风霜的兮甲盘重新进入大众视线,
无论是2亿元的成交价,
还是133字的铭文,
相信兮甲盘的传奇仍将再续。

9
郭沫若夫人于立群临兮甲盘

更多兮甲盘图片欣赏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END ——

微信截图_20170720102226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光绪中期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

国之重器

大克鼎

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大盂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毛公鼎,(图1组)
被誉为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

1图1组(1/3):大克鼎

2图1组(2/3):大盂鼎

3图1组(3/3):毛公鼎

自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以后,成为上博引以为豪的镇馆之宝,常年在一楼青铜陈列室展出。作为鼎中重器,虽然百多年来考古发现成果斐然,但迄今仍与大盂鼎同为有铭文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两件,至为尊贵。

鼎,是中国器物造型中最早的器型之一,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图2)

4图2: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红陶盆形鼎

鼎身下有三足,便于直接支在火堆上加热,是生活中常用的炊、煮食器。

●进入青铜时代,鼎更是作为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中重要的食器,具有盛放肉食的功能。
●自西周中期以后,鼎的使用渐渐制度化,通常以奇数的组合,按使用者的等级地位规定使用的数量。
●据东汉何休对《春秋·公羊传》的注释:天子用九鼎(太牢),诸侯七鼎(大牢),卿大夫五鼎(少牢),士三鼎或一鼎,必须恪守法度,而不能逾越。生前如此,死后埋葬亦是如此。
考古发现的青铜鼎实物自夏代晚期已有云纹鼎(图3),并一直作为商周青铜礼器中的主要器类(图4组),即便在以酒器组合为主的商代也有较大量的铸造和使用。进入周代后,随着食器使用的大量增加,鼎的地位尤其尊崇。

5图3:云纹鼎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上海博物馆藏

6

7

8

9

10

11

图4组(1/6):兽面纹鼎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上海博物馆藏
商代早期的鼎,器形与夏代晚期鼎相似,只是腹作圜底,器壁略厚。

图4组(2/6):兽面纹鼎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前14世纪)
上海博物馆藏
商代中期鼎的器形开始出现较多的变化,方鼎、扁足鼎、柱足鼎开始出现,大型鼎有较多的发现。圆鼎中除深腹外,也有浅腹的形式,深腹鼎的器壁一般较直。器耳除了保留有一耳一足垂直的形式外,也开始出现双耳与三足作五点式的平衡做法。

图4组(3/6):刘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上海博物馆藏
商代晚期鼎的器形是商代中期鼎的完善和发展。直壁深腹柱足鼎成为普遍的式样,柱足一般都短而粗壮,双耳也比较宽厚。有些圆鼎的口沿下向内收缩,或称之为束颈鼎。浅腹鼎一般都作扁足的式样。

图4组(4/6):龙纹扁足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上海博物馆藏

图4组(5/6):德鼎
西周早期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早期在沿用了商代晚期鼎的基本形制基础上,也有一些变化,主要是鼎腹逐渐变浅,出现垂腹的式样,即鼎腹的最大直径在腹部的中线以下。中小型鼎作细长的柱足较为普遍,同时蹄足的形式开始较多的出现。方鼎的器腹多作长方槽形,长宽比例适中,器口与器底基本大小相同,故腹壁较直。

图4组(6/6):厚趠方鼎
西周早期昭王(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上海博物馆藏

大克鼎
是西周中期圆鼎(图5组)的典型式样,其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呈下垂之势,腹壁厚实,大立耳,蹄足,形制厚重,充分表现出了青铜鼎威严、庄重的礼器特性。

12图5组:趞曹鼎
西周中期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
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中期以宽体垂腹的立耳鼎最为流行,腹底一般都较平。小型鼎的柱足有作三分之二圆柱形的,即足部的内侧是平的。中大型鼎则以蹄足的式样居多。

· 与西周早期之大盂鼎相较,大克鼎腹部变浅,鼎底由圜趋平。(图6组

13图6组:大克鼎实测图(左)大克鼎实测数据(右)

· 采用口沿下饰变形兽面纹和腹部饰波曲纹、蹄足上饰兽首的组合装饰。(图7组)

14 15图7组(1/2):大克鼎纹饰(上)大克鼎蹄足(下)

16
图7组(2/2):大克鼎变形兽面纹拓片(上)
大克鼎波曲纹拓片(下)

·大克鼎的颈部饰有三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六道棱脊,这种兽面纹的颜面和体躯形象已严重变形,仅兽目仍保持了原先的神采。鼎腹饰宽大的波曲纹,这种纹饰旧称环带纹,意为带状与环状的结合。现在有的学者认为波曲纹乃是一种变形兽体纹饰,是龙蛇体躯变形后的图案。波曲纹的出现是青铜器纹饰的一大发展,也是西周时期审美观念的一大变化。

商代及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多以威严神秘、狰狞可怖的兽面纹为主,它一般是以独体对称的形式将动物的颜面装饰于青铜器的主体部分,产生出庄重肃穆的宗教气氛。(图8

17图8:亚fu方罍腹部花纹特写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上海博物馆藏

波曲纹 的出现打破了兽面纹的对称规律,摆脱了长期以来青铜器纹饰的静态装饰。它运用两方连续的带状纹样,形成连续反复,产生一种韵律感,给人以活泼舒畅的感受,并成为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上非常流行的装饰主体。

克鼎大立耳 的外侧饰有相对的龙纹,龙纹的结构比较新颖。(图9)

18图9:大克鼎耳部纹饰

它以S形作构图,两端是两个俯首的龙头,中间也有一个龙首,在其头顶有一条俯首曲体的小龙歧出,作为该龙首的角,在上端的龙首和中间的龙首之间,盘绕了一条小龙。这种结构的龙纹,被此后的青铜器装饰广泛运用,并逐渐发展形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行的蟠龙纹、交龙纹等。(图10组)

19图10组:蟠龙纹(上)交龙纹(下)

大克鼎的制作 ,沿袭商代以来的陶制块范法铸造工艺:整体设计、分块制模翻范,小范合成整体范,一次浇铸成型,其范线痕迹至今犹清晰可见(图11组)。这种工艺一器一范,从选料塑模翻范到花纹的刻制均极为考究,成品质量高超。

20图11组:大克鼎范线痕迹

辉煌巨篇

青铜器作为商周时期的礼器,其价值之高,地位之重,很大程度是源于器物上的文字。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有系统的成熟文字之一。在汉字发展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商代铭文内容都大多比较简单,只有少量较长的记事性铭文。西周是青铜器铭文大发展的时期,铸铭器物骤然增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长篇铭文的增加,铭文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礼仪等方面的情况,对研究古代历史及上古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克鼎内壁铸铭文28行,基本为每行10字,仅有一行为11字,其中合文2字,重文7字,共计290字。(图12组)

21

22图12组:大克鼎铭文拓片及释文

内容大意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是克赞扬其祖师华父有谦逊的心地、宁静的性格和美好的德性,能够保安其君主恭王,辅弼王室,施恩惠于万民,能安定边远,和洽内地。所以周王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为出传王命、入达下情的宫廷大臣。

第二段则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仪式是在宗周的穆庙中举行的,赞礼官引导克进入宫廷,周王命尹氏册命膳夫克。在册命辞中周王重申了对克的任命,并赏赐以礼服、土地和奴隶。周王还命令克要日夜谨敬地执行自己的任务,而不能忘记周王的命令。于是克跪拜叩头,称颂天子的美德,并铸造了这件鼎来祭祀其祖师华父。

青铜器铭文的书法也是青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3组),如大克鼎器内壁铭文就被公认为西周中期书法之典范的。(图14)

23

24图13组(1/2):小子省壶(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上海博物馆藏 从书法上看,商代金文的特点是笔道刚劲有力,首尾出锋,波磔明显,被称为“波磔体”。
小子省壶铭文拓片(下)

25

26图13组(2/2):保卣(上)
西周早期成王(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早期的金文,除了笔画仍有显著的波磔外,还有就是线条已有了粗细的变化,并注重书写的行气和章法,铭文渐趋整齐。
保卣铭文拓片(下)

27图14:大克鼎铭文
西周中期的金文书风有了很大的变化,笔画均匀,饱满圆润,布局完整,字体结构较为简化,早期凝重雄浑的风格,逐渐转变为质朴。

其字体特大,字形方整,行列整齐,舒展流畅,秀丽典雅。用笔圆转自如,线条挺拔饱满,既稳重端庄又静中有动,具有伟岸与雍容的态势。铭文前半部分划有整齐的长方形格子,一字一格,布局严谨;然于整齐中亦有变化,大小错落,富于自然之趣,生动之态、庄严之象。在用笔方面,修饰性的肥笔、波滐多用线条取代,棱角锋芒以及折笔直划也不复存在,没有西周早期字形的跌宕起伏,已被纳入规范之中。通篇章法鲜明严谨,以套语“克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结尾,表现了周人礼法秩序的完善和确立。至此,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的风貌基本形成。

大克鼎铭文不仅字体工整优美,且内容详实具体,历来被认为是研究西周奴隶制的重要史料。西周时期的职官授受,采用的是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因而青铜器铭中往往可见长篇赞美祖先功绩的文字,这种习惯,既是出于礼仪的要求,亦宣扬继承资格,表达效法祖先,继续尊奉王室的决心。贵族的官职虽出于世袭,但必须经过天子郑重的重新册命,以显示王权的威严。

克鼎的铭文中记载,克承袭其祖师华夫之官职,被周王授予“膳夫”(图15延伸阅读)一职,并获得诸多田地人口。由此可反映出,西周中期世官世禄的现象依然存在,贵族靠他们祖先的余荫仍享有种种特权,并可获取大量的财物赏赐。

出土流传

大克鼎,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为一任姓村民挖土时偶得,属膳夫克家族器物,一同出土的还有仲义父器、仲姞器等窖藏铜器,共计百二十余件。这批器物品种丰富,纹饰精美,其中膳夫克家族器物中目前见于著录的包括大克鼎1件,小克鼎7件,克钟5件,另有克鎛、克盨等数件器物,而今这些器物分散于世界各地。

28图16 列表:膳夫克家族出土器物归属列表

扶风县与邻近的岐山县同属周原遗址,乃周人之发源地,三千多年前曾是周王朝最早的都邑所在。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周人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至此地,开始轰轰烈烈地作廟围城、造屋筑室,建立都城。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丰镐后,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多年来曾出土大量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图17),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29图17:周原出土器物分布图

大克鼎 的出土的具体时间,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过去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说明牌上也是如此标注的。此说源自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克鼎”条 :“克钟、克鼎及中义父鼎均出于一窖中,于时则光绪十六年也。”但亦有学者认为:大克鼎收藏者潘祖荫本人死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二月,如果克鼎出土于1890年,以当时的运输条件,从出土、再转手到北京为其所得,实为不可能。上海博物馆青铜部研究员周亚等人也曾亲赴苏州博物馆,查阅该馆珍藏且尚未发表的潘祖荫《滂喜斋日记》手稿。日记中虽无大克鼎出土的相关记载,但记录有光绪十六年“四月辛巳朔庚子,仲客来携克鼎册去”一条,反映出在光绪十六年的四月初,大克鼎的拓片已装裱成册,也从侧面证明大克鼎不太可能在光绪十六年出土,并在短期内归潘祖荫所有。

而据《潘文勤公年谱》光绪十五年条记载:“是年得善夫克鼎,大几与盂鼎埒”。此外晚清另一位收藏家李文田所撰《西周大克鼎金文拓片挂轴》(图18)也记录:“郑盦太保得周克鼎,命文田读之,今以意属读而已,经文荒落,知无当也。光绪十五年五月顺德李文田识。” 可知大克鼎的出土时间,可能在光绪十五年或十五年以前。

30图18:裱有大克鼎全形及铭文拓片的挂轴

由于大克鼎的出土时间目前尚无法确切考证,为慎重起见,上海博物馆青铜陈列室内说明牌标注的大克鼎的出土时间已改为“清光绪中期”。

大克鼎 出土不久即由晚清最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潘祖荫(图19延伸阅读)收藏,至此,当时最著名的两大鼎——大克鼎和大盂鼎齐聚潘府,双鼎生辉,可谓壮观。

盛名之下,不免引来诸多文人显贵求睹二鼎的尊容。但潘祖荫奉二鼎若拱璧,不予示人,即便当时位高权重的直隶总督端方(图20)向潘逼诱出让,也未能如愿。

—— END ——

大家好啊!
明天就是周五
在这个一出门就要流汗三升的季节
徐掌柜恨不得每天昼伏夜出
谁约我都不见~~

2222

用网友的话说,这几天的气温就是:
躺在床上,红烧!铺张凉席,铁板烧!
下了床后,清蒸!出去一趟,爆炒!
游了个泳,水煮!回来路上,生煎!进了家门,回锅!
大家出门注意要翻边,注意火候,
带上孜然,辣椒粉,千万莫烤糊了。
我们是奔跑的五花肉,我们为自己带盐!

1111

所以最好的“防晒利器”就是

——在室内,不要出门

20150606112126_QHRUY.thumb.700_0

预告一波周五福利

墨池商城 限量特卖

即将开始

↓↓↓

【活动内容】

精选纸笔各一款,限量各 5件

6.6折 秒杀

【活动产品】

FqME3EFTaBX6SlgsAW5Xi_cMbdDY.jpg!580x580秒杀6.6折 ¥:46.00 ¥:70.00 

立即秒杀

FnHjHRpi15tHygO46I5ff0bcwlcj.jpg!580x580秒杀6.6折 ¥:34.00 ¥:52.00 

立即秒杀

备注:点击图片下“立即秒杀”字样即可进行购买喔~)

5f8f038b8143404bacbb65e78418a002

【活动时间】

周五(7月20日)10:00点开始 截止12:00点结束

【产品详情】

[墨池定制] 魏碑临习专用纸

FvnpY2XidDaveb2_4wSjhz2P1ByB.jpg!730x0

[墨意] 墨池专供

Fvce5v0ivy8Cfex6RVbNxLj_1rlX.jpg!730x0

【购买须知】:
每个用户每款限购一件!
拍下订单后5分钟内未付款的系统将自动关闭订单!!
把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哦!!!

早上10点,不见不散,
先到先得,抢完即止!

商城总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微信图片_201707101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