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篆书,在我国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书中,位居首位,充分说明了它与其他四种书体的关系。亦即是说,其他四种书体均由篆书衍变而来,从中可看出篆书在中国书体发生、发展中的首要地位。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可见篆籀用笔与传统绘画密不可分。因此,要分析中国书画发展变化,首先应该对篆书书体的来胧去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起收简净

篆书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体,不像楷体字有“永字八法”的变化,其基本组字的方法,仅有“点、直、弧”三者。大多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2

2、形体匀称

篆书结字多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3

3、中锋书写

厚重古朴的圆笔直管中锋,运笔时管在前行,毫在后随,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训练中锋为其他书体打下很好的基础。 篆书的基本笔法以中锋为主,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4

4、画法之本

篆书对中国画用笔影响最为直接。 中国写意画的本质是——意,赋予写意画之灵魂,其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靠书法凝聚,统领,和导引。

5

中国写意画的笔法直接运用了书法的笔法,在线条和形式上是相同的。看似简单的线,书法运笔变化多端,而绘画的用笔也是丰富多采。“笔墨”二字被当作中国字画技法的总称,成为塑造形象的手段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汉字是最概括最抽象的画,其概括和抽象规律性对于写意画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篆书中有象形类,造字与绘画相同。历代写意画大师,无不从书法,特别是篆书中汲其营养。

—— END ——

1_副本

2_副本

3_副本

4_副本

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5_副本

6_副本

7_副本

8_副本

9_副本

10_副本

启功先生的书法理论著作,时出妙语,对书法艺术以及书法史上的许多问题,有其独特的《论书绝句百首》,这是他数十年书法实践、研究的体会。特别是诗中的自注,行文隽逸,阐见解。我们在读了之后感到迎刃而解,有豁然开朗之感。

11_副本

12_副本

13_副本

启功先生不仅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同时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启功先生,是中国近当代十分难得的书画、国学大师。

14_副本

15_副本

16_副本

 

从启功先生诸多信函等点滴字迹中,不难感受到先生那颗令人敬仰的淳朴与热忱之心。

17

写字有下苦功夫一派,所谓“闭户数年,埋笔成冢”,如邓石如、包世臣等到人。但不可忽视看帖功夫,多看多想,然后有得。如一味以为只要多写便可写好,则八字先生天天写干支,道士常年作阴骘文,可写成书家么?要之,苦功固不可废,而尤须多看多想,多看古碑帖,得其神理。古人所谓“心摹手追”,须心摹有得然后手追有成。
初学写字下笔要重,以后则要越写越轻,若不费力。如初学即轻,则会越来越轻,越写越浮了。
IMG_1793

▲《急就章》

金石书画皆以雄强为第一。学写字既要学雄强一路的,也要学浑涵的,既要学粗笔的,也要学细笔的。如果全学豪放一路,则将失之于野。

一幅书法须有整体之妙。整体之妙在于风神。初学书法绘画,重在大方,格局要高,好坏尚在其次。字总要写得开展,要大方、华贵。只要悟通一种方法,即可以随便写都成。

IMG_1794

▲八大山人书法

写字需通六书。通六书则了解造字原料,可以把字抖得散,挼得拢,如以面做包子,可随意拿捏。能有组织五千字的功夫就了不得了。不能死抱住别人的字体,要能自己造形。

IMG_1795

▲《食鱼帖》

中锋,是笔毫直。即使笔管倒着,只要毫还是直的,也是中锋。

侧锋,是笔毫偏。即使笔管是直的,只要毫是偏的,也是侧锋。

过去论书法的人讲,某书家写的字对日观之,中心有一黑线,便是中锋用笔的典范,这是无稽之谈。

书法用凿笔倒锋向外行,运笔如刀,近人书法常如此。余见于右任、谢无量、马一浮写字都是如此。写楷如写草,写草如写真。楷是楷模,本篆书而来。楷书,不能只就唐宋说,隶书、八分书也是楷。

IMG_1796
▲《石门颂》局部

写行书要慢笔多,快笔少。邓石如书法功力虽深,但缺少天趣,多技术性,缺艺术性。伊秉绶《郙阁颂》,气度大,乍一看会觉得不好看,这是其美内蕴。一般的人写字,用笔总是躲躲藏藏,他写来笔笔丢伸,无一点取巧处。画画亦需如此,总要解衣磅礴,大气盘旋,不去着重细部才好。

吴昌硕隶书有天趣。近世书家中学北魏碑的,公孙长子是第一人,此人有才气,富收藏,成就在赵之谦之上。

学习书法,选好一种范本要长期写,甚至写一辈子,以此为自己一生书法的骨干。此外再兼收并蓄其他作品的好处。用来丰富这一种。但不能仅注目于碑帖,殷周铜器、秦权量诏板、汉砖石瓦当文字皆宜究心取法。

写字应以古人某一种书体为基础,写熟之后,再写其他。写其他也是为了丰富这一种。如盲目临帖,见异思迁,不过白白浪费精力罢了。

写字要一种一种写上手,对其结构、点画、笔法都了解了,再放下另学一种。要写好,总需从篆隶下功夫。“写字容易识字难”,先要认得字,要懂得一般的文字学。

IMG_1797

▲《石鼓文》

学书法可在汉简中受到启发。汉简境界高,首先是朴素,所以就高了。写汉隶可变一下,变为篆体;也可用篆笔写隶书。

写隶书须笔势滚动运行,谓之捻笔,须此法方得一波三折之旨。隶书源乎篆而异于楷,篆楷之间,隶书更近于篆,其笔顺先后亦与楷书不同而更似篆书,因此,习隶书不从篆书入手,终难得高古之意,此理知者盖寡。

不是所有的汉碑都好,如果书法少变化,无趣味,虽汉碑亦未必佳。书法当然是汉魏六朝好,那是兴盛时代,隋唐是其余波,逊一筹了。

IMG_1798

▲李白《上阳台帖》

李白所书《上阳台帖》,落名“太白”,写得近似“大二日”,很像“大大白‘,很有启发性。艺术品须偶一望去易生错觉方有趣。若用此笔法画山水、花鸟,是为最高格。

北魏碑原本皆工整。我们学它,取“锋利”二字足矣,不必亦步亦趋,不必模拟外貌。善学者,要反其道而行之,彼字形短,我则长,彼长我则短。彼是正楷,我临成行书,如此之类。

学字最低应写六朝墓志。《爨龙颜碑》如浑金璞玉,然又精丽高峻。下笔如昆刀切玉,但见浑遒;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血脉源于《杨淮表记》、《石门颂》,于浑厚生动中兼茂密雄强之胜,为正书极则。昔人称李斯篆书画若铁石,体若飞动,可移以形容此碑。

古代讲“虫书”,是说字写得象虫蛀纹,象蚕、蛇。陆机的《平复帖》写来如饥蚕昂首、蚯蚓钻泥,这是以画法入书法,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无一点着象。

IMG_1799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凡小楷,均须于朴实中寓风韵。晋人小楷只是古朴而无风韵,若以之题画,需稍加改变,增其妍丽乃可。晋人书体及后来之正楷被称为“公文书”,是比较古板的。

学王字容易落入俗套。谢无量善学,他先写二王,再加上《千秋亭》笔意,则自成一家风貌。古人讲执笔用“拨灯法”,即用笔如拨灯芯一般。有人讲成以腿拨马镫,则非矣,拨灯用指,写小楷就靠指法。王羲之善小楷,当用此法。

IMG_1800

▲王羲之《上虞帖》

写小楷讲风致,风致在笔姿上体现。中锋取质,侧锋取妍。王羲之用的是侧锋,因而王书妍美。王羲之的字雄强妍丽,多侧锋。

《澄心堂帖》中有王羲之书《戒酒帖》,笔画粗者绝粗,细者如游丝,写得最好,临几十次也临不象的。学一种碑,只需学它某一个优点就够了。如隋碑,可学其开展明朗。

颜鲁公学汉碑最用功,可从颜书中去认识汉碑,也可以颜书作桥梁去学习汉碑。一般写写手熟,柳字及历代写得好的字都可以。

IMG_1801

▲颜真卿《三表帖》

颜、柳、欧功力都很深。颜鲁公日书万字,写真书不界格而分毫不差,然则意趣却薄弱了。

苏东坡的书法好,但初一看,似乎看不出好来。不潜心体味就看不出的美,乃是真美。天地日月给予人无限好处,人日受之而不觉其好,反倒时时在抱怨,怨热怨冷,怨晴怨雨,其实没有四时冷热,又怎能有人?但“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才是真美。

宋人黄山谷、米芾、蔡襄的字,都还在受法的束缚,无器宇,无启发人处。苏东坡认真写成的字也是如此。

IMG_1802
▲颜真卿《祭侄文稿》

写瘦金书要在褚遂良上用过功,才知其来源。书法离帖、画法离谱,洵非易事。明人书法直是门外汉。文、沈、仇、唐全未懂书法三味,只一味中锋。到明末,青藤、白阳中、侧并用,方始有变。

馆阁体书法是官书,是奴才对主子用的,必须写得恭而敬之。人皆有奴性,学艺术就是要求去掉奴性。我认为馆阁体书法是不必学的.

写字作画均须事先胸有成竹,然后下笔无滞。清乾隆帝常以能书自负,游江南时,灵隐僧众求御书“灵隐寺”三字,跪列阶下,肃静异常。乾隆不假思索,提笔便写,才写“雨”头已占一半,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在旁,于手心书“云”字示意,乾隆方改写为“云隐寺”,纪于一旁急命僧众谢御赐寺名“云隐”之恩,这才下了台。大抵自命不凡妄胆大者,总是坏事。

IMG_1803

▲南宋忠义堂本颜真卿《裴将军诗》

从古代的丛帖到现在的书法选本,大都选得不好,都是帝王喜欢的东西,后人也人云亦云地凑热闹。现在来选古代书法作品,要用功重新去“发现”。

唐人功力深。如颜鲁公日书一万字,虽长文,前后字体亦相一致,然功力虽深,意味不及汉人。但康有为说得唐人一无是处,是一种偏激的看法。初学书者写褚、薛,是通过他们往上溯。只看古人好是复古,说古人都不好是极端。

众所周知,

乾隆皇帝热衷收藏赏鉴,

一大兴趣便是给历代书画盖章。

IMG_1756

王献之《中秋帖》

字不多,密密麻麻的印章大多是乾隆所钤

乾隆皇帝盖章,

不仅多,而且讲究印章要大。

IMG_1757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没错,左边一溜最大的印章都是乾隆的

印章大就算了,

乾隆盖章必须“照脸呼”,

盖成“一坨一坨”的才行。

IMG_1758

(宋)蔡襄《澄心堂纸帖》

不用说也知道

上方盖在字上且成为“坨”的必须是乾隆专用印章

许多人欣赏这些珍贵法书的同时,

都会产生感慨,

要是乾隆没盖这么多印章就好了,

看看早就传入日本的法帖,

没有印章是个什么样。

IMG_1759

《丧乱·二谢·得示三帖》

此帖早在唐代就传入日本

看这纸面,干净!纯粹!

和乾隆摧残过的法书一比较,

甚至会产生“还是存在日本安全”的想法

乾隆皇帝常用的印章大概有500多枚,

拥有的印章在1000枚之上,

当时内府几乎所有的古代书画作品,

都被乾隆“怼”过。

看看下面乾隆的各类印章,

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在这里必须要预警一下,

因为实在是太多了!

IMG_1760

IMG_1761

IMG_1762

IMG_1763

IMG_1764

IMG_1765

IMG_1766

IMG_1767

IMG_1768

IMG_1769

IMG_1770

IMG_1771

IMG_1772

IMG_1773

IMG_1774

IMG_1775

IMG_1776

IMG_1777

IMG_1778

IMG_1779

IMG_1780

IMG_1781

IMG_1782

IMG_1783

IMG_1784

IMG_1785

IMG_1786

IMG_1787

IMG_1788

IMG_1789

IMG_1790

IMG_1791

IMG_1792

IMG_1741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怒批”书协“官气”太重,让官员兼职书法协会这一现象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事实上,各种艺术家协会领导干部兼职当“领导”现象一直颇受争议。2014年12月,《人民日报》就曾发文炮轰一些领导干部利用书画协会“中饱私囊”,《中国青年报》也发表评论,建议官方规定领导干部一律不得在书画协会兼职,强调“只有斩断权力滥用之手,才能有效遏制‘退下去不要怕,名利双收玩书画’的艺术腐败”。

IMG_1742

书协中究竟有哪些乱象?除了书协,又有哪些文化艺术团体或协会,也是行政化的“重灾区”?除了书协,“官雅圈”又有几多权钱勾当?跟着华西都市报记者,一起来看一下。

“官雅圈”乱象

“专家说,当今中国,是一个靠头衔吃饭的时代,如果你没有头衔,实际水平再好,也只有靠边站。所以,大家都运用一切的智力、财力与精力,去博取一个明光铮亮的头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下跪、不惜勾兑,不惜出卖肉体乃至灵魂。这是一个我们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当代书法与绘画最根本的缺失是操守的缺失。”

IMG_1743

【乱象1】

哪些落马贪官 与书协扯上过关系?

胡长清:“我是书法家,你们不要杀我”

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好书法,曾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的理事。在任时找其题写匾额的人络绎不绝,胡长清因此收了不少润笔费。2000年3月8日,胡长清被处死刑,有说法称,胡曾乞求“我是书法家,你们不要杀我”,以后还可以“用书法服务人民”。胡伏法后,他的两幅署名盖章书法在南宁市贪官藏品拍卖会上拍卖均未成交,“字因人贵”转而变为“字因人贱”。

陈绍基:花1000万,买广东省书协主席

原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还曾是广东书协主席。一位正省级官员主动要求当一个相当于正处级的省书协主席,陈绍基可谓开风气之先。凤凰卫视何亮亮在2009年4月29日的《时事开讲》中说,陈绍基花了1千万元买这个职位。如果这个说法属实,足见书协领导的含金量。

IMG_1744

王有杰:从每平尺2千到每平尺50

因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有杰,在任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等职务期间,卖官无所顾忌,收受钱财不择手段。此外,其书法润格在其担任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时,被文化部文艺作品评估为每平方尺二千元。在中纪委专案组查处王有杰案件时,为评估他受贿藏品字画价值时,顺便把他的作品夹带其中,其作品被书画专家评定为每平尺五十元。诚如王有杰所言:“一个平民百姓就是写的比我好十倍百倍,他的价格也不会比我这个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高一分钱,这里肯定与我职务身分有极大关系……”

IMG_1745

【乱象2】

周一波辞职引发

陕西书协为啥有62位领导争议?

就在2014年12月,时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一波辞职,将书协乱象推向高潮。2014年12月7日,据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官网消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一波宣布辞去相关职务。此前周一波在《人民日报》撰文批评某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挤进艺术家协会兼职,乐于利用书画协会职权谋利,作品低劣却卖得十分红火的怪现状。希望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自觉退出各级书画协会主席团。

此前,据南方周末报道,2013年1月21日,陕西书协换届,共选出了11名名誉主席、1名主席、16名常务副主席、18名副主席、10名副秘书长及6名顾问。62人的主席团阵容史无前例地臃肿。

近日,陕西书协官网上的第四届主席团人员名单显示,包括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陕西省委统战部原部长周一波在内的8名副厅级(含离退休)以上官员辞职后,仍有27名副主席。

周一波辞职后,引发了网络大讨论。网友称:“我们国家也就只有一个国家主席、一个国家副主席,而一个小小的省书协却有35名正副主席,如果再加上11位名誉主席,就有46名“主席”。假使再加上10个副秘书长,6个顾问,这个书协62名领导。可谓阵容强大,难怪有人称它是领导人数最多的一个单位。那么,这个书协要这么多主席干啥呢?为何都想当书协主席呢?其实争当书协主席的现象不只是陕西书协独有,其他省份书协也为主席争夺战打得你死我活,头破血流。有的“书法”水平实在不敢让人恭维的官员也往书协里面钻。之所以这样,关键还是一个“钱”字。

IMG_1746

【深度分析】

什么助长书协“官气”,位子在前 名利在后?

中国的书法家数不胜数,每个层级都有书法家协会。书法家有组织本来是一件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好事,然而,如今的书协已经远不如以往那般风气纯正,很多官员都被强拉进了书协,不仅成为会员,甚至还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书协和很多学校一样,已经变得行政化,用王岐山的话说就是“官气”太重。

如今的官场,对书法等艺术有兴趣的官员应该也不少,但是,书法能达到比较高水平的却寥寥无几。不难发现,因为有太多不具备专业水准的官员进入书协,导致不少地方的书协成了官员卖弄风骚的俱乐部,即使他们的书法水平再不尽人意,依然有人击节赞赏,甚至还不惜花费高价买入置于家中。主导很多地方书协的已经不再是艺术,而是权力,评价书法的标准也因此而变得混乱模糊。(变体)

IMG_1747

“新华视点”记者曾采写的一篇报道《谁让“大师”满天飞?文化腐败牵扯官员腐败》。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某地有人曾花上千万元收藏了一位书协主席的字,结果这位主席下台后,字贬值到100万元。

这件事传递了一些什么信息呢?首先,“上千万”原来不是书法作品的价格,而是“主席”这个头衔的价格,“100万”才是那幅字的价格。一幅字,能值100万,也算得上是好字了,但是,“字价”不如官价。本来,书法是一种文化商品,可以有价;而官职不应有价,官职有价,是权力寻租的结果,是腐败。当书法的价格随官位的得失而涨落,反映的是文化失去了独立的价值,成为权力的附庸,简单地说,就是被官场化了。

IMG_1748

“只要坐上这位子,便有大把的名和利”

一幅字的价格涨跌,是个例,也许不能说明整体的情况。2013年,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换届,产生16名常务副主席、18名副主席,舆论一片哗然。知情人爆料,一个副主席一年卖字收入可达数百万元级,理事收入也在50万-100万元之间,“只要坐上这位子,便有大把的名和利”。

报道中,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青年书法家朱友舟说:“这充分说明文化圈内官职已经与经济利益挂钩,许多人拼命钻营就为了在协会当个主席、秘书长、理事之类的,拿官场上的身份去卖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按官职大小给艺术价值排序,主席的字就比副主席的好,副主席的字比秘书长的好。这种行为对艺术本身是一种伤害。”“官大字就好”,并不始于今日。

IMG_1749

“官价书法”,是用权力给作品定价

湖南省郴州原市委书记李大伦,他在任时出版了《大伦书法作品集》,定价高达418元,几年下来他卖这本书一共“挣”了3000多万元。“大伦书法”的热卖,不是文化的繁荣,而是“官化”的荣耀。418元一本,不是书法的价格,是权力给自己标出的价格。

文化圈子的官场化,即通常所说的“行政化”,其内容是,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一类的文化团体,从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到价值取向,被官场控制,并被官场同化,艺术家及艺术创作都成为官场的附庸,如同报道披露的那样,一些所谓的艺术家,在一些政府官员眼里,不过是一台叫得应的印钞机,所谓的文坛领袖人物,不过是一些官员手中的筹码而已。

IMG_1750

“官而退则艺”,究竟是出于什么动机?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马啸曾说过,:“‘坑多,陷深,水脏’,有人这样描述当前中国艺坛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此看法虽有些过激,但也不无道理。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坛被权力与金钱侵害的事实。此种侵害,尤以书坛为烈。不仅陕西书协如此,从中央到地方莫不如此如此。每当换届临近,书家、画家们最忙的事,不是临帖、写生、创作或探究艺术,而是到处找关系,托领导。某些官员和商人们以职位和利润为诱饵,联手将艺人们玩弄于股掌之间。一些官员和商人觊觎艺术品的高额利润,于是便亲自上阵,霸占艺术界的要职。”

IMG_1751

那么,“官而退则艺”,究竟是出于什么动机?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曾这样说过:“为什么想在书协当官呢?一是出风头,二是好卖字。各级书协也希望退休官员加入,退之前就找好了,因为他们手中有资源,可以利用。贪污几个钱是小腐败,更大的腐败是滥用权力做不利于国家的事情。”

他觉得,退休的官员连书协都不应该参加。退休官员如果喜欢写字,可以让真正懂字的人给他们辅导辅导,偶尔组织一个“书法展”什么的,自己玩玩是可以的。

他曾这样解读官员争相进书协的背后深意:“当今中国,是一个靠头衔吃饭的时代,如果你没有头衔,实际水平再好,也最有靠边站,或只能获取较低的收益。所以,大家都运用一切的智力、财力与精力,去博取一个明光铮亮的头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不惜下跪、不惜出卖肉体乃至灵魂。这是一个我们不想、不愿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当代书法与绘画可能缺失许多东西,如技法、文化、内涵等等,但是在我看来,最根本的缺失是操守的缺失。”

【新闻纵深】

该去“官气”的何止一个书协?

在文化界某些领域,一些所谓的“大师”泛滥、真假难辨,这背后也隐藏着腐败,甚至部分艺术品的价值也按官职大小论价。

IMG_1752

官员作品按职务高低论价

“雅号”背后暗藏权力买卖

在文化界某些领域,一些所谓的“大师”泛滥、真假难辨,这背后也隐藏着腐败,甚至部分艺术品的价值也按官职大小论价。

去年底,周一波等8名副厅级以上干部退出陕西省书协领导职务,这一表率行为引发了社会关注。

“文化圈内个别官职已经与经济利益挂钩,有的人拼命钻营就为了在协会当个主席、秘书长、理事之类的,拿身份去卖自己的艺术品。按官职大小给艺术价值排序,主席的字就比副主席的好,副主席的字比秘书长的好。这种行为对艺术本身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青年书法家朱友舟说。

业内专家认为,在一些地方,当选省书协主席、副主席后,作品润格上升也是事实,这是“官本位”思想对艺术品市场的不良影响。原因在于艺术品的好坏往往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在艺术团体中又人为地把书法家分成了三六九等,似乎主席、副主席就该比理事、会员的润格要高,这是目前中国书法市场价值错位所导致的结果。

IMG_1753

“一些地方的摄影协会一般特别欢迎领导干部入会,还往往会推举他们当会长、副会长。”一位摄影界专业人士告诉记者,让领导入会特别有利于开展活动,靠他们的关系可以轻松筹钱、办事。尤其是一些地市级以下的摄影机构,属于民间组织,更急于吸引当地领导入会进圈。至于领导们的创作水准,“大多还是停留在感观感受层面”。

“艺术品的好与坏,艺术家成就的高与低,应该由艺术家的专业、技法、创新这些纯艺术的角度来衡量。”中国文联副主席边发吉说。

许多文化界人士指出,文化腐败损伤了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沾染着“铜臭气”,而且与个别党政官员的腐败息息相关;应对权钱交易、小圈子活动进行严厉打击。

IMG_1754

争相戴上文化帽

“雅圈”成官员腐败新灾区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爱好文艺的官员通过各类官方和民间的协会搭台,形成一个“沙龙”或“雅圈”,结伴采风、办会出展。然而,这个圈子却暗藏腐败。

摄影圈:烧别人钱玩自己的游戏。

摄影被公认是一项花费不菲的爱好,由于摄影既拥有高大上的硬件可以炫耀,又包含一定的文化审美含量能够加分,所以,近年来在官员圈子里非常时髦。而其中一些官员的摄影器材则是受贿而来。

书画圈:中饱私囊。

一位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的国内著名画家告诉记者,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喜欢召集书画家搞笔会,期间创作的艺术品有时会被少数官员中饱私囊。“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在一次官方组织的笔会上,国内几名艺术水准很高的书画家联合创作了一幅画,非常难得,这幅画被一位领导拿回自己家了。”

收藏圈:投其所好。

办案人员调查发现,在倪发科身边,有一个玉石的圈子。在他的“明示”与“暗示”下,多名老板四处“淘宝”,以投其所好。为买到倪发科喜欢的和田玉,矿业老板吉立昌多次专程带着玉石专家坐飞机去新疆,买回玉石供倪发科挑选。

IMG_1755

玩过了的“官雅圈”

谁让“大师”满天飞?

有媒体还披露,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要花一千多万元才能角逐到这个称号。

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原景德镇市委书记许爱民角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引发众多争议。其中有一个细节引人关注,在他担任景德镇市委书记期间,其作品价格昂贵,且供不应求。业内人士说,“书记的瓷器不是谁都卖的,你要想做个工程或者到这里来投资,就可以先买书记几件作品嘛!”这难道不是“玩过了”?

景德镇曾成为“雅贿”的集聚地,难道与许爱民的“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没有关系?

还有不少官员自己不懂艺术,却为艺术家一同“混江湖”,甘当艺术家的代言人,一有作品展,就去站台和发表“重要讲话”。这难道不是“玩过了”?

不少书画家,工艺美术大师,也极力攀附官员,借机抬高身价。这其中,有没有涉及腐败的内容不得而知。这难道不是“玩过了”?

此作为启功先生跋《溥儒草书自作诗卷》,不仅叙述详而多珍闻,书法也同样妙不可言。溥心畲(yú,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字心畲,清恭亲王奕欣之孙,曾留学德国,诗文书画皆有成就,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之称。此跋虽启功笔法,但更显工稳,晋韵浓郁,比如首字“右”,若单独看甚至看不出是启功所书。启功在传统中下过极深的功夫,所临柳公权及“二王”法帖可以看出,但其韵致则是传承清代宫廷馆阁书风,文人气很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END ——

2017年4月17日,中国书法公益大讲堂活动在聊城书画艺术馆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主任刘洪彪亲自授课。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执行编辑郑培亮,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昌军,聊城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文立,聊城市书协主席刘延福等领导同志出席活动。

IMG_1736

讲座共三个环节,刘先生先是结合个人近期经历谈了一当今坛的现状和中国书法面临的挑战,然后与聊城当地书家现场互动,解答听众的问题与困惑,讲座最后先生对现场悬挂的书法作品逐一点评。

IMG_1737

现将刘先生当天的主要观点、见解、主张分享给书坛同道。(特别说明:内容根据手机上的杂乱记录整理,并掺杂笔者个人意见,正确的都是刘先生的话,不对的都是笔者的话)

IMG_1738

  • 反三装:装腔作势,装模作样,装神弄鬼。写字以自然为上,过于强调所谓提按对比、墨色变化……书法创作不是炫技。
  • 写字一技,今不如昔;中国书法,前途乐观。古人有古人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便利。古代读书人每日必用毛笔,毕生用之,控笔能力比我们高;古人生活节奏慢,又没有电子设备、网络……的诱惑,心态比我们沉静。我们比古人获得信息、资料便利,交通便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已不再是难以实现的愿望。

IMG_1739

  • 书艺赶超古人的八字诀:字古、式新、文心、艺质。每一个习书者首先要向古人学习,用笔法、结字法都要从经典中来;还要向今人学习,书写形式要有新颖、与时俱进。作为一个书家,对文化要有敬畏之心,要多读书,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文人情怀。书法家还要关照社会、关照生命,要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超前的艺术眼光,要有艺术品质、艺术气质
  • 关于参赛:书法评审四兼顾:兼顾书卷气与艺术性,兼顾写实与写意,兼顾雄强与婉约,兼顾稿书与榜书。作品须有古意,见师承。技法高,有个性。风格当明确,或雄强,或婉约。创作有主见,不跟风,平时喜大就写大,擅长写小就写小。
  • 作品以安详稳定、轻松自然为好,线以实为上,要停的住墨,留的住笔。力争写出雅气、贵气、书卷气,切莫搞出江湖气、俗气、匠气。

IMG_1740

  • 务必看准参展要求,务必看准参赛要求,务必看准参赛要求。
  • 草书临摹重在学习作品之精神风貌,不必过于追求点画、结字、墨色与原作逼肖。草书临作落款要“趁热打铁”用上刚刚学到的技法,精神面貌与正文同步。草书线条应当曲直结合,刚柔并济,偶尔的长直线、干脆利落的折笔也必须要有。
  • 魏碑书写过于求巧便失去了自然稚拙。
  • 隶书、魏碑创作最好不要像写唐楷一样画上整齐的方格。

1_副本

老来多梦。最近居然梦到把黄胄先生从手术台上拉了出来,一起举步如飞地游览长城。梦就是这般超越时空的自由驰骋,美妙浪漫。

与黄胄先生相识是在1963年。当时海军部队开画展,由于我有参展作品,便到了北京。当时海军有两位首长跟黄胄先生的关系非常好,有时候黄胄先生到首长家里来,有时候是首长带着我去黄胄先生家里,就这样开始了我们之间的交往。彼时我才二十出头,黄胄大我15岁,也就36、37岁的样子。

当时黄胄先生还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创作员。由于不用坐班,白天我便经常去他家里学习。他的家在羊坊店,极普通的公房,印象中是二楼。进门的墙上挂着陈伯达书写的丈二匹的四个大字“道法自然”,把这堵墙塞得满满的。以后,他换上了自己画的“风雪巡逻”大作。

一位出色的画家,天赋与勤奋缺一不可。黄胄先生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勤奋。我曾开玩笑说,他除了睡觉之外,手里永远离不开竹子,吃饭时是一双筷子,其余的时间是抓着一支毛笔。手不离笔,是他日常的状态。无论什么朋友来看望他,甚至是他的长辈画家、领导来看望他,他都只顾画画,头也不抬,只是说:“你好啊!来啦!”从不放下画笔,更不起身倒茶。解放初,二十出头的黄胄先生从新疆调到了北京,向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徐悲鸿先生提出了去美院学习的想法。然而,徐悲鸿先生敏锐地看到了黄胄超人的天分,对这个画坛晚辈已经形成的风格暗自欣赏,而学院派的条条框框或许会限制了他的艺术创作,便善意地婉拒了他。我以为,悲鸿先生邀齐白石到中央美院当教授,他是伯乐;拒绝黄胄先生入院学习的请求,同样,也是伯乐。

2_副本

黄胄先生画毛驴堪称一绝。一个大的清水笔洗,一支干净的大羊毫笔,就这么在水里蘸几下,饱含清水以后,濡一点淡墨,然后或轻或重,或急或缓,或大或小地一个块面一个块面地往宣纸上垛。这个过程,黄胄先生熟练到不需要看画面,可以随心地和你相视聊天。而宣纸的特点使每一块面间按下之后会产生水痕,当那些大大小小的块面堆垛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他才把目光移回纸上,根据画面上种种形态的浅墨块面,用焦墨点上驴眼,驴嘴上牵的绳子,再将驴蹄一勾,简单几笔,匹匹生动的毛驴跃然纸上,站着的、躺着的、跪着的,一群栩栩如生的毛驴就呈现了出来。画毛驴,他像个魔术师,实在是神奇得很!还记得有一次,一位首长拿着一本吴昌硕的册页来找黄胄先生。册页经装裱后反面是空白的,首长有意让先生在空白之处作画,他也欣然应允。12张的册页,黄胄先生用了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且张张精彩非凡。现在想来,就是这特异的禀赋和勤奋,才造就了这样一位画坛天才!

上世纪60年代初,黄胄先生已成为中国画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的较长时间里,中国画是式微的,甚至于很多画家都去画连环画小人书,画供出口的不值一提的檀香扇工艺品。然而,黄胄先生是个例外。他是一位出色的人物画家,完全可以用如椽之笔表现新中国的重大政治题材,无论是画新疆的风土人情,画草原欣欣向荣的动人风貌,画节庆举国欢腾的热闹场景,都契合当时时政题材需要。记得他堂哥梁斌撰写小说《红旗谱》,曾邀请他为其绘插图,女主人公春兰美俏聪慧的形象,感动过整个社会。当时在北京荣宝斋出售的在世画家的作品中,没有一位的作品价格可以与他的比肩,齐白石先生的扇面5元一张,溥雪斋先生的大册页5角一张,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60元一张,而黄胄先生的人物画则标价在60元至90元,且人见人爱,需求旺盛。

3_副本

即便当时在画坛有如此地位和声誉,黄胄先生依旧不自负、不自矜,没有一点儿架子,对我这个晚辈也是尽心指导和提携。每每跟先生去到荣宝斋,他总会让荣宝斋经理将收藏的名家印章尽数拿出,给我观摩。我拿个放大镜,一方一方地仔细研究,做好笔记。有这样的机会能看到吴昌硕、齐白石等等大家的印章,和比拳头还大的田黄石对章,在当时,实属福从天降,难得!但我往往得寸进尺,询问能不能让我打一套印蜕,以供我日后研究,黄胄先生一句话就使我如愿以偿,现在想起依旧铭感肺腑。黄胄先生还常带我去故宫,忘情而真挚地为我讲解书画馆里陈列的历代书画精品,我如小民暴富,倏地提升、领悟了对高妙书画艺术的认知,足我一生受用。

画,是画家精神世界的一种外溢。黄胄先生的画风,大气、豪迈、激情,笔墨好、色彩好,造型也好,这其实都是他人格的反映。黄胄先生长相朴实,皮肤黝黑,身板宽厚,也不注重修饰,两条宽宽的眉毛似两锭乾隆墨贴在眼睛上方,炯炯有神,像个打铁匠。一次从故宫读画出来,黄胄先生拉我到北京西单的一家饭馆,是夫妻老婆店,店堂很简陋,我们找了个长板凳坐下吃饺子。这时,老板娘扯着嗓子喊:门口的大板车是谁的,挪个位置,好让人家的车拉走。黄胄先生便接口道:我的,等我吃完饺子再说。那女店主信以为真,又拉又扯地要黄胄帮个忙。黄胄先生是个朴实且幽默的人,他的平易为人不会让人感到和他有距离,对上对下、对权贵对小民都一视同仁、言行合一。这种天生的质朴,这种不染缁尘的平民气质是很少有人学得到、做得到的。

黄胄先生的绘画创作除了对传统的吸收借鉴以外,很大部分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热爱。黄胄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忠于生活的画家,生活于他确如水之与鱼,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看到什么,他们感觉都是新鲜的,有滋有味的。黄胄先生留下的那么多写生画册,对于人物、情景的捕捉,都细腻无比,将人物的性格,美好生活的本质描绘得细密入神,而又雄迈得气势如虹。黄胄先生是真正懂得生活意义的人,生活是他艺术生命中的空气、阳光和水,生活与艺术,在他身上是融会为一的。所以他能那么强烈精准地提炼出那个时代的精神。生活与画、画与生活,生机勃勃、活力四溢,古往今来,能有几家?!

“文化大革命”是那个年代艺术家的噩梦。他是第一位被揪出来的画坛人物。1966年7月28日,《解放军报》大半版刊登《彻底揭露“三家村”黑画家黄胄的反革命嘴脸》的文章。这十年间,黄胄先生遭受到的身体以及精神上的折磨无法想象。我可能是外地唯一因他被打倒而受到牵连的年轻人。那时我还在东海舰队服役,部队要求我揭发先生,我便交待,黄胄从来不与我讲政治。领导说,这不算揭发,于是就要我与他划清界限,方式就是将先生赠予我的画作等等全数上交。这些东西也就此黄鹤一去不复返了。

4_副本

随着“文革”的结束,黄胄先生也重获新生。但由于“文革”期间受到无情摧残,苦难的生活使其情绪低落,加上先生嗜酒,到后期,他的十个手指关节僵硬,已经不能正常地握着毛笔作画。还记得1973年,我去北京看望他,他住在友谊医院治疗,病榻上的他咬紧牙关,将每个手指向后倒掰,痛得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然后,用手指关节夹起画笔,看到旁边《人民画报》上有好的图片,就像写真一样画起来,依旧是当年那个手不离笔的黄胄。对绘画的热爱,黄胄先生是深入骨髓的,画可说是他与生俱来的唯一。

后来,黄胄先生筹建中国画研究院,并出任常务副院长,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筹备过程中,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他送出了不计其数的自己的画作。八十年代初期,黄胄先生来到上海中国画院,我正在楼窗上爬上爬下擦玻璃,他一进画院就高喊:“小韩,小韩,干啥呢?”告诉我来上海要办什么事情、解决什么问题,而这些,都是为了中国画研究院的建设。但也可能因为先生是个纯粹的画家,艺术气息浓重的他始终不能游刃有余于政治,他于中国画研究院,不过是一时的过客。而对于艺术及艺术品的情有独钟,使黄胄先生始终将传承文化视为己任,最终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民办艺术馆——炎黄艺术馆。

黄胄先生一生惊险跌宕,像坐过山车一般,但他始终怀有一颗乡土气十足的朴质之心。曾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个陌生人来找他,进门就跪下,说:请您无论如何帮帮忙,家里老人死了,买不起棺材。先生二话不说,便拿给对方两幅画:“到荣宝斋去换钱吧。”

如此可爱、可敬的艺术家,无论他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如何,他留给我的都是无比丰饶的精神财富,让我知道,做人要真诚,搞艺术要勤奋!先生过世近20年,但他始终是我学习的典范,是我不能忘怀的一位恩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草于疁城豆庐

——作者:韩天衡

—— END ——

一、笔画起笔规律原帖分析

IMG_1713 IMG_1714 IMG_1715 IMG_1716

二、笔画起笔规律分析

IMG_1717

三、收笔规律分析

IMG_1718 IMG_1719 IMG_1720

四、折和钩的规律

1、方折的写法

道理同楷书,但比楷书直接而平实,切笔后侧锋重带(速度较快,不能用楷书的慢速,更不要挑出多余的角),切忌调整中锋再写折,那样会浪费时间,也影响效果。

2、圆折的写法

圆折的写法其实更简单,关键是手腕要圆转灵活,象画圆弧一样,要中锋运笔,靠手腕的转动边画弧边调整中锋。

3、方钩的写法

可参照方折的写法,折完写钩时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匀速。特别要注意的是竖钩,很容易用中锋出钩,写出的钩轻薄细尖,缺乏厚重之美,一定要用侧锋出钩。

4、圆钩的写法

可参照圆折的写法,折完写钩时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匀速。

IMG_1721 IMG_1722 IMG_1723

五、折和钩字例分类练习

IMG_1724 IMG_1725 IMG_1726

六、笔画替代规律

笔画替代是行书区别于楷书的重要特点之一,行书书写比楷书快而简便,所以必然要以少代多,以短代长,以直代曲,以简代繁。掌握这一规律为我们实现由学习楷书顺利向学习行书转换带来很大方便。

IMG_1727 IMG_1728

七、轻提笔字例分类临习

轻提笔字例在《王圣教》中比比皆是,最精彩的莫过于“真”字,写的轻盈洒脱,灵动机智。练习这类字可增加对笔锋控制的灵敏度,缩小感觉阙值。从而达到灵活驾御笔锋、提升高难度书写能力的目标。

IMG_1729 IMG_1730

八、按笔及提按转换练习

学行书,掌握提按及转换技巧比楷书更重要,提笔写的线条飘逸轻盈,按笔写的线条沉着遒劲,两者都是表达行书美的,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提笔写能做到快而不浮,按笔写则能慢而不疑。但如果不进行分类强化练习,容易出现败笔,细者如死蛇挂树,柔弱无力;粗者如蒸饼墨猪,肉肿无骨。

在理解“提”、“按”时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两者互为表里。提笔写以水平运动为表,垂直运动为里,如古人说的“锥画沙”;按笔写则相反,如古人说的“屋漏痕” 、“钤印泥”。练习提按转换要学会控制笔速和轻重,由提到按转换要求笔速由快到慢,按笔由轻到重;由按向提转换则由慢到快,提笔由重到轻。这里的快慢和轻重的区别极其细微,非久练不能感觉之,它是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微妙的同步结合。

IMG_1731 IMG_1732 IMG_1733 IMG_1734

九、视频讲解+演示练习

《集王圣教序》临习技法 课程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微信图片_20170808171002

第一节  笔法解析 / 2017年08月09日 19:00 

1、  起笔、行笔、收笔(讲解+视频演示)

2、  行笔中的转折、提按、顿挫(讲解+视频演示)

3、  中锋与侧锋(讲解+视频演示)

4、  提问与解答

第二节  结体规律及章法特点 / 2017年08月17日 19:00 

1、  单字结体讲解(讲解+视频演示)

2、  行与行的章法特点(讲解+视频演示)

3、  单字与字组临创(讲解+视频演示)

4、  提问与解答

第三节  精准临摹、写意临摹和放大临摹 / 2017年08月24日 19:00 

1、  单字与行的精准临摹(讲解+视频演示)

2、  单字与行的写意临摹(讲解+视频演示)

3、  单字与行的放大临摹(讲解+视频演示)

4、  三行以上的临创(讲解+视频演示)

5、  提问与解答

微信图片_20170804160516

微信图片_20170706155508


钟全昌,男,1983年生于湖南益阳。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硕士,湘潭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湖南省委宣传部《全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艺术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2010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毕业获艺术硕士学位,导师为我国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和叶培贵教授。主攻楷书和行书。楷书师法欧阳询、褚遂良,兼及魏晋;行书以米南宫为基,上溯李北海和二王。著有《钟全昌书法》《学书引鉴——阴符经解析》《中学生必背古诗文硬笔字帖》《古诗素描》(合著)等,在《湖南日报》《艺术中国》《益阳日报》等发表文艺评论十多篇。


 

微信图片_20170804160557微信图片_20170706153346

微信图片_20170706153353

oznor

微信图片_20170706153417

cof

微信图片_20170706153412

微信图片_20170706153357

微信图片_20170706153408

dav

微信图片_20170707114723

8月9日 19:00

《集王圣教序》  临习技法

课程开课

第一节课  1元试听

2017-5-10-1

钟全昌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2017061407224277002

【墨池&中国书法网 全国中青年书家30人提名展】



1

陈育,男,广东雷州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羊城书法研究会会员。广东岭南美术院副秘书长,南粤红色书画院院长。

获奖和入展荣誉:
1、第五届广东省新人新作书法展优秀奖
2、广东省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3、第一届珠江钢管杯广州市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
4、第二届珠江钢管杯广州市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
5、第三届羊城青年书法篆刻大赛入选奖
6、广州市青年书法家十二人展
7、2017年红棉奖广东省青年书法篆刻大赛入展

学习经历:
1、2012-2013广东书法院第一届书法高级研修班学习,获进步学员奖
2、2013-2014年广东书法院第二届书法高级研修班学习,获优秀学员提名奖和优秀创作作品奖
3、2014年张羽翔书法工作室行草创作研修班学习,获优秀学员奖
4、2014年在李双阳逸庐书院学习
5、2015年在胡抗美工作室学习

微信图片_20170726101101

微信截图_20170808154226

01副本

◆◇◆◇◆

004

◆◇◆◇◆

04

◆◇◆◇◆

005

◆◇◆◇◆

08

◆◇◆◇◆

10

◆◇◆◇◆

11

◆◇◆◇◆

12

◆◇◆◇◆

13

◆◇◆◇◆

16

◆◇◆◇◆

17

◆◇◆◇◆

21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