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要从最细小的环节抓起,不管是软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到了高层次,看的就是细节,细节取胜方能最终全面取胜、才是大家。就说拿起笔一落笔开始,这说道就来了,怎么写这头一笔,写好了,就是整篇作品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其用笔方法主要有逆入、折入,间或亦用顺入的方法,不信,您试试一定管用!

1、逆入

逆入就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遣锋发笔。逆人的用笔方法与不同的笔法结合,往往可以写出势态迥异的笔画来。如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则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意态昭然。为什么起笔要用逆锋呢?

1

首先,用逆锋写出的笔画显得既内含筋骨,又方整俊健。其二,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内在联系,表现在书写上就是取逆势。汉字的书写规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

2

这种规则本身,有逆锋取势的原因在。如数横并列,写完第一横,就要把笔锋从右移到左,即形成“欲右先左”,再写第二横,这就自然地要用逆锋。再如几个竖画并列,写完第一竖,就要把笔从下面提上来,形成“欲下先上”。可见,取逆势存在于笔画之间所形成的笔势往来之中。

其三,用笔如舞刀出拳,欲使刀、拳有力,须先将刀或拳快速后缩,然后奋力冲出,逆锋起笔与此理同。唯如此,方可把点画写得遒劲,矫健,气势充足。但必须注意,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人笔也是很轻的,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

逆锋在实际书写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

3

2、折入

折人,就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现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显得精神闪耀,形态毕露。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

3、顺入

顺入,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入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

从传统笔法看,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乐于运用逆锋或折锋起笔,这种起笔配合行笔、收笔中的折笔或转笔的运用,可形成两种不同的笔画势态,表现出刚、柔不同的风格特征。而顺锋起笔,在魏晋小楷中、汉简中用得较多,至唐代的中、大楷,偶尔用用,并不构成普遍现象。

END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四川绵州(今绵阳)人,其父早年避兵入杭,或称杭州人。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生于宋理宗宝祐六年,卒于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年71岁。博学善书,工正、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邕。体势充伟,风骨键壮。与赵孟頫齐名。

世人皆知,邓文原善草书,尤其《临急就章全卷》久负盛名。其实,这位“巴西”先生,也写得一手好小楷。请看:

邓文原小楷书跋王献之保母帖

1

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和书法也十分出众。

局部放大

2

3

邓文原和鲜于枢同在赵孟頫复古的大旗下,成为元代复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干将。鲜于的影响不如赵,而邓的影响不及鲜于,如果将鲜于归于英年早逝的话,那么邓的原因则是其晚年疏于翰事,书名渐隐。有张雨跋《临急就章》文为证:“(邓)早岁大合作。中岁以往,爵位日高,而书学益废。与之交笔砚,始以余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为学不可止如此。”,可见邓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后半生再将自己的风格拓展得更加鲜明。

4

5

6

7

8

END

1【明拓宝鸭斋兰亭之智永草书本】

明拓宝鸭斋兰亭之智永草书本,智永草书兰亭,白纸挖镶裱,蝴蝶装。四开,墨纸半开纵23cm,横9cm。广东东莞著名学者容庚旧藏。

2

草本《兰亭序》钤“容庚之印”等印。该本系清徐树钧辑《宝鸭斋兰丛八十六卷》之一。外封题“兰亭八十刻 智永”。上署“兰亭诗叙 沙门智永书”,下款“绍兴丙辰七月程迈模勒于南陵郡斋”。是较为少见的“草体兰亭”。

3

据容庚著录,为宋濂、黄掌纶、程瑶田等故物。继归武昌徐恕。民国二十年(1931年),其中四刻(定武五字不损本、定武玉枕本、褚临本、苏氏残石本)归于顺德黄节,八十二刻归于铜山张伯英(启功的老师)。

4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张氏以所藏求售,且言“愿得此者,念昔人采集之艰,加以护惜,勿贪拆售之利而致星散如理宗之百十七卷徒存目录已也”。嗣后,容庚“惊为秘笈,乃尽得之”,1962年让购于故宫博物院。

5

 

智永草书《兰亭序》,用笔秀润圆劲,清俊流美,风神隽永,气质和雅。不愧是王羲之传人,既能严守王氏家法,又能继往开来,下传虞世南等人,开唐代楷书新风。

END

导  语

冯唐《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人》火爆了朋友圈。小编也读了一下,虽然这样一款“爆文”似乎含满了含金量,却也不得不说这是一篇油腻腻的鸡汤。倒是让人联想到了书法界里那些油腻腻的书法家,小编不得不用同样油腻腻的文笔说一下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书法家。

1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书法家:

第一,每个学书法的人都会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临摹,不要随随便便就说自己是某一家某一派。想想看,你要是某一家某一派很明显的话那该是多普通,如果你能在某一家的基础上有所变化,那么别人又怎能看不出你是出处在哪里呢?更何况,历代任何一个书法家从不靠继承而传世。所以不需要见人就说,我是学颜还是学欧,不需要说自己多么的传统。不说还好,说出来自己感觉不更心虚吗?

第二,各种正派协会现在都已经慢慢的没有了权威,只剩下水的时候,就不要再句句不离我是某某协会获过某某荣誉了,更何况那些山寨的协会和一挤全是水的书法展赛。

2

第三,至少还应该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吧!虽然不如年轻时那么狠劲的临帖,但是时常的读帖还是能够让一个书法人保持清醒的状态,至少能够知道自己不该沉溺于某种技法和某种形式,毕竟人是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如果自己的字体早早“结壳”那该有何颜面对得起“字如其人”呢?

第四,不要学某些名家的做派,人家吼你也跟着吼,人家穿红袜子你也穿红袜子,你得睁大眼睛看看,人家是不是真的就疯疯癫癫了?可别模仿了一个皮相让自己真的像个小丑一样疯疯癫癫的被人耻笑。毕竟,流行都是一时之事,干点正儿八经的活,总比活在别人虚伪的叫好声中更能让人心安理得。

3

第五,自称学书法几十年的功力,为什么字却写的毫无生气?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处理写字,而且是重复的写同样的字,别的有变化有创新的有思想的有境界的东西写不出来呢?毕竟中国书法不只是技法那么简单,你是不是对传统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学书法也应该关注一下当代其他艺术门类才不致于一直是固步自封,所以读书和开阔眼界对于一个油腻的书法家来说或许是刻不容缓的。

第六,别再谈玄论道了,还是用手头的实践去证实你对那些“天”“地”“人”“道”的理解吧。每每看见那些妖里妖气的扎个马尾的男版大姑娘又是练气功又是嘿嘿哈哈的写字,总感觉像是走入某种邪教组织,你可以很有学识,请用你得作品证明你的含蓄对得起你的“通透”。

4

第七,不要随随便便就给别人指点这里点画不对,那里线条质量有问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如果你非要用某种标准去衡量别人的作品,用“美书”和“丑书”来界定一个人的审美,那你应该先研究一下自己心中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然后把它写出来,以这个标准测量一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合格?

第八,不要每天都挂着忧国忧民的情绪,似乎毛笔淡出了实用功能就意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灭亡,每天都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颤颤巍巍的写字。不要逢人就让别人也要有各种的文化担当,老老实实写个字,临个帖,让自己开心了,别人跟着你开心收益了,你的担当才真正开始。

END

微信图片_20171103163117

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历时5天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工作在浙江省绍兴市圆满结束。本届兰亭奖共收到1148名作者的投稿作品3803件,其中书法篆刻参评作品3404件,理论参评稿件399件。

根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方案》《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的精神与规定,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会和审议委员会严格依照《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办法》《评审行为守则》《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评审流程》,在监审委员会、学术观察员和媒体观察员的全程监督下,共评选出57位获奖及入选作者。现将获奖及入选人选名单公示如下:

一、金奖:空缺

二、银奖7名:
1、书法篆刻组5名:
张 继(解放军) 龙开胜(解放军) 徐右冰(四川)
李双阳(江苏) 蒋乐志(山东)

2、理论组2名:
王晓光(上海)著作《秦汉简牍具名与书手研究》
水赉佑(上海)著作《苏轼书法史料集》(上、下)

三、铜奖7名:
1、书法篆刻组6名:
金伯兴(湖北) 甘海民(辽宁) 樊利杰(湖北)
柯云瀚(福建) 王 玺(上海) 张胜伟(陕西)

2、理论组1名:
徐 畅(江苏)著作《古玺印图典》等

四、入选作者56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1、书法篆刻组46名:
马永林(河北) 王 勇(湖北) 王子璐(河北)
王军领(河北) 方 放(北京) 方建光(山东)
艾 青(江西) 田小华(湖南) 朱 杰(湖南)
伍 剑(湖南) 刘 睿(辽宁) 刘永清(河北)
刘自坤(江西) 刘宏卫(辽宁) 刘颜涛(河南)
汤文俊(四川) 李 琪(辽宁) 李良东(江西)
李国胜(河北) 李炯峰(湖南) 杨 宇(辽宁)
杨科云(云南) 岑 岚(贵州) 何宗国(湖南)
张卫东(上海) 张英俊(江西) 张维忠(解放军)
陈毅华(湖南) 林 峰(河北) 林志明(福建)
欧 亮(湖南) 罗华华(江西) 郑 超(河南)
赵社英(山西) 逄春伟(山东) 娄东昇(浙江)
秦 朋(河南) 倪和军(山东) 唐永平(陕西)
黄 鑫(江苏) 曹有福(浙江) 彭双龙(广东)
蒋卫平(江西) 韩宗祥(贵州) 谢海龙(湖南)
雷 平(内蒙古)
2、理论组10名:
叶康宁(江苏)著作《风雅之好:明代嘉万年间的书画消费》
任小平(新疆)著作《楼兰书法史》
刘天琪(陕西)著作《古代墓志志盖题铭艺术研究》
刘东芹(江苏)著作《草书字法解析——文字学视角下的草法研究》等
李 永(广东)《清初孙承泽及其法书碑帖鉴藏研究》等系列论文
张 平(江苏)著作《中国书画装潢艺术》
杨国栋(山东)著作《黄易年谱初编》等
徐学毅(广东)著作《二王书学丛考》等
梁晓庄(广东)著作《岭南篆刻史》
梁 骥(辽宁)著作《张照交游考》

公示期间,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来电、来信等方式,向中国书协反映和举报代笔、抄袭、剽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反映情况和问题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得借机诽谤和诬告。为便于核实、反馈有关情况,提倡反映人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或工作单位。我们将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履行保密义务。

公示时间:2017年11月3—13日
受理单位:
书法篆刻组:中国书协展览部 010-59759592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32号楼B座909 中国书协展览部
联系人:郭琳、耿伟华
理论组:中国书协研究部 010-59759583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32号楼B座916 中国书协研究部
联系人:郑培亮、刘照剑
邮编:100083
特此公示。

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7年11月3日

怀素,人称之为“狂僧”。
其草书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狂草,
所以有“以狂继颠”之说法。
董逌《广川书跋》云:
“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
观唐人评书,谓不减张旭,
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640.webp

《论书帖》无狂怪之势,
颇似晋人草法,清劲安雅。
或以为唐、宋间人临写二王、怀素杂帖。
赵孟頫跋云:
“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
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
后人作草,皆随俗缴绕,不合古法。
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者一笑。
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END -

 

0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9) 0 (10) 0 (11) 0 (12) 0 (13) 0 (14) 0 (15) 0 (16)-END-

 

640.webp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阔大。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范文澜所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真卿的楷书,已形成一种范式,后世学习者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
下面梳理了颜真卿楷书的五个面貌,希望能够使大家脱离“约定俗成”的套路,也暂时撇开别人的影响,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选择心中的“真爱”吧。

1
萌新真卿

640.webp (1)
《王琳墓志》,2003年洛阳龙门镇张沟村出土。颜真卿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目前发现颜真卿最早的作品,那时的颜鲁公才34岁。可以看出刚过而立之年的的颜真卿还稍显稚嫩,许多字的结构也不够稳定,字形也更接近前朝隋碑,并没有典型的盛唐气象。

比如“徐嶠”二字,“徐”字过于耸立,右边“余”部的“人”字头形如一把没有撑开的纸伞,显得局促;“嶠”字左边“山”部与右边“喬”部等高,而“山”部下面空虚毫无支撑,“喬”部下方“冋”的左竖也比较单薄,导致整个字形悬空。不过这位撰文的徐峤当时五十多岁,朝中重臣,能够放下心让年轻的颜真卿与之配合,也算是慧眼识珠了。

2
十年一迹
640.webp (2)

《多宝塔碑》,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此时颜真卿44岁。离早期的《王琳墓志》刚好过了十年,可谓十年一迹。整篇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是唐代“尚法”书风的代表。
大家要注意到这么一个事实,《多宝塔碑》的单字大概在2.5cm*2.5cm左右,而且是唐朝写经的路子,写经有多大呢?大家看过敦煌的写经卷轴也许会有印象,也就1公分见方左右,所以说《多宝塔碑》是更偏向于小楷的。我们初学颜楷选它做范本,一般都是用来写比较大的字吧,至少都是5公分甚至10公分见方的中楷或者大楷了,这无形当中的放大也就造成了许多误解了。
首先用笔就决然不同,因为毛笔的大小就已经有悬殊了;其次是结构也有巨大差别,试想一下小字如何能写出大气磅礴的感觉呢?而颜真卿最征服人的就是他的字具有那往外开拓的架势,小字是万不可能承载得住的。所以大家在临习《多宝塔碑》的时候千万得小心这些地方。

3
外拓开阔
640.webp (3)
《麻姑仙坛记》,颜真卿62岁所书。该碑立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后遭雷电毁佚。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其结体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极致。

比如“颜”字“页”部下的两点所占空间非常有限,造成局促的情境,字形非但没有垮塌,更因为重心下沉显得稳当。再如“真”字下方两点,窄窄的,上面又是一笔冲破纵势的长横,营造出长短、轻重、纵横、正斜等等冲突,这样的变形使得每一个字都值得琢磨,百看不厌。
许多精彩佳构体现在很不经意的地方,“書”字上下交错,下方“日”部并不居于长竖正中,而是稍有右移,错落之间就显得变化万千了。“麻”字两个竖画都拉得很长,长撇都没能罩住,整个字就依靠两个钩立住阵脚,而两个钩一个平出一个上翘,绝不雷同。《麻姑仙坛记》看似方方正正,却是相当精妙的,值得多加揣摩。

4
古雅清圆

640.webp (4)
《李玄靖碑》,碑于大历十二年(777年)立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断裂,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遭火石碎。《李玄靖碑》雄浑壮美,高古苍劲,规整稳定;笔力深沉含蓄,结字开张舒展。梁谳云《李玄靖碑》:“乍看去极散极拙,多不匀称,而其实古意可掬,非《画像赞》、《中兴颂》所可及。”
几乎每一个字都是笔方体圆,比之《麻姑仙坛记》,内中变化有过之而无不及。“唐”字一横具有明显的弧度,不是平直而出的;中间一短竖亦向左下折去,却不与长撇平行,‘“唐”字内部短横极多,颜真卿写来驾轻就熟,轻重、长短、偏向均有不同。注意“山”字托底长横,左端好似一提,右端平正接过,一笔写作两笔非常精妙。
再看“茅”字和“先”字,前者重心低后者重心高,且一字正一字歪,一字紧一字放。《李玄靖碑》远远不止在单字上为我们提供思考,其中的章法排布,逐字之间的衔接都是相当精巧的。此碑妙就妙在虽然每子写在界格之内,却仍然具有极强的行气,字与字的牵连避让全在笔意上得到发挥,真可谓是人书俱老的佳作!

5
端庄豁达
640.webp (5)
《颜勤礼碑》,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颜真卿71岁,已入化境,信手拈来,便显端庄豁达、之态;结字雍容大方、舒展开朗、动静结合、自然大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横细竖粗,“曾”、“孫”、“真”、“書”、“沂”、“高”等字尤其如此。
颜真卿的后期书法,并不追求“冲淡恬逸”的贵族情调,而是出以更为平易近人、更为通俗易懂、更为工整规矩的世俗风度;创造出一种“不复以姿媚为念”的新书法审美观。

-END-

一、书法能让人降浮去燥
浮躁练不成书法。书法让人安下心来,铺下身子,能吸收人的浮气、燥气、粗狂之气,使人变得文雅,静心沉稳。

640.webp (5)

二、书法能让人识美求善
书法是艺术,艺术是一种美的体现。字体章法无处不体现着、折射着、流露着美与善。学习和创作,就是对美与善的规律认识和规则运用。

640.webp (6)

三、书法能让人腹有读书
古人誉书法大家为“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之余暇,游手于斯”。书法离不开诗词句章,书法家要学好多知识,这样就形成了好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640.webp (7)

四、书法能让人体悟人生
人常说“字乃人之衣冠”,“品德不高,落墨无法”。写书法就是写自己,思想、品味、情操、境界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书法水平。书法是技术与个人品格的体现。欲写的一手好书法,必先提高个人对人生,处世的觉悟。

640.webp (8)

五、书法能让人精神依归
书法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如果你热爱书法,就是追求其中,沉浸其中,乐在其中。人间事事多纷扰,退居陋室成一统,是一种更高的追求,也是一方精神世外桃园。如果你遇到什么烦心事也可以写写书法,让自己放松一下忘记烦心事。

END

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升华为一门独特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钟爱与崇尚。历代文人墨客也不断地用诗般的语言赋予它深邃的内涵,让人们愈加感到书法美的魅力所在。我们就选编一些书法佳句妙语,供大家欣赏收藏!

640.webp (1)

二字书法妙语

抱朴、百忍、博雅、奔腾、补勤、贞仁、
畅神、畅怀、苍润、传神、粹美、翠微、
澄怀、藏珍、长乐、长庆、春归、独醒、
独乐、顿悟、滴翠、多福、达观、达智、
飞雪、飞霜、扶疏、浮翠、阜康、福寿。

福禄、奋击、奋发、归真、归朴、孤高、
孤贞、国香、广博、瑰富、耕耘、至诚、
弘毅、怀德、寒碧、寒烟、惠风、含芬、
鹤寿、华旦、华英、合欢、厚福、鸿福、
鸿祯、精诚、居德、济世、静观、隽雅。

寄情、极致、吉祥、吉庆、锦绣、嘉祥、
旷达、空翠、乐道、乐天、励精、流辉、
流风、淩云、淩霜、兰馨、兰芝、烂漫、
灵犀、灵慧、灵辰、临眺、龙升、龙光、
龙虎、龙凤、妙境、妙善、墨痴、墨缘。

墨趣、墨狂、梦蝶、鸣谦、鸣翠、魔韵、
弄月、凝霜、清旷、清心、清真、清芬、
清暑、求索、琼枝、谦和、鹊喜、庆祥、
仁寿、守拙、神德、慎独、慎思、尚志、
似锦、舒畅、舒扬、素澹、素秋、随缘。

书缘、师心、天趣、天香、天禄、听雨、
听月、听涛、图强、腾飞、踏浪、无我、
无忧、无逸、万福、万寿、五福、洗心、
逍遥、笑傲、馨远、薰风、衔月、写心、
祥瑞、薪传、养拙、养真、养性、怡心、
雅趣、雅集、幽馥、真趣、醉墨、祝福。

640.webp (2)

三字书法妙语

知无涯、抱赤心、碧连天、常无欲、
德润身、德不孤、香满座、香盈袖、
达心志、道无穷、道心清、得天趣、
蝶恋花、和为贵、静者安、净无尘、
苦寒香、乐逍遥、穆以温、满庭芳。

南山寿、平常心、清且俭、清入骨、
人长寿、仁者寿、思无邪、水竹居、
守静笃、天行健、惜寸阴、惜分阴、
养其拙、艺无涯、意自如、饮清露、
雁影遥、雁南飞、知不足、正气歌。

640.webp (3)

四字书法妙语

博学笃志、上善若水、大音希声、
思逸神超、择善而从、自强不息、
洁行修善、无欲则刚、虚极静笃、
博雅达观、宠辱不惊、道法自然、
淡泊明志、大智若愚、清气若兰、
福由心造、中庸和谐、紫气东来、
观海听涛、厚德载物、厚德载福、
厚积薄发、海纳百川、积健为雄、
境由心造、境随心转、虚怀若竹、
兰气随风、敏事慎言、妙造自然。

宁静致远、品茗抚琴、品茗听琴、
气若幽兰、曲径通幽、素心若雪、
天道酬勤、万事随缘、唯善是宝、
闲心逸趣、从善如流、吃亏是福、
抱朴守真、云鹤游天、韵雅趣幽、
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
悠然雅静、知足常乐、知足者富、
刚健笃实、笃礼崇义、竹影清风、
笃行致远、以德为邻、惟善为宝、
养德泽福、鹏程万里、见贤思齐。

崇德尚贤、学贵心悟、开卷有益、
卧云听泉、琴韵书声、积学储宝、
怡然自乐、翰逸神飞、返璞归真、
耕云种月、谨言慎行、景气和畅、
百福具臻、鸿喜云集、和气致祥、
惠风和畅、福夀康宁、清风朗月、
室雅兰香、和风祥云、祥和雅乐、
天朗气清、万福无极、物华天宝、
鸿业远图、骏业肇(zhào)兴、
骏业宏开、大业鼎盛、敬业乐群。

笔歌墨舞、大巧若拙、放下便是、
浮生若梦、甘苦自知、和风朗月、
惠风祥云、和风细雨、君子不器、
兼听则明、渐入佳境、临海听涛、
明月清风、人淡如菊、仁者不忧、
室雅人和、踏雪寻梅、温故知新、
虚怀若谷、云淡风轻、珠联璧合。

640.webp (4)

八字书法佳句

花间酒气;竹里棋声。
山奔海立;沙起雷行。
诵赤壁赋;聼广陵涛。
心无物趣;坐有琴书。
聼鸟说甚;问花笑谁。
有容廼大;无慾则刚。
流水无意;落花有声。
尺璧非宝;寸隂无价。
静观世态;细品人生。
流水无意;落花有声。

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风云论道;笔墨通天。
江山入画;意气凌云。
花晨月夕;茶半香初。
松风高洁;兰气幽芳。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倚剑天外;射雕云中。
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移花得蝶;买石饶云。(郑燮)
曾三顔四;禹寸陶分。(郑燮)

640.webp

十字书法佳句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隂。(集陶渊明句)
山深春自永;海静日尤高。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天长落日远;意重泰山轻。(集李白句)
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
云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集唐诗句)
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色。
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高。
甘从千日醉;耻与万人同。(集杜甫句)
日丽千芳闹;风和百鸟鸣。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集杜甫句)
风轻一楼月;室静半枕书。
心同孤鹤静;节效古松贞。(集唐诗句)
心源无风雨;浩气养乾坤。
以文常会友;惟德自成邻。
去草寻怪石;留云补断山。
丘壑趣如此;鸾鹤心悠然。(集唐诗句)
兰风载芳润;谷性多温纯。
半窗知我月;千卷鉴人书。
有山皆园画;无水不文章。
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竹石得幽秉;壶觞多雅游。(梁同书集文同句)
会心今古远;放眼天地宽。
名随市人隐;心与古佛闲。(梁同书集苏轼句)
异石归海岳;高士标云林。
芳野留胜事;艺苑重高文。

披云炼琼液;坐月观宝书。(集唐诗句)
卷帘花雨滴;扫石竹荫移。(查士标)
茗杯暝起味;书卷静中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郑燮)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
幽林听鸟语;深谷看云飞。
倚石得奇想;看云多远怀。(祁隽藻)
倚杖看孤石;开林出远山。(集杜甫句)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齐白石)
谁知大隐者;乃是不羁人。(集唐诗句)
颇得河山趣;不知城市喧。(集唐诗句)
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
骐骥出绝域;鸾凤本高翔。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老君台联)
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高杨依山亭联)
瑞气降寰宇;兰香遍大千。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三雅园联联)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题联)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