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中20个无一雷同的”之”字。其实不仅如此,书圣流传下来的书作和集字中,还有很多”同字异体”、”同旁异变”字,很是精彩,结体、笔法之丰富多变,令人惊叹!

一、同字异体

640.webp

中间两横或减为一点,或连成”了”字;两竖或长或短。

外形或大或小,用笔或方或圆,或连或断。

外”门”两竖有粗有细;内”开”右竖有回锋,有出锋,或悬针,或垂露。

640.webp (1)

外形或长瘦,或短肥,中竖有正有斜,与第二横有连有分。

外表有长有扁;用笔有方有圆,有粗有细。

撇与上横有断有连;下四点或变一横,或变一点一横,或俯或仰。

640.webp (2)

于字

体或行或草,钩或泯或露,点或分或连。

而字

撇或与左竖相迎或与中竖相接;中竖或收或放,或变点,或倾斜。

地字

“也”字一横或平或斜,或与”土”字上横相接或与下横相连。

640.webp (3)

国字

外形或方或圆,用笔或轻。

书字

横正或斜,或变点,或拉长;中竖或曲或直,或露锋或藏锋。

生字

上横与竖或用牵丝相连,或形断意连;下横或俯或仰。

二、同旁异变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END——

 

相较于地产困顿、股市萎靡的经济颓势,持续回温的艺术市场似乎成了富余资本新一轮抢 占的最佳战场。但经历近两年来强力反腐的政策刺激,礼品画的市场份额一度被压缩至边缘墙角,宏观调控的辐射反而迫使资本的选择更加趋于理性。综观今年春拍,便不难发现这一转变,古代、近现代大家经典作品价格持续稳定,有的稳中上涨;新生代艺术家作品备受注目,价格适中,竞买激烈,唯独美协画院这类官本位 大名头画家作品,价格急转直下,一路打折降价,仍旧难挽流标之悲剧。至此,艺术市场在经历了一段盘整过渡期之后,进入了日趋合理的良性发展模式。老一套的 雅贿买手逐渐退出,以往艺术价值和艺术价格的悬殊落差开始弥合,部分收藏目的由投机盈利开始转向收藏、审美需求。

640.webp

大浪淘沙之下,难免有人欢喜有人愁,艺术市场的重新洗牌势必使老派的官本位画家面临困局,今年的拍场上,笔者就亲睹一位大名头人物画家的作品, 由两年前60万每平尺的供不应求跌至拍卖时10万每平尺的无人问津,即便在这样大幅度的降价下,最终还是惨淡流拍。同样的场景,在其他各大拍行,也时有发 生。市场泡沫的迅速湮灭,让很多买家措手不及,耗巨额代价抢购的“香饽饽”,转眼间就成了砸在手里的“烂菜叶”,损失惨重。

  当礼品画的供求关系出现倒挂, 欲低价出手以求止损的可能也变得渺茫,无奈之下,很多买家开始把目标转向画家本人,希望他们能够回购之前售出的作品。那么,当代画家是否应该为自己的作品护盘呢?

  实际上,画家为自己作品护盘的实例并非新闻。多表现为两种:一是画家为了规范市场以便统一提价,将市面上标价偏低的作品回购。

  二是画家为了提升 在大众眼中的个人形象和艺术水准,将市面上流通的早期作品和应酬作品回购。此两者的前提在于,画家的市场认知度高,价格具备持续上涨的空间,其所谓护盘, 说到底也是为了维护个人面子和利益的最大化。而本文所讲的护盘,其前提是画家作品的流通性出现硬伤,回购的结果实际上是将收藏者的损失转嫁到自己身上,这 就和股票一路跌破发行价,受灾股民要求发行公司退钱一样,画家当然不愿去充当冤大头。毕竟,艺术品收藏作为投资行为,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哪有包赚不赔的 道理?再者,画家仅仅作为艺术产业链中的一环(生产者),很多时候,作品销售后的收益已经摊薄在多次倒手的各个环节之中,于理而言,画家也没有义务去承担 收藏者的全部损失。

  但是,面对曾以重金求画现在却血本无归的藏家朋友,还是有些颇富人情味的画家会选择回购作品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虽然这些藏家当初买画的动机大 多是冲着利益(低买高卖赚取差价)而来,可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对画家作品的变相认可。如今价格熔断,若依旧套用“买定离手,自负盈亏”的交易行规,对买 画者的惨状不闻不问,显然失了情分,基于此,有些画家会出于愧疚和人道主义关怀去回购部分作品,权当捐款做了慈善。

640.webp (1)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下,画家也会选 择为自己的作品护盘。这种画家一方面对于自己的作品所具备的艺术价值抱有较为笃定的信心,认为大幅度跌价的现状只是暂时现状,艺术市场在经过阶段性的调整 后,其作品还会有触底反弹的复苏可能;另一方面是久居高位的惯性优越感在遭遇市场滑铁卢时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画家无法直面自己作品低价流标的萧索现实, 于是自己护盘以挽回颜面。

  言至此处,再看待“当代画家是否需要为自己的作品护盘”这一问题时,答案已显得不那么重要,“护盘”一说的核心基础——由礼品画堆砌的泡沫王国 已经坍塌解体,无论是作为消费者的藏家,还是作为生产者的画家,必须清楚意识到,礼品画这根救命稻草,是时候折断了。随着“后礼品画时代”的到来,艺术市 场的自律正在发生作用,它要求藏家不为利益左右,不断强化个人的文化学养,开拓视野,提升鉴赏及审美能力;要求画家重拾艺术尊严,从内心出发去创作更贴近 时代及富含创新精神的艺术作品。说到底,唯有永葆艺术之真诚敬畏,才能从根源上拨乱反正。

  俗话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想当年,我几千一平尺时,你卖了几万几十万一尺,也没有多分一杯羹给我。现在画价跌了,你却想让我回收护盘。天底下哪里有此道理?画家如是说。

  可话又一说:人家把房子抵押出去,从你家里3万一尺买一批画作,刚刚看嘉德拍卖3千一尺还流标,你还好意思不退还人家一点银子以示友好慰问?于情于理也真是有点说不过去呢。买家说。

  护不护盘,是各自的自由选择。本人无从谏言,也不好说什么。可是,如果在国内顶级大拍行,连续不断地按照画家家中要价的二三折拍卖依旧流标、流 标、再流标。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画家有理由和责任为自己的尊严护盘!若非如此,请千万莫要再信誓旦旦地卖画开价,我的画xx万一尺!

——END——

 

一、笔 墨 

  笔墨是中国画以文载道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绘画技巧。这一点好多人或不知,或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有文化的关怀。文化的缺失是笔墨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什么是笔墨呢?清人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书者,心画也。若不懂笔墨,何谈以文载道,中国画又有何内涵之说?

640.webp

二、气 韵

  “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武术、医学,都离不开“气韵”。“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所以说,中国画是人文的,是科学。五代荆浩提出笔有四势曰:筋、气、骨、肉。而“气韵”来于笔墨,笔墨来于学养、来于人格、来于作者感时悯天的浪漫情怀。所以有“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之说。

640.webp (1)

三、气 势

  “势”是一种画面关系,更是一种修为,没有“势”就不会有“气韵生动”。“势”有两种:一是画面结构之势(造险);二是笔墨运动之势(气韵生动)。中国画是鲜活的、“形而上”的,“势”是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或险绝、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皆是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640.webp (2)

四、境

中国画之境,远非自然之景或西画之景。若画家不明事理,误入景区,越描越像,越像越描,离中国画的本真意义越来越远。殊不知“境生于象外”、“境由心造”之理。石涛有“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的警句,画家当深悟。

640.webp (3)

五、写

“写”是中国画最为本真的母体语言。“写”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从于心,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是游于艺,是“技进乎道”的诠释,讲求点线的形质,努力做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将一己的才情、学养、修为,通过“写”传移到笔墨中去。

640.webp (4)

六、散

散与紧是相对应的关系,只有散画面才会松,松则虚,虚则纳物,纳物则丰富而隽永。现在的中国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普及性的“大写意”,胡涂乱抹,自欺欺人;二是做作之风,求大、求满、求全、求实,不是求艺,而是在比工夫,比谁下的力气大,不知也不会顾及中国画的真谛——体“道”。

640

七、玄 虚

什么是道?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惚兮恍兮的神秘,正是中国画愈藏愈深的精神境界。郑板桥“难得糊涂”亦正是画面玄虚的地方。640.webp-(6)

 八、形

“形”是中国画独有的物象塑造方法,远不是西画之“型”,所以,画得越精细,描摹得越像,离中国画本真的意义就越远。“形而上者”,谓指精神层面的物象关系,是源于自然而升华于心中的“意象”,并不以实际物象关系为准绳,而是以符合心、眼、手的需求为标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也”。

640.webp (7)

九、写 意

“写意”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画种。中国画之所以引用“写意”一词,概因其言简意赅,以少少许胜许许多之意。“简”是简约,而不是简单。简是“以一治万”,繁是“以万治一”。石涛“一画”之说即是大写意最好的诠释。意笔、工笔、白描、重彩,都可以写意,同样都要讲究笔法,讲究墨法,讲究形而上的美学意蕴。胡涂乱抹可称其为简笔画,却不是写意。

640.webp (8)

十、空 白

空白是中国画特有的心理空间,亦是画面呼吸的必然所在。没有了空白,中国画就缺失了玄妙的想象空间;没有了空白,中国画的“气”和“势”将不复存在。空白是中国画人文的想象空间。

——END——

 

一、忌专用中锋或专用侧锋;宜中锋侧锋并用,须特别留意的是,意在笔前,走笔方向明确,腕宜圆,笔宜方,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二、忌由快速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均等;宜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640

三、忌按笔过重,提笔发飘;宜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按着笔时也轻提。

四、忌用笔失控,送笔不及,力量不到;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还要结实,既有铁划银钩的粗笔,又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640.-1jpg

五、忌单字中做“眼”,一字中不能多处主笔,互争则败;宜讲究穿插避让,以自然的书写感把笔控锋。

六、忌书眼过多,随处是眼等于无眼;但也要考虑,中间一行是作品的重点。一幅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此亦名“书眼”,大小字变化相间,轻重字参差错落,才能“放逸生奇”。

640.2-jpg

七、忌一字一蘸墨,笔均墨匀;重新起笔宜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特别要交代清楚。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无墨时也能看出字中有笔,最忌团状的模糊一片,使用涨墨犹须小心,不能一片狼籍,全无书卷气。

八、忌笔速过快,也忌笔速过慢;快则失势,慢则僵板,宜墨干时速度略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

640.3-jpg

九、忌呆板或油滑;行草要有楷意,间架稳固,楷书要用行法写,生动不滞。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都要交代清楚,点画与牵丝严格分开,不使笔势有背自然。

——END——

小编经常听到某些人说:“我很想把字练好,可就是没时间,每天太忙啦!”

其实,你是真的没有时间吗?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何况,你再忙,忙得过他们吗?

1.你再忙,忙得过常万全吗?

身为国防部长的常万全,即使公务再繁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来练书法,他曾说:“书法,是我最快乐的放松方式。”

640

从下面这幅字可以看出,常部长的字功底相当深厚。

640.webp-(1)

2.你再忙,忙得过马英九吗? 640.webp-(2)

马英九写的一手好柳体是出了名的,即使放眼当今书坛,也称得上上乘之作。他曾向媒体透露:我最大的爱好就是书法,即使每天公务缠身,只要有闲暇之余,都会写上几笔。

马英九主席的书法:

640.webp-(3)

640.webp-(4)

3.你再忙,忙得过潘基文吗?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不可谓不忙碌,看上面这幅颜体,是不是很有味道呢?

640.webp-(5)

近年来,潘只要有时间,就会钻进书房,与聘请的中国书法老师一起练习书法。而且身为一个韩国人竟然如此痴迷书法,可见书法的魅力之大,也让我们当代许多国人汗颜。

4.你再忙,忙得过刘德华吗?

640.webp-(6)

身为天王巨星的华仔,除了各种走穴演出,还要打理自己的公司,每天忙得晕头转向。虽然他的字暂属于“名人书法”,但是他也曾向友人说过:“年轻时,痴迷唱歌跳舞演电影,现在我越来越喜欢书法,或许有一天没有人看我唱歌演电影了,我想还会有人看我的字。”

5.你再忙,忙得过卖猪肉的吗?

640.webp-(7)

640.webp-(8)

你以为卖猪肉的都是郑屠户那样的暴发户吗?其实,这是一件起早贪黑异常艰辛的苦差事,可这位山东临沂猪肉哥不一样,尽管很累很苦更很困,但在他的摊位上总是备上笔墨纸砚,空闲之余写写赵孟頫,身虽在闹市,心却早已徜徉在田园篱下了。

听说这位猪肉哥早已不卖猪肉,搞起了书画艺术俱乐部,看来真是知识改变命运,技多不压身啊!

——END——

他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但他的名声却远不及

第一任社长吴昌硕这么响亮

也许大家对这位前辈的艺术成就很陌生

但事实上,

他是民国时期印坛、书坛、画坛叱咤风云的人物

也是印、书、画、诗四绝的大家

今天,我们走进这位大家

领略他的艺术风采

360se_picture.webp

(1879 — 1949年)

原名仁友  后改名仁  字辅之

号鹤庐  又号守寒巢主  后以字行

浙江杭州人  近代篆刻家  书画家

360se_picture.webp (1)

1904年丁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四人联名组织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广邀海内外篆刻爱好者入社,切磋印艺。由于社址设于丁氏幼年读书处,比邻西泠,因而定名“西泠印社”。

让人敬佩的是,丁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作为“西泠印社”创始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丁率先捐出了比邻西泠的地,吴石潜又2次出钱购买了地,加上盛怀宣、李辅耀捐的地,使得西泠印社占地不断扩大,今天印社的面积已达7千多平方米。

360se_picture.webp (2)按理,丁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作为印社创始人,他们完全有这个资格、有这个实力坐社长的位子,但他们却推举了吴昌硕,当时印社影响巨大,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等都是首批社员,杨宗敬、盛宣怀、康有为为赞助社员。

360se_picture.webp (3)

丁辅之才华横溢,诗、书、画、印无所不涉、无所不精,并在民国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 360se_picture.webp (4)书法擅长楷书、行书、篆书,尤精于甲骨篆文,结字停匀,虽瘦而有劲力,变恣意天然的古朴卜文书风为整齐工丽且带有装饰效果,颇具整体感。尤需指出的是,他的绘画作品常常配上甲骨文题跋,别具一格,并成为丁氏特有的标志和符号。

360se_picture.webp (5)

在篆刻领域,丁辅之的贡献也是不可替代、不可磨灭,他一生嗜印成癖。有专家认为其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宗法秦汉,兼取众长,深得浙派妙谛。在印作中仿玉印、战国官玺、私玺,各具神态,其刀法精细,印风苍郁朴茂。

360se_picture.webp (6)

360se_picture.webp (7)丁辅之学画很晚,约46岁开始学画,无师自通,悟性极高,自学成才,尽管从学画到70岁去世只有26年的时间,但绘画成就很高,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学画2年后即颁布润例,可见丁辅之对自己画作的自信。

360se_picture.webp (8)丁辅之学画很晚,约46岁开始学画,无师自通,悟性极高,自学成才,尽管从学画到70岁去世只有26年的时间,但绘画成就很高,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学画2年后即颁布润例,可见丁辅之对自己画作的自信。

360se_picture.webp (9)

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松生从孙。其家以藏书之丰闻名于海内。嗜甲骨文,尝以甲骨文撰书楹联编成册,又喜篆刻,名印金石,代有收罗,尤以西泠八家印作为多。

360se_picture.webp (10)

在丁氏笔下的夏季时令鲜果,既无烟火气,亦无脂粉气,从中可窥见艺术家高洁之品性。四是用色优美,作品画面色彩浓丽、明亮,视觉效果相当好。所以,丁辅之的果类作品显示出匠心独具和超凡功力,并往往让海内外藏家难以抗拒,圈内行家则谓“极璀灿芳菲之妙”。

360se_picture.webp (11)

360se_picture.webp (12)

360se_picture.webp (13)

360se_picture.webp (14)

360se_picture.webp (15)

擅画花卉瓜果,极其璀璨芳菲。幼承家学。一度同王禔供职于沪杭铁路局。公余之暇,探讨金石书画。 360se_picture.webp (16)

360se_picture.webp (17)

360se_picture.webp (18)

360se_picture.webp (19)

360se_picture.webp (20)

360se_picture.webp (21)

360se_picture.webp (22)

作品画面色彩浓丽,行家谓“极璀灿芳菲之妙”。嗜印成癖。篆刻用刀劲健,布局安详,宗法秦汉,兼取众长,深得浙派妙谛。 360se_picture.webp (23)

360se_picture.webp (24)

360se_picture.webp (25)

360se_picture.webp (26)

360se_picture.webp (27)

1904年与王禔、吴隐、叶舟等发起创办西泠印社于杭州孤山。社址即设于丁氏幼年读书处。该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对当时及以后的篆刻、书画艺术的创作、研究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360se_picture.webp (28)

360se_picture.webp (29)

360se_picture.webp (30)

360se_picture.webp (31)

360se_picture.webp (32)

经常与吴昌硕、王一亭、童大年、黄葆戉、赵时㭎等,相聚于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切磋探讨金石书画。四十六时候方始作画,因深厚的金石功底在,故其画腕底有神,别饶风致,入画坛虽晚却俨然一股清流。 360se_picture.webp (33)

360se_picture.webp (34)

360se_picture.webp (35)

360se_picture.webp (36)

360se_picture.webp (37)

丁辅之常以苍松、红梅入画,古松图上留有闲章“天下几人画古松”,自矜如是,诙谐没有一点不谦虚。 360se_picture.webp (38) 360se_picture.webp (39) 360se_picture.webp (40) 360se_picture.webp (41)

瓜果时蔬在生活中极其易见,如此朴实无华的平淡,在丁辅之笔下确是雅致高远。也正是这市井日常,却寄叙着人间烟火,道尽了人生。 360se_picture.webp (42)

360se_picture.webp (43)

360se_picture.webp (44)

丁辅之在百年前将这瓜果时蔬留存笔墨,留下冷暖人情和人间百态。平淡中解读着自己的人生形色。

——END——

《石门颂》摩崖刻石,旧在陕西汉中褒城石门,现存汉中博物馆。东汉明帝永平四年(61)司隶校尉杨涣(字盂文)复修石门通道。

640.webp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四月,汉中太守王升“涉历山道,推序本原”,撰文并主持刻石“嘉君明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称赞杨涣“有勋有荣,凿禹龙门,君其继纵”。把他的功劳与大禹凿龙门相提并论。认为他的功绩应“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文辞华美,有汉赋的风格、气势。其书法,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640.webp (1)

我们审其用笔,亦如《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中锋运笔,藏头护尾,舒展大度,波势自然,笔力撑挺。藏锋、圆笔中时见收笔露锋,浑厚中亦可见神气外露,与《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稍异。结体颇类“武威汉简”骨干平正而结法险奇,疏密、斜正、大小参差、活泼多姿。其中“命”“升”“诵”三字垂笔拖长并重按,“落落大方,粗犷拙实”。

640.webp (2)

这种大胆夸张的笔道与西汉《建始四年简》的“年”字,《永元四年简》的“薄”字,五凤二年《鲁孝王刻石》中的“年”字,以及散见于《居延汉简》《马王堆汉简》中的。“千”“笥”“掾”“事”“令”“律”“年”等字的垂笔伸展重按同属一类。这种大胆泼辣、奔放不羁的笔势,正是汉代艺术中追求气势、力度、速度的体现,其势如长枪大戟,舒展峭拔。

640.webp (3)其章法,依摩崖之势取纵长方形,额刊上方中央,纵有行而横列不拘;字距行距亦不求其一律,疏而不散,密而不犯;因文章格式而自然形成的五个短行夹于长行之中,更兼部分字大小错综排叠,使高约3米、宽约2米的巨幅书法作品气势壮阔中有了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感。

640.webp (4)

巍然屹立的《石门颂》是一部无声的歌颂开通石门的协奏曲,它不是威严、整肃的美,而是自然、淡雅、劲健的美。它不追求雍容华贵的静态美,而是让人们随着文章的波澜起伏,书法点线波势的变化,领略到时间推移所产生的动态美——旋律、节奏——音乐美。

640.webp (5)

旅居法国巴黎的中国学者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的体系》一文中说:“别的文化里往往由雕刻(像希腊胜利女神)或建筑(像罗马凯旋门)来完成的,在中国则用了书法。”

640.webp (6)

中国的书法刻石,不仅是用文字记录史实,而且是有意识的,有作家、书家、刻家感情注人的树碑立传。由此,书法的三要素也无不充溢着感情的因素。扬雄所谓“言,心声也;书,心血也”,就是讲寄情点画这一中国书法的本质特征。

——END——

 

陆柬之(公元585年-638年),唐朝时期江苏人,是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

陆柬之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时候,书法学舅舅虞世南,后来又向同时期的欧阳询学习,晚年临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除了楷书之外,草书笔意尤为古雅,终于成为名重一时的大书法家,尤其以楷书在当时与欧、褚齐名,当时亦有人把他与欧、虞、褚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书迹以《五言兰亭诗》刻帖与《书陆机文赋》墨迹为最着。

陆柬之《文赋》作品欣赏(高清)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END——

 

王羲之不但精笔法,且于结字处理也是鲜人能及。后来也不少有用笔一流的大家,但细品其单字,尤其是在纵横取势、对比变化、奇肆古风等方面比起王羲之来,手段总归有限。

王羲之写字,遵法守律而合于自然。《圣教序》则完美地收录王羲之行书精华,单字最多,变化最为丰富,历来学者,无不奉为圭皋,可谓高峰。下面,书思为大家分析《圣教序》究竟好在哪?

一、字法无常,尽得其势

在《圣教序》中,王羲之结字表现淋漓尽致。该方的方,该圆的也一定圆,长的长短的短,字形特征被强调,字体动感十分明显,字和字之间字形区别变化无常,如下图,方圆尽得其势。

640.webp

二、外定内变,大开大合

外形既定,内部的点画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寻求分割变化,以增大同类外形字的细部区别,使通篇变化更加丰富。如下图“载”字的几个横画,“来”字的两个横画和两组左右连带点的开合对比;“降”字的右竖斜曲,有意空开中下部等等,犹如篆刻的布白,大开大合,各显手段,尽求变化。

640.webp (1)

三、经心无意,自然意外 

三角形的字形不论欹侧,外形特征鲜明,犹如天然几何。此亦非巧合,更不是有心计算,乃长期经心致无意而成。不仅整个字的外形如此,就连字内分开的偏旁部首也同样遵守这种外形规律。如“明”“复”等字: 640.webp (2)

 四、收放自如,无有雷同

通篇大、小、收、放,字字变化,无有雷同。正如王澍所论:“魏晋人书,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这便是王羲之的大本事。不信可试试,能在书写的片刻之间,在笔下生出如此丰富的变化,并且一气贯注,自然和谐,古今以来,通法之极则,一人而已。我们知道“有”字不好处理,而王羲之《圣教序》给出了6种解答。 640.webp (3)

五、楷正之法,端庄古雅 

如下图中的“寺”、“神”、“东”、“白”、“皇”、“部”等字,方正剀切,如垒墙之砖,使结字有着端正结实的内质,细节的变化,使之熠熠生势。这些楷法功夫在圣教序得到了精湛体现。 640.webp (4)

六、形质高古,意趣难求 

我们看看今人笔下的字形,同样以此方式来检验,则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笔下无形,纵称笔法如何了得,也是枉然。所以今人之字,给人总感觉入古不深,少一种古人笔下的骨鲠之气,今天的研究者多将原因归结于用笔,字形问题也非常关键。 640.webp (5)

七、集字高峰,后世典范 

怀仁集《圣教序》高就高在理解到此规律后,依此规律来安排收集到的每一个字。从后来得《大观帖》中所保留下来的王羲之《追寻伤悼帖》和《建安灵柩帖》中能窥见怀仁心目中集字《圣教序》的理想。 640.webp (6)

比起同时人所集的《金刚经》(下图)来看,《圣教序》要高明不少。 640.webp (7)

《圣教序》中的字,来自于王羲之不同的帖中,我们通过现存的王羲之帖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一帖一面目,将这么多规定内容的字收集起来,并要做到风格大致协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怀仁采取了避免连带,字字分开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此,学此帖,最大的好处是解决字形,而最大的障碍在于字和字之间的连贯和行气的畅达。后来凡是打通此障碍者,易成大气候。

最后说句不大好听的话:评估一个人的眼力如何,可拿《圣教序》来衡量,如能真正从内心体会《圣教序》的魅力,还能评价一番,则此人眼光差不了。

——END——

640.webp

落款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内容以外的书写内容。落款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

一、落款的格式——落款有“双款”“单款”两种。双款是将书赠对象与书写者分别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为上款,后者为下款。上款写明作品内容的名称、出处、受赠人的姓名;下款记述创作年月、创作地点、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应比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称呼、谦词。下款:写时间、地点、姓名、谦词。

有下款没有上款的称为单款,单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内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内容。如果没有书赠对象,就只落单款。

单款有长款、短款、穷款之分。长款即在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名号、地点前面再加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的感想或缘由,文字应情真意长,使人玩味无穷。它不仅起能到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品和修养。短款即只落正文出处、时间、名号、地点等其中几项。若作品空白较多或出于构图的需要,可以落长款;若作品内容占画面较满,则需要落短款或穷款。如果余纸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号,谓之“穷款”。

书法作品在谋篇布局时,要考虑到落款的位置。如果书赠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写在左边,如分两行落款,则上款写在前行,下款写在后行;若单行落款,则上款写在上半部,下款写在下半部,以示礼貌。单款和双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齐,要有参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几个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尽量上靠,宁可上紧下松,不可上松下紧。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章草、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除用于自身为草书外,因较难识别,一般不用于落款。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针对竖幅作品而言的。对于横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与竖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头与结尾,都不能到达或超过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个字。

二、上(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1.上款客套词或敬词: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2.下款客套词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篆刻边款用:刻作、刻石、刊石、治石、篆刻、记、制。

三、称谓——辈:吾师、学长、道长、先生、女士。

1.平辈或小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仁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在书画或某方面有专长者)。

2.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贤)弟。

3.老师对学生:学(贤)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4.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四、落款时间的写法——落款用农历(阴历),则全是农历;用阳历则全用阳历。传统内容不宜用阳历。从左开始书写,落款在右;从右开始书写,落款在左。

落款时时季的雅称:

农历一月: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

农历二月: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

农历三月: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农历四月:乏月、荒月、阳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

农历五月: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农历六月: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农历七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

农历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农历九月: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祢觉月、菊开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五阴月、穷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农历十月: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神无月、拾月、时雨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

农历十一月: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

农历十二月: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殷正、清祀、冬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