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为什么大多数人写的字都很俗?

生动,是生命力的象征和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生动就没有艺术生命。书法之生动,不单是形状动感,更是神采、气韵、感受、意趣等综合呈现。


比如下方的行书(右侧)很工整很秀气,也有动感,对于初学者而言,能写成这样都不错了。但是,就书法表现角度而言,很俗。

640.webp (1)

图/右侧为书法,左侧为印刷体

关于书法气韵的表现,王羲之指出:“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行书,要真正成为“行走”的书法,必须打破左右、上下的均衡,处理和空间关系、形神关系,使之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合理地打破结字左右上下的均衡?关键就是结构上要错落有致,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把握的精妙能,让你的字耐看、有味道。

 

 

一、左短右长

左边为口、日、言字旁和三点水、提土旁等,或右边以中竖为主笔结构的字,本身就是左短右长,可顺其自然,按原有形状书写。

640.webp (2)

左右等长的字,可抑左伸右,有意把左边部首缩短、把右边部分拉长,形成高低不平的动势。

640.webp (3)

二、左长右短

右边为口字旁、反文旁或少量横笔的字,天然左长右短,可按原有形状书写。

640.webp (4)

左右等长的字,可伸左抑右,有意把左边部首拉长、把右边部分缩短,形成高低不平的动势。

640.webp (5)

三、左窄右宽

左边为提手旁、竖心旁、三点水等,或右边为合体字,一般为左边窄、右边宽。

640.webp (6)

四、左宽右窄

右边为彡、戈字旁等狭长部首,或左边为合体字、笔画繁多的字,一般为左边宽、右边窄。

640.webp (7)

五、上窄下宽

上面为日字头、山字头或下面为四点、心字底的字,本身为上窄下宽,可按原有形状书写。

640.webp (8)

上方为单体,下方为合体,一般是紧缩上方,使之变得狭窄、紧凑,从而形成头部小、底盘大。 640.webp (9)

六、上宽下窄

上面为宝盖头、雨字头、高字头,或下面为口、日字,本身为上宽下窄,按原有形状书写。 640.webp (10)

上为合体,下为单体,一般是紧缩下方,使之变得狭窄、紧凑,从而形成头部大、底盘小。 640.webp (11)——END——

自三皇以前,结绳为政,至太昊氏,文字生焉。所谓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故字有六文: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 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又曰字有五易,苍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制隶书,汉代作章草是也。其八体者,更加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传信并大小篆,为八体也。后汉东阳公徐安于搜诸史籍,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也。又加二十三体,共定五十有六,列之于后:

一、龙书:太昊庖牺氏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

640.webp

二、八穗书: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 用颁行时令。

640.webp (1)

三、仓颉书:黄帝史苍颉写鸟迹为文。 640.webp (2)

四、云书:黄帝时,因卿云作云书。

五、风书:少昊金天时以鸟纪官,作鸾风书,文章衣眼,取以为象。

六、蝌蚪书:因蝌蚪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 颛顼高阳氏所制,今古文是也。

640.webp (3)

七、仙人形书: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象仙人形书,车器衣眼皆为之。

八、龟书: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640.webp (4)

九、钟鼎书:夏后氏象钟鼎形为篆,作钟鼎书。

十、倒薤书: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今薤叶篆是也。

640.webp (5)

十一、虎书:周文王史史佚因驺虞作虎书,有虎不害人,驺虞因此始也。 640.webp (6)

十二、鸟书:周文王时赤雀衔书集户,武士时丹鸟入室,以二祥瑞,故作鸟书。 640.webp (7)

十三、鱼书:周法鱼书因素鳞跃舟所作。一云汉武帝游昆明池,学士陈遵所作。

十四、填书:周媒氏作。魏韦诞用题宫阙,王廙、王隐皆好之。

十五、大篆:周宣王史史籀所作也。亦曰籀篆,《石鼓文》是也。

640.webp (8)

十六、复篆:因大篆而重复之,亦史籀作。汉武帝用题建章阙。

十七、殳书:伯氏所职。文记笏,武纪殳,因而制之。

十八、小篆:周时所作。汉武帝得汾阴鼎,即其文也。

十九、仙人篆:古之所有。李斯善辨古文字,改为篆形也。

二十、麒麟书:鲁哀公十三年西狩获麟,仲尼反袂拭面,叹“吾道穷矣”,弟子用为素王纪瑞所制也。

二十一、转宿篆:宋司马以荧惑退舍所作也,象莲花未开形。

640.webp (9)

二十二、虫书:鲁秋胡妇浣蚕所作,亦曰雕虫篆。

二十三、传信鸟迹书:六国时书节为信,象鸟形也。

二十四、细篆书:李斯摹写始皇碑序,皆用此体,亦曰缪篆。

二十五、小篆书:李斯删古文作也。始皇以祈祷名山,皆用此书。

640.webp (10)

二十六、刻符书:鸟头云脚,李斯、赵高并善之,用题印玺。

二十七、古隶书:秦程邈系狱中,变大篆所作。始皇嘉焉,拜侍御史,名徒隶之书,今为八分。

二十八、徒隶之书:因程邈幽囚为徒隶书也。邈字元岑。

二十九、署书: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

三十、藁书:行草之文也,董仲舒欲言灾异,主父偃窃而奏之。晋卫瓘、索靖善之,亦云相闻之用也。

三十一、气候时书:汉文帝令蜀郡司马长卿采日辰会屈伸之体、升伏之势,象四时为书也。

三十二、符信书: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

640.webp (11)

三十三、芝英书:汉武代有灵芝三,植于殿前,遂歌《芝房之曲》述焉,又名英芝。

三十四、金错书:古之钱铭,周之皇府、汉之銖两刀布所制也。

640.webp (12)

三十五、尚方大篆:程邈所述,后人饰之以为法焉。

三十六、鹤头书:与偃波皆诏版所用,汉家尺一之简是也,亦名鹄头。

三十七、偃波书:即版书,状如连文,谓之偃波。

三十八、蚊脚书:尚方诏版也。其字体侧纤垂下,有似蚊脚,因而为名。

三十九、垂露篆:汉章帝时曹喜所作也。

640.webp (13)

 四十、悬针篆:亦曹喜所作。有似针锋,因而名之,用题《五经》篇目。 640.webp (14)

四十一、章草书:汉齐相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韦诞谓之草圣。 640.webp (15)

四十二、飞白书:蔡邕待诏,见门下吏垩帚成字所作。 640.webp (16)

四十三、一笔书:弘农张芝临池所制。其状崎崄,有循环之趣。

四十四、八分书:汉灵帝时上谷王次仲所作。魏钟繇谓之章程书。

640.webp (17)

四十五、蛇书:鲁人唐终,当汉、魏之际’梦龙绕身,寤而作之。

四十六、行书:正之小伪也。钟繇谓之行狎书。

四十七、散隶书:卫恒所作。迹同飞白。

640.webp (18)

四十八、龙爪书:晋王右军所作,形如龙爪也。

四十九、藁及行隶:钟繇变之,羲、献重焉。

五十、八体书:晋二王重变行隶及藁体为八体书。

五十一、草书:王羲之饰古,亦甚善也。

640.webp (19)

五十二、虎爪书:王僧虔拟龙爪所作也。

五十三、鬼书:宋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篆,似八分也,今曰雷书。

五十四、外国书:阿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

五十五、天竺书:梵王所作《涅槃经》,所谓“四十二章经”也。

五十六、花书:河东山胤所作。

《五十六种书并序》一卷,旧本题唐韦续撰,续不知何许人。前有小序,言后汉东阳徐安于搜诸史籀,得十二时书,旨象神形,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似此书为续所传,非续之书也。韦续《墨薮》亦载此篇,《墨薮》皆辑前人之作,亦为此书非续所作之一证。所云东阳徐安于,未详何如人,十二种加三十三种亦不符五十六之数。编中所列太昊庖牺氏之龙书,炎帝神农氏之穗书等,俱无根据,不免附会。上古之时,文字简单,书体未定,作书者仅为符号之用,各以巧意为之缘饰,事或有之,必以为书法之一种而罗列之,颠亦甚矣。宋朱长文《墨池编》曰:“所谓五十六种书者,何其纷纷多说耶?彼皆得于传闻,因于曲说,或重复,或虚诞,未可尽信也。学者惟工大小篆八分楷草行草为法足矣,不必究心于诸体尔。”

——END——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四川绵州(今绵阳)人,其父早年避兵入杭,或称杭州人。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生于宋理宗宝祐六年,卒于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年71岁。博学善书,工正、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邕。体势充伟,风骨键壮。与赵孟頫齐名。

世人皆知,邓文原善草书,尤其《临急就章全卷》久负盛名。其实,这位“巴西”先生,也写得一手好小楷。

邓文原小楷《书跋王献之保母帖

640.webp

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和书法也十分出众。

局部放大

640.webp (1)

640.webp (2)

邓文原和鲜于枢同在赵孟頫复古的大旗下,成为元代复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干将。鲜于的影响不如赵,而邓的影响不及鲜于,如果将鲜于归于英年早逝的话,那么邓的原因则是其晚年疏于翰事,书名渐隐。有张雨跋《临急就章》文为证:“(邓)早岁大合作。中岁以往,爵位日高,而书学益废。与之交笔砚,始以余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为学不可止如此。”,可见邓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后半生再将自己的风格拓展得更加鲜明。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END——

 

秋风吹过,秋叶纷落,那一片片飘落的叶子,是秋的礼赞,渲染大地一片金黄;秋雨悄然而至,带来一室秋凉,温情而意蕴深长,轻敲梧桐,闲敲窗,多情又委婉。这秋天,喧嚣中带着寂静,美好的跃然纸上。

640.webp (4)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七组叠词,可谓是深切的叹息。乍暖还寒的秋天,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逃亡的一系列的痛楚,词人的心伤怎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无边的细雨,淅淅沥沥,远处的梧桐相依相偎,可我却只是一人。

 

640.webp (5)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上片写在这萧瑟凄凉的秋天饯别的难舍难分,还没有离去便满怀无限的思念。下片是对别后的设想,良辰好景也如同虚设,再没有那个诉说的人。全词艺术境界极高,叙事清楚,层层推进,自然而然。

640.webp (6)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此词通篇言愁,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的滋味;下片则历经艰苦后“识尽愁滋味”,却又无可奈何的只能言秋好,故作洒脱的话语实际上是词人难以摆脱内心的压抑。

640.webp (7)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秋天的景带来秋日的愁,羁旅思乡,酒入愁肠愁更愁。不同于一般的婉约词,以沉郁雄健之笔力,声情并茂的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司空惯见的景赋予其不同寻常的情,别有一番趣味。

 

640.webp (8)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赏析: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关山江河,落日残照,美好而衰残,登高远望,愁思深重。全词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白描的手法,通俗的语言,可见词人的鬼斧神工之妙笔。

 

640.webp (9)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宋】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

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

不听清歌也泪垂。

赏析:上片写油灯将尽光转暗、秋凉乍起满身寒,由视觉转为触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下片以伊人弄弦,追忆当年。今夕对比中引出悠悠长恨,道出对伊人思念之切,内心之悲。

 

640.webp (10)

《采桑子·金风玉露初凉夜》

【宋】晏几道

金风玉露初凉夜,

秋草窗前。浅醉闲眠。

一枕江风梦不圆。

长情短恨难凭寄,

枉费红笺。试拂么弦。

却恐琴心可暗传。

赏析:这是一首满含思念之情的小令。在这金风玉露天气初凉的夜晚,一个人遥望新月,浅醉难眠,睡不成,梦亦难成。寄情思于红笺,拨动琴弦弹奏一曲,你可听到我对你的思念?

 

640.webp (11)

《清平乐·候蛩凄断》

【宋】张炎

候蛩凄断。

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

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

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

不知多少秋声。

赏析:秋天的秋风如此萧瑟,秋月凉凉照沙洲,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只有那一叶梧桐,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此情此景,怎能不悲愁,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640.webp (12)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宋】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

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

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

梦又不成灯又烬。

赏析:别后不知你的行程,心中一片苦闷,与你的书信渐渐断绝,我又该去哪里询问?我欲到梦中与你相遇,可梦不成,灯已燃尽。用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来渲染这深深地思念。 

——END——

640.webp

从本质上讲,傅山就是一个忠厚老实的文化人,只不过玩不了官场那一套。当年他可能想过名利,想名利也想不着,只有淡于名利,勤于读书,钻研学问。好在,他真的是一个学问家,退居江湖,居然书画,诗文,医学,武学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傅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后受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才走上了“丑”书的大境。

640.webp (1)

图/傅山小楷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备至,喜用用大字写颜体。邓散木先生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

640.webp (2)

图/傅山颜体风格对联

傅山很讲师古,认为“字一笔不似古人即不成字”,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将传统一棒子打死,而是极为尊重。傅山认为俗字全由人力摆列,无天机自然之妙境。在傅山看来,写字不要扭捏作态,不要造作,而要顺乎自然,古法也不过是平平正正,一笔笔爽爽写去,刻意安排,则匠心太过,人的真情就无法自然流露,便是俗书。基于此,傅山提出“闲中有不得,迅笔含毫均为藉经,观者自豁然胸次,斯技也进乎道也”。

当然,傅山最成功的是其草书。他的草书是技、道合一的杰作。所谓“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浩荡之气。

640.webp (3)

图/傅山草书

傅山是感性的书家,他将理性赋之以激情之中,虽粗服乱头而气雄万夫。“字正体直,书法通于射也”,使傅山的草书神完力足,元气淋漓。

他的作品与思想,让他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举起反叛大旗的大师,对后世书法发展具有振聋发聩的警世影响力。

——END——

 

640.webp

书法

是世上最神奇的文字艺术

恬静、活泼、素雅、灵逸…

都在同一支笔下流淌!

640.webp (1)

有人说,书法是多情的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共筑二王书风

赵孟頫、管道升夫妻共织翰墨柔情

他们时刻提醒你

什么是爱、什么是情

640.webp (2)

有人说,书法是艰苦的

墨池水、退笔冢

没有二三十年,难得皮毛

岂不知

千百万书法人无畏前行

640.webp (3)

也有人说,书法太“脏”了

弄得浑身是墨,遍桌污渍

岂不知

淡淡的墨香飘过千年

640.webp (4)

有人说,书法法度太严谨

而苏轼胸中的诗词、笔下的墨魂

告诉你:我书意造本无法

640.webp (5)

还有人说

草书不就是乱写乱画的么

请多读几遍《书谱》

让你知草书的法度与情理

是多么深刻

640.webp (6)

有人说

我就不信书法这么大魅力

宋徽宗赵佶告诉你

赢了书法,输了帝国

640.webp (7)

有人说

………

就是这样的幸福与美好

让提笔挥毫的人

十分真切,十足享受

书法,几千年来

从石头到龟甲

从竹简到棉麻

从儿时写到白发

640.webp (8)

这是书法的名片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修身养性

书法更能让我们

心平气和

不仅学会了写字

更学会了做人

640.webp (9)

每一个字

地正方圆

所有的汉字

都凝集了古人的智慧

每一个字

都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

都是我们民族的发展史

字如其人

书法

让人刚正不阿

让人坚韧不屈

让人意志坚定

640.webp (10)

书法,也是气

心无杂念

宁神入境

气息得理

每一笔的呼吸

都符合天道

书法

是思想的寄托

提起笔

放佛在和古人对话

放佛在和智者学习

640.webp (11)

书法,是一生的追求

在各书体的挥洒中

不断地磨炼自己

书法,是一生的追求

在各字帖的翻阅中

不断地提升自己

640.webp (12)

书法,是一生的追求

在汉字的书写中

也是在书写自己

——END——

 

在清代的书法史上,吴大澂的大篆独树一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吴大澂生活在收藏和研究商周青铜器最为活跃的时期,收藏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关系,使吴大澂得以见到大量的青铜器铭文和其他各种出土文字的拓片,为他研习篆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上早年书写玉筯篆和多年研究文字学的经验,吴大澂创造出古雅清穆的大篆书风。

640.webp (3)图注:吴大澂

640.webp (4)(图注:吴大澂于1862年在上海避难时,应李嘉福之嘱,在晚明吴门女画家文俶所画扇面的背面上用玉筯篆书写的文俶小传。)

吴大澂(原名大淳,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愙斋,苏州吴县人。吴大澂于同治七年(1868)中进士后,曾入李鸿章幕,后授翰林院编修、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员,又曾两赴吉林,屯边、练兵、勘界,1887年后任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宦踪遍及东西南北。吴大澂又是晚清著名的学者、收藏家、艺术家,而在其艺术实践中,又以书法的成就最高。(注:本文中西年份只是大致对应,有时中历的岁尾应是西历下一年的年初,但为方便起见,本文仍以通常的中西对应年分系之,而不系于西历下一年。文中的中文月份,皆农历月份,故不用阿拉伯数字。)

在晚近的吴大澂书法研究中,研究者大都关注他在篆书方面的成就。顾廷龙先生曾这样概括吴大澂的篆书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写字则初作玉筯体,后学杨沂孙,再作金文。”顾先生是吴大澂研究的开拓者,和吴大澂的一些后人、门生都有直接的交往,他的概括自然有其依据,但稍显简略。近年来,国内外的公私收藏都越来越开放,艺术出版物增多,拍卖市场也非常活跃,大量的吴大澂篆书作品得以面世,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本文便依据新近见到的一些作品,结合传世文献,参考他人的学术成果,对吴大澂篆书的发展变化作一描述分析。

640.webp (5)

吴大澂1866年为吴云所著《虢季子白盘铭考》题耑

我们今天能见到最早的吴大澂的篆书,大概是他在咸丰五年(1855)为其外祖父韩崇(字履卿,1783-1860)所编印的《三节合编》题写的书名和牌记“咸丰五年正月宝铁斋韩氏刊”。此时,吴大澂年仅21岁。韩崇出身苏州世家,兄韩崶(1758-1834)官至兵部尚书,他本人曾任山东雒口批验所大使。韩崇喜收藏,在当时的收藏界和金石学研究圈甚是活跃。从韩崇命年轻的吴大澂为自己编印的书籍题写书名来看,他对这位外孙十分欣赏。这一书名和牌记的字用的是缪篆,这种篆书在古代多用于刻印,因为要均匀地填满方形的印面,形体平方匀整,笔画屈曲缠绕。吴大澂书写这种篆书,很可能与他早年学习刻印有关。吴大澂何时开始治印,史料阙如。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吴大澂流寓上海,在残存的吴大澂咸丰十一年(1861)七十多天的日记中,有很多为人刻印的记载,说明此时他已经研习篆刻多年并在友朋圈中有了名声。所以,吴大澂最初接触篆书,很可能是从刻印开始。缪篆的设计成分重于书写,吴大澂题写的书名被均匀地安排在特定的空间中,看不出多少结字和运笔的功力。

也就在为外祖父题写书名的次年,亦即咸丰六年(1856),吴大澂成为陈奂(字倬云,号硕甫,1786-1863)的学生,《愙斋自订年谱》咸丰六年条云:“陈硕甫先生教以段注《说文》,每日读二三十页,因就问业焉。”这对他日后研究和书写篆书至关重要。陈奂是乾嘉时期研究《说文解字》最重要的学者段玉裁(1735-1815)的入室弟子。段玉裁虽为金坛人,但晚年一直住在苏州,加之苏州自晚明以来一直有研究《说文解字》的传统,使得中晚清的苏州成为研究文字学的重镇。《说文解字》的篆书基本是小篆,吴大澂师从陈奂后,十多年中的篆书作品多在小篆系统,他的玉筯篆也不例外。玉筯篆的特点是,书写时用笔无轻重变化,线条粗细均一,竖笔无垂脚,结字修长。人们通常把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的石刻作为玉筯篆的典范。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吴大澂较早的玉筯篆,是1862年他在上海避难时,应李嘉福(笙鱼,1829-1894)之嘱,在一张晚明吴门女画家文俶(1595-1634)所画扇面的背面上用玉筯篆书写的文俶小传。此时,吴大澂师从陈奂研究《说文解字》已有六年,对小篆系统的文字已经相当熟悉。此作总的来说用笔流畅,结字工稳。但也有少数字的结体稍欠安妥,或因在扇面上作篆书不易所致。

吴大澂更为成熟的玉筯篆见于他1866年为吴云所著《虢季子白盘铭考》题耑。这一书名写得十分精彩,笔画转向时,线条保持粗细一致,收笔处没有加重后出锋,结字和用笔都非常均匀流畅。吴大澂的这种玉筯篆书风一直延续到1870年左右。1870年春,吴大澂在湖北入李鸿章幕,并随李鸿章的淮军入陕,在华山的莲花峰留下了两个大字“莲峰”,也是标准的玉筯篆。

不过,前此数年,吴大澂就已在书写玉筯篆的同时,开始了新的探索。如作于1867年《节录徐鼎臣说文解字叙一则》篆书条屏,就带有清代中期的篆书大家邓石如(1743-1805)书风,只是显得有些生硬,不够成熟。

今天我们能见到吴大澂的篆书,作于1869年(己巳)的数量相当可观,其中又以扇面和对联居多。在此前一年(1868),吴大澂考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可是他在京师并未久留,八月告假回苏。在他次年(1869)的日记中,记载了不少书法活动:如五月初四日:“写篆书扇二、条幅一、篆书对三、行书对三。予向不作行书对,是日见对纸四联,系亲戚从上海寄来者,心厌其多,以行书杂之,字多草率,殊愧程子‘即此是学’一语。”同月初五日:“画扇二柄、写篆书扇面三、写篆书对三。近来索书扇对者,愈积愈多,延搁日久,亲友未免见怪。因定每日早晚必书数件,以当陶公运甓之意。”类似的书写篆书扇对的记载在同年的其他月份的记载中也不少。如九月二十二日的日记记载:“写对五副、条幅一纸”;同月二十七日:“写对十余副、条幅二纸”。同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都有“灯下写篆书条幅”的记载。上述记载说明,吴大澂为人所作书,多用篆字。偶尔作行书联,还会为自己的草率而感惭愧。

存世己巳年(1869)款的作品说明,吴大澂所作邓石如书风的篆字已相当成熟。如在这一年的暮春为镜如所书篆书对联,起笔不再藏锋逆入,而是有一从上向下的运笔动作,起笔的分量加重,转折处不再像玉筯篆那样均匀地行笔,而出现了方折的转向,并有了粗细的变化。这就充分利用了毛笔本身的弹性,在点画圆实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书写的节奏感,减少了玉筯篆的装饰性。这种运笔方法正是邓石如对小篆书法的贡献。

在下一年(庚午,1870)为友人、苏州文物商徐熙所书的对联中,起笔明显地加重,书写横画先下压,形成方折的锐角,点画的粗细变化明显,增加了运笔的韵律。我们不妨将此联中的“对”字和为吴云的《虢季子白盘铭考》封面所书玉筯篆相比,不难看出两者在用笔上的区别。

 

640.webp (6)吴大澂于华山莲花峰题“莲峰”

在吴大澂生活的时代,邓石如的影响非常大,吴大澂及其友人经常提到这位“完白山人”。在吴大澂的前辈中,更有一位邓派篆书的代表人物吴熙载(1799-1870),他是吴大澂老师吴云(1811-1883)的好友。吴大澂有一方“吴大澂”白文小印,结字、刀法很像吴熙载的印风。指出这些,并不是说,吴大澂直接地受到了吴熙载的影响,而是要说明,在吴大澂的时代,玉筯篆并不如邓石如的篆书那样流行,吴大澂有很多机会见到邓石如和吴熙载这一流派的篆书。

但是,吴大澂对篆书的兴趣很快地转向了金文。1870年腊月,吴大澂回到北京翰林院,次年参加考试,顺利通过,列一等第三,授职编修。也就在北京翰林院任职期间,吴大澂开始收集吉金文字。他曾这样地自述:“余弱冠喜习绘事,不能工。洎官翰林,好古吉金文字,有所见辄手摹之,或图其形存于箧。积久得百数十器,遂付剞劂氏,拟分为二集,以所见、所藏标其目,略仿《长安获古编》例,而不为一家言。其不注某氏器者,皆潘伯寅师所藏。此同治壬申(1872)、癸酉(1873)间所刻也。”(吴大澂《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序。顾廷龙先生撰《吴愙斋先生年谱》,根据序中所说“洎官翰林,好古吉金文字”,因此将吴大澂开始喜好吉金文字的时间订于1868年吴大澂被任命为翰林庶吉士的时间。但吴大澂这一年在京师逗留时间甚短,而在1871年初返回北京任职翰林院前,鲜有收藏吉金的记录。潘祖荫在为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所撰叙中说:“同治辛未、壬申间官农曹,以所得俸入尽以购彝器及书。彼时日相商榷者,则清卿姻丈、廉生太史、香涛中丞、周孟伯丈、胡石查大令,无日不以考订为事,得一器必相传观,致足乐也。忽忽十余年矣。”可知,潘祖荫开始有规模地收藏青铜器在1871至1872年间,吴大澂开始关注吉金文字似乎也在此时。)

吴大澂在入仕以前,已有机会接触到青铜器。吴大澂少年时是在外祖父韩崇的影响下走上金石收藏和研究的道路的,但是从韩崇编撰的《宝铁斋金石跋尾》不难发现,韩崇的收藏以石刻文字为主,吉金极少。吴大澂的老师吴云,是晚清重要的青铜器收藏家。但是,吴大澂在任职翰林院之前,或在上海避难,或是忙于准备科举考试,本人并没有机会和财力来收藏吉金文字。入仕之后,吴大澂有了稳定的收入,虽说京官俸禄不高,但是尚有余力购买些小件的青铜器。

而此时的北京,吴大澂的同乡、时任户部左侍郎的潘祖荫(1830-1890)正在广收青铜器,并编辑《攀古楼彝器款识》。由于吴大澂擅长绘图和篆书,潘祖荫嘱吴大澂为之绘图摹款,然后刻版刷印。在苏州博物馆藏顾廷抄录的《潘文勤公致吴愙斋书札》中,就可以看到潘祖荫多次请吴大澂绘图摹款。如潘祖荫在1872年致吴大澂的信中说,“摹刻款识及图,吾弟既肯俯任其事,固妙矣。但明年执事必有试差、学差,谁肯继其役耶?”

由于吴大澂有坚实的玉筯篆功夫,所以他在摹金文时,结体准确,用笔肯定流畅。正是广泛地观览青铜器拓片,摹写铭文,并得以时时观摩吉金原器,吴大澂对篆书的兴趣转向大篆书法。不过,吴大澂还是经常书写小篆,如1872年十一月应潘祖荫之邀跋其所藏沙南侯获碑拓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写的依然是结字瘦长的小篆。

1873年,吴大澂出任陕西学政。俸禄之外,另有养廉银、出棚费、结余的公费等,收入大增,陕西周代青铜器出土最多,吴大澂开始大规模地收藏青铜器、汉瓦、碑拓等,他在继续书写小篆的同时,对大篆系统的文字和其他出土文字也多有留意。光绪元年(1875)吴大澂在致陈介祺信提到汉瓦当:“其一种朴茂之气则不可模仿,即无字,各种神妙变化,一圈一点皆与古籀相通,尝论篆法当以汉画像参之,画法当以钟鼎文参之,皆可骎骎入古。”[注:吴大澂,《吴愙斋(大澂)尺牍》(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页53。]在同年致陈介祺的另一通信札中,吴大澂说:“所寄秦金石拓并素册五十六幅,斯相书如此富有,前人所未见。展玩十余日,自觉篆书亦稍进。”从这两通信札来看,在1870年代,吴大澂虽以商周金文为主要的临摹对象,但也广泛地从秦诏版文字、甚至汉瓦文字和图案中汲取营养。

吴大澂在光绪二年(1876)五月四日致陈介祺的信中说:“藏器之精、笔墨之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非好之,真不知拓之贵,亦不知精拓之难。大澂寝馈其中,近于古文字,大有领会。窃谓李阳冰坐卧于碧落碑下,殊为可笑。完白山人亦仅得力于汉碑额而未窥籀斯之藩。大约商周盛时,文字多雄浑,能敛能散,不拘一格。世风渐薄,则渐趋于柔媚。”在吴大澂看来,商周金文雄浑且收放自如,高于小篆,而邓石如虽为一代篆书大家,“亦仅得力于汉碑额而未窥籀斯之藩”。这正是吴大澂专攻大篆的审美观念基础。

1876年吴大澂从陕甘学政卸任,次年返回京师,此时他的大篆书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潘祖荫在1877-1878年致吴大澂信札中多通信札中,对吴大澂的大篆书法推崇备至,如:“释文大篆精妙无比,頫首下拜。必传,必传。吾不能也。”“手书已装一册,来时可题之。以中多考证,且近来大篆,国朝无及之者也。阁下大篆,在荄甫、益甫之上,而赵、胡又在李少温之上,若农则在少温之次矣。”“吾弟近来篆书,迥然时人所能梦见。寿卿云,钟鼎文字,以王朝书为最。兄以为鲁国尚有王朝遗意,而略逊之。今吾弟篆书直是春秋时王朝也。本朝二百年,篆书无及之者,盖皆不用功于款识中求之耳。”潘祖荫还在与其他的友人的信札中对吴大澂的大篆书法大加揄扬。如在致吴云的信中这样写道:“清卿大篆之工,国朝二百年无及之者,可传无疑。至篆隶一道,前明已绝,至不足道。近人如何子贞辈皆郭林宗一囗中,清卿造诣至此,真奇才也。”

佩服之余,潘祖荫放下身段,虚心向吴大澂请教如何书写大篆。他连发三信向吴大澂询问:“兄欲学大篆,当从何入手为是?”“大篆应从何入手?便中示及,好学之意甚殷,其如岁莫何其又无暇也。”“吾弟从前作篆从何入手?若始作篆而即从钟鼎临摹,似难措手也。散盘曾临百本,能临一本见惠乎?”不久,吴大澂将自己所临散氏盘送给潘祖荫,潘祖荫在致吴大澂信札中说:“惠临散盘,感谢,感谢。”散氏盘铭文长达三百余字,以三日临一通的话,临百通也要历时一年左右,可见吴大澂此时已经在大篆上下过很多功夫。[注:吴大澂一直临《散氏盘》。如他在1886年五月在吉林时,曾临一通。苏州图书馆藏有吴大澂在光绪丁亥除夕(公元1888年初)所临散盘一通。在近年的拍卖市场上,不时能见到吴大澂所临《散氏盘》铭文,可知他一直用心《散氏盘》。]

640.webp (7)

1869年暮春,吴大澂为镜如所书篆书对联,为邓石如书风的篆字 

  

本文在一开始便援引了顾廷龙先生对吴大澂篆书发展的简要概括:“写字则初作玉筯体,后学杨沂孙,再作金文。”行文至此,尚未对“后学杨沂孙”作一分析。关于杨沂孙(1813-1881)和吴大澂篆书的关系,今人喜欢引用以下几条材料。其一,《愙斋自订年谱》所记,光绪三年(1877)三月“游虞山访杨咏春先生沂孙,纵谈古籀文之学。先生劝余专学大篆,可一振汉唐以后篆学委靡之习。”其二,吴大澂曾在光绪四年十一月临杨沂孙《说文建首》。其三,在同年十二月,临杨沂孙篆书《夏小正》,并作跋曰:“常熟杨咏春先生所书《夏小正》,参用大篆,意趣古雅,与俗书不同。安圃同年屡索拙书,临此奉赠,时余将有大梁之行,藉以留别。”这些资料说明两点:其一,在吴大澂已经摹写、临习、研究大篆数年并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杨沂孙鼓励吴大澂专攻大篆,以期在这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其二,杨沂孙的篆书参用大小篆,给予吴大澂启发。

如果我们进一步从吴大澂和杨沂孙的传世作品入手来观察两者的关系,便可仔细地区分两者的似与不似。先谈两者似的一面。杨沂孙的有些作品虽参用大篆,但以书体的基本形态而言,应该归入小篆书法。虽然杨沂孙鼓励吴大澂专攻大篆,但是,吴大澂在专注大篆之后,从未中断过小篆的书写,今天还有不少在1880年以后书写的小篆书法存世。和1860年代的作品相比,吴大澂拜访杨沂孙以后,有些小篆作品确实可以见到他的影响。在1860年代,吴大澂的作品结字修长,宝盖头和类似木的撇捺的写法,通常下垂,类似竖画。而杨沂孙的篆书则偏方圆,写宝盖头、和类似木的撇捺时,由上向下外撇,角度相当大。吴大澂书于光绪十三年(1887)的《说文解字建首》就和1860年代的小篆不同了,虽说用笔和杨沂孙并不完全相同,但结字偏方扁圆,确实可见杨沂孙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两者的不似。杨沂孙常用颤笔,笔画的边缘并不整齐,这在他的名作《说文部首》和《在昔篇》中都相当的明显。而吴大澂篆书的笔画,从他写玉筯篆时起,就很光洁,不刻意以颤抖来追求古朴。吴大澂曾长期临《散氏盘》,《散氏盘》铭文的笔画是不光洁的,即便如此,吴大澂在写《散氏盘》一路的大篆时,笔画会稍有颤动,造成点画的边缘不是很光洁,但颤动的幅度并不是很大。杨沂孙用笔显得多变和活泼,而吴大澂的篆书则圆润、简静、清穆。

需要指出的是,吴大澂的篆书面貌很多,有时在同一时期书写的篆书,也会出现不同的风格。这是因为商周金文的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年左右,加上地域的差别,商周青铜器铭文的书风本来就多种多样。潘祖荫在1878年左右致吴大澂的一通信札中,有专论金文书风的一段文字值得我们重视:“散盘奇崛,南鼎古质,自在石鼓上。毛公鼎中和之品。左珩右璜约是中兴以后之书也,(颂史颂之类,皆是文极渐弱时,其在将及春秋乎?趩尊、师遽尊亦是同时)以为如何?楚书雄而齐书霸,鲁书近周而散漫,较之小国之书,自远甚。(惜晋器不见,必有可观。)”潘祖荫对商周金文书风的概括说明,当时一些学者在研究青铜器铭文时,也已注意到其时代和地域书风的差异。而在小篆的领域,在吴大澂之前和同时代,有很多书法家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小篆风格。所以,无论是大篆还是小篆,吴大澂可以临摹和借鉴的对象都是非常广泛的。存世的吴大澂篆书作品,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为陈介祺所书的对联,以体势而论是小篆,但糅入了汉砖和汉铜镜铭文的一些方折的特点。而他在1886年吉林勘界时在中俄边境所立铜柱书写的铭文则是散盘风格,古朴浑厚。

640.webp (8)

1870年,吴大澂为友人、苏州文物商徐熙所书的对联 

此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影印的吴大澂篆书《孝经》和《论语》,作于1885至1886年。《孝经》册页于光绪十一年(1885)五月完成,由同文书局石印出版。也就在吴大澂将大篆《孝经》交付同文书局石印不久,他在六月初六日写信给他的至交、吴云的儿子吴承潞(广庵,1835-1898),说他正在等着前往吉林和俄国官员会勘边界的启程日期,“因此不能他往,在津静候,公牍甚简,专心大篆之学,三十年来从无此嫥壹,自疑所诣突过完白山人矣。”七年前,潘祖荫就已认为吴大澂的篆书已经超过了前辈完白山人邓石如,不过那是师友的赞誉。而1885年吴大澂的自评说明,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吴大澂对自己在大篆方面的造诣已经相当自信。

在完成了《孝经》之后,吴大澂开始书写大篆《论语》。这本册页始于他赴吉林和俄国官员勘界之前的1885年七月,得空时便每日写十余行。由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引用了汉代壁中所出古文《论语》,所以吴大澂的篆书《论语》还附录了《说文解字》所引《论语》,因此,它并不是一本简单的篆书书法集,也和文字学相关。

同文书局石印出版的《论语》,书牌记为光绪十一年(1885),而实际的完成日期却是光绪十二年初(1886)。存世的吴大澂于光绪十二年二月四日致尹元鼐(伯圜,卒于1892年)的信札有如下文字:“伯圜大兄阁下,别后半月有余。途中书《论语》十四叶,后序二叶,已函寄上海补印。又将《说文》所引《论语》三十六条,间有辨正之处,附录于篆文《论语》之后,约计此书月内必可印齐矣。”

吴大澂的大篆《孝经》、《论语》是他自认为“所诣突过完白山人”时期的作品,交同文书局石印出版,当是认为这两件作品可以传世。今天看来,这两件作品的书写时间仅隔数月,但风格上已略有差异,但整饬谨严、庄重典雅的气息却是一致的。

1886年,吴大澂在吉林和俄国官员勘界完毕后不久,被任命为广东巡抚,次年(1887)二月到任。此时的吴大澂在书法上的兴趣已经转向黄庭坚的行书。此后,吴大澂的收藏兴趣也转向没有铭文的古玉。1890年,吴大澂因丧母在苏州守制两年多,在此期间,他花了很多精力在绘画上,留下了不少画作。虽然他从未间断过书写篆书,但不似从前那样专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主动请缨率湘军出关,在东北和日军作战。战败后,回到湖南。那一年六月,吴大澂用小篆撰写了《敕封广济宣威灵感真人李公庙碑》、《宋周真人庙碑》,这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他在健康状态下撰写的最晚的篆书作品,笔力仍然相当挺拔劲健。

乙未秋,吴大澂罢官回籍。在故乡他虽和友人以书画诗酒自娱,但壮志未酬、身败名裂的苦闷可想而知。丙申年(1896)正月,吴大澂右臂受风,不能举。吴大澂的篆书向以精准著称,从此一去不复返。其姪吴讷士在丙申岁末(1897年初)为人书对联一副,联句的两侧有吴大澂的跋语:“蓉伯表弟大人属讷士姪书此联句,见者多疑为拙作。然病后腕弱,鄙人已无此笔力矣。书此以誌喜。丙申除夕,天意欲雪,未知能慰三农之望否?”此后,吴大澂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在农历的下一年(丁酉,1897)七月,吴大澂勉力为积余临金文三种,点画粗细不一,满纸衰飒之气。

640.webp (9)

吴大澂书于1887年的《说文解字建首》

在清代的书法史上,吴大澂的大篆独树一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吴大澂之前,也有书家好写大篆,如清初的傅山(1607-1685)写大篆,多取传世字书中的古文加以发挥,虽然恣肆豪放,但颇多臆造成分;晚清书法大家何绍基(1799-1873)间有大篆书作,但刻意以颤笔追求青铜器铭文剥蚀的效果,多少显得做作。而吴大澂生活在收藏和研究商周青铜器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主要青铜器收藏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关系,拓片制作的水平也空前提高,大规模地制作和交换青铜器铭文拓片,使得吴大澂得以见到大量的青铜器铭文和其他各种出土文字的拓片,为他研习篆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上早年书写玉筯篆和多年研究文字学的经验,吴大澂创造出古雅清穆的大篆书风。他的两位幕僚吴昌硕(1844-1927)和黄士陵(1849-1909),也都以大篆入书入印,将晚清书写大篆的风气延续至二十世纪。

——END——

640.webp

喧嚣的世间,

忙碌和浮躁是大多数人的写照。

日常琐事滋生的杂念,

时刻扰乱着我们的内心。

书法人习字养性,澄明心境。

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沉稳。

内心宁静,才能参透人间的智慧。

640.webp (1)

最是书香能致远,

家里的书房,是最好的学位房,

也是最好的修心处。

佛经有云:“书写经之一行半句,能够成就大愿。”

于书房中静心抄经,

可对抗世间的浮躁,修身养性。

640.webp (2)

虔心临摹,如闻佛道。 

噙一口香茗,啜墨中抄一行安宁。

笔锋落下,内心的躁动亦除下。

生活需要这样一份仪式感。

一笔一划间,久违的安宁都回来了。

一笔一境界,一字一修行。

——END——

 

640.webp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女人是不容回避的,她们就是武则天和慈禧。两人有许多共同之处,都是女人,都生活在封建时代,都从丈夫执政时开始参与朝政,到儿子做皇帝时,自己羽翼已丰,逐渐取代儿孙,实际执政长达数十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

640.webp (1)

她们的不同之处众多,在她们实际执掌政权时,武则天自己公开做了皇帝。慈禧则一直躲在幕后,垂帘听政。

出生在四川广元的武则天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同时她还是一位顶级的知识女性和艺术天才。

在武则天14岁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因其精通文史和善于骑射,便将之召入宫闱封为才人。才人虽是皇帝嫔妃的一种,但才人的职责却与其他嫔妃不同,才人要帮助皇帝整理奏折、处理公务,皇帝外出时才人还要骑马带弓随侍御前。所以皇帝选才人的标准除了美貌,还需有才学、通文史、善骑射。

武则天天资聪慧,从小跟随母亲杨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历史和佛学经典,加之美貌非常,所以李世民很是欣赏这个容貌美艳、才情卓著、性格坚定的武才人,赐号“媚娘”。后来武则天创作有文学作品集《垂拱集》100卷、《金轮集》6卷,可惜这些大多失传,只在《全唐诗》《全唐文》中留下了少量诗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640.webp (2)

武则天不仅精通文史、才学出众,她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顶级书法家,对于武则天的书法成就却是鲜为人知的。

撰写于唐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六月、立于河南偃师市东南猴山之巅的升仙太子碑乃是武则夭75岁高龄时的书作。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此碑创造了中国书法碑刻史上的三个第一:第一通由女性书写的碑刻;第一个由多位书法名家共同题写(碑额及正文由武则天书,碑阴题名由薛稷、钟绍京书,《游仙诗》由薛曜书);第一通兼有飞白书(碑额)、行草书(碑阳正文)、楷书(碑阴)多种书体的碑。

王羲之粉丝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书法发烧友,他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推崇备至,梦寐以求,最后用尽手段终于获得。对书法有浓厚兴趣的武则天几乎天天都有机会亲近王羲之的法帖,她也暗暗地去仔细揣度、细细研读,还不时临习。如此这般,武则天深得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一个天天亲近、研读、临摹《兰亭序》的人,怎么会不成为一位书法高手呢?

640.webp (11)

武则天造字

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想方设法树立自己的权威,为了显示她博学多才,竟别出心裁地造出许多新字。武则天本名为「照」,她认为自己是天上的日月,日月当空,普照神州大地,给天下百姓送来光明、带来温暖,便将「照」字改为「曌」字。她认为这才是宇宙运行的正道,造化中应有的真谛。

除了「曌」字,她还造了以下这些字:

640.webp (12)


慈禧 640.webp (13)

慈禧,民间百姓俗称“西太后”,是位妇孺皆知的人物。慈禧除善弄权术、热衷政治外,生活中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所作的”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

在书画方面,慈禧多找人代笔,严格地说,将慈禧的书画称为慈禧款的书画更准确一些。武则天则从小饱读诗书,对书法极有兴趣和造诣,甚至造字。从这方面也可看出两人的野心不同。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慈禧御笔书“福禄寿”三字轴,纸本,纵128.3cm,横62cm。故宫博物院藏。

为慈禧代笔的画家叫缪素筠,名嘉蕙,云南昆明人,是慈禧绘画的最重要代笔者。缪素筠入宫后,因惯于官场世故,又加之她唯喏承上、和气对下,故博得上至后妃、下至宫监的一致赞赏,尊称她为“女画师”、“缪先生”。慈禧对她优礼有加,赏三品服色,月俸二百金,免其跪礼,常令缪素筠位居其左右,随时教她画画,或为她代笔作画。而清末宫廷画家屈兆麟则为慈禧代笔画松、鹤、灵芝等。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慈禧本人艺术鉴赏力、表现力的低劣,导致了她执政期间宫廷绘画以平庸著称。这期间既没有培养出有创造力的画家,又没有创作出对当时的画坛,或对未来的画坛有影响力的作品。晚清的宫廷绘画在来自民间的、艺术上生机勃发的“海派”绘画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苍白无力,以致常使人们忽略了它的存在。

640.webp (21)那么,慈禧亲手所作的书法与绘画是什么样子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慈禧于光绪30年7月2日用朱砂墨书写的《磐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此可窥慈禧亲书的真实面目。

640.webp (22)

▲慈禧朱笔《磐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文其字结构呆滞松散,笔力孱弱稚嫩,毫无生气,属于初学墨书的水平。至于慈禧亲笔绘画,可见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慈禧“蓼花螳螂”画稿,画上有老师所作的批语,其中不乏“板墨甚有佳处”、“好”、“有笔意”等阿谀之词。然而细审其画,同样属于初学者的水平;蓼花几如断枝枯叶,枝与枝之间杂陈不接,叶与花零乱,其用笔畏缩迟疑,全无功力;一只螳螂也画得离骨岔气不合章法。由此可见,慈禧的绘画能力还远没有达到独立成画的水平。

慈禧对权势,也没有武则天那种骨子里希望成就伟业的渴求。她没有野心,有的只是女人的虚荣心和好胜心。慈禧对国家,从来都没像武则天那样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过。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640.webp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一字瑶姬,浙江德清茅山人。管道升自幼聪慧,能诗善画。笃信佛法。嫁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世称管夫人,延佑四年,封魏国夫人。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管道昇书法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管道昇书法《与中峰禅师尺牍》,纸本31.7×72.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管道昇心信佛法,是虔诚的佛教徒,拜中峰和尚为师.小札中更尊中峰和尚為“父师”,而自称女弟子:此尺牘无纪年,文中有“年时得以中首座来都”句,可知管道昇时在京都。管氏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与赵孟頫伉俪儷之合后,又於至大三年(1310)十月随赵孟頫应召离吴兴赴京,很有可能,此尺牘是管夫人赴京不久所书,约五十岁左右。

此尺牍书风与赵孟頫颇為相近,而运笔结字间时露才女特有的性情。世传管夫人书作“寸縑片纸,人争购之,后学為之模范”。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元代管道升小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传),33×57cm,保利2015秋拍,成交价43.7万元。

管道升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管道升所写行楷与赵孟俯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

康有为题跋:见管夫人书多矣。未有若写此经之秀绝者。藐姑射之仙。肌肤若冰雪。天风吹下步虚声。不食人间烟火。花雨缤纷。得未曾有。乙卯十月南海康有为。

汪珂玉题跋:管夫人书画双绝。世所难得。余购此经。良非易易。后之揽者甚勿视为泛泛也。

管道昇绘画

管道昇(1262-1319),字仲姬,吴兴人,赵孟頫之妻,封魏国夫人。《书史会要》载其“有才略,聪明过人。为词章、作墨竹笔意清绝,亦能书。”元仁宗对管夫人的艺术成就颇为重视,曾命夫人书千文“合公及子雍书,善装为卷轴,识之御宝,藏之秘书监,曰:使为奇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为善书,亦事后也。”

赵孟頫与妻管道昇感情致深,曾赞曰:“夫人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翰墨词章不学而能。处家事则内外整肃,……至于待宾客应世事,无不中礼合度。”“……又尝画《墨竹》,及设色《竹图》以进,亦蒙圣奖,赐内府上尊酒,尝谒兴圣宫,皇太后命坐赐食,恩意优渥。受知两官,可谓荣矣。”

640.webp (8)管道升《墨竹图》,故宫博物院藏。

640.webp (9)管道升《水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40.webp (10)管道升竹石图(传),水墨纸本62×28CM

640.webp (11)管道昇《双钩竹》 吴湖帆旧藏

640.webp (12)

吴湖帆题跋释文:藏松雪翁此卷十五年乃获魏国夫人画竹为俪,不禁怅然,自足系以词。《鹧鸪天》:春雨楼头结绮思,有情眷属总相期,鸥波定论千金诺,梅屋除开片玉遗。齐四美,合双棲,玉台佳婚倩重题,画堂松雪珠帘卷,紫燕归来倒好嬉。

赵孟頫代笔

640.webp (13)

640.webp (14)

元代管道昇行书《秋深帖》,纸本26.9×53.3cm,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这是管道昇给婶婶的问安、馈赠的家信,实为赵孟頫所书。赵氏信笔写来一时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发觉后忙又改过,现在还可以看出涂改之迹。

释文:道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兹有蜜果四盝,糖霜饼四包,郎君鲞廿尾,柏烛百条拜纳,聊见微意,辱略物领,诚感当何如。未会晤间,冀对时珍爱,官人不别作书,附此致意,三总管想即日安胜,郎娘悉佳。不宣,九月廿日,道昇跪复。

640.webp (15)

640.webp (16)管道昇行草书《久疏上状帖》,纸本31.6×41.3cm。此札亦为赵代笔,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家书拜上亲家太夫人。道升谨封。(来人廿两)道升跪覆  亲家太夫人尊前:道升久书上状,不任驰仰。二哥来得书,审即日履候安裕,深用为慰。且蒙眷记,以道升将有大都之行,特有白番布之惠,只拜厚意,感激无已。旦夕即行,相去亦远,临纸驰恋,余唯加餐善保。不宣。道升跪覆。

640.webp (17)

640.webp (18)

管道昇行书《久不上记帖》,纸本29×49.7cm,亦为赵孟頫代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

释文:安书拜上  尊亲家太夫人妆前。道升谨封。道升跪覆  尊亲家太夫人妆前:道升久不上记,伏想淑侯请安。二哥久出。兹喜锦还,计惟尊亲家均此欣慰,兹因遣人到宅上,漫有紫栗十斤、冬笋十斤、宽椒饼百枚、白菜三百窠,拜纳,乡里荒凉,无佳物可以寄意,辱一笑,幸甚。正寒,仗冀保暖。不宣。道升跪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