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论笔法》说:“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又曰: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指实,指实则筋骨均平。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指出了执笔的正确方法及其意义,今人沈尹默先生精研笔法,总结出“擫、压、钩、格、抵”的五字执笔法,其要旨在于指实、掌虚、腕平、掌竖。

因此,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我们认为应该掌握好“五字执笔法”,执笔时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力度与高度的把握。一般而言,执笔太松则不稳,过紧则僵硬,总的原则是执稳而能运用灵活。但对于初习小楷者来说,因为点画细腻,难以控制,执笔可紧一点,等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再放松些。

执笔的高低常视书体大小的不同而变,对临习《灵飞经》这样的小揩,执笔以偏低为宜,其目的是为了运用稳健,便于控制。     

640.webp

关于腕法

运笔法从广义上说要求指、腕、肘、臂、腰乃至脚及全身的协调,即古人所谓的全身力到,这一点在写榜书时体现得最充分。写小楷,重点注意运腕,个别小局部用指也无妨,再加上坐姿端正就可以了。

腕法有枕肮、提腕、悬腕三种,写小楷用枕腕即可。其方法是把左手手背垫在右手手腕下。当然,从高要求而言,我们还是提倡提腕甚至悬腕,因为这样写出来的点画更生动。运腕的正确方法是:在腕平的前提下,手腕能够在同一平面上左右摆动,这一动作在写横画时尤为常用,是必须下功夫掌握的。

运腕时切忌以小臂为轴心旋转(这一毛病主要反映在写撇画时,写出的笔画常飘忽乏力)或者把竖起的手掌放平下压(这一毛病表现在写竖画上,写出的点画多怯弱疲软)造成上述弊病的关键是肘、肩僵硬,全身关节不灵活。可见,要真正写好小楷,同样要注意全身力到,因此,历代经验丰富的书法家们都提倡写小揩要像写大楷一样对待。

640.webp (1)

关于点画

点画用笔是笔法的最终实现和具体反映,故而人们常把笔法归结为用笔。古人曾说道:学书贵用笔,用笔贵用锋。确实,一千多年来书家总结出来的用笔方法都是围绕如何用好锋而展开的。古人总结的用笔法至多至繁,还时时夹杂一些神秘色彩。

下面选取部分重要的用笔法,结合《灵飞经》作一简明剖析。顺便提醒读者,这部分是该书的中心,建议把这里选取的范字(作了放大)作为主要临习对象,以便深入学习《灵飞经》或其它小揩字帖。     点画指书法中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唐代孙过庭在其《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真”即楷,以点画作为基本形质,要求每一笔的起、行、收都笔笔到位,干净利落。

起笔的关键是如何发笔,发笔的关键是迅速落笔、折锋、铺毫,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要求是达到把聚拢的笔毫铺开,万毫齐力。行笔过程中,一要继续铺毫,二要有提按,三要用逆势,即“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收笔时要求笔笔送到,具体有送到即止和送到后一顿作结或启动下一笔两种方法,前者常用于短笔画的收笔,后者多用于长笔画的收尾。

关于使转

使转即笔画间的映带关系,是楷书作品中表情达意的手段,是楷书作品稳中有变的前提。楷书和行草书不同,笔画间的使转常表现在笔画间断开的地方,即所谓的“笔断意连”,清代桃配中认为:〔真用盘纤(使转)于虚,其行也速〕意思是说,楷书的使转用在看不见的地方,为了前后连贯,使转处的运行要快。

这就要求我们在读帖时必须深入体味每个点画间的往来关系,在临习中把笔势写出来《灵飞经》中小部分字,如“为”有行书笔意,容易看出其使转过程,但大多数字的使转关系还须读者细心观察才能体会得到。 

640.webp (2)

关于提按

对提按一法,要从两方面去理解,简言之,即‘提按二者,可分而不可分’(沈尹默语)所谓‘可分’即一般所说的要写细一点时就提,写粗一点就按。如“神”字笔画粗细悬殊,就是依靠提按的不断转换而实现的。但仅仅如此理解提按是浮浅的,我们还要看到双方‘不可分’的一面。

清代刘熙载《书概》指出: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姑能免堕、飘二病。他不但点明了用笔按时须提,按中有提,提时须按,提中有按,这一提按之大义,还指出了提按结合才能避免死板或轻飘的笔病。因此,我们必须细心体味提按“不可分”的道理,把它贯彻到学习书法的整个过程中。

可以这么说,明乎提按,于书法思已过半。《灵飞经》点画灵动而遒劲,提按自如,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关于顿挫

顿挫主要用在笔画的转折处,是调整笔锋过程中的动作。在笔画转换行走方向时,通过对笔锋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转向,有加刀挫一般,使点画转折处既有骨力,又气脉通畅,好比一个人的关节一样。顿挫法隶属于调锋法,因其重要性,故单独列出。

640.webp (3)

关于调锋

初学书法者常常因为动辄写出软弱扁薄的偏锋而伤脑筋,束手无策。 其实原因很简单,是由于他不懂得调锋所致。调锋法主要在笔画行走转向时使用,如竖弯、横折等笔画的转折处。以横折为例,我们知道,写横画时,笔向右行,锋却朝左。写接下来的竖画时,笔向下行,从中锋这一要求来说,锋必须完全朝上。

这就需要我们在横竖交接的转折点调换。调锋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写横画的过程中,笔锋送足,再轻轻一提,使笔锋挺直,在纸平面上没有任何方向,再下按写竖画,笔锋在这时通过“朝左→无方向→朝上”的转换便顺利地调整到位了(如图)。陈簠斋在《习字诀》中所说的“转折即同另起一笔,不是断开,只是换法”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说书法要“八面出锋”才能变化无穷“八面出锋”的关键是每一次转换都要把笔锋调整到没有任何方向。   

关于铺毫

铺毫的目的是为了能万毫齐力,点画骨肉相称。能提按顿挫,能调锋,才能毫铺纸面而不至裹束僵弱。铺毫一法,在书写《灵飞经》之类的小楷时尤其显得重要。许多人以为小谐笔画细,仅用笔尖描画就能奏效。

事实上,这样写出来的小楷常会干枯而无血肉,骨气荡然无存。正确的写法应该力求笔锋着纸的每一根毫芒都能起到作用,逆涩而行,不但较粗的点画一如“不、子”要这样,较细的点画如“券”的前五笔也要丰满圆润。

640.webp (4)

关于迟速

唐代欧阳询说:凡书字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见《传授诀》一般地讲,行笔慢的好处是点画凝重浑厚,缺点是容易写得痴迷迟钝;行笔快能使点画明利爽健,而易带来的弊病则是轻薄浮滑。

因此,单方面地强调“迟”或“速”都是有失偏颇的,应该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二者结合。正如刘熙载《书概》所云: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是否能完备地表现出各种用笔法则,是衡量行笔迟速是否得当的标准。

对初学《灵飞经》的人来说,特别须注意以下三点:一、宁迟毋速。二、切忌以为小楷易写而匆忙落笔。三、既要随着熟练程度适当地加快整体书写速度以求神采,又要时刻注意每一字之内、每一行之间的迟速变比,以求生动。    

关于藏锋

落笔是否该藏锋?这是已困扰书法界很久的问题了。历来众说纷坛,互不用让。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问题,只要拿历代留传下来的大量墨迹作依据即可找出答案。从晋、唐、宋、元、明的名家作品及民间遗墨来看,几乎没有哪笔点画的起笔不是露锋的,刻工精良的《灵飞经》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再看最早提出“藏”的东汉蔡邕的《九势》:藏头,因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句话并无把点画起笔写成圆头圆脑之意,而是说要中锋行笔。认为要把起笔写成不露锋芒的人,一方面是受镌刻不精见已模糊不清的碑刻的影响,另方面是对蔡邕《九势》所谓“欲左先右”的错误理解所致,“欲左先右”是对笔势的要求。

640.webp (5)

弄清这个问题对临习《灵飞经》乃至整个书法学习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小揩点画细小,每一笔都应直落而下,所追求的应是下笔方向的千变万化。当然《灵飞经》中不乏像“之”字撇画起首处看似不露锋芒的点画,但若联系起来看,它仅是一个转折处,和横画只是形式上的断开,书写时仍是一笔贯串的,其道理恰如第四画捺的起首一样。

内擫与外拓

内擫与外拓是两种效果相反的用笔方法,常常引发出完全不同的结体特征。如欧阳询书法用笔以内擫为主,故神采外曜,精神挺拔;颜真卿书法用笔以外拓为主,故元气内敛。一般而言,内擫用笔易得骨,结字体势外射;外拓用笔易得筋,字势内收。

在书法史上,用笔纯内擫或纯外拓的书家极少,大部分都是二者结合,或以内擫为主,外拓为辅,或反之。《灵飞经》用笔亦不外乎此,通览全帖,则内擫居多,如“洁”字右上角横折钩之竖画;外拓辅之,如“通”字‘用’的左右一竖。

——END——

640.webp

书法,不简单只是墙壁上的风雅,桌案上的闲情,她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命里菩萨。回眸风云动荡的民国时期,书法即显现出了尤为特殊的意义——民族危难时的文化信仰。当时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在她历经了文化的辉煌之后,进入了停滞阶段,当时社会的精英,正为国人的自信,谋求一条出路。而书法,正是文化信仰的最好承载。化不开的民族情,凝成一滴笔墨的浓重。

640.webp (1)

640.webp (2)

百年之前的『大时代』,新旧交替、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如坚船利炮一样,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大地。而钢笔、铅笔的日渐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毛笔的使用程度。民族进程走到了十字路口,国人当何去何从?有识之士们深知,丧失一门国粹,就如同丢掉家国山河。笔墨即血脉,岂能止于当世!于是,孙中山、谭延闿、蔡元培、于右任等人士纷涌而出,他们以墨传心、书写豪情,民国诸君子的风度、气质、学识,都蕴藏在这行笔之中。黑白间,尽是无声的呐喊。

640.webp (3)

640.webp (4)

书法之要义,亦在于培养国人美学情操。梁启超曾言:『吾中国以书法为一美术,故千余年来,此学蔚为大国焉』。这番言语,响彻在华夏大地。而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更以书法为核心载体,对『美育教育』进行了广泛实施。点滴笔墨,注入到了无数有志青年的热血当中,他们明白,此学乃是家国命运之根。一点一画,支起中国脊梁;一提一按,激发民族脉动。

640.webp (5)

640.webp (6)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到:『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因此『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概括的说,中国美学的基础是书法。而书法常用的术语:平衡、匀称、虚实、对比、呼应等所包容的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640.webp (7)

640.webp (8)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时代的荣光和记录,《大时代·民国法书清赏》,一本有着『大』名字的小书,只是撷取一个角度,希冀通过前贤们留下的手迹墨宝,成为一窥那个风雷激荡的时代的载体。书法之于民国来说,它是千百年来的延续,也是千百年来的转折。而书法于任何时代来说,都是中国人的性灵归所,因为方块字就是中国人最远古的图腾,是每个中国人膜拜的神像。

640.webp (9)

在这泛黄的时代,

每一笔,

都充满人生的色彩。

——END——

1、八面出锋

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640.webp

2、刚柔相济

刚力,铁划银钩(粗狂或雄壮等);柔力,行云流水(细致或柔丽等)。

640.webp (1)

3、惜墨如金

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640.webp (2)

4、豁然开朗

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640.webp (3)

5、一气呵成

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640.webp (4)

6、错落有致

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640.webp (5)

7、意趣盎然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640.webp (6)

8、融会贯通

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END——

说起文征明行草书,我们一定对其《滕王阁序》很熟悉,因为这篇书法曾经出现在我们语文课本上,隽永潇洒的字迹给我们的青春留下美好的印记。其实,文征明儿子文彭也是一位大书法家,正好也创作过书法《滕王阁序》,而且也十分精彩,我们今天不妨一并拿来对比。

1、文征明《滕王阁序》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2、文彭《滕王阁序》(精选高清)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END——

明代黄姬水楷书论诗页《白江州与元微之论文书》,纸本44×27CM,憨斋吴南生旧藏。自署:壬戌(1562年)上元日获观因题其后归之。天室外史黄姬水。

640.webp

640.webp (1)——END——

学习书法从何入手?有经验的书家会告诉您,唐楷和隶书。唐楷常见的有三种欧体、颜体、柳体,此三体沿用至今上千年,是书法中的教科书。

你是不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语?“这幅作品很有颜体的味道!”、“此书取法欧体!”、“某某的作品很有柳体风骨!”到底该怎么区分欧体、颜体和柳体呢?下面我们告诉您从笔画、结构两部分来作粗略研习。640.webp

从左至右依次是欧体、颜体、体柳

 一 、笔画,无非是点、横、竖、撇、勾、捺等

(1)欧、颜、柳的“点”画

640.webp (1)

典型的欧体的点,是钝角三角形;颜体的有点像个半圆,上班不的圆弧很圆滑;柳体的点则是个类似梯形的四边形,上半部有角有楞。

(2)欧、颜、柳的“横”画

640.webp (2)

典型欧体横画,起笔是大约45°倾斜,然后很缓的过渡;颜体起笔也是倾斜,45°或者更小的角度,而且非常突然的过渡,就是起笔比较重,中间行笔的时候突然变细,过度比较突然;柳体的起笔几乎是直的,像刀切的一样90°,行笔过渡也很缓慢。

最终落笔的地方,欧体横画也很缓,成一个圆弧头;颜体顿的很重,都向下耸拉了,不过圆弧疙瘩;柳体落笔也重,也是个疙瘩,但是有角有棱,他的起笔和落笔都像是刀切出来的。

(3)欧、颜、柳的“钩”画

640.webp (3)

欧体的钩很有特点,就是含蓄带臊,欲出还羞的感觉,勾出来的很小,很克制;颜体就是一个粗壮树干上的一个小细枝桠;而柳体的钩是最奔放的,形成一个很锐利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欧、颜、柳的“捺”画

640.webp (4)

欧体的捺脚是最平滑的,而且开头细最后粗的很明显;颜体捺脚有个窝,最不平坦,像是一个脚心;柳体也不平坦,但是脚心的凹度比颜体小,而且上细下粗的不明显,粗细比较一致。

(5)欧、颜、柳的“竖”画

640.webp (5)

欧体的起笔是45°斜入,边角锐利;颜体也是45°斜入,但是很圆滑,是个圆头;柳体竖的起笔是个菱形,像是个鸟嘴。三者区别很明显。

 二 、欧、颜、柳的结构

颜体的横细竖粗非常明显,某些偏旁的特点也很分明。欧体的三点水排列,有点像是撇、短竖、提的写法;颜体就是点、点、提;柳体也是点、点、提,不过他的点是典型柳体的“梯形”点,而且提很有特点,下面有个大疙瘩。

再比如宝盖头。除了笔画上的不同,比如横钩的写法,欧体很平滑,颜柳有个大疙瘩,宝盖的结构上也有不同。欧体和柳体中间的点,几乎是竖画的写法,就是个短竖,而颜体中间则是一个典型的颜体点;左侧点,欧体和柳体都更竖直,颜体更斜,欧、柳的区别在于,欧体露锋入笔,顶上是尖的,柳体更像个短竖。

欧体受魏碑影响更大,颜柳的特点就是那句最经典的“颜筋柳骨”。

——END——

 

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件明孝宗皇帝弘治敕命一卷,这个圣旨中描述的事情并不大,但是写圣旨的小楷书法很端庄。

640.webp

640.webp (1)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END——

 

叶嘉莹在《说杜甫诗》的序言中说:“李白是难学的,你如果没有李白的天才和理想,就只能学到他那狂放、破坏的缺点,而不能达到他真正的才华和理想的高度。…李白破坏了规范,可他完成了比本来的规范更宝贵的东西。”那么,苏东坡的书法可学还是不可学呢?

640.webp

苏东坡是历史上少有的通才。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书法也独具一格。其散文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他写的《寒食诗帖》就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定位是否合适,就苏东坡《寒食诗》帖的艺术水准,无疑是肯定的。那么既然苏东坡行书有如此高的水平,那为什么笔者又说苏东坡书法不宜学?

640.webp (1)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一、苏轼的书法与他的文学成就密不可分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他的词,豪放广阔,气势磅礴;他的散文,天下颂扬,脍炙人口;他的书画,人文气韵,意高境远,他除了上述成就,在哲学、音乐、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独到的造诣。

苏东坡书法成就,其实就是他精深的文学修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其独特的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割裂苏东坡书法与文学的渊源血脉,就很难探得这位伟大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的真谛。

黄庭坚认为苏东坡书法:“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莫能及耳。”这就是所谓书法的“文气”“书卷气”。这种格调高雅的作品气息,一般人无论如何是不能达到的。

640.webp (2)

▲《李白仙诗卷》 蜡笺 34.5×106cm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二、苏东坡的书法与他的哲学、绘画、音乐造诣相映成“趣”

苏东坡曾对唐代王维诗画艺术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际上也是他自身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他的书法,他的词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构成一个豪放、含蓄、豁达的整体,使他的书法与他的哲学、绘画、音乐造诣相映成趣,造就了一代凡人不可提及的大家。

640.webp (3)

▲苏轼《治平帖》卷,宋,苏轼书,纸本,行书,纵29.2cm,横4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他无论是诗词,还是书画,都是立足于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开拓,靠自己近乎无人能匹的思维理念、学识、见解,汇集总结加工,所表达出来的作品至高无上,极具个性,无法单纯表面复制,不具备他那样的全才学识,也就无法写出真正的苏轼书法,即使有人习苏帖已经很是不错,也只能是表象入门,其实根本没有领会其书法的真正所在。

三、苏东坡的个人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对他的书法艺术影响

苏东坡所处的社会时代,是北宋时期最为复杂的政治斗争时期,由于他既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的做法,因而他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在他人生最为低谷的时期,他保持坚贞气节与独立人格,绝不随波逐流,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640.webp (4)

▲苏轼《东武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被贬反而成了他创作诗词书画的最佳时期,他的大部分作品出于此时,他的逆境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后人,他用自己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修养和书画艺术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典范和艺术典范,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与高尚的人文精神。

640.webp (5)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综上所述,苏东坡以其特有的综合修养,创作出自己极具个性的书法作品,对于我们后学晚辈除了崇尚苏轼的伟大成就,学习借鉴苏轼的书法特点及精神影响外,如若临摹苏体,亦步亦趋,只是简单的形似追习,恐难入妙道,更难学有所就。所以苏轼的书法只能借鉴、欣赏、感悟,不宜学习临摹。

——END——

 

一、内容不适、文意不宜

创作时不注意选书切合主题的诗文。例如,参加国庆节的书展,写的是杜甫的《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 如,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书展,写的是王维的《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显然不合时宜,文不对题。

还有在写完诗词正文后,行款时采用“顿首”一词,这是并末真懂“顿首”含义所致(顿首是磕头,跪拜礼之一)。

再有,行款时“节录”、“节选”、“节抄”与“某某某书”前后并用,亦显得重复。

又有,在写完正文后,落穷款,署名时却有“并记”、“并识”字样,没有任何说明、注释文字,“记”啥“识”甚?

另外,许多作品并无磅礴气势,未见墨色淋漓,却强说“一挥”、“挥汗”,也有矫情和失实之感。

640.webp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

二、形式主义

作品要张挂起来供人审视,形式确实很重要,但采用何种形式,必须合情入理,犯形式主义毛病的作品大致有如下几种:

(1)小字大篇幅。密密麻麻的小字贯穿整张六尺、八尺宣纸,读一行都非常困难,何况全篇。

(2)大字小篇幅。寥寥数字,疾行于短程的纸面上,兀立在狭小的尺牍间,极不协调。

(3)狂草分段写。狂草一首诗,一段文,却切分为多块小纸组合成幅,无异于自断气息,自设障碍。

(4)多色拼贴。将几种色宣拼成一纸,然后书写,或在不同色宣上各书一纸,合为一幅。制作感太强。

(5)多体杂写。一件作品兼有多种书体,表现欲昭然,往往不谐和而显杂乱。

(6)盲目铃印。有的写巨幅字,无大印章,用小印章叠加排列成大印形状或装饰条块,有的写长卷,册页或小幅字,字里行间到处盖章,均无道理。

(7)不恰当的做旧打蜡。用国画颜料,洗笔水、茶水、巩水、盐水之类将新纸染旧以求古色;也有在纸上打蜡使墨道粗涩斑驳以求“金石气”,还有先用排刷画出竹木简形状的色道再写简书,在纸下垫带有纹路肌理的木板、纸板、泡沫塑料板以求墨道飞白…如若不适,弄巧反而成拙。

640.webp (1)

《雨后帖》,纸本 25.7X14.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文字错误

这表现在四个方面:

(1)草法不当。不谙草法,想当然减省点画,任笔涂抹,不可识读。

(2)繁简并用。一件作品兼用繁体、简体字,记得起就繁,记不起就简,毫无规范意识。

640.webp (2)

王羲之《远宦帖》纸本(摹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写错字别字。有的是繁体字,异体字和多义字的误用,如茶“几”写成几何之“幾”;“皇后”写成前后之“後”;搅“和”写成和平之“龢”;意我之“余”写成多余之“餘”;千万“里”写成里外之“裏”;说话之“云”写成云雾之“雲”;书“卷”写成卷动之“捲”;头“发”写成发展之“發”;不相“干”写成干部之“幹”……有的是错写繁体字,“闊”字门里门外都有“水”;“憂”字体内体外皆有“心”……有的是画蛇添足, “华”、“神”一类以长竖结尾的字和“海”,“难”一类草体字习惯性地多加一点。

(4)落字缺句。

640.webp (3)

王羲之《寒切帖》纸本章草 25.6×21.5cm 天津博物馆藏

四、摆字抄书

大致有四种情况。

(1)依赖格子写字,或画格,或叠格,离开格子就难以成行谋篇。长此下去,削弱了大局观和应变力,抑制了灵性和才情。

(2)查字拼凑,从大字典或不同碑帖中查找所需的范字,凑成一篇,写就一文,纸上各行其是,形离神散。

(3)拘泥于一画一字,一笔一笔地凑,一字一字地摆,点画间少关联,字与宇无呼应,气息不通。

(4)打破书写顺序,不按传统书写方法自上而下、自右至左顺序书写,而是在打好格子的纸上用铅笔写好字样,从上部开始,一格一格地充填,整体下移;或事先叠好格子,从左到右横写,自上而下行复一行…… 如此书写,看不到字间的前后呼应,书卷气荡然无存,墨色变化也毫无道理。

640.webp (4)

王羲之《袁生帖》纸本(摹本)日本藤井有邻馆藏 

五、滥用工具

最多见的有四种错误类型:

(1)小笔写大字,或点画细弱,线条绵软;或鼓弩为力、抛筋露骨。

(2)生宣写正书,点线过于渗洇,时有墨猪,满纸疙瘩。

(3)熟纸写大草,线条飘浮,墨色焦燥。

(4)墨中加水多,水多必渗洇,渗洇行笔必快,快则草率,结字不成形,点画不精到,且墨淡伤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