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嘉平
我比较喜欢收藏,我介入收藏是十多年前,涉及种类比较复杂。但现在做什么都要讲究专业,所以我现在有几个收藏主题(在之前跟范老师的交流中,得出一个结论,我是号三房):一房石头,一房砖头,一房书。砖在我所有的藏品中算是比较大的一个种类。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砖,分三个方面,一是砖,二是砖砚、三是砖的延生。
此处,先跟大家探讨一、二。
![435590320066095439]()
聊到砖,一般都是从“秦砖汉瓦”开始聊起的,特别是搞建筑的,因为砖的本质就是建筑材料。我们现在收藏的砖,是一种古砖,我收藏砖的年代,大概是从东汉开始到两晋南北朝。我为什么收藏这一段时间的砖呢?这里面有几个的原因:
第一个,秦代的砖就比较出名,而我们收藏看中的砖上面的文字。今天我带来了三个砖,按砖上文字角度分类来说,基本上是有三大类。一大类是年号砖,这块是“永和九年”年号砖,“永和九年”就是和《兰亭序》同一年的砖,这是砖里面的明星砖,年纪是公元353年。第二类是吉语砖,就是砖上面刻了一些吉祥的语言。吉语砖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是“万岁不败”、“宜君高官”、“崇高”、“阳遂富贵”、“长寿安乐”等等,表达人们对一些美好的祝愿。第三类是画像砖,像这块就是三龙砖,是汉代的,汉安二年出,汉安二年的砖非常少。秦代的、西汉的砖,砖上基本以纹饰为主,浙江出现比较好的文字、画像,是从东汉开始。所以我们玩砖,基本上是从东汉的砖开始。
问:那么这个量大吗?–答:一种砖,总量大概在300块左右。现在砖的来源,基本上是两种,一种是拆老房子,特别是湖州地区,一幢一幢的老房子,现在已经拆的差不多了。这个就跟以前玩玉的去新疆买老房子一样的,用新房子来跟他们换老房子,再把老房子拆掉。因为以前老房子里面都有和田玉的,所谓玉石玉石,玉就是石头。砖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这些都是造房子的。新疆和田去拆老房子,这个办法是温州人想出来的,只要这个老房子里有和田玉,哪怕只有一块,那么这个钱很快就赚回来了。砖也是一样的,砖也是一种建筑构件,有墓砖、庙砖、塔砖,有城墙砖,有各种各样的用途。基本上,我们一块砖的存世量,大概一个品种有300块。当然个别的量大的也有。砖很奇怪,300块中好砖很少,达到像这块这个字口的,大概也就是30块。
![35533400630877666]()
我们现在玩的是浙江砖。从区域来说,浙江出砖,河南也出砖、四川也出砖,很多地区都出砖。
![20160628 1278]()
为什么我们玩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第二个主题
——砖砚。
从玩的角度来说,都是以浙江砖为主在玩。这里面有好几个硬性的优势。
第一个,是浙江砖的大小。其他地方的砖,体量都很大,没有办法玩。浙江砖的长度基本上是在32*16CM,厚度是在4.5~5.5公分左右,80%以上的砖是这样。我们适合把这个砖改成我们可以玩的。
第二个,是砖的质地。比如我们现在造房子的95砖,松、杂质多,这种砖基本上是淘一遍就进窑去烧了。那么2000年以前那个时候做砖,都是千锤百炼,一块砖要淘上十遍二十遍。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砚台有四大名砚洮河砚、端砚、歙砚、澄泥砚,其中的洮河砚、端砚、歙砚,他们都是石头,石头的密度和质地适合做砚,砚台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磨墨、出墨。但其中的澄泥砚他不是石头,是一种泥烧成的,制作工艺跟砖差不多。我们把浙江砖剖开来,可以看到它里面的材质跟澄泥砚是差不多的,它也能出墨。我也拿过江西砖、河南砖、四川砖都来做过砚台。
因为我是四不会(不会写字,不会画画,不会做拓片、不会篆刻),我给书法的朋友去玩,他们用过后说,其他地方的砖做出来的效果,别说是发墨了,就是用毛笔蘸蘸,墨汁都要吸进砚台里面去,所以只有这个浙江砖才能做砖砚。在拍卖会上能看到的老砖砚(砖砚制作的时间是老的,为准)拍卖价格都在5万以上,而且这些砖砚用的砖基本都是我们浙江砖。在拍卖会上,只要制作时间是在解放以前的,价格都不会低于几万元,有些高的甚至还能拍到几十万(当然这个里面还有一些文化的注入)。从宋代开始,全国各地玩砖的,基本上都是玩浙江砖。因为它有大小上的优势、质地上的优势,你可以看到它的搅泥,就是淘洗多遍留下的印记。
这种工艺在两晋以后,什么时候又出现过呢?明清时候的京砖!明清时候的皇帝让造办处来烧一些这样的砖,皇宫里面也不是全部都铺这个砖,而是在重要地方铺一点这个砖。京砖都是有尺寸的,用我们现在的度量来说,是55厘米见方一个尺寸,66厘米见方一个尺寸,到了晚清,也有70几厘米见方的尺寸,这个时候的砖的工艺又达到了2000年前这个程度。
除了浙江之外,也不是说其他地方就没有出过好砖,也有好砖的。比如说是在南北朝时候的邺城就出过。邺城是个古都,邺城也是个出造像的比较重要的地方。我也买过一些,但是还是没有浙江砖好。还有一种名砖,号称一砖难求,我也没有见过实物,记录这个砖很好,据说是以前曹操建铜雀台的砖,但是现在也没有见过说哪一块砖是当年铜雀台的砖,都没有认定。邺砖是很好认定的(因为邺城是个佛都,所以它的砖上面都是宗教的题材,夜叉、飞天,纹饰好多都是忍冬纹),今天没带来,改天可以去我办公室看。浙江省是普遍有好砖,其他地方的砖是难得有好砖。这个肯定是跟土,跟水质有关。
![20160628 005]()
秦砖汉瓦,我再说一下瓦。瓦是以西安地区为主,从去年/今年上半年的价格看瓦一直比砖贵。瓦都是宫殿上的,所以瓦的价格一直比砖贵,以前是贵很多,现在砖的价格追上来了,砖的价格基本上跟中等的瓦的价格是持平的。以前我没有做过统计,觉得瓦的品种肯定是很少的,最近西安出了本书,我点了一下,上面瓦的拓片种类也有500多种,证明瓦的品种也是很多的。我要讲我们浙江砖的品种也是非常多。瓦的基地主要是西安,我们浙江砖的产地主要是绍兴和湖州,浙东砖和浙西砖。
第一个主题是砖是一种建筑材料,第二个主题是讲玩砖。那么我们为什么玩砖呢?我一个朋友说,以前我去买砖,人家要排着队请我吃饭让我买他们的砖,现在我要去买砖,我要请他们吃饭,让他们把砖卖给我。这个就是证明,砖的价值在上去。另外一个是,砖好玩。从玩砖的记录开始,据现在能查到的,要开始于宋代,王安石、欧阳修,他们的文字里面留下了很多砖砚的记录。上一个高潮是在清中期到民国时候,期间出现了大量名家。比如鲁迅,鲁迅是绍兴人,他对砖砚是很着迷的。
![20160628 2367]()
砖里面有两块是最明星的,一个是“永和九年”,“永和九年”是因为王羲之《兰亭序》,一块是南朝的梁“大同十一年”,“大同十一年”有名就是因为鲁迅。鲁迅出过一本砖录叫《俟堂专文》,这本砖录一共发行了500册,我公司有一本,是我北京一个朋友叫我帮忙修复的。这本砖录并没有出版,是五几年的时候鲁迅博物馆出的,里面收录了鲁迅收藏、整理的一些砖,前面有很多文字,都是手稿,都是鲁迅自己写的。
鲁迅最看重的一块砖就是“大同十一年”,这块砖现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鲁迅博物馆里面。这块砖有很多故事,鲁迅逃出来唯一带的,就是这块“大同十一年”的砖;鲁迅和他弟弟之间有一些故事也是因为这块砖引发的。但是现在“永和九年”要比“大同十一年”热,为什么呢?永和总共有12年,大同也是12年,“永和九年”我见过的总共有16个版子,“大同十一年”有人说2个版子,但其实就是一个坑里的两种,字迹上略有差异,实际上我认为是只有1个版子。从物以稀为贵来说,“大同十一年”肯定要贵。
因为王羲之对写书法的人来说就是圣人,所以他们对“永和九年”追捧的不得了,所以再多的“永和九年”都是一卖而空,总量的话其实也不多的,300*16也就4000多块砖,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在收藏,有些人一个人收藏了20块,他也不嫌多的,都是因为这样的心态在藏砖。
![20160628 1996]()
说到玩砖的人,鲁迅是一个非常痴迷的人,还有吴昌硕,嘉兴的张廷济,湖州的陆心源,都是很痴迷的人。从记录上看,在宋代就开始把砖改成砚的,真正的高潮是在清中期之后,出现了一帮人连续不断出现了一群人,他们都是当时比较顶尖的文人、金石学家。插一个话题,我对砖的理解。砖是五行俱全的,金木水火土都在这一块砖里。砖是土和水做的,通过木和火来烧的,烧出来之后是金石。评判一件艺术品好,我们会说“这件艺术品有金石气”,什么是金石气,可能大家都不太明白,但是金石气的反义词是“脂粉气”,“脂粉气”大家都能理解,就是俗气,很软。
一块砖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而且现在的金石学又开始大热了,距上一个高潮之后(清中期到民国)现在又是一个高潮。我在微信上卖砖,从去年11月开始,我收藏砖十几年,没有卖过,因为我不知道卖给谁去,所以我要感谢微信,我一开始放了两块砖上去,结果被他们一下子秒杀掉了。现在我每天发,照样全部卖掉。我是支持东西一定要交流,打个比方,你有1万元,去拍卖会上买一个碗,你有十万,也是买个碗,你有100万也是买个碗,1000万也是一个碗,一个亿也是一个碗,在收藏面前任何人都是穷人,你不要以为你今天卖了2000万你就是富人,其实就是一个碗。
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交流让你有一个自我修整、被动学习的一个过程,十年前我买的东西,我现在去看看,就觉得规格、品格和我现在不太搭了。所以我就选择出掉他,就放到微信上去销售掉。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交易赚不赚钱是不重要的,最大的作用是证明你的眼光是不是准,如果你发出去很多人问价,很多人关注,就是一个证明。
收藏有句话,叫做“过眼即拥有”,就是说不可能所有东西都藏在手上的,范老师跟我说过一个句话,叫“资料要集中,藏品要分散”,就是说所有的东西,资料是越集中越好,藏品是越分散越好。我喜欢吴藕汀,我帮吴藕汀出过很多书,包括上一本是《藏阅书目录》,因为他的所有书都卖给了我,卖给我之后,我花了9个月时间出了这本书之后,他的书我都卖掉了。因为我觉得在我手上集中过了,我已经留下了痕迹,我把这些书目也整理过了,基本上我该看的也都看了一遍,包括这些书法集,曾经一度也都集中在我手上,里面一共是42张,此时此刻1/3也都已经出掉了,因为我觉得流通是好事,就比如现在你们手上每人有一张吴藕汀,那跟你们讲吴藕汀你们还要兴奋5倍。
收藏还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这个我问过很多人,很多人答案都是一样的,今天一个杯子一个鸡缸杯,你看了之后会说的一句话是“恩,真好”,但是如果说这个杯子你投了1万块钱,那你拿着这个杯子手都要发抖的。这个东西你是否花了钱,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20160628 1997]()
刚刚路上有个宁波的人问我,说“你玩砖玩的时间也不是很久,那你对砖那么了解经验是什么?是不是有什么大老师大的行家在带你?”。我第一块砖是09年买的,范老师博客上有记录,当中陆陆续续在买。我回答他,我说“没有,我的经验只有四个字:多买、看书”。因为你花了钱去买,你就会全身心投入,因为收藏就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我书架上大概有7、8个书架的书都是放满的,这些书大部分是工具书,这些书我平时是不会去翻它一眼的,很多书我买来翻都还没有翻过,那这些书要来干嘛的?就是哪一天你买了一件东西,你要去了解它的时候,那这些书就有用处了,可能这本书上没有,这本书上有。有些书我从美国买回来,花了7000、8000美金,其实可能就是比我其他的书多了五张图,这7000、8000说到底就是买这五张图。所以我的书都是工具书,一辈子我可能就是用一次,但是哪怕用一次,我也觉得是值了。
现在砖砚在价格上是涨了5-10倍不止,因为金石大热。“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我是72年出生的,我觉得出生在这个年代我觉得非常幸运。因为小时候那种2000年没怎么变过的时代我也经历了,现在这种日新月异我也经历了。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就想,这辈子我拥有一辆桑塔纳我觉得我都满足了,现在你想想,我车子都换了多少辆了。但是现在这种汽车已经不是追求,还是收藏。在收藏面前没有巨人,过眼即拥有。现在哪些人在玩金石呢,在我接触的人当中,首先篆刻、书法、绘画,还有把砖改成的壶承。问我买过砖的人,我稍微统计一下,30多个是西泠印社的,有几个都是大家,刻图章好几万块钱。
![20160628 1995]()
把文化注入到砖里,最早就是砚台。我也不会做砚台,我就是设计好,在湖州、嘉兴、绍兴地方去找会做砚台的人,每个人我都让他们做过,比较比较看看谁做得好。有些人的做得好,但是后道处理不行,有些人是做的不好,但是后道处理好,我就这个人做好再拿去另一个人那边做后道,我就麻烦点,但是保证品质。现在我设计一些东西,砚台是比较传统的。春天的时候,嘉兴的文化人喜欢养菖蒲,菖蒲的话也需要一个载体,以前是瓷器啊紫砂啊,现在我把这些砖挖成菖蒲盆,这些砖基本上都是残砖,有断裂的。
最近我又在想,季节过来,菖蒲盆不好卖了,我就改成印章盒,里面可以放印章,他们觉得也很好。或者做成壶承,放个紫砂壶、铁壶,都很好的,这个我处理过之后不怕冷不怕热的,开水冷水都可以浇。我宜兴有一个朋友,他自己是做紫砂壶的,他做一把紫砂壶要2万以上,那天到我这里来,偶尔买了一个壶承过去(他是跟我换的,用他的紫砂壶换的,我觉得紫砂壶挺好的,方便交流,反正比我的壶承值钱。)他拿回去之后,过两天又来了,拿了十几个壶承。他说以前拿去送人,都送我的壶,后来我拿你这块砖一起去送了,他们把壶还给了我,把砖收了。我就觉得奇怪了,我一个壶卖2万,一块砖才2000,那我以后就送砖好了,拿壶来卖钱。还有一种长条形的砖,断的,我就做香插,一边一个琴,一边一个洞插香。
我还有一个朋友在上海,他跟我说让我用砖给他做点雪茄盅,雪茄盅是什么,我让他发图片来看一下,就是烟灰缸,无非就是比烟灰缸的槽粗一点。大点的砖做壶承,小一点放杯子,实在没东西做了,做镇纸,还有一些长的,可以做花插。还有实在没法做了,就做拓片。现在根据砖的各种各样的形态,做各种各样的东西。现在玩收藏里面,我是年纪算大的,还有很多小青年在玩收藏,他们觉得这里面有商机,特别是现在微商兴起。
![871969697691097305]()
现在我想的东西,是除了砚台之外,能开发一些能放的上书桌的,雅的东西。因为上一次有个电视台来做一个访问,问我“你觉得收藏的那么多种类,哪几类是将来收藏的方向”。我跟他说有三个方向(当然,这个话已经是三四年前了),我说现在你手上如果有现金还没买东西,我建议买这三种东西。
第一个是官字号,瓷器里面叫官窑,其实每个种类都有官窑,你去翻一下《明通鉴》《清通鉴》,它里面都有记录的,从明清开始,皇帝做的每样东西它都有记录的,只要是官家做的东西,瓷器就是官窑瓷器,漆器就是官漆器,包括石头,狮子也是,官狮子和民狮子都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是跟书房相关的,都是一个收藏方向。放的进屋子的,比放不进屋子的要贵,比如一块赏石,能放进屋子的就比放不进屋子的贵,那么能放上书桌的,肯定比放进书房的要贵,因为放的进书桌的东西,是这个人每天要玩的,放在书房的东西只能是每天赏的。所以我砖的东西我要想开发改造,我就想改造成能放的上书桌的东西,或者书架的东西。我举个例子,同样是黄花梨,同样是明代嘉庆的东西,同样的木头,一半做了书架,一半做了衣柜,从现在来看,这个书架不知道比这个衣柜贵多少了。
再举一个例子,玉器,挂在胸前的玉牌的价格,比一个摆件,同样的用料,要贵5-10倍,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是贴身带的。所以我认为是越靠近人、越能玩的到的东西,价值就越高。
第三个值得收藏的东西,是明清两代带有浓厚个人特色的东西,比如张鸣歧手炉、陆子冈玉牌、朱碧山银器等等,明朝开始到解放前这段时间,从品牌意识上说是跟国际接轨的,包括国外的LV啊,三菱、铃木啊等等,我们中国也是以自己的名字,以自己的家族来命名,会注入自己心血,现在的品牌,都是光明啊什么的,都是跟家族没有关系,换一个厂长照样做。所以当时出的这些小件的把玩的东西,都是收藏的一个方向。现在是第一波改造,把砖改造成为砚台之外的其他东西,第二波是把设计者、合作者的烙印放上去,增加一些文化的东西,这个就是怎么把砖(建筑构件)变成一个文化产品。
![35533400630877666]()
“干文”出“硬货”
这样的砖砚,你心动吗?听说不久之后将在墨池商城上线啦!(一般人我不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