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展(墨池二维码)

【墨池&中国书法网 全国中青年书家30人提名展】

之傅绍尉篇

IMG_2362

傅绍尉,又名傅九思,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西十大青年书法家;

作品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大奖:

1、全国第三届草书展最高奖;

2、首届“沈延毅奖” 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

3、全国“王安石奖”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4、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39次;

作品获各种全国书法大赛最高奖(一等奖)22次;


 傅九思:恣肆疏荡,自在笔下。

by/冯错

九思就是绍尉,绍尉就是九思。九思是后改的名,为什么要改?因为我不在是原来的我,我需要重新定义自己。

绍尉是洒脱的人,南京一顿大酒之后,他曾改名傅过,与我相对。我是冯错,他是傅过,都是三四十的半老男人了,没有啥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不过所幸都没有错过书法。胜在性情,格在晋唐之间 为艺之人,首先在人,晁补之所谓:“学书在法,而妙在其人”。

牙签磨不成板砖,正是此意。

97362883820025903

绍尉有今日之功,胜在性情,格在晋唐之间。绍尉豪迈,曾不善饮,双阳老师说:不知酒,无以言草书。绍尉回桂,青灯黄卷之下,打磨线条之外,“酒量”可日饮以为草书训练之要素,酒量与日消长之时,愈加精进。醉僧怀素之奔逸,张长史之恣肆疏荡,自在笔下。

米元章痛快,绍尉早年曾用工于此甚勤,今日大字草书,欲取道《书谱》之精微,而后以怀素、二王为根本,格在晋唐之间,出入魏晋,当翘首可待。真草兼备,静动莫不中节 君子九思,以“视思明,听思聪”为首要,绍尉做到了。

南北行走,遍访名师,看的明白,眼光就高;兼听则明,自负也自谦,聪慧过人,所以一支笔拿起来,如入无人之地,当时在苏州笛岸台,一本册页两支烟,一挥而就,旁若无人,入定出定,自由无碍,羡煞我辈。

197028707501277638

古人说献之书:“如河间少年,自不拘束”,时人但知绍尉洒脱飘然,精于行草,但不知道绍尉亦真书高手。中楷,小楷俱能,启承行止,皆得如意,莫不中节。张长史有《古诗四帖》,世人争赏,而《郎官石记》精劲凝重,法度森严,雍容闲雅兼而有之,未尝逸出法度之外。

怀素有《自叙》、《千字文》之诡异奔放,殊不知怀素自幼出家,抄经生涯,蝇头小字,锱铢必较,可想而知,当不在话下。因此,世人但知绍尉之快意,不知绍尉之矜敛,真草兼备,静动中节,今日善书之人多矣,此绍尉之能木秀于林,自然见异之根本也。

绍尉年前嘱为文,三十日乃有此记,惭愧惭愧。

作品欣赏

12334283198250243

0

96387940614781967

0

113948769315602502

0

180304132055438602

0

234148494297100151

0

468220530448209211

0

645059535500332404

0

234738365509890344

0

323949023104514080

0

385261288077498772

0

389225592151782061

0

394185481572063094

0

522964688572270128

0

628788686510799295

0

696311502364617019

0

699161092370764848

- END -

大美平谷·中国书法之乡

——第九届上元雅集“友谊奖”书法展在北京开幕

2017年2月18日,北京市平谷区“纳福迎新”—民俗体验季重要组成活动“大美平谷·中国书法之乡——第九届上元雅集暨‘友谊奖’书法展”在平谷博物馆举行。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陆一、平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红艳、平谷区文联主席胡九军、平谷区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友谊等参加开幕式并参观展览。胡九军先生、王友谊先生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平谷区原人大主任王振林先生宣读获奖名单,对获奖者表示祝贺,以及对上元雅集新成员的加入表示欢迎,最后,平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红艳女士宣布展览开幕。

据了解,上元雅集由北京市平谷籍著名书法家,“中国大篆第一人”王友谊先生在2009年在正月十五“上元”节倡导发起,已经在中国美术馆、国艺美术馆、平谷博物馆等地举办过八届。作为中国书坛享有“篆书盛会”美誉的“上元雅集”,以传承中国篆书艺术为主旨,是倡导组织从事篆书研究、创作、交流、展览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本届上元雅集参评作品300余件,展出100余件,作品由百余位雅集成员创作而成,以传承篆书文化为主旨,书写国学、书写大美平谷。本届上元雅集“篆书十佳”获奖作者是:李玲、米刚、韩维泉、杜延平、张信凯、刘博祥、郭庆、王东红、姚海宽、王连河;“优秀奖”获奖作者是:王洪权、刘建丰、周莹、李新宇、乔宇。

胡抗美先生在雅集序言中写到:“王友谊组织的师生雅集每年一次,数来已是第九个年头了。他们采用同一种形式对篆书进行集体式专题研究并推广开来。累日积月的不仅是岁月,而是这个书法群体对篆书及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忠诚。这个雅集即上元雅集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也越来越远,由平谷走进了北京,由北京走向了全国。”

平谷区重视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平谷书协成立于1984年,负责全区的学习、培训、创作、交流、展览等工作。2012年平谷建成北京首个由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定命名的“中国书法之乡”,近年来平谷书协不断完善16个乡镇文化站、183个村级文化大院,在街道、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各种书法活动。截至目前,平谷书协会员208人,其中北京书协会员102人,中国书协会员25人。平谷藉各级书协会员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书法展、大奖赛200多人次,获各类奖项350人次,书家出版个人书法(书画)集(册)180多部。

平谷藉书法大家、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王友谊从事书法艺术40余年,参加国家级书展150余次,获各类奖项百余个,出版篆书教材、作品集及与其它书家合集70多部,赴海外办展11次,3件作品悬挂在中南海、20余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及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著作《三字经·王友谊大篆写本》被选入全国首届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三名工程”书法展,并荣获中国书法领域最高奖—兰亭艺术奖。

据了解,此次书展自2017年2月18日至2月28日在平谷区博物馆展出10天。

d022dd9df9a2d9a51e100aa995af5adf

友谊奖奖杯

1-2

1-3

王友谊先生致辞

1-5

1-6 1-7

平谷区文联主席胡九军先生致辞

1-10

1-11

本届上元雅集“篆书十佳”获奖作者:

李玲、米刚、韩维泉、杜延平、张信凯、

刘博祥、郭庆、王东红、姚海宽、王连河

1-12

1-13

“优秀奖”获奖作者:

王洪权、刘建丰、周莹、李新宇、乔宇

1-14

1-15

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陆一代表中国书协致辞

1-16

作者代表王东红致答谢词

1-17

平谷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红艳女士宣布展览开幕

1-18

展览现场

1-19 1-20

更多精彩图片点击查看

1

顾工行书扇面  王维诗  20cm×56cm

顾工书法创作集评

顾工是睿智的。他始终保持宽容、开放而又谨严、选择的艺术心态,蓄大学养求大目标的艺术思路。“思虑通审变为用”,勤于探索,不断升华。他深知风格是河流,水在于更新,河流改道,贵在天成。顾工以青年书家特有的素质努力开拓新的艺术思维方式,他坚持格调的第一性,技法为第二性,在当今审美尚势尚意的基础上,功力与情性并重,理性思辩与感觉悟性统一,追求艺术冲突的大格局、通变的大和谐,既大气又意趣,在创变中赢得时代精神元素中的张力与活力,从而推进艺术创作从古典主义走向现代艺术形态。除了功力、技巧、法则的历史传承外,顾工作品中透析出的俊逸率真、隽永烂漫的纯古、高婉的气息是令人称许的。笔法的精熟、用线的凝涩、墨法的鲜活、骨气的洞达、布陈的自然、通势的奇恣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醇和、畅蔚、朴茂与恣肆、冷峭、奇逸达到了巧妙统一。

——言恭达(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

2

顾工行书斗方  王维诗  69cm×69cm

顾工对于书法本质的观照,是站得颇高的。他认为书法应追求人性化,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书家思想、情性宣泄的过程。古人的成法不能束缚自己,他人的好恶也不能左右自己,惟我独尊。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法处于相对次要位置,即便是有悖于常理的笔墨也无关紧要了。这种创作的心态是最为难得、最为可贵的,不是人人都能达到,必须具备充分的勇气和自信心。
顾工对于二王书风和历代大家的剧迹、名碑都曾经过入丝入扣的临摹。但这种临摹要带一点“曲解”,要有一点“叛逆”精神。他学二王,似乎更多留意的是王字的欹侧之势和矫变之态。因此他的作品很讲究字形的大小错落、承接的前后呼应、笔墨的虚实变化,在不经意中追求着奇逸与平和、沉稳与险峭、凝重与舒畅的统一。这些都夸大了王字的某些特征,只有细细体味才能察觉到。

——陆家衡(苏州市书协副主席、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

3

顾工行书斗方  李孝光诗  69cm×69cm

顾工的书法创作以行草书为主,观其书作,最大的特征是笔法精妙,结字圆融,在深入传统中又能自出机杼。他的作品既沉稳又飞动,他善用冷静的笔触表现出沉潜的激情和对艺术的感悟。他的作品既有“工夫”,又具“自然天成”的美蕴,这是很多世俗书家终身追求都难以达到的境界。古人评书,常将“工夫”与“天然”并举,这是对艺术创作的最高概括。艺术创作离不开“人工”和“技巧”,但又不能全靠“人工”与“技巧”,还必须有“灵感”与“才情”的参与,故真正的艺术创作应该是才情与技巧的双重结合。顾工作品给我的印象就是才情与技巧的理想结合。他对书法中“技”与“道”的辨证关系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把握,这是他的创作能够不断深入与提高的重要原因。

——虞卫毅(友声书社执事、安徽省书协学术委员)

4

顾工行书立轴  倪瓒赠友人诗  102cm×68cm 

顾工所知博杂,古今中外、艺术与非艺术的许多内容,他可以如数家珍。渐渐地,我知道,他曾于扬州大学读历史专业,后又在中国美术学院研修书印。对于文、史、哲的学习和用心,使他受益匪浅。我想,顾工具备的优势,自然让那些单凭写字而“混迹江湖”者不能比拟。他广泛而深入地研习传统,于书艺、印艺有着独我的认识。他坚持认为“法度”的重要,认为技巧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没有技术上的帮助,书法不能称之为书法,当然,他并不否认境界和格调的重要性。顾工专意于行书创作,他的书法,有意趣而不失矩度,拙朴又得流畅之美,形成了依法而施且舒畅灵活的点画特征。我一直认为,能够守古法又有个性和新意,二者兼并,实在不易。顾工于此,颇为会心。

——王东声(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


顾工书法作品

5

顾工行书横幅  杨眉庵诗天平山中  34cm×138cm

6

顾工行书小品  论语章句  20cm×15cm

7

顾工行书小品  论语章句  20cm×15cm

8

顾工行书立轴  吴镇诗  138cm×34cm

9

顾工行书立轴  刘汲诗  138cm×34cm

10

顾工行书立轴  李九龄诗  139cm×34cm


顾工简介

11

顾工,1973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扬州大学历史本科,南京大学艺术硕士,东南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书法篆刻师从言恭达、韩天衡等先生。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展,获“世界华人书画展”金奖;篆刻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六、七届篆刻展;论文获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最高奖、“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2008年、2014年两次被提名为“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现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为《中华书画家》杂志编辑部负责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

顾工书法具有极为综合的审美修养,雅致又写意得以完美体现,似见吴门风流,是时下70后青年书法精英的代表人物。  

——凤凰画馆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灿烂的奇葩,它盛开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千年,花开不败。诗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种各样异彩纷呈,五言、七言,律诗、绝句。我们在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同时,又为他们作诗的“任性”所折服。

1

唐朝有个张打油,他的“任性”是出了名。他写诗不讲平仄、对仗,可写出的诗却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格调清晰,通俗易懂。据说,他写过一首诗: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4

这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读罢大怒,下令缉拿作诗人。左右将其平日喜欢写这类诗的他抓了来。为了证实该诗是否张打油所作,大官未急于治罪,而是令张再作诗一首。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张打油于是便以此为题,脱口吟道:

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起来,连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于是破例饶了他。张从此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常把这类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仗的诗作,称为打油诗。打油诗的出现,开创了我国“另类”诗歌的先河,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体

3

相传大文豪家苏轼有一次宴请宾客,席上高朋满座,王安石、秦观、佛印和尚等名列其中。酒到兴头,苏轼说:“我来行一酒令,上两句用两字颠倒说,下面用两句诗押韵,分别阐述上两句的意思。做不出的罚酒三杯。”说完,随即吟道:

闲似忙,蝴蝶双双过粉墙;

忙似闲,白鹭饥时立小滩。

王安石等三人自然不甘心被罚酒,各自吟道:

来似去,潮翻巨浪还西注;

去似来,跃马翻身射箭回。

动似静,万顷碧潭澄宝镜;

静似动,长桥影逐酒旗送。

悲似乐,送葬之家喧鼓乐;

乐似悲,送女之家日日啼。

诗的形式一、三两句为三字,二、四两句为七字;一、二句押一韵,三、四句另押一韵。其中第三句的一、三字为起句三、一字,好比将尾绕到头,所以称其“绕头诗”

2

王安石任宰相时,一位老木匠为他设计了一套宅院。老木匠拿来模型请王安石过目。王安石频频点头,但又在模型的后花园墙壁正中处题了首诗:

倚阑干柬君去也,

霎时间红日西沉。

灯闪闪人儿不闪,

闪悠悠少个知心。

老木匠思忖半刻,恍然大悟,立即修改了模型,王安石再看,果然更加满意。

原来这是一首谜语诗,每句的谜底都是门字,意思是请老木匠在后花园加个门。

北宋元祐年间,贾易贬官知宣州。他的好友孔平仲写了一首藏头诗《寄贾宣州》赠给他:

高会当年喜得曹,

日陪宴侃自忘劳。

力回天地君应意,

心扶乾坤我尚豪。

豕亥论书非素学,

子孙千禄有东皋。

十年旧友相知寡,

分付长松荫短蒿。

诗的每句第一个字,都是上一句末一字的下半部分,如“日”藏于“曹”下等。末句末一个字“蒿”的下半部分隐藏了首句第一个字“高”。如不仔细阅读,南以看出端倪。

我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车载斗量,古代诗人群星璀璨,人才辈出。作品卷帙浩繁,形式多种多样

你还觉得

写诗很枯燥

那是你打开的方式不对

墨池 定制 诗赋花笺

开启新的世界

IMG_0145(20170216-160808)

IMG_0146

IMG_0147

墨池 定制 诗赋花笺之仿古款

尺寸:22×45cm

规格:20张每包

价格:24元(原价30元,上新8折

fg

IMG_0148(20170216-161708)

IMG_0151

IMG_0152

墨池 定制 诗赋花笺之粉紫款

尺寸:22×45cm

规格:20张每包

价格:24元(原价30元,上新8折

还是

好诗,好诗!

今天你写了吗?

商 城 链 接

淘 宝 链 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11

187444565501785465

2017年轰轰烈烈地来啦~

新的一年从周末秒杀开始

每次秒杀

都会怦然心动

2017让你继续怦怦怦

个不停

未标题-1

新年周末秒杀第二波

人气、拼速度

简单粗暴全是优惠!!!

〖毛笔专场秒杀〗

111

点击查看


222

点击查看


333

点击查看


4444

点击查看


555

点击查看


6666

点击查看


7777

 点击查看


888

点击查看


999

点击查看


10

点击查看

tt

 活动时间:

2月18日-2月19日

活动内容:

精选10款毛笔75折秒杀

数量有限,秒完为止,抓紧行动吧!

既定

点击购买

商 城 链 接

淘 宝 链 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一纸淳和是修为

——晓勇印象略说

文/向永龙

文人都有斋号,晓勇兄亦不例外,谷水堂就是他的斋号,一个雅气得可以安放思想与情怀的地方。

我认识晓勇兄,愈十年之久,在众多好友中,毫不避讳,我俩交情,一般不及。

晓勇兄为人耿直,待人真诚,典型大智若愚者,实则极其聪慧之人。我则不同,自小心直口快,毫不含蓄,每每交往,无论我何其任性,他总是对我宽以待见,令我十常感动。

我俩友情不仅圈内熟知,就连当年我三岁的女儿也看在眼里,妒忌于心,说我俩一起“晃日子”。

扇面城阙辅三秦

晓勇兄的日子晃得精彩,晃成了省书法特级教师、全国书法教育名师。就连宜昌一小学生在考试时,其中有一题要求列举四名书法家时,这孩子不加思索,提笔写下,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陈晓勇。其实这并不好笑,想毕,他的名字在圈内乃至学生中应该是熟知而印象深刻吧。

抑或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故,晓勇兄的学书环境好,身边有一批良师益友,这是我经常羡慕不得的。周德聪先生是全国书坛名流,应该是对他书法最有滋养恩泽之人,这一点他从不否认。他师从德聪先生而风格又别于先生,从而不从,这充分说明了两点,一是德聪先生是一位好老师,他把最重要的学书思想和理念毫不保守的给了学生,二是晓勇兄是智慧的,他懂得,老师的东西再好,始终是老师的,只有别开方可生面。可谓先生教化有方,学生定位准确。

扇面楚塞三湘接

当年初次品读晓勇兄作品,实话实说,很不适合我的胃口。字字清秀工正,含蓄平稳,既无大开大合,亦无奔突狂放,通篇散淡,一纸淳和,像一杯白开水,品之无味而又弃之不得,安静得没有一丝个性。我是个对艺术充满激情,尤喜大草之人,对这类作品品读,总有隔靴搔痒,难以痛快之感。后来随着年龄与艺术修养的增长,我才发现当初我对晓勇兄作品的解读与认知是多么幼稚肤浅,可谓无知无畏,我时常为之惭愧。

凡事中庸为上,非常人难以理解。晓勇兄的书风层面,如今我读出了些许感觉。晓勇兄初学米芾,后直宗二王,尤喜手札一路,长年心追手摹,从形似到神合,从一点一画,从精微到整体,生怕差池,不敢越雷池半步,长年刻意求之为之,令人不解。凭兄之灵气才情,我想,任其放纵一些实不成问题,可他为什么长年这样兢兢而为之,其实,他自己心中非常明白。无论外界怎么看待评介,他充耳不闻,一笑了之。古人用兵,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动亦静也,静亦动也,学书何尝不是如此。以不变应万变,在当下书坛躁动不安的时刻不失为一计妙招,这种哲学辩证思维其实他拿捏得十分得当。近几年连续入国展,连续省展获奖,足以说明,他的方法是可行的,他的坚守是正确的。所以说,自始至终,他的笔下需要什么,他的笔墨情感想表达什么,这些他都很清楚,恪守笃行,最后用事实印证了自己。

扇面故人具鸡黍

二王书风属中庸之道,既合乎书法之妙理又吻合人们雅俗共赏之需求。只有修为极高之人,才懂得这种平和,简约而不失审美人群的艺术的重要性。但凡艺术之列,若失之审美空间,求之何用,又有何为?若一味阳春白雪,而又有多少人能合之随之,其义何存?晓勇兄过早明白这些道理,故而一直以二王为标杆,守中庸,走平淡,弃当下所谓风格学说于不顾,所以才有了今天这份简约淳和,书风毫无市井杂象,亦无江湖习气。每每读之,文气泌眼,入神于心。仅此,晓勇兄是高手,我叹之弗如。

扇面空山新雨后

所谓风格,我不敢胡乱定义,百度上是这么描述的: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本质在于是艺术家对审美独特鲜明的表现,有着无限的丰富性。艺术家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情感倾向、审美的不同,形成受到时代、社会、民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题材及体裁、艺术门类对作品风格也有制约作用。正是由于风格不一的艺术作品的出现,才有了现今丰富多彩的世界。

因此,我想对仁兄说,在当下热之闹之,所谓个性化,风格化的学说环境下,谁坚守传统,崇尚经典,就等同固守住了艺术的前沿阵地与艺术本质所在。或许,没有个性就是最好的个性,没有风格就是最好的风格,不知仁兄以为然否?这一点放眼书坛,如今何其珍贵耳!

陈晓勇

陈晓勇,民革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特级教师,全国书法教育名师,宜昌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宜昌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宜昌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举办重大书法展览。湖北省第七届书法作品展三等奖,湖北省第八届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湖北书法艺术节书法小品展优秀奖(最高奖)。出版书法字帖多部,参与省教研室、省书研会编写中小学书法教材多种。

♦作 品 欣 赏♦

20161117_171811

20170114_190601

20170114_190655

IMG_5885

1

石开谈建国60年篆刻25

2008年底的一天,突然接到邱振中的电话,说人民出版社计划在建国60年之际,出一套国家级的巨型画册,名曰《中国美术60年》,具有美术史书的性质。内中有书法和篆刻的内容,拟在这历史段中精选最有代表性的篆刻家25人及作品入编该书。并说经出版社研究决定聘我编选篆刻部分,在日后主编会议审稿之前,全权由我挑选入编作者和备选作者,并保证主编会议只有审稿的权利,而不会有掺沙子的干涉。还说我个人的作品,已决定在当选之列,所以不存在回避等难为情的问题。最后,邱先生说,这是一次以个人审美意志对历史负责的机会,希望我应允。我好像没有谢绝的理由,便即刻承接了下来。

承接之后细细一掂量,好像并不简单,60年中牵扯到的篆刻家,高水平的何止25人?已故前辈尚容易供奉,当今的高手怎样摆平?如果依凭“个人审美意志”必损伤人际关系,如果关顾人际关系又如何“对历史负责”?这时,我知道自己冒失地摘了个长刺的果子。

当然,如果不想人际关系,这事不难办。于是我先拟定出选人的标准,三条,一作品置之篆刻史,要看出创造的力度。二作品要达到审美的高度。三作品要有数量和整齐的深度。一切以作品说话,至于资历、影响等作品以外的因素可以不顾。用这三条标准,很快就浮现出人来,前辈如齐白石、来楚生、陈巨来,当代也有好几人,两者总数大约10人。如果略放宽标准,则50人打不住。为此,我拨了徐正濂和曾翔的电话,请他们也各拟个名单。两位老兄很认真,好几天后才给我答复,一看名单与我的大同小异,徐倾向作者的影响力和辈分,曾比较注重审美倾向,有了这名单的参考,入选和备份的作者就顺利登台了。

2

首选的当然是齐白石,我忽然想,如果此事在1949年由他的同辈篆刻家来选,大约有50%的可能选不到他。齐老爷子1949年后印章刻的很少,但宝刀不老,字形结构依然严整结实,张扬有力度,刀法偶有失控和疲态,但用狠之劲不亚于前。边款字大,而且有老态。一般人看齐白石都只看刀法,其实齐印最具工力处是结字,篆法之准确到位自有其防伪的微妙处,这几年拍卖场上出现的大量署“质雅”上款的伪印,之所以我断其伪作,就露馅在篆法上。 

按年龄排序,接下来的是陈子奋,陈比较少人知主要是地域的原因。他是流派印继承的高手,身兼多种风格而统一于娴雅古茂的格调,在老辈中自树一帜,美中不足是个人面目不够独特。他是我老师,除了感情因素,先生印作里所特有的韵致的确是可圈可点。边款极具个性。 

沙孟海也是流派印的继承者,也身兼多种风格而统一于一种格调,可贵的是其浑穆结实与其书法同调,甚似其人格与学问。而风格面目不能纯化,也致使他在印坛无法排到超一流的位置。沙的边款出类拔萃。 

方介堪是一位可敬的默默耕耘者,直至晚年还创作不辍。以平和、稳健、整洁营造出看似平常而颇有风度的格调,让人倾慕而生向学之心。当然,方先生也存在风格面目不够纯化的问题。在他们那一辈人中也许是很普遍的,过分掩藏个性而强调中庸是他们共同的症结,也因此更显出齐白石、来楚生、陈巨来的杰出。

3

 

钱君匋也是一个出色的流派印继承者,但与他的同辈相比,他似乎做得更投入更精到,以至付出几乎丧失个性的代价。幸好钱先生用刀猛利矫健,以腕力之长统摄了篆法上的杂陈。钱氏边款亦佳。陈子奋、方介堪和钱君匋三人在篆刻承传上做出不凡的贡献,因为他们三人各自培养出多位不凡的学生,学生的优秀给老师大大争了脸面。这也是我有底气地推奉他们三人的理由之一。

 

来楚生、陈巨来是当代公认的超一流大家。前者有“麻辣”之相,后者具“清寂”之雅。置之篆刻史,自是醒目共睹。固然来楚生篆法胎息自吴昌硕,创造的力度有限,陈巨来源自汪关,也有创造力度的问题。但从审美看,来的“辣”与陈的“静”都具极致之美,但二人若与齐白石相比,似乎还有一小肩之差。此外,二人边款可看,而来楚生还擅刻肖形印。

南京的罗叔子较以上诸家年龄小一些,“事件”时期受迫害去世。罗叔子的风格面目单纯而有张力,虽然可明显看出黄牧甫的路数,但比之同是学黄的傅抱石、乔大壮,却更有优质的个性消息,其落拓野逸的风采和楷书化的篆法改造,都影响到后来的作者。翻阅他的印谱,与后来的黄惇几乎同调,我不知道他们之间是否有师承借鉴,抑或撞车也难说,但从年龄看,罗明显长了一辈。

已故的篆刻家就选了以上8人。备选的有王福厂、黄宾虹、唐醉石、韩登安、叶潞渊、方去疾、傅抱石、邓散木、罗福颐等,其实被选与正选之间,除了像齐、来、陈三人有高峰的感觉之外,其余的水准则差不多,只因我的“审美意志”作怪有了上下之别,实在委屈了他们。余下的名额就当成老先生们对后生的爱护了。 

4

 

在世篆刻家的选择也按那三条标准,不够三条的,至少要够的上两条,不以资历和影响力取人,努力争取做到艺术的公平,当然因为是我个人的选择,很难不存在局限性。今按齿序介绍说明如下。

现年70岁的韩天衡,也算是流派印的继承者。但他比前贤略高明的是创新的意识要自觉些,明确些,因此成果也多些、大些。他对多种传统形式作出革新,而力度强弱不等。韩氏也整合出一种格调,这格调华美俏丽,有些圈内人嫌其媚世不够高级,但喜欢并理解的是大多数。韩的边款甚佳。

林健1942年生。他的印章面目单一而清晰,特色建立在篆字造型的个性化上。将多种信息选择性地融汇成个性化的造型,再结合有创意的用刀技巧,来塑造一种能表达自家审美意趣的风格面目,是篆刻告别流派继承而独立门户的一种作派。它缘起于邓石如而成就于吴昌硕、黄牧甫和齐白石。但这种理念一度被模糊,林健是重新举起这个理念的实践者之一。因此,其个性张扬的力度要胜过韩天衡。虽然在篆字造型中,某些做作的表现损伤到审美的品位,但瑕不掩瑜。他的边款也有这样的缺失。 

陈身道1947年生。上海科学院某研究所工程师。因为他为人低调,许多道中人都感觉陌生。他以古装饰类文字作篆刻创作的支点,通过精密和夸张的变化整合,创作出一种极精工极典雅的审美图式,试图告诉人们篆刻审美的开拓有着无尽的可能性。他的边款略失老道。

王镛以他对书法的感悟和造诣,以他敏感和强健的腕力,真正做到以刀代笔,创作出属于自家特有的篆法体系和用刀方式,创造了“粗枝大叶”式的篆刻图式。由于他篆刻量的制约和近十年的“休眠”,使人无缘看到他的深入和变化,也难免有边缘之虞。王的边款极佳。

陈国斌在印坛普遍比较安分守成的语境中,突显着他的先锋与狂乱。陈国斌有两面,一面对秦汉古印有着深刻理解和表现能力,另一面则反叛破坏不拘成法。他先期的作品有震慑的力量,让人心服口服。他近期的创作却有胡闹之嫌。究其原因,也许他无视篆字结构应成体例的概念所致。陈的边款奇特而有看头。

刘一闻好像也存在先期与近期的问题,他先期的作品被公认为典雅文秀的典型,篆法正奇交织既有个人独特性又有古典完美性,品位很高。而近期作品虽然个人独特的结字法依旧生动,但刀法和章法表现却有草率之嫌,原先淳和的品味掺进了别的成分,让人顿生公瑾当年之感。刘的边款甚佳。 


5

徐正濂印章风格建立在独特而张力十足的篆字造型,和简明率直的刀法之上,强烈独特的图式让人过目不忘。但如果对其人性情人格不甚了解,似也难亲和其印章内质之审美,反之,则可见我民族艺术在高端的层面,所呈现的图式与心性之间的契合之道。徐的边款与其印面谐调。 

崔志强的篆刻有很强的刀感视觉,线的光面与粗面结合得简单而又复杂,很能表现作者豪放和精致的性格。篆字造型取多家元素集为一体,偶觉夹生却也生面别开,是当代篆刻取某家图式结合自身特点而改造有成的典型。 

曾翔的篆刻图式强烈独特而又似曾相识,其特点不在他改造了古朱文阔边小玺这种形式,而是篆字造型老成诡异,线条刀感斩铁生动又具缥缈之质,创造出神奇的钤印效果。但此公艺心不守,见异思迁,恐怕这朵奇葩很快会转瞬即逝。 

刘彦湖想象力惊人,他能无中生有创造出让人完全意想不到,但似乎又古已有之的篆字造型。使他的篆刻明显带有现代意味的图式创造,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仍恋恋不舍保留着齐白石的影子。 

戴武也是一个篆字造型的高手,他也有无中生有的能力,不过他的手段更为隐蔽和魔幻。他的印章有很奇特的韵味:在看似完全古印面貌的遮蔽下,只有细细琢磨,才发现其中的艰涩、倔强、古奥、邋遢,原来如此生动。以至在审美上开拓出一种非主流的新境,这当然也是现代意味的图式创造。 

蔡大礼相对于戴武的“灰色”,要显得格外阳光明亮,他的造型方式虽然是常见的夸张对比等装饰性的手法,但线条却明快有力度。当代印坛有许多篆刻家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创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掩没了蔡的个性,但蔡大礼依然是最稳健老成,又机巧时露的代表。 

以古玺形式作模仿和创作是近10年的风气。此中高手频出,如黑龙江的葛冰华、西安的魏杰、上海张炜羽都各自形成风格面目。而默默耕耘的江苏赵明先是以理论教学见长,继而以并不吸引眼球的古玺式创作登堂入室。赵明的结字不见习气,古茂结实并充满野生的意趣,因此他印章的品味要高于同侪,耐看耐品成为他的特点和优点。 
   

当代印坛对刀法的重视,一度成为篆刻创新的最大趋势,而用刀最有表现力的作者当首推朱培尔,初次看他的作品颇有震惊之感。然而他的篆字造型力度略逊。经过反复斟酌,并征求多位同人的意见,最后选了同类型的李强,李强的篆书能力比较强势。但艺术之竞争不在一日之短长,中原逐鹿目前不能预见其结果。

由于主编会议有不成文的规定,所选作者一般止在70年之前,但当代年轻篆刻家很多,其水准不亚于年长的和已故的名家。1969年出生的徐海和莫武可以算是这一代的代表,徐海以灵动张扬见胜,莫武以古拙内敛见长,两人都能把握自身性格气质上的特点,融入艺术形式之中,使之见其印如见其人,此中信息之鲜明、浓郁、强烈和复杂是衡量他们艺术造诣的指标。此外两人结字造型都极有特色,用刀奇趣横生。 

1970年出生的尹海龙与徐海、莫武一样都受到良好的专业科班训练。相对而言,尹的技术含量要略高一些,他专取古玺字变形为自家的体系,并以极细腻又极奔放的刀法建立自己的风格面目。这种以技法为上,将技法视为终极追求的创作方式,与当代美术创作有同步的倾向。 

备选的当代高手很多,比较突出的有吴子健、古泥、张弓者、程风子、朱培尔、魏杰、谢钦铭、戴文、鞠稚儒等。 

经过忙碌而有序的选人和选作品,2009新年刚过就开始紧张的编委会审议工作。凡备选作品制作成幻灯片,打到大屏幕上让十几位主编副主编们一件件评议通过。篆刻所推荐备选作者基本都顺利通过,只有陈国斌、古泥遇到了麻烦,总主编的理由是:各门类的艺术要守住各门类所特有的表现规律,篆刻如果用了版画的表现手法,看似有了突破和创新,而实际是削弱了自身的特色。在审议会上,有人提问为什么不见李刚田的篆刻,答曰:因为名额的原因,没有特殊的批准,凡书法和篆刻两栖者只能取其一,像李刚田、黄惇因有书法入选,篆刻就只好舍去了。经过好几次审议会,最后名单如下: 

齐白石、陈子奋、沙孟海、方介堪、来楚生、陈巨来、钱君匋、罗叔子、韩天衡、林健、陈身道、王镛、刘一闻、石开、徐正濂、崔志强、曾翔、刘彦湖、戴武、蔡大礼、赵明、李强、徐海、莫武、尹海龙。

  

45176848396361732

许贻群

1974年生,福建晋江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晋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入展(中书协主办):

全国第四届正书展 2005

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2005

第二届兰亭奖(安美杯)书法作品展 2006

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 2007

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2007

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 2008

全国二届草书艺术大展 2008

第四届书法艺术节(天津)百家精品展 2008

第三届兰亭奖书法作品展 2009

第四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百佳奖 2011

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2012

全国首届楷书展 2013

首届中华“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 2013

全国第四届扇面展 2013

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 2013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大展 2013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2013

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 2013

“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2013

首届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2014

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展2014

其他商业展:

第二届“临川之笔”(人防杯)全国书法作品大赛 优秀奖

首届“希望·圆梦”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三等奖

“永远跟党走”全国职工书法大赛

首届“黄庭坚奖”全国书法大赛

首届中国千字文书法大展

第二、三、四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

“王铎杯”全国书法展

曾获泉州市刺桐文艺奖一等奖

晋江市星光文艺奖特别荣誉奖

福建首届丹青奖提名奖

临伊阙佛龛碑

IMG_2854

IMG_2855

IMG_2856

IMG_2857

IMG_2870

IMG_2871

IMG_2872

IMG_2873

IMG_2880

IMG_2908

IMG_2909

IMG_2910

IMG_2911

IMG_2912

IMG_2913

IMG_2914

IMG_2915

IMG_2916

IMG_2917

IMG_2918

IMG_2963

IMG_2964

IMG_2965

IMG_2966

IMG_2967

一,隋代以及唐初中国书法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的书法历史,在进入平安时期以前,也曾有过一段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早在飞鸟时代(五六九———六四二)的初期,圣德太子就曾遣小野妹子等留学生、留学僧作为遣隋使前往中国学习。他们长期旅居中国,认真学习、吸收中国文化。书法自然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当时的中国隋代,正盛行六朝书风,对日本遣隋使来说,自然深受影响。另外需要一提的是,时在由当高僧丽人昙徽来到日本,带去了纸、墨的制作技术。其结果是使日本能独立制作纸墨,为日本书法的发展与奠繁荣定了物质基础。

遣隋使的频繁往来西渡,将当时中国盛行的六朝书风带回日本。中国文化对日传播的形式,是以佛教为中心而展开的,当时书法用功,也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比如说日本的圣德太子就能写得一手潇洒而飘逸的六朝写经书法。著名的《法华义疏》佛教经卷草稿,至今尚传世。这篇草稿书风较自由,颇见笔力。因是草稿,写时不需应规入矩,比起正式的经生所书的千篇一律的呆板写经来,则能看到书者的个性来,这是日本现今传世的最早真迹之一。

由于遣隋使对中国文化的引进更兼圣德太子直承其影响,故日本飞鸟时代,朝野上下竞相效仿、风行中国六朝的写经书风。进人白凰时期(六四六——七O七)正是中国的初唐,与前代相比,作为遣唐使的留学生、僧更加频繁地被派往中国,学习唐文化。大化二年(六四六)日本天皇下诏改新,一切制法归皆依唐为准则,大有全盘唐化的趋势。此时期日本的书风自然也向初唐书风转化。书法由实用性开始走艺术向性。由于当时百济和高句丽国相继灭亡,以前由此为中转站向日本传播中国南北朝文化的途径消失。于是日本开辟了新的直接通往中国大陆的交通渠道。中国文化对日本的传播和影响也变得更具直接性了。

此时日本天智天皇御代(六六二——六七一)开设始立学校,学校里设书博士,专门教授书法。天武天皇十四年(六八六)位有名叫宝林的教化僧,书写了佛教经典《金刚场陀尼罗经》此书法虽日写经,但细细揣视,便能发现书风有明显的刻意追求倾向。行家一看,大概无人不会联想到唐代书家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来。是的,这说明了一个现象,即当时日本人已不满足实用性的写字,而对书法风格已有明显的追求意识。此写经有别于六朝写经生的匠人作风,字体取纵长势,结构紧密森严,大胆的露锋起笔及急速的重顿捺法等特点,无不逼肖小欧。这篇写经作品至今尚存,它对日本书道史,尤是其楷书的影响可谓意义重大和深远。日本人对欧阳询系统的楷书有殊特的偏爱。至今日本儿童初学大字时,皆以欧书为典范,极少习颜真卿、柳公权或赵孟项的。如后面将述及的日本磋峨天皇,就是一位酷爱欧书的人物。看来欧书在日本人心目中之所以具有如此神圣的地位,与这些渊远流长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的。到了奈时良代,日本的书风又有所变化,开始崇尚中国晋唐书风。谓晋所书唐风,是指东晋王羲之为主的晋大士夫及直承其绪流的唐代书家书风。其实日书本风崇尚总是随唐代的时风改变为转移的。人们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于是举国上下竞相效法王书,时尚所趋,蔚然成风。拼命学习模仿唐文化的东赢扶桑,自不例外。奈良时代,以和铜三年(七一O)国都由藤原京迁至平城京(今奈良市)而告开始。此时日本国力增强,社会的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族贵阶级的生活亦趋奢侈。在文化方面,诗文、和歌、美术、工艺、建筑等十分昌隆兴盛。书法——作为日本的国教,佛教经书写传播典的手段,渐渐成为贵族们写书诗文、和歌的书写手段,即由实用性朝艺术性迈方向进,其水平得到空前展发和提高,大批的遣唐史,不但带回了唐代崇晋崇王的书法时尚,甚至还带回了许多唐代书家真迹以及唐人双钩填墨,模写的王羲之书法法帖。于是王羲之书法开始风行日本。日本著名古籍《万叶集》中有就【大海之,底乎深目而,结羲之、妹心者、疑毛无】【君之手枕、触羲之鬼尾】等语句。可想以见王之的羲大名在当时的日本是地怎样深人人心了在当时的日本是地怎样深人人心了。如又平平胜宝八年(七五六)五月二日,圣武天皇驾崩,六月二十一日的七七忌辰日,光明将皇后天皇在世时的珍藏品部全捐献给东大寺。其物献帖目中载有【书法二十卷、拓右军晋王羲之草书、同羲之扇书法】之品目。据说其中【书二十法卷】共有八五百六十行,可想以象时当日之收藏本皇家富,数量之众。现在,书圣王羲、之的真书法迹早已不存,人们只能凭着借历代刻帖及以代唐双钩填墨本,模写本来象想这位书圣的书法风貌。其中,最能反映王神书髓的是唐代双钩填墨本《丧乱帖》和《孔侍帖中》,但这些剧迹却不存于中国而存于日本,并被认为就是当年光明皇后捐献于东大寺的王书中物遗。提起光明皇后,她乃是日本书道史的一位举足轻重的著名书法家。她的书法作品至今尚有存世,如她临王羲之名帖《乐毅论》,即是其中一品。这篇临书作品用笔挺坚刚劲,古盎然意,很难想是象位女流书家所为。有一点特别值得留意,即以此作现今与传世刻帖中的《乐毅论》加比以较,风格殊不相近。另外不只是光明皇后,著名书家法藤原行成(九七二—— 一0二七)也曾临写不少王羲之尺犊法帖,而与今传世的《淳化阁法帖》、《东书堂帖》中所同收名帖风格大异。因此可作如下推论:即酷爱王羲之书法的邻邦日本,恰恰可能保存了更接近于王书风貌的东西,光明皇后和藤原行成所临不敢说一定如此,但至少现存日本的《丧乱帖》、《孔待中帖》的存在,无可置疑地能证明这一点,日本保存了许中多国已失传的文化产遗,这是不争的事实。如近代杨守敬赴日访中国失传古籍,刻成著名的《古逸丛书》即是一例。

光明皇后除上述临书外,还有《杜家立成杂书录略》真迹传世,此书风的确有别于凡俗,逸宕飘洒中略带几分顽固,用笔亦精到,很有些创独性。细品此书,在用笔上与中国宋代米?比较近似,而米?却比光明皇后晚生将近三百年。光明皇后生前不可能见到米?,时米?当时亦无缘能得见远在桑扶光明皇后的翰遗。家大知道,米?当时是酷爱王书的并善学王书的著名书法家,光明皇后也是如此。二人在继承王书的基础上各有独创,却又有不谋而合之处。这不能不说一是段奇事佳话。其实,在中国书法史上,类似的例子亦有不少。如清代著名书家吴让之、赵之谦等人以北魏书笔法写隶书,风格劲挺茂密,与近代出土的东汉末期《甘陵相碑》逼似。东汉末期,正是汉隶向魏碑体变化过渡时期,而吴、赵等并未见过《甘陵相碑》,他们以魏碑笔法反溯汉隶,风格竟与《甘陵相碑》不约而同。为此王国维曾有一番精彩的议论::【甘陵相碑当在汉末矣,隶法健拔?肆,已开北碑风气,不似黄初诸碑尚有东京承平气象也。前人研精书法,精诚所至,乃与古人不谋而合。如完白山人篆书一生学汉碑额,所得乃与新出之汉太残仆碑同。吴让之、赵悲庵北以朝楷人法隶,所得乃与此碑同。邓、吴、赵均未见二此碑,而千载吻合如此,所谓鬼神通之者非耶?】(《观堂集林.跋甘陵相碑》)奈良时期书的法家除光明皇后外,还许有多人。他们都分别受王羲之等晋代书风和唐代书风书的强烈影响。至于以整个奈良时期的风尚,皆被晋唐风气所取代,确立了日本书法史上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典范。

二、盛唐时期的书法对日本的影响及日本书道史上的【三笔】

日本的平安时代,承奈良时期的繁昌而成为日本历史上极为繁盛的时期。此时,日本的经济、文化、宗教、文学、艺术、美术等方等面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气象。当一然这切都与积极学习效仿盛唐文化是分不开的。当时由于遣唐使的遣派较前代有增无减,交通亦较原先变得频繁与方便。来到中国学习的遣唐使除了直接学习盛唐百般制度、宗教、文艺和各种技艺外,还直接学习了盛唐书法。这里就以日本书道史上被为称【三笔】的著名书家磋峨天皇、空海、橘逸势以及最澄中为心,介绍他们是如何受唐朝书法风尚的影响,和对后世的日本书道史产生了怎样的意义。日本僧空海名!将在面后专门介绍,在此先介绍一下【三笔】中的二人磋峨天皇、橘逸势以及最澄。磋峨天皇(七八六——八四二)是日本第五十二代天皇,讳神野,桓武天皇的第二皇子。他自幼喜好学问、博通经史,尤以诗文书法成就法最高。日本书道史上,他与空海并称日本书圣。磋峨天皇酿爱唐朝文化,凡事皆以唐制为准则,甚至连男女所着衣服式样亦下令皆依唐式。在书法方面更是如此,他本人既自幼好书,擅长楷、草书。对既是诗人又是书家的空海和尚十分尊敬。据说他常设宴款招文人,命其赋咏诗文,并空命海即席挥毫。可见二人关系之深。空海曾渡中国,回来后将带来的名品真迹献磋呈峨天皇。其中有欧阳询真迹一卷,天皇得之,爱不释手。欧书对天皇书风的形成起大重了影响。皇上所喜,上行下效。结果如前文所述,欧书在日本深深地扎下了根,从天皇遗墨《李峤百詠》书作,可以看出其受欧行书《千字文》的影响,然当,为作日本书圣的磋峨天皇书法,并不止拘于他人之法,具而是另有自己的书法风貌的。试看其著名遗翰《光定戒碟》,便可知天皇书法温润飘洒,自然生动而又独具皇家的富贵气。墨迹用笔变化丰富,间参以章草笔意,写来轻松自如,不能不叹服这位书圣高超的驾驭笔墨能力。字里行间毫无定型的程式,实具大师风貌。橘逸势(?——八四二)三十一代敏达天皇九代之后裔、橘诸兄之孙、右中牟人居之子。据说橘逸势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他于延历二十年(八O四)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入唐。同行者还有空海和最澄。时年方二十岁左右。入唐后专心文学、书法。传说他人唐后曾得到柳宗元的指点,诗文大进。在当时被唐人誉【橘秀才】大同元年(八O六) 与空海同时归国。封但马权守。他当时以书法名声显噪。弘仁九年(八一八)他为大内北面门额题字,此时书额者共有三人.!磋峨天皇、空海、橘逸势,所称以史称【三笔】一时传为美谈。至于橘逸势人唐后是如何学习书法,或向谁请教教书法一事,因无史料记载,不知其详。但不难想象,,公在元八O四至八0六年,即空海、最澄、逸橘势入唐期间,虽然欧阳询虞世南已不在世,颜真卿也刚去世不久,但如柳公权、裴休、高闲等名家尚健在,怀素(七三七——?)亦可能有在世。那么同在长安城内,空海、最澄、橘逸势等人请去拜访请教书法之事不是没有可能的,当时长安作为国际都市,外国来者多集于此,中国文人士大夫亦多与之交往。如唐诗人钱起曾有《送僧归日本》诗,李白亦有类似作品,可见一斑。故柳、裴、高等人断不致于拒而不见,空海、最澄、橘逸势等人亦不会坐失请教良机的,这点推测大约不是无根据的臆测吧。橘逸势的书法究竟是什么样呢?为作传世作品,有《伊都内亲王愿文》。但此是否为其手迹,尚无定论。不过从书法的清逸流美,极富才气这点看,又似非一般俗手所能为。细细品味,此书法风格气质极近晋人,若真是橘逸势所书,那么可以说他是受了唐太索崇来以尚晋王书风潮的影响,并且还相深当。非常遗憾的是橘逸势作为一代书法大家,未能有一件可靠的真迹的传世,在日本书道史上,这个缺憾近似于中国书法史上的王羲之。

最澄(七六七——八二二)作为三津首巨之子生于近江国(今滋贺县)。幼名广野。十二岁出家,法名最澄。延历四年(七八五)十九岁时受戒于东大寺。稍后建立比颤山寺。三十八岁时与空海、橘逸势一同入唐,学习佛教和书法。归国时带回了许多佛教经典和法帖名迹。弘仁九年(八一八)五十二岁时舍弃在东寺所受之戒,于比?山兴建受大乘菩萨戒的大乘戒坛,并请奏磋峨天皇,但未获赦准。至最澄死后的七日后,才赦准建立大乘戒坛,并赠溢传教大师之号。在日本佛教史上,最澄与空海齐名,为极其重要的领袖人物。在日本书道史上的地位亦与空海、橘逸势并驾齐驱,十分显赫。但他却未被列人【三笔】之列。这并不是说其书法造诣不高。现在日本研究的学者皆称最澄实无愧于【三笔】。最澄书法自幼即学王羲之,书风也比较接近唐僧怀仁所集王书的《圣教序》。最澄著名的传世真迹《久隔帖》最能说明这一点,书风朴实稳重,笔力充沛,不带半点造作,很有些佛禅的清静味儿。大概因他自幼即酷爱王羲之书,本人又是佛门人子。所以才选择了唐僧人同行怀仁所集王的书《圣序教》这一部既是佛典又是王书的法帖作为自己一生临习的至高法帖吧。最澄入唐以后,除学习和大量收集教佛经典外,非常意注书法。在他的《请来目录》里有书法目录一项。其中记载着他从中国收集来的书法名迹法帖和资料,如《赵模千字文》、《大唐圣教序》、《真草千字文》、《王羲之十七帖》、《欧阳询书法》、《王献之书法》、《褚遂良集》、《梁武帝评书》等等。最澄除了精于佛学、书法外,于对诗文及绘画亦有研究,并有著述。现存传世书法作品,除《久隔帖》外,还有《法华年分缘起》、《请来目录赵州灵》、《空海请来目录》等。

空海(七七三——八三五)俗姓佐伯,名真鱼、贵物。法名初为教海、如空、无空,后改作空海。空海自幼聪颖,才气拔群,有神童之称名。十三岁起习《论语》、《教经》,十八岁进京入大学学习《毛诗》、《春秋左氏传》、《尚书》,博涉经史。后尽弃儒学而转学佛法。著《聋替指归》三卷,比较论述懦、道、佛三教。为进一步求得真知,延历二三十年(八O四),随遣唐使乘船西渡人唐。十月至福州.十二月二十三日进人长安。时正值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八O四)空海于青龙寺从愚果阿阎梨受灌顶,拜受了啊阎梨的法位及诸法具.号【遍照刚金】。后又从印度天竺僧般若三藏拜受华严六波罗密经。在唐旅居一年半,于大同元年(八O六)归国。归国时受到磋峨天皇隆重的礼遇。空海还授予大同天皇以灌顶之法。他曾为国家在高雄山修法。空海归国以后的生活主要是以天皇所赐东寺作为国家镇护的道场,向天下弘扬真言宗佛法。还为庶民教育建立了综艺种智院。于承和二(八三五)三月二十一日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溢号弘法大师。在以佛教为主要国教的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享有

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名字即使在天今天,日木人几乎无人不晓,他的书法也是如此。倒并不是因为他的宗教地位崇高而抬高了书名,他的书法的确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可以说空海在日本存在,于教佛可比为释迦牟尼;于书法可比作王羲之。

三、空海对传播中国书法所作的贡献

前文已述,奈良时期以来,是日本与唐朝频繁交往的鼎盛期,大批遣唐使入唐,学习摄取唐文化。其中宗教活动尤引人注目。作为宗教活功的活跃人物,当首推空海、最澄二人。他们的活动范十围分广泛;从佛教经律、仪轨诸具到绘画、雕刻、文学、书法诸方面,无不涉猎吸取。在引进唐代宗教、思想及文化面方所起的巨大作用,在日本上化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其中,空海除了具有上述重要意义的人物外,还有其特殊作用,即他在书法引进方面所起的作用。空海本来就喜好书法且又擅长书法!所以人唐他比谁都更关心书法方面的引进和移植,以至于对以后的日道本书道史的发展起方向起到了巨大的、功不可没的引导作用。空海在入唐以前就以书法知名,入唐后,他是如何学习书法这一点,因无确明文献记载,详情不得而知。但有些情况,却可于他自著书中找到一些片光鳞影。如其著书《遍照发挥性灵集》中,就时有流露,如说他西渡大唐后,学得书法笔画技法,虽尚未作实践练习,但已稍有领悟等。又他在为赦赐屏风书翰之后,上表天皇,称自己在唐时曾遇书法先生,常常聆听其传授书法口诀。空海有关于执笔法和使笔法的论述传世!有人认为,其内容就是空海在唐时所听来的书法口诀整理而成的。那么空海在唐所遇见并亲承教诲的书法先生究竟是谁呢?据日本书道史的传统说法,其人便是唐代著名书家韩方明。遗但憾的是尚无充分证据能证明这一点。现就此事试做一番主推观侧:韩方明,生卒不详。据他所著《授笔要说》称自己【昔学学书专求笔法。贞元十年五(七九九)授法于东海徐公?,十七年(八O一)授法于清河崔公邈,由来远矣。】韩方明十分讲究笔法传统,拜崔邈为师自然符合情理。元代的郑?在其《衍极》一书里,解晋在其《春雨杂述》里,在笔法流传表中,都将韩名列于崔名之后,那么空海在大唐国真的是从韩那儿学来正了宗的传统的笔法的话,则可以说空海将中国正宗的传统笔法带回了日本,并在日本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中国正宗书法的传统。关于这一点,日本后世的人曾做过一个弘法大师书流系图,列蔡邑以后至韩方明为止的中国历代家书家大名之后,紧接着便续以空海——磋峨天皇——小野?——纪夏井——藤原敏行——小野美村——藤原伊衡——小野道风——藤原佐理等日本书家之名。此事看起来颇近荒唐,但也不尽如是。有一现象颇值得注意,即现今日本习书之人,执笔方法与中国人不同,日本人执笔皆平直或下垂其掌腕,便于悬臂书写;诚如韩方明所谓【平腕双苞,虚掌实指】(《授笔要说》)之法也。而现今中国人则多直立腕掌,手与肘几成乎九十垂度直角,便于肘枕腕依桌面书写,(注:此专指书写中小字)看再看日本人即使现在都习惯于和式生活,书写势姿多为跪踞式,写字时肘臂无依靠。此种姿势颇存汉唐古风,所以其执笔法亦不可能与自宋元明清以来早已变成桌椅式生活习惯的中国人执笔方法相同。故而可以说在执笔方法上日本人更近于古法,而这一古法的弘扬者即是空海。空海到中国后,除了亲自学习书法外,和最澄一样,非常热心的收集并带回了许多书法名迹和料资。这只要从他的《性灵集》中,即可略见一斑: 德宗皇帝真迹一首;欧阳询真迹一首;张谊真迹一卷;大王诸舍帖一首,空不三藏碑一首,岸和尚碑一铺;徐寺郎宝林寺诗一卷;释令起八分书一帖;谓之行草一卷;鸟兽飞白一卷,急就章一卷;王昌龄集一卷;古今文字赞三卷;古今篆隶文体一卷;梁武帝草书评一卷;王右军兰亭碑一卷;李琶真迹屏风书帖。由此可见,空海携至日本之物较最澄真迹居多,质量也高。空海将这些珍品全部献呈给了磋峨天皇;这对天皇书法,以至于当时日本书道界所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四、空海的书法艺术

空海是位全面的大书法家,他擅楷、行、草、篆、隶及飞白等多种书体。其传世作品,亦较磋峨天皇、橘逸势、最澄为多。但其中真伪参半,可以断定为真迹而无异议的仅有四种即《风信帖》、《三十帖策子》、《灌顶记》、《大日经》。这四种皆为其入唐以及归国后作品,一般可以代表空海的书法风貌。还一有种大致被认为是空海手迹的自著《聋?指归》手稿。此手帖传说是他二十四岁时论学之作,书迹亦有可能是本人亲笔。此书迹风格大致近于前文已述的光明皇后《杜家立成杂书要略》,一般可归类于奈良时代流行的晋王书法系统。空海彼时尚年轻,故书法中多少还有点生硬感,乏圆裕熟如之趣。作为空海书法作品的代表作品,他入唐归国后的《风信帖》,内容为他寄给最澄的书信,此信书法作品可称得上是日本第一法帖。的确,此帖书法神采飞动,风流逸?,涉笔皆成妙趣,从心所欲而不?矩。诚不愧为大师手笔。从这篇空海的代表作上可以得到这样的感受:他于佛教悟性固高,而于书法悟性尤高。此外,空海的《灌顶记》作品亦堪称绝作,这件作品是他于弘任三年(八一三)十一月和十二月及次年间所书,此作品与《风信帖》风格有异,用笔浑厚朴质,少飘逸而多凝重,但写来十分自在。人们多以此书风格近唐代的颜真卿。空海入唐,值颜去世不久,所以书法风格受其影响可能性很大,从这篇作品中可以看出空海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这种影响的痕迹来。关于空海的生平事迹及书法方面的研究,在日本已有许多论著发表出版,甚至还被拍成电影。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提名展(墨池二维码)

【墨池&中国书法网 全国中青年书家30人提名展】

之李大刚篇

李大刚

飞鸟出林兰亭奖 挥斥奔放劲健锋

文/ 介子平

与李大刚先生相识有年,每见其作,皆有进步。甲午年冬,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揭晓,李大刚先生更是获得佳作奖,为人瞩目。

李先生以草书见长。其自怀素入笔,使转如环,奔放流畅,初视支离杈桠,粗枝大柴,实则奇中有正,正中有奇,结构乘实捣虚,穿插交错。字势劲瘦挺拗、抱气苍润,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故而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满纸云烟。其书曲折用笔,宛转回向,圆润率真,古趣盎然,累累有长虹通贯、风樯阵马之态,有刚猛肯定、奔腾不息气势,映带缠绕、盘亘逶迤里,虚实已然,转折起伏、勾连揖让间,韵味自生。忽尔兴酣墨饱,润湿成晕,忽尔端庄工细,横风斜雨,忽尔穿插错落,因地叠字,那一阵舒缓款延,似清风徐徐,又一阵兔起凫举,若泻流湍湍。草书即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毫外拓,左为外,右为内,起伏连卷,收揽吐纳,内转藏锋也。

0210_22

巨尺书法,大中见小;方寸篆刻,小中见大。“世人写字,能大不能小,能小不能大。我则不然,胸中有个天来大字,世间纵有极大字,焉能过此?从吾胸中天大字流出,则或大或小,惟吾所用。若能了此,便会作字也。”苏轼的这段名论让人关联到了李先生的那些擘窠大字与石端豆字间的干系。

李先生之书正处于上升之期,他知道己之不足及尚须努力之处,故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朝斯夕斯,终日伏案,凡此番功夫,何有不成者也?

0210_23

气动神飞 妙契同尘—— 大刚草书臆见

文/ 吕林健

读大刚草书,若纳水輨,如转丸珠,自然流畅;观大刚作草,精圆快速,一气呵成,动无留碍;品大刚草书,借古开今,与古为新,古不乖时。

初,大刚陶醉于草书的即兴挥洒和瞬间情感表达,沉酣于任情恣性、淋漓痛快的书写。今岁某日,大刚语余,作草当优游不迫,古淡闲远。余甚许之,书法蕴含了阴阳刚柔转化相生的哲学思想,雄浑大气背后必有精微细腻支撑,冲和淡远须沉着痛快衬托。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当兼济,草贵流而畅,苏东坡“草书难于严重”,即是此理,大刚得之。

0210_24

大刚其人笃厚而其书空灵。

大刚近作,清便婉转如流风回雪,画面从实出虚,又以虚驭实;大块的留白以无统有,给人以空潭泻春,古镜照神,反虚入浑。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我们祖先对宇宙图式的看法和对世界万物存在的观念,大刚以书察之。

刘熙载云:“司空表圣之《二十四诗品》,其有益于书也。”大刚草书集流动之美,自然之美,整体之美,浑然一体。用司空图语曰,气动神飞,妙契同尘,是之谓乎。

0210_13

 

c74ae67

—— 个人简介 ——

李大刚,山西太原人,祖籍阳曲,政协委员,民建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太原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太原市万柏林区书协副主席、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书画交流协会创会理事、雅昌艺术网签约书法家、中亚传媒网签约书法家、东湖美术馆首席艺术顾问、中华文化研究院艺术顾问。

作品曾发表于全国杂志《读者》、优秀刊物《阅读》、《书法导报》、《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生活晨报》等刊物。其作品被中国书法圣地兰亭书画院、山西省博物馆、晋祠博物馆、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等文化机构所收藏,是中国最具潜力的书法家。

作品获奖及入展情况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学成果一等奖

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书法二等奖

全国首届中华“妈祖杯”书法入展

全国青年书协联盟提名展

全国“平复帖”国际书法大展入展

中国永乐宫第二、三届国际书画艺术节入展

全国第二届草书展入围

山西首届草书展一等奖

山西第十届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

山西第三届书法篆刻精品展一等奖

太原市廉政书法展一等奖

山西微波通讯“实业杯”书法大赛一等奖

全国文联工作会议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山西省“笔墨新象”中国画作品展

山西省首届山水画提名展

c74ae67

—— 作品欣赏 ——

timg

0210_21

timg

0210_15

timg

0210_14

timg

0210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