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
——黄永玉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黄永玉
——黄永玉
——黄永玉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朱雀城》
——《比我老的老头》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朱雀城》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黄永玉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朱雀城》
——《比我老的老头》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芥末居杂记》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黄永玉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黄永玉
——黄永玉
——黄永玉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朱雀城》
——《比我老的老头》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朱雀城》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黄永玉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朱雀城》
——《比我老的老头》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芥末居杂记》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1917年春节期间,因为身体的原因,李叔同到杭州虎跑寺断食三周,感觉非常不错,正月初九日皈依为居士。自此,他对佛学产生极大兴趣,断荤、食素,并于课余礼佛、诵经。
当时,马一浮也读完文澜阁四库,学识渊博,名冠士林。苏曼殊赞他:“此间有马处士一浮,其人无书不读,不慧曾两次相见,谈论娓娓,令人忘饥也。”
马、李相识甚早,李叔同有心佛学,于是经常往来。
多年后,陪同李叔同拜访马一浮的丰子恺写到:
“那时我只十七八岁,正在杭州师范学校读书。我的艺术科教师L先生(李叔同)……带了我到这陋巷去访问M先生(马一浮)……我其实全然听不懂他们的话,只是断片地听到什么‘楞严’、‘圆觉’等名词。又有一个英语Philosophy。”
李叔同在写给刘质平的信中,也说道:
“不佞自知世寿不永,又从无始以来罪业至深,故不得不赶紧修行。自去冬(1917年)受马一浮大士之薰陶,渐有所悟。”
除讨论之外,马一浮还多次赠书给李叔同。从两人来往的信件中可得,马一浮赠有《起信论笔削记》、《三藏法数》、《天亲菩萨发菩提心论》、《净土论》等。后来,李叔同拜了悟法师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两月后受具足戒。马一浮前往观礼,又赠明蕅益大师《毗尼事义集要》、清见月律师《宝华传戒正范》两书。遂使弘一法师“因发学戒之愿焉”。
1918年底,杭州海潮寺打禅七,一雨禅师主持。期间马一浮讲《大乘起信论》,弘一法师就“暂不他适”,居中学习。(见《李叔同身边的名人》)
能看出至少在义理上,马一浮对弘一法师的佛学影响还是很大的,可谓启蒙老师。
出家后,二人遂为方外至交,一直有密切往来。
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圆寂前,他写下临终的偈子,其中有“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句子,安详、美好,生死在这位高僧面前,竟然是带有一些欣喜的。
1967年,弘一法师的好友、一代大儒马一浮先生,也走完了生命历程。他的临终诗写到: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
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
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
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巧的是,在马一浮的临终诗中,也有“花开满枝”的意象。
弘一法师和马一浮的佛学因缘颇深。两人同样精通华严思想,临终的诗偈中,有都有“花开满枝”的美好意象。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不过,就此意象,倒是可以旁及一下马一浮的华严净土思想。
净土思想在两晋就有开始流行,而且越到后来影响越大。佛教行者年轻时参禅学理,但是未必每一位都可以大彻大悟。于是在真正面临生死的时候,多少是有所无助的。况且和义学相比,净土有明确的修行方式、修行目的,所以,不仅民间佛学深信净土,就连精研佛理的高僧大德们,也往往以净土为皈依。如唐代玄奘大师,精研唯识,同时笃信净土,发愿往生弥勒。
(玄奘)大师临终时,嘱弟子齐声称念弥勒如来。在其弥留时刻,弟子又问:“和尚定生弥勒前否?”师答:“决定得生。”言讫舍命。(《大唐故玄奘法师行状》)
尽管净土为八宗之一,实际上从唐代往后,各宗都出现和净土合流的趋势,行者大多是“一心持律、为入道之始”,接着“x净双修、以净为归”,最后“归心净土、决定往生”。
华严宗义理精奥,但是同样未有例外。当然,华严学说中本来就有净土的思想。在《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就描述了神圣庄严的华严净土——莲花藏世界。华严净土和其他如极乐净土的思想,还有不同,一方面,华藏世界是华严本尊卢舍那佛所在的庄严清凉世界,香花海水、莲花遍目,不同婆娑世界的沆脏;另一方面,华藏世界也是一心所化,不过是人心所作的幻相(参见《华严经·卢舍那佛品》),也是一种“权教”而非“实教”。
不过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还是要以华丽庄严的“华藏世界”来做为观想境的。至少“从隋代开始,华严宗的高僧们就已经开始绘制华藏世界图了”(王颂《宋代华严思想研究》)。
民国年间,净土思想非常兴盛。印光大师是净土宗一代巨擘。弘一法师出家后,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拜印光大师为师,在其修行和开示中,也始终实践、弘扬华严净土,还曾作《华严集联三百》流传后世;马一浮更是如此。早年马一浮精研义学、禅学,尤其精通华严思想,但是具体修行也落在净土。20年代初,刘大心自戕一事中,太虚大师提到马一浮的时候,直接说“净土马一浮”(《太虚大师年谱》)便是一证。
尽管后来马一浮倾心儒学,但始终没有远离佛教,早年修学华严净土的经验,也不会轻易磨灭。一般来说,人的思想非常复杂,很难说他的思想中干干净净只有某家某派的观点。尤其华严净土又是“清凉彼岸”、“一念幻化”的综合体,具有弹性解释空间,所以即便崇奉儒学,也完全可以与之“圆融”。华藏世界明光媚日、大海无边、满是莲花的美好意相,应该会时常浮现在晚年马一浮的脑中。
躬行儒学的前辈们,临终也往往“此心光明”,看破生命的幻想,平淡生死。想来马一浮先生也是一样,临终前“神色清秀而平静”,充满名士风度、潇洒地“临崖挥手罢”,让人仿佛看到大红日下,高山之巅,一个瘦瘦的背影,渐远渐去。
—— END ——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
一、汉篆
汉承秦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东汉以后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
1、碑刻
严格意义上的碑刻,在西汉时还没有出现,因此西汉时期的篆书石刻,都不以“碑”称名,如《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中殿刻石》等,数量不少,但形制比较简单,不过风格也较为多样。前三种体势较开阔,但还是相对典型的小篆;第四种出于新莽,瘦硬而不失婉转,具有独特的意味;后面几种则间或夹杂着隶书的形意,显然受到了隶书流行的影响。
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的有三类:《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秦小篆的严正不同,用笔浑厚,与秦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祀三公山碑》,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写法。
2、碑额
篆书与隶书相比,毕竟是古老的字体,有其特殊的意义,因而在东汉隶书碑刻大盛时,其碑额却有许多是采用篆书书写的。其中代表性的有:《泰室石阙铭额》(阳文)、《少室石阙铭额》、《景君碑额》、《孔君碣额》、《郑固碑额》、《孔宙碑额》、《孔彪碑额》、《韩仁铭额》、《尹宙碑额》、《王舎人碑额》、《鲜于璜碑额》(阳文)、《华山碑额》、《张迁碑额》、《赵宽碑额》、《白石神君碑额》、《郑季宣碑额》、《樊敏碑额》、《赵菿碑额》、《仙人唐公房碑额》、《尚府君碑额》等。
碑额要求有较强的装饰性,因而碑额篆书往往与一般篆书有较大的不同,概括而言有:首先,由于碑额位置相对狭小,许多碑额篆书的整体布局必须因势利导,随形布势,因而章法比较奇特;其次,这也必然影响到单字结构的处理,往往或长或扁、或方或圆,有时又互相穿插,同严谨的秦篆相比,显得活泼多姿;再次,有时受到隶书的影响,笔划常有隶意,相对丰富得多;最后,有的作品为了突出其装饰性,采用了缪篆体势或类似韭叶的笔划,别具一格。
3、铜器铭文
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近人容庚《秦汉金文录》中收集有大量这类铭文。其成字方法多为契刻,风格约可分为两类:一类笔划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如《寿成室鼎》、《长杨鼎》、《黄山鼎》、《安成家鼎》、《南陵鐘》、《池阳宫行镫》、《竟宁雁足镫》、《成山宫渠升》等的铭文。另一类,体势不受小篆格局限制,笔划随意自如。如《云阳鼎》、《杜阳鼎》、《湿成鼎》、《永初鐘》等的铭文。总的来看,无论内容还是书写,都比较简略,无法和前此的铜器铭文相比,但在“简 ”中也形成了特色。
新莽时期有些例外。王莽复古,试图恢复小篆,因而其间出现了不少制作精美、书写严谨的铜器铭文作品,如《新莽铜量》、《新莽铜衡桿》、《始建国铜方斗》、《始建国铜撮》和《始建国尺》等。布局整齐规范,结构方严刻厉,笔划瘦劲挺拔,《新莽铜量》尤其具有代表性。
4、砖文和瓦当
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以圆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围用线等分为四。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虽然简短,但由于其形制特异,篆法也极具异彩。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心进行安排。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简化或夸张,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划易于伸展、收缩的特点,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
汉代砖刻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出土的为最多。它与瓦当相似,但砖面近方,无需作太多的变形处理,因而文字往往于典型小篆近似,只是更为大胆雄放,有时采用印鉴上常用的篆法,形简而意远。
5、墨迹
汉篆书墨迹留存至今的有四件:《武威张伯升柩铭》、《武威壶子梁柩铭》、《武威姑臧张□□柩铭》和《张掖都尉棨信》,应当都是所谓“幡信”一类的作品,笔划盘曲、穿插,婉转妩媚,结体或突出疏密对比,或强调撑满字格,与历史上所谓的缪篆的特征相近,由于丝织品年代久远变形,更增其纠缪婉曲的特征。古代篆书墨迹留存极少,这四件作品是很有价值的。
二、西汉隶书
西汉初期,是隶书的蜕变期。存留作品主要有两类:石刻和简牍帛书。
石刻存世有《杨量买山地记》、《五凤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等。其结构与简牍相近,已是隶体,但多数笔划无波磔,可能是制作方式造成的,显得很古朴。后来评价,多据此认为它们是“体兼篆隶”。
简牍帛书有: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遣策》、3号墓《遣策》和帛书;安徽阜阳出土的文帝时期残简;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墓出土的《孙膑兵法》、《孙子》、《尉缭子》、《晏子春秋》等、2号墓出土的元光元年历谱;湖北江陵凤凰山8号、9号、10号西汉墓出土的竹简;湖北光化县3号西汉墓出土的竹简等。
湖南长沙马王堆1、2、3号墓是西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家族的墓葬。其中,帛书《老子》甲本,尚有浓厚的篆书结构特点,但也已有一定程度的隶化痕迹,如化圆为方、末笔重按似波磔等。帛书《老子》乙本,结构基本已是隶书,末笔更具波磔形貌。可见到西汉初期,隶书的成熟程度又有了较大的提高,以致有的学者认为,这表明隶书的成熟期应当从此算起。不过,综合来看,这种结论稍嫌乐观。
西汉末期,是隶书的定型成熟期。存留作品有:青海大通县115号出土的宣帝时期竹简;甘肃敦煌出土的天凤元年(公元前14年)的木牍;江苏仪征胥浦101号汉墓(元始五年)出土的竹简木牍等。而堪称代表的,当属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书于汉宣帝(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时。结体取横势,波挑定型,点画之间已能自如地表现后来隶书常见的俯仰呼应,风格端庄、整洁,脱离了前此的古朴稚拙。此外《王杖诏令册》简、《始建国天凤元年》简等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全面来看,整个西汉时期,隶书始终没有完全建立规范,在上述比较成熟的简牍中,有相当多的隶字,或是笔划,或是结构,都多少有其它字体的因素搀杂其间,这也许是墨迹书写相对随意的缘故。
三、东汉隶书
东汉,尤其是东汉晚期,隶书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由于东汉实行厚葬,为歌功颂德而大兴碑刻,成为官方正体的隶书在石刻中充分展示了艺术的光采。故近人陈彬龢说:“秦以来隶书,多用方笔,至前汉末稍成斜方,至后汉更甚,同时用笔,点划亦趋巧妙。盖前汉隶书之点划,有如儿童之用笔,其后渐次进步,执笔正直,起笔、止笔、波磔,亦能逆笔突起,或捩、或押、或浮,种种巧技,故用笔之变化,至后汉进步殆达极顶。”
1、碑刻
东汉政治的核心是地方豪强集团,豪强地主的庄园是经济的主体,文化上继续独尊儒术,人才选拔采用“征辟”、“察举”制度,这一切助长了浮华的社会风尚,其直接表现之一就是厚葬之风的盛行,以碑刻的形式谀墓的做法大为流行,从而为隶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刻石立碑的风潮。
典型的墓碑,有“碑额”,相当于标题,刻在碑的顶部。有的有“穿”,或在碑额上,或在碑的中部,本来是用来下棺的。碑的正面称“阳”,背面称“阴”。有的碑有座,称为“碑趺”。
广义的碑主要形制有“墓碑”、“功德碑”、“神庙碑”、“摩崖”、“石阙”、“石经”等等。“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为主人树碑立传。 “神庙碑”则是祈福或纪念神庙修筑的功业的。“摩崖”主要是纪念工程完工的。“画像题字”是画像石上的说明文字。“石阙”是重要建筑物的附属,上面往往有装饰图案。“石经”则主要刊刻儒家经典。相对于简牍来说,碑刻的制作目的比较庄重,在书写和工艺上比较讲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隶书美的追求和认识。因而,通常所谓“汉隶”,往往指这一时期的石刻隶书作品。
这些碑刻流传至今的约有一、二百种,精品极夥,剧迹甚众。朱彝尊把汉碑分为三类:方整、流丽、奇古。他在《西岳华山庙碑跋》中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鸿都石经》、《尹宙》、《鲁峻》、《武荣》、《郑固》、《衡方》、《刘熊》、《白石神君》》诸碑属此。一种流丽,《韩敕》、《曹全》、《史晨》、《乙瑛》、《张表》、《张迁》、《孔彪》、《孔宙》诸碑属此。一种奇古,《夏承》、《戚伯著》诸碑属此。”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本汉第七》中把汉碑隶书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八类。
最能称作典型的有:《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张景碑》、《华山碑》、《朝侯小子残碑》、《曹全碑》、《熹平石经》、《韩仁铭》、《鲜于璜碑》、《张迁碑》、《幽州书佐秦君石阙》、《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武梁祠画像题记》、《左表墓门题字》、《苍山画像石题字》等。从风格上讲,或雄强,或秀美,或飘逸,或凝重,或古朴,或优雅……可谓千姿百态,朱彝尊和康有为的分类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汉明府孔子庙碑》、《韩敕碑》等。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刻。清王澍《虚舟题跋》评:“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礼器碑》笔画以瘦硬见长,但雄健有力,结体劲拔谨严,整体风格清刚峻迈、端庄秀洁。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现藏山东曲阜孔庙。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全碑十八行,每行四十字。明赵崡评价:“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评:“朴翔健出,开后来隽刻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乙瑛碑》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整体风格密丽典雅。
《史晨碑》,碑有两面,故后人分称《史晨前碑》、《史晨后碑》。现藏山东曲阜孔庙。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或《史晨请出家谷祀孔庙碑》等,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庙碑》,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清杨守敬《平碑记》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史晨碑》点划含蓄圆润,结构修饬整密,风格相对朴厚。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刻(公元185年),现存西安碑林。清张廷济评:“貌如罗绮婵娟,神实铜柯石干。”清杨守敬《平碑记》引孺初说:“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董。”《曹全碑》以横为主笔,点划严谨而飘逸,藏露相济,方圆并用,结构注重疏密对比,虽严整而外势极绵长,如长袖舞筵、仙鹤远举,是汉隶的典范之作。
《张迁碑》,全称《汉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记》。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碑:“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所能及也。 ”此碑刻工较粗,但反而因此而获得奇特的姿致:笔画方整厚重、刀味森森、斩钉截铁,显得极为古朴刚强;结构时出别体,而或横或方,敦穆方严,饱满厚重,与《曹全》的秀洁恰成阳刚与阴柔两种风格的对照。
2、砖刻
东汉还有一类刻契文字,即砖刻,主要又是墓砖。大多是长方形,内容主要记录砖的数量、制砖时间等,有的则刻有古代文献。刻制方法一般分为有模印、干刻和湿刻三类。
目前发现的东汉砖刻比较重要的有:洛阳、偃师出土的刑徒墓砖和安徽亳县出土的曹氏墓砖。
(1)洛阳、偃师刑徒墓砖1956年和1962年出土,后者发掘出522座刑徒墓,墓砖820馀块,其中刻有刑徒死亡日期的共229块,始自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终于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由于只是死亡刑徒有关事件的简单记录,书写、刻契都比较草率,但别有一种挥洒自由的气质,有些甚至有草书的意味。
(2)曹氏墓砖出土于两座墓中,一为1973年在安徽亳县董园村发掘的一座汉墓,计字238块,画像砖3块,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字样。一为1976年至次年在该县元宝坑村发掘的一座汉墓,计字砖140块、画像砖6块,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纪年。曹氏墓砖砖文作于同时期同地点,却呈现了各种不同的书体和风格。文字是在砖坯上直接刻写的,有隶书、草书和篆书,笔划运行自如,总体上比较率意。
3、简牍
东汉简牍近年发现渐多,从内容上看,有经籍、官方诏书、屯戍文书等。官方诏书和经籍书写工整、法度谨饬,其成熟程度不下于碑刻隶书。屯戍文书则自由随意、自然、率真、活泼生动。其中著名的有:
(1)甘肃《武威简牍》
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的磨子嘴后汉墓中出土469件竹木简。1972年在武威旱滩坡后汉早期墓中出土简牍92件,其中木简78件,木牍14件。《武威简牍》多是成熟的隶书,也有章草。
(2)《甘谷汉简》
1971年在甘肃省甘谷县后汉墓中出土数十件,其中有永和六年(公元141年)简和延熹元年(公元158年)简。字体为成熟隶书。《甘谷汉简》因为书风接近《曹全碑》而得到了很高的声誉。
四、草书和行、楷书
1、草书是在汉代成熟的另一字体。草书分为章草、今草两种。有文献说张芝在东汉晚期将章草逐渐推进到今草,但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明。许慎说“汉兴有草书 ”,指的是章草,是隶变过程中成熟的,带有隶书的波磔,又省减笔画、改变笔顺、增加牵丝映带,基本可以看作是隶书的草体。章草具有隶书的渊雅静穆与草书的灵动活泼,气息比较古朴高远,是极有审美价值的一种字体。
现存汉代的章草有三类作品:
第一类,简牍,代表性作品有甘肃武威出土的《武威医药简牍》,敦煌出土的《天汉三年十月牍》、《可次殄灭诸反国简》、《入十一月食秔一斛简》、居延肩水金关出土的《误死马驹册》等。此类风格最为多样,有的简约古朴,有的大开大合,有的优雅从容,都极具活力。
第二类,砖刻,代表作品为《急就奇觚砖》和《公羊传砖》等。此类则点划凝重,结体纵横奔突,大气磅礴。
第三类,刻帖,代表作品张芝《秋凉帖》。此类温文尔雅,矩度森严,一般认为经过了后人翻刻的改造。
楷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后定型的字体,行书一般被认为是它的快写体。但实际上它们是一母同胞,行书可能还早于楷书。它们的一些形式因素在隶变时已经出现,但直到东汉后期才逐渐凝聚成一种字体。
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陶瓶题字、熹平元年(公元172年)陶瓶题字、光和年陶瓶题字、永元四年陶瓶题字,尤其是宝鸡市铲车厂1号墓出土的无纪年陶瓶题字,已有相当明显的行书和楷书意味,标志着楷书、行书作为字体正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五、两汉书法家
两汉以来,社会对于书法的重视又超过了秦代,特别是汉末以后。《后汉书·宗室传》记载:“(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及寝病,明帝使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卫恒《四体书势》记载:“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自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灭之。”又记曹操喜爱梁鹄书法,“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这些情况,表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书法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富于审美价值,表明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欣赏、追求和研究书法的美,预示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史书记载的汉代书法名家有: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寔、张芝、蔡邕、师宜官、刘德昇、梁鹄。
曹喜(生卒不详),字仲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为秘书郎。能篆隶,尤长于篆书。
杜度(生卒不详),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时为齐相。擅长草书。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文献记载,汉章帝特许他以草书来写奏章。崔瑗、崔寔父子皆受其影响。与崔瑗合称为“崔杜”。张怀瓘《书断》列其章草入“神品”。
崔瑗(公元78年~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人。曾任济北相。擅长草书和小篆。《书断》说其书“点划之间,莫不调畅”,“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齐王僧虔《论书》说“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书迹有收入宋《淳化阁帖》中的《贤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崔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风。
王次仲(生卒不详),关于他的情况,历史上说法很多,但都没有确实的依据。
张芝(生卒不详),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学书于崔、杜,极为刻苦,《四体书势》说他“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最擅草书,后人誉为“草圣”。传世作品有刻入宋《淳化阁帖》中的《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秋凉帖》等。其中只有《秋凉帖》较可靠。其弟张昶,字文舒,也擅长草书,与张芝相似,后人以为筋骨不及,而妍华继之,誉为“亚圣”。
蔡邕(公元132年~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为左中郎将,世称“蔡中郎”。擅长篆、隶,创造“飞白书”。梁萧衍说他书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张怀瓘《书断》说:“八分书则伯喈胜,出世独立,谁敢比肩。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篆隶绝世,中岁之迹,笔力未精,及其暮年,方穷其妙,动合神功。”蔡邕是《熹平石经》的主持人,但是否亲自参加书写,则不得而知。后人曾附会《刘熊碑》、《夏承碑》等名碑出于其手,皆未足徵信。
师宜官(生卒不详),南阳(今河南)人,约生活在灵帝时期。擅长隶书,灵帝徵集天下工书者数百人于鸿都门,师宜官最优(《书断》)。后为袁术将。
刘德昇(生卒不详),字君嗣,颍川(今河南禹县)人,约生活在桓帝、灵帝时期。擅长行书,为锺繇、胡昭所师。
梁鹄(生卒不详),字孟皇,安定郡乌石县(今甘肃平涼西北)人,约生活在汉末至魏时。学书于师宜官,擅长隶书,灵帝时官至选部尚书,后奔刘表,曹操破荆州,招为军假司马。曹操认为其书胜于师宜官,宫殿题署,多命为之,又常以其书悬帐中欣赏,为书史佳话。
此外,在汉代一些名迹上,也保留了一些书家的名字,唯其生平功业已不可考,如《西狭颂》作者仇靖、《郙阁颂》作者仇拂、《武斑碑》作者纪伯元、《衡方碑》作者朱登等。这些书家也是应该被历史所记录的。
《孔子庙堂碑》,虞世南撰并书,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于唐贞观七年(633年)。碑高28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35行,每行64字。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
此碑笔法圆劲秀润,平实端庄,笔势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一派平和中正气象,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的虞书妙品。“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清杨宾《大瓢偶笔》)。据传此碑刻成之后,车马集碑下,捶拓无虚日。未几火烬毁,武周长安三年(703),武则天命相王李旦重刻又毁。唐刻拓本今罕见。
宋代黄庭坚有诗云:“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可见原拓本在北宋其珍贵。现存此碑的两种重刻本:一在陕西西安碑林,宋初王彦超刻,世称“陕本”,或“西庙堂本”;一在山东城武,元代刻,称“城武本”或“东庙堂本”。前者字较肥,后者较瘦。
介绍下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县公。人称“虞永兴”。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书承智永传授,得二王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家。《宣和书谱》:“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传世书作有《孔子庙宗碑》、《汝南公主墓志铭》等。张怀瑾评其书法:“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三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薄,不亦宜手。”
宋《宣和书谱》云:“智永善书,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后先。”王澍《虚舟题跋》评此碑为:“清和圆劲,不使气质,不立间架,虚而委蛇,行所无事,尚足照映一世,炊流百代”“永兴之书以无结构为结构,无所用力而自得右军心法也。”
宋黄庭坚《题张福美家庙堂碑》》评此作品云:“倾见摹刻虞永兴《孔子庙堂碑》,甚不厌人意,思亦疑石工失真太远。今观后刻,虽姿媚而造笔之势甚遒,固知名下无虚士也。”又,宋朱长文《读书断》品评其书日:“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 因而其书被喻为“罗绮娇春,鹓鸿戏海。层台缓步,高谢风尘。”
虞氏书法既继承了二王恬淡潇散的魏晋风度,又洗六朝浮靡之风,力主法度,完善创新,开创了唐代尚法的时代潮流,而《孔子庙堂碑》正是这一时代风尚的代表,有“天下第一楷书”之誉。“全是王法,最可师”,因而学习楷书从此入手,既可严谨法度,规范楷则,又可得二王书法之风骨。
—— END ——
隋《龙藏寺碑》,楷书,无撰书人姓名,开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刻,碑在河北省正定县。有人说它“整密瘦健,为隋碑第一”,有人说它是“爽整精能,为隋碑之极则。”隋建国只有三十七年,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当然不及两汉,唐宋那样百花争妍,蔚然大观,但是,它在书法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功绩,还是值得一书的。这正是今天珍视和研究《龙藏寺碑》的原因所在。康有为曾说:“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惟有《龙藏》。”
《龙藏寺碑》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方整有致,已是成熟的楷书形象。杨守敬说:“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可见初唐诸家大多从此萌芽。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应是褚遂良。褚的《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与它似乎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因此,人们说《龙藏寺碑》是集北碑之众长,开初唐一代书风的“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梯。
《龙藏寺碑》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
《龙藏寺碑》通高3.15米,宽0.90米,厚0.29米。碑文楷书30行,行50字,凡1500余字。碑为龟趺。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碑额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碑阴及左侧有题名及恒州诸县名,分5截30行,行字数不等,亦为楷书。据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龙藏寺碑并阴,张公礼撰并书,开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兴寺。”
原碑未署撰、书人姓名,又因碑末行有“齐开府长兼行参军九门张公礼之”(下缺)等字,故历来着录有云撰者即为张公礼,未确。末行碑文张公礼的官衔犹署齐,按周武帝建德六年(五七七)虏齐幼主高恒,齐遂灭,后四年隋建开皇之号,至开皇六年(五八六),齐灭盖十年矣,公礼仍称齐官,书者不以为嫌,当时不以为禁,此皆尚有古道。对于这一现象,顾炎武《金石文字记》是这样看待的,顾氏认为:“其大书齐官,则必非后人之所加也。余考颜之推仕历周隋而其作《家训》犹谓梁为本朝,盖同此意,其时南北分疆,兴亡迭代,为之臣者,虽不获一节以终,而心之所主,见于称名之际者,固较然不易如此。”
此碑之书法用笔遒劲多姿,结体中和宽博,意韵幽远高古,无六朝俭陋习气,历来被称为隋代第一名碑。清杨守敬《平碑记》云:“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水与(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五澍《虚舟题跋》将此碑与唐碑递嬗关系总结为:“盖天将开唐室文明之治,帮其风气渐归于正,欧阳公谓有虞、褚之体,此实通达时变之言,非止书法小道已也。” 此碑传世善本有:
一、清黄云、唐翰题、沈树镛等人递藏元明间拓本,现藏上海图书馆。
二、王懿荣、汪大燮递藏明初拓本。惜残缺半页二十八字,张彦生经手配补嘉道本乃成全本。
三、端方藏明代中期拓本,墨拓不精,装裱凌乱。
四、李瑞清藏晚明拓本,有曾熙、朱祖谋等人签并跋
《龙藏寺碑》元明间拓本(选页) 上海图书馆藏
上海图书馆藏元明间“张公礼未泐本”。乃传世年代最早,存字最多,拓工最精之本。经清黄云、唐翰题、沈树镛等人递藏,有莫友芝暑端,费念慈题签,黄云、沈树镛题跋,唐翰题校记。共二十七开,册高三十二点六厘米,宽十六点七厘米。碑文二十四开,帖芯高二十五点六厘米,宽十一点二厘米。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选页
王羲之的书法一扫汉魏的质朴、古拙的架势,笔势飘落浮云、矫若游龙,风格俊逸优美、婉约自由,总体风格体现为“中和”之美、“和谐”之美。所以才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的书法在张芝和王羲之的基础上又有创新,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法”
最大不同在于笔法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笔法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笔从外往里转,于右任、启功、溥心畬的笔法也是这样;王献之则是两边都转,这里可以称之为“公转”“自转”,即拿指转笔、拿腕和臂来转。
后者转动的半径比前者大,如果只是作自转,就是用內擫法,因为是单方向右转总会转到尽头。因此,“內擫法”的人1700年来,不管是王羲之还是于右任,他们的字多半是不连的。
相同在于创作精神
王羲之和王献之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最主要、最明显一点是与东晋其他名士一样,清真超逸,神姿高彻,出尘脱俗,率性而行,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一言以蔽之,潇洒。
现代作家王蒙说: 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副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潇洒也是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大度,一种精神的解放,一种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王羲之和王献之怀着这种心态、精神、风度去进行书法创作,必然会冲破成规的束缚,不拘于法,使其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潇洒之美。
王献之的书法乃是于“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王世贞曾说:大令书神情散朗,姿态超逸,有御风餮霞之气,令人作天际真人想。这是人格与书格的统一,“风格即人”也是这个意思。
潇洒风流是二王思想面貌的写照,也是他们书法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明时代很多人效法。
都传于秀美一路
从美学的视角,审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美分秀美和壮美,也就是古代所说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都传于秀美一路,古代用“媚”进行品评概括。
王澍在他的《虚舟题跋·文征明隶书千字文》中道:羲之书《兰亭》,破坏秦汉浑古风格,为后世妍媚者开前路。
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评论王献之书法时云: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道家扬柔抑刚,崇尚阴柔之美,东晋时代大多数名士、学人信仰道教,所以“媚”是很高的审美评价。后来有人将“媚”与媚俗、媚世、献媚引伸联系,甚至相提并论,“媚”便含有贬义了。
其实没有阴柔的秀美也无所谓阳刚的壮美,它们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美都不可缺少。以“媚”称著的二王书法将世代相传,流芳千载,使人们得到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总体而言,书法家的艺术水准有高下之分,在一般情况下区分起来并不困难,但有时候对某些作品来说就很难裁决。王献之与王羲之的书法,他们的艺术水平都比较高,几乎是在一个层次上。一定要准确地分出他们的高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各有特色,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各人有各人的成就、贡献。
—— END ——
昨天看了一个同学的暑假计划
让人忍俊不禁……
这孩子写到
10-11点,为了保证睡眠质量,要看一个小时的电视
这是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啊
这一小时其实可以干很多事情
如果肯于静下心来
练练书法是没有问题的
有时候
我们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些比较硬的目标
这样就可以防止懈怠
防止找各种借口
让时间白白的溜走
比如这个暑假
我要练得一手好毛笔字
首先,你需要一支好毛笔
比如它
↓↓↓
【墨黛】
墨池专供 黑马毛 高弹 小行草毛笔
1支装包邮
—— 墨黛测评动图 ——
↓↓↓
↓
↓
↓
↓
↓
↓
↓
↓
↓
—— 产品详情 ——
▽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恭
喜
你
翻开了此文
先给大家介绍下今天的主角——李良东
李良东,毕业于江西财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书协行业委员会委员(青少部),中国书协第三期国学班班委委员,江西省书协评审委员,江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电视台《家有收藏》鉴宝专家,南昌市书协副主席,中书协第三届国学班班委成员。 |
获奖/入展: 书法作品获得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一、二、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全国第四届扇面展最高奖 全国第三届草书展最高奖 别克君威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 “康有为奖”创作奖 全国青年国庆书画展一等奖 “复圣杯”全国书赛一等奖等中国书协大赛近二十次大奖 江西书法最高奖“黄庭坚奖”总冠军 第二届《书法》百强榜“十强 ” 第三、四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 参展七、八、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千人千作展,五百名家展、国展各大单项展等四十余次全国大展 在全国书赛中被书坛称为获得一等奖最多的作者之一,近年重要获奖成就有: “容庚奖”全国书展特等奖 “岭南白沙奖”全国书展最高奖 第二届“齐白石奖”书法唯一金奖等 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兰亭博物馆、水立方等收藏单位收藏 《李良东行书三字经》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专题、作品散见《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江西日报》等重要媒体以及网络 诗作入选中华诗词文库《江西诗词卷》等 |
名家点评:
李 彬(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
此件第十一届全国书法展获奖作品应该说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当下时代可谓是书法审美的一个多元和兼容的时代,尚趣、尚法、尚意同在,正大与雄强、雅趣与旷达并存。
从美学上讲,此件作品既有魏晋书风的散淡与风骨,又有宋元书风的意趣与抒情,可谓中和之美。
从章法上来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阴阳平衡、疏密有致。邓石如称书法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上半部密处不可透风,下半部疏处可以跑马。点线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品中“劝情亲”“逐岁新”“贪行乐”“光夫若”“烟各”“云”“垂”和“花叶花枝”“坐万”“头听雨声”等字在浓与枯、轻与重、缓与急上处理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买酒”“开颜”“今日对花如不醉”“解绶”“茫浦”的点画有导之如泉注、顿之则山安之妙,又有一画之内,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的笔墨驾驭能力,使得点画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坐万”“头听雨声”给人的感觉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与潇洒。
笔法上,侧锋笔道使得点画自然抒情活泼潇洒,中锋笔道使得点画厚重饱满挺拔有力。孙过庭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此件作品笔画不浮不飘不滑,枯笔老辣苍劲,浓笔能体现质感和力度,有蓄势待发之姿。款文处理得比较恰当,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和上面正文收尾的枯笔形成对应,相得益彰。
写给良东
邓涛
——
业界很奇怪,我反复提及一个并不相识的书法家,他就叫李良东。
第一次在榕门路见到李良东的作品,我沉默了。粗鄙的世界竟有如此让我心动的书写,线条厚重、饱满又不乏机智和灵动,形散神聚的优美不失涵养,潇洒变幻中不像是掉书袋的老学究,从浓郁的文人气息里似乎看到一位世外的书生。
汉字在阅读之外的肢体美,显然就是书法。怀古之余叹惋当下,在隐蔽的游戏规则间壮大起来的书法盛况,庞大的物质怪兽是藏在宣纸背后的凶手,书法堕落成名利符号,低贱地存在于各种歇斯底里的吆喝中。人们制造文房四宝,也制造着毛笔字,平庸的毛笔书写大行其道,世俗身份披就着苍白的软笔的涂鸦,许多人慌乱地书写,完成工业时代的某件产品。
书法被俗人无辜地侵略,导致宣纸价格上涨。我并不攻讦因身体、精神需求的书写,但绝非书法或书法家的概念,仅仅毛笔字而已。书法是法而非术,亦不是简单以技术论长短的匠品。欲望在焦躁的文字间燃烧,书法被各类人士越写越媚,越写越俗,这是很痛的事。
聒噪紊乱的书法界沦为江湖,掠奖无数的李良东保持着可贵的清醒。真正的书法家是在孤独中前行,“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他对传统文化有强大的吸纳能力,甚至不少人拎着旧器请他鉴定。书法之墨乃胸中之墨,书法之神必精气之神,在文化观察者眼中是先有学人李良东,方有书家的李良东。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比绘画更为险峻的道路。正是还有李良东们救赎被一群无聊的人糟蹋的中国书法,我们才有一些脸面与古人说说。
良东先生至今与我也只是草草地见过一面,甚至没握手,也没搭腔,但我欣然应邀为他挥就此序,以寄心迹。
(本文作者邓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南昌市作家协会主席)
【李良东作品欣赏】
▼
▼
为什么你的字入不了国展?
现在就有一个机会摆在你的眼前
你要吗?
2017年07月16日 19:00
墨池学院特邀 李良东老师
通过解析米芾笔法
掌握米芾的结字法则
学习米芾的书法风格和其浪漫主义色彩
详情如下
▼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 END ——
目前,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各项筹备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并在中书协的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收件、登记、入库等规章制度和程序。工作人员视作品如生命,认真做好每件作品整理、登记、入库工作。
“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在中国书坛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作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展"之一,代表着中国书坛的最高水准:无论是参展者的书写能力,亦或组织者、评审者的学术品格,都具引领地位。本次“国展”是“入会资格展”,即如有作品入展,其作者具备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条件之一。相当于全国所有书法爱好者想申请加入中国书协的“高考”之一。征稿时间截至2017年7月10日结束,共将评出300件作品入展,所有全国入展作品将于9月展出。 |
还
记
得
王增军 & 冯错老师
『 联合执教 』
▼
《汉隶解析——以张迁碑为例》课程吗
{ 学员评价 }
—— 我们不打广告,只用事实说话,而且课程已经结束了 ——
▽
墨池
只为给你 最专业 的 引导
成就你的书法梦
.
.
.
王增军老师《张迁碑》专栏课程
上线
点击
(扫码订阅王增军老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