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7日,中国书法公益大讲堂活动在聊城书画艺术馆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主任刘洪彪亲自授课。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执行编辑郑培亮,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昌军,聊城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吴文立,聊城市书协主席刘延福等领导同志出席活动。

1

讲座共三个环节,刘先生先是结合个人近期经历谈了一当今坛的现状和中国书法面临的挑战,然后与聊城当地书家现场互动,解答听众的问题与困惑,讲座最后先生对现场悬挂的书法作品逐一点评。

2

现将刘先生当天的主要观点、见解、主张分享给书坛同道。(特别说明:内容根据手机上的杂乱记录整理,并掺杂笔者个人意见,正确的都是刘先生的话,不对的都是笔者的话)

3

  • 反三装:装腔作势,装模作样,装神弄鬼。写字以自然为上,过于强调所谓提按对比、墨色变化……书法创作不是炫技。
  • 写字一技,今不如昔;中国书法,前途乐观。古人有古人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便利。古代读书人每日必用毛笔,毕生用之,控笔能力比我们高;古人生活节奏慢,又没有电子设备、网络……的诱惑,心态比我们沉静。我们比古人获得信息、资料便利,交通便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已不再是难以实现的愿望。

4

  • 书艺赶超古人的八字诀:字古、式新、文心、艺质。每一个习书者首先要向古人学习,用笔法、结字法都要从经典中来;还要向今人学习,书写形式要有新颖、与时俱进。作为一个书家,对文化要有敬畏之心,要多读书,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文人情怀。书法家还要关照社会、关照生命,要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超前的艺术眼光,要有艺术品质、艺术气质
  • 关于参赛:书法评审四兼顾:兼顾书卷气与艺术性,兼顾写实与写意,兼顾雄强与婉约,兼顾稿书与榜书。作品须有古意,见师承。技法高,有个性。风格当明确,或雄强,或婉约。创作有主见,不跟风,平时喜大就写大,擅长写小就写小。
  • 作品以安详稳定、轻松自然为好,线以实为上,要停的住墨,留的住笔。力争写出雅气、贵气、书卷气,切莫搞出江湖气、俗气、匠气。

5

  • 务必看准参展要求,务必看准参赛要求,务必看准参赛要求。
  • 草书临摹重在学习作品之精神风貌,不必过于追求点画、结字、墨色与原作逼肖。草书临作落款要“趁热打铁”用上刚刚学到的技法,精神面貌与正文同步。草书线条应当曲直结合,刚柔并济,偶尔的长直线、干脆利落的折笔也必须要有。
  • 魏碑书写过于求巧便失去了自然稚拙。
  • 隶书、魏碑创作最好不要像写唐楷一样画上整齐的方格。

 

 

 

高二适(1903—1977),江苏姜堰(旧属东台)人。原名锡璜,后易二适,曾署瘖盫、舒凫、麻铁道人等,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近现代著名书法家,有“当代草圣”之誉。1965年与郭沫若有“兰亭论辩”之争,声震士林,其《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和《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等文影响极大。

1

高二适(1903—1977),江苏姜堰(旧属东台)人。原名锡璜,后易二适,曾署瘖盫、舒凫、麻铁道人等,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近现代著名书法家,有『当代草圣』之誉。1965年与郭沫若有『兰亭论辩』之争,声震士林,其《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和《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等文影响极大。

“学书端在得帖法,喜汝能此用功勤,意定笔前心居后,挥毫步步总宜精。”这是高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写给一位年轻的书法爱好者的诗。高二适先生在书法方面极重视临习古帖,其最显着的读帖特征是以硏究的态度精读碑帖。

先生读帖观书,常于卷中书所得所感,反复题跋,其眉批、评注、题记跋语皆为一时一境之感悟,各体书法、各种笔调有机结合,呈现出敏于思考的学者风范。同时,他又以诗人情怀对碑帖的神韵特征作凝练概括,其语言简洁流畅,读来令人激越,亦是绝佳的书法抒怀作品。

先生手批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兼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相信对书学爱好者临读碑帖和书法创作应具有启悟之功,也为书法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

高二适手批东晋王羲之《十七帖》

2


释文:十七帖双璧六七年 适老子
一九七三年二月念三日
从亡书中先睹此帖 适老人
中州本十七帖
二适舒父氏题
庚子嘉平月

3


释文:
证草圣高二适舒父手得于金陵
庚子冬寒自记

4


释文:
(苦)
唐本
如此释
(苦)

5


释文:
从章草“常”“常”来

6


释文:
此帖刻手有夭矫如盘龙修蛇
游于山林杳冥之境
信奇观也
舒凫老人题

7


释文:“余”字夭矫甚妙
“余”“离”二字他刻未逮

七四年十月朔旦
此诸帖圆浑天成
久临便令笔下生一种沆瀣之气
如凌阳仙子之为也
舒父

8 9


释文:而此草章为我有
岂能诗礼与人非

10 11


释文:此摹本较慈溪姜氏搨为浑成可临也
舒父

12 13

14


释文:夭矫不群
此盘龙势也
草书规矩方圆仍以右军为归束
即《书谱》亦微现疏野之趣
他无有也
适父

15


释文:
无腴不见骨
此十七帖中之龙本耶

—— END ——

1索靖书《出师颂》卷,纸本,章草书,纵21.2cm,横127.8cm

2▲张达善《出师颂》题跋

索靖(239~303), 中国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张芝姊孙,博通经史。曾官尚书郎、雁门和酒泉太守,拜左卫将军。著有《索子》、《草书势》等。索靖善隶、行书,尤擅长章草,与书法家卫瓘齐名。他的草书学张芝,而又有自己的风格,当时有谓:精熟至极,索靖不及张芝;而妙有余姿,则张芝不及索靖。可见他的书法成就可以与张芝相媲美。

《出师颂》自唐朝以来,一直流传有序,唐朝由太平公主收藏,宋朝绍兴年间入宫廷收藏,明代由著名收藏家王世懋收藏,乾隆皇帝曾将其收入《三希堂法帖》。1922年,逊位清帝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该卷携出宫外,1945年后失散民间。2003年7月突然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亮相,引起业界轩然大波。

3 4 5 6

 

本幅无款。鉴藏印记有22方,计为:唐太平公主梵文印“三藐母驮”,唐邵王李约“约”和“邵约之印”,唐中书侍郎王涯“永存珍秘”(钤两处);宋高宗“绍”、“兴”(联珠印)、宋内府“书印”(半印)和“内府秘书之印”;明以前人之“蓑笠轩印”、“历代永宝”、“刘氏中守”、“刘完私印”、“安元忠印”及二印文不辨之印;清安岐“仪周珍藏”,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诸玺。

《出师颂》释文:
茫茫上天 降祚为汉 作基开业 人神攸赞 五曜宵映
素灵夜叹 皇运未授 万宝增焕 历纪十二 天命中易
西戎不顺 东夷构逆 乃命上将 授以雄戟 桓桓上将
实天所启 允文允武 明诗阅礼 宪章百揆 为世作楷
昔在孟津 惟师尚父 素旄一麾 浑一区寓 苍生更始
移风变楚 荡伐猃狁 至於太原 诗人歌之 犹叹其艰
况 将军 穷域极边 鼓无停响 旗不踅(该字左上部为“车”)褰
浑御遐荒 功铭鼎宏(去盖右加金)
我出我师 於彼西疆 天子饯我 辂车乘黄 言念旧劳
恩深渭阳 介珪既削 裂壤酬勋 今我将军 启土上郡
传子传孙显显令闻

—— END ——

1

1.书画家的作品须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就是说,不看落款就能知道是谁的作品,当然这个风格是建立在无数次锤炼、经历起多数行家的推敲之基础。

2

2.书画家在追求精品的同时,作品必须有创新,即使是在某一点上对前人的突破也是创新的表现。有创新精神和精品意识的艺术家,才能不趋炎附势,不做应酬之作,拒绝平庸。

3

3.作品必须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最好是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既非如此,也要远瞻未来人们的审美心理。即使不符合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也要符合另外民族的审美心理。

4

4.作品必须有高难度的技巧或自有的独立纯熟而合理的技法。作品难度越高,越具有不可替代性,收藏价值越高。

5

5.书画家必须有自我检讨和反省的意识稍有名气,不能“以我观我”“以我生我”,应该是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和圈子,以历史的、文化甚至多元角度观我。站在更高角度提升自我,这个高度,甚至定向了书画家作品长远的收藏价值。

6

6.书画家必须有高尚的品格纯洁的心灵和良好的修养。作品是作者心灵的折射,技巧达到一定程度,最后的竞争就是书画家人格和人品的竞争,艺术的升华也是人格的升华。

7

7.书画家要有学识,有思想,有扎实的字画外功,这点很重要。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画家必须勤奋刻苦 ,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8

 

8.书画家要有对艺术的虔诚和痴迷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作风,乃至愤世嫉俗的锋芒和为艺术全身心投入几近疯狂的个性 。这是判断的书画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 END ——

草书符号大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 END ——

研究中国古代书法中的“笔法”现象,不但要有看中国流传有绪的法帖碑版书迹;还要借助于上古中古时期中外书法交流事实的便利,从域外流传的书迹中去分析判断中国上古中古时代书法的“本相”,在目前人人引为正宗,但又很难解释清楚的所谓“二王笔法”或“魏晋笔法”的研究方面,由于宋元以后将近千年的代代嬗递与不断被解释、再解释,我们已经很难分析清楚什么是古典书法之“本相”,什么却是经由后人解释成立的“后人的‘本相’”;遂至一个对二王笔法技巧的定位定性与解读,历代以来言人人殊。有米芾式的解读,有赵孟頫式的解读,有董其昌式的解读,也有王铎式的解读,更有近代以来沈尹默式的解读。通过“兰亭论辩”而出现的郭沫若式的解读,也曾在当时风行天下。但究其本来,二王时,或更准确地说是王羲之时代的“魏晋笔法”或还有“晋帖笔法”,究竟是何等样式,恐怕仍然是今人难于简单加以确定的。世人把其中的原因,主要归于王羲之没有可靠的真迹留传于后世,所留下的都是唐摹本或临本,因此不足为凭。这当然是一个十分充足的理由。但即便是依靠摹本临本,是否就一定没有蛛丝马迹可寻可按?在“师心自用”的唐人摹本与“亦步亦趋”的唐人摹本中,是否可以分辨出些许唐前用笔方法的消息来源来呢?

关涉王羲之的唐摹本,除《万岁通天帖》所收的《姨母帖》《初月贴》,至今传世的唐摹本所涉及到的名帖,主要有《寒切帖》《远宦帖》《奉桔帖》《妹至帖》《行穰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旃罽帖》等。本次从日本借展的《丧乱帖》(日本宫内厅藏)《孔侍中帖》(前田育德会藏),应该是这批摹帖中的两种。此外,《得示帖》《二谢帖》《频有哀祸帖》应该也是其中非常主要的组成部分①。

关涉王羲之的唐摹本,除《万岁通天帖》所收的《姨母帖》《初月贴》,至今传世的唐摹本所涉及到的名帖,主要有《寒切帖》《远宦帖》《奉桔帖》《妹至帖》《行穰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旃罽帖》等。本次从日本借展的《丧乱帖》(日本宫内厅藏)《孔侍中帖》(前田育德会藏),应该是这批摹帖中的两种。此外,《得示帖》《二谢帖》《频有哀祸帖》应该也是其中非常主要的组成部分①。

1孔侍中帖

唐人双勾廓填的水平极高②,又是出于唐太宗这位书法皇帝的嗜好,精益求精,不肯苟且,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如冯承素、赵模等名手的水平仍有高下之分,又勾摹时有掺以己意与忠实于原作之分,在这批双勾廓填的摹本中,仍然能够分出一些与大致的差别类型。比如,我们可以将《远宦帖》《平安帖》《奉桔帖》《妹至帖》《游目帖》《旃罽帖》《快雪时晴帖》等作为一类,是非常符合后世对“晋帖”笔法解读的角度与方式的类型。又把《丧乱帖》《孔侍中帖》《初月帖》《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行穰帖》等作为一类,是不太符合后世对“晋帖”笔法印象的类型。两种不同的类型也许不存在水平优劣的问题,但却会反映出初唐摹搨手们对“晋法”的理解能力的差异:一部分摹搨手们抛弃自己的主观解读方式,尽量在“无我”境界中忠实于原迹线条(用笔)的形态传递;而另一部分摹搨手们在摹搨过程中融入了自己(时代)的审美趣味,或是由于自控能力不够而无法压抑自己的个性,从而在摹搨过程中显示出作为初唐时人难以避免的口味与线条理解。如果把前者归结为工匠摹搨亦步亦趋而抛弃个性的“忠实派”,那么后者则是裹挟着个性理解的艺术家式的“发挥派”。从个人能力上看,显然是“发挥派”为高;但从准确传达“晋法”原意(它是摹搨而不是临习的目的所在)的立场上说,却又是“忠实派”为胜。孰是孰非有时真的难以遽断。

要想了解“晋帖”“晋人笔法”的真谛,当然应更多地关注“忠实派”那些不无工匠技能式的摹搨效果——因为正是在这种亦步亦趋中,传递出更多的“晋”时书迹的信息而不是混杂着初唐人口味的“晋法”。这样,我们就找到了第一个立足点:以唐摹本王羲之书迹为切入口与依凭的、以上追魏晋笔法特别是“晋帖”风姿为鹄的的思考过程与实际检验过程。唐摹本是一个笼统的对象,在其中有“发挥派”与“忠实派”之分,我们能引以为据的,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2得示帖 丧乱帖

以此为标准,则早已流失海外的法帖中,现存日本的《丧乱帖》(日本宫内厅藏)《孔侍中帖》(日本前田育德会藏)《二谢帖》《得示帖》(日本皇室藏)以及《行穰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等,皆应作为“忠实派”摹搨的代表而受到我们广泛的关注。当然与此同时,现存中国大陆的《姨母帖》(辽宁省博物馆藏)《初月帖》(辽宁省博物馆藏)也应归为此类。伸延一下的说明是:传为王羲之的冯承素摹《兰亭序》,则明显不属此类;而反过来,现存上海博物馆的王献之《鸭头丸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王珣《伯远帖》,虽然是王羲之后代所书,但却同样反映出典型的“晋帖”风范,可与诸家摹本中“忠实派”晋帖相并肩。

把今存王羲之唐摹本作“忠实派”与“发挥派”的区分,其依据是什么?

相对于临写的勾摹,在字形间架上的差异应该是不大的——临写是面对面。所视所察,要通过眼力的捕捉、手的表现各道关口,才能传递到临本上,因此临本的字形间架之于原作有差别有差别,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一种模仿过程中十分正常的现象,但硬黄响搨双勾廓填的摹本不同:勾摹是将摹纸(绢)覆盖于原迹之上的复印拷贝过程中,几乎可以做到丝毫不走样,是最具有“忠实”效果的。字形间架尚如此,大到章法布局,当然更不会有什么差错。唯一能出现差异的,应该线条、“用笔”、笔法。在勾摹的过程中,唯有对线条的粗细枯湿疾迟轻重,由于是再一次还原,无论是当时的动作还是笔墨质量,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忠实再现。原迹为疾而勾摹为徐,原迹为枯而勾摹为润,原迹为折而勾摹成转,原迹为锐而勾摹为钝……这些都是极有可能的。粗劣者自不必言,即便是一流高手,也只能把其间的差距尽量缩小但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没有。而更牵涉到具体的线条外形与质量,更可能因为时代所压、理解角度不同等种种原因,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别来。而这,正成为我们对各种唐摹本作“忠实派”“发挥派”分类的一个最主要的抓手。

“晋帖”与魏晋笔法的基本形状,本来应该是怎样的?结合今陆机《平复帖》、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诸名迹,以及作为参照的新出土的魏晋西域楼兰残纸书迹,其线条特征应是以“扭转”“裹绞”和“提按”“顿挫”位置不固定为特征——在楷书成熟以前,在点画撇捺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起”“收”回锋、藏锋动作之前,晋人作书是没有那么多规矩与法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魏晋笔法”本来即是靠不住的提法:因为魏晋时人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法”,更没有后来被理解得越来越僵滞的“成法”,在当时,是怎么写得好看、方便,即怎么写。我们今天沿用它,只是为了约定俗成的叙述而已。

这样,即可以用一种“反证法”来廓清“晋帖”的基本特征来。当我们无法从正面叙述说明什么是晋人的线条特质时,一个最简单的反证是:只要离唐楷的固定法则越远,则越接近晋法。唐宋以后的书法技巧,在间架上线条上(用笔上)几乎无人能逃得出唐代楷法在技巧动作上的全面笼罩,那么只要能远离这种“后世笼罩”的,应该即是“晋帖”的本相。《平复帖》《鸭头丸帖》《伯远帖》应该都是这样的典范;而《兰亭序》则是接受这种笼罩的典范。

回到唐摹本的主题上来:《初月帖》《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丧乱帖》《孔侍中帖》等,即是与唐代楷法的动作特征格格不入的。但《快雪时晴帖》《远宦帖》等的用笔动作则明显能看得出有唐法习惯的笼罩。其主要特征,是每个笔划,头尾必有固定位置的顿挫动作,而中段大抵平铺直推。

沈尹默先生为研究二王的专家,但他在对二王解读时,曾经提出过一个技法要领:是要“万毫齐力”,要笔毫“平铺纸上”③。而在对这批唐摹本的线条进行细致分析之后,鄙意以为所谓的“晋帖”“二王之法”的要领,恰恰不是“万毫齐力”而只是笔柱笔尖部份着力,而笔毫也绝不可以“平铺”,相反应该在“衅扭”“裹束”“绞转”的运动过程不断变换方向与调节进退,正是因为这样的特定技巧,故尔“晋帖”中的许多典范之作,其线形都是不固定的——不但头尾顿挫不固定,且运行的速度节奏也决不固定。《鸭头丸帖》中有许多偏侧的束腰型线条,《伯远帖》中有许多香蕉型线条,《平复帖》中有许多刮笔和擦笔,都是依赖于“衅扭”“裹束”“绞转”的方法,而肯定不是“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的唐以后方法。

3哀祸帖

现藏日本的《丧乱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等,更是在许多局部细节上显露出极强的“晋帖”特征来。《丧乱帖》的“肝”字“当”字的写法,《孔侍中帖》中的“不能”“泛申”“忘心”各字的写法,《频有哀祸帖》中的“摧切”“增感”各字的写法,皆是以“衅扭”“裹束”“绞转”之法为之而并无“平铺”之意,按现在我们的书写经验来推断之,这些线条无论是形状还是质量,有时是不无古怪,违反常规的。

之所以会有“违反常规”的判断,我以为应该与“晋帖”的书写环境有很大关系。从晋人书写的外部环境而论:诚如本师沙孟海先生所论的那样:魏晋时人的生活起居,首先是低案席地而坐而不是宋以后的高案高椅,眼、手的位置远远高于案、纸的位置。其次是执笔方法,是斜执笔单钩,而不是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竖执笔五指环执法④。记得以前沈尹默先生提倡的“指实掌虚”、特别是“腕平掌竖”之法,我以为亦非是魏晋时人的本相。再次应该还有工具的问题。当时的笔毫是硬毫,如鼠鬚、如兔毫、狸毫、鹿毫,但肯定不是柔软丰厚的羊毫,且笔甚尖小,又是写在皮纸或是茧纸上,当然也就不存在“平铺纸上”的可能性。总之,今天人看来不无古怪,违反常规,其实是因为书写的外部生活环境与工具都已不同之故;若了解了这些变故,其实是并不古怪、也不反常规的。

唐以后的楷书意识的崛起与占据主导地位,又加以高案高座、五指执笔之法盛行,还有各色纸墨的变化,或许还有字幅越写越大,种种缘由,导致了唐楷以降的点画动作位置固定,以及平推平拖方法的盛行;或还有如前所述的“万毫齐力”“平铺纸上”“腕平掌竖”等一系列新的技法要领的产生。这些要领再配上的端正的正书结构间架,形成了针对“晋帖”的“反道而动”的“唐后新法”的基本内容。而我们在这样的氛围浸淫了一千多年,再回过头来看作为“晋帖古法”的“魏晋笔法”,看唐摹本中那些真正具有“晋法”的线条内容,反而徒生怪异之感。而所取的应对态度,要么是曲解它,以今天的经验去套它;要么是拒绝它,视它为怪异而无视其存在(但其实它才是真正的传统);其实也不光是今天,在唐代,以唐摹本为代表的当时人理解视角,不也已经有了正解和曲解即“忠实派”与“发挥派”两种价值取向了吗?

—— END ——

最近在一个书法群,和朋友聊天,聊及蒋勋,又是一场大战。

我很反感蒋勋讲的东西。

我不是反感他这个人。人都有各自的活法,没必要针对个人。我是反感他讲的东西。当然,我从来不否认他传播文化的功劳——我也否认不了,铺天盖地,人尽皆知。

IMG_2047

蒋勋的书很多

微信图片_20170811155919

 

首先,蒋勋的书籍、讲座中充斥着无数错误。江弱水有三篇《撕扇记》,他花心思揪出蒋勋非常多的知识性错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再看。

但是,窃以为这不是重点。

我一直觉得大量的知识积累非常有必要,基础性的知识更是必须。除非个别特别关键的,人们都有口误、记忆模糊等等,这不算太严重的问题(当然满篇都是错,那就是问题了)。

IMG_2048

学者江弱水有三篇《撕扇记》,大家可以找来一读

微信图片_20170811160021

 

蒋勋讲美学的问题,除了知识错误多之外,更关键的,在于矮化审美。

美的体验过程,是感性、不能言说的——一幅画打动你,你的心理感受,无法描述;

但是如何审美、学会如何审美,则是很理性、有干货、有标准的事——我们得分析为什么这幅画好、为什么会打动你,这就得从技法、色彩、布局、心理、社会等综合角度探索。

蒋勋的问题在,他在讲如何审美的时候,并没有一点实际的、就事论事的分析,全部是绕来绕去东拉西扯,讲外围毫不相干的东西,不能戳到点子上。并且营造一种“好美啊好美啊”的感觉,让读者进入到这种感觉和情绪之中。

读者在看书、在听录音的时候,也会被带入到这种氛围中,一起觉得好美啊好美啊。可是过了以呢?依旧不懂为啥美、为啥好。

IMG_2049

陶醉其中,多么美好啊

大家如果接触过成功学、安利、传销这类讲座,就会知道,他们特点就是讲感受、讲故事、营造情感氛围,讲成功案例、讲个人体悟。但是一直回避核心观点(比如说成功的几率、成功需要的客观因素等等),全部是在描述各种喜悦、各种美好。

不过传销、成功学之类的情绪渲染,主要依托于所谓的产品和赚钱,在现场比较能起到效果,你离开那个环境,慢慢就平复了,就恢复理性能分辨对错了(这也是传销为什么要限制人身自由的原因)。

而蒋勋之类的情绪渲染,浸入生活,只要你还喜欢国画、喜欢诗词、喜欢书法、喜欢古典文学,就有可能还在他的语境中不能自拔。

IMG_2050

成功学讲座,渲染情绪,群情激昂

微信图片_20170811160140

 

倘若只是影响到审美,那对于普通的我们而言,似乎没有那么迫切的危害——顶多是活得俗点呗,不懂审美嘛;顶多是以“雅”的名义,去努力地拥抱庸俗嘛!

但是蒋勋的危害不止于此。

最为最为要命的是,蒋勋的这种讲法,回避作品本身,不能单纯的就事论事分析,分析作品线条、布局等等到底为什么会产生美感,而去东拉西扯,去涉及大量故事、人生哲理、经验总结等等。

在这种讲法暗含的逻辑是:作品之所以美好,是由于作者的经历直接造就的。为了把作品的“美”和作者的经历简单挂钩,便造成对作者的浅陋化、苦难化、励志化、模式化的解读。

比如,为了讲《寒食帖》,就一定会说苏东坡的苦难,并会渲染、放大其苦难,宣扬苏东坡能够忍受和“享受”苦难,并在苦难中“超脱”出来,《寒食帖》也因为作者苦难而给我们带来冲击。

IMG_2051

苏东坡《寒食帖》

这样,间接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就十分庸俗:宣讲忍受苦难、沉浸苦难、享受苦难,并以此自矜和为荣——因为你的苦难就是价值,你可以借助苦难感动别人、成全自己。“逆来顺受,自我超脱”,这和于丹的“雾霾论”本质是一回事——不用改变外在,超脱自我、追求心灵的“平静”就可以了。

所以,他讲美,其实是在讲故事、在讲鸡汤、讲励志、讲成功,在传递庸俗的价值观。打着美的幌子,宣扬恶的价值,是高级版于丹而已(于丹讲昆曲、诗词啥的也是这路数)。

这,才是他最最最最恶的地方,也是我最最最最反感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170707114723

2017072708481759143

仅需1元扫码报名

名师授课,实时交流

微信图片_20170711150603

第一节1元试听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全民斗图时代
微信聊天可以不打字
但是不能没有表情包
精明的徐掌柜最近却被朋友用反转表情包套路了一把

微信图片_20170811151818

原来表情包界又诞生了邪恶新势力
今天徐掌柜就来分享一下
那些让人气到哭的神反转系列表情包

朋友告诉我
上面的小花花是一套专门用来撩妹撩汉的表情包
并奉上了他和女神聊天的截图:

2


相信你们也知道了他至今单身的原因
这套表情包还是留给死党之间互损吧
千万别发给刚勾搭上的男神女神
没被拉黑都是对方修养好
还想撩?

3

不过徐掌柜是个“老实人”
不玩套路
我们谈场走心的……

微信图片_20170809105153​​​​​​▼

周末精选 十款文房精品
限时7.5折

【活动时间】

2017年8月12日-8月13日(周六、周日)

1_副本_副本

→ 点击此处直接选购2017070409081579472

商城总链接

(备注:点击以上“点击此处直接选购”字样可直接跳转到活动页面进行选购,点击“商城总链接”可进入商城选购其他文房用品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

墨池顾问

timg

张迁碑

《张迁碑》,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明初出土,先置于乐平州学,建国初移置于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1965年再迁至泰安岱庙,后又能移至贶殿东郎之历代碑刻展室内。是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纵317厘米,横107厘米。凡15行,行42字。

《张迁碑》用笔以方为主,是汉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其笔画厚重质朴,骨力劲健,再加上篆籀笔意的运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气。其结体常于平稳中见奇崛,静中寓动,错综而富于变化。

微信图片_20170811143958

initpintu_副本2 initpintu_副本3initpintu_副本1

微信图片_20170811154628

IMG_9164_20170811144442

手机QQ视频_20170712112039_20170811144549

点击

观看视频

还有

免费观看视频专栏

微信图片_20170811145627

timg1

拓片、笔法、大咖临帖

什么?

timg

2017-5-10-1

扫码订阅王增军老师专栏

微信图片_20170811150537

《张迁碑》在东汉隶书碑刻中
属于雄强厚重一类的风格
初学这类风格的隶书
一是为了提高对毛笔控制的能力
二是为了提高对隶书审美的意识
怎么写好《张迁碑》
这里会教给你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里会教给你科学的书写规律

写好隶书,绕不开《张迁碑》

墨池学院特邀 李运良老师
与古人对话,学到古人书法妙处
让喜欢《张迁碑》的你深入“张迁”,与“张迁”不再陌生

加入我们
一起临帖
一起进步


李运良海报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  课程链接 ☜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张迁碑》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笔画坚实有力,气力雄健,点画间距紧凑而不局促,字体严密方整,朴厚中见灵巧,外形方整,是方笔一路的极品。

历来隶书中的方笔和古拙风格,非《张迁碑》莫属。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法家称道。

张迁碑《张迁碑》局部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

但是在临摹中需要会观察,会读帖,会参悟笔法。如此说来,临摹还真是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张迁碑》,线条粗壮用笔方造型方粗头乱服的感觉但又充满了君子之气,典雅文质彬彬

【课程安排】

第一节 笔法
2017年08月11日 19:00
执笔法
《张迁碑》点画的写法
书写的速度
用笔的方式,锋面的状态

第二节 形式构成
2017年08月18日 19:00
长线条的分段书写法
字内主笔与虚实关系、黑白关系
隶书的结字
章法解析

第三节 作品创作
2017年08月25日 19:00
​​​​​​苍茫感、干湿变化
如何提高“眼力”?
隶书的章法

微信截图_20170811141409

李运良眼镜生活照_副本

李运良,男,湘潭人氏,字子木,号知止楼、芥末居。 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和湖南师范大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书法研究与教育工作。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国家义务教育书法教材编委。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湖南爱心书画院院长。
湖南省书画家联谊会副主席。
湖南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主席。
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
长沙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长沙市儿童活动中心专职书法教师。

行书曾获湖南省首届“新人新作”金奖,后又参加全国第三届手卷展,全国第五届中青展,二十一世纪书法大展,楷书参加全国第三届正书展,草书获得官方举办的“白石杯全国书法大赛”金奖,隶书获得湖南省展银奖,被录入长沙市首批“五个一”人才库并获长沙市文艺成果奖。“雏鹰杯”、“双龙杯”、“希望星杯”、“小百花杯”、“艺苑杯”等多界全国少儿书画大赛园丁金奖。参与编写国家义务教育书法教材、教参。出版《中国书法教程》(湖南音像出版社),《规范汉字书法》(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品被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第一师范书法馆、齐白石纪念馆、徐特立纪念馆、长沙市博物馆收藏,并刊石于云南石林碑林、湖南民俗文化村、常德诗墙等地。

微信截图_20170811141426

54行书扇面

01隶书对联

00a行书长卷东坡题跋

09隶书横幅

苏轼留侯论

苏轼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