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11月22日,历时3天的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评审工作在广东省深圳市圆满结束。

本次展览共收到2771件投稿作品,其中江苏来稿259件,浙江来稿256件,山东来稿220件,广东来稿200件,河南来稿186件。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共有299位作者入展。

本名单为公示名单,公示期为2018年11月22日—12月6日,共15天。公示期间,如发现代刻、抄袭、剽窃等违规现象,可向中国书协展览部举报;公示期结束后,仍可对上述违规现象进行举报,举报材料要求息准确,事实清楚,中国书协将依照相关规定调查处理。

材料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32号楼B座909  中国书协展览部

联系电话:010-59759592

邮编:100083

 

中国书法家协会

2018年11月22日

 

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入展公示名单

(共入展299人,按省份排序)

 

安徽(10人)

陈道林   方  斌   古宏保   管树强   郭刚举   黄敬东   兰业锋

李  飞   徐  剑   张  伟

 

北京(11人)

毕  博   高  鑫   韩  冬   刘宝民   彭福庆   孙义勇   王士乾

王志义   肖春光   杨小刚   赵国林

 

重庆(5人)

霍  翠   梁勇第   刘再兵   唐茂轩   尹义桐

 

福建(6人)

高  浩   李建成   林飞煌   刘捷帆   吴邦育   谢辉旺

 

甘肃(1人)

冯  龙

 

广东(14人)

鲍守华   郭  晶   黄建文   黄亮翼   黄名轶   蓝俊强   林伟劲

罗俊鹏   孙立强   温福群   徐继新   许贤炎   张优灿   周  洁

 

广西(5人)

高  帅   姜  轶   廖文清   莫德圣   徐  鹏

 

贵州(2人)

邓  毅   杨  沆

 

河北(22人)

成  君   李国良   李海明   李建龙   李  侃   李瑞彪   刘晓东

牛强伟   蒲生明   施  展   王国刚   王善增   王祥府   吴佳宸

吴英昌   杨保昌   杨小村   尤盈盈   张士轲   赵家卫   赵京涛

周  铁

 

河南(29人)

曹向春   曹有福   曾  熙   陈春芳   董晓坤   樊立杰   冯  立

谷松章   郭秋实   黄  梦   黄  山   姜栋帅   焦新帅   李  博

李俊平永成   梁军朋   刘旭峰   彭少辉   任  冰   宋吉祥

孙  哲   唐咏声   王建国   杨海波   杨  涛   张宏图   郑  超

宗  帅

 

黑龙江(6人)

曹  斌   刘炜星   刘英柱   汤忠辉   徐  健   张中良

 

湖北(8人)

葛振亮   韩  勇   黄汉平   黄卫民   霍兴亮   李兴贵   魏晓伟

吴定安

 

湖南(19人)

曾庆勋   陈  刚   陈  华   陈  寰   邓雨婧   黄小易   江  敏

蒋晖鹏   李加林   李  砺   林  鑫   宁  宇   彭  杰   翁顺全

吴贤军   徐  军   徐克强   杨任伟   朱  垞

 

吉林(2人)

魏  野   张泽南

 

江苏(21人)

陈伯舸   陈  维   戴寒刚   高天齐   侯宇洲   胡  毓   黄响铃

李宝东   陆晨辉   陆凌枫   洋  军见   王意娜   王肇凡

韦  刚   邢宇成   徐明发   徐  勇   印建南   张祚乾   郑建宏

 

江西(12人)

何  辉   廖青平   刘  伟   邱军辉   饶垂智   汪雄杰   王健峰

肖智芳   谢水东   杨  逸   余圣华   邹艳华

 

辽宁(18人)

崔东明   丁  宇   关昌勇   关  锋   侯连华   李井奎   李  丽

李书强   李  显   梁宏伟   任长江   隋邦宏   王吉鸿   依福艳

臧红宇   张海山   赵立新   朱明月

 

内蒙古(10人)

冯  奇   付满都拉   高  生   李  耀   李智野   罗金柯   戎  杰

艺如乐图   张  佳   赵  林

 

宁夏(2人)

曹  强   杨  华

 

青海(2人)

胡晋峰   纪  平

 

山东(22人)

曹新刚   陈业广   贾庆  姜军   李  峰   李  锋   李文桐

李  鑫   刘  静   刘  可   刘  洋   彭作飚   钱忠深   曲  伟

宋  涛   王  恒   王培博   王  炜   杨  东   张  国   张志彬

赵景生

 

山西(4人)

陈少波   邓克明   孔祥宇   王  康

 

陕西(8人)

李宝林   李亚飞   师春峰   王小云  温升杰   杨  轩   岳  奇

赵  安

 

上海(10人)

陈  才   董汉泽   高  榕   葛  栋   胡层华   孔宪勇   李新建

孙振华   王  玺   张炜羽

 

四川(6人)

李敬烨   李克东   孙培严   谢秀梅   郑红杨  周  源

 

天津(2人)

陈  猛   聂子欣

 

新疆(1人)

周  强

 

云南(1人)

李铁锋

 

浙江(40人)

蔡泓杰   陈  巍   陈     陈一飞  陈强   陈紫强   丁晓东

杜晓飞   方海滨   费春祥   费胤斌   贺维豪   黄霁颜   姜晓晨

蒋温祥   金恩楠   李  奇   厉祖刚   梁敏剑   林  辉   林  立

刘易思   吕  波   庞嘉奇   裘君君   任永江   唐亚斌   王光辉

王陆军   王义骅   王  逸   王  玥   王子恩   邢朝珑   张华飚

张  明   张  圳   赵  鹏   朱国梁   祝  红

 

 

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评审委员会

主  任:王  丹

副主任:黄  惇

秘书长:刘  恒

委  员(以姓氏笔画序):

王  丹   朱培尔   刘  恒   许雄志   邹  涛

陈大中   赵  熊   徐正濂   黄  惇   崔志强

朝洛蒙   燕守谷   戴  文   戴  武

 

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审委员会

 

秘书长:王  彦

委  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王  彦   刘永清   张铜彦   陈  洪

 

 

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学术观察团

 

邹涛(兼)    成联方

 

以上内容转自中国书法家协会网站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14

11月18日上午,由中国邮政广告传媒公司、江苏省中国画学会、扬州市文联共同主办,北京伟豪控股集团、深圳市翠绿首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肖礼文化艺术中心联合承办,中国扬州八怪研究院支持,扬州梅苑双语学校、北京万里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花青阁艺术馆、扬州灵峻文化、北京逆鳞文创等联合协办的“墨韵芳庭—翟俊峰花鸟画精画展”在扬州八怪纪念馆成功开幕。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25

据悉,本次展览共展出翟俊峰先生花鸟画作品七十余幅,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小写意为主,展示了翟俊峰先生近年来的绘画历程和创作面貌。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27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30▲领导嘉宾为展览鈴印见证

到场的嘉宾有:中国火军某部原忠林将军;文化旅游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单恒伟;中国邮政广告传媒公司文化惠民中心主任冯毅;北京伟豪控股集团董事长张正喜;深圳翠绿集团邮政渠道部副总经理闵志勇;生肖有礼艺术中心、著名邮票设计家武世宁;扬州市人大原副主任、扬州市旅游协会会长王玉新;扬州市文联原主席、扬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刘俊;扬州市文物局原局长、扬州市书画协会会长顾风;扬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扬州市文联副主席朱洪林;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王苏平等领导和嘉宾,还有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艺术爱好者共约三百人参加了开幕式。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32▲《雪域之舟》 参展作品

中国邮政广告传媒公司文化惠民中心主任冯毅先生、北京伟豪控股集团董事长张正喜、文化旅游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单恒伟在开幕式上致辞。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34▲《鹊幽》 参展作品

第七届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长子、中国传记文学学会金会长万伯翱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驻京办林钊勤主任发来贺信。他们热情赞美了翟俊峰以设计的视角进入花鸟画的天地,将工笔与写意融为一体,以灵动清雅的气质入画,在写真渲染,经营位置,意境营造中构筑一片盎然生机的花鸟图景,为当代花鸟画注入新鲜的血液;高度肯定了翟俊峰正直耿介、为人为艺不尚虚华而重实行的优秀品质。翟俊峰是一位既有着丰厚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传统笔墨,又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时代感的杰出青年艺术家。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36▲小朋友参与绘画涂色活动

另外,扬州市吉的堡双语幼儿园的30名小朋友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观摩了本次展览,还参加了翟俊峰发起的《南水北调的神奇绘本》涂色活动。该绘本由翟俊峰创作出版发行,小朋友们在艺术家的现场指导下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度过了开心的一天。

       据主办方透露,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到11月25日,欢迎大家前往参观。

 

翟俊峰简介

    河南省汝南县人,当代著名实力派青年画家、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系,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孙其峰高级研修班、中国书法院高级研修班。现为北京花青阁艺术馆馆长、北京林业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邮政特聘设计师、中国硬笔规范字协会讲师、中国诗歌春晚艺术顾问等,并为多家网络教育平台签约讲师,教授网络学员万人,公开课惠及几十万人。

     作品被天安门城楼陈列并收藏、三军仪仗队、国家孔子学院、中国特警学院、中国印刷博物馆、可园博物馆、多国驻华使馆等机构及个人收藏,百余幅书画作品见诸于报纸、杂志、历史文学类图书封面等。参加全国各类展出30余次,多次入选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并有获奖。

     北京天安门城楼收藏并陈列最年轻画家(展出时间:2013-2014年),2017年首届全国明信片大奖赛银奖得主,2018、2019年中国邮政狗年邮戳设计者。

 

【参展作品部分赏析】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38△《西风送幽》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39△《秋水伊人》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41△《寿》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44△《福寿长春》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46△《美丽天鹅湖》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47△《福泽家园》

微信图片_20181122093850△《京城喜事之放眼看世界》

在学习书法中,有些人兢兢业业一辈子也一无所获,或徘徊于唐楷(并非说唐楷不好)之间,或寄居于某家某派,或跌入时风的漩涡之中……讥为“奴书”、拾人牙慧等。

相反,有些人过于自负,没写几天字就想自立门户,走捷径,闭门造车,最终徒有空中楼阁。这些人都因取法不当而徘徊在书法的大门之外。因此,历史上只有少数人掌握着通向书法殿堂的钥匙,他们既是传统,又是创造者,并不断“延续”着传统。

微信图片_20181121183248陈海良作品

第一,确立以“新”为书法取法的理念

这是保持学书最终能按着自己的思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走向大道的先决条件。

古人讲,“取法乎上”,“新”就是取法至上前提。新就创。书法传承是为了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要发展就必须要创造。翻开中国古代书法史,魏晋时期是个分水岭。之前,是汉字的产生、发展期,书法正伴随着各种书体的演变而成熟,其间留下有名字的书家很少(当然还有其它历史、文化原因);之后,是书法风格不断演变的历史,产生了众多书家,个个自立风标,美轮美奂,遥相呼应,串联起这一让后人崇拜的书史,他们都因“新”而延续着书法的根本。

王羲之“适我无非新”的主张,注定了他创制的“新体”,彪炳千古,从而奠定其书圣的地位。持这种创新论调的士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普遍的,正如钟嵘《诗品》云:“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取。”所以,无论书法、诗文,在这一时期都是开宗的滥觞期。其后,后继者们就展开一边法“书”一边与其“叛逆”的历史演绎。

张融有“只恨羲之无臣法”、苏轼则是“我书臆造本无法”,就是当时被钱穆父等讥为“集古字”、“刻画太甚”的米南宫,“壮岁未能立家”,后也取诸家之长,老而成家,人见其书“不知何以为宗”,他“一扫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的气概完成了蜕变。明清时期的书家更充满着叛逆精神,“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祝枝山岳父李有桢言),强调性灵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调。

微信图片_20181121183251陈海良作品

可见,在学习二王的书法中,这些巨匠们无不走向了叛逆,以“新”为准绳,“新”正不断推动着书法前进的车轮,“新”也成了古人学书的首要前提。但他们无不标榜二王,承认自己是二王的门徒,这简直如俚语所云:“挂羊头卖狗肉。”

第二,确立“母本”是取法的关键

如果说“新”是学习书法的首要,则由博而专是学书不可缺少的过程,只有通临古帖才能产生真知灼见,这种见识也是发自内心而有条件地逐步确立的,才能发现合乎自我的经典对象,我暂把它们叫做“母本”。

微信图片_20181121183254陈海良作品

“母本”就是建立适合自我生长、发育、并能不断壮大的“革命根据地”,就是“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古人都有自己的“母本”。我们在研究书家档案时,总要分析他的学书过程,经历过哪几个大家,最终成就了自己,而且最关键的是哪一家等等,这几个大家就是他的“母本”。

“母本”是自己精选出来的字帖明显带有个人的审美倾向,因此她会影响你一生。对“母本”的练习,不能浮于表面,那是一个由粗入细、由细而精、由精而有所悟的量的积累。粗是粗略了解“母本”渊源、笔法要素、章法特点、审美要求等,这是一般人皆能做得到的。

细是指进一步深入,无论笔法、结构、章法,还是气韵,几乎可以乱真,只有这样才能算登堂入室。这才是当代李可染先生所说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精是指取其精华,了解“母本”的精粹之处,同时也要发现她的缺陷,任何一件作品都是遗憾的作品,发现缺陷是学书过程中的一个飞跃。

确立“母本”主要是精心模拟古人,几乎放弃自我,正如刘熙载所说的入“他神”,如此才能入帖。这种专一、专注是获取成功的重要保证。当武术大家李小龙对“截道”有这的解读“我不对手的腿法有一万种踢法,我最怕的是对手用这样的腿法踢了一万遍!”这就是专一给同行的恐惧感。

微信图片_20181121183256陈海良作品

第三,寻找母本的生存空间

确立“母本”是由博而专的结果,而寻找“母本”的生存空间需要智慧。不是所有的母本都有生空间,即便是自己最喜欢的“母本”,也要反复论证,全面考量。

书法发展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充满着哲理性。

首先从书体上看。甲骨文是古老、神秘的,曾在很长的时间内是成熟的官方书体,它虽风格多异,但基本局限在一定的变化范围之内,很规范,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想象空间受到了文字本身的局限。随后的篆隶书,包括晋唐时期成熟的楷书,它们也曾一度辉煌,是一个时期的官方书体,包括笔法、结构、章法等书写要求有着很强的规定性。尤其是唐楷,可用“黄金分割法”、“九宫格”等科学手段来进行规范,扼杀了艺术的想象力。

因此,唐以来,著名的楷书家、篆隶书家较少,而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行草书家,且成绩斐然,光耀千古,这需要我们去思。由于草书书写不确定性约束性小,想象空间大,尤其在大草书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因此,在书法史上从来没有被认定为官方书体(章草例外)。

这也警示我们,行草书领域的可塑性是极大的,这也是历代大家们趋之若鹜的重要方面,也是今天学习行草书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写大草书需要才气、勇气、侠气、士气、逸气,常人难于应付,故历来成功者寥寥无几,但它却是我们今天书家所研究、追摹的对象。

微信片_20181121183258陈海良作品

其次从书风、书家来分析。书风是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审美趋向之下所形成的趋于相对稳定的书写特色,也可由相对趋同的审美取向的很多书家组成。例如唐楷,这一书写特色是唐代书法的象征,尤以颜真卿为代表。唐代楷书的形成有着它固有的文化背景,而魏晋清谈不仅是文化上的,更是文字上的,行草、草书大行其道是书法呈“文字清淡”的样式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玄化”。

楷书(小楷)成熟于礼崩乐坏的魏晋则是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已,它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个使人奋进、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唐楷“尚法”的形成是文化、社会发展在文字上的必然要求。因此,唐代楷书呈现出了一个大家林立、各派纷呈的局面。但是,楷书资源也由此“用尽”,日趋装饰和工艺。所以,自唐以来,已经没有真正的“楷书家”了,即便“科考”越来越规范、系统,楷书要求更为严格,习楷者也更多,但也培养不出出色的大家。

今天我们要“激活”唐楷,但愿能“梦想”成真。因此,在楷书上,后人只有“奴书”于古人的份儿,不然则惨不忍睹、自我蒙羞。还有,“碑派”书风,也存在这一现象。碑派资源经过清代、民国两个时期的书家发掘已经开发殆尽,今人难有回旋余地。

第四,壮大“母本”是学书的再度深入

这一过程是在了解“母本”生存空间的基础展开的。对母本”学习的持并不断充是形成自我路径的积累和依托。坚持对“母本”的学习是“专”,吃“精饲料”,由“专”而“博”,或者以“专”为基础,不断补充由“母本”局限所导致的包括笔法、结构、章法以及审美上的缺失等,不断丰富和引入新的书写要素及审美异趣来改善原有的不足,是学习过程中最终酝酿质变的再度深入,也好比是在吃“精饲料”的基础上吃“杂粮”,是一个补充、深入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基本坚持以“触类旁通”、“自然生发”为基调,以此来扩展“母本”所辐射的范围。如此,在学习中的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的,每跨一步是自然生发而出,而非心血来潮,更不是人云亦云。这样才真正做到学书时间、书写经验不浪费,不至像一些学书者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最终无所获

也由于这样的学书过程是由感而发,是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有效反馈作用下的渐进,它具有自然生发性、自我独立性、全程统一性。一旦这种倾向性的学习有所成果,作品初具规模,那一定具有“杀伤力”,因为,那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些人没有“母本”,“这山望了那山高”,随意改换门庭、更改“师门”,是学书之大忌。

微信图片_20181121183301陈海良作品

老师不喜欢不踏实学生,想从老师那里“攫取”精华,不跟他“交心”是难能获取的。同样,一本古帖,不长期临习,不天天展玩于案头是难能发现其秘密的,更不可能产生与远古的先贤有心与心的交流了。这种方法也可有效防范盲从跟风现象的产生。壮大“母本”不仅丰富了书写技巧,积累了创作经验,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也是逐渐形成自我创作观念的过程。不仅如此,也能总结和分辨历代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是非、曲直,也逐渐能发现古人还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空间。

第五,学会“忘却”

“忘却”是重新回到自我书写中来的开始,是创作中必须锤炼的“心法”,是“断奶”,是扔掉“拐杖”自立行走。这正如佛学中讲,“过河须用,登山不用舟”我们在书写中总会留恋古人的这一笔、那一笔,这一组合、那一组合,或者是这一感觉、那一感觉,因为“她”太好了,太美了,但是“她”毕竟不是你的,自我的书写似乎总有参照物,总有“母本”的影子,还停留在学书的基础阶段,而高一级的书写是抛开所有的羁绊,忘怀一切干扰。

如此,才能晋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才能达到“不知何以为宗”的蜕化。这一“心法”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因为人总有怀旧感、依恋感的,这是一个痛苦的历练,但又是一个不得不经历的过程。这需要多年,甚至一辈子来完成。如米芾,其大多的信札类书写都有“拟作”的嫌疑,有着二王的影子,而他壮年以来的“刷字”却“刷”掉所有的羁绊与“眷恋”,走上了“巨匠”之路,“无一点右俗气”,“一洗二恶札”。

微信图片_20181121183303陈海良作品

同样还有苏东坡,“我书臆造本无法”,这个“臆造”正斩断了与二王的瓜葛,颠覆了与二王相关的书写元素。无论是“刷”,还是“臆造”,都是一种“忘却”,也是一种叛逆,更是一种质变。

“忘却”也是写中的一种胆识。古人讲“可贵者,胆。”书法创作也需要“胆”这种胆来自于自身,全是自我元素的外泄也正因有了胆才敢肉还母,拆骨还父,诃佛骂祖。应该说“忘却”是一种化境,是书法走向自我的心路历程。这种境界应该是我们不惜工本去穿越的。当然,这种穿越还需要深入生活,丰富的生活才是书法创变的手法更趋多元,这种书写意味也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生根、生趣,壮大、壮实。

 

 

 

一幅书法作品,其中有看得见的东西,笔画、墨色、字形、诗句等,这是“躯体”; 还有看不见的东西,感情、风神、韵律等,这是“灵魂”。 书法出“味”, 往往就出在这“灵魂”上,故此只能靠细细品味,才可感悟得到。要使书法打动人心,使观赏者产生思想共鸣,则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字内功夫,二是字外功夫。

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写书法才容易有味道。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632米芾《李太师帖》

字内功夫,即笔墨功夫。就是指驾驶笔墨的本领、能力、造诣。

1、笔的运用,提、按、使、转,抑、扬、顿、挫,中、侧、逆、顺,方、圆、藏、露等等,达到驾御自然,随心所欲,一种“必然” 程度。

2、“脱化生新”,在精心临摹古人法帖的基础上,神之后,不断溶入自己的个性之“味”。

3、文字功夫,要熟练掌握汉字的八个笔画及其变化,汉字的结构及其变化,尤其是草书符号及其变化。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637米芾《晋纸帖》

还要具有 “六书” 汉字知识。因书法是依托于文字,当文字出现错误,即使不是“佛头浇粪”, 也是“白璧有瑕”。 如果是“人云亦雲”, 后”“ ” 分就会贻人口实。最后,还要熟练布白安排,用墨技巧,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有技巧,才能出“味道”。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640米芾《张季明帖》

要使书法出“味道”, 那就必须下功夫。坚持不懈,刻苦临池,突破高原,不断进取。“多看自知,多作自好”,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只要下功夫,定会出“味道”。字所精良应在书中法度;书之妙趣当字外功夫。字好,在法、在手;出味,在意、在情。书法要有“味”, 还必须有字外功夫,即:

一、要有文化素养

书法是系统的书法,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到史学、哲学、文学、美学等。我曾在《书法与人生》一书中就论述过有关知识,如“书法对立统一说”、“ 书法心理学浅析”、“ 书法系统浅论”, 书法与气功、书法与音乐、书法与人生等等。故此要借鉴古法,借鉴自然,借鉴姊妹艺术,掌握书法技理,以我性情,我书我书,书出“书味”。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642米芾尺牍

二、要有学识修养

古今书法家尚来重视字外功夫,宋·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书亦然,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清·杨守敬说:“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因为书法作品是书家渊博的知识、高深的修养、娴熟的技法的结晶,所以,没有一定的学识修养,无法创作出上乘之作。学深,气平和;学识高,胸怀豁达;学识广,联想丰富。

凡是卓有成就的书家,都是学识丰富深广的文人、学问家。识广方能才高,才高方能创作出“书味” 。古代的王羲之、颜真卿也好,近代的吴昌硕、于佑任也好,当代的启功、沙孟海、欧阳中石也好,都是学识深厚,修养颇高,独树一帜的大学问家。书品人品,人所共仰。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644米芾尺牍

三、是要有艺术素养

书法是一种精神产品,一个人如果没有几个艺术细胞要创作出艺术产品是不可能的。这种艺术素养,有先天因素,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不是读了一两本“美学”就可以学到的。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 艺术素养是要从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育出来的。

信图片_20181121182646米芾《淡墨秋山诗帖》

四、是要有品德素养

首先,善是美的内容,美是善的表现形式,这种“美善统一” 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基本观点。人的道德品性与书法作品的风格及其价值是切切相关的。

毛泽东的字,处处锋芒毕露,表现出他的“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品性。周恩来的字,处处藏锋不露,与他的清风明月、真诚忠义的高贵品性一脉相承。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648米芾《官复帖》

从价值观念上讲,品德高尚的人的书法作品价值就高。诸如,立身清廉的王羲之,风毅雄特的颜鲁公,秉性刚强的柳公权,爱国名将岳飞等,都是人品高尚,为后人所崇的书法大家,他们的墨迹也都是永垂千古,成为无价之宝。

相反,蔡京、汪精卫、秦桧、胡长清之类的字也不错,并名噪一时,但因他们品德恶劣,故字与人同臭,无一字传世。这正如古人说的:“书品即人。”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650米芾《盛制帖》

其二,中国传统道德观是“和为贵”, 而书法艺术不论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是要达到“和而不同” 的有机统一,以表达人们的美感。

书法是体现人们心灵美的特殊造型艺术,书家的道德修养越深,则书法艺术境界越高,书法必然越有“味”。 明·项穆说:“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王昱说:“立品人,笔墨有一种大光明之概。”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653米芾《临沂使君帖》

总之,书法是中国的艺术,只能有“书味”, 不可有“洋味”; 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只能有“雅味”,不可有“臭味”。 只有具备了字内和字外两种硬功夫,才能使书法真正有“书味”、“ 雅味”。

 

 

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

字又陵,福建侯官人,

是清末思想家,

翻译家和教育家。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303

严复(1854—1921)

严复虽不以书家名世,

但书法亦不入俗格,

自有高韵体势。

其行草宽博端庄,

雍容清和,洒脱散淡,

古雅蕴藉,高华遒丽。

由于严复在书法方面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韵,

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我国有关部门已将严复的一切手迹,

列入禁止境的文物名

严复书法手卷: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23.5×109厘米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309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311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313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315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317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319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321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323

微信图片_20181121182325

中国书法发展到宋代,已显现出复归晋人的风气,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尚韵书风与宋人复归自然,重“意趣”的精神似有某种冥合,魏晋潇洒的行书备受宋人青睐,他们在以晋人为主导的晋唐书风融合中将行书推向了盛行时期,“宋四家”由此产生。而在这一时期,作草者极少,黄庭坚以其独具的胆略和才识涉猎草书,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继张旭、怀素之后又一个狂草书家。

黄庭坚(1045-1105),宋洪洲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字鲁直,号清风客、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涪皤、黔安居士等,曾官县尉、国子监教授、著作佐郎,兼史局编修官等。一生曲折坎坷的黄庭坚,少年丧父,中年两次丧妻,晚年两度遭贬。在充满苦难的人生经历中,他以其豁达的胸怀、潇洒的情趣泰然处之,超脱逆境,潜心翰墨,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巨匠。少年时期的黄庭坚天资聪慧,七八岁便能作诗,在父亲黄庶(庆历进士)的熏陶、舅父李常的影响、岳父孙觉的赏识下,树立了严谨治学态度和正统的儒家观念,嘉佑八年(黄庭坚19岁)参加乡试获第一名。父亲的去世、家境的清贫并未阻碍黄庭坚的成长。他23岁时登许安世榜进士第,调任汝州叶县(今河南叶县)尉,28岁试中学官,拜为北京国子监教授至36岁,其间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钻研诗文和书法,37岁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任县长。晚年时期的黄庭坚在蔡京新党得势后,遭流放贬谪,51岁被贬到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60岁时又被贬到宜州(今广西省宜州市)至离开人世。在流落生涯中,黄庭坚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孤单而凄惨生活中不断蜕变、升华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书法创作。

微信图片_20181121175931

积古博学师古不泥

黄庭坚的书法力求创,四体皆能,尤以草书著称,宋人李之仪评其为“草书第一,行书、正书次”。他一生学草用功,走出了一条师古出新的道路。

在家庭的熏陶下,黄庭坚自幼开始学习写字。由于父亲的去世,他15岁便随舅父李常生活,其舅父“疑悟好学,才思敏捷”(黄庭坚《山谷诗集》),又善作草书,黄庭坚在其影响下,也爱信笔作草,他在《钟离跋尾》中道:“少时喜作草,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竟成,久之,或不自识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在少年时代写草不懂笔法,未入门径。嘉佑六年(1061),17岁的黄庭坚在淮南孙觉的推荐下,拜以落笔刚劲,精熟草法的周越为师20年。周越草书法度严密,对黄庭坚影响至深,特别是行笔的一波三折之势在黄书中随处可见。周越草书虽刚劲,但韵欠佳,使庭草书多俗笔,正如他自言:“盖美而病者王著,劲而病者周越”(黄庭坚《跋周子发帖》),“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山谷集》)。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42岁时,首次在汴京拜晤苏东坡,开始学习苏字,东坡曾为其“临写鲁公数十纸”,他将东坡书的天真烂漫融于笔法中,并大量临习张旭、颜鲁公及杨凝式书法,于宋书法家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尤精草书)的草书中吸取营养,“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山谷集》)。悟出“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之理,其间书艺大进,他在《戏草秦少游好事近因跋之》中道:“30年作草,今日乃造妙入微”。元祐二年书作风韵十足、笔势纵横的狂草作品《花气诗帖》,次年又作《老杜浣花溪图引草书卷》等。黄庭坚谪居间于眉山石扬休家见到怀素草书真迹自叙》,借回家“摹临累日,几废寝室”,从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以前写的草书大相径庭,自称“得草法于涪陵”。

黄庭坚师古而不泥古,在不断深入学习古人书法中,始终保持创新意识,批判刻板式的临摹学习之风,主张“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他通过对《瘗鹤铭》、张旭、怀素、颜真卿及杨凝式的学习,悟出了晋唐人的法度,并深知要超越前人,就得以“意”取“法”,突破晋唐书法的平稳与均停,其草书的章法和结体大气磅礴、一泻千里有别于张旭、怀素。

微信图片_20181121175934

参禅悟道融会贯通

佛学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大盛,自唐以来出现各种佛学流派,由于儒、佛、道三教的进一步调和,发展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到宋代,禅宗又向世俗靠拢诸帝大多倡导三教并举,宣扬三教合一,儒、佛、道再次得到沟通。禅宗主张的“道由心悟,顿悟见性”等思想得到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黄庭坚的家乡江西是禅宗黄龙派的发源地,浓厚的禅宗氛围使他成为禅宗黄龙派晦堂祖心禅师的入室弟子,他还与祖心禅师的两大弟子灵源惟清、云悟新禅互相参交谊甚深,故而形成了坚定的禅宗信仰。踏上仕途后,有更多的机会和禅师、道士们交流赠诗,如“罗侯相见无杂语,若问‘伪山有无句?’春草肥牛脱鼻绳,菰蒲野鸭还飞去”(《山谷诗集》)等。他以积极而执着的态度参禅悟理,将禅宗思想融于书法理论、创作之中,清人笪重光称“涪翁精于禅说,发于笔墨”。黄庭坚亦称“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书家弟幼安作草后》)。他用禅宗“顿悟见性”的思维方式去领悟自然事物的真谛,进而悟得作书之理,触发激情,“于夔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仍觉稍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书家弟幼安作草后》)。

微信图片_20181121175937

至臻至境开启后世

黄庭坚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潜心翰墨,脱胎换骨,将满腔无奈的悲愤悉寓书法中,时至晚年,草书已臻超凡脱俗境界。释居简赞:“山谷草圣,不下颠张醉素”(《书法篆刻》),明沈周也谓之为“草圣”。典型的草书作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卷》《诸上座草书卷》《李白亿旧游诗草书卷》《刘禹锡竹枝词草书卷》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卷》约书于绍二年(1095),现藏于美国约大都会物馆。此共1170字,所书内容为司马迁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书是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兼及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黄庭坚书此卷以“完璧归赵”这一著名的历史故事为主,“绳池之会”只是几笔带过,文中颂扬了蔺相如在对外斗争中,面对强敌,临危不惧,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之绩以及“先国家之急”,顾大局,忍辱含垢之德。改卷草书虽笔法简稚、柔媚,但无一懈笔,结体遒劲、秀润绵密,纵横不羁,是黄庭坚学习怀素笔法的真实写照。

《诸上座草书卷》:约书于元符三年(1100),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所书内容为禅宗僧人讲佛之语。通篇气势豪迈,风韵十足,犹见禅宗气息。笔法遒劲,纵横之极然内敛有度,结体贯以长攲侧,墨色枯湿并举,布白巧妙而不失自然,颇似怀素《自叙帖》云“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李白亿旧游诗草书卷》:约书于崇宁三年(1104),内容为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前缺80字,后有沈周等跋。此卷是黄庭坚顿悟怀素笔法后融入自己逶迤翩翩写法之作,其用笔在继承了怀素中锋用笔的传统基础上,长枪大戟,苍劲稳拙,相互穿插,通篇跌宕起伏,英气焕发。后世谓之“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笔力恍惚,出神入鬼”(沈周跋《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

微信图片_20181121175939

黄庭坚草书曾风靡朝野,“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遂风靡从之”(虞集《题吴传明书并李唐山水跋》)。他成为唐以后传递大草一线的重要人物,追学出色以草书著的书画家有以下一些: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范成大,善草书。师法苏舜钦、黄庭坚等,其草书“蛟龙骧腾,蜿蜒起伏,笔端变态不可穷尽,视杜祁公、苏沧浪、黄太史(庭坚)之笔。”(袁说友《跋范石湖草书诗帖》)。

明代吴中四才子祝允明,书法兼擅小楷、行书、章草,尤以狂草名世,传世作品《草书诗卷》风骨烂漫,天真纵逸,得于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卷》《李白忆旧诗草书卷》同为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书法兼擅楷、行、草,草书“仿涪翁尤佳”(陶宗仪《书史会要》),狂草《八月六日书事秋怀诗草书卷》中的开合纵横来自黄书。

黄庭坚于草书继往开来,取得了卓越成就,实乃中国书法艺术瑰宝之一,必将明耀千秋、惠泽万代!

微信图片_20181121175941

 

 古人曾这样概括草书“匆匆不暇草书”。今人对这句话也有多种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这是在匆匆忙忙的速度下而书写草书,有人则认为是匆匆忙忙是写不了草书的。我以为,对于掌握草书特有书写规律而言,是要认真仔细钻研,而不可匆匆不暇的。而一旦掌握了这种规律,成竹在胸时,在书写的时候总的节奏应该是匆匆不暇的,这样才便于体现草书特有的飞动气势,尤其是狂草。

 古人这句话,对于我们分析草书的点画特点,加深理解点画的处理内涵,是大有好处的。狂草的点画犹如天马行空,又如飞花散雪,某些点画则如枯藤老树,泻瀑鸣泉,其神韵无穷。

 宋代姜夔《读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

 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草书的点画和引带游丝的关系。今草和狂草都不例外。孙过庭关于草书的点画也有很精辟的见解:“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孙过庭《书谱》。)

 在草书中,直的竖画和横画,在转角时圆笔较多,钩画笔变化较多,撇和捺都可以处理成点。点画相连也可以处理为坚画和横画。

微信图片_20181121173417

书法家们长期研究草书笔法,字法结构、中锋行笔已经烂熟于心。手握毛笔,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创作只要有激情,心手双畅,中锋、使转,以至于书法经典作品自然喷涌而出。现在是快节奏的时代,草书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不少书法爱好者在学习楷书的基功之后,有习书的愿望。草书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动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学习草书的关键是:不仅要掌握中锋运笔的原理,而且要学会使转。掌握使转是草书的基本笔法。不掌握使转,无从谈起草书笔法。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孙过庭这段话精彩地说明了“使转”对于草书形质的重要性,因为“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所谓使转,简单地说就是线条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的一种用笔方法。草书以使转为形质,所谓形质,就包含骨力在内的一种汉字书体基本架构支撑结构。我以为:高质量的使转使草书的形质呈现出骨力节点,才显示出草书的沉稳、遒劲、入妙通灵。草书呈现骨力节点缩了草书的形之美是草的点睛之处,而点划流畅使情性通达赋予了草书的神采之美。

从线条形式上讲,使转决定改变毛笔运动方向过程的变化速率造就外形,可以有:园转、方转、翻折、方折、横折、回折等;使转方向可以形成顺时针折线、弧线、封闭弧线,也可以是逆时针折线、弧线、封闭弧线,还可以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的弧线结构。使转线条可粗可细,粗细融合,并且具有自然的弹性扩张力。

微信图片_20181121173420

草书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不少书法爱好者在有了学习楷书的基本功之后,都有学习草书的愿望。草书流畅的线条,优美的动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学习草书的关键是:不仅要基本掌握中锋运笔的原理,而且要学会使转。掌握使转是草书的基本笔法。不掌握使转,无从谈起草书书法艺术笔法。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孙过庭这段话精彩地说明了“使转”对于草书形质的重要性,因为“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所谓使转,简单说,就是线条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草书以使转为形质,所谓形质,就包含骨力在内的一种书体基本架构支撑我以为:高质量的使转使草书的形质呈现出骨节点,才显示出草书的沉稳、骨力遒劲,入妙通灵。草书呈现骨节点浓缩了草书的形质之美,是草书的点睛之处,而点划流畅使情性通达赋予了草书的神采之美。

微信图片_20181121173422

从线条形式上讲,使转决定改变线条运动方向的过程。可以有:园转、方转、翻折、方折、横折、回折等。使转方向可以形成顺时针折线、弧线、封闭弧线,也可以是逆时针折线、弧线、封闭弧,还可以是先逆时针后顺时针等。使转线条可粗可细,具有张力最好。

从手的运笔方法上说使转,要有转腕、停顿、捻动笔管的动作,使转节奏可快可慢。对毛笔要求转换笔心。如上动作形成的线条是中锋,园转、方转属于渐变过程的曲线造型这一类。如果没有转换笔心,以突变方式硬性改变线条运动方向,这种硬折有翻折、方折、横折、回折等,形成的线条以侧锋居多。草书使转仅对于草书有效,不一定通用于楷书、隶书、篆书、魏碑等书体。

微信图片_20181121173424

我对于草书线条的要求是,以中锋为主,可以有侧锋线条出现,但是绝对不可满篇是侧锋。如果侧锋、偏锋出现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就是书法基本功不过关的体现。同理,对于草书使转的要求,应该以园转、方转为主,可以允许出现少量的翻折、方折、横折、回折等败笔,也无碍大局。但是绝对不可把西施的病态当美态来学习。有人举例说,孙过庭《书谱》中使用不少侧锋、硬折是一大亮点,其实,我认为这是书法理论家在书写时的不完美之处。既不赞成这种人云亦云的观点,也不能苛求于古人。孙过庭说:“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看来孙过庭是有自知之明的,深知书法是高悟性的艺术,有的笔法不是语言所能叙述的,即使叙述清楚了不一定达到心双畅。徐渭是有个性的草书家,据说他有精神疾病,书法作品很多,但是精品少 ,大多鱼龙混杂。 也有人把徐渭充满硬折翻转、回折的败笔之作当作经典要人们学习,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如果侧锋、翻折等方法胜过中锋、园转、方转的话,怀素、黄庭坚等老先生也应该向刚入门学习书法的小孩子学习了,因为小孩子不会中锋运笔和园转,满篇是侧锋和硬折。学习草书,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转腕、捻管,变换笔心,保持较多地中锋运笔,精熟园转和方转,方园结合的方法,草书才能具有骨节点。这才是草书的运笔之道。

微信图片_20181121173426

值得提倡的草书使转技巧笔法:1、园转,2、方转,3、方圆结合(方中有园或者园中有方)。积点成线,婉转流丽,骨力节点显示雄强的力量感。不宜多使用的草书折笔方法:1、翻折,2、侧折,3、方折,4、横折,5、回折。翻折、侧折一类方法,笔心没有得到有效变换,在突然180度地改变运动方向,使线条在变换点的外方留下了半月形或者劈柴式的缺口,谈何运笔遒劲,转折自然,只有非常不美观的病态形体。

精熟园转和方转,也不能肆意无节制的使用。例如,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的有些作品,滥用园转,肆意缠绕,情趣尽失。学习傅山的草书作品,切记不可学其毛病。在大量使园转、方时,有意意地参入方园结合一类使转方法,使逸气、雄强、遒劲的神韵跃然纸上,打破一律是园转,显得精熟、圆滑的沉闷气氛,也不失为上策之选。

微信图片_20181121173427

 

微信图片_20181119134554

“一五一十”家协会·行草委员会

“五体书风”邀请展

弁  言     

“一五一十”者,追本溯源之旨也。蓋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為事,若失之導源,將若之何?

嘗聞以楷之法仗急疾之翰,縱情萬丈,成“龍飛鳳舞”之態,即是草書,但當時貽人以誤解。猶憶《説文解字》有載:“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代,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是謂之。草書,非獨漢字之草寫,其於篆,於隸,於楷,於行,俱有關聯。東坡詩云:“始知眞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無視因果之酣興落筆,烏乎是草?書道之至極者,草書是也。

頃者,順德書法家協會行草委員會,以搭建行草書之交流平臺為宗旨,有此展事。參展十人,除草書外,還以篆,隸,楷,行四體,次第亮相,畀邑中父老及廣大書法愛好者,一了草書之關聯,更祈眞淳之垂教。書展五體,參展十人,此“一五一十”之别解也。於十人外,另邀十二名作者,俱為順德行草微信研討群之成員。

參展諸君,雖非全國書壇之名人大家,亦非邑中草書之拔尖。然諸君之中,不乏數十載如一日硏前法帖者,復有專業院校畢業之深硏書法者。十君相聚我邑,願為草書之弘揚,砥礪前行。    況之,十君之中,多為順德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成員,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本是己責。願籍此展嚶求其聲,探索切磋。

蒙當代國中殊有影響力之十七位書法名手,邑中書壇宿耆及主席團諸位,惠賜鴻幅,奬掖有加,以光是展,不勝厚幸銘感之至。北滘文化中心用心襄助,端的鄭重其事,誠表謝忱。      

 戊戌秋深,順德書法家協會行草書委員會謹識

参展作者作品欣赏

特邀嘉賓

胡紫桂

胡紫贵_D5A5561

李雙陽

HyperFocal: 0

鄭虎林

郑虎林_D5A5578

倪寬

倪宽20181119205434

李銳

李锐

何志斌

何志斌_D5A5461

羅炳生

罗炳生_D5A6939

邱健彬

邱健彬_D5A5552

李永

李永_D5A5567

馮錯

冯错_20181119194910

梁奇

梁奇_D5A5565

畢云揚

毕云扬_D5A5556

陳澤雄

陈泽雄_D5A5466

宋煥南

宋焕南_D5A5574

黃湖清

黄湖清_D5A5555

童強

童强_D5A5562

張芳煒

张方炜_D5A5681

順德特嘉賓

賴際雲

赖际雲_D5A6937

李良暉

李良晖_D5A6944

伍嘉陵

伍嘉陵_D5A6929

周冠登

周冠登_D5A5533

陳堅樵

陈坚焦_D5A6925

順德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

胡焯渠

胡焯渠_D5A5619

黃森榮

黄森荣_D5A5525

胡錦秋

_胡锦秋D5A6934

彭建生

0181119182527_副本

梁季明

梁季明 _D5A5685

麥業強

麦业强_D5A5620

周志鋒

cof

馬綺顏

马绮颜_D5A5656

黃綺虹

黄绮虹_D5A5528

主要作者

廖藝波

廖艺波_D5A6919

廖艺波_D5A5673_副本

廖艺波_D5A5669

廖艺波_D5A5662

廖艺波_D5A5660_副本

廖艺波_D5A5653

廖艺波_D5A5650

廖艺波_D5A5612

廖艺波_D5A5580

廖艺波_D5A5520

吳少隆

吴少隆_D5A5679

吴少隆_D5A5676

吴少隆_D5A5647

吴少隆_D5A5611

吴少隆_D5A5609_副本

吴隆_D5A5485

吴少隆_D5A5482

吴少隆_D5A5479

王新

黃彬南

黄彬南_D5A5664

黄彬南_D5A5641_副本

黄彬南_D5A5523

黄彬南_D5A5521

黄彬南_D5A5510

葉漢釗

叶汉钊_D5A5592

叶汉钊_D5A5570

叶汉钊_D5A5536

叶汉钊_D5A5460

叶汉钊_D5A5449

高緒洪

高绪洪_D5A5604_副本

高绪洪_D5A5594

高绪洪_D5A5577

高绪洪_D5A5538

高绪洪_D5A5530_副本

高绪洪_D5A5512

王貴平

王贵平_D5A5607

王贵平_D5A5585

王贵平_D5A5569

王贵平_D5A5496_副本

王贵平_D5A5495_副本

韋振族

韦振族_D5A5674

韦振族_D5A5637

韦振族_D5A5548_副本

韦振族_D5A5543_副本

韦振族_D5A5514_副本

韦振族_D5A5476_副本

韦振族_D5A5475_副本

_韦振族D5A5471_副本

韦振族_D5A5457_副本

潘朝銘

潘朝铭_D5A5670_副本

潘朝铭_D5A5644

潘朝铭_D5A5635_副本

潘朝铭_D5A5628

潘朝铭_D5A5623_副本

潘朝铭_D5A5600

潘朝铭_D5A5531

潘朝铭_D5A5502_副本

潘朝铭_D5A5488

鄭藝鴻

廖艺波_D5A6924

郑鸿_D5A6921

郑艺鸿_D5A5599

郑艺鸿_D5A5572

郑艺鸿_D5A5542

郑艺鸿_D5A5540

郑艺鸿_D5A5517

郑艺鸿_D5A5505_副本

郑艺鸿_D5A5487_副本

郑艺鸿_D5A5487_副本

順德行草研討群參展作者

黃宇

黄宇_D5A6947

龐明生

庞明生_D5A5558

符世明

符世明_D5A6949

袁錦君

袁锦君_D5A5462

廬瑚瑛

卢瑚瑛_D5A6942

周家永

周家永_D5A6927

周賢聰

周贤聪_D5A5468

黃淦華

黄淦华_D5A5588

伍錦潮

伍锦潮_D5A6951

司徒彥

司徒彦_D5A5583

胡偉欣

胡伟欣_D5A5682

黃邦德

黄宇_D5A5452

時間:2018年11月19日至12月10日

地址:廣東·佛山·順德北滘文化中心

開幕式:2018年11月24日上午10點30分

微信图片_20181119201733

640-15640-16

提俊丰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院“博士大讲堂”、书法高研班特聘讲师,北京人文大学、河北美院客座教授,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宿迁市画院专职书法家,宿迁市书协创作委员会主任,宿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优秀青年文艺人才,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十人),宿迁市首批第一层次拔尖人才,宿迁市十大杰出青年。中央美院首届“兰亭班”成员,中国书协第二届“国学班”成员。作品荣获第五届兰亭奖佳作奖,第十届全国展全国奖,全国首届小品展最高奖,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三等奖,“邓石如奖”“奖”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首届江苏书法最高奖—“江苏书法奖”。入展兰亭雅集42人展,第十一届全国展等全国重要展览30余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上海世博园、江苏省现代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学书心语 

祝允明語:“有性無工,神采不生;有工無性,神采不實。”

作行草,書寫性為要,然絕非信筆。余觀古人法帖,雖縱宕咨肆之大草亦自從容落墨,逸筆坦蕩,絕非支離曲解。行書則點畫顧盼,神閑氣定,未有刻意變形者。然作行草,兩者互參,如何相互融通而不唐突,乃余近年之思考。

用草書之筆意作行書之體勢,以圓融方,以轉去折,以簡帶繁,以實見虛,以明清傍通晉唐;以行書之分間作草書之布白,以密計疏,以白見黑,以潤兼枯,以體勢見情采,以晉唐參明清。出入之間,屢疑屢悟。惟求經典之矩度,得正大之象味!

 

作品抢先看   

640-17

640-18

640-19

640-20

640-21

640-22

640-23

640-24

640-25

640-26

640-27

张之洞丨(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同治进士。 直隶(今河北)南皮县人。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首领之一,是近代重工业的创始人。 张之洞书学苏东坡,善用侧锋,然有其横肆而无其敦和。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02张之洞《行书扇面》

纸本丨18×51.5cm

西泠印社拍卖2005秋拍作品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13张之洞《盛宣怀尺牍》

 上海图书馆藏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16

张之洞《行书立轴》

 

曾国藩丨(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代大臣、文学家、洋务派和湘军首领。道光十八年进士。授检讨,累擢为礼部侍郎,咸丰初在籍奉命帮办团练,旋编为湘军,率湘军出战,授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十一年复命节制苏、皖、浙、赣四省军务。曾国藩同治三年以湘军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书法源于深厚的传统帖学基础,习字极其勤奋,不管是驰骋战场,还是赋闲在家,俱不忘事翰弄墨,其对于子女临习碑帖也极其严格,这在他的家书中屡屡可以见到这类记载。曾国藩毕生信奉程朱理学,书法讲究笔笔有法,从不逾规矩,可惜缺乏个性。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18曾国藩《楷书赠显庭参军扇面》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20曾国藩《“灵芝绛阙”七言联》

纸本行书丨174×38.1cm×2 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丨靈芝美箭生無數。絳闕雲臺總有名。 

款识丨長慶總戎屬。滌生曾國藩。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23国藩《复曾国荃、曾国葆书札》

湖南省博物馆藏

释文丨沅、季弟左右:

十二早接弟贺信,系初七早所发,嫌到此太迟也。兄膺此巨任,深以为惧。若如陆、何二公之前辙,则诒我父母羞辱,即兄弟子侄亦将为人所侮。祸福倚伏之几,竟不知何者为可喜也。默观近日之吏治人心,及各省之督抚将帅,天下似无戡定之理,吾惟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才识平常,断难立功,但守一勤字,终日劳苦,以少分宵旰之忧。

行军本扰民之事,但刻刻存爱民之心,不使先之积累自我一人耗尽之所自矢者,不知两弟以为然否?愿我两弟亦常常存此念也。沅弟“多置好官、遴选将才”二语,极为扼要。然好人实难多得,弟为我留心采访,凡有一长一技者,兄断不敢轻视。

谢恩折今日拜发。宁国日内无信,闻池州杨七麻子将往攻宁,可危之至!即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七月十二日

晚清官员要花多长时间写字?举例来说,曾国藩每天都会给自己定一个课程的时间表:“每日早起,习存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学习老师每天练字。前几年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李鸿章临《圣教序》,里面都写了日期,每天临一篇,大概一百来字。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是中国派到洲大,他也写字,而且非常系统。看他的日记,他有时按照篆隶正草的次序临帖,亦即一天临篆,下一天临隶,然后正,最后草,如此循环往复。

曾纪泽丨(1839—1890)清末著名外交家,字劼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少负俊才”,1870年(同治九年)由荫生补户部员外郎,1877年(光绪三年)承袭一等勇毅侯。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25曾纪泽《篆书四屏》一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27曾纪泽《篆书四条屏》之二

日常的书法活动还包括朋友之间的切磋书法和独自领悟书法,曾国藩的友人何绍基,是晚清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曾国藩与其见面时经常切磋书法,据其日记记载,如:“酒后,与子贞谈字”,“至何子贞处,观渠作字,不能尽会悟,知平日所得者浅也”。

何绍基丨(1799-1873)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人书法家兼诗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一作猿臂翁,因其执笔县肘,若开劲弩,故取李广猿臂弯弓之义。官至文渊校理,武英殿篆修、学政等职。曾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寓长高码头东洲草堂。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

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 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30何绍基《行书论书扇》

18×51.5cm丨 纸本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32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34何绍基《临张迁碑》选登

资料来自《中国书法家全集•何绍基》

(河北教育出版社)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36何绍基《楷书鹏鹗龙鸾”五言联》

释文丨鹏鹗厉羽翼,龙鸾炳文章。何绍基。

为什么晚清官员要花这么多时间来练字?张佩纶在致友人的书札中,曾提到李鸿章为人写对联的事:“合肥每年必写楹联一二月,藉以消夏。戊子(1888)后因病中辍,家人以解衣磅礴,出汗过度劝止,去年九月,因为兄旧居名致书屋榜,乃先君斋名,必欲亲书,恐手生荆棘,活腕十余日始书之。”练了十几天的字才下笔,为什么这么认真?因为那个时代大家都懂书法,你还真不能随便写。

李鸿章 丨(1823-1901)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磨店。因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38李鸿章《行书八言联》

腊笺丨1881年丨165×34cm×2

文丨水流花开得大自在,风清月朗是上乘罥。
款 识:济川大属书。 巳闰月鸿章。
钤印:李鸿章印(白文)、大学士(朱文)

北京保利 2006春季拍卖会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40李鸿章手札

张佩纶丨(1848——1903)字幼樵,一字绳庵,又字篑斋。直隶(现河北)丰润人,清末名臣。同治进士。1875年,以编修大考擢升侍讲,充日讲起居官。后入鸿章幕,李鸿章女婿,孙女近代才女张爱玲。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42张佩纶信札

保利拍卖2014秋拍作品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44张佩纶 书札

北京保利十周年秋拍作品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46局部

还有一个很重的原因是人增加。中国人口在清代有很大的增长,清初的时候差不多1亿,到了光绪年间大概有3、4亿。人口增加了,但有些官职并没有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晚清的官员其实很忙,放假少,应酬多。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人口多了,读书人也多了,那能不能分担写书法的人的负担?说起来在理,其实不然。中国书法的流动有三种模式,一个是同辈之间流动,一个是由上向下流动,一个是由下向上流动。而真正的流动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官越大,名气越大,写字越多,所以增长量越大,他们就越忙。

左宗棠丨(1812-1885)季高。一字朴存,号上农人。长沙府湘阴(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人。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咸丰年间定居长沙司马桥(今司马里)。道光12年(1831年)举人。三次会试不中,遂绝意考场,潜心专研舆地、兵法。为人多智略,性狂傲。

左宗棠身为武将,兼通文墨,擅书法,崇碑版,篆、隶、行、草兼善,笔力雄健,风格豪迈,楹联作品流传颇多,为时人所爱。据说,他从12岁开始,就爱好书法。其书风沉着激迈,文辞通畅,瘦劲的笔致、清峭的结字和疏朗的布局,依稀透露出一种踌躇满志的盛气。近人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48左宗棠《篆书“前席等身”七言联》

纸本篆书丨 155×36.5cm×2 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前席爭傳宣室貴。 等身惟守魯堂書。(篆書)。清卿仁兄正。左宗棠。(行書)。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50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53

微信图片_20181116174456

左宗棠《致士良书札一》

湖南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丨 士良仁兄大人阁下: 前缄奉复,计达台照。肝气为患,虽宜疏利,却以养阴为主。闻已渐就平减,想易调摄复元。
绍郡善后事宜,已饬许守督办,而以副中旂隶之,令水师一营以驻义桥,查治游勇,以通商路。宁游击各营,已饬其勿占民房。小四渡已饬叶副将带所部前往。大约绍郡之事须俟富阳到手,乃易料理耳。
皖南及富阳、新城战事均顺。贤斋初一日击贼大捷,几获听逆。是夜因未筑营垒,为贼所乘,退保新城。贼蚁傅城根,猛攻两日一夜,均经质斋及精捷营击退。弟处十营自往援,方伯亦兵自东来援,乃鼠窜。初七日,方伯击贼富、新之交,克获全胜。水师杨镇、罗都司忽乘溜驶下杭州,破贼城外之垒,并获贼船数十而归。杭贼惶恐,求听逆回援,听逆亦畏官军之逼,遂回杭州矣。
少荃中丞书来,言苏、常之贼麕聚杭州,伪忠已辍江北之行,踞苏以待。看来贼势亦殊忙乱耳。
德格北申复前事,词意尚谨。伏提督三月初四日来文,竟至昨十二日始到,驿务之坏至此,亟须整理也。闻英、法、美三国有欲租招宝山为医院之说,未接尊牍,不知毕竟云何。此事与闽省往事相似,时林文忠在籍,以士民公信致英人,事遂中止。此时似可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