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的茴村镇有一个5000多人的村庄,有1000多名书法爱好者,农闲之余热衷习字,骑着三轮卖馍的、开着拖拉机卖煤的、扛着锄头种地的……无论什么生计,都不妨碍村民们拿起笔来挥墨抒情。看似一个小小的书法,实际上它背后是个文化底蕴,比如说像永城茴村的书法,不但鼓了我们农民兄弟的口袋,而且富了脑袋,熏陶了下一代。

360se_picture.webp (12)

经过百年的历史积淀,茴村书法如今已经深入当地人的骨髓,显现于村中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茴村,笔墨纸砚像锄头笊篱一样常见,茴村娃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就能抓起毛笔写两个大楷。一直以来,茴村一带的姑娘出嫁要嫁妆,最看重的就是书画。哪家娃娃要娶亲了,书法好的茴村人往往比亲家知道得还早,“因为孩儿他妈早早就得开始准备跟村里老人要书画了”。

多年练习下来,竟然走出了7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0位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56位商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360se_picture.webp (13)

难得的是,这些茴村走出的书法家,不但成就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获奖无数,还通过书法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入,一些优秀书法家的作品一尺价格上千元,在全国各地开班教学也广受好评,一些农民放下锄头笔墨为生。

茴村镇的所有中小学都开设了书法课,镇政府为孩子们免费提供纸墨,由村里走出的优秀书法人授业。每年一度的书法大赛和书法作品展,已经成了茴村人比过年还重要的盛事。书法培训班、书画馆等书法相关产业在市内遍地开花。正是这样深入骨髓的民俗传统,让书法在茴村落地生根,虽几经战乱但墨香不断。

360se_picture.webp (14)

村里的书法之风还吸引来企业入驻,进行包装推广和市场运作。“豫东书法村”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熏陶着当地人的生活气息,充实着农民们的物质水平,实现了由“艺术化”转为“产业化”。

内容部分来源:央视财经

——END——

万事开头难,学习书法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也是一辈子的事情。

2017年已经离我们远去。光影如露,日影如飞,在2017年里,有一些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书法人。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感受一下他们不平凡的故事。

  —  1  —  

“务农大姐”

这是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农村妇女,她叫李艳红。她个头不高,其貌不扬,却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尽管早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家境也不是很好,但近20年来,她始终在坚持练习书法。每天除了洗衣、做饭、喂鸡之外,李艳红是一有空就练字。

360se_picture.webp

360se_picture.webp (1)

—  2  —

“装卸工”

生活可以苟且,但心中一定要有诗和远方。

吴明,铜山茅村人,今年35岁,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因为在这个地方等活,干活的车还没有来,就在这空当练起字来,临摹赵体有一年多了。有如此高的天赋,又能如此刻苦,吴明有希望成为一名“农民书法家”。

360se_picture.webp (2)

360se_picture.webp (3)

—  3  —

“工地哥”

一手沉着稳健的隶书,一定是下过功夫练过的,让我们十分佩服。

360se_picture.webp (4)

—  4  —

“肉铺哥”

肉摊练字 风景独特

范敬增,一边卖肉,一边练字。酷爱书法,是范敬增多年来的爱好。卖猪肉13年,真正在肉摊前开始练书法,是5年之前。范敬增说,之所以把书桌搬到摊上来,纯属爱好。“以前在家里练,不过这样更方便,在肉摊子上能赚钱,还能消磨时间。

360se_picture.webp (5)

—  5  —  

“快递小哥”

刘超,字百善,号靈飛小弟,1984年生,佛教圣地扶风法门人,研习小楷书法三年有余。为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座右铭“百善孝为先”。2015年夏日有幸结识研习灵飞经多年的西域高人善卷居士,得其指点,于灵飞经临写颇有心得。小楷习作以灵飞经墨迹入手,兼学渤海、滋惠二本。取法魏晋,但又专注唐人写经,遍临诸帖,汲取营养,风格多变而独钟情灵飞,故自取号“靈飛小弟”。

360se_picture.webp (6)

360se_picture.webp (7)

360se_picture.webp (8)

  —  6  —  

还有许许多多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感动着我们,执着的书法追梦者。

360se_picture.webp (9)

360se_picture.webp (10)

360se_picture.webp (11)

当然,还有更多像他们虽身处逆境,条件并不如意却依然热爱书法的人存在,没有功成名就,只有执迷不悔;没有名利相随,只有汗水耕耘。这些平凡的爱好者,他们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所以努力。由衷地为他们点赞!

——END——

 

启功先生和赵朴初先生是近现代书坛最受人敬重的两位大师。一方面:两位大师均具有极高的综合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两位大师一生酷爱书法,不辍临池,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对这两位大相继离世,发出:书坛从此无大师的感慨!

640.webp (10)

启功先生与赵朴初先生有几十年的交往,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可谓惺惺相惜。他们既是书法家又是诗人,同时也都担任国家领导职务,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二位老人慈眉善目,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关心和尊重别人。启功对朴老十分尊重和敬仰。朴老也非常尊重启老,有许多公益活动,都邀请启老共同参加。他们在交往中,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启功

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赵朴初

BUD-4.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END——

 

如练习小楷,《灵飞经》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个经典。灵飞经的作者是钟绍京,以为书法造诣极高,在书法界被称为“小钟”。灵飞经精劲朗润,为世所重,无论远观还是细看,都颇有滋味。下面,我们展示灵飞经高清本,供大家临摹使用。

360se_picture.webp

360se_picture.webp (1)

360se_picture.webp (2)

360se_picture.webp (3)

360se_picture.webp (4)

360se_picture.webp (5)

360se_picture.webp (6)

360se_picture.webp (7)

360se_picture.webp (8)——END——

 

640.webp (4)

今天虽然名为讲写字的方法,其实意是要学佛法的。因为大家有了行持,能够研究佛法,才可利用闲暇时间,来谈谈写字的法子。

关于写字的源流、派别,以及笔法、章法、用墨……古人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而且有很多的书可以参考。

640.webp (5)

诸位写字的成绩很不错。但是每天每个人只限定写一张,而且只有一个样子,这是不对的。每天练习写字的时候,应该将篆书、大楷、中楷、小楷四个样子,都要多多地写与练习。如果没有时间,关于中楷可以略掉;至于其他的字样,是缺一不可的,且要多多的练习才对。一点意见,要贡献给诸位,下面所说的几种方法,我认为是很重要的。    

对于发心学字的人,总是劝他们: 先由篆字学起。为什么呢?有几种理由:

(一)可以顺便研究《说文》,对于文字学,便可以有一点常识了。因为一个字一个字都有它的来源,并不是凭空虚构的,关于一笔一划,都不能随随便便乱写的。若不学篆书,不研究《说文》,对于字学及文字的起源就不能明白——简直可以说是不认得字啊!所以写字若由篆书入手,不但写字会进步,而且也很有兴味的。

(二) 能写篆字以后,再学楷书,写字时一笔一划,也就不会写错的了。我以前看到养正院几位学生所抄写的稿子,写错的字很多很多。要晓得:写错了字,是很可耻的——这正如学英文的人一样,不能把字母拼错一个。若拼错了字,人家怎么认识呢?写错了我们自己的汉文字,更是不可以的。我们若先学会了篆书,再写楷字时,那就可以免掉很多错误。此外,写篆字也可以为写隶书、楷书、行书的基础。学会了篆字之后,对于写隶书、楷书、行书就都很容易——因为篆书是各种写字的根本。

若要写篆字的话,可先参看《说文》这一类的书。有一部清人吴大吴大:清代文字学家,江苏吴县人,精于古文字学,著有《说文部首》、《字说》、《说文古籀补》等文字学著作多部,在字学上颇具创见。的《说文部首》,那不可缺少的。因为这部书很好,便于初学,如果要学写字的话,先研究这一部书最好。

640.webp (6)

既然要发心学写字的话,除了写篆字而外,还有大楷、中楷、小楷,这几样都应当写。我以前小孩子的时候,都通通写过的。至于要学一尺二尺的字,有一个很简便的方法:那就可用大砖来写,平常把四块大砖拼合起来,做成桌子的样子,而且用架子架起来,也可当桌子用;要学写大字,却很方便,而且一物可供两用了。

大笔怎样得到呢?可用麻扎起来做大笔,要写时,就可以任意挥毫。大砖在南方也许不多,这里倒有一个方面可以替代:就是用水门汀拼起来成为桌子。而用麻来写字,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既可练习写字,而纸及笔,也就经济得多了。

篆书、隶书乃至行书都要写,样样都要学才好;一切碑帖也都要读,至少要浏览一下才可以。照以上的方法学了一个时期以后,才可专写一种或专写一体。这是由博而约的方法。

至于用笔呢?算起来有很多种,如羊毫、狼毫、兔毫等。普通是用羊毫,紫毫及狼毫亦可用,并不限定哪一种。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写大字须用大笔,千万不可用小笔!用小的笔写大字,那是很错误的。宁可用大笔写小字,不可以用小笔写大字。

  现在在下面,并说明用法:

640.webp (7)

若用这种格子的纸,写起字来,是很方便的,这样一来,每个字都有规矩绳墨可守的。如写大楷时,两线相交的地方,成了一个十字形,就不致上下左右不相对称了。要晓得: 写字总不能随随便便。每个字的地位要很正,要不偏左不偏右,不上不下,要有一定的标准。因为线有中心点,初学时注意此线,则写起来,自然会适中、很“落位”了。

平常写字时,写这个字,眼睛专看这个字,其余的字就不管,这也是不对的。因为上面的字,与下面的字都有关系的——即全部分的字,不论上下左右,都须连贯才可以。这一点很要紧,须十分注意。不可以只管写一个字,其余的一切不去管它。因为写字要使全体都能够配合,不能单就每个字去看的。

再有一点须注意的:当我们写字的时候,切不可倚在桌上,须使腕高高地悬起来,才可以运用如意。原第176页图放141页弘一大师所写楷书写中楷悬腕固好,假如肘部要倚着,那也无妨。至于小楷,则可以倚在桌上,不必悬腕的。

以上所说的,是写字的初步法门。现在顺便讲讲关于写对联、中堂、横披、条幅等的方法。

我们写对联或中堂,就所写的一幅字而论,是应该有章法的。普通的一幅中堂,论起优劣来,有几种要素须注意的。现在估量其应得的分数如下:

章法五十分;

字三十五分;

墨色五分;

印章十分。

就以上四种要素合起来,总分数可以算一百分。其中并没有平均的分数。我觉得其差异及分配法,当照上面所分配的样子才可以。

一般人认为每个字都很要紧,然而依照上面的记分,只有三十五分。大家也许要怀疑,为什么章法反而分数占多数呢?就章法本身而论,它之所以占着重要的原因,理由很简单——在艺术上有所谓三原则,即:

(一) 统一;

(二) 变化;

(三) 整齐。

这在西洋绘画方面是认为很重要的。便借来用在此地,以批评一幅字的好坏。我们随便写一张字,无论中堂或对联,普通将字排起来,或横或直,首先要能够统一,字与字之间,彼此必须相联络、互相关系才好。但是单止统一也不能的,呆板也是不可以的,须当变化才好。若变化得太厉害,乱七八糟,当然不好看。所以必须注意彼此互相联络、互相关系才可以的。

640.webp (8)

就写字的章法而论,大略如此。说起来虽很简单,却不是一蹴可就的。这需要经验的,多多地练习,多看古人的书法以及碑帖,养成赏鉴艺术的眼光,自己能常去体认,从经验中体会出来,然后才可以慢慢地养成,有所成就。

所谓墨色要怎样才可以?即质料要好,而墨色要光亮才对。还有,印章盖坏了,也是不可以的。盖的地方要位置设中,很落位才对。所谓印章,当然要刻得好,印章上的字须写得好。至于印色,也当然要好的。盖用时,可以盖一颗两颗。印章有圆的方的,大的小的不一,且有种种的区别。如何区别及使用呢?那就要于写字之后再注意盖用,因为它也可以补救写字时章法的不足。

以上所说的,是关于写字的基本法则。可当作一种规矩及准绳讲,不过是一种呆板的方法而已。

写字最好的方法是怎样,用哪一种的方法才可以达到顶好顶好的呢?。

想了又想,觉得想要写好字,还是要多多地练习,多看碑,多看帖才对,那就自然可以写得好了。

诸位或者要说,这是普通的方法,假如要达到最高的境界须如何呢?我没有办法再回答。曾记得《法华经》有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我便借用这句子,只改了一个字,那就是“是字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了。因为世间上无论哪一种艺术,都是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的。

640.webp (9)

即以写字来说,也是要非思量分别才可以写得好的。同时要离开思量分别,才可以鉴赏艺术,才能达到艺术的最上乘的境界。

记得古来有一位禅宗的大师,有一次人家请他上堂说法,当时台下的听众很多,他登台后默默地坐了一会儿以后,即说:“说法已毕。”便下堂了。所以,今天就写字而论,讲到这里,我也只好说“谈写字已毕了”。

假如诸位用一张白纸(完全是白的),没有写上一个字,送给教你们写字的法师看,那么他一定说:“善哉,善哉!写得好,写得好!”

所讲的以后,要明白我的意思——学佛法最为要紧。如果佛法学得好,字也可以写得好的。不久会泉法师会泉法师:闽南佛教界名宿,曾任南普陀住持多年。要在妙释寺讲《维摩经》,诸位有空的时候,要去听讲,要注意研究。经典要多多地参考,才能懂得佛法。

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所以,诸位若学佛法有一分的深入,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的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十分的进步。

——END——

 

一忌无画眼。

全篇显平,无亮点、无神采,终究次品。

二忌无大破。

全篇无大的留白,无破则无立。全篇则平淡无奇且有拥塞的感觉。

640.webp

三忌无势。

无势伤神,全篇无流动的感觉,处处让人感觉到跌跌撞撞,此种心态极差。

640.webp (1)

四忌长横。

行草长横,如拦腰一刀,气势全断。横画长,则转换迟缓。

五忌多竖。

如束薪,直画不要太过,过则神态呆板。且同样的竖画让人感觉到雷同而无变化。

六忌平、散、挤、弱。

平则无起伏变化;散则气势全断;挤则全篇无重点,嘈杂纷乱,不堪入目;弱则全篇无精打采。

640.webp (2)

七忌首行不正。

作品首行之首字与尾字,要在同样的位置,否则整行歪斜矣。

八忌不熟。

所书内容、意境、结字、连断、下墨、留白、画眼均要熟,勿抄书。行笔勿存思想,乃得放纵。书随心动,笔由心发。不熟者,处处断开,气息不通也。

640.webp (3)

九忌字字断开。

字字分开者有散的感觉,虽单字极尽变化,然非高手。紧密者,互相揖让,此乃变化高手也。

十忌当连反断。

当断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领会转换。理论的错误运用所致,说起来头头是道,写出来却离题万里。

——END——

 

mmexport1514699892766

相约三月坊

第四回——易白 “种书”

时间:2018年1月1日上午10时

地点:东莞南城体育路盈锋中心东区701


mmexport1514699898093

易白

生于七十年代

师从陈忠康先生,现居北京

mmexport1514699901667

部分展品

mmexport1514699905132

mmexport1514699908507

mmexport1514699923474

mmexport1514699926146

mmexport1514699932109

mmexport1514699940321

mmexport1514699951298

mmexport1514699955389

mmexport1514699959680

mmexport1514699974484

mmexport1514699995255

微信图片_20171230204128

■东莞企石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参观获奖的优秀作品

微信图片_20171230204132

■评委张思燕老师讲述获奖作品

2017年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在东莞“首秀”,专家表示:

“明年我一定还要再来参赛!”15岁的深圳女孩张美琪两年前因为看展爱上画画。这一次,她高兴地在第四届2017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展览中看到了自己的获奖作品。

12月29日下午,“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2017年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展在东莞企石镇文化中心揭开帷幕。本次展览由广东新快报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与东莞市企石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思燕,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凯,广东书法院展览教研部主任、中国书协会员罗炳生,新快报书画院院长洪波,东莞企石镇委委员、文联主席温志均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驰波 实习生 程小晴 姚碧怡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18000件作品来自全国各地 参赛选手最小年仅4岁

据悉,“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是新快报联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全省性高规格书画赛事,今年是大赛举办三届以来首次举办作品展,本次展出的320余幅书画从180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据了解,参赛作品主要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三组,最小的美术作品获奖作者年仅4岁,书法作品创作者中年龄最小者为6岁。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自今年6月征稿启动以来,大赛主办方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广西、云南、山东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投稿,作品种类涵盖国画、油画、版画等形式。

今年11月下旬,经过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颜奕端带领评审团进行终审。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的所有书法作品均为现场书写,通过在1.2万件书法投稿中筛选出1200名选手,进入千人书法现场赛,杜绝了代笔的现象。

说法

专家点评

作品水平连年提高 作品展现真善美

陈凯是本次大赛书法组的评委,他认为优秀书法作品的评选标准有三点,“首先是结构,其次是章法,然后是点画。”

罗炳生分享了他作为三届大赛书法评委的感受,“首先是投稿的作品水平一年比一年高,其次是书风非常正,都没有走歪门邪道,没写丑、怪、狂的书法,流露了真善美的书法,也应了比赛的题目之一: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张思燕担任本次大赛美术组评委,她认为与书法需要从临摹学起不同,美术要有创造性。她表示:“儿童画评审主要看内容与想法有没有创意,能否令人眼前一亮。”

“我觉得让孩子们通过参赛,更熟悉自己生活的城市,了解岭南文化,这非常有意义。”张思燕说。

选手

明年争取拿一等奖

今年读初三的张美琪有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睛,她连续两年参加了广东青少年书画大赛,昨天和父母专程从深圳赶到东莞来看展。这一次,她凭借一幅栩栩如生的《鸟》斩获三等奖。在《鸟》里,张美琪用毛笔细细地勾画了在荷叶边、树枝上等四种形态下的鸟。

对于女儿对美术的热情,张美琪的母亲王女士告诉新快报记者,“她最开始是因为在深圳看了一个展览后,喜欢上画画。所以这次我们也特地带她过来这边看展。”对于创作的灵感,张美琪表示源于自己平时喜欢观察家附近的鸟,“我喜欢看它们的羽毛和眼睛。我现在画鸟比参赛时画得更好了,尤其是羽毛的细节能处理得更好。”她自信地告诉记者,“明年我要争取拿一等奖!”

市民

艺术让我们聚在一起

展厅二楼聚集了不少前来看展的市民。东莞人潘女士与谭姨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展览信息,下午两人特地结伴赶到文化中心来看展,“艺术的感染力让大家聚在一块,我最喜欢《二胡乐》这幅作品,上面画着老人在拉二胡,我印象很深刻。”潘女士告诉新快报记者。

东莞企石镇中心小学 50多位小学生也在现场参观,其中五六名小学生正兴致勃勃地围在一幅题《互联网伴我航》的彩色画旁讨论。今年读五年级的罗心妍告诉记者,班上有不少同学喜欢画画,“我们想来看一看,学习一下其他小朋友的创作。明年我们也想来参加比赛!”

声音

“本次展览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相信能极大地激发青少年对岭南传统文化以及书法创作的兴趣。”

——东莞企石镇委委员温志均

“新快报书画院一直注重文化艺术的推广,先后举办过动漫大赛、书画大赛、南北艺术交流、艺术助学等活动,旨在为岭南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助力。”

——新快报书画院院长洪波

“新快报书画院的工作人员做事严谨认真,让大家愿意聚在一块。艺术容易让人慢慢变善良变美。我希望这个活动继续举办下去,由广州辐射到全国。希望下一届书画大赛能有更多人来参加,有更多的孩子通过艺术来表达自我的感受。”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思燕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提倡青少年特别是儿童书法首先要传承,先从临摹经典碑帖学起,扎实基本功后在青年阶段进行创新。书法的普及还是有很大的余地,我希望中小学把书法作为一个必修课课程,书法师资要跟上来,进一步发扬和弘扬我们的传统书法文化。”

——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陈凯

“《翰墨青春 传承岭南》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将艺术继续传承与发展。2018年希望更多的小朋友拿起毛笔,加入传承书法的行列。”

——广东书法院展览教研部主任罗炳生

●观展提示

从昨天起到2018年1月12日,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展览中心看展。

展览地点: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宝石路42号文化中心。

- end -

12月24日至12月29日, 岭南春望—-双楫七子书法展(第四回)在广州高剑父纪念馆举办。 本次展览是由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广东省书法院共同主办,广东书法园、广州汉拔智能机电有限公司协办,双楫书社承办的,共展出陈楚明、林秋宏、罗炳生、洪权、程二军、黄显霖、于瑞欢等七人的作品共84件,作品的特点是“小、精、雅”,旨在展示广东中青年书家在学习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理解。

34808600350906701

图为开幕现场

707242538491892389

图为双楫七子部分代表

752029790776394107

图为高剑父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与观众共同品读展品

802506932108154951

图为展出的相关书画展品

广东省书协副主席许鸿基说,“双楫七子”作为近年活跃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一个中青年书法群体,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广东新一代书家的创新活力,文化追求,也预示著广东书坛新的走向。七子中许多成员是广州市书协的中坚,也是广州市书协关注的重要力量。

许鸿基还指出,这次展览的作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展览的“选题好”:他们选取小品为主题,提倡精致的“雅文化”,并要求多写自作诗文,与传统书写接合,作品的文化气息浓厚。第二个好是“写得好”:双楫七子这个组合,坚持走传统的路子,功夫扎实,不哗众取宠,不故作高深,作品有静气,有底气。

广东书法院院长李远东在贺信中肯定了双楫七子书法展连续四年来取得的好成绩,作为当下书坛团体思维的良好动向,双楫七子必将越走越远。

“双楫七子”代表罗炳生说,这次展览选择在高剑父纪念馆举行,是向这位岭南艺术巨匠致敬,也期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学习,为岭南书坛必将到来的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

高剑父纪念馆馆长李琰介绍,“双楫”,取自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意思就是走多方向多层次发展的路子,做有文化的书家,不做写字匠。双楫七子书展,对当代书画界只求书技画技,不重视文化修为的现象,是一个隐喻式的批评。   

640.webp (18)白石老人这张摆拍照,是不是很拉风。

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是选择跟马云喝酒拜把子,还是去找齐白石?

1

要是搁以前,必须选马云啊。

你找到当时还在杭州师范大学的英语老师马云,带他喝酒吹牛泡妹纸,洗洗桑拿吃龙虾。啥话不多说,啥条件也不提,就撂这一句:马云兄弟,大哥带你玩!要是能放低身段,反过来叫马云哥哥那敢情更好,至不济也要拜个干爹。啥?觉得自己亏了?跟财神爷结拜,谁还能争辈份哪?!

这是网上有名的一个段子。

可现在,这个选择题有了新答案。

640.webp (19)

2

就在上周末,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拍,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再次刷新全球中国艺术品的拍卖纪录:

9.3亿元人民币

这是什么概念?

这套《山水十二条屏》创作于1925年,是送给名医陈子林的寿礼。当时,齐老的润格约在每尺1-3元之间,这样的十二条屏,合起来能卖几十元。(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齐白石画作的润格,2元可买2尺扇面。即使到三十年代,进入艺术全盛期的齐白石,价格大涨,一尺画的润格也就在6元左右)

也就是说,这套画的行情涨了近2000万倍!(未计算通胀)

640.webp (20)

3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赶紧去找齐白石!

揣着几百块钱去见齐老,你可以面含微笑,轻轻地吐出这样几个字:

“这样的十二条屏,给我来一打!”

回到今天,这一打条屏,值好几十个亿。

如果选择到杭州找那个叫马云的小兄弟,就算管他叫爷,顶多也就混一口好饭吃。

可要是在正确的时候遇到齐白石,你就是他老人家的衣食父母,你现在兜里揣着几十个亿,你还是腰杆挺直的爷! 

你怎么选?

4

八卦讲完了,咱说说书画上的事。

不得不感叹,中国人的钱实在是太多了!

历数近年的拍卖市场,王羲之《平安帖》拍出3.08亿,黄庭坚《砥柱铭》拍出了4.36亿,苏轼的《功甫帖》拍出5000万,曾巩《局事帖》拍出2.07亿,宋徽宗拍出《临唐怀素圣母帖》(港元),赵孟頫的《心经》拍出1.9亿元。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片广阔高远的星空,数不清的的繁星在夜空里眨着眼睛。在那些忽明忽暗的星星里,有那么几十颗发着闪闪的金光,在这些自带发光属性的星星里,又有那么几颗最璀璨的超级明星!王羲之、黄庭坚、苏轼、宋徵宗、赵孟頫,哪一位不是掰着一只手也能数着的大神?平安帖、砥柱铭、心经,哪一篇作品不是在古代经典的殿堂里挂着号?

这些最伟大的艺术家的最经典作品,拍出过亿的天价,咱们也就认了。毕竟那是千百年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珍品,每一件都是艺术上最高水准的体现,每一件都历经了千年岁月的侵蚀,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

可近代书画,也频频爆出天价,这就有些费解了

640.webp (21)李可染《万山红遍》,2.9325亿元;

640.webp (22)黄胄《欢腾的草原》,1.288亿元人民币

640.webp (23)潘天寿《鹰石山花之图》,2.79亿元人民币

640.webp (25)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4.255亿元人民币

说真的,以上这些拍出天价的作品,有哪一件真正算得上是艺术家的代表之作?

《万山红遍》,李可染一共画过七幅,典型的应制之作,跟你老板让写好挂墙上的“大展宏图”一样的生产流程。啥?王老板也要,那再搞一幅;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与篆书四言联》,无论是画还是字,都跟齐老的瓜果草虫系列不可同日而论,那些才是他的神作啊;吴冠中最好的画都给了江南的水乡,相较之下《长江万里图》简直就是给某开业典礼草作的巨型背景布!—— 不是说吴老态度不认真,而是因为这篇作品根本就不是他擅长的风格!若以寥寥几笔勾勒青瓦白砖小桥流水意境全出,那他是顶级的,可这幅《长江万里图》涂涂抹抹脏兮兮的,虚不能虚、实写不实,远远望去,万里长江简直是科幻片里经受过核爆的废墟地!

真不是我刻薄,皇帝的新装,说句老实话而已。

怕自己无知者胡说,我还专门读了这几幅作品的创作记录。事实证明,它们都算不上艺术家精心孤诣的巨制,都不是艺术家最擅长的风格里最好的作品。

而且,这几位也不一定是中国这几千年里,最伟大的艺术家。哪能这么巧啊,中国艺术史上最顶级的艺术家,都挤这短短几十年里了,以前一千多年的人都白活了?

论书有欧虞颜柳宋四大家赵文祝王,论画前推赵黄王倪,后有董沈文唐八大山人清初四王(元人以前张择端、王希孟们就不说了,他们的大作在故宫,你买不到,每一件都无价)。他们才是千百年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艺术水准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他们传世的书画精品,有一些也才值几百万。

拿《万山红遍》、《欢腾的草原》、《鹰石山花之图》、《长江万里图》跟古代艺术家的经典作品相比,简直是不能看。

但是,凭什么它们就可以拍出几个亿的天价?

哪里来的底气啊!

640.webp (26)估价24亿的“金缕玉衣”

5

你以为是人多钱傻?

资本是精明的。

商人都不笨,没谁会掏几个亿,买几张不值钱的纸。

但是,商人又有赌徒心理。

卖花生瓜子矿泉水稳赚不赔,到顶了一年赚几万元。倒腾车子房子天天喊风险,可一年只用做几单,就有机会赚到几千万。如果不缺钱,你是卖花生瓜子,还是卖房子?

标的物售价越高,商业的利润越丰厚。

十几年前,收藏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公司老总自制了一件“金缕玉衣”,请原故宫副院长杨柏达、国内文物鉴定业内泰斗史树青等专家鉴定后,作价24亿元。老总为每位鉴定专家各奉上了几十万元的评估费,靠这一纸鉴定,拿到了建行几个亿的贷款。

都说收藏水太深,就是因为套路多啊。

作品处于什么样的艺术水准、实值什么价,以为搞书画专业的人真的心里没个数?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的这个人要有名,要是热门的大IP,要自带流量,你是齐白石、李可染、潘天寿、吴冠中、范曾就行,甭管你的创作是应景之作也好,流水化作业也罢,哪怕你是用抹布擦出来的一幅画,也给你捧成经典巨制、旷世之作。买家一轮轮地往上抬,价格推得越高,拍卖行佣金拿得越多,然后买家又成为卖家,又开始新一轮的抬价,拍卖行又一次抽取巨额的佣金。哪怕你明知吃了个闷亏,手一哆嗦拍到了一张废纸,也要硬着头皮说太划算了,然后瞅机会卖给下一个“傻子”……

艺术品就这样水涨船高,越来越脱离作品价值。

游戏就是这么玩,大伙谁也不捅破,心照不宣。

很多热门的艺术大IP,是大玩家与拍卖行联合抬价炒起来的。为什么要捧近现代名家呢? 因为这些艺术家名气尚在,流量激活的成本低;留存的作品多,价格往上拉一次,带动的是全部作品的价格,利润空间大。但这只能是早已布局的大玩家套路。留给普通投资人的局面是:头部虚高,后继乏力;急功近利,短视盲抢。通投资人置身其中,最多也就是短线玩票,算不上收藏。

现在的艺术品市场,说白了拍电影一样:几个小鲜肉IP火了,各大影视制作公司就一窝蜂涌上去抢。至于表演水准、故事的内核这些真正最有价值的东西却被放在了一边,耗资上亿拍电影电视剧,就算搞出的是一坨屎,也得捏着鼻子说它香。对这样的出品方,各大卫视、视频网站第一次斥巨资买了你,下一次是不是得掂量再掂量?

这样的市场是不健康的。

当下热得发烫的几个艺术大咖,有几幅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急火烤起来的东西,冷却起来也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艺术价值缺位的作品,会冷成一堆煤渣,这是必然的趋势。谁也保不准哪一次“天价”之后,就是漫漫无期的下坡路。

前些年火到一纸难求的范曾,在经历了流水线作业风波和中央政策收紧的趋势之下,在拍卖会上屡屡流拍,就是前车之鉴。

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最后一个接盘侠?

640.webp (27)

6

有没有更好的投资策略呢?

我想,应该有。

你有钱,你有兴趣投资艺术品市场,你再勤奋一些,你提升对艺术品水准的鉴赏能力,你寻找、支持有潜力的艺术家,添到你的收藏名单里。

你找到他,递上一张银行卡,微笑着对他说:

这样的字画,给我再来一打!

也许你眼前的瘦弱青年,在时光里缓缓转过一个身,就成了一个人:

齐白石

有些事,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