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中国美术馆观看了“为万世开太平——于右任书法作品展”,又一次拜观先生的大作,又一次被深深震撼了。这种震撼更多是发自内心的钦佩,是被先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作品所流露出的气象、神采,所彰显出的品味、格调所吸引、折服。也不禁感慨,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先生又有公职在身,却依然能够饱读诗书、熟谙文史,并写得一手非凡脱俗、独具特色的书法,且兼及理论的探索研究,不得不令我们高山仰止。

微信图片_20181228171016于右任 草书轴  为万世开太平

笔者一直在想,如果先生当年没有投身革命、参与政治等的系列传奇经历,也不受所谓纷繁事务等的影响或干扰,他的书法会不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致呢?答案是肯定的。换句话说,正因为有着与众不同、丰富且深厚的人生阅历、体会、感悟,才使得先生的书法具有着如此气势雄浑、雍容洒脱的面貌,才使得他的诗文有着意气风发、豪迈开阔的境界。

毋庸置疑,从某种程度上讲,丰厚的人生阅历奠基并决定了先生对艺术认识的水平和高度,决定了他的审美视野与思想境界。他把特殊的人生过往、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所见所闻所感,自觉或不自觉地注入到了他的笔端、他对艺术的理解中。因此欣赏先生的作品,你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他这个人——一个顶天立地、光明磊落、有血有肉、忧国忧民的大丈夫形象。虽然其很多作品字字独立,但笔断意连、气韵畅达,我们完全可以将一幅作品中独立的每个字看成是先生独立的人格,而畅达的气韵则是其深厚学识、修养在其人格中的涓涓流淌与自由释放。

微信图片_20181228171019于右任 真书五言联

此外,无论大件作品,还是尺幅手札,先生都会写一些正能量、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词句,或诗文,或标语,或信条等,从这些内容也能充分反映出其深切的大任意识、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能感受到先生的铮铮铁骨与赤胆忠心——他所抒发的情感绝非小情小调,而是与人类、与国家、与民族所息息相关的一种大情怀、大品格、大德行。

微信图片_20181228171021于右任 行草诗稿–题梁鼎铭画拐子马图

所以通过先生的作品,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观点,即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人的精神品质、格局风范与字的意韵神采、境界气象等一定有着某种内在的、紧密的关联,有着高度吻合、一致的地方。一般来说,阴险龌龊的人绝对创作不出正大气象的作品,小里小气的人绝对写不出宽博自得的书法,谨言慎行的人也绝对画不出淋漓酣畅的大作。当然,不排除有些微差异的地方,以及德不配艺的个例,但毕竟是少数,不能视为普遍现象。

微信图片_20181228171023于右任 行书七言联

总之,书画的确能够反映和塑造一个人的心性气质,也的确可被看作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那么倘若不具备一定的学养、气度、风范,也就很难创作出精彩度颇高的作品,即便模仿得很像,也不过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由此让我想到现实中有太多人总爱一窝蜂地去学习于先生或其他古人的作品,但往往不注重对古人、对传统整体性地认知和读,尤其不在意对古人文艺思想的学习与领会,只单纯从作品的外在形式,以及技法技巧上加以揣摩、臆测,单单就作品谈论作品,可想而知得到的认识注定是肤浅片面的,甚至与事实所大相径庭。殊不知我们学习传统,最重要的应该是要领悟和消化传统中那些经典优秀的文艺思想,要继承和发扬古人身上那份自觉自信的文化品质,以及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清晰可见的人格精神,这才是传统的真正精华所在,也才是学习传统的根本目的和意义,仅仅反映在笔墨形式与技法技巧上,显然是不够的。

信片_20181228171025于右任 行草册页–致致千先生函

因此笔者的观点是,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地熟悉所要学习的对象,尤其对古人的生平阅历、思想主张等要有一个完整了解,了解之后再研习他们的作品,就会把握得更准确、认识得更到位,而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倘若再严格一些要求的话,则应最大努力地在学养、修为等方面与古人尽量缩小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从作品的精神内涵上更加体会古人、接近古人、契合古人,也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传统、承继传统、发展传统,否则大都只会学到传统的皮毛,很难真正深入并准确把握古人文艺的精髓、思想的精髓。殊不知,这些才是真正永恒的、需要弘扬的东西,至于形式、技法之类不是说不重,是清楚竟该怎么学、如何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而非将书画艺术纯粹得技术化、技巧化,那样真就道器分离、技远乎于道了。

微信图片_20181228171027于右任 行楷诗稿

且经过观察笔者发现,举凡能够全面深入研究和理解传统的人,在创作上都较容易获取新的突破和成就,而那些仅从单方面去揣摩古人、解读传统的人,最终都很难形成自己深刻的认知体系、风语言,也终究拘泥在狭隘的思维空间,以及形而下的形式技法层面不能自拔。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20明 曾鲸、项圣谟 《董其昌小像》图页(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

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

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

兼有“颜骨赵姿”之美,自成一格,

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

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

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

今天,

书画君为大家推荐的以下这些

董其昌法经典之作,

从未让人失望过….

 

01  临米芾《方圆庵记》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23

微信_20181228170230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32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41局部

董其晶《临米芾方圆庵记》,绢本,

二十五开,每开六行,行五或六、七、八字。

全文共计七百六十八字,

以上为部分内容。

董其昌临本米芾《方圆庵记》,

堪称书法神品。

为董其昌浓墨少见之作。

着录于《石渠宝笈》卷二十八。

此件作品四百年来埋于深宫,蛰藏于民间,

历经劫难,现为海外华裔私人藏品。

 

02《自诰身帖》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43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45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47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50局部

董其昌《自诰身帖》,

纸本,28X423cm,辽宁省博物馆藏。

所谓诰命,就是帝王对臣属的封赠命令。

由于是皇帝的封赠,对大臣来说,是无上的荣耀,

因此,对这一内容,董其昌曾经书写多次。

他的后代也曾将诰命刻石,冀传久远。

此本通篇下笔恭谨,一丝不苟,中规入矩,

结体端庄,章法严整,

充分体现了董其昌书写时的心境。

全书自首迄末,无一破体,神完气足,

既存颜之形貌,又具颜之神韵。

行笔运腕,点划之间,又孕含董氏自家书法风范。

然而,

在这样严谨的抄录文本上,

每一个字都被限制在界格之内的场合,

董其昌还是会在某些地方留下“生”的痕迹——

这是董其昌非常重要的书法理念——

他会以不经意地、不易察觉的枯笔和破笔,

出其不意的体现“生”与“奇”,

令人意想不到而又浑然天成。

 

03  《酒德颂》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52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54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56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258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300局部

《酒德颂》,绢本,

纵24.5厘米,横245.7厘米,

书法用笔遒劲,布白疏朗。

一如董氏清秀平和的书风,

前半部分行中带草,结体森然,

运笔精到,不争不躁,布局闲适,自然天成。

与《菩萨藏后》,

折笔较多,显得更挺拔硬朗。

后半部分草书,运笔飞动流畅,

挥洒自如,如龙蛇云物。

然而,

又不颠不狂,始终保持正锋,不失圆劲之妙。

 

04  《白羽扇赋》

微图片_20181228170302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304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306

微信图片_20181228170308局部

董其昌《白羽扇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代名诗人及宰相张九龄,

受朝中权臣排挤,因玄宗赐白羽扇,

作赋以明志,含有明哲保身的义。

董其昌这件作品写于七十八岁(一六三二)高龄,

仍然不失一贯的秀逸畅快的节奏,

令人觉得余韵无穷。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

他对书法的用笔以及用墨都有自己家独到的见地,

把丰采姿神,

飘飘欲仙的书卷气上升到最高境界。

 

 

 

微信图片_20181228164258

赵之谦是继邓石如之后在小篆上又一位有创新的书法大师。所作篆书受包世臣艺中推崇北碑以及“钩捺抵送,万毫齐力”的主张,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掺以魏碑笔意,具有无与伦比的独创性,激烈动态的笔触中蕴涵着微妙智慧的笔法。循着赵之谦身世不遇的人生轨迹,努力捕捉其性格特征、创作情绪、心理活动,从而对其北魏造像法入篆探微,以获得对其书风的全面理解和有益借鉴。 

一、精心研习,以北魏造像法入篆,法备理通 

赵之谦以北魏造像法入篆与当时众多有影响的书家掀起碑学之风,与其身世、性格特征均有关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赞曰:“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特别是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同时“六朝长处在落落自得,为度局(何焯《义门先生集》)的书写特点也正好迎合了赵之谦不受拘局及自由放达的性格,赵之谦的北魏造像法入篆可谓法备理通。 

微信图片_20181228164300(局部)

所谓北魏造像法,是指北魏时期当朝大力提倡佛教而开凿的各类造像题记笔法,是北魏的书法宝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由于造像规模大,题记数量多,工匠们采取直刀切入方法凿文。主表现在用笔以侧锋取势而造成的方笔效果,横画尤为突出,不讲究逆入平出,亦无回锋,至笔画末端便戛然而止。这种字体,行笔迅起急收,点画峻利,转折处多以侧锋取势,具有内圆外方、钩超力送、撇捺重顿之特点。

微信图片_20181228164302

赵之谦的篆书在初习邓石如隶法作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之笔法,取丰碑和造像记的方峻棱厉墓志铭的蕴藉美、摩书的雄奇绝,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结构美。他在以北魏造像法入篆时,抓住篆书的起讫处以造像之方法起笔、收笔,在提按中使锋芒得以微妙地显露,其间气机流宕,这种巧妙的糅合、酿造,正是赵之谦追求的匠心所在。 

二、师古不泥,以离俗自歌的性格写篆,别具一格 

赵之谦的篆书历来众说纷纭,按照正统的中锋笔法的标准来衡量,赵之谦用笔可谓“不合古法”。但正是这种离俗自歌的独特性,使赵之谦在继承和发展邓石如书法的基础上成功地融入北碑造像,充分展其非凡的造力,使条的书写性格得到凸显。尤其是其代表性的“折锋”,不像一般逆着下笔的“折锋”,而用顺着下笔的“折锋”来处理起笔,因此产生了强烈的立体感,极富装饰性。 

 微信图片_20181228164305

赵之谦作为一代书法大师,并非无法做到笔力倔强张扬,而是意在摈除碑版中的刚戾之气,矫正当时学碑易见的作字积习,由形势转向韵致,由俗返雅。这也许正是赵之谦的性情然。其天资敏锐,学问品德极高,据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记载:“自两岁即能把笔作书,读书过目不忘,又好湛深之思,故凡经史百家、名物之赜、性道之微,无不博览旁通,得其穷要。既治许氏说文解字,又博求商周吉金,汉后隋前诸乐石,以穷六经之支流正变。古文奥衍,与周双庚以奇古相尚,晚与江都汪中、仁和龚自珍、邵阳魏源为近。骈文尤伟丽,有六朝人风度。”而赵之谦“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的道白正好透出其不死守一法,更不拘于某家某体,甚至某碑的性格。 

微信图片_20181228164307

赵之谦54岁时为弟子钱式临《绎山碑》册时道出了他内心写照:“《绎山刻石》北魏时已佚,今所传郑文宝刻本拙恶甚。昔人陋为钞史记,非过也。我朝篆书以邓顽伯为第一,顽伯后近人惟扬州吴熙载及吾友绩溪胡觰甫。熙载已老,觰甫陷杭城,生死不可知。觰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今觰甫不知何往矣。钱生次行索篆法,不可不以所知示之,即用邓法书绎山文,比于文宝钞史或少胜耳。”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赵对邓的师承与崇仰。然而,赵却不死守邓法,而是化人为己用。他甚至毫不掩饰地对书法上的天分、人力与邓、包、吴作比较:说邓石如,天分四人力六;而包世臣天分三人力七;吴让之天分一人力九;自己则是天分七人力三。凭天分则在诸人之上。他甚至认为经过努力,除却“起讫不干净”五字病,则有邓、包诸君不能到者。我们循着他的内心活动轨迹,不难看出其师从邓石如,但绝不拘泥于邓,而是要超越邓。可见,书法风格充分体现了书家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情感。 

三、富于创造,以巧妙的结构作篆,形美感目 

赵之谦复杂深邃、刚毅不屈和雄浑奇崛的书风、巧妙的结构给人以心灵的感动。纵观赵之谦的书法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其篆书作品,有时虽然有些渗墨现象,但其锐利的笔锋所表现出来的美妙感觉,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微信图片_20181228164308

赵之谦篆书窄长的形态所表现出的美感,仿佛一个秀丽的女子跳芭蕾舞般婀娜多姿,又不失力度。古代书家一致主张“为书之体,须人其形”。我们从篆书窄长的形态美中悟到了芭蕾舞演员把足尖踮起的内涵。篆书作为长形的艺术造型,把刻画的重点放在上部,这种上密下松的布局,正可从人体的结构中找到启示,从而对篆书结体去作更加完美的黄金分割。 

微信图片_20181228164311

蔡邕《笔论》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善用笔者必强调变化,丰富多变的笔法将给书作增辉,而单调乏味的用笔,则像王羲之《书论》中提到的“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一样,失去书法的韵。赵之谦以其过人的胆识引北魏造像法篆,正是对孟頫“用笔古不易”要的一次突破,为我们创新篆书技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书法史中,因人废书、因事废书的现象是比较多的。比如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在他身后的700多年中,他的声誉一直受到损毁,他的书法成就也一直受到贬低与忽视。他的历史贡献被打了折扣。其原因就在于赵孟頫出仕于元朝,成为贰臣。

微信图片_20181228163825傅山行书条幅

与唐朝颜真卿和明末清初的黄道周相比,赵孟頫的行为自然就属于“变节事敌,猥琐无骨”了,他的书法自然就受到了牵连,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评其书曰:赵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研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清代冯班也说:赵书精工,直逼右军,然气骨自不及宋人,不堪并观也。比较能够历史地、发展地评价赵孟頫的书法的人,傅山晚年的评语还算公允的。

微信图片_20181228163833傅山草书临《阁帖》

傅山在青年时期是认真学习过赵孟頫的书法的。然而在清胜明亡以后,傅山的国破之恨无法释怀,转而变得对事敌的赵孟頫极为鄙视,容不得赵孟頫的贰臣行为。他告诫子孙:“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痛恶其书浅俗如无骨。”意思是说,因为鄙视其人,进而鄙视其书法。这样的评价也属于以人废书的观点。

然而,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巩固,康乾盛世的逐渐形成,目睹了社会逐步稳定与繁荣,对比晚明时期的混乱与腐朽,不能不让傅山重新思考。

微信图片_20181228163835傅山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

傅山在《秉烛》一诗中这样写到:

秉烛起长叹,其人想断肠。

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

斫轮馀一笔何处发文章?

诗中用“足奇、非常”这些词汇,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赵孟頫的敬佩之情,这时的傅山开始理性地看待赵孟頫了。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清朝统治的逐步巩固,明亡的历史已是不可更改的现实;也许傅山意识到一位知识分子——文化人对文化的薪火相传的艰难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微信图片_20181228163838赵孟頫《赤壁赋》

不管么说,这时的傅山也许才领悟到赵孟頫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寄托于手中的管笔之上,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在这首诗中,傅山还是公正地认可了赵孟頫夫妇高超的艺术成就,也包含着傅山对明亡大势的认可,是对汉文化薪火相传的深刻理解。相对于一个摇摇欲坠的腐败前朝,国泰民安对于老百姓来说更重要。

赵孟頫,虽然在元朝官至一品,位置显赫。但是,他的人生是属于悲剧的。伴随他一生痛苦的,不在于怀才不遇,而在于他的内心的自责与愧疚。无时无刻挤压在他心头的巨石,不是别的,而恰恰是他太熟悉太了解的儒家道德规范。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士贰主的所为,是与这个规范截然相悖的,他的心灵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这条鞭子的抽打。心灵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这又与何人去说?

微信图片_20181228163839

赵孟頫在33岁时,在元朝的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接见了他,年轻的赵孟頫热血沸腾,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于是便表示:“士少而学于家,盖亦欲出而用之于国。”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很快就感到懊悔了。三十七岁时,入京四年的他写下了“误落尘网中,四度京华春”的诗句。其后,他作“罪出”诗一首,他心中的悲伤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古语己云然,见事苦不早。

平生独往愿,丘壑寄怀抱。

图书时自娱,野性期自保。

谁令坠尘网,婉转受缠绕。

昔为海上鸥,今如笼中鸟。

哀叹谁复顾,毛羽日催槁。

在这首诗中,赵孟頫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十分明显的,这种痛苦的心情无法向人说出,于是乎他携妻管道升作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只能够从佛教中求得解脱。

微信图片_20181228163841

赵孟頫没有办法去改变现实,他只能够在诗中感慨人世艰难了。他还作了一首诗:

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

惟有百年后,文字可传世。

譬溪春水生,必志行可遂。

闲吟渊明诗,静学右军字。

此时的赵孟頫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古人的诗文,能够心摹手追魏晋书风,寄情于书法艺术已经成为赵孟頫摆脱内心痛苦的精神寄托了。元贞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赵孟頫借口自己多病,终于返回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寄情山水,颇感自在。然而,当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禁悲从中来,又作诗一首:

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

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微信图片_20181228163843

牙齿和头发都掉光了,在自己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中,除了书画尚可聊以自慰以外,其他一事无成,他感到惭愧无比。他的夫人管道升填词劝他:

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

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

1322年,赵孟頫无疾而终,享年69岁。其书法文雅秀润是前无古人的,后人称其书法:“肉不没骨,筋不外透。虽姿媚溢发,而波澜老成。譬之丰肌玉环,作霓裳舞,惟不心醉。”赵书是秀润之美的典型,如同王羲之书法的中和之美、颜真卿书法的气格之美一样,是无以伦比的。

微信图片_20181228163845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蒙古大军征服了南宋,而赵孟頫则以优秀的汉文化征服了大汗的子孙,做到了薪火不灭,古法不失。对于这样一位呕心沥血,把一个文人的微薄之力,发挥到极致的人,人们还能够苟求什么呢?

可能傅山也如此这般地了解到赵孟頫的心理历程之故,或许他了解的更多,晚年的傅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悟,理解了赵孟頫。因此他才发出由衷的感叹来。才会“秉烛起长叹,”才会想“其人”想得到了“断肠”的地步。才会认为赵 “足奇”,甚至连管道升也是“非常”的。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一代领袖。他不仅开创一代文风,引领诗风、词风的改革,还在史学上成就卓著。其实他的书法也很有特色,但往往被其文名所掩。欣赏其书法作品《灼艾帖》,一代文学大师的书法修养尽收眼底,令人心生敬仰。

欧阳修《灼艾帖》赏析

微信图片_20181227162116欧阳修《灼艾帖》,纸本,纵28厘米,横18厘米

每行字数不一,共69个字,故宫博物院藏。

其文为:“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榷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

通览此帖,我们不难发现欧阳修对书法的着力之深。他曾自信地说道:“有以寓其意,不知深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又说:“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可见他不仅诗文开有宋一代新风,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于书艺一道也并未放弃探索,不遗余力地从传统中去发现和继承。此帖端庄俊秀,既露锋芒又顿挫有力,正如黄庭坚评价的那样——“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

《灼艾帖》用笔精健,施毫娴熟自如。如第一行的“修”“启”“见”、第二行的“曾“体”、第三行的“医”“者”“常”诸字,既有颜氏《多宝塔》的用笔趣味,又有作者自己的行笔特征,稳重而不失爽劲,端庄而不失活泼。

再者,提按顿挫于落笔、收笔处注重掌控主笔与整个字的态势,往往以略轻之法为之,相较于颜真卿凝重含蓄的笔意多了份清劲和飘逸,如第一行的“不”“相”“见”、第二行的“如”“何”“来”、第三行的“在”“家”“或”“能”诸字。

所有这些均凸显了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敢于标新立异,不拘泥于晋唐以来形成的精巧与法度的羁绊,展示了他个性方面的创新意识。这不仅同欧阳修在文坛上高举复古革新大旗的主导思想一致,也展现了宋人不同于唐人,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社会特征。而也正是宋代“意精之以在文坛和艺术上成为可能的基础。

李东阳题跋

微信图片_20181227162120

微信图片_20181227162123

释文:

醉翁常恨作书难,道是撑船上急滩。毕竟晚年多自得,尽留风韵与人看。 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无。——崔礼部杰得欧公真迹,闲为之三复居玩,因题之二绝。正德己巳正月六日,后学李东阳。

 

局部放大高清图

微信图片_20181227162125

微信图片_20181227162127

微信图片_20181227162128

微信图片_20181227162130

微信图片_20181227162132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155

高归彦造像记,刻于东魏武定元年(543年)四月,44cm×142cm ,正书。民国初出土于河北定县众春园,祥,今藏故宫博物院。

此石刻于东魏末年,下距隋初不过三十余年,故书法镌工皆无犷悍习气,汉晋结构犹存仿佛。沙孟海谓:北碑中镌刻传神者,书法似赵孟頫。应刻于造像之底座,今大像已不存。民国拓。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157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03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05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08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10

 

部分单字高清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13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15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17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19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21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23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25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27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29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31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33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36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38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40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42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52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54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256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300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302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304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306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307

微信图片_20181227161309

微图_20181227161312

微信图片_20181227154952
一.四尺开四(66㎝×33㎝)

 

1.以10字诗句为例

先竖折三等分,但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五等分(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二行各5个字,第三行落款。

2.以14字诗句为例

先竖折三等分,但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六等分(先対折,再三等分折,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二行各6个字,第三行2个字,接下的空格落款。

3.以20字的“五绝”为例

先竖折四行,但第四行为半行,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七等分(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二行各7个字,第三行6个字,第四行落款。

 

二.四尺开三(66㎝×45㎝)

1.以20字的“五绝”为例

先竖折五行,但第五行为半行,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六等分(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至三行各6个字,第四行2个字,第五行落款。

228字的“七绝”为例

先竖折五行,但第五行为半行,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七等分(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至四行各7个字,第五行落款。

3.以33字的“长短句”为例

先竖折五等分,但左右留出边线(即:留适当的空白);再横折八等分(上、下也要留出边线,即:“天地”留适当的空白)。第一至四行各8个字,第五行1个字,接下的空格落款。

 

五言绝句折纸法:

 

四尺宣先裁掉一尺

微信图片_20181227154954剩下三尺对裁

微信图片_20181227154957对折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01再对折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03再对折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05留一方格位折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08再折留边框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10再折中线和对角线成米字格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12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14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16

 

七言诗折纸法:

 

四尺整纸对裁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19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24留出一字格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27对折为所留一格的一倍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30按所留一格的尺寸折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32再折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34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036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440留出一方格折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444再折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446再折留出边框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449折后为3乘11格

微信图片_20181227155451

 

微信图片_20181227151556

 

李鸿章一辈子勤勉不懈

就连与他政见相左的革命派领袖孙中山也佩服不已。

可无论从哪方面说

李鸿章的个人努力换来的却都是失败:

兴洋务,

受制于官僚体制,虎头蛇尾难收大功 ;

改革军事,

因甲午一战败于日本,二十多年苦心经营付诸东流 ;

办外交,

屡遭欺凌,谤满天下 ;

开创近代教育,

也因多方受阻而中途夭折……

微信图片_20181227151558

 

李鸿章可谓地地道道的悲剧性人物。

然而,他的悲剧并非个人悲剧,

而是国家悲剧、民族悲剧、时代悲剧的缩影。

对此,梁启超相当中肯地评价道:

“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

吾悲李鸿章之遇。”

毛泽东也说他是

“水浅而舟大也”。

也不能说他一辈子事功彻底失败,

纵观李鸿章一生,

应该说是成功与失败交织、喜剧与悲剧掺和的一生。

在他的倡导,或者说引导下,

清朝总算是挣脱了几千年的传统束缚,

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

迈着艰难而蹒跚的脚步缓缓前行。

微信图片_20181227151601

 

其实,李鸿章在中国工业化、

军事西方化、教育近代化等诸多方面,

只要某一方面获得全面成功,

近代中国乃至今日之中国,

都会发生扭转乾坤的巨变。

举例言之,

如果甲午战争清廷获胜,

那么就不是日本,

而是中国跃居世界军事强国行列,

此后绝对不会出现海权丧失殆尽

列强频频入侵的局面。

微信图片_20181227151604

 

李鸿章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性格优点,

曾国藩说他

“才大心细,劲气内敛”,

他身上的确有着一股子难得的韧性与忍劲。

他有一幅广为人知的对联:

“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别人骂他,

他从不为自己辩解,显得十分超脱,

并将女儿嫁给曾经骂他骂得最凶的

清流派领袖之一张佩纶。

面对各种政敌及反对势力,

李鸿章从不退缩。

虽饱受骂名,四方树敌,

但事情还是要做,与列强周旋不已,

力挽狂澜,为救清廷于绝境,

不惜搭上老命一条。

微信图片_20181227151607

 

李鸿章受人诟病最甚之一,

便是积有大量财产,

说他“富甲天下”。

时人作有一副对联,

将他与翁同龢一同讥讽: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李鸿章聚财敛财的确不假,

但他能够做到公私分明。

他的资产,多为招商局、电报局、

开平煤矿、通商银行等处的股份,

及上海等地当铺、银号利润所得。

而朝廷公款,并未贪污占用,

在离任直隶总督时,

李鸿章曾将长期“截流”、

积存的八百多万两白银,全部移交给继任者王文韶。

据说这笔经费后来落入袁世凯之手,

成为他交结王侯、内外联络的特别经费。

尽管拥有大量资产,

李鸿章生活却相当简朴,

饮食简单,个性严谨,

以致在外国人眼中,

他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

李鸿章对毒害中国的鸦片十分痛恨,

严复在他创建的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时吸食鸦片,

常受到他的严厉斥责。

李鸿章病逝,

严复以理解同情之心送上一副挽联

认为如果李鸿章的洋务运动、

军事改革没有多方掣肘阻挠,

就不会有甲惨败、庚子之祸 ;

而在唯有敌败求和才能保全国家之时,

如果李鸿章不承担主持和议收拾残局之责,

士大夫们又要攻击他只求个人名节而误国误民。

在关于李鸿章的诸多评价中,

外国人最为持平公允,

他们一致认为李鸿章是

中国19世纪第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

将他称为东方的俾斯麦。

在当年的万国运动会上,

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

轮到中国时,

却只有黄龙旗在寂静中冉冉上升。

堂堂的大清帝国,竟连国歌都没有一首,

场上响起了阵阵西人的嘲笑。

此时,

年过七旬的老人李鸿章站了出来,

步履虽然不甚稳健,

但神态毅然地走到黄龙旗下,

尽可能地挺直腰板,

亮开既不清脆也不高亢的嗓子,

满怀深情地唱起一首他从小就唱得烂熟的歌曲——

家乡安徽民间小调《茉莉花》。

喧嚣归于寂静,

唯有李鸿章的声音在运动场上回旋。

一曲唱罢,

雷鸣般的掌声从四面八方涌向这位不惜一切、

誓死捍卫祖国与民族尊严的老人。

微信图片_20181227151610

 

关于李鸿章的不足与弱点,

只要列举,

一时间我们可以举出许多。

比如他用人有亏,

任人唯亲,只重家乡安徽人,

偏袒亲戚门生 ;

他在甲午海战中一味采取守势,

缺少主动进击的勇气与锐气 ;

他身上江湖味太浓,政客气太重,

缺少曾国藩那样的理学家的信,

漠视“以修身为本”;

他强调办实事,

不注重学问修养,

直到晚年才幡然省悟;

他恃才傲物,

一副大清天下,舍我其谁的派头,

因此对同僚倨傲不恭,对部属动辄训斥,

对洋人不例外地“轻侮”;

他知道中国内部许多腐朽真相,

就是不肯付出巨大牺牲着意改革,

比如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经说:

“清国办有报纸,

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

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

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

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

微信图片_20181227151613

 

然而,

无论我们持何种观点,

从何种角度看待、评价李鸿章,

都大可不必将“汉奸”、“卖国贼”之类的语汇加诸其身,

将近代诸多过错与灾难归咎于他,

他为清廷做了一辈子的替罪羊,

最起码在我们眼里,

他仍然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

 

持笔书写,千人千姿,万人万态,何也?

笔势——是你我他书法面目各异的基因密码。

书法就是手持毛笔书写汉字点画的动作过程,这一动作过程中自然存在笔法和笔势。笔法是使用毛笔的方法,笔势就是书写汉字点画时的笔法组合方法。

“势”在中国古典书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从最为单纯的一点一划,到每个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相生相发的势脉关联,或者某种书体的风神意象,某个书家的风貌特征等等无不可以用“势”这一概念来描述。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751

持笔书写有水平、上下和旋转等运动方式,“行”、“转”、“折” “提”、“按”、“捻”六种笔法,其中,水平运动蕴含 “行”、“转”、“折”三种笔法;上下动含“提”、“按”二种笔法;旋转运动蕴含“捻”一种笔法。

在书写汉字过程中,毛笔的三种空间运动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因此,笔法也是随机组合运用的。也只有将笔法组合运用,才能写成汉字的点画。所以,笔法组合是写成汉字点画的必然,也必然有组合的方法的问题,所以,书写点画时的笔法组合方法就是笔势。

同一字体,同一个字,同一点画,不同的人,其笔势(笔法的组合方法)不同,写出的点画形态各不相同。如,行书人字的“捺”画。

1、米芾《贺铸帖》“人”字的“捺”画笔势。承撇画,自空中入笔,与撇画交接,右“转”笔,向右下方“行”进,自然“提”笔,完成。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755

2、苏轼《吏部陈公诗跋》“人”字的“捺”画笔势。承撇画,空中“转”笔,与撇画交接,向右下方“行”进,左“转”笔,撇脚“按”笔,“捻”笔顺锋“提”起,完成。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757

3、蔡襄《自书诗》“人”字的“捺”画笔势。承撇画,空中“转”笔,与撇画交接,左“转”笔,向右下方“行”进,“按”笔,右“转”笔“提”起,不露芒角,完成。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758

 

不同字体,不同的人,同一个字,同一点画,其笔势(笔法的组合方法)不,点画形态各不相同。如”画。

1、吴昌硕篆书“雨”字“横”画笔势。空中逆入落笔,右“转”笔“行“进,略向下弧度,断然“提”笔,完成。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00

2、汉简书“雨”字“横”画笔势。顺锋落笔,左“转”笔“行”进,略向上弧度,自然“提”笔,完成。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02

3、伊秉绶隶书“雨”字“横” 画笔势。空中逆入落笔,向右“行”进,至末端右“转”,“捻”笔提起,完成。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03

4、怀素草书“雨”字“横”画笔势。右上空落笔,向右上“行”进,“折”笔连写竖画。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07

5、苏轼行书“雨”字“横”画笔势。左上空侧笔取势,右“转”笔右上“行“进,自然“提”笔,完成。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09

6、赵孟頫楷书“雨”字“横”画笔势。左上空侧笔取势,右“转”笔右上“行“进,断然“提‘笔,完成。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10

同一字体,同一个字,同一点画,同一个人,其笔势(笔法的组合方法)不同,点画形态各不相同。

如王羲之的“”,笔(笔法的组合方法)不同,形态各不相同,姿态万千。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12东方朔画像赞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16黄庭经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22乐毅论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24寒帖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26孝女曹娥碑

微信图片_20181227150828智永集王字告墓文

 

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生理机能、秉性、情趣各不相同,对笔势(笔法组合方法)也必然有自己的取舍,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书写汉字点画时,逐渐形 成了自己的用笔动力习惯,也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不同于别人的笔势(笔法组合方法),也就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点画面目,既而也就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属于 自己的书法风格,因此,笔势是形成书法家风格的基因。

羲、献、钟、张各具风姿,颜、柳、欧、赵形态各异,苏、黄、米、蔡面目不同,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微信图片_20181225155020

 

现状如影随形,理想永在远方。

由中国书协举办的“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暨乌海论坛”,作者与专家共同参与,创造了“创作——学术——批评”交融并举的新模式,在当代书法事业近四十年发展历程中,审时度势,振拔流俗,真诚审视自身,审慎规划未来,发出这个书法群体的真实声音,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将可能成为几十年以来中国书法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型的‘节点’”。(陈振濂《当代书法“观念”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每一个书坛中人,都在现状中思索,在书写中憧憬未来。今不揣浅陋,结合时下一些不同声音,再陈刍尧之见。

微信图片_20181225155023许传良作品

一、技术之质

勿庸讳言,谈到“现状”一词,往往带着“问题意识”,本身就有寻源问脉之胆略。从细节来看,这次论坛批评对象的推出,可圈可点,采用推荐加评选方式,从历年全国展览获奖作者中,优中选优,并且组织专家团参与创作相关问题的讨论与研判,最终推出百余位可谓是精英书家的作品,创作内容分成命题与自选两部分,力求展示当下创作最具实力群体的最新状态,可以说,这是当下展览选拔方提升,值得点赞。

微信图片_20181225155026许传良作品

研究当前一个较为高端群体的创作现状,用集中一部分高手集中创作的方式,进行共时性的展示,这是发挥了当代展览形式的基本功能。而所选依据则是参阅历时性的成绩,故而,不可避免带来一个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不可能有同节奏进步的时空,举例来说,就是有些作者并没有发挥出当年获全国大奖时作品的同等水准,或者说失去了当下同台竞争的优势。所以,笔者以为,当下的创作研究固然由作品来说话,真正反映出这个群体现状的,应当涵盖他们的所有书写实践,这个书家群体乃至延伸到全体书法作者的笔墨所在,应当是现状研究的最恰当的视角。从客观来看,人人之间,书写的日常状态定会有本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展览中打造出来的颇有雷同的系列存在。再具体而言,每一个创作主体的书写,除却完成某一两件参展作品之外,他的每一件试验或者创作蓝本,都存在“当下”意义,故而就“现状”实际内涵而言,以展厅效应打造的作品作为出发点,研究书坛创作现状,而不涉及书家个体的笔踪墨迹(且不谈日常书写的学术积极意义)。从“现状”研究的全面性与延伸角度而言,关于“标本”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应对有清的认识,这也是笔者思考的一个基本立场。

微信图片_20181225155030许传良作品

基于此,再来看论坛中涉及到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于“技术”之于现状的评价与反思。可以说,这也是抓住了书法在当下发展的热点与痛点。热则表现在书坛趋之若鹜,痛则因为唯见技术不见其余。对于怎样看待书坛呈现出来的“技”,认识各有不同,至截相反不妨述一。前段时间张海先生提出“当代尚技”一说,从一定角度分析了当代书家的技术现状,引起部分学者跟进讨论。书法史有“代占一字”之论,当下是否时机已经成熟,姑且不论,但一旦肯定当代书法技术之成就,并以之为尚,又是否会陷入唯心主义泥潭?此处非关本文主旨,不展开来谈。显然,尚与不尚,并非同时代之人可以断定,而且当代书法的发展,一直在技道之间相摩相荡中前行。技术之展现,似乎成为当下书写的客观存在,有些人甚至乐观其成。而另有学者以为,当下之技,有“炫”之讥。还有有识之士认为,当代青年书家的技术与最经典大家相比,还远远不够。由此看来,似乎对于技术现状的论断,孰是孰非?难以达成共识。

微信图片_20181225155032许传良作品

综合以上所谈,认真审视不同论断的语境与出发点,实际从书法本体的研究与体悟而言,笔者以为,皆有所本,只是立场不同而已。事实上,当前着实于技术、技巧颇为重视,这从非常火爆的书法培训现状可以明晓这个道理,但毋庸讳言,书者更多地用在了传统技术之外的层面上,诸如形式与设计等,这与书法评审的自身机制以及展厅效应的催发极为相关,因为进入每一个大展的展厅,在书法作品内在理路与法度大致相近的数百乃至近件作品,更多是看到装裱、计、拼接乃至印章点缀等外在的技术方面的繁复与多样,时人喻为“展览体”。因为重外在必然忽视内在,所谓顾此失彼,真正对于书法本体的技术如法度、笔势、笔意等研究还欠深入,只是重技术之表征。

可以说,书法中的“技”,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举例而言,在书法艺术的各种要素之中,笔法、结字、章法乃至墨法,历来有书法家、理论家重视,兹不例举。再比如书法之线的研究,理论家姜澄清先生曾于《中国书法》作万言论述,可谓技术研究的典范。而当下对于书法本体内技术的深入研究,对于着力于创作的书法家而言,较少在具体的实践中,去进一步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传承有之,创新不足,这实际就是高层次的“技术”在当下的缺失。由此看来,面的技与入研究的技,着实大有不同,前者易于模仿,故能流行,扩展成为时代之弊,后者难能深入,故受到有见识的专家所讥评,此等现象,确实值得反思。

微信图片_20181225155034许传良作品

由此看来,现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应该全面而又认真地去审视,即便对技术之形式有所拓展,但不能忽略技术之质,更不能入“唯技论”“形主义”,朝着技术之的艺术层面、文化高度去着力,这也是淬炼技术之本质并升华的核心所在。

由现状也折射出来另一个现象,因为远离技术之质,而导致了思想的匮乏,为书写而书写,不求甚解的大有人在,学书目标过多地锁定在了投稿与竞争方面,考虑如何脱颖而出,如何出奇制胜,真正属于自我的书写意愿,往往远离了本真,这也直接导致了除却展览以外,书者似乎心无旁鹜的狭隘。浏览往昔参展作品,大多只是表面形式的不同,内在思想难以引起观者共鸣,学术性的跟进,似乎远离了热衷于参展的一大批作者。

分析此因,当更多地归结于展览机制中横向比较并评判的展览生态,对入展获奖极力追求,此相联系的一个作者,虽有着平时取法古人的努力,但最终都是在与时人论短长,竞上下,缺少与古人比高低的勇气与定力。因为纵比难见时效,横比易见风流,如此一来,入古是否能够深刻,确实从现状中可以看得出来,且应当是现状研究的核心所在。

微信图片_20181225155037许传良作品

从这个意义而言,既然已经大展中脱颖而的书家群体,现状出发,不再过多与时人同竞技,学术性是每个书家毕生的追求,思考并研究一碑一帖,一点一画,乃至一家一脉,深研技术内核并超越技术,技道兼修,由技上升为道,可谓任重道远。

二、理想所本

“理想”之内涵,众人皆知,而这次的论坛,重点拈出此二字,应当说是在当代书法事业发展四十年的历程梳理基础上,真诚回顾过往与直面现状,审慎提出的发展方略。展望未来,可以说,锻造一个时代的书风,或者说造就一批有建树的书家高原与高峰,都应是理想所涉及的内容。理想从来离不开现实基础,现实也如滔滔流水,永远汇融通往理想的大河之中。由此而,对于当前而言这又可以说称得是一个不算轻松话题。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求即自我实现首先是建立在生理需求之上,故而,理想之于当代书家群体,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思想,它固然且必须投射在书家的生存土壤中。这从历届国展所联结的数以万计的投稿群体可以看出,入展——获奖——成功,名利相关的现实存在,仍然非常骨感地淡化着理想的根基,这亦是现实所囿,因为对于群体中的大多数而言,生存生活永远是第一要义。

微信图片_20181225155040许传良作品

此次论坛层面的“理想”层面设计,自然超出了这个基础层次进入形而上的探讨,从书法的艺术特质来看,笔者陋见,基于社会现实,探讨基于“现状”之“理想”,实际更贴近于它的“能指”——审美理想。提出这个角度,是因为艺术作品是审美理想的集中反映,书法自然是时代审美理想的重要反映之一,故而,书法界内外,不可忽视时代审美理想的维护与重塑,正如有专家在《中国文化报· 美术文化周刊 》著文所言:“在社会文化生态失衡的情势下,守护文化灵魂就是坚守文化信仰与时代审美理想,让艺术回归本真。”(言恭达《坚守文化仰和时代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筑基于时代,书法更是如此。时代书法的风貌,全国展几乎成为最主要的风景,在不同的间隔时期集体评选推出的获奖入展作品,实际上就展现出了一个时期的审美趣味与格调(境界暂且不谈)。故而,每个时期通过评审推出的作品风貌,通过一届届国展的持续主办,渐趋指向审美理想之域。虽然这不是个人意志所决定,相对成熟的征稿、评选与评价、评判模式,恰恰不自主地衍生并通向当代的主流审美理想。

微信图_20181225155043许传良作品

而在现实中,又或因为时空的不同,加之机制与体制的现状,决定了未能全面深入地阐发当下生态,尤其是历时性的生态变化与趋势。因此,这权当审美理想作为当前一个主要依照的坐标。事实上,一个时代的书家,总有所评价的凭借与依据,最充实最完备的应是包括展览内外的所有书迹,换句话说,展览是风景,展览外的风景亦不容忽视,不可不察。

从全社会层面来看,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大大提升,但浮燥风气常常亦左右其间,所以,在公众的视野中,主流场景之外,业余与专业界限变得非常模糊。在艺术市场逐利的负面影响下,充斥全社会的还有更多江湖之气,甚至还登上主流媒体,迷惑世人。由此看来,对于历来令人敬畏的书法艺术,当下乱象的存在,反而不仅仅是落实反“三俗”所能扼止的。对于此等语境下的书法艺术,尤其是官方主导的主流阵地,岂能漠视?在此时机,重视并严肃地探讨审美理想,可谓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微信图片_20181225155046许传良作品

这次的坛,涉及的理想要,通过对参展作者以命创作历代经典书论的方式作为阐释,固然感觉似现场专家所言,“两类作品‘现状’展厅看到的是现状,‘理想’展厅看到的还是现状,没有看出理想所在。”(王强《书法批评家的“知识分子属性”》)但举办论坛的初衷,笔者以为,还是意在通过历史上不同时期审美理想的折射与演进,进一步引起书坛的思考。 “一代之书,未有不合于一代之人与文者。”今天是从昨天而来,今天又会成为明天的昨天,显然,构建当下书坛的理想,完全应循其所本,只是论坛中涉及理想的论辩火花时有闪现,或许蕴藏于每一位参展作者两件作品中,而期待于理论家的评判而已。如此顶层设计,至少可以通过现状分析,引导大家思考审美理想。

微信图片_20181225155049许传良作品

字如其人,此为老生常谈,但成为什么样的人,定会折射在笔下成为什么样的书法。书法当随时代,随时代的正气、大气、文气,同频共振,发出时代的书法家群体自己的声音,从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书道人生,有了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那么落实在审美理想之中,也就有了意义。但不可否认,展览评奖机制是对时代所有书家的参与、激励与重视,但更应该重在评奖之后的思考与研究,甚至包括展览的历时性研究,以当事者的角度为时代留下更多的展览风貌与研究成果。另一个层面,艺术市场是书法事业繁荣的试验田之一,但时代书家的参与热情,亦与展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很多受艺术市场热捧的书家,不可否认与多次获奖有关,这固然无可非议。但是,正如每个人的书写,如果不注重日常的积淀与努力,反而在艺术市场的汰洗与炒作中,失却本有的审美格调,这也从另一方面透露出时代审美理想的偏狭与短板。所以说,社会是锻造书家的大熔炉,审美理想在当代书法家的书斋内外,或许延伸出不同的方向。书法的一切属性,决定了书法家自然当从文化这一根本层面去沉潜并升华,正如陈洪武先生所言,坚守艺术理想,不与世俯仰,不为世俗浮华所左右,在学术上不随波逐流,依循大道,会通今,努力实现人书合的至高境界,用手中毛笔书写新时代,以定的恒心不断攀登艺术高。(参见陈洪武《现状与理想·乌海论坛学术小结》)

微信图片_20181225155052许传良作品

风物长宜放眼量,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这是时代赋于每个艺术家的使命,它辐射于每一个有志于书道的耕耘者,更无间隙涵泳在书家的日常笔墨实践以及筑基上的审美理想之内,如说怎样写好书法中的每点画,是需要文化的视,那么,为什么要写,写什?则更需要一个理想人格关照与领航。不然,书法就会仅仅沦为一种工具,一种谋生技能,也必然塑造不出时代大家。本于此,由着书写折射出包括技术在内的现状,书法家们在反思中并不断淬炼,渐趋走向一个个未来的高峰,理想也就不再遥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