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想将书法练就到一定深度,不仅是“字内功夫”更是“字外功夫”,这是一种对素质的提升,更是自我升华。所谓字外功夫,包括学识、涵养、品格等等,将书法与字外功夫结合才能升华境界、体会精髓。这也就是为什么历代著名书法家都有着令人敬佩的品质和精神。

640.webp (26)

在一万多株芭蕉树叶上练字——怀素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他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640.webp (27)

《大人斌》

为写字用光几间屋子柿叶——郑虔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640.webp (28)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欧阳修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所以说“练字可以修身养性”,但却又不仅仅只是修身养性,长期坚持和反复琢磨,同时善于总结,练就了习字之人沉稳、聪慧、果断、思考、进取的优秀品质,这也就是为什么书法家在其他领域也很有成就的原因。

——END——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155

展览名称:新春锦昌•名家系列邀请展之—— 张焉如汉字艺术创研成果展
主 办:锦昌美术馆
策 展 人:李一
开幕时间:2018年2月24日(正月初九)下午14:00
展览时间:2018年2月24日—3月3日
展览地址:洛阳市洛龙区西阳光小区5号院
联系电话:13520997898 13693665839

虚线

        张焉如汉字艺术创研成果展,是锦昌美术馆策划2018名家系列邀请展新春首展,锦昌美术馆位于洛阳市中心,是一民间大型专业艺术场馆,其展馆面积三千余平方。

        张焉如先生是现居北京的洛阳籍当代著名文字艺术前沿艺术家,此展涵盖张焉如先生新近创作的书画印作品各类大小式样二百余幅,是张焉如先生戊戌新春回乡的一个聚继承与创研的一次大型综合个展。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202

打破书法魔咒:张焉如的“造像书”

老 爱

人生一世只为逢!是的,在人生长河中,我们每一天都无法预知将会遭遇什么。2012年3月的最后一天——31日,我看到了张焉如的书法,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的脸上写着惊喜、好奇和激动!

的确,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能让人激动的书法了,我除了为他的书法激动外,更为书法本身激动。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当代书法创作创造的才思与激情消退了、或者是被压抑了。在一片复兴传统国学、文化、艺术的主流话语声中,再提什么书法的创新似乎不仅仅是不合时宜,甚至有点背势而动的忤逆。可是,人类创造性的本能告诉我,书法界目前的状况是有问题的—— 味的崇古、泥古,一味地标举传统甚至是正宗,许多人将传统简单粗暴地归结到所谓的“二王”身上,断章取义地肢解“二王”、复制“二王”,弄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厌厌无生气。另一方面,人们厌倦了那些拙劣的创新,看穿了那些缺少真正的传统功力而故弄玄虚的蹩脚把戏。一时间,书法就像中了一个魔咒:创新的不够斤两,传统的不够地道。所有的创新几乎都遭受诋毁,所有的传统几乎都面临误读。人们无法将真正的优秀的传统与泥古不化的假古董以及真正有创意的出新与故作狂怪的低劣的出新区分或剥离。人们陷入了一种集体式的无奈和麻木。也因此,近几年的书法界不仅缺少而且几乎无法开展真正的艺术批评。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244

张焉如的书法,打破了这个魔咒。这是什么样的书法呢?恕我见识有限,至今我没有看到过有类似表现的东西。粗略地说,张焉如的这种书法非字非画、亦字亦画、非古非今、亦古亦今。非字而富有书法点画的厚重、苍茫及意味;非画而有造型的具象与抽象;非古而有传统的深厚滋养;非今而有当代艺术的独特新意。承焉如兄不弃,询我以何命名之。我沉吟片刻,脱口而出:“造像书”。焉如似乎有所认同,而我当时也没有深论。今试解之,其意大致有三。

其一,其书有深厚纯正的北碑造像底子。其点画方硬、厚重、苍茫,既有金石之气,又有刀刻味道,但又真真切切是用毛笔在纸上写出来的。其结字穿插、伸缩、挪让、开合,极变化之能事。其结体方正、稚拙、奇诡、生动、活泼,所谓动有姿态,往往有出人意料的表现。其章法,消解正常的行距、字距,时而直,时而曲,聚散有致,错落有型。再联系其人,焉如出生于河南洛阳新安狂澜古镇,任职千唐志斋博物馆,领略龙门造像的千古神韵,含蕴洛阳墓志的仪态万方。焉如犹如置身中国书法传统的汪洋大海之中,尽情地驰骋遨游。焉如有一件作品,取题《瀚海拾贝》,恰可证明我所言不虚。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307

其二,其书充分借鉴吸取了绘画的构图意识,将书法作品作一完整的“图像”来塑造。焉如在创作中运用块面、对比、嵌合、分隔、断连、虚实、疏密、深浅等多种手法,既保留书法作品对文字内容阅读的完整性要求,又不断地消解或干扰这种阅读需求,让观者进入一个“看画”、“赏画”的视觉体验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又利用视错觉来不断挑战观者的视觉惯性,让观者获得别样新鲜的视觉感受。我曾经问他,作品的体量如何?焉如回答是能大能小,可横可竖,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图式,也有体量特别大的。可见,其艺术表现的“图像”特征相对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创作来说,不仅仅是有意的,而且被强化到了极致。焉如曾说:“在每个领域里,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英雄,我崇拜的人很多,但一呼直出的是毕加索。是他近乎野蛮的、公牛般的、天才的、革命式的创造精神!他的巨大功劳在于他为其以后的艺术家们的思想插上了腾飞的双翼”。这里不难看出,焉如不把书法仅仅看成是书法,书法也是画,是艺术,是生活,是人,是一个世界,书法是有无限可能的。在此,焉如心中的毕加索和许多人心中的王羲之、米芾、王铎构成了极大的反差。也因此,焉如的“造像书”不仅仅是一般意义或概念上的书法,是他为这个世界也为自己造的“像”。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301

其三,其书融合书写与造像——以书写来造像,以造像来带领书写。但其创作终究不离毛笔、终究是以书写完成的,即使是穿插作品之中的各式印章,也是“写”出来的,故曰“造像书”。这种书写是更本质的心灵流露,是书与画的交融与合一,是真正纯粹意义上的“书为心画”。甚至于,在他某一类型的书写中,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在拗一个造型,造一个像。一点一个像,一画一个像,一字一个像,一件作品集万千字句、万千点画,即是集万像于一像,然而最终还是归于书写。焉如有一件作品叫《一花一佛 一字一世界》,恰好可以与我此论相印证。我不打算预测焉如以后是否会突破毛笔、宣纸和书写——走向行为、走向装置等等(这在一个生长在龙门造像的家乡、一个崇拜毕加索的人来说是毫不奇怪的),但焉如目前对书写的坚守让他结结实实的扎根在书法的、汉字的天地中。他的书写和以往那些不成功的“现代书法”相比,其过人之处就在于平衡了书写和图像,平衡了书法和绘画,突破了传统和现代,他走出了一条在夹缝中几乎无法走出的路,他摆脱了许多书法人无法摆脱的桎梏,他解放书法,也解放自己,如千年轮回般呼应着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要求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所以,要打破前文所及的书法魔咒,我唯于焉如的“造像书”属焉!

 2012年4月11日草于湖上

老爱,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

虚线

展览抢先看: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226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231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235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239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257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311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314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322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326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330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334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339

微信图片_20180222121346——END——

宋代集会、结社之风盛行,宋代文化发展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印刷术的发达使书法家从单纯的功能性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书法艺术特性被进一步强调。那么这些文人的书法造诣如何呢?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作品有《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兹荷纪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鱼札》等。640.webp (10)《题北齐校书图》

640.webp (11)跋李结《西塞渔舍图》

640.webp (12)

跋李结《西塞渔舍图》局部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END——

640.webp (4)

▲ 杨绛先生

在收藏界,能同时拥有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先生墨宝的人可谓屈指可数。

当年为了收藏杨绛先生的书法,在苦等十数年后,陈祖伟先将当年钱钟书先生赠给自己的书法拍成照片,随信寄给杨绛先生。杨绛先生的回信中,题赠了一幅书法:“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陈先生如获至宝,悉心收藏,从来不肯轻易示人。

640.webp (5)

▲ 杨绛手书“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出自《千字文》,讲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意思是君子应该坚持这五常之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不能丢掉;即使在动荡困苦和挫折困顿中也不能亏缺!短短十六字,正是杨绛先生百年人生的最好写照!

640.webp (6)

▲ 杨绛书法《长歌行》

谈及先生的书法,实有一段温情往事:杨绛先生在古稀之年才真正开始练字,请自己的先生钱钟书当书法老师。学生杨绛每日都交作业给老师钱钟书,钱钟书则每日悉心批改,在运笔不好的地方打杠子,在运笔好的地方画圈儿。杨绛想多得一些红圈,钱钟书则故意找出更多运笔欠妥的地方,多打上杠子。

钱钟书先生故意激励杨绛先生:“尔聪明灵活,何作字乃若此之滞笨。”

杨绛则颇有韧劲:“等我练好了字,为你抄诗!”

640.webp (7)

▲ 杨绛小楷《槐聚诗存》(局部)

钱钟书辞世后的漫长日子里,练字已是杨绛先生深切怀念钱钟书先生的一种特殊方式。即使在她100岁以后,还在坚持写小楷。小楷对中老年人视力要求非常高,而百岁的杨绛先生竟然一直坚持下来了。

2003年和2011年,杨绛先生用小楷字抄写收录钱钟书先生1934年至1991年诗作的《槐聚诗存》。2012年6月,她101岁时,《槐聚诗存》宣纸线装本出版。杨绛先生终于兑现了为钱钟书先生抄诗的诺言。

640.webp (8)

▲ 杨绛小楷《槐聚诗存》(前言)

不同阶段,杨绛先生的字进步都很显著,但她却总是自谦,说自己天生笨滞,写谁不像谁。兰亭序应是圆的,她写成方的;褚遂良应是方的,她写成圆的。

其实无论是文学上的成就亦或是自谦,都无法掩盖杨绛书法温润的光华,曾有书家评价杨绛的书法道:“小楷如温良之璞玉、潺潺之清泉,横竖间渗透出的文人气息,犹如老树普洱,慢品过后方得醇厚甘味。

640.webp (9)——END——

 

学书法有时也不能太聪明,一开始就想抄近路,结果只能无路可走。黄庭坚说:“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不妨回过头来,放下身段,补上真书这一课,磨刀不误砍柴功。《菜根谭》曰:“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草圣林散之走的也是由唐入魏的道路,主张“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60岁以后才开始写草书,一举成名。

需要解释的是,古人所述的真书、楷书、正书都是比较模糊和宽泛的,这是每一个历史时段不同的称谓,我们通常所说的楷书其实也已经包括了真书、正书,从汉末隶书演变而来,将“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者统称为楷书,所以从广义上讲,楷书还包括篆隶、魏碑等,从狭义上讲楷书特指唐楷。但无论怎样,学书之初一般从比较规正、端庄的楷书入手。当然,学习书法的道路有千万条,没有一个绝对化的统一的标准,但寻找一些被历史认可并被广泛传用的相对成熟的规律性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640.webp

每个人对书法传统形态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但对书法本源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赵孟颊说:“用笔千古不易。”学习楷书可以使初学者了解、掌握最基本的笔墨语言构成,正确认识和熟练运用正侧、藏露、衄挫、轻重、疾涩、曲直、转折等笔法和运锋要则,培养规行矩步、严谨审慎的逻辑思维和起止有度、法正完满的点画功夫,锻炼良好的控笔能力。

所以,楷书不仅能使我们掌握基本的字形结构,而且能使我们储蓄丰富的用笔体验。是初学者理想的入门书体,也是向行草书进发的滥觞。当然,历史上楷书典籍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从何入手,合该有一个明晰的思路,科学的规划。从前人成功案例以及发展的眼光来看还是应该选择从唐楷入手为善。

640.webp (1)

正如梁嵫《学书论》中所谓:“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然唐楷中尤以褚体为首选,清代秦文锦有云:“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褚遂良是隋末初唐人,又出任过起居郎等要职,期间唐太宗大量搜集的王羲之法帖都要由褚遂良鉴别真伪,同时参与整理了内府所藏钟繇、王羲之真迹。可以说褚遂良是见到王羲之真迹最多的初唐楷书大家,他深谙王氏笔法、体势,直接承继晋人风度,形成了自己瘦硬清腴、遒丽绰约书风趋向。

640.webp (2)

颜真卿、柳公权等唐代楷书大家都在褚体中找到了属于自己所需的“动能”“养料”,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颜真卿则直接取法褚遂良,进而马首是瞻,守正达变,卒然成就了自己方严正大、整饬凛然的艺术特质,实现了自己楷书追求的个性化风格,遂成一代楷模。同时,褚体属大楷范畴,卫夫人说:“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明丰坊《童学书程》又说“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尤其拟向帖学特别是“二王”一路行草发展的(事实上综观历代行草名手几乎没有人能绕过“二王”的),褚体更是不二选择。因为“二王”几乎没有大楷作品存世,借助褚体揭橥“二王”笔法奥旨和晋韵真脉洵为明智之策。

640.webp (3)

王虚舟《论书剩语》谓:“魏晋人书,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唐人敛入规矩,始有门法可寻,魏晋风流,一变尽矣,然学魏晋必须从唐入乃有门户。”是谓至理。先写《雁塔圣教序》,端庄清丽,蕴藉简静,容易上手,再写《大字阴符经》,锋棱劲峭,朗润畅然,浓郁的行书笔韵为以后向行草书过渡、发轫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换言之,如果以后无意于往行草发展,只想把精力集中在楷书上,褚体也是很好的发力点。故而,褚体退可作为立根楷书的依怙,进可作为游弋行草的发端,是可塑性强、包容性大的楷书书体。

——END——

640.webp

中国古代,历来以正月初一为“岁朝”。是日,以鲜花、蔬果、文玩供于案前,以求新年好运、春意盎然,被称为“岁朝清供”。《岁朝图》顾名思义,就是为庆贺“岁朝”所作之图,它通常以静物画的面貌出现,并配以贺岁诗词。《岁朝图》通过画中物品的名称谐音、民俗寓意或历史掌故来表现一个美好的新年祝福。

640.webp (1)

《岁朝图》始于唐代,起先不过是一些仕绅、文人在大年初一将金石、书画、古董等雅玩之物精心摆设于临窗的案几上,渐渐地也有将这些物品勾染成画挂壁,意在祈福纳祥。 

至宋代,这民俗流行宫廷内外,宋徽宗每逢春节将临,乃命其图画院的画师们描画冬季不能见到的花卉禽鸟,陈列宫中,以增添岁朝的喜庆气氛。此后,岁朝图的内容逐渐扩展,经明、清而至近现代,大至文房器物,小至灯笼、鞭炮、果蔬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成为图上的吉祥物,日益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意蕴丰厚,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画种。

齐白石《岁朝图》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吴昌硕《岁朝图》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王雪涛《岁朝图》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乾隆《岁朝图》

640.webp (11)

故宫藏画乾隆御笔《岁朝图》全六幅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END-

x_large_44hz_2e4c0000848d125b
宋代,佚名,册页绢本设色,纵28.2厘米横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绘五只麻雀止于枝上,旁衬竹叶,图中小鸟神态各异,形象生动逼真。从此图景物描写看作者写实功力深厚,且整图用笔精工,设色优美,是南宋写生花鸟画中精品。
中国绘画,历经唐朝二百八十余年,吸收外来文化,发挥独创的精神,承先启后、至宋代人才辈出,名家蔚起,法备而艺精。“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这虽说是宋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精”之所以要“造疏”,“精”在中国画中所以未能长足的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为忌。
元以后,画家多重师承,且以临摹为能事,师古人之述,而不师古人之心,流风所及,终于造成了明、清衰微的局势,正如近代名家黄宾虹所说的:“唐画如面,宋画如酒,元画以下,渐如酒之 加水,时代愈后,加水愈多,近日之昼,已经有水无酒,不能醉人,薄而无味”当代绘画,水以浑浊,不可品也。宋人的作品无论是景物,还是笔墨,都相当的精妙。是源于生活,而又超越了生活。在宋代绘画树立的“院体画”和苏轼、米芾所创的“文人画”对后世的绘画影响可谓久远至深。

 

x_large_xtcC_213100000dce125f

李成(传) 立轴 绢木 水墨 淡设色 纵111.4厘 米 横56厘米 (美)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高峰耸立于画面中心,下藏深沟巨壑,山间瀑布飞流直下,萧寺亭台隐现于山间倔曲如爪的寒林之中。构图气势雄伟,用笔苍劲娴熟,皴法居多,渲染较少。亭台楼阁利用界尺画成,工整严谨,细致稳健。
图中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寺右边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
前景突兀巨石,一边平缓,一边峭拔。陡峭面作细笔皴擦,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叠,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
画原为明末清初梁清标旧藏,一时尚难确定年代,但属北宋李成画风无疑。

《墨竹谱》是元代画家吴镇赠予其子佛奴的画作。全册二十二帧,前两帧书写苏轼〈题文同画竹记〉,后二十幅画各种姿态的墨竹,每幅皆以草书题写画墨竹的要诀与心得,是一件书画合壁的佳作。此画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册首有明代王一鹏隶书“萬玉藂”三字。

???

 

此画册作于元至正十年(1350),时吴镇71岁,是画给儿子佛奴的。全册画竹诸态悉备,可谓得竹之真性情。册首隶书“万玉藂”三字为,为明代王一鹏所书。二十幅图,分别画新篁、嫩枝、老干、垂叶、雨竹、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或粗竿挺拔,竹叶清劲,或细枝临风,摇曳生姿。每幅画的构图都有很大的区别,以画谱而言,称得上变化多端,诸法悉备,成为后之学者极好的借鉴。

???

???

???

???

???

???

???

???

???

???

???

???

???

???

???

墨竹谱

600多年过去,当年80岁的黄公望在富春江畔驻足,然后用了整整用了4年,只做了一件事。当《富川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

9D6AF4E4-1EA4-4610-B6B7-05879E86D5A8

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不泯然于众,只遵从内心真实的感受,欣然向前。

明末年间,有一副画传到了著名的收藏家吴洪裕手上,他把这副画看得比命还重。去世前,跟家里人说了句: 

这幅画我得带走,你们把它烧了吧。

家人看着吴洪裕死前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去,只好当他的面开始烧这幅叫《富春山居图》的画,侄子吴静庵赶到,一把将画从火盆里夺出。

画烧成两截,前半截为《剩山图》,后半截为《无用师卷》。

画这副画的人是一个元朝人,叫黄公望。

生活里,我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山一程、水一程,有时候走着走着,顿觉一生一事无成,便开始抱怨自己碌碌无为。

人生若觉无作为,我推荐你读读黄公望。

01

黄公望他是那个时代最大的loser,从小读遍四书五经,考科举,到了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

官还没做几天,他的上司张闾,因贪污舞弊掠夺田产逼死了九条人命,朝廷抓了张闾,顺道把黄公望也抓了。

等黄公望出狱时,已经过了五十岁。想想这一生,也快走到了尽头。

他拂身而去,从此浪迹天涯。不再讨好谁,也不再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人、无聊的事上,他过极简的生活,并有乘风破浪的气势。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从懂得认识自我开始的。

在古代,50岁已是人生暮年,也许等待黄公望的除了死亡,也就剩下死亡了。

可死亡从来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人未老,心已死,心死了,时间也会跟着死了。

对于黄公望来说,他的人生盛宴才仅仅是刚刚开始!

02

黄公望学画画,想到了就立马去学。

他来到大画家王蒙那里,王蒙是大画家赵孟頫的外甥,弃官隐居于浙江余杭的黄鹤山。王蒙一看黄公望都年过半百了。

就摆手说:你都五十了,还学什么呢?太晚了,回去吧!

黄公望并不在意,闷头就学,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之后的29年里,黄公望走遍山川,游历大江,走哪看哪,极度专注,没有人知道他去过哪里,好像他的行踪是一个永恒的谜。

但是只要他安静下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是和他无关的。 

A16A68BD-DCD9-42B9-BF63-F002358D5C16

03

那是一个秋天,落叶缤纷。黄公望和师弟无用,从松江游历到浙江富阳。

79岁的黄公望在富阳住下,每天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到富春江边看山看水。

一天中午,黄公望来到城东面的鹳山矶头,坐在富春江边的礁石上,拿出纸笔,对着江岸开始作画。突然背后有人一把将他推入江中。

推他的人是黄公望以前的上司张闾的外甥汪其达。

当年黄公望在监狱里供出了张闾的罪行,汪其达怀恨在心,这恨一装心里便是30年。查到黄公望的行踪后,就偷偷下了毒手,要致黄公望于死地。

黄公望掉进江里,差点没命,这时正好有一个樵夫路过,扔了担子跳入江中,把黄公望救了起来。

樵夫古道热肠,跟他说:既然有人要害你,你这么大年龄了,又不能自保,我家住在江边的山上,你住我家吧。

黄公望步履蹒跚,跟着樵夫踏上了沿江而下的驿道,走了不到十里路,来到一个叫庙山坞的山沟里。当登上一道山梁,眼前出现了一片凸起的平地,零星住着七八户人家。

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酷似一只淘米的竹编筲箕。黄公望举目四望,此处山峦起伏,林木葱笼,江水如练。整个富春江尽收眼底,景致奇美!

D2981C27-2C39-43ED-BBCC-D5F2E55128B4

04

黄公望就此住下,一住就是四年。这四年里,天一亮,黄公望就戴着竹笠,穿着芒鞋出门,沿江走数十里,风雨无阻。 

遇到好景就停下来画,心随念走,身随缘走,在他删繁就简的人生里,所到之处皆为风景。

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99%的事情,对于我们和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

黄公望就是这样的人,他只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关心、倾注的1%的美好事物上。

除了画画,黄公望常常接济村里人。

有一次,他拿出一幅画,落款“大痴道人”,让樵夫带到城里去卖,并嘱咐:没有十两银子不要出手。 

樵夫一听,这张皱巴巴的纸要卖十两银子,觉得这老人准是想钱想疯了。当他来到集市,铺开那张纸。立马有买家过来,掏出十两银子,买了就走。

樵夫很吃惊,自己就是砍一年的柴,也挣不到十两银子啊。

这以后,黄公望每两三个月就让樵夫去卖一幅,卖画所得全部接济村民。这个村被黄公望的画生生包养成了小康之村。

05

黄公望80岁那年,开始正式画《富春山居图》。

他要在这副画中讲述一条河流的一生,他要在这幅画中,讲述时代和人类的悲喜。

富春江的四面,有十座山峰,峰峰形状不同,几百棵树木,棵棵姿态迥异。

黄公望踏遍了富春江两岸,背着画卷带着干粮一路前行。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寂静,流水无痕都变成了他人生的注脚。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用了四年,和河流真正的对话。对话中,可以说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

C35F0297-BBC2-40EA-A48B-8FD762CE7AA6

04A20640-2240-4F2C-9462-C3704A88AA9C

06

四年之后,黄公望84岁,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全部完成。

在这幅画里,有苏东坡想看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也有屈原想看到的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缨。黄公望仿佛听到河流喜悦的声音。也听到了河流哭泣的声音,听到自己科考时的得意,也同样听到了他46岁时坐牢的痛苦。

画中,黄公望把人藏在山水之中,画里有8个人,一般的人只能找到5个。在黄公望看来,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别人看到,领悟与回顾,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600多年前,80岁的黄公望用了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自我。

和我们普通人相比,黄公望也许是苦闷的,没有灯红酒绿,也没有推杯换盏的声色犬马,而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起的不是劳苦、不是疲惫,而是轻浮,轻浮得没有生命的重量、没有生命的价值。

黄公望也是幸福的,在这副“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画里,他找到了整个世界。

现实生活里,我们常常听别人说自己年龄大了,无法前行。

其实真正牵绊自己前行的原因不是年龄大了,而是懒惰和怀疑。真正要出发的人,随时出发,便会海阔天空。

作家三毛说:“等待和犹豫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你一直在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做你想做的事,然后又一直在犹豫中虚度时光。

试想一下,当我们在80岁的时候,还有没有勇气为自己准备新的追求,还有没有勇气做选择,还能不能真的坚持做一件“不死不休”的事儿?

D1FAD438-6D2D-41AC-B2C3-9EEEAD76549C

07

当黄公望将《富川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

黄公望不发一言,悄然在画卷题字,举手将自己用了全部生命完成的《富春山居图》,赠予无用师弟。 

四年的呕心沥血,黄公望毫不在意,与其获取浮名,不如一场君子之交。

与现在的人相比,黄公望才是真的洒脱,也是真的旷达,他像是一个种花的人,种下、施肥、然后用数年之久等待花开,花开一瞬,他却将花摘下,举手赠予他人。 

真正的旷达就是享受追求的过程,而从不在意结果的得失。

真正的洒脱是广厦万间,我夜眠不过七尺,良田千顷,我日食不过三餐。我想要的很少,心满意足,这就足够了。

一年后,黄公望长笑而逝。至今依然可以想到,663年前,一位元朝的老人离世,在离世时,脸上一定无比安详,面带微笑。

他的一生毫无遗憾地走了!

08

黄公望离世之后,这副画的经历更加离奇。 

明朝的某年某月,这幅画到了江南四大才子沈周手里,沈周视为珍宝,可在一个深夜,画作竟不翼而飞,然后就在历史上彻底消失了。 

又过了一百五十年,顺治七年(1650年),《富春山居图》突然出现在著名收藏家吴洪裕手上,在他收藏上万件藏品中,唯独只爱《富春山居图》。把画看得比命还重。

病逝之前,奄奄一息的吴洪裕躺在床上,吃力地向家人吐出一个字: 

“烧!”

家人看着吴洪裕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去,只好当他的面开始烧《富春山居图》,就在画投入火盆的时候,侄子吴静庵赶到,一把画将画从火盆中拽了出来。

可惜这幅画已被烧成两截,前半截,称之为《剩山图》,后半截称之为《无用师卷》。

两幅画辗转多位藏家手中,岁月沉浮,在民间若隐若现。

1938年,《剩山图》进入浙江博物馆,1948年,《无用师卷》辗转到达台湾。从此《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截分隔两地。 

2011年6月1日,距离吴洪裕烧画那一年,整整过去了361年。

《富春山居图》的两截,《无用师卷》和《剩山图》才在分别之后,正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重新遇见。两岸的文化人说这叫:

“山水合璧”!

这一切,就像一个人的命运,生死别离,天涯断肠,就如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故事到此讲完了,讲故事的人最有心,听故事的人总动情。

09

今天,学会了如何生存的我们,却远没有学会如何生活。我们迷失在了手段里,却忘了不论多大的事业,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其实答案就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里。

今天我们学习黄公望,是学习选择。

生活有两条路,一条是社会要求我们走的,一条是我们自己想走的,你只有坚定内心的选择,并奔赴向前,才能活出真正的那个自己。

今天我们学习黄公望,是学习等待。

在匆忙的生活中,试着放缓自己的脚步,让等待变成一种心态,一种态度,只有坦荡如水时,你才能看到最美的东西。

今天我们学习黄公望,是学习洒脱。

让自己洒脱地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只有这样,你的生命走出去时才不会慌张。

今天我们学习黄公望,是学习寻觅。

若你还算年轻,你还敢不敢沸腾一下血液,绑紧鞋带重新上路,敢不敢勇敢一点儿面对自己,去寻觅那些能让自己内心强大的力量?

然后,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