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纪昀(1724-1805),著名学者,政治人物,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其死后,嘉庆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640.webp (1)

纪晓岚书法作品,受当时书法风格影响,有着圆融,雍容华贵的特点,书法大小相兼,苍劲多姿,也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纪晓岚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清初书法,由于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导赵孟頫、董其昌书法,当代大部分书法家也是受这氛围所影响,纪昀也跟随着当代的潮流,也在当代占有一席之地,其书法书写流利,有着圆融的特点,有着雍容华贵气质,书法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苍劲多姿,可以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纪晓岚书法作品欣赏

640.webp (2)

纪昀这个名字对大家也所有所生疏,但是纪晓岚这个名字更为所人熟知。其一生,在文化事业上做了两件大事情,一是编纂了《四库全书》,二是写了《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所做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纪晓岚在文化上,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风格主张质朴简淡,自然妙远;内容上主张不夹杂私怨,不乖于风教。除开其阶级局限外,其在文风、文德上的主张,今天仍不失其借鉴价值。纪晓岚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

640.webp (3)

也是因为纪晓岚得才气,乾隆才命他编纂《四库全书》。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四库全书》也就应运而生。《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在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还篡改了大批文献。在这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修书为了总结及保存中国文化、为自己建功立业,对保存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有人认为乾隆以修书为名,主要目的是为了束缚及禁锢士子思想,也有人指乾隆以修书为名,禁锢思想为实。

640.webp (4)

《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也许这也只是皇帝统治的思想工具罢了。比如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里曾经讲: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的著作,不仅全毁,抽毁,剜去,更阴险的是篡改了原书的内容。乾隆朝对原书纂修后的《四库全书》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处,让天下士子阅读,使他们永不会觉得,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还有吴晗曾言:“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

640.webp (5)

640.webp (6)

纪晓岚著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其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书中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阅微草堂笔记》中每则故事之后,大多有一二语来总结其理事;以明因果、以理事非。内容上记述若真若假,其借由这些志怪的描写而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穿了道学家的虚伪面目。也表达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对人民的勤劳智慧予以赞美,对当时社会上习以为常的许多不情之论,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所以其可以说是一部有很高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籍。

640.webp (7)

当时纪晓岚的小说每脱一稿,即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同曹雪芹之《红楼梦》、蒲松龄之《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经久不衰,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纪晓岚的笔记小说的艺术风格做了评价,说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给予很高的评价。

纪晓岚的部诗文总集《纪文达公遗集》,其中包括诗、文各十六卷,为人作的墓志铭、碑文、祭文、序跋、书后等,都在其中。此外还包括应子孙科举之需的馆课诗《我法集》,总之多系应酬之作。另外,二十岁以前,在京治考证之学,遍读史籍,举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为学者掌握和熟悉中国史典提供了方便。

有些清朝野史所说的纪晓岚好色,但是纪晓岚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编纂《四库全书》这项工作上,这书在中国版本目录学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是极高的,因此仅从该书就可看出纪昀是一位大学者,绝不是一个荒淫无度的大色魔。

640.webp (8)

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说纪晓岚少年颖异“目逾万卷,心有千秋”二十四岁时在顺天乡试考中解元,但是后来科考不顺直到三十一岁,1755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才考上进士,先是进入翰林院,历任乡试考官(州县级考试产生秀才),会试同考官(省级考试产生举人),后破格提拔为侍读学士(陪皇帝读书),其间曾因学政泄密案,被贬官乌鲁木齐三年后遇大赦回京。即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库全书观总纂官,后累迁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

和珅书法

和珅在书法、诗文上有很高造诣,他的字和乾隆相似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其实和珅很有才华,聪明过人,精明权术,擅长笼络人心,讨的皇上欢心,他位高权重,长期贪婪狂妄,是个性心理畸形发展的必然结局,这个人很值得研究。

据《和珅列传》记载,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特别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乾隆爱书法,和珅刻意摹仿乾隆的书法,他写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笔,乾隆后期有些诗匾题字,干脆交由和珅代笔,从中可以看出和珅书法之造诣。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图文整理自网络

传统观念认为,写书法应该从楷书入手,而教育者首先给学者灌输的第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执笔方法,接下来就是最常见的笔画的书写方法,包括横、竖、撇、捺、横折等等。

首先讲一下关于笔的考究。不认为“五指执笔法”即是所谓的标准执笔法,这个因个人使用习惯而定。但是对于握笔的力度而言,是很值得推敲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是我们常见的形容运笔有力的词语,于是很多人在写字的时候就用力握笔,生怕力度不足。当然个人也曾有过这样的茫然期,但是后来发现握笔过分用力,运笔时不够灵活,会导致写出来的字体生硬而没有灵性。640.webp (64)

▲横、竖、撇、捺的用笔

事实上,我们观看很多字帖,发现所谓的力透纸背并非是手握笔所发出来的力。我们所能给纸面提供的仅仅是笔对于纸表面的压力和笔的弹力。笔的弹力是由笔的性质、书写者所用的肘力或腕力决定的。

而我所说的“画圈”是什么呢?明确的说是对书法线条的一种历练、灵活性的一种推敲。这些线包括横、竖、撇捺、环形线等。从字体上将,横、竖、撇捺对于篆书、楷书、隶书的书写起到很大的作用,而环形线主要是针对草书和行书,但是在书写时应注意环形线的流畅、灵动和切笔的用法。

640.webp (65)

▲环形线的用笔

640.webp (66)

▲折笔

640.webp (67)

▲切笔和转笔

640.webp (68)

▲切笔和折笔

所谓转笔,并非是我们我理解的转动笔杆,而是在书写过程中转动笔锋,它是一种改变笔锋运行方向的运动形式之一,“转以成圆,折以成方”。转笔成圆笔,点画不露棱角,而折笔呢?折笔也是改变笔锋运行方向的一种形式,折笔成方笔,一般顿笔折峰,才能写出刚劲方整,棱角分明的电画。起笔欲陡峻,行笔欲充实,驻笔欲峭拔。“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应之以方,斯为妙矣”(姜夔《续书谱》)。

640.webp (69)

提笔和收笔

那什么是“提笔”和“按笔”呢?提笔是指在书写时,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笔的动作,提笔所呈现的效果是写出来的点画和线条比较匀称,流畅。而按笔是相对于提笔的一种书写方式,写出来的字体粗浓、厚重。在书写的过程中,应做到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即所谓运笔重处正需飞提,运笔轻处正需实按。尤其是初学者,更应该多多练习提笔和按笔,用心体会提笔和按笔所呈现的书写效果。

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中也曾说道“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倌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书法线条汇总

1、单薄与粗糙、扁平、无节奏变化。

此是线条质感中最不具品味的形式。原因是对用笔法的认知  不深或实践不深造成的。下面我们看看好的书法线条:

2、清秀

历代大家中,赵孟頫的清秀往往讨人喜爱,符合一般人的口味。其在用笔上较外向,但不粗糙。从传统审美角度看,其在线质中和美中属较低档次。

640.webp (70)

3、清润

清秀中滋养往往嫌不足,清润则有肤肌之丽,除去了清秀中存在的单薄感。用笔比清秀者殷实一些,柔婉一些,笔迹略隐含一些,如东坡书。

640.webp (71)

4、清媚

清媚比清润在用笔上更具柔性,甚至有韵味的出现。如果把清秀比为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外表单纯,而生理上尚不完全发育,仍缺少女性的特征的话,清润似二十左右,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生理上发育健全,心理上也具有较完全的女性意味;清媚则似年轻的少妇,既具有生理上的完美,又在心理上有成熟感。清媚者少锋芒,稳定而自然,风腴而不肥浊,如王宠小楷、《曹全碑》等。

640.webp (72)

5、刚健

与清润一系偏于柔性的用笔特征相反,刚健者用笔入力强,顿挫重,但多用锋,少用笔肚,按下仅三四分。其线型较细,但挺,提按分明,走笔两端慢、中间快,如李邕书中笔画较细者。

6、清健

 清健比刚健在用力上文气一些,提按相对缓和,棱角略有收敛,但力感仍足,由外而内,如黄道周书。

640.webp (73)

7、遒丽

 遒丽是将清润与刚健融合得恰到好处的一种线质风格,用笔轻灵柔婉中又处处坚实,转折强调骨力,但不显外,用笔锋多,用笔肚少,线迹粗细适中,边缘清爽。历史上把王书视为遒丽的典范,但并非所有王书皆遒丽。如《何如帖》、《平安帖》等遒丽,《兰亭叙》“遒”的成分略嫌不足,便是前者按笔多,后者提笔多的缘故。

640.webp (74)

8、清逸

在清润基础上施以飘逸的性格,得清逸。飘逸用笔并不轻飘,也不狂动,它虽看似不关注提按,实际上其在运笔时总是处于半提半按的状态之中,既不重按,又不轻提,速度也保持在不快不慢,如董其昌行草书。

640.webp (75)

9、雄健

雄健比刚健更进一层。用锋按下的程度变大,线形相对变粗,显得饱满、坚实,但仍有锋芒。如王铎书。

640.webp (76)

10、雄厚

在雄健的基础上用力加稳加重,锋芒渐隐,柔性因素显现。笔锋按至七、八成,行笔缓和,转折处调锋提按过渡自然,以转笔代提笔换锋,棱角隐没在粗重的线条中,如邓石如隶书。

11、清雄

线条变粗变重,但不浊,线路清晰,用笔始终以中锋为主,如《颜勤礼碑》。

640.webp (77)

12、苍雄

 笔严实、严重而近于滞者,与纸有一种摩擦,通过某种速度把握而使线质呈现苍老雄厚,即线条在厚实的基础上在两边或全部有枯涩的感觉。这种速度把握往往是徐进与顿挫相结合,即在向前行进的同时也向两边有一定量的扩张,中含节奏,行笔至中段或线脚往往因速度的加快形成枯涩,但这种枯涩线丝坚实,力量充足。有时则时浓时枯,形成涩节,如康有为书。

13、苍润

苍雄者尽管线质雄厚,却仍有一定的燥气。在苍雄基础上用笔更绵实,更和缓,但不失节奏,使苍涩由线丝及涩节转为极细小的点的组合,线两边毛涩,古人所谓“锥画沙”、“屋漏痕”正是。这种涩感,既苍老又温润,是中和美中刚柔两极反差极大又极为奇妙地融合的结果。如黄宾虹篆书、林散之草书的部分线条,另如《张迁碑》、《石门颂》等。

640.webp (78)

内容整理自网络

在很多人看来,书法高深莫测,觉得是内行人的事,其实,书法是全中国人的事,你可以不写书法,但要会欣赏书法。书法欣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一概而论,但书法欣赏仍有其基本规律可循,亦非“玄学”之术。笔者以为,欣赏书法是书法在人脑中“再创作”的过程,因此,必先“识形”,次而“赏质”,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渐入佳境。

640.webp (60)

第一境,识形

书法是线条形象的艺术,“形”有四要素。赏得“四要素”则入第一境。

一曰格式。书法以条幅、中堂、横披、匾额、斗方、扇面、对联、尺牍、手卷、页册、题画等格式最为经典。

二曰书体。书体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体、章草、行草等最为常见。

三曰色彩。书法的色彩以白纸、墨字、红印组合最为耐看。

四曰构成。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以正文、题款、印章构成最为普遍

640.webp (61)

第二境,赏质

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要讲究“法度”,“合法”才能“质美”。其“法”有四。赏得“四法”则入第二境。 

一曰字法。字乃书法之根本。聚点画而成字,点画之间应当“平衡对称,对比和谐,主次得宜,疏密适度,多样统一。”

二曰笔法。用笔贵在因体而变、稳实丰富;中侧(锋)互换,法出有源;笔力遒劲、力透纸背。

三曰章法。章法即整幅书法作品的“布白”。它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以笔势连绵,气脉畅通、节奏分明,若如“行云流水”。即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四曰墨法。墨有六彩之说,即“浓、淡,枯、湿,燥、润”。若能“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则可达到“无声而乐的和谐”,“五光十色的神采”,“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的境地。

640.webp (62)

第三境,寄情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语)。书法的目的是“畅寄幽情”。书法艺术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与表露。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气质修养。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得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出法”、“意境”、“气质”之妙理。

一曰出法。卓越的书法家总是善于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驰骋并施展其创造才能。因此,他们往往任情姿性,纵笔所如,使人看出他们的“无拘无束”,而又不流于“荒诞狂怪”;既有“先圣”的遗风,又有自己的“圣地”,即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

二曰意境。书法的意境是指于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内涵,则在生动的气韵、飞扬的神采以及空间余白所构成的幽深而旷远的意象。如,有的象行军布阵,旗帜飞扬,士马精研;有的象尺幅丹青,疏林远阜,错落有致;有的象江河大川,奔腾浩荡,一泻千里;有的象廻溪曲沼,春水繁花,清幽婉丽;有的象婀娜舞姿,素袖轻扬,一步一形;有的象悠扬乐曲,绕梁三日,牵人情思。这就是书法富于韵致,并且交织着生命节奏的意境。

640.webp (63)

三曰气质。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是书法家抒情达意的特殊语言。如同作家之文,诗人之诗,歌者之声。因此,有独立性、创造精神的人,其书往往风格独具;依赖性强、唯唯喏喏的人,其书往往依傍门户、缺乏个性。性情豪爽英迈之人,其书往往气度恢宏;感情缠绵悱恻之夫,其书往往柔媚有余,劲健不足。志行高洁者,其书往往清气飘洒;格调低下者,其书往往俗气横流。心情恬淡者,其书往往气静端庄、淡泊旷达;追名逐利者,其书往往张牙舞爪、哗而取宠。

内容整理自网络

大唐是中国传统文化极灿烂的时代,高手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很多人如少林扫地僧一般,籍籍无名,却身负绝世武功。比如写下《灵飞经》的那位小楷高手(传为钟绍京),比如今天要介绍的这位。

敬客,生卒年不详,亦不知为何处山林逸士,《宝刻丛编》与《宝刻类编》皆无其名,唐高宗时人,书名不显,然其书可居唐人大家而不逊色。比欧、虞、褚略晚(敬客写此铭时,欧虞已逝约20年),但他所处的时代正值初唐诸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书法的全盛时期,因此敬客所书此铭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影响。

640.webp (50)

《王居士砖塔铭》

清王澍《虚舟题跋》“敬客名不显于时,然其书法特为瘦劲,大类褚公。则知唐世能书者人多,不免为巨公掩耳。”

钱泳曰:“得片纸只字犹珍藏之不置者,因其秀劲有法,在欧、褚之间,故学者纷纷,遂为名碑,可见古人用笔皆有法度可寻也。”钱泳《跋王居士砖塔铭》曰:“《王居士砖塔铭》近日所传者非断本即翻刻本,要如此之精拓而完善者鲜矣。余尝谓唐初书家各立面目,惟是刻能兼率更一欧阳询一、中令(褚遂良)之长而独出机杼,此其所以妙也。”今观此铭,楷法精妙,体势俊逸,风神挺秀,深得欧、褚意法而又能自出机杼,无疑为唐楷中之佼佼者,赵之琛跋云:“敬客书直与欧、虞、褚、薛相抗衡,习楷者当奉为圭臬也。”

《王居士砖塔铭》全称《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唐代楷书名碑,其帖正书,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十月十二日刻。十七行,行十七字,由上官灵芝撰文,无名书家敬客所书。明万历出土,砖已裂3截,后裂5截、7截,至道光年间又佚其二,今仅存五小片,故全拓本极难得,更因此刻书法婉润秀整,深获世人喜爱,故辗转翻刻竟相仿效,精者亦几可乱真。此为初拓全文,曾藏吴县陆氏松下清齐,后转归吴湖帆跋,褚德彝题识。

640.webp (51)

640.webp (52)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55)

640.webp (56)

640.webp (57)

640.webp (58)

640.webp (59)

唐代墓志书法进入高宗朝后,渐见妍逸,趋于畅朗,尽脱陈隋遗制,融有唐一代新风,多秀劲宽博,华润有加。此志书法娟秀雅丽,至清代终为王澍、毛凤枝、叶昌炽所推重。《虚舟题跋》曰:“其书法特为瘦劲,大类褚公。”《语石》有“今世所珍者,莫如《砖塔铭》”之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干禄第二十六》则曰:“近代法赵,取其圆美而速成也。然赵体不方,故咸、同后多临《砖塔铭》,以其圆劲滑利,作字易成。”

《砖塔铭》书风娟秀、畅朗瘦劲,洵属唐楷佳构,可以培养对书法的美感;而其宽博的结体、谨严的字形,又颇利于楷法意识的确立;更重要的是此志虽然风格成熟,但个性并不强烈,便于临习者进一步学习。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40.webp (44)

什么是笔锋

毛笔锋毫的近尖处有一段透明或发青的部分,这就是笔锋。此外,字的锋芒,也叫“笔锋”。运笔时,若将笔之锋尖保持在字的点画之中,叫“中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出圭角,叫“藏锋”;若将笔之锋尖偏在字的点画一面,叫“偏锋”。一般认为,“偏锋”为书法之病。

毛笔锋毫的近尖处有一段透明或发青的部分,这就是笔锋。此外,字的锋芒,也叫“笔锋”。运笔时,若将笔之锋尖保持在字的点画之中,叫“中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出圭角,叫“藏锋”;若将笔之锋尖偏在字的点画一面,叫“偏锋”。一般认为,“偏锋”为书法之病。

640.webp (45)

毛笔本身的弹性是由“锋”而决定的。锋愈长,弹性就愈强;锋愈长,含墨量就越饱满;书写起来的点画便粗细自如,流动圆润。当然,运笔一提即直,一按即倒,又如点画的顿挫,字与字的纵横交错、相连等,都是“锋”做起的作用。

从书法的角度来说,用笔贵在用锋。用锋或正用、侧用、逆用、顺用、重用、轻用、实用、虚用……全仗笔尖锋芒指使。若用中锋,下笔则沉劲;若用藏锋,下笔则浑厚,以使点画能“藏筋抱骨”;若用逆锋,可以使点画劲健厚重;若用露锋,则以纵其神:若用侧锋,则以侧势取其险奇。

640.webp (46)

从用锋来说,所有这些,各有攸当,相成相反。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峰”,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

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

锋,是笔力集中到达,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笔者,能使笔站起来以锋芒运使,这叫“立峰”,笔锋挺而健,有效得传达指腕的力量。在曲张之间“杀”入纸中,获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发挥锋的用场,单以笔腹扫顿按,笔画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

640.webp (47)

用笔在用锋

“立锋”行笔。书写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

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

640.webp (48)

640.webp (49)

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文化自信基于书法自信

文 | 孙晓云

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核心价值观跟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国家富强的追求、文明创造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等等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文化的时代创新,需牢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是要回到它历史的、文化的源头去寻找契机。南北朝庾信有名言:“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思其源”,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对自己的文字不敬仰,对自己的道统不继承,那就是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

中国书法,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书法的构成首先是文字。文字是一个民族史诗的承载。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它是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文字,它承载文化,传播文化。没有汉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无论是古时候一笔一画地手书,还是如今在计算机键盘上敲打,汉字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基础、最根本的载体,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

640.webp (40)

孙晓云书《薛涛诗四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所以,文化自信就是从书法自信开始。

书法不是少数人的艺术,而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点滴积累、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长期以来,由于文字与书写断裂,造成书法作为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缺失,对汉字整体认识的缺失,继而造成了对中国文字以及文化发展的断层。因此,对传统书法的传承,已经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640.webp (41)

孙晓云书《沧海日 南华经》

作为书法的继承者,在当今世界文化不断碰撞的时代,传承中华文化意味着传承文化的自觉和民族的自信。我坚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首先要从“我”做起。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的根,“四书”等文化经典,就像一根根枝干,而我们每个人,则象是一片片的小叶子。文化自信,就是要将传统文化的营养从根输送到每片小叶子上。由此,这棵树才能根深叶茂、绿树成荫,庇护我们子孙后代,遮风挡雨,有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文化带给我们的。这种自信,是我们自己长出来的。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们就能够抵挡外界的一切搅扰侵袭,就知道如何理解、认识、融合外来文化,就能够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

几年前参加央视《艺术人生》节目,我对主持人说,我的前半生主要做的就是“承传”,对传统书法的承传;后半生则是“润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崭新的“时节”,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场“好雨”,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小水滴。“润物”是一个长期的、慢慢渗透的、“细无声”的过程。我们每个人一起长期坚持,才能汇成文化复兴的“好雨”,继而迎来文化强国的春天。文化滋润了我,我也茂盛成长,给文化的大树添枝加叶,这也是春雨和叶子的关系。

640.webp (42)

孙晓云书法作品

我想,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书法,其本身的魅力和它所体现的中国精神,是具有最广泛的普及面和号召力,一定能重新唤起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也会继续努力,用我的实际行动让传统书法重新走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真正地把它作为一个中国风度、中国精神、中国人的象征。

640.webp (43)

孙 晓 云

1955年生于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和三次省部级劳模,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宣部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文联“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江苏省委省政府首届“紫金文化奖章”、全国七次书法大奖等。出版有书法理论专著《书法有法》,《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孙晓云》、《孙晓云书法精品选》、《不忘初心——孙晓云书法》、《中华国学德育经典》——《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作品。

俞樾擅书法,以隶书名于世,是清代碑学兴盛之际“抑帖扬碑”的代表人物之一。俞樾写信札,也往往用隶、篆书,显示了他好古之风。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下面的这组信札,俞樾以小行书写就。观其用笔结体轻松写意、举重若轻,颇有颜鲁公行草笔意,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

傅山一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在中国书坛上的影响可谓是巨深远的,被不少书法爱好者当做挡箭牌,很多基础不扎实的人却故意把字写丑。其实本质上,美、丑、拙、雅、雄、秀等审美类型不是重点,重点是心态的端正与自然。

640.webp (21)

▲傅山隶书

在近些年,有很多人故意把书法写的像小孩子写的一样,美其名曰“拙”。其实,这些人是曲解了书法的“拙”。古代人所说的“拙”更趋近“自然”的意思,而并不是又笨又傻的意思。这样的观点,于右任阐述很清楚:写字,我绝不迁就美观,而违反自然。所以,自然才是书法最美妙的境界。

640.webp (22)

▲于右任书法

就是放在现实中,谁也不喜欢又笨又傻的。写“拙书”的人通篇做作,丑态百出,什么中锋用笔,都是“浮云”了,完全抛弃古人书法的精妙,只认“拙”,还指出谁谁说的,书法“拙”好。

640.webp (23)

▲《爨宝子碑》局部

古人强调“拙”是指自然美,不矫揉造作,但更明确在“巧”上,书法还是“巧”好,当然了这个“巧”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长期写字中总结的技巧。

640.webp (24)

▲汉简书法

其实书法也没有什么很深奥的理论,就是一种自然地型美,可偏偏有这么一帮“理论家”瞎解释误导了一大批书法爱好者。

只有自然美的东西才会永存。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最终被历史抛弃,成为后人的笑柄。

此作为启功先生跋《溥儒草书自作诗卷》,不仅叙述详而多珍闻,书法也同样妙不可言。溥心畲(yú,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字心畲,清恭亲王奕欣之孙,曾留学德国,诗文书画皆有成就,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之称。

640.webp (6)

此跋虽启功笔法,但更显工稳,晋韵浓郁,比如首字“右”,若单独看甚至看不出是启功所书。启功在传统中下过极深的功夫,所临柳公权及“二王”法帖可以看出,但其韵致则是传承清代宫廷馆阁书风,文人气很浓。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一、写意画的用笔方法,历代画家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意、力、韵、趣”的用笔“四要”。 

(1)笔意
   

就是要意在笔先,画家下笔时要心使腕运,以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才能因意成像,以像达意。笔意是用笔之总要,无意之笔是死笔。历代画家创造的艺术,所以能激动人心,主要是画家在笔墨技巧中融进了激情和意趣。 640.webp (5)

(3)笔韵
   

所谓笔韵,有韵味和韵律二种含意。韵味,就是要求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刚柔、方圆、徐疾、顿挫等变化,求得画面的统一与和谐。如同音乐一样,有一个基调、一个主旋律。韵律是用笔要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和书法一样,讲究线节奏,“侧法如飞鸟翻然而下”,“勒法如勒奔马之缰”,“轻如行云流水之变动”,“重如高山坠石之势”。

640.webp (1)

640.webp (2)

二、写意画笔力运用中的平、圆、留、重、活“五笔”是指什么?

所谓平,是在平稳中求奇峻之力,求力度均衡,如“如锥画沙”。笔力的平,是使力藏在点划之内,自然而然,不见起止之迹的一种内在力量。 

 

所谓圆,就是要中锋运笔,尤其在线的转折处要如“折钗股”,如“金之柔”,这是一种有韧劲、有弹性的柔力,笔圆气乃厚,笔力柔中有刚,不松脆。 

   

所谓留,是使笔迹运动中用力均匀而自然,在凝炼中求畅快,如“屋漏痕”,如“虫蚀木”。漏屋墙上缓慢淌流的水渍,积点成线,用以比喻用笔蕴含的力感。要做到留,行笔要慢,力求不急不躁,不飘不滑,自始至终用意志、气劲把力度控制住。 

   

所谓重,是一种突发力的运用,如“高山坠石”,产生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下笔之势要肯定、大胆,切忌犹疑不决,拖泥带水。 

所谓活,是用笔要灵动不滞。笔的转折、疾徐、轻重、顿挫等动作要运转自如,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意到笔随,意到笔不到,正是为求笔之活脱。笔之活脱,全在心腕配合如一,腕能随心所欲,心活腕自活,腕活笔自活。 

640.webp (3)

三、写意画用墨的五个特性是什么? 

(1)墨彩 

墨本来是一种单色,但由于中国画把墨当作色彩来运用,所以有墨彩之说,意思即是墨色美在单纯中蕴含了万物的光彩。黑与白是亮度的对比,黑白对比适当,画面就生出亮彩。浓与淡是墨色阶梯的对比,于与湿是水分多少的对比。对比适当,墨即有色彩的光辉。

(2)墨阶
   

墨色由浓到淡的层次变化叫墨阶。与色阶、音阶相似。墨阶大体可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阶梯。浓的、不掺水的墨为焦墨;掺少量水分,浓度仅次于焦墨者,为浓墨;掺三分之一的水,为重墨;水分超过墨者,为淡墨;水中掺极少量墨者,为清墨。在实际作画时,可以把墨分成更细的层次。墨阶的作用,关系到画面色彩层次和调子,层次少,对比强,称之为高调;层次多,画面柔和丰富称为低调。调子的运用,要按画面的具体需要加以调整。 

(3)墨质
   

对墨的处理办法不同,产生不同质的变化叫墨质。可分:新、焦、宿、退、埃五种。新磨的浓墨,立即使用叫新墨。磨好的浓墨,放在砚台中半天以后,水分有一定的挥发,叫做焦墨。把墨放置一天以上,使水分有较多的挥发,叫做宿墨。宿墨由于部分脱胶,故运笔畅快、墨色浑厚,但光泽较差。放置多天的墨,墨中的胶力大部分脱去,炭粉沉淀严重,颗粒粗糙,光泽更差,但墨色厚重,笔痕清楚。埃墨是墨汁在砚台中长期放干之后,再用水泡起,墨质粗糙,一般不好使用,但在一些特殊效果中也可使用。 

(4)墨性

对于墨色的不同处理,产生色性的变化,叫做墨性。分枯、干、润、湿、漓五种。不同的墨性可以表现不同的形象和表情。如干燥和湿润,粗糙与光洁,苍老与稚嫩等。枯墨一般用宿墨,枯墨适宜表现老年人干枯的皮肤及粗糙的衣物等。干墨可以分浓干和淡干,无论浓淡,把笔中水分尽量吸干,用笔时会出现飞白,适宜表现人物的须发、山石、树干等。润墨干湿相宜,这种不干不湿之墨,用笔时略有水晕之感,使用范围最广。湿墨指笔中饱含水分,行笔时,水分在纸上自然渗化,墨痕之处,有明显的墨晕,适合表现比较光洁的物体。漓墨为水气淋漓之墨,适合大面积渲染,表现烟雾、水气等。墨的干湿、枯润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破坏画面效果,太枯则无气韵;太湿则无骨气;太干则枯燥无味;太润则柔弱而无纹理。 

(5)墨法
   

用墨之法,前人有很多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七法:浓墨法、淡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黄宾虹先生说:“画案之上,一钵水,一砚墨,两者互用,是为墨法。”又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所以墨法离不开水的运用。用墨七法,实际上是墨与水不同的调和与使用而变化出来的。

640.webp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