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帖

大家知道,一幅书法,只有结字、用笔、布白、用墨都到位,才称得上是一幅好作品。而所有这些技法,几乎就隐藏在古人遗留下来的经典碑帖作品当中。碑帖不会说话,那怎么学呢?当然,如果王羲之们还活着,我们就可以拜他们为师,当面看他们写,向他们讨教写字的秘诀,这最快,也最有效。可是,他们已离我们远去。所以,剩下的惟一办法,就是通过临摹古人的这些碑帖作品,才能逐渐走近古人、体味古人是如何结字、用笔、布白、用墨的。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912

临摹可以说是走进传统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关于临和摹,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白石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意思是,刚开始学习书法,必须要先摹帖,以便让手有所控制,不要随便由着自己的性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又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笔意临易,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意思是临帖不容易掌握古人的结构,但容易掌握笔法。临帖进步快是因为用心。摹帖容易忘是因为有模子,用心不够。所以,临摹古人,如果连笔法结构都掌握不了,就别谈神采了,最可贵的是神形兼备。

其实,作为成年人,摹帖我们已经可以不做。但临帖一定不能少。那么,如何临帖才最有效的呢,我以为,首先是要正确理解姜白石所言“所贵详谨”,既神形具似。得弄明白书法是个技术活,得慢慢来,急不得。学古人,就得做到古人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写。不要急于发挥。有许多人耐不住性子,还没写几天,就随意挥洒,便很难提高。其实,过去我就是这么做的,为此,走了不少弯路。害得我现在不得不重新开始从头再来其实没有逼我是我自己认为非这样不可,如果不这样,那就真完了。

其次,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效果,临帖之前,可以先看几遍要临写的内容,这样一下笔便能一口气把一个字写完。否则看一眼,写一下,不但写不像,气脉是怎么也打不通的。当然,最有效的办法,是平常就把要临写的东西随身带上,这样,可以随时拿出来翻看。如果能坚持三个月以上,就一定会形成习惯,见到效果。而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自然,久而久之,你就能做到即便不打开碑帖,也能把要临写的内容背临下来。你的字不进步都由不得你。

第三,要认真体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话。也是顶顶要紧的一句话。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它的丰富的细节成就了它第一行书的位置。首先我们来看结体。个个有势,各个不同,各个精彩。尤其同一个字,一定会变化出不同的形势。最典型、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24个之字有24种写法。其次是每一个字的每一根线条都结实有力,即便细如发丝也力能扛鼎。第三是用笔精到、到位。每一个线条都做到了入笔爽利,走笔沉实、收笔干净利落,绝无半点拖泥带水。第四是线条直中有曲,以曲为主,曲线被王羲之发挥到了极致。第五是整个作品神完气足,充满张力。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点画,只要毛笔落下,便左冲右突,上下翻飞,或笔走龙蛇、或笔断意连,但一定是在连绵不断的状态下完成每一个字的。可以说,王羲之书法就是我们中国书法的审美评价标准。

作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义于安之乱的子颜季所作。我觉得它的细节就是它的饱满的情绪和神韵。综观全篇,颜真卿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也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在自言自语地倾吐深情。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但给人一种字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作者虽无意作书,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虽行笔迅速,却“导之则泉泣,顿之则山安”。用笔有时如篆籀,有时如镌刻,有时出遒劲,有时杂流丽,上下呼应,左右顾盼,时断时连。有时两字相连,有时三字相连,具有相避相依,呼应变化之妙。而枯笔飞白的使用,更增添了作品的刚健、力度和气慨。在行文中,竟出现30多处涂改,这并非是什么败笔,而是成了该稿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能使欣赏者对颜真卿在浑洒时的情感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作于元丰五年,它是苏轼一生的代表作。它的整个章法的处理和音乐性的表现造就了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无法超越。“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作品一开始的三行字写得小而严谨,字距行距也都压得很小,很安静。从第四行开始到第十行由静趋动,承前启后,笔势逐渐奔放;从第十一行开始到第十三行整体越来越大,全篇的“画眼”出现,成为整个作品的视觉中心,尤其几个长竖的处理非常得漂亮。有质感、有变化。加之字的大小体势擒纵反差对比度的极大变化,是那么的和谐。从第十四行到落款结束处,分别与前三段相合,浓缩全局之所有特征,概括地结束全局。这是一件节奏展开过程之起、承、转、合过渡组合、音乐性表现最强、章法布白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最好的作品必须有最好的状态、最好的细节,以及最清澈的心灵。

所以,细节——包括如何结体、用笔、布白(章法)、用墨等等的细节。不管是临帖、还是创作,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决不能有半点马虎。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918

二、选什么碑帖入手好

我们临帖,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如何选帖,学那一家好?当然,老师从小就告诉过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从楷书入手。学楷书应从隋唐人入手。为什么要从隋唐入手呢?因为隋人的楷书已经定形,而唐人写字最讲法则。所以先学楷书,就好比小孩走路“先学走,再学跑”一个道理。其实,这是老师讲给小孩的。对于成年人我看未必一定要这样。我以为,选帖就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身大事,喜不喜欢对方,自己最清楚了,所以,究竟是学哪一个帖子,大主意还得自己拿。

由有三。先,成人大都写了几十年的字,审美习惯基本形成,很难改变。其次,真、行、草、隶、篆,各体有各体的笔法,各体的笔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是各个独立的。楷书的快写不是行书,行书的快写成不了草书。篆书纯粹的中锋行笔;草书主要靠使转,笔要提起,能连绵起来;楷书是最后完成的书体,笔法最复杂、最讲究。我们今天所讲的各种笔法,比如永字八法,就是从楷书中总结出来的。这就好比写文章。诗歌、散文、小说能一样吗?你告诉一个想写小说的人,先让他天天写诗歌,并说诗歌写好了,基层打扎实了,小说一定能写好。这不是骗人吗?不信,你试试看。第三,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写自己喜欢的字、你会不知疲倦、乐在其中。

乔布斯说:你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不要被条所限,要活在别人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所以,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没错。

《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们选帖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在选帖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些法度严谨,自己喜欢、于自己的笔性相近、历代大家都认可的经典作品才行,当然了可以不管它是哪一家的哪一个帖子。比如,楷书钟繇《宣示表》、 褚遂良《孟法师碑》(骨力最胜,体力最端重。学唐人书由此入,比欧、虞更少流弊)、赵孟頫《汉黯传》。行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序》、赵孟《洛神赋》及他们的手扎草书,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赵孟頫和怀素《千字文》等等。

但个性极强、笔法单一或许多现代人的作品,我以为不适合当作学习的范本。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921

三、要懂得并正确使用毛笔

毛笔有大有小,笔豪有长有短、有软有硬。一种毛笔都有最适合它写的字。

一般来,用大笔写小字,精到不了。用小笔写大字,线条是蹭出来的,不饱满、不圆润。用软豪写行书、草书、怎么也劲爽不起来的。

但也有些人想要追求一种特殊的书写效果,那另当别论。比如中央美院的王镛先生,就喜欢用小笔,他的书法有一种乡野气息、是拙朴的美。四川成都的何应辉先生,我们山西太原的田树苌先生都喜欢用长锋笔写字,他的书法线条是托出来的。近现代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也喜欢用长锋笔写字,我看过他写字的视频,坐在那里,写二、三十公分的大字,神定气闲,欣欣然有一种仙气。他们书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线条飞白多、生涩、苍茫。不是二王传统一脉,圆润饱满、很劲爽的线性。

当然了,要写出传统王羲之的线性首先,要选择适的毛笔。根据几十年写字的经验,硬豪可能会更适合一些。但也有例外。 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大小长短软硬不一的毛笔试一试,再做决定。有时候,多换一换不同的毛笔也许会有意外的效果,也说不定。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笔法。当然,古人在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笔法。这里,我只介绍两种比较主流的笔法。一种是捻管法——严格意义上的古法。所谓捻管法,也就是在写的过程中,为了调整、理顺笔豪,让毛笔保持中锋,在入笔和转折的地方用手指转动笔杆以调整笔锋的办法。这种办法,根据孙晓云的考证,古人用的很多,比如,王羲之就是。但现在已很少有人采用了。

一种是转腕法,就是转动手腕,让笔杆顺着线条着运动。从古至,绝大多数人采这种笔法。也都写很好。比如,大家熟悉的启动就是用的这种笔法。为了训练这种笔法,有人还总结出了用毛笔画“8”字的办法。

笔法无所谓好坏,主要看是否适合自己。如何选择,还得自己来定。你可以先试一试,比较比较,然后再决定采用那一种笔法,或是两种笔法都用。我目前是两种笔法都用。

那么怎样才算是会用笔,过了关呢?

天津当代书法大家孙伯翔先生,上世纪90年代在运城讲课时,曾谈到用笔要“落笔成形”, 我以为是经验之谈,很重要。尽管过去近二十年了,但我一直记着。大家可以在以后的书法实践中慢慢去体会落笔成形,我的理解是你首先能把它拿住——能控制住笔然后是严格按照笔来运笔写字,其次收笔斩钉截铁,毫不糊,准确到位。

白蕉先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位书法大家,写一手漂亮的行书,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神韵,是公认的赵孟頫、董其昌之后写王第一人。同时,他还画的一手很好的兰花。他曾有过一段文字谈到如何画兰花,其中涉及到用笔。他说,何谓得笔,也就是会如何使用毛笔,知道用笔的精髓了呢?他讲了四个字,不疾而速。我以为,这确确实实是他一生的经验总结。一句顶一万句。

不快而有速度。那一定写的很从容、很自在,能从容自在一定心中有数,手能控制住毛笔,如老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用笔是连绵的,气脉是打通的,作品是有神韵的。古人所谓的“锥划沙,印印泥”平遥赵腾晋所谓柔柔对”。运城卫牢所谓“泥泥地”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徐文达先生曾说,慢出力,快也能出力。慢的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弘一大师,也就是李叔同,他的行楷写的很慢,静极了,一笔一划,从容写来,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但却极有厚度、极有力量。快的如唐代“狂草”大家怀素,忽然絶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他的草书,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用笔圆劲有力。

所以,如何出力全在自己的体悟。要妙就在笔头功夫。而此功夫是需要修炼、并且要用心去体悟的。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吃猪肚鸡,那汤极鲜美。于是便谈到如何煲汤。其中一个朋友说,他到南方和当地的老婆婆闲聊,老婆婆告诉他,要想一锅鲜美的鸡汤,至少文火熬八小时以上。那,好的书法呢?恐怕就是八个小时、八年的时间能行的。书法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熬。

让我们慢慢地熬吧。

说到笔法,这里我也顺便谈一下墨法。一般来讲,浓墨容易写出力量来。比如宋四家之首的苏东坡,墨浓如漆。再比如我们山西当代书法大家姚奠中,它的字,几乎全是用焦墨铸出来的,铁画银钩一般。淡墨容易出神采,写起来也流畅,但不容易有力量。比如,明代的董其昌,他的书法就比较散淡素雅,行于行拉得很开,很疏朗。再比如我们山西的林鹏先生,就是用淡墨的大家,他的草书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一泻千里。就气势来讲,当代我以为还没有超过他的。他有自己的一套用墨秘诀。那就是他喜欢把一得阁墨汁先用墨锭砚一砚,然后放一段时间才用。到要写字时,他再用小勺子舀一些倒进砚台,再往里加一些清水,才开始写字。记住,一定是清水才行。这样写出来的字水墨淋漓,非常喜人。

四、 一波三折很重要

艺术,有时候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比如苏州园林,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我们北方人最高级的不过造一个四合院子,然后载个树种些花。但到了南方人手里,他这里挖个池子,那里造个假山,这里修个曲廊,那里种几颗桂花树,一定让你一眼看不透、看不完的,所谓曲径通幽吗。再比如,人体摄影,其实不就是要看我们的人体曲线吗?

是,曲线是美的,是所有线条中最美的那一条线。那么作为纯粹线条艺术的书法,它的那一条线自然要做到曲尽极致。

一波三折,其实古人早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是让直线化为优美的曲线的不二法门。那就让我们手中的这一管柔毫转动起来吧,起笔逆入——就如同甩鞭子,迅捷而果断;行笔——就如同滑冰运动员在冰上舞蹈,他划着优美的曲线,那曲线是爽利、结实的;收笔——就如同铁匠打铁落锤,他时时刻刻都控制着,该重时一定重锤落下,该轻时一定一点不过,恰到好处,干净利落。不论是小到一个点,或是长到一个竖,都有起、行、收,都能认真地完成每一个起笔逆入、行笔、收笔,直至最后一个笔划,毫不松懈。

只有这样,写出来的线才可能是曲的,即便直线也直中有曲。这样的线组成的书法,能不美吗?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925

五、 如何使作品有气韵

平常,当我们在观看书法作品时,总会有这种体会,有些作品不管你怎么看,你都会感觉它散,没有可读性。而有些作品,一打眼,你就会觉得它舒服,让你有看的欲望。你会急着寻找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第三个、直到一字一字,一行一行把它看完为止。这其实是气韵在起作用。

如何使书法有气韵呢?我以为必须使组成字的一个个点画连起来,让他们发生关系。也就是认真地完成一个点画的起行、收后,自然地在空中画弧或意连、或实连地过渡到下一个点画接着完成又一个起、行、收,直到写完最后一个点画的起、行、收。

我省著名的草书大家林鹏先生在回答他是如何写草书的时候,说的十分的轻松幽默。写草书吗简单,就是大圈套小圈。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就是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任意找出一个字,然后把各个笔划之间用虚线连起来,大家看看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除了弧线之外,可能恰好是一个个的大圈套小圈。你说神不神?其实,这一秘密,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王羲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就隐藏在《兰亭序》当中。

大圈套小圈。这是王羲之的人生智慧。也是林鹏先生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珍视。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928

六、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其实是个成语。它出自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归田录》。说的是北宋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一天,他在家练箭,十中八九,旁观拍手称绝,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但观众中有个卖油的老头只略微点头,不以为然。陈尧咨很不高兴,:“你会射箭吗?你看我射怎样?”老头回答地很干脆“我不会射箭。你射得可以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手法熟练而已。”在陈尧咨追问老头有啥本领后,老头把一个铜钱放在一个盛油的葫芦钱眼口,取一勺油高高地倒向钱眼,全勺油倒光,也未见铜钱眼外沾有一滴油。老头对陈尧咨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手法熟练而已。”

好一个“无他,但手熟尔”。 箭手射箭能十中八九,是因为他天天在家练箭。老头卖油能高高地把一勺油从钱眼倒进葫芦,铜钱眼外不沾一滴油,凭的是天天干这个活。

当年,书圣王羲之为了练习笔法,甚至连走路、饭也不放过,没有纸,他就以手划被,久而久之,被子也被他划破了。洗砚的池子用久了竟然成了墨池。智禅师四十年不下楼,勤奋临池怀素大师写坏了的毛笔,堆起有坟头那么高,可见他们所下苦功。

那么我们学习书法,有什么理由不天天拿起毛笔,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功课——临帖、创作,创作、临帖,就像王铎说过的“一日临帖,一日应索请”,直到生命的结束呢?

要记住,巧从熟中来。熟中生巧,熟中自有一种美的最高境界。

毛笔的执笔方法,自古以来层出不穷,较有名的有“单钩”、“双钩”、“两指法”、“三指法”、“四指争力法”等。但是,虽然说“把笔无定法”(苏轼语),但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拨镫法”逐渐被奉为经典,成为我们今天通用的执笔方法。这是为什么呢?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43

一 、什么是“拨镫法”?

“拨镫法”又叫“五字执笔法”。它据说由唐朝陆希声所传,包括“擫(yè)、押(yā)、钩、格、抵”五个动作。宋陈宾《桃园手听》、计有功《唐诗纪事》均称此法为“拨镫法”,南唐后主李煜对此有过较详细的介绍。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46

1.擫:拇指按压(《说文》:“擫,一指按也”)。大拇指出力,上节指肚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如吹笛时以指擫住笛孔一般。后主李煜说:“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

2.押:食指约束(亦作“压”,约束、管束之意,《集韵》:“押,一曰拘束”)。食指出力,第一指节斜而俯地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拇指内外相当,配合一起,约束住笔管。李后主说:“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

3.钩:中指钩束。中指出力,第一、第二两个指节弯曲如钩,钩住管外侧。李后主说:“勾中指著指尖勾笔,令向下。”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49

4.格:无名指挡住(《荀子》:“格者不含”)。无名指出力,指甲肉连际紧贴笔管,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此动作亦称“揭”,有挡住且用力往外推之意。李后主说:“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中指与无名指,“钩”来“格”挡,犹如两军对垒。古人称之为“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抵”);中指指拒定”(“拒”)。

5.抵:小指托着。小指用力,附托于无名指之下,给它加一把劲,联合抗衡(中指最强壮,无名指细短柔弱,力量小,不能单独挡住或外推中指的“钩”)中指的“钩”。

二 、“拨镫法”的使用要点

“拨镫法”执笔时的使用要点,通常被概括为这么五个方面:

1.指实。手指执笔要实实在在,松紧适度,做到“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力聚管心,执笔稳定。”握笔太紧,运转不灵(旧说王羲之少时练字,其父在身后偷拔先行官不脱,实为误传。);太松,使不上劲。骑自车时手的力量松紧变化可做参照,以收稳实而灵活之效。

2.掌虚。掌心虚空,肌肉放松,避免手指和腕部僵硬,不利行笔。可以想象着手心里握着一个鸡蛋。明彭大翼说:“用笔之法,指实则用力均平,掌虚则运用便宜。”(《山堂肆考》)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54

3.掌竖。手掌竖起来,以笔直锋正,四面势全,运转自如,否则会导笔管歪斜,形成偏锋。

4.腕平,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运笔的关键在于腕力,腕平则力量传递灵活有力。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

5.管直,笔管纸面垂直,易保持中锋,使点画圆润饱满。

三 “拨镫法”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就字面意思来看,“镫”是“马镫”,“拨”是一种反复来回的动作。“拨镫”是指双脚(古人将控制马头的缰绳系于左右两脚蹬,以腾出双手来拿武器,据说这是军事史上的重大变革)前后左右拨动,令战马纵横进退,听从指挥。“镫”也可作“灯”,这样“拨镫”可指拨动灯芯,喻手指拨动笔杆。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57

将“五字执笔法”称为“拨镫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执笔时,五指各司其职,通力配合,使笔锋上下左右稳健灵活地运动的特点。

“拨镫法”为什么会成为今天最流行的经典执笔方法?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名人效应。

“拨镫法”虽系唐代陆希所,据它是“书圣”王羲之等人所用。《宣和书谱》卷四《儒素贴》载:“希声尤善属文,通经史,喜著述,且精于正书,则祖武风浪,顿还旧观。钱若水常言: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自言出于二王,斯与阳冰得之。”李煜说:“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于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59

就指形状而言,“拨镫法”执笔时,食指像高昂的“鹅头,这好与羲之鹅的传说吻合。由于“书圣”王羲之等名人效应,这种执笔方法自然就容易受人推崇。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101

第二,便于运笔。

“拨镫法”执笔,五指据各自生理机能,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虚实结合,对立而统,巧妙自然。这造成执笔既稳健得力,又轻松自然,用笔也能灵活如,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苏东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拨镫法”执笔,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都以第一指节端接触笔管,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同时虎口张开如马镫形,手指关节自然卷曲,成半握拳状而形成“掌虚”,掌心一空虚,筋骨肌肉便宽松了。这正好符合苏东坡所说的执笔原则,既坚实有力,又有助于运笔。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103

对于拨镫法”的巧妙自如,古人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如“担夫争道”张旭自尝见公与担夫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进退有致,违而不犯)“鹅划水”等,“道”“鹅”即是笔杆,“争道”“划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笔杆两侧手指运用自如时的巧妙快意之形!所以,“拨镫法”之流传千古,实在是“积累历代祖先的经验……的一种比较妥善的形式。”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09

【名称】汉汲黯传 

【作者】赵孟頫    

【年代】元代   

【文物现状】藏日本·东京·永青文库

《汲黯传》被认为是传世赵孟頫的小楷名篇。赵孟頫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引自《书林藻鉴》),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14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16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17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19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21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23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25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27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29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31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33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34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36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38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40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41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43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46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47

 

魏碑《元羽墓志》,1919年河南洛阳出土墓志高一尺八寸,广一尺六寸,景明二年(公元501年)七月刻。墓志有楷书十三行,行十五字,文辞书体均极精劲。石刻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元羽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体优美,刻工极精细,笔画方折峻厉,而亦参用圆笔,直画收笔多做悬针形,凝练端整气息足以并驾张猛龙碑,浑脱北朝粗犷之风。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09

元羽墓志楷书,字体工整秀丽。汉代以隶书为正式书体,西汉隶书笔划很少有波势和挑法,东汉隶书逐渐有带装饰性的波挑体势。东汉在民间出现楷书,但这时楷书只是一个雏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减少隶书的波势、笔划,书写由繁变简,符合书法发展的过程。楷书到东晋已经成为通行的书体。北朝的碑刻墓志文字一般都采用楷书体,但楷法尚未定型,有的还带有一定程度的隶书笔意。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11

元羽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弟,封广陵王,死于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时年32岁。公元493年,孝文帝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一是因为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二是洛阳为文化发达之地,便于移风易俗。迁都引起许多鲜卑上层人物的不满,元羽支持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派元羽与太尉拓跋丕在平城控制、安抚对迁都不满的鲜卑人物,平城一带秩序肃然。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13

公元496年,孝文帝改革鲜卑姓氏为汉族姓氏。鲜卑皇族原姓“拓跋”,在鲜卑语中“拓”是土地,“跋”指君主。土地是万物之始,“元”在汉语中有开始之意,故北魏皇族都改姓“元”,籍贯也改为河南,元羽墓志中即按此刻写。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15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17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21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22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24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26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31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12“四朝宰相”文彦博像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就是介休,在世92年(1006-1097),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史称“介休三贤”之一。文彦博在历史上是一个“神童”,更是一位贤相。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50年,功业巍巍,权位显赫。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15▲文彦博《内翰帖》

自古文人多清高,文彦博最典型的一个观点,是认为书法只是小技,只是当作工具而已,平生不以书法得名,也会有后的、、黄等人对书法的研究精神(苏轼生于1037年、黄庭坚生于1045年、米芾生于1051年)。由于他满腹经纶,博古通今,胸中珠玑罗列,流露在书法上,却也卓尔不同凡响。

文彦博小时候的两个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一是文彦博有两个罐子,做错事放黑豆于其中一个罐中,做对事就放红豆于另一个罐中。每天检查红、黑豆的数量,日积月累,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另一个故事是文彦博与小朋友踢球,球误入深深的树洞中,众人无计可施,文彦博想出一法:用水灌树洞,水满而球浮出。前一个故事讲文彦博的严于律己,后一则故事则讲他的机智和聪明。也许这种品格正是成就了他以后的事业。文彦博信奉佛法,晚年更甚,曾和净尹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17▲文彦博《内翰帖》局部

彦博工书善墨翰,结字疏宕闲雅,笔法清劲,笔势飞动,风格英爽,蕴藉凝重,颇有唐人风致受颜真卿书法影响尤深。宋周必大《益公题跋》云:”公年过七十,笔力犹清壮如此,非独见所养深厚,亦足占寿考之祥矣。”又云:”公字虽不甚置意,亦时有唐人风致,非无师法者。”宋黄庭坚《山谷集》云:”潞公书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宋楼钥《攻愧集云:”公翰飞动,使人望而畏之。”宋朱长文《墨池编》云:”文潞公书,风格英爽。”

黄庭坚评价:“余尝谓潞公云:公书极似苏灵芝。公曰:灵芝墨猪耳。盖不肯与灵芝争长。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19▲文彦博《内翰帖》局部

文博著有《大飨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0卷,收入《山右丛书》中。文彦博诗六卷,以明嘉靖五年平阳王溱刻《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本为底本。参校明嘉靖五年王溱刻,清季锡畴、瞿熙邦校本;明嘉靖五年王溱刻、傅增湘校补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从《施注苏诗》、《舆地纪胜》等辑得集外诗九首、附于卷末。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21▲文彦博《内翰帖》局部

彦博也写诗、词但所留甚少,且多与政治有关。《全宋诗》273~278辑录有其诗集,集外辑得佚诗九首,《<全宋诗·文彦博诗>辑补》辑有《全宋诗》失收佚诗35首又二句。《全宋诗订补》辑得佚诗一首。《全宋文》卷641~卷659辑录他的文集,集外补辑53篇。 《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文彦博《内翰帖》: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22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24▲文彦博尺牍《内翰帖》 行书 纸本 26.4×4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内翰帖》,凡十行,(此帖《三希堂法帖》改作十一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十一字。

释文:彦博启,先此邮中得报,内翰奄弃盛年。久忝知契,闻讣摧咽,况乎天性,何可胜处?切须自勉。老年如何当此,生于前年,罹此痛,犹赖素曾留意于无生法,故粗能自遣,幸愚者之言。彦博 。

文彦博 《左藏帖》: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26释文:左藏至亲人至得书知安甚慰知 非久上京别求 差遣不知所求如何事理可否恐枉 去略示其所图何如冬初加重彦博咨

 

文彦博《三札卷》: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28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30

故宫博物院所藏这件《三札卷》为行书,纸本,纵43.6厘米,横223厘米。此卷没有具体书写年份,不能断定具体写于何年。就文彦博现存的几件书迹看,书法水平及风格也不尽相同,可和他书写的时间跨度大有关系。就《三札卷》看,书风也不完全一致,可能也不是一个时期所书。

诗性是一切艺术的源头,历代书画大家都是诗人。没有诗性的画不是中国画,没有诗性的书法,也不是艺术的书法。因此,可以说,不能自作诗词的书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更不可能成为大家。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411(宋)米芾《苕溪诗帖》

米芾的许多作品内容都是自作诗。诗性来源于心灵深处对美好的追求。黑格尔说:“诗只对心灵负责”,因此诗是最真实的内心,是最真实的生命,也是最真实的鲜活状态,所以才能打动人,净化心灵诗也是人性最深刻的发掘,所以才能震撼人,书法屋出品,推人奋进;诗还是最浪漫的情怀,所以才能感染人,令人陶醉。

所以书法作为艺术,书法家作为艺术家,应该学习自作诗词联句,我手写我心。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414陆游行草《自书诗卷》

书法家自作诗词的书法创作,能更有效而综合地开发汉字的内涵。大家知道汉字的三要素是“形、音、意”。书写只是“形”的开发,占三要素之一,而诗词则开发汉字的音和意,三要素占其二。

书家抄写古人或别人的诗词名句,其内涵和价值是单一的,而自作诗词创作的作品,其内涵和价值是综合的、立体的。这也是历来学者书家、诗人书家作品更有价值的根本原因。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415(明)唐伯虎《落花诗册》

沈周老年丧子,作《落花诗》十首。一时吴门士人纷纷自作《落花诗》唱和沈周,唐寅等人均有传世《落花诗》书法,文氏此卷更是令人为之动容。

当今中青年书家,因为社会、历史的原因,诗词格律知识不足,该启蒙时没有得到启蒙,所以自作诗词能力较差。正因如此,我们必须下决心补上这一课。无论如何,作为书法家这个文化台阶是要迈上去的,以实现书家真诚而美好地为时代、为人放歌的理

 

学书者在了解了用笔之后,就可以临帖了。那么如何选帖呢?当你走进书店,字贴铺天盖地,买哪一本贴好呢?哪一本帖是你需要的呢?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真迹、摹本、临本、碑拓的区别。

1.墨迹本

先说说墨迹本。所谓墨迹,就是普通所说的“白纸黑字”,只要字迹是用墨来表现的,统称就是墨迹本。

1.1真迹

墨迹本中,最可贵的当然是真迹。真迹指书法家本人写的可靠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墨色浓淡,笔锋来回,种种用笔特征都一览无遗。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44

米芾《海岳名言》这样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已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米芾的意见就是石刻虽然是你自己写的字,但是由别人加就多了一个因素,那刻出来的字,就不算是你本来的字了。讲到原汁原味,那当然是看真迹最真实。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47

1.2摹本(搨本,脱本)

比真迹次一等的是摹本。所谓摹,就是影写,先把纸涂上一层薄薄的黄蜡,然后用熨斗烫过,再砑光。例如流传至今的顾恺之《洛神赋图》、梁元帝《职贡图》、杨子华《北齐校书图》、隋展虔《游春图》、阎本步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著名的书画作品,它们多为唐、宋摹本。

很多著名的传世墨迹本,其实是钩摹本。以王羲之来说,他的真迹一张也没有了。传世的都是钩摹本,最出名的就是《兰亭序》。唐代的钩摹本往往用硬黄,宫中所搨质量非常好,初看几乎接近于真迹,所以称之为“下真迹一等”。

1.3临本

三是临本,就是把字帖放在前面,看着字帖写。现在大多数人都用这一方法。

黄伯思《东观余论》这样说:“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他讲得很清楚,“临”是“观其形势”。其大,不一模样的。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49

举例来说,这是托名禇遂良的《兰亭序》临本,有人说是摹本,其实是临本,少数为勾描。拿其中一个“丝”字为例,你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不是摹的,因为相差实在太大,简直没有一笔是相同的。看一眼写一笔,当然难以和原作相似。

2.拓本

这也是很普遍使的字帖黑底白,拓本从碑贴上用墨拓下来的。

2.1什么是碑

碑就是一块加工过的方形石头,上面有孔。据古籍记载,早期用途大致有三种:一是放在宫中,那是观日影用的。二是放在祠庙中庭,用来系牲口。三是用于墓地,这是下棺的。在古代,棺木是怎样放入挖好的墓穴中呢?一个方法是,在墓地四周竖碑,中孔穿绳,另一头绑住棺木,慢慢引入墓地。早期的碑,不管哪一种用途,碑上面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大约为了方便记忆和标志,在碑上刻了字。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52

正式的碑是有形制的。通常有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和跌座。碑首的中间有碑额,这是写标题的地方。旁边的花纹叫“晕”。汉代碑身中间还保持一个洞,以示古风。这个洞叫“穿”。跌座就是底座,跌是脚背的意思,有些跌座看起来好像一个大乌龟,称为龟跌。其实不是龟,而是龙的儿子,古人认为龙有九子,样子各异,其中一个儿子叫赑屃,喜欢负重,所以请它来做石碑的底座。碑文是刻在碑身正面的,正面叫碑阳,背后当然是碑阴了。如果文字多,两侧也会利用刻字,这是碑侧。

现在大概可以看懂一些碑版的明了。如孔子家乡的东汉《孔谦墓碑》“碑圆首,碑首是形的,有,穿上有晕,中间有一个洞,洞的上面有花纹。无额字,没有碑额,也就是没有标题。正文八行,满行十字,隶书。是用隶书写的。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54

再来看看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碑首左右各雕有四条螭龙,饰以天云龙纹,虽然留下了碑额位置,但没有题写,碑座刻有骏马、雄狮、云纹等。碑阳及阴俱无字,她不想别人评论自己碑侧镌龙凤形,两侧有雕刻。这就是一块完整碑的大致形。

碑首也有尖的,称为圭形。如西安碑林的仓颉庙碑,就是圭首。

这是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碑首比较特别,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抄写的《孝经》,碑额是唐肃宗李亨所书,因为《孝经》文章很长,碑身四面都有刻字。下方有方形的碑座。

碑上的字,先用朱砂为颜料写好,然后刻的,所以叫书丹,丹就是红颜色。现在还发现一些古人书丹后未刻的实例。如北京故宫所藏的这种墓志。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57

书丹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大碑,爬上蹲下,不是一时三刻就可以完成的。拿曲阜《乙瑛碑》为例,上部的字普遍粗壮过下部,因为下面的字是蹲在那里写的,你临贴时要想到这一点,不要特意写细了。

这是清代钱大昕起草,翁方纲书写的一个碑稿,这可是真迹,比碑上拓下来的好多了。学书法,如果有这种碑稿,那真是胜过碑贴拓本十倍了。

2.2什么是帖

碑是为了纪功、述事而立的,目的很明确。而帖只是为了学书法之用,以书法优劣为标准,入选的大多是古代书法家的一封信,或者一篇文章,把它刻在一尺左右的横石条上,这就是帖。

贴不是直接书丹上石的,怎样把它移刻到石上呢?譬如王羲之《远宦贴》,这是一封信,先用一张纸把它双钩下来,方法跟摹本一样,钩好后,把这张纸翻转过来,再用朱墨(或者朱砂、银朱都可以),就着刚才纸张正面的点画轮廓再勾勒一次,这样纸的背面有红色的轮廓线了。把贴石的面,用墨涂黑,然后把钩好红色的这一面向下,贴在石面上,再用光滑的卵石去磨,红色就会粘在石面上,黑底红线,看起来很鲜明。把纸拿掉,只要照着红线刻,一个作品就移到石碑上了,这就是刻贴的大致过程。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只能用这种方法。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59

王羲之《远宦帖》纸本(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也可以想到,正反勾勒两次,然后上石镌刻,能不能做到不走样呢?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尽量差不多。

2.3碑帖的椎打

刻好的碑贴,这块石板当然可以观赏。但它也等于是一块印刷版。在碑贴上刷点水,水中加入白芨就有点粘性,然后贴上一张纸,用木槌隔个毛毡敲打,那刻有点画的地方,就像一条小小的沟,因为是空的,纸张就会被打到凹下去。然后用细洁的布,包住一点棉花做成拓包,蘸墨在纸面上扑打,这样黑底白字就显示出来了。所以这种方法称之为“椎打”或者“椎拓”。等干了之后,就可以揭下来。这样就得到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其实就是一种印刷品。可以大量生产,对古代文化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里要讲一下“拓”的读音。本来用椎打的方法取得副本,称为打本。后来写作拓本。但宋以后“拓本”,也读为拓本。和“搨本”同音,结果就很混淆。严格地说,“搨本”是指摹本,而“拓本”是指椎打本。

2.4拓本的缺点

拓本经常有很多问题,拿王羲之《远宦贴》为例,左边是摹本,右边是本,我们来比一下。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102

摹本最后一行有五个字,但拓本上只有两个字,这是怎么回事?仔细一看,刻贴的时候为求整齐,从第四行开始,逐渐向前移动了,第三行本来是疏的,现在变成密了。第一行最后三个字本来是粗壮的,所以写到了纸的边,现在为整齐,把这三个字变细了。这样就和其他四行一样长短。

再来看看单字。王羲之写的这个“虑”字草书,线条极其优美,使人赞叹不已,但拓本上变了。再如第三行的“多”字,摹本上最后的撇捺两笔没有打圈,但拓本上居然打了一个圈。

拓本的问题很多,米芾《海岳名言》感叹说:“石刻不可学……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米芾说当时他所看到的颜真卿的碑刻,只有庐山题名保持原貌,其他都走样了。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104

庐山南麓渊明醉石

简言之:真迹是最佳选择,精摹本其次。临本只可以参考,和原贴总有差异。使用拓本当字帖要小心。

3.用贴

现在故宫珍藏的重要墨迹本,都用现代印刷技术精印出来了,绝对不走样,而且价钱便宜,可以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气。

学书法,真书是基础,真书字帖,墨迹本推荐禇遂良大字《阴符经》。这本贴是否出自禇遂良本人,学术界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宋代有人临禇遂良,但对于这本贴的书法水平,是没有争议的。张旭所传的王羲之笔法在这本贴中有充分的表现。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106

比《阴符经》小一点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这本贴是一行真书,一行草书,墨迹本在日。中国西安碑林也有一种,那是刻碑后的拓本,黑底白字。智永写过很多《千字文》,这两本不是同一次写的。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108

比《阴符经》大一点的榜书,如写对联那样大的字,张即之《杜甫诗》用笔比《阴符经》简单,但很符合规矩。因为字大,所以看得很清楚。文征明《游虎丘诗》,也是大字墨迹本,非常漂亮。文征明一生多次写过这首诗,而这一本最好。这本贴是行草,用笔不复杂,很讲究墨法,足以参考。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110

 

微信图片_20190108165834王镛

“艺术书法”绝不是文字游戏。术的概念明显比书法大得多,而“书法艺术”这个词组颠倒了从属关系,忽视了书法的艺术属性,容易被误解为“书法技艺”。

而“艺术书法”强调的则是书法的艺术本质,有别于“实用书法”。在今天,我认为这个提法依然有着特别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190108165836王镛  汉吉祥万岁瓦当  

书法是文化中的但书法更是文化中的艺术。不能把书法的本质弄模糊了,或者把它破坏了。许多人善于从书写的内容上去评判书法,从文学的角度作为评判书法的立场,那就坏了。

书坛一些人物,常常从自己的“出身”或一点“优势”出发,对书法的本质随意解释,无意中否定书法的艺术性。其表现为:首先不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审视、创作和评价书法作品

微信图片_20190108165839王镛  汉长乐宫行灯

常见的是站在“文学的”立场来观照书法。典型的  “理论”是要当书法家先要当文学家、诗人。引申下来是,要写自己的文学作品,照着这个理论发展下去,就是书法的视觉形式风格,要服从文字内容的情感,比如文字内容是“豪情满怀”一类,书法也要雄强狂放等。

典型的古代杰作据说是颜真卿的《祭侄稿》,许多理论家从中看出了悲愤之状。颜真卿肯定也有七情六欲,难道他会写出十三种不同的书法风格?持此种观念的人,显然是把书法沦为文学的附庸。

微信图片_20190108165842王镛  秦金文笔记(一)

更严重的是,至今众多的理论家是站在“技术”的立场来审视书法的。典型的观念是,技术在书法中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因素。“技术第一”论者,肯定把技术的标准定位在前人已经确立的技术规范之上,而绝对不敢以发展的眼光来建立新的技术模式,其结果就是一味模仿。

“艺术书法”以审美为目的,与实用无关。与其他学问有间接关系。“艺术书法”,就是要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来审视书法,就是要以艺术第一的理念来判断书法作品,就是要以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来创作书法。

微信图片_20190108165844王镛  秦金文笔记(二)

艺术修养是从事一切艺术创作的第一基本功,艺术修养包括对古今艺术史论的了解与判析,艺术的审美及评价能力,艺术形式的感知能力和构成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的想像能力,技巧的把握能力和突破能力……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所以“艺术书法”最为关注的是创造力。继承、借鉴、模仿都是手段,而惟有创造能达到发展书法的目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就显得更为重要。

微信图片_20190108165846王镛  秦金文笔记(三)

作品的风格、个性都与创造力息息相关。创造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植根于传统。创造,仅现开拓新的审美图式上,还要表现在作品的完整性和较高的技术质量上。

创造过程难免失误,但远比固守成法,模仿前人更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倡导的“艺术书法”。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11

“美意延年——刘少白贺岁书画印展”将于2019年1月13日周日下午三时在荣宝斋书法馆开展,展览将展出刘少白先生书法、绘画、篆刻精品八十余件,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欢广大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交流!

 

美意延年——刘少白贺岁书画印展

展览题字

吴悦石

学术支持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画学会

中国画创作研究院

北京印社

开幕时间

2019年1月13日下午3:00(腊八节)

展览时间

2019年1月13日——2019年1月20日

展览地点

荣宝斋书法馆

(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3号)

收藏电话

010-83161701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22

吴悦石老师题字

 

范存刚

少白学艺,起步很早,且都从名家交游请益,可见其眼界胸襟之次第确实有别于同侪。中国艺术讲究通达、融汇,这不仅体现在诗书画印里,更反映在人对世事洞明的心智中。少白身上,便有一种这种时下稀少的品质,所以,这也是他小小年纪能在业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之所在。

少白画大写意花鸟,是循着吴、齐一路的传统,笔力沉著,趣味横生,时而平添些他自己清兴忽来的时尚元素,也蛮有意思。其治印中有汉人法度,又见明清流派风尚,当然也有今不同弊的时代取法。其书大抵耽于汉人八分,以高古为祈向,这一切亦决定了他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书画家的基本心路历程和艺术修养。

少白有天份,且又勤勉,乐于参加社会活动,却也不误自己手上的功夫而且近年于大写意花鸟画尤见心得,并有一面目。惟愿少白再作修身养心之想,再耐心沉寂地夯实基础,毕竟中国艺术需要假以时日。但愿少白藉此荣宝斋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8年11月21日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28

刘少白,号乐水山房主人。1983年2月生,山东黄县人,现居北京。自幼习书画,启蒙于梁永卓先生与齐白石老人四子齐良迟先生。先后就读于中国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崔志强先生、吴悦石先生入室弟子。九三学社社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印社员

少精书画,擅篆刻。作品多次在中国书协、中国美协、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展中入选并且获奖。作品曾发表于《中国书画》《中国书法》《东方艺术》《荣宝斋》《西泠资讯》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并被美国蓝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作专题报道。2008年神舟七号太空飞行艺术之旅搭载刘少白篆刻作品并被国家收藏。

先后出版:《少白刻画》《澄怀观道》《念真醉蝶》《春满玉壶冰》《刘少白瓷绘作品选》《不器》《中国当代绘画范本——刘少白花鸟画精选》《汲古得新》《华枝春满》《清正富贵》《荣宝斋<艺术品>期刊推荐艺术家·刘少白专辑》《美意延年》等多部作品集。

 

作品欣赏

 

一、书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31

心经六条屏

138×35cm×6 2018年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33

芥子尘埃联

69.5cm×13cm×2 2018年

信图_20190108103135

豹隐鹏博联

68cm×13cm×2 2018年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37

得鱼卖画联

68cm×13cm×2 2018年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39

旧游万事联

68cm×13cm×2 2018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41

竹宜花可联

95cm×16.8cm×2 2018年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44

且有而无联

68cm×13cm×2 2018年

 

二、画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46

现世安稳

72cm×35cm 2018年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48

美意延年

97cm×45cm 2016年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50

前生江南访梅客

39cm×65cm 2017年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52

鸳鸯福禄

65cm×39cm 2018年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54

春江水暖

65cm×39cm 2016年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56

新春吉祥

72cm×35cm 2018年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158

欢喜自在

139cm×69cm 2018年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200

有钱真好

65cm×39cm 2017年

 

三、印

大器同尘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203无量寿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206

四、文房刻铭

 

知足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208

好林泉都付与闲人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211

疑是神仙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213

寻思百计不如闲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215

长作闲人乐太平

微信图片_20190108103217

 

米芾,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山 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定居润州。他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的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崇尚平淡天真的“真趣”书法美学思想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本文通过其三件作品对米芾在书法创作中的表现“真趣”思想作以解析。

作品分析:《蜀素帖》

《蜀素帖》又名《拟古诗帖》,蜀素是宋朝四川的种丝绸织物,工艺精良,上面绣有丝织物是专门用来写书法的。相传邵子中得到一段工艺精良的蜀素,他便思索着希望有一天能有名家墨宝能留在他的这段蜀素上,随后将蜀素装裱成卷,静候“佳音”.当做家宝相传的这段蜀素流传了三代却始终没能沾上墨汁,究其原因,滞涩难写而又表面粗糙的蜀素让一些想要在上面留下一笔一画的书家望而却步,若没有相当足的功力和勇气恐怕是难以驾驭它。直到二十年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蜀素流传至林希手中,与米芾结伴游览太湖苕溪的他兴致高涨,想到私藏了多年的蜀素至今无人问津,他取出珍藏的宝贝向米元章邀字,彼时年轻气盛、才胆过人的米芾好不推辞,即使是在一辈比自己年纪长学历丰富的文人面前也毫不畏惧,当机立断地写下了传世的八首自作诗。《蜀素帖》是现存米芾墨迹中存字最多,也是后人评最的一件精品,绢本,高27.8厘米,长270.8厘米,71行,共计556字,现存国立台北故宫博物院。

微信图片_20190107164627米芾《蜀素站》局部

首先,此卷蜀素质地不同于一般的宣纸,在书法创作技法和熟练度上要求迫高;第二,此卷蜀素为林希珍藏二十余年的宝物,即使有人拥有超凡书艺能够书写,也未必有落笔即成的信心。在一众的豪杰和有识之士的面前,甚至是年纪比他长、资历比他高的菁英面前,三十八岁的他没有一丝畏惧,显现了其睥睨一和对自书法自信

逐字放大《蜀素帖》后我们可以看到米芾不主故常的用笔,对比强烈、姿态各异,《吴江垂虹亭作》中“玉破鲈鱼金破柑”的“破”字,有级细的横划,起笔和收笔的部分都“锋芒毕露”,从尖锐的出锋动作中可以看出米芾个性中豪放和真实。“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研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技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八面出锋”。米字天真率意、飞动献侧又雄俊古朴的气势完全无法被整齐排列、均匀布置的乌丝栏所局限,尽显米氏书法“刷”字之功。“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间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日:‘蔡京不得笔,蔡卞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日:‘臣书刷字。’”米芾在宋徽宗赵信面前评论其他书家时口无遮拦、辞锋锐利,而他对自己的书法则以一个“刷”字论之。所谓“刷”,有肆意挥舞的姿态,轻松随意的状态,是书法自然率真的表现。他说自己“刷字”既是种略略的自嘲,又是一种孤芳自赏的肯定。以侧锋著名的米氏“刷”法以欹侧为主,具有凝练紧拔之美,表现了动,态的美感。滞笔又粗糙的蜀素织物虽没有让米元章像其他书家一样却步,但在书写《蜀素帖》时他所花费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在帖后有董其昌的段跋文这样写道:“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用雄壮的狮子来比喻当时写字的米芾,为后世生动地呈现出他对于书法创作的真实与专注。

微信图片_20190107164630董其昌题跋《蜀素帖》

米芾除了在用笔和结字上拥有过人之才,从《蜀素帖》中令人心折的章法动势也是米氏书法妙迎横生的表现。“渤海光怪,字亦险绝,直到内史。庄若对越,俊如跳掷。后学莫窥,遂起妖劣。”“(《宝晋英光集卷六)米芾学欧阳询就是学他“庄若对越,俊如跳掷”极尽变化对比的体势之险。除了有活泼跳跃的布局,非浓即淡的墨色也是该帖与众不同的一大亮点细看原作可以发现枯笔较多,这是蜀素粗糙滞涩的特点所致,然而这一看似不利于书法表现的“缺陷”却让米芾的书法呈现出样的精。轻重细浓淡润交相辉映,以及米芾精妙笔法促成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的《蜀素帖》。

作品分析:《苕溪诗卷》

《苕溪诗卷》全称为《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帖),是在元祐三年(1088年)作于《蜀素帖》之前一个月的作品,米芾应林希之邀后将自己的近作写于卷上以“呈诸友”,在苕溪诗中老米通过书法将他遍游苏州、无锡、宜兴和常州等地的经历和感受记录在纸,这也是米芾现存墨迹的另一幅精品。全篇有五言律诗,六首,35行,294字,作于高30.2厘米,长189.5厘米的纸幅上,帖后有米友仁,李东阳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微信图片_20190107164633米芾《苕溪诗》局部

曹宝麟先生评价《苕溪诗》:“此帖用笔取法二王而险峻过之落笔不拘中锋,常以侧锋取势。其书方圆并用,变化跌出,圆转处稳健凝重,气势雄浑:方拆处果敢迅疾,意趣天然;点画顾盼有情,跌宏生姿。瘦而劲,肥而半,即细如丝缕,亦不失圆劲飘逸,结字献侧,力趋险峻,正、侧、掩、仰、向、背随意结字,变化莫测,危而不失,险而不怪,天趣盍然。用笔、结字、分行、布白均有独到之处,寓静于动,能放能收,通篇八面生辉,笔力老辣沉浑,潇酒自然。气势宏大,飘逸绝尘。其意境清新,节奏明快,字里行问处处显示出书家敏捷的才思和彰拜的激情,不愧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千古之名篇。”不同于侧锋取妍《蜀素帖》,《苕溪诗》用笔中锋直下,下笔风雷、沉著痛快。变化丰富,点画有力雄劲、收放有度。“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效颜鲁公书者,绝无雄心霸气,为米老超格妙书。”“清代吴其贞认为米元章书此帖取法颜真卿,又在理解颜字的基础上有个人匠心独运的新意,可谓神作。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欹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苕溪诗卷》气力雄厚,较之《蜀素帖》,虽然后者整体更加协调、潇洒,然而前者则在气势的舒张和用笔更为稳实略胜一筹。作为米元章经典之作的《苕溪诗卷》以意趣天真、曲尽变化、自然率性的格调酣畅淋漓地将他时下的主观心境展露无遗。米元章将他笔墨中豪放宏壮的气势和精干而富有韵律感的线条完美地结合,中锋侧锋交相辉映、浓淡枯润奏分明。

李东阳在中跋语“此妙处望而知。”来芾被称为“超格妙书”的《苕溪诗卷)中落笔较重、取势较湿、振迅天真、因势生形如卷首“襄阳漫士黻”的“襄”字,以逆锋重顿作圆形起笔,既含蓄又厚重健实,仔细观察墨迹,我们可以发现较之《蜀素帖),此书中的线条更有痛快感,在起笔和转折处老米下笔重而中间则轻巧带过,让人联想到他“八而出锋”的爽快,每字结体修长,字势微微倾斜,圆浑流畅、筋骨俱备、倚侧秀逸、清新事真。米芾强调得笔:“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书非以使毫,使亳行墨而已。其浑然天成如苑丝是也.又得,则虽细为最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偏。此虽心得亦可学,入学之理在作字,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米芾认为点画线条要有如“纯丝”一般的扎实有力道媚劲健,然而更重要的则是在运笔行笔过程中寓于线条里的变化,要做到“笔笔不同”、“出于天真”,得笔方能自然舒展、自成天趣。

作品分析:《虹县诗卷)

微信图片_20190107164636米芾《虹县诗卷》

崇宁五年(1106年),五十六岁的米芾受时任丞相的好友蔡京和赵挺之的提携,被调入汴京,接替宋乔年任书画学博士职,受宠若的米元章立刻下《除书学博士星时宰》:“平生湖海看青山,惯佩笭箵揽辔艰。晓起初驰朱省路,霜华惭缀紫宸班。百僚朝处瞻丹陛,五色光中望王颜。浪说书名落人世,非公那解彻天关”诗中感慨自己仕途生涯跌宕起伏,等到“人书俱老”时才得以为官,并向赵挺之表示感激之情。据曹宝麟先生的考究,此帖作于赴官场的途中,此时他正搭乘船只、沿着运河经过虹县即今安徽泗县,拜访旧友张大亨之际

写下传世佳作。在米南高的官宦生涯中,他受到层次最高的职位是“书西学博士”,是因为老米对书画艺术的痴狂以及他对字画收藏有相当的了解,他受此“殊荣”还要感激好友的提携和赵传的贯识。所以(虹县诗卷》描写丁沿途的自然风光和自己欣然赶路的心境。饶宗顾先生的(论书十要)中有一条:“精神至,真如飘风酒泉,人天凑泊尺幅之内,将磅万物而为一,真乐不肯逍過游何可交臂失之。”米芾这样一位性情中人,此时怎能不展纸濡墨。

《虹县诗卷》中的《旧题》七绝和《再题》七律两首诗,字数相差一倍但用纸相等,《旧题》每行两字,《再题》每行三字,两首诗疏密悬殊且风格变化急剧,前者舒缓平静,后者急转汪洋恣肆。我们说艺术家的心境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的效果,这在米芾的书法作品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帖前后的变化和差异就是他当时情绪激昂波动的表现,心情平和时写出来的字就自然舒展,而心情激动时则紧密险峻、剑拔弩张《旧题》二十余字。米芾只蘸墨三次,使字中的线条枯渴而出现飞白,如飞瀑泻千里轻松的线条、舒展的结构,字距舒朗,有种幽幽道来的端庄淡雅,面对着应接不暇的好风光,心情依然便作:“快霁一天清气,健帆千里碧风。满船书画同明,十日隋花窈窕中,”回首自己宦海起起落落,又对即将到来的升迁满是期待,米元章踌躇满志,一时振奋昂扬,挥笔《再题》:“碧榆绿柳旧游中,华发苍颜未退翁。天使残年司笔研,圣知小学是家风。长安又到人徒老,吾道何时定复东。题柱扁舟真老矣,竟无事业奏肤公。”

《虹县诗卷》一气呵成,既有平缓雅意的《旧题》又有沉郁激昂的《再题》米芾创作时情绪跌宕起伏,致使此帖风格剧变,这在其他书者的作品中很难看到,然而,这样兴之所至的随性而作正是米芾所特有的“真趣”理念。纵使是在同一作品当中,前后变化明显、风格跨度巨大,这恰好又形成了在章法形式上丰富的对比,率性而写、自然挥洒就是米芾过人之处。

作品分析:《多景楼诗》

微信图片_20190107164640

微信图片_20190107164702微信图片_20190107164712微信图片_20190107164714微信图片_20190107164717微信图片_20190107164721微信图片_20190107164723微信图片_20190107164725微信图片_20190107164727微信图片_20190107164730微信图片_20190107164732米芾《多景楼诗帖》局部

《多景楼诗》同《虹县诗)一样是米芾步入晚年,书风格成熟时期的佳作,也是激昂雄伟、转意迭出的诗作。宋代赵秉文对《多景楼》赞不绝口:“此册最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卧润整,截然如快剑之斩蛟龙,奋然如龙蛇之起陆,矫然如雕男之盘空,乌获之扛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壮也,养由基之贯七札,不足以比其沉着痛快也。”此卷结体道劲,而中许多字出现了“燥锋”、“散锋”的现象,即在书写时毛笔的锋颖散开而呈现丝线痕迹,类似“飞白”。曾有人质疑是米芾书写时用的毛笔有问题,但是像他这样一个追求完美又好洁癖的艺术家对书法工具是非常讲究的,问题怎么会出在他的毛笔上呢?而在《虹县诗卷)中同样有类似的枯笔,视觉效果完全不同,那种枯笔是量尽所致,那么《多景楼》里这一特殊现象是如而来?米芾在《海岳名言》中云:“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今见其本,乃如奈重儿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他两次提到要避免字中出现似“蒸饼”的起笔或收笔,过分地藏锋和逆回既无筋骨又不自然,要做到“锋势备全”,即将起承转合的笔势融入线条中,使线条看起来流畅舒展,不刻意做作,不仅字体生。动,豪迈不羁,更让整体节奏分明,视量效果强烈。所以,在(多景楼》中的“散锋”是他在行笔过程中提按顿挫所“刷”出来的绝无仅有的“米氏绝妙书”。

另外,该作品中的字势冲破传统结构中平衡对称原则的束缚,字的左部向左下倾倒,右部则向右上提高。米芾十分注重书法体势,他在(吾友帖》中说:“若得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侧之势。”奇尚异的米芾认为稍倾料之势的字更为生有趣,从而产生字形的小参差的变化,以献侧取势的反常合道的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以正为美的书法市美体势,成为了米芾书法所特有的别致的趣味。

苏轼说:“米书超逸入神,风格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明王铎认为:“米芾书本装、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基拟,于为焚香寝卧其下。”元赵孟類说:“米老书,如游龙跃渊,骏马得御,矫然拔秀,诚不可攀也。”米芾书法具有飘逸洒脱的姿态和天然率意的真趣,九百年来被赞誉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