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1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开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5.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26.深思熟虑。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8.错落有致。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9.笔情墨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10.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怀素(725-785),唐代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圣母帖》是唐代狂草僧人怀素为东陵圣母所写。

【释文】圣母心俞至言世疾冰释,遂奉上清之教,旋登列圣之位。仙阶崇者灵感远,丰功迈者神应速。乃有真人刘君,拥节乘麟,降于庭内。刘君名纲,贵真也。以圣母道应宝录,才合上仙,授之秘符,饵以珍药,遂神仪爽变,肤骼纤妍,脱异俗流,鄙远尘爱。杜氏初怒,责我妇礼,圣母?然,不经听虑。久之生讼,至于幽圄,拘同里,倏忽霓裳仙驾降空,卿云临户,顾召二女,践虚同升。旭日初照,耸身直上,旌幢彩焕,辉耀莫伦,异乐殊香,没空方息康帝以为中兴之瑞,诏於其所置仙宫观,庆殊祥也。因号曰东陵。圣母家于广陵,仙于东土,日东陵焉。二女从升,曰圣母焉。邃宇既崇,真仪丽设。远近归赴,倾币江淮,水旱札瘥,无不祷请,神贶昭答,人用太康。奸盗之徒,或未引人咎,则有鸟禽翔其庐上,灵徵既降,罪必斯获。闾井之间,无隐慝焉。自晋暨随,年将三百,都鄙精奉,车徒奔属。及炀帝东迁,运终多忌,苛禁道侣,元元九圣丕承,慕扬至道,真宫秘府,罔不择建。况灵纵可讯,道化在人。虽芜翳荒颓,而奠祷云集,栋宇未复,耆艾衔悲。谁其兴之?粤因硕德。从叔父淮南节度观察使礼部尚书、监军使太原郭公,道冠方隅,勋崇南服,淮沂既蒸,识作而不朽,存乎颂声。贞元九年岁在癸酉五月。

王宠(1494—1533),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长洲(今苏州吴县)人。他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书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绪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享年仅四十岁。为唐寅姻亲,其子娶唐女,亦与文徵明交善。

他一生用心诗文书画,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远,于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并称“吴中三家”。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他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草、行法《十七帖》、《圣教序》等而形神兼备。在书法史上学王右军杰出者米芾、赵孟頫之外就数他和王铎,而且各有所长;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就气韵言,王宠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圆融,更进一步。

作品有楷书《辛巳书事诗册》,草书《李白古风诗卷》、《石湖八绝句卷》等。1 2 3 4 5 6 7

“势”在中国古典书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从最为单纯的一点一划,到每个字的字形结构以及相生相发的势脉关联,或者某种书体的风神意象,某个书家的风貌特征等等无不可以用“势”这一概念来描述。“书势”还是一个远较书法、书艺或者书道更为初始的概念。如此重要的概念,应有专文讨论,故不揣窳陋,略为申说。

11

形势

在古典书论中,卫恒的《四体书势》是较早的信而有微的篇章之一。其叙《草势》谓出于崔瑗,叙《篆势》谓出于蔡邕,,而《古文》与《隶势》则出于卫恒自述,其述《古文字势》曰:古无别名,谓之字势。可见卫恒时代论书以势而无别名,以势论书至迟在蔡邕所处的汉末经已出现。

蔡邕另一篇重要书论,即宋陈思《书苑菁华》所载的《九势》。这一篇专门以势论书的典型之作,全篇计十三句,竟然九处用到“势”字,首句便开宗明义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里“形势”一词便是总括,他包含了书法艺术一切可感的丰富而生动的形态,既有“立天定人”即自然万有予创作者灵性的启迪,也有“由人复天”即书法赏析者从书法形象中领会到的生命的暗示。

2“形”与“势”合言总括书法艺术的形象,相对而言,“形”偏于静态的、表象的、结果的;而“势”偏于动态的、内在的、因缘的。形乃指凝固于一切书写材料之上的书写痕迹。而势强调的是潜蕴于书写痕迹背后的那些阳舒阴惨、花笑鸟唱的生命意向。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环环相生的过程以及书法形象从虚空中得以创生的动力因由。“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钟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便是以形势论书。

2

3体势

由上述卫恒《四体书势》可知,笔势、草势、隶势、古文字势之类,是用势指代相应的书体的,这是一层意思。《九势》中说:“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差错。”体势尚有另一层意思,那便是字形大势,如向与背,偃与仰,欹与正,纵与横。进而有“主笔主势”之说,是指决定字形大势的那些关键性的笔划。至若“结势”一词,书论中之“势和体均”、“异体同势”等语,都是讲字形结构的。

43

骨势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云:“王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王僧虔《论书》云:“郗超草书亚于二王,趣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羊欣之文乃王僧虔奉劝所进,二人论书,言语一辙,可知“骨势”亦即“骨力”,亦即袁昂《古今书评》所言:“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个“骨气”。“骨势”、“骨力”、“骨气”与“媚趣”之类相对言,均指书法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力量。

4

势脉

蔡邕《九势》中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膚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又云:“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处相映带。”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震动,令筋脉相连。”这里的“势来势去”或“形势映带”或“筋脉相连”讲的都是书法形式要素间内在的、自然而然的、无懈可击的、不可止遏的关联。称“势脉”。势脉、筋脉、气脉,最要如行云流水贯通无碍。一任自然,就是任势,得自然之势即谓之“得势”;稍涉牵强便称“失势”。

欧阳询《传授诀》所说“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癡”即是此意,古人称字形为“官令”,后人称“承接”,管领承接之间,环环相生,便成势脉。

5

笔势

从蔡邕《九势》经卫夫人《笔阵图》再到张怀瓘《玉堂禁经》,几乎把各种书之样态都用势描述过了。从意象上论有“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戈钩如百钧弩发……”;笔的速度变化论,则有“疾势、涉势”之说;点划形态的变化上论,则有“烈火异势、勒法异势、策变异势、啄展异势、三书异势、乙脚异势、倚戈异势”等等,不一而足。前已言之,笔势不尽指留在书写材料上的痕迹、形态及其提供给提供给观者可能的想象的暗示,笔势的概念还在于探究那些丰富多样的笔划形态得以实现的动力因由,即笔与纸相触发的状态,笔的运动进而推究笔的驱动者——手是如何运动的,这便要涉及以下两个概念了。

6

5六取势与换势

“取势”就是不同的点划趋向如何调整而落笔的,所谓“观古人书尤须察其落笔处”。笔有顺入、逆入、侧笔取妍等等,即:不同的取势,点划以及点划在空间中连续发展,处相承续,不断变换,笔在纸上的状态也必须相应调整,这就是“换势”。“换势”首要明确一些关键之点,这些点在古典书论中被称为“节点”或“关钮”,所谓“节节换势”即是指此。“节点”有隐有显,显处人人易晓,隐处则非善思善悟不易明确。如能洞彻这些关节,便如庖丁解牛,神遇迹化,游刃恢恢,中音中节。合于桑林之舞,其书便当有节奏。如果昧于关钮,囫囵直下必然仓皇失势。在这里我们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比如一段“S”形线条,中段虽然很平直,但有一个点,在数学中称之为“拐点”,他是连接顺时针(正旋)与逆时针(反旋)两端弧线的关键点,在数理中,曲线是质点运动的轨迹,“拐点”便是基于事物的真实,从更本质和更抽象的层面上对于运动的体之所指。用这样的眼光去审视古典大师的墨迹,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在古典大师的作品中,其“拐点”处必调整换势,而今人书迹常于此处轻滑写过,失其“势”矣。

7

6七势能

势能是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物体或粒子在不同的空间位置所具有的不同能量。古代书论中虽然没有势能这一概念,但以势论书已隐含其意了。势能又称位能,比如同一个物体处在高处就比处在低处具备更大的能量。势能和动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用力把一块石头举高,是动能转化为势能,即石头的势能增加了。水从高处落下,驱动了发电机的旋转,是势能转化为动能,再转化为电能。势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所处高度的乘积,而动能等于冲量和作用时间的乘积。回到我们的书法上,则笔从高空落下较笔黏贴于纸上具有更大的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对纸产生更大的冲量。同样的高度,同样的能量,如果落纸时期望产生更大的冲量,则要求触纸的一瞬间要短,因此笔就不要瘫软委顿在纸上,在落纸的一刹那要有所控制,刘熙载说“起笔欲斗峻”,“力实纸空,透纸而能离纸”,便是此意。古代书论中又有“摇掷其笔”、“凌空取势”、“破空弑纸”、“老笔盘空”等说,目的都是赢的更大的势能和冲量。

笔法无外两端,一源于篆,一源于隶,刘熙载所谓“篆取隶合气长,隶取势险绝短,盖运笔与奋笔之辩也”。从笔的动力形态而言,运笔力合气长,偏于水平运动;奋笔势险绝短,偏于垂直运动。故古人又有“含忍之力与奋迅之力”之辩。起止之迹用点法、隶法,奋笔奋迅最为空灵有势,神情流转;画之势则用画法、篆法,运笔含忍,力合气长,坚实浑厚。功用不同,运动不同,能量也不同,惟需神而明之,便而化之。

8

结语

以上,从几个主要的方面对书法中的“势”进行了一番粗略的阐述。书迹形态、笔姿笔势、手的运动三者因果相生,互为表里,和谐一体,而贯彻三端者,一言以蔽之,“势”而已矣。

在与情态的、凝固的形的相对中,势是跃动的,是生机、是生命。书家们观蛇斗,观剑阵、观夏云奇峰、听大江朝涌,自然造化,一切可喜可愕的情状态势都可能转为胸中书意而幻化成笔底烟云。

势是打通书法自身狭小的畛域而同于自然妙有的契机。势也是生命情态间的顾盼关联,神情流转。势是力量,又是能量。赖此,书法艺术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永不枯萎。书法的成败在于得其势,或失其势。故,势之于书,谓大且深矣。岂可忽乎哉?

1启功疏离齐白石的事我是从2010年《中国书画报》(第65期)1版上看到的。申志辉先生的《治学者诫》一文中写道:“对于知识学问的敬重,应 该超过对于名师的膜拜……启功早年拜齐白石为师是磕过头的,但是为什么没有追随齐呢?

原来,有一次齐白石对启功讲:‘金冬心词写得好,因他是博学鸿词 啊!’启功从此疏离了他。”由于二人都是当代名人,很多关于齐白石启功的重要著作里都没有涉及此一件事。文章的主题是“治学者诫”,言下之意讲白石治学不 严,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启功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也有些迂腐。你既然爱师,为什么不帮助老师搞清金冬心的词并不擅长与“博学鸿词”这个概念呢? 而采取“疏离”老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国家的师生关系从来就提倡教学相长。作为老师就得百分之百地掌握一切知识吗?犯不得半点知识错误吗?再有学问的 人,包括启功自己在内也不可能把天下的知识全部搞清楚,我认为启老的做法不可取,他老本身是一个诲人不倦的人,怎么就为了齐师在这个问题上面的少知而采取 不诲人了呢?既爱真理,那么你教老师弄清楚这个问题也即是你真正地爱真理。

但反观白石老人就不是启功的做法。齐白石在北京艺专授课,一次一位叫谢时尼的学 生画了一幅《梅鸡图》,他很欣赏,“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鸡太有味了,你看这尾巴。借给我回去临一张吧!”谢时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位当代蜚 声画坛的艺术大师,居然要借他的学生一位二十来岁的青年人的习作去临摹,这太不可思议了。(《齐白石传》林浩基著·学苑出版社·2005年11月378 面)齐白石就是这样一位不耻下问的老学生,他说:“我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功力不浅,他们当然也是我的老师。”(《齐白石传》379面)启功先生何不当回白 石的老师呢?我想白石是会欢迎的。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今天我们带来十分罕见的金农手札欣赏,非常有文书味道。

1 2

金农工书法,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3 5 4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汉人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

6 9 8 7再介绍下金农,1687-1764,是清朝画坛扬州八怪之一。他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浙江仁和或钱塘(今杭州)人,久居扬州。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

10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令人爱不释手。非常的耐人寻味。

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碑题”大唐三藏圣教序”, 碑文三十行,满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行书。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序及答敕,太子李治作记,怀仁集王羲之书,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螭首方座,通高三百五十厘米,宽一百零八厘米,厚二十八厘米。唐咸亨三年(672)刻。碑身于金代末年时斜向断裂,个别字有缺损。

此碑原立于长安弘福寺,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李世民及太子李治为三藏法师玄奘所译佛经撰写的序和记,即《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文中除大力推崇佛法外,还对玄奘法师赴西域取经和居长安译经的功绩大加赞扬。

1怀仁,唐代书法家。僧人。住长安(今陕西西安)弘福寺。曾集摹王羲之行书字迹成《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刻中此为独创。北宋周越《古今法书苑》载:“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委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圣教序》怀仁所集右军书,位置天然,草法秩理,可谓异才。”

圣教序在书法史上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很多大家临习的范本,那么今天的我们该怎么去临摹它呢??其实和书谱的临习是一样的,今天我们就分析一下。

一、整页的分析。

2因为圣教是集字,在章法有些问题,但是怀仁在集字的时候也是把提按考虑到了的。那么我们在临的时候提和按也是有体现出来的。

二、单字分析。

3当然这个只是做了一部分的分析,剩下的自己试一下。

三、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4这个只是很简单的,在圣教中还有很多字他的牵丝连带是在空中完成的,这个就需要我们自己多分析了。

1据调查,当代中国94%国人曾有过“提笔忘字”。汉字已成为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而据《环球时报》了解:在日本,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中国书法爱好者占比与日本相距甚远!当代很多中国人都在质疑:现在学书法有什么意义?且不说民族大义这样的空话,下面这些意义足够实际了。

学书法,

让我们更具气质和涵养!

以书会友,

可以结识更多优秀朋友!

学书法,

让男人更风雅更有男人味!

练书法,

让女人更具风情更美丽动人!

学书法,

让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更有自信!

沉入书法,

让我忘记烦恼,心情更加美好!

书法很高尚,

让我们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学好书法,

让可以让我们更加富裕!

练习书法,

让我走出孤寂、赋予我灵动生活!

业余学书法,

可以作娱乐消遣,排忧解难!

年迈学书法,

让老人不再孤单、老有所依!

学习书法,

让老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小孩学书法,

有助开发右脑,变得更聪明!

写好书法,

让孩子学习成绩更优异!

因为书法,

让我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更优秀!

书法那么美好,如此滋养人心,

弘扬书法,振兴国粹!

许多人熟悉齐白石是从他的绘画开始的,但齐老自己却说:他的印比画更好!这是为什么呢?

客观地说,如果齐白石只是一位单纯的绘画者,他不可能,也没有理由成为大师齐白石。可以说齐白石的篆刻是齐白石绘画的基石,没有齐白石篆刻的成就,齐白石的绘画就没有艺术的支撑点。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齐白石27岁开始学画,但齐白石最早制印的年龄更早。在27岁以前,齐白石就已经开始对篆刻的研习与创作了。这一观点,我从在北京画院美术馆的白石印展中的白石早年制印专柜中不难找到答案。齐白石早年是木匠,其腕力大,手头准,分寸感极强,这为后来的齐氏印风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齐白石的印风是与其书风一脉相承,互相发展的。

再次,齐白石的印才是透视白石艺术构思、创作、成就最理想的窗口。我们看白石老人的印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许多重复单调的文字,在白石老人看来,恰恰是其标新立异的良机。

1994年,我曾拜访启功先生,启先生对我说:白石老人刻印很有趣儿。他把石头抵在桌子边上,拿起石头近看看,远看看,先刻横,再刻竖,最后将笔画的连接处用刀尖收拾收拾就得了……启先生说得简单,但我却认为,白石老人制印构思时间一定不短,他是运筹帷幄,下刀如风。

1看齐白石的印,不难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做印法。齐老的篆书取法高古,在制印中,白石老人充分发挥了书法的长处,直接了当,沉着痛快。

二、布白以书法虚实为印法黑白。在这一点上,最微妙,也最难体会。但这也是理解篆刻之美的关键。三、特别是红白以外那些“看不到”的地方,但能量巨大。以“寂寞之道”(白文),白石(朱文)印为例,即可体会到不刻之刻的妙用。

2四、红白反差巨大,这给他的绘画构图平添了极大的,非金石家所不能为的金石味。而这种味道不是调出来的,而是本能天然地从白石的内心迸发出来的。

五、刀法简单,构图精妙,不加思索,巧与拙相得益彰。白石印的线条,一面光洁,一面粗糙,好像是侧锋用笔一样,全以真刀出刀。

3六、在字与字,字与边的处理上大胆而别具匠心,借边、损边、去边、细边、粗边,方寸之地,充满智慧。

七、一般不用质地特别细密的印材,大部分以青田为主,寿山为辅。青田石最大的特点是石脆而受刀,其刀刻效果与白石书法感觉最相称,所以我们看白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国湘潭人也”,“草木未必无情”等等都是以青田老料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