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把书法搞到高层次,必须熟悉政治、历史、哲学、古文学、绘画、音乐、戏曲、舞蹈等等等书法之外的知识,没有其它艺术作为基础,补充营养,书法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尤其古文学,写个诗,填个词了。知道的越多、越精,你的书法就越有味道,这是书法弄到高端所必须的。那么,古文学都有哪些经典呢?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

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

“乐府双壁”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学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4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

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

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5元明清文学

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

其余三家郑马白,还有《西厢》留美名。

明清戏剧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长篇都是章回体,“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

尚有短篇拟话本,编订“三言”冯梦龙。

方苞开创姚鼐继,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

第二十讲:虽、愚、不、惑1 2

虽:“虽”的繁体字,是在右边加了一个“隹”,字的体态,呈左小右大型。注意书写左边时,毛笔要放松,保持轻盈感。右边的笔顺,先写四横,最后写穿插的“竖划”。3 4

愚:“愚”字在之前的解析里出现过,此处的“愚”显得更加愚了一些,不如之前的灵动,主要是这里的“心字底”更小了,距离上方的“禺”也更近了,且更为厚重一些了。书写时,要有一种聪明人写愚字的感觉。5 6

不:“不”字,这是《圣教》里的第一次出现,写的极为平正。第一笔将“横撇”连写,书写时要饱满有力。决定这个字体势变化的,是“竖划”的位置和形态。写竖划时,一定要对比在“横划”的什么位置,书写过程中,要考虑竖的形态特征,此处的竖,略略带有右括号“)”方向的拱形。7 8

惑:“惑”字的笔顺很关键,这是一个借鉴草书的笔顺(如图所示)。这个字的主笔在于“戈钩”,书写时,要找到“一波三折”的弧度。另外,要考虑左侧“糸”和“戈钩”的距离。这个字的连贯性很强,要保持气脉的畅通。

王献之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等的可爱人物,如果说王羲之以“骨鲠”而著称,王献之则以“孤高”而闻世。有一天,王献之随兄 长们去看望谢安,王徽之、王操之议论世事,滔滔不绝。不知道是他厌恶这种不着边际的清谈,还是什么原因,他竟一言不发。一次,王献之路经湖州,游一名园, 其时湖州当地的一批名士正在宴集。王献之却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有人就当面指责他“非礼非道”,还贬损他是北方伧奴。王献之轻蔑地连眼珠也没有翻转过去, 走了。由于他在书法上的盛名,当时请他题字写字的人很多。有一次谢安也找上门了,让他为太极殿题榜,以百世流芳。谁也没有想到,他也不给面子推辞了。这样 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风范,可以衔远山,吞长江,送夕阳,迎素月,直与洞庭同其广,日月同其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陆维钊临《圣教序》(选页)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署草劭翁,书斋名庄徽室,亦称圆赏楼,平湖新仓镇人。我国现代教育家,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民国14年(1925),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曾任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助教。其后,在杭州女中、秀州中学、松江女中、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任教。1960年,自杭州大学中文系调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开设诗词题跋课。1963年,任国画系书法篆刻科主任。曾任政协浙江省三、四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其书法真、行、草、隶、篆,各体皆精。晚年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新体——现代“螺扁”,人称陆维钊字体。陆维钊的山水画格高意远,以书法入画,配以诗词题款,以诗、书、画并著于世。他独创的“陆维钊体”,在书法界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陆氏为镇上书香门第。1920年陆维钊负笈南京高等师范,5年后应聘在北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助教,为王国维的助手。他在艺术上有两件事值得一记:一是独创“蜾扁”书法,非篆非隶、在书坛独树一帜;二是1960年调浙江美术学院后,首创书法篆刻科,填补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空白。

自然状态下的应变手法或者说偶然痕迹,往往在一幅作品中是最为微妙和细节之处,而往往在这样微妙之处使我们窥到了书写者的书写心境与灵机,精彩瞬间毕现。妙 不可言。书之难得处往往在这无意之处的妙绝与真实。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艺术,便是在这点画即成之际。不仅赋予了能视的美感与力量,更多的是赋予了生命的 神情与言语。而从这些赋有生命力的线条语言的细微处,往往是我们得以揣摩书写者书写状态与心态的切入点。就是在这偶然的细微妙处成就了经典与生命力。怎么 读帖才能更好领会作品的妙处妙境呢?

12一竖一横总有其升缩收之法,险绝之处,全赖依势生形相化解。

3因势生形。离散流白之美,或虚空或无奈。情字承上字末笔之势,形放而散。而末笔余势,调控“与”字位置形态,紧靠轴线右端(别起他势),与“风”内部呈遥遥参叉之状以平“请”字。故字之险峻不赖上下左右间之顾盼相平,必失其美。

45偶尔一放亦需赖笔势字形,方不失潇洒倜傥之姿。法帖折皱之处所生之笔不可不查。右军法书,流传皆后世摹本,想必褶皱所使之笔亦多,临摹时不可不明不可不辨。尤其摹本接笔搭笔之处,定需详辩推敲。今人多不察摹迹之真伪一概取用,以为门径。实则多谬,离古人真迹远甚。

6末笔势如悬崖勒马,得势,失势瞬间既现。收笔笔难可见一斑。

7笔势不同,微妙处毕现无疑。笔势或从提按使腕出。此一疑也。

8平整之中偶取斜实,实如菡萏伸腰般妙不可言!

109纯粹的自然状态下的书写,确颇见天真烂漫之趣。使腕自由如此。

11直有力鼎千斤之势。

1魏碑《元绪墓志铭》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元绪墓志》刻于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8年)。保存非常完好,字迹清晰,少有斑驳漫漶。是元氏墓志中很具代表性的一方墓志。

北朝墓志,遗存很多。其最大的特点是“一志一格,一石一品”。往往人们在学习魏碑时,将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所谓“经典”碑版之中。所谓的“经典”其实也是人为的,关注的人越多,其经典的程度就越大。有些碑帖开始并不引人注意,一旦有一位权威人士对它褒扬之后,它便成了“经典”。千百年来,历代书家、论家对帖学的研究,或可以说,中国的书法史主要的是“帖学史”。清代学者对碑学的研究实际是两个领域,一个是汉碑,一个是魏碑。在书法的实践中,清代书家对汉碑继承与弘扬的成就,要远大于对魏碑的成就。从涌现的书家数量和传世的作品质量上,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加之,近代墓志的大量出土,有待于我们作更深入的研究。鉴此,我们可以说,魏碑领域,仍是一个待开发的领域。

在魏碑领域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石刻是属于非常经典的,但是,它们并未被列入经典之榜。《元绪墓志》就应该是属经典中的一品。

1弘一 《楷书五言联》

1、楷书当以沉静为本,即用笔精到细腻,锋势备全,笔形到位,结字熨帖,有雍容自如之态,迹如前人所谓点画如刻入缣素,结构似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故初学楷法,当缓笔以定其形势,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笔势,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头,而是一种沉着的节奏–举止匆遽,易伤浅薄;

2、写楷书时发笔逆入时速度要快,如惊蛇之入草;逆入作点后调锋时宜慢一些,所谓”迟回不进,以成藏头护尾之势”;

3、笔与笔交换过渡时要快,所谓”过贵乎疾”;钩法要快,蹲锋得势而出,所谓” 峻快以如锥”,快则力聚锋尖;

4、捺法宜抑扬顿挫,一波而三折,所谓”不徐不疾,欲卷复驻,得意徐乃出之”;

5、短撇要快,锐而且速,如鸟之啄物,所谓”仓皇而疾掩”;

6、挑法宜迟,仰笔锋,轻抬而进,所谓”贵乎迟留”;

7、长撇宜悠扬,贵险而劲,意欲婉转流畅,笔力送到而势有余韵;

8、悬针宜徐,徐则意足而态有余妍;

9、垂露宜疾,疾则力劲而笔能复逆;

10、点贵乎重,其势如高峰之坠石。

11、至于长画中间之走笔当视其情况而定,或逆势涩进,而中截略细。毫内墨饱时用笔可略快,毫中墨少时用笔可略慢;

12、就虚实而言,按处皆实,提处皆虚,点画是实,就曲直而言,楷法妙在曲势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状,有轻重徐疾,有疏密虚实,有曲直向背。久而久之,一一运用纯熟,用笔就会灵动起来,而墨色亦会在灵动的笔法中产生浓淡枯润的变化。

13、在书写楷书时最忌写一个字去蘸一次墨,这样永远不会有枯笔,有飞白,有干渴之笔。最理想的楷书用笔是画之当中浓,两边枯,不光而毛,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即在笔酣墨饱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中锋、笔力和笔势拉出来的枯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一幅楷书墨色有变化,就会大大增强它的灵动性,

14、总之书写楷书没有绝对的快慢,就风格而言,有快节奏的楷书,所谓”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时肘下生风,有沉着痛快之状。不论迟速,肥瘦,都贵于控制在”度”的范围之内,过疾则笔即直过而意思浅薄,过迟则骨肉凝滞而笔力孱弱,太重则肥而露肉,太轻则瘦而露骨。

15、故作楷之法如闲庭之信步,有优游自得之状,缓以会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劲,迟以取妍,能速而不速,谓之”赏会”,能速而速,谓之”入神”,赏会则含蓄蕴藉,入神则意外之笔流溢于纸上,此楷法用笔韵律之大略也。

1高二适(1903—1977),初名锡璜,后易为“二适”,中年曾署瘖盦,晚年署舒凫。又号舒父、麻铁道人、秦老诗人等。原籍东台(今属姜堰),自幼读书勤奋,十六岁考入扬州师范学校,文笔过人,乡里称道。后拜识戈公振、韩国钧、章士钊诸先生为师。十八岁任立达国民学校教员,二十一岁时为校长。三十三岁应陈树人之邀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办事员,科员、立法院秘书。1949年后,历任南京工专上海分校、华东专科交通学校教员、华东水利学院图书馆职员。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先看看高二适先生的书法2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