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也一样,悟性不够,往往进步就慢,悟性有时是需要有书内功夫和书外功夫多方面的综合修养来获得的,修养够了,就能很轻松地看到错综复杂万千笔画之间藏着的“小”来。今天就来跟大家谈一谈用笔方面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吧!
1、忌专用中锋或专用侧锋;宜中锋侧锋并用,须特别留意的是,意在笔前,走笔方向明确,腕宜圆,笔宜方,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
2、忌由快速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均等;宜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忌按笔过重,提笔发飘;宜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按着笔时也轻提。
4、忌用笔失控,送笔不及,力量不到;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还要结实,既有铁划银钩的粗笔,又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5、忌单字中做“眼”,一字中不能多处主笔,互争则败;宜讲究穿插避让,以自然的书写感把笔控锋。
6、忌书眼过多,随处是眼等于无眼;但也要考虑,中间一行是作品的重点。一幅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此亦名“书眼”,大小字变化相间,轻重字参差错落,才能“放逸生奇”。
7、忌一字一蘸墨,笔均墨匀;重新起笔宜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特别要交代清楚。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无墨时也能看出字中有笔,最忌团状的模糊一片,使用涨墨犹须小心,不能一片狼籍,全无书卷气。
8、忌笔速过快,也忌笔速过慢;快则失势,慢则僵板,宜墨干时速度略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
9、忌呆板或油滑;行草要有楷意,间架稳固,楷书要用行法写,生动不滞。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都要交代清楚,点画与牵丝严格分开,不使笔势有背自然。


在十二年正月初吉期间的丁亥日,虢季子白制作了宝盘。显赫的子白,在军事行动中勇武有为,经营着天下四方。进击征伐玁狁,到达洛水之北。斩了五百个敌人的首级,抓获俘虏五十人,成为全军的先驱。威武的子白,割下敌人左耳献给了王,王非常赞赏子白的威仪。王来到成周太庙的宣榭,大宴群臣。王说:“白父,你的功劳显赫,无比荣耀。”王赐给子白配有四马的战车,以此来辅佐君王。赐给朱红色的弓箭,颜色非常鲜明。赐给大钺,用来征伐蛮夷。(子白作器以使)子子孙孙万年永远地使用。 虢季子白盘盘底铭文其语句以四字为主,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行文与《诗》全似,是一篇铸在青铜器上的诗。其书法颇具新意,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此篇铭文中“薄伐狁”、“折首”、”执讯”及”是以先行”等句,可与《诗》之《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篇所记史实相互征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1954年8月25日,我国发行一套《伟大的祖国(第五组)古代文物》特种邮票,其中第3枚为“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单独性。线条讲究清丽流畅的感觉,而字形却注重疏密避让的追求,有些钱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造型的精练与细密,也使大家惊讶于西周金文中这样清丽秀逸的格调。细观文字,其线条却是极富变化。部分字的字口稍有漫漶渗蚀,使笔画产生了类似刻画的情趣。该盘的结字亦有奇趣,如“庙”等字,或欹侧,或谲诡,其中的变化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该铭文的另一主要特点体现在分行布白上,字距、行距空阔,显得特别从容不迫,优游闲适。

书法是“研”出来的,“研”即研究、研习,勤于笔耕、善于钻研、勇于探索。我认为“研”主要是对笔法、结字、章法的研习探究。古人在“研”上花费了近乎一生的追求,历代书家对笔法、结字、章法的书论即为佐证。唐大宗论执笔法有云:“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这是讲笔法中执笔和中锋用笔的方法。“五指齐力而肘腕助之,指之执管宜浅,易于转运,若置笔当指节弯处,则碍运动。”(蒋和书法正宗)。这是讲笔法中用指、肘、腕运转的问题。王羲之笔势论有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他强调笔势在笔法中的重要性。“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如写得太相似,横平竖直,结构安排方正均匀,不能算作书法,谈不上有艺术性,只能作为日常实用罢了。”这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势图后》所阐述的汉字的结字布白的问题。《蒋骥续书法论》对章法是这样论述的:“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处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之妙也……”历代书家在自己的书论中都有笔法、结字、章法等方面的阐述,用现在的话讲,都是属于讲解书写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是一种书写的方法、书写的状态在作者作书时的充分展现。我们通过广泛地理论学习来指导实践,“研”的问题大凡可以解决。难怪古人有称艺事为“雕虫小技”,是自谦?是自卑?在此不作论述。
书法是“悟”出来的。“悟”即:感悟、顿悟,是通过长期临池学习中瞬间产生的灵感、惑释,令人茅塞顿开。“悟”因人而异,聪慧者,一点即通。愚钝者,须后天补勤。然而,没有前面的“研”,后面就谈不上有“悟”。没有“研”的“悟”是形而上学,是空中楼阁,是虚无缥缈的。当代英国著名美学家赫伯特.里德在《艺术的真谛》中论美感时这样说:“人对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形状、外表与块体作出反应:一定事物的形状、外表与块体中合乎比例的排列会引起人的快感。”这种起于愉悦关系的快感就是美感。我们在欣赏历代经典法帖时也有同样的感受。遒丽的线质,变幻莫测的结字造型,丰富的韵律线条所构成的黑白块面对比,跌宕起伏的章法所呈现出的文人意境,无不使人心追手摹,这就是美感。无怪乎梁武帝评大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我们通过书法联想到自然事物。同样地在创造活动中,我们也可以从自然现象联想到书法,得到创作的启发,唤起艺术的灵感。这样的例子颇多。张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氏舞剑器,得其神。”(《新唐书.张旭传》)“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进。”(文同《论草书》)怀素自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折之路,一一自然。”(陆羽《唐僧怀素传》)这些都是先辈们运用大自然的美来对书法美的一种“物赋于我”的启迪。由此可见,艺术创造的两个主要源泉:一是,“有动于心”;一是,“观于物”。唐代张璪论绘画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此意。所以文字虽是人类创造,然而塑造文字形象的美,也还须观察大自然。可我们还得注意,漠然的态度去观察大自然,并不能引动我们创造的欲望,大自然的山川崖谷必须惹动了,掺进了我们的感情,才可以成为灵感的源泉。然而,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悟到了多少?我想还只能是从古人这些书论中获取到点滴信息罢了。因此,我要感叹:“走进经典,感受自然。”灵感随处可显,只要你去看了去想了。
书法是“养”出来的,“养”即修养、涵养,“养气、养心”是也,对常人来说是对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学书者来说要学习书学理论、文学、哲学等诸学科。只有提高修养,才能陶冶性情、塑造人格、提升艺境。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试问:先辈大师们哪位不是饱学之士?项穆《书法雅言.神化》有云:“未书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勿忘勿助,由勉入安,斯于书也,无间然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任意挥洒,淋漓处,灵心焕发,下笔作诗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故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项以养气为因,周以养气为果,作书与养气是相互影响的。把习字与心身修养联系起来,是儒家思想的书论家所强调的。
另外,书法艺术是“心之所发”,体现作者的人格魅力,所以创作活动即为一种道德行为,完美的作品必须建立在完美的心理基础上。项穆《书法雅言.心相》有云:“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今曰:‘人正则书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云“思无邪”,《礼》曰:“毋不敬”。他借用《大学》、《中庸》的词汇从伦理的角度阐明他的书法理论:书法的基本问题在培养一个“思无邪”、“毋不敬”、“正心诚意”的精神状态。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创作的书法作品必定是美的。文艺出版社《艺概》第十一章有关艺术家的修养: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即:人生阅历的积累或总和。二要有进步的世界观。即:正确的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和评价生活的判断力,也就是对世界的根本的看法。三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强大的文学修养,加强对姊妹艺术和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广泛的生活知识。四要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即重现专业的基本训练,努力学习艺术技巧,掌握艺术的规律。《艺概》从生活、世界观、知识和技巧四方面来强调艺术家的修养。作为新时代的书法人,这些也都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当代书法“技术的革命”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技术上的问题只能达到“研”的阶段,是书法创作的最基础的问题,要想在书艺上达到高深的境界,必须要通过“研、悟、养”,三者不分先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研”是基础,是积淀,是“技术含量”上的“书写状态”。“悟”是灵感,是惑释,是“物赋于我”的“启迪状态”。“养”是修养,是心境,是“正心诚意”的“精神状态”。只有“三态”合一,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才会有高度、有境界,更趋于完美。

第一步:察。“察”就是观察,即读帖的一个过程。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看笔画的形态。对每个笔画的长短、粗细、形状、方向等都要仔细看清楚;二看笔画之间、偏旁之间的组合、搭配、比例等情况,即把握字形结构。三看笔画、部件在字格中的具体摆放位置。“察”的这一步功夫切不可轻视,也不要走马观花的“看”,要做到对字形成竹在胸。观察得越仔细就越有利于临帖。
第二步:写。“写”就是把观察得到的胸中之形再现在纸上。“写”的目标是:争取凭记忆将范字“复制”出来。写时以“像”为最基本的要求。书写要一气呵成,笔画不可重填。思想要高度集中,树立位置意识,切不可毫无章法胡乱写一通。初学者,对笔画少、形体简单的字,争取不看范字写下来;对笔画多,字形复杂的字,可以边看边写,但熟练以后,争取凭记忆将字一次性写出来。
第三步:比。比就是对比、比较。临写完一个字之后,不要急于写第二个,而应该将此字与字帖上的范字进行对比,比较两个字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神态上的异同,找到自己临写的字与范字之间的差距与不足,从而发现自己临帖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为临写下一个字做准备,又在比较中提高了自己的眼力。
第四步:改。拿自己的字与范字比较之后,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再以范字为标准,临写第二遍,改正第一次临写时出现的缺点,这就是“改”。这一步须注意的是:正确的地方要继续保持,不足的地方要设法改进,不能顾此失彼。
经过以上四步之后,你才将范字临写了两遍。一般说来,简单的字,一个字临写6—8遍即可,难写的字,临写的遍数就更多了。因此,在临写第三遍前,应将第二遍临写的字再与范字比较,找到不足之处,然后改正过来。这样,从临写第三遍起,就是反复的“比”和“改”的过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使自己临写的字越来越接近于范字。只有这样,才是有效地临帖。
“察——写——比——改”四步临帖法中的“察”与“比”是观察比较的过程,其实就是“读帖”的过程;“写”与“改”是实际临写的过程。读帖是”心摹”,临写是“手追”,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少数人往往轻视“察”与“比”的过程,这样临帖往往变成了“抄帖”,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书画尺寸对照表 :
宣纸规格 八尺 六尺 五尺 四尺 三尺
对应面积(平方尺) 26 16 11 8 5
应规格(cm) 120×240 95×180 84×148 8×136 55×100
以下单位为厘米
三尺全开:100 x 55 三尺单条:100 x 27
三尺横批:100 x 55 三尺对联:100 x 27
三尺斗方:55 x 50
四尺全开:138 x 69 四尺单条:138 x 34
四尺横批:138 x 69 四尺对联:138 x 34
四尺斗方:69 x 68 四尺三开:69 x 46
四尺四开:69 x 34 四尺六开:46 x 34
四尺八开:35 x 34
五尺全开:153 x 84 五尺单条:153 x 42
五尺横批:153 x 84 五尺对联:153 x 42
五尺斗方:84 x 77
六尺全开:180 x 97 六尺三开:97 x 60
六尺对联:180 x 49 六尺斗方:97 x 90?
七尺全开:238 x 129
八尺全开:248 x 129
八 尺 屏:234 x 53
一丈二尺:367 x 144
一丈六尺:503 x 193
一丈八尺:600 x 248
厘米与平方尺换算公式 :
(长cm X 宽cm)X 0.0009 = 平方尺
草书是汉字最为简约的字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纵任奔逸,赴速急就。许多人把草书看成是楷书、行书的简化,认为汉字字体的演变顺序是篆、隶、楷、行、草。其实,草书产生的时间几乎与隶书同步,其逐渐成熟的过渡期也几与隶书的发展平行。
关于草书的起源时间,历史上主要有源秦说、源汉说两种。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认为:“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里则有“汉兴有草书”之说。近现代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证明,最初的草书并不是隶草,而是草篆。草书的肇始时期可上溯到战国中后期,其演变过程为: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其中,草篆、草隶为萌芽期,章草为形成期,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为成熟期。
1、天然率真的草篆
战国时期,文字的使用从贵族扩大到士人和平民。当时任务繁重的下层书吏和民间抄书者,往往会急书以速成,草篆便应运而生。这种草篆,因实用之需,书写时运笔较快,不少笔画的首尾之处出现了无意识的笔势牵带。这一事实,我们可以从秦代陶盖文“苏解为”(图一)中得到印证——
陶工苏解 率意草篆
这是一帧天然率真、古趣盎然的陶盖文,上刻“苏解为”三字。据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邦怀先生考证:“苏解乃陶工之姓名,物勒工名,是也。”他认为“为”当解释为“造”,秦人言“为”而汉人言“造”,所以该陶盖应为秦代之物。
秦代实行“物勒工名”制度,手工业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备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苏解为”当是陶工苏解在泥坯上随手刻画而成。三字虽为篆体,却不似工整端严的官方字体,逸笔草草,不雕不饰,应为草篆。“蘓(苏)”字的“禾”旁采用连笔,“爲(为)”字省简了笔画。笔画的连接和省简是典型的草法特点,草书已经呼之欲出了。中国文字起源于民间,汉字形态的每一次变化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也正是民间书法无拘无束、纯任自然的原创性,使草书的产生获得了契机。
2、古朴稚拙的草隶
草隶,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流行于秦汉间。其特点是存隶意,少顿挫,多圆转连属,但笔法与结体尚无一定规范可循。目前,我们可以从大量出土的汉代简牍帛书中一睹其真容。如1993年江苏省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的竹简《神乌傅》(图二)——
神乌寓言 悲情草隶
《神乌傅》作于西汉成帝永始年间(公元前16年—前13年),“傅”是“赋”的通假字。《神乌傅》是一篇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汉俗赋,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赋乃至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也将我国禽鸟寓言及俗赋产生的时间提前了200多年。
《神乌傅》全文664字,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对乌鸦的悲情故事: 阳春三月,一公一雌两只乌鸦艰辛筑巢。巢未筑好,一只盗鸟前来偷窃材料,雌乌便和盗鸟吵了起来,并且大打出手。结果,雌乌被盗鸟击伤,冤屈难伸,求助无门,遂断然求死,而雄乌也决心殉情。雌乌不同意,让它迅速逃走,再寻贤妻,抚育孤子,说完便自杀身亡。雄乌大哀,只得离开旧巢,携子而去。
《神乌傅》篇名三字,用工整隶书写就。正文均为草隶,用笔、结字和章法不拘一格,精巧灵动,随意挥写,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稚拙美。
3、斑驳烂漫的章草
章草是草隶高度规范化的产物,出现在西汉末期。传说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字字独立而不相连带,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纠缠。
关于“章草”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或曰为汉章帝所喜爱,或曰施于章奏,或曰因史游作《急就章》。史游的《急就章》,奠定了章草的标准范本,但目前存留下来最早的《急就章》为三国皇象所书(图三)。
东汉末期,习草之风大盛,赵壹《非草书》描写了士人阶层耽迷草书的情景:“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
这一时期,章草开始向今草转变,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咸宁初年(275年),距今1700余年,有“墨皇”之称。然而,这件中国现存最早的名人墨迹,在旧中国却险遭帝国主义的掠夺。在它上面,凝聚着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心血和生命——
陆机“墨皇” 伯驹生命
《平复帖》(图四)现存9行84字,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因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把目光对准了我国的古代珍宝。国难当头,有人想把《平复帖》卖给日本人。大收藏家张伯驹闻知此事,非常愤怒、焦急,便变卖家产,用巨款买下《平复帖》。1941年,张伯驹突遭一伙持枪匪徒绑架,绑匪索价300万,并以“撕票”威胁其夫人潘素。张伯驹将生死置之度外,暗中叮嘱夫人: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同时绝食抗议。绑匪见张家态度坚决,知道无法逼出《平复帖》,只好自降赎金放人。不久,张伯驹举家迁往西安,他让夫人把《平复帖》缝入自己的衣服夹层里,虽历尽跋涉离乱,未曾须臾离身。1956年,张伯驹夫妇将《平复帖》及所藏古代字画全部无偿献给国家,实现了他书画收藏的初衷:“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平复帖》为陆机用秃笔燥墨书于麻纸之上,书风古厚,笔意婉转,斑驳烂漫。细观此帖,字间虽不连属,但那笔势倚侧的章草笔意中已荡溢着今草的气息。
4、妍美流便的今草
草书由章草变为今草,是草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演变。今草省去了章草的波磔,上下牵连,书写更为简约方便。今草传为东汉末年的张芝所创,世称其为“草圣”。今草到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笔下,变汉魏的朴质书风为妍美流便,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标准。王羲之的草书疏放妍妙,王献之的草书神骏超逸,他们共同构成了草书创变的“二王体系”——
羲献父子 并称二王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的集大成者,有“书圣”之称。东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而王羲之又是这一时期最具创造性的书家。他从形式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一般不作多字连绵,仅以二、三字一笔出之;并借用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擫、敛蓄的今草。王羲之的草书点画结构匀称,笔姿矫健雄逸,字态遒媚秀婉,风格清新流便,风神蕴藉,不藏不露,中规适矩,呈现出一派成熟的理性魅力和风采。自此以后,今草“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是《十七帖》,其中第十五通尺牍《远宦帖》(图五)为王羲之晚年作品。此时他对今草的实践已极为娴熟,但该帖的某些用笔、线形及结字仍可寻见章草的意味。作为一位创新型书家,王羲之对旧体并非简单的扬弃,而是从章草中再发掘出新鲜的因素,使今草不断丰富和完善。
东晋另一位草书大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耽精草法,曾劝说父亲 “改体”,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别树一帜。他在得法于王羲之的基础上,兼学张芝,改体创制,由“内擫”而转为“外拓”,由敛蓄而化为奔逸,突破王羲之的连绵模式,发展为多字贯通的“一笔书”,将今草又向前推进一步,后世遂有“破体”之称。其草书名作《中秋帖》(图六)就是 “一笔书”的代表作,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该帖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为稀世珍宝。
关于《中秋帖》,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此帖在民国时期被溥仪带出宫外,后流散民间。1950年,《中秋帖》与“三希帖”中的王珣《伯远帖》被典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面临出售的危局。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在国家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指示不惜重金购回二帖,终于使这两件墨宝回归祖国。
5、奔放写意的狂草
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它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笔势奔放起伏,字形变化繁多。狂草为盛唐张旭所创,他常常醉后呼叫狂走,再下笔作书,甚至用头发蘸墨书写,人称“张颠”。张旭的草书线条丰肥圆劲、厚实饱满,人谓“张妙于肥”。狂草另一位代表人物是中唐僧人怀素,与张旭一样,怀素也习惯醉后乘兴挥毫,二人并称为“颠张醉素”或“颠张狂素”。怀素继承张旭狂草的衣钵,将张旭草书的丰肥变为瘦硬,故曰“以狂继颠”。因此,狂草之名,一方面是由于书写时的疾速与诡奇,另一方面与张旭、怀素酒酣颠狂的创作状态有关——
颠张醉素 狂草抒怀
张旭狂草,脱胎于张芝、二王,亦有“草圣”之誉。他善于从各种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草书笔法之意;后又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得草书笔法之神。张旭是一位极具个性的书法家,他用充满激情的狂草来抒写内心的情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把激荡的情感与草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也使得中国文字由实用性书写上升为情感寄托的载情艺术。
张旭的《古诗四帖》(图七)是狂草艺术的典范之作。通篇气势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倏忽万里;似急风骤雨,跌宕起伏。也许我们可以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窥见张旭醉书狂草时的情景:“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怀素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位狂草大家。他幼年出家为僧,经禅之暇,勤学书法。因无钱买纸练字,就在寺旁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由于长期精勤学书,秃笔成冢。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悟草书妙道,又向当时名家求教,书艺大进。他善以中锋作大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备具。
《自叙帖》(图八)是怀素中年以后的草书巨制。这幅126 行、长达7米有余的作品,是怀素一生草书艺术的写照。文章列举了当时诗人、名流对他书艺的赞美,并以浪漫恣肆的笔墨线条传达豪放自得的心情。通篇神采飞扬,如龙蛇竞走,飞动圆转,随手万变,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规范。在字形结体及章法布局上,尤其富有创造性,有时几个字一笔连绵写成,有时又将某个字夸张放大,处理手法娴熟多变,奥妙绝伦,给人以新奇而又富于抒情性的艺术感受。
狂草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标志着草书摆脱了实用性,成为一种纯艺术性的书法形式。草书最适于写意,即抒情达意。在篆、隶、草、行、楷5种字体中,单就艺术性而言,草书可谓独占鳌头。草书的发展演变,就是实用性逐渐减弱、艺术性逐渐增强的过程。唐以后,草书逐渐退出实用领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但它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开拓与创新将永远启迪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