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向经典致敬】
临摹经典碑帖大赛
弹指一挥间,百年如一天,黯淡与辉煌、悲怆与豪情,时刻铭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
难忘热血沸腾的1921年、血雨腥风的1927年,全民抗战的1937年、云谲波诡的1945年,挥别了举国欢庆的1949年、还有那徘徊摸索的1978年,终于迎来了今天。
时光如同一趟从不晚点的列车,一转眼中国共产党成立就要满95周年了。95年,在漫漫岁月长河中只是很不起眼的一小段,但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却是浓墨重彩的辉煌!这一切,都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
为庆祝建党95周年,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书法艺术,特举办本次书法篆刻展。
一、征集范围
书法篆刻爱好者,全体墨友
二:征稿要求
作品篆刻内容以建党95周年为主题。
拍摄作品高清照片发布在“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中。
三:作品评审
本次书法篆刻展不设投票环节,由墨池邀请入驻书家完成评审工作。
四:奖励
入选作品将在墨池、书法屋网站、书法屋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展览。
五:征稿时间
自征稿启事发布之日起至2016年6月28日截稿。
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这是很多书友经常会问的问题,这其实是在追问临帖的意义何在,是啊,为什么要临帖呢?我们来看看启功先生是怎样看待临帖这个问题的···
启功先生谈临帖之一:
所谓临帖,就是以碑帖或别的法书为榜样,来对照着摹仿、练习,它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巧和方法。书法艺术也是这样。学习书法,首先要弄明白所学书体在结体、用笔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则、规律,其次要学会表达其艺术效果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常听人说某人的字写的漂亮,某人的字写的寒碜,其根本区别不就在所写的字合不合书法的法则,写字的人有没有相应的技巧吗?
书法艺术的法则和技巧,同现在一般的写字原则和方法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有特殊的要求,而这种特殊的要求,又不是每个会写字的人都自然具有的,须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我们现在一般人学习书法又与古人不同:古人一学识(习)字,就是用毛笔学写当时通行的规范字体(或篆书,或隶书,或楷书等),又有先生的“口讲指画”,久而习之,自然有法度可观。而我们现在,一上学学写字,便往往是用铅笔或钢笔写“横平竖直”的仿宋体,字的结体和用笔与传统书法的要求相去甚远,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对学习书法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书法有两个任务:一是去掉不合书法要求的方法和习惯,二是从头学会书法艺术所要求的法则和技巧。要完成这两个任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临习前人优秀的碑帖法书。学习书法,也如同学习音乐,不论学什么乐器,开始总要练一些高明的乐谱,拿这些乐谱来练习各种技法,培养自己好的习惯,练得熟了,自己演奏起来就会有新的创造了。
临帖就是学音乐的练谱子,只有反复进行摹仿和练习,才能使自己下笔就合辙就范,写出的字具有传统书法的法度和神韵。如果不临帖,老是按照自己原有的写字方法和习惯练下去,或者随心所欲,任意挥洒,那么其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越练越糟。这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学习书法跟学习别的艺术一样,开始总得有个幕仿的过程,从摹仿中去体察、领悟其所以然(即造就此种艺术的法则和技巧),不可能一上手就搞创作的。
另外,汉字的书法艺术是我们的传统民族艺术,它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明代谢肇制在《五杂姐》中说:“凡学古者,其入门须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须运自己之丰神,不独书也。”谢氏的话不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书法应该有所发展、创新(即后代的书家当写出自己的丰神),而且还说明了这种发展与创新当以继承(即用古人之法度)为基础。
临帖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贤的一书写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不失掉我国书法的传统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创新的坚实基础。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独树一帜的大书法家,没有不重视临帖的。一部杰出的王羲之《兰亭叙》,历代临习者不计其数,至今尚有许多名家的临本流传,而王羲之本人,也是出入百家才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当代一些成就很大,负有盛名的书法家,也都是挥毫数年,临帖不中辍的。他们把古帖当作自己最好的老师,不断从中吸取新的营养,写出新的意境。现在有人怀疑学书必须临帖的命题,想走捷径,急于求成,这是很不明智的。现在也有一些书手正苦于传统的东西太少而不得不回头补临古帖的课,这教训当是对怀疑论者的一剂极好的清醒剂。
启功先生谈临帖之二:
常有人问入手时或某个阶段宜临什么帖,常问“你看我临什么帖好”,或问“我学哪一体好”,或问“为什么要临帖”,更常有人问“我怎么总临不像”,问题很多。据我个人的理解,在此试做探讨。
“帖”这里做样本、范本的代称。临学范本,不是为了和它完全一样,不是要写成自己手边帖上字的复印本,而是以范本为谱子,练熟自己手下的技巧。譬如练钢琴,每天对着名曲的谱子弹,来练基本功。当然初临总要求相似,学会了范本中各方面的方法,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句上来,就是临帖的目的。
选什么帖,这完全要看几项条件。自己喜爱哪样风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无从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迹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范本学了一生也没练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现在影印技术发达,好范本随处可以买到,按照自己的爱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学,没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选范本可以换吗?”学习什么都要有一段稳定的熟练的阶段,但发现手边范本实在有不对胃口或违背自己个性的地方,换学另一种又有何不可?随便“见异思迁”固然不好,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语)又有何不该呢?
或问:“我怎么总临不像?”任何人学另一人的笔迹,都不能像,如果学就像,还都逼真,那么签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献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苏辙的字不能十分像苏轼,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语),何况时间地点相隔很远,未曾见过面的古人呢?临学足为吸取方法,而不是为造假帖。学习求“似”,是为方法“准确”。
问:“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征是怎么写成的?如龙门造像记中的方笔,颜真卿字中捺笔出锋,应该怎么去学?”圆锥形的毛笔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么“刀斩斧齐”的方笔画,碑上那些方笔画.都是刀刻时留下的痕迹。所以,见过那时代的墨迹之后,再看石刻拓本,就不难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笔画轻重应是什么样的情况。再能掌握笔画疏密的主要轨道,即使看那些刀痕斧迹也都能成为书法的参考。至于颜体捺脚另出一个小道,那是唐代毛笔制法上的特点所造成,唐笔的中心“主锋”较硬较长,旁边的“副毫”渐外渐短,形成半个枣核那样,捺脚按住后,抬起笔时,副毫停止,主锋在抬起处还留下痕迹,即是那个像是另加的小尖。不但捺笔如此,有些向下的竖笔末端再向左的钩处也常有这种现象,前人称之为“蟹爪”,即是主锋和副毫步调不能一致的结果。
又常有人问应学“哪一体”。所谓“体”,即是指某一人或某一类的书法风格,我们试看古代某人所写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处。我们学什么体,又拿哪里为那体的界限呢?那一人对他自己的作品还没有绝对的、固定的界限,我们又何从学定他那一体呢?还有什么当先学谁然后学谁的说法,恐怕都不可信。另外还有一样说法,以为字是先有篆,再有隶,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渊源”,必须先学好篆隶,才能写好楷书。我们看鸡是从蛋中孵出的,但是没见过学画的人必先学好画蛋,然后才会画鸡的!
还有人误解笔画中的“力量”,以为必须自己使劲去写才能出现。其实笔画的“有力”,是由于它的轨道准确,给看者以“有力”的感觉,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的“力感”。还有人有意追求什么“雄伟”、“挺拔”、“俊秀”、“古朴”等等,不但无法实现,甚至写不成一个平常的字了。清代翁方纲题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诗说:“浑朴当居用笔先。”我们真无法设想,笔还没落时就先浑朴,除非这个书家是个婴儿。
问:“每天要写多少字?”这和每天要吃多少饭的问题一样,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规定一致。总在食欲旺盛时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学生功课有定额是一种目的和要求,爱好者练字又是一种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我有一位朋友,每天一定要写几篇字,都是临张迁碑,写了的元书纸,叠在地上,有一人高的两大叠。我去翻看,上层的不如下层的好。因为他已经写得腻烦了,但还要写,只是“完成任务”,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还有给旁人看“成绩”的思想。其实真“成绩”高下不在“数量”的多少。
有人误解“功夫”二字。以为时间久、数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实上“功夫”是“准确”的积累。熟练了,下笔即能准确,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枪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弹,不如精心用手眼俱准地打一枪,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经不错了。所以可说:“功夫不是盲目的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
6月17日本周五晚第四期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韩少玄
若细心地考察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成功者,似乎不难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人,他们从不会被某具体、单一的专业所束缚,相反的是,他们往往会同时选择在不同的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并有所作为。张公者就是这样一个人。张公者有着多重的身份,首先他是深得同道期许的当代著名篆刻家,但他的艺术创作并不仅限于篆刻,因为他还是颇有才华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是诗、书、画、印四全的复合型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之外,他又是《中国书画》杂志的创始人之一、主持《中国书画》的编辑工作,是造诣深厚的书画杂志编辑,同时他还担负着很多的社会事务,奔走操劳,为当代书画艺术做了很多的事情。 张公者与启功先生
张公者所具有的一些可贵的品质是不能不提及的。具体来讲,首先是他治学的严谨。在从事书画篆刻创作和编辑工作的同时,他博涉文字学、书画史论、印学史论等诸门学问,为学秉承言必有物、言必有据、大胆立论、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其次是他的勤于思考以及对于当下书画艺术存在现状的关注。真正的学者不同于只会掉书袋的迂腐书生,因此他们往往会同时具备思考者的素质,习惯于独立思考且精于思考、勤于思考。对于学术、以及当下书画艺术界所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张公者绝不盲从他者的言论,而总是在经过深入的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也正是由于如此,他对书画篆刻艺术、书画媒体、艺术鉴赏以及书画艺术市场的思考和观点广为同道接受和称许,并且也备受尊重;再次是他在诗词创作以及写作上的实践。陈振濂先生曾经说过,优秀的书画家不一定同时又是学者但一定应该是诗人,可见诗词创作同书画创作的关系非同寻常。这是有道理的,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唯有音乐(包括)和诗歌堪称是最纯粹的艺术,因为只有这两种艺术形式最能够真实彻底的表现人的情感与性灵,而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作品也必然会兼具乐舞精神和诗的韵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优秀的书画家通常又是优秀的诗词大家,诗词创作给予他们的书画创作与更深厚的底蕴,张公者深谙此道,勤于吟咏、乐此不疲,不仅格律精谨、且时有佳作。张公者亦擅为文,如其《一印一世界》中所收录的随笔,行文言简意赅、清新隽永而意蕴悠长,颇具六朝小品文风神。
他曾经用名弓者,后来改作公者。从弓者到公者的转变,我想,并不是偶然的,体现着他为人、为艺从锋芒外露到内敛升华的一个过程、一种境界。作为弓者和公者的他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有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弓”者,蓄势待发、欲有所作为,这是作为艺术家的张公者,于书画印创作洒脱不羁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也奠定了在当代书画印创作中的位置;“公”者,甘为他人做嫁裳、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作为书画编辑的张公者,兢兢业业、淡薄从容,从而赢得了尊重。其实无论是弓者还是公者、也无论是无畏还是无为,他没有任何的偏向,他把两种人生同时演绎着,他也如是演绎着属于自己生命的精彩、艺术的精彩、事业的精彩。
可以看出,张公者一直在秉承着某种东西,比如坚韧、热情和智慧等等,一以贯之,并且久而久之这些东西逐渐的沉淀、升华成为一种内在的品格和气质。应该说,当一个人找寻到并且具备了属于自我的一重品格和气质的时候,他才真正有理由无愧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事业。无论是作为艺术家还是作为编辑,张公者都堪称优秀,或许,也正是由于他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那种不无高雅、高贵气息的品格和气质。在艺术里,这种东西被叫做风格。附张公者作品
直播信息公布方式
▪收藏网址:zhibo.shufawu.com
▪留意墨池首页置顶图
▪墨池官方微信号(913319)
▪书法屋微信公众号平台
▪书法屋网站(www.shufawu.com)
具体来说
是由李双阳老师主导,逸庐书院助教老师为辅
视频为主,点评与作品分享为辅的
线上书法,教学模式
¥¥¥
END
从书法爱好者到书法教师
圆梦 进阶
一生爱好 成就 一生事业
书法爱好者入行难 ?
书法家会写不会教 ?
学校里没有书法教学课程 ?
书法班都在小作坊里挣扎 ?
书法从业者面对事业迷茫 ?
——————————
6月27日
墨客商学院携手书画名家
5天封闭式训练,教学技法快速进阶
8位导师,集中开讲
认识40位书法爱好者
标准化成体系,深度领受实战经验
书画名家领衔分享
中国国家画院-马啸
中国书法家协会-翟卫民
中央美术学院-衣雪峰
资深书画教师
朱斌
姚恩涛
刘莹
何小飞
还有一位 神秘大咖级导师
◆ ◆ ◆
马啸
1962年生
当代书法家、书画评论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甘肃省青年书协主席,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教学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国书画教育的组织培训工作。
翟卫民
1965年生
字仲仁,别署蔚旻、为民,以檃栝斋、檃栝得居颜吾居。
1995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研习书法、篆刻三十年。
并问艺于王镛、石开、邱振中、燕守谷、崔志强等。
现供职于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社会艺术专业考官、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书法篆刻工作室主任、北京印社理事、山东印社副社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枣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衣雪峰
1977年生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师从王镛教授,获硕士学位;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师从王镛、薛永年教授,获博士学位;
作品多次参加重要展览,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出版有《衣雪峰书法篆刻集》。
朱斌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北大书法硕士;师从王岳川,宗成振、张同印教授;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擅长行草、隶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授课风格幽默、方法灵活多变。
姚恩涛
字大水,号乜倔斋主人;
毕业于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获书法硕士学位;
书法师从甘中流教授;
中国书法家协会高级注册教师;
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特聘书法教师。
何小飞
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书法系
师从鲁世杰、牛子、王步强、张韬诸名师
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培训高级教师
刘莹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在读艺术硕士,导师孙学峰;
本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专业;
师从赵宏、宗成振、张同印等教授;
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高级讲师;
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员;
擅长小楷、隶书等,具备十年的教学经验。
◆ ◆ ◆
这是
2016年,你绝对不能错过的
名师书法培训
<< 判定证书 >>
本次集训后参加墨客商学院考试
合格者颁发全国通用的
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教师证
并优先成为墨客商学院各网点联络员
<< 适合人群 >>
书法爱好者
书法机构一线老师
书法培训工作从业者
想开书法班的培训机构
<< 开课详情 >>
开课时间:2016年6月27日-7月1日
开课地点:北京市朝阳区
课程价格:原价9800元
墨池专属4.9折特惠4800元
<< 如何报名 >>
咨询微信:913319
限额40人
- END -
6月10日晚8点,梅墨生先生应墨池直播汇的邀请,由特邀嘉宾主持张俊东先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书画鉴赏、收藏、创作为一体的直播节目。
昨日雨过天晴,工作室别有情致
节目开播一始,梅墨生先生就关于书画艺术品收藏的价值、意义以及对收藏者的建议等多方面展开了讲解。梅先生说,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承载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对于个人修养、精神和理想的追求是不能单纯的靠价格来进行衡量。他以李可染先生《万山红遍》为例,讲解了一幅作品从80元到1.8亿元背后的故事以及原因。梅先生说,一件价格较高的艺术品,是因为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其他综合的社会价值、外部机缘等原因而决定的。对于书画艺术品的收藏应该量力而行,即“摸着口袋儿玩”。可以就某些特定形式,如手卷、册页、动物、花鸟等不同题材形式进行有规划的收藏,也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收藏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若以投资的角度来看,玩收藏第一要务是提高自己的眼力,增强自己对于艺术文化方面的修养。
张俊东先生在调试直播设备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讲,每一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生活阅历,所以作品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直接比对高下,诸如黄宾虹的学养、林风眠的冷寂、齐白石的天趣、潘天寿的孤傲、张大千的豪放等等,彼此之间不具备完全的可比性。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一个圆满的精神世界。每个人可以不做大人物,但是即便是一个小人物也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圆满的精神生活,书画创作中,笔墨恰恰就就承载了一个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梅先生出现在直播页面,帅帅的
之后,梅墨生先生应邀现场临摹颜真卿楷书和《集字圣教序》,这次的临写恰好呈现了与第二期墨池直播汇嘉宾张旭光先生不同的理解和实践,为观看直播的朋友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参考。并书写了横幅以及“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的对联。沉着自然的书写状态,清雅端庄的作品呈现,都为墨池好友以及观看直播的朋友提供了一场精彩的现场创作盛宴。
梅墨生先生示范颜体及《集字圣教序》的临摹
梅先生现场进行对联与横幅的创作
梅先生介绍自己一枚有趣的铜质小印章
盖上大印
最后,张俊东先生就梅墨生先生的太极拳造诣做了简单陈述,对于梅墨生先生综合的传统文化修养之全面,无不让观众们咋舌,所以张俊东先生开玩笑的问梅先生如何成为有如此这般精力的“超人”。梅墨生先生说,他只不过是将别人闲聊的时间用来看书、创作、练功了。每天四小时的睡眠,之所以依然精力充沛是因为自己内心相对比较平静。作为一个年长的艺术家、理论批评大家,梅墨生先生的回答平实恳切,让人有所深思,有所触动。
梅先生现场作品
因为时间的原因,关于太极拳与养生、书画以及传统文化的之间的关系问题没能全面展开详细谈论,张俊东先生为观众“请命”,希望有时间进行下一次对梅墨生先生的采访直播。梅先生对于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遗余力的飞往各个国家,在众多重要场合提倡书画传统,并不遗余力的进行创作实践,实在为后辈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我们期待下次梅先生再次做客墨池直播汇。
例行惯例——合影留念
已经有这么多人看直播节目了
张俊东先生给墨池直播汇提的口号:“墨池直播汇,你会我也会,会看、会写、会吹牛!!!”(看,即欣赏;写,即会创作;会吹牛,即会与朋友们分享欣赏书画心得。)
大家要记得每周五晚8:00准时来看直播哦,墨池直播汇主页:zhibo.shufawu.com我们下期节目的内容:
张俊东访谈张公者:如何欣赏篆刻+为艺的孤独
精彩回顾>>
【墨池直播汇】②:张旭光解析王羲之书法“密码”
【墨池直播汇】①:张俊东披雨衣直播曾翔“吼书”
千年徽墨制作月薪五六千无人接班
安徽歙县,古称徽州,以盛产徽墨扬名海内,自南唐墨家李廷硅开始,已有一千多年制墨历史,歙县因此享有“墨都”之称。然而制墨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如今仍在墨厂的工人年龄普遍偏大,尽管熟练工每个月可以挣到五六千元,但依然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加入,千年徽墨,正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摄影:江雨
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是全国有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782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制墨车间还是砖木瓦房,有些年头了。在徽墨厂里,和料车间是最脏的车间之一。
和料是徽墨最神秘的环节,至今都还在保密中。徽墨制作,其工艺十分讲究,传统的制墨程序,有配料、做墨、修墨、晾墨、描金等十一道工序。现代的制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锉边、描金、包装等工序精制而成。其中细的环节则更多,甚至很多程序至今还处于保密阶段。
墨工的手,被墨染得黑黑的,很难洗掉。现在徽墨厂有100多号人,年龄都已经偏大,尽管熟练工工资每个月可以挣到五六千,但依然难以吸引年轻人加入。除了徽墨工作对技术有要求,进入工厂需要进行好几年培训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徽墨制作不仅脏,味道难闻,而且还是一个力气活,年轻人都不愿意。
进入车间,一股浓浓的墨香扑鼻而来。这种香气是制墨过程中加入的熊胆、麝香、桂皮、丹参等名贵中药散发出来的。
从和料车间搬出来的墨饼可以进入制墨环节了。制墨车间的工作台上,放着一摞摞黑黑的初制饼。
一块发黑的布下,和好的墨正散发着热热的蒸汽,整个房间里弥漫着浓浓的墨香。
车间里七八个工人有的在敲敲打打,将一块块成型的墨用木制的模具里退出来,修剪,整齐排到木板上,然后搬到另外一个车间晾晒。有的工人则在用发亮的铁锤锤墨,然后将它装进模具里成型。
使用了十几年的锤子已经发亮。
每制作一根墨,先要要用天平称出重量,然后将一定重量的墨充分揉搓捶打后,制成圆柱状,再放入墨模进行压制,模具上的图案就会印在墨锭表面,挤压成型的墨锭待冷却完成后才能取出。
工人将制好的墨搬出晾晒,制墨车间里的工人年龄最小的都已经超过50岁。
制墨车间不过是徽墨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墨在模具中成形后,将墨条取出,放到木板上摊开,进入晾墨房晾干。晾墨房要保持恒温恒湿,风不能吹,阳光不能晒,火不能烤,还要依据季节的变化防裂防霉,同时要定期翻面,以免变形。
而晾墨的时间与墨的形状、重量有关。一两的墨锭需要6个月时间,二两的墨锭需要8个月。此外,墨的形状不同,晾墨的方式也不同,为了防止其变形,块状的墨通常摊着晾,圆柱形的则要用棉纸悬挂着晾晒。
当墨锭晾至三成干时,就要进行修整。
晾干后的墨锭就可以进入描金环节,而这个通常由女工来完成,他们按照墨锭上的图案和字,用颜料进行描画、填彩,以增加墨锭外观的美感。描金的大多是女性,相比较而言,她们的年龄要轻一些。
一名工人在修饰已经描过金的墨条。
墨加工好后都是阴干,时间长短也不一。
徽墨销路不是问题,效益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人才。2006年,徽墨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但人才困境依然是最大的问题。如今厂里的老工人都做了多年的徽墨,没有其他手艺,一辈子就只能做墨。这一代人之后,可能就没人会这门手艺了。54岁的朱刚师傅将制好的墨搬出去晾干,他的父亲曾经也是一名徽墨工人,但他的孩子已经不再从事这个行当。
60岁的王胜利1980年进入徽墨厂工作至今已经36年时间,从进厂那一天开始一直就在这个制墨车间没有离开过。“每天重复着这些活,明年就退休了” 。“制墨车间王胜利属于第二代传人,都已经60岁了,朱刚的父亲也曾经是制墨厂工人,但他们的孩子都不再从事徽墨这个行当,厂里第三代只有三四个人。”墨厂老板周建说,“现在年轻人挣钱的渠道很多,没有人能够挣吃苦钱。”
黄志军在检验生产出来的墨,他在徽墨厂工作已经40年时间,依然在一线。
方文辉在制作徽墨的模具,他1976年进入徽墨厂后,没有离开过。徽墨的人才困境,呼唤政策扶持,并已经迫在眉睫。目前仅仅依靠情怀来维系徽墨传承,几乎没有可能。据悉,当地文化部门曾经邀请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到职业学校讲学,向更多的年轻人传授制作工艺,但效果并不明显。浙江湖州为了传承湖笔工艺,出台经费补助政策,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尽管是下下策,但未必不是一个办法。
来源: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