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组

书法作品中的对比关系,不是一个字和另一个字的对比,而是一个局部和另一个局部的对比,一个块面和另一个块面的对比。这就要变字为组,一组字与另一组字进行对比和变化,或三字一组或五字一组,根据作品面积大小,调整组的容量,但不要每组字数一样。由于对比关系明显,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对比关系的反差越大,视觉效果就越强作品就越显得大气。

字组分两种,一是几个字一气写成叫笔势组合;二是几个字笔画虽不连,但字距很小很紧,甚至某字的某一笔画穿插到另一字的空挡之中。

微信图片_20190218155505

 

二、节奏

节奏反映在书法上则是轻重与快慢。草书中书写的力量与速度无处不在,它不但体现在点画、结体中,体现在字组整幅作品之中。如果力量速度均匀,从头到尾一个状态,只会产生“平”的效果。一行字中,有了各种变化,行轴线就不会太垂直,使作品生动活泼,给人以美感和愉悦。

微信图片_20190218155509

 

三、行气

行气即指从头到尾,全面彻底穿过和连通。一副作品,点画顾盼呼应,字间遂势瞻顾,行间递相映带,打叠成一片,整字才会给人一种笔势畅气贯,神完气足的艺术享受。

微信图片_20190218155511

 

四、对比

指两种事物的比较。对比双方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艺术的魅力就是不断制造矛盾又解决矛盾。粗细与方圆对比,大小及正斜对比,墨色浓淡及枯润对比,疏密及虚实对比。若点画粗细一样,字体大小一样,墨色浓淡一样,那不是作品而是作业。

微信图片_20190218155513

 

五、均衡

指对立的各方相等或相互抵消。草书是动态字,讲究分布。“对称”要做到不对量,“平衡”要做到不平分。

章法布局努力做到象徐渭讲的:“极有安排而了无痕迹”,既静心安排,又看不出安排后的一点蛛丝马迹,这才是高手。

微信图片_20190218155515

 

“变起伏于锋杪。”——孙过庭《书谱》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立于永徽四年,分“序”和“记”。在褚遂良笔下,“序”比较安和稳重,“记”用笔较恣肆。其线条,最突出的特征,轻灵与跳跃感。强调笔画的轻重变化,用孙过庭的话讲是“变起伏于锋杪”,这六个大字,褚遂良当之无愧。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27

此碑中字很难找到平直的笔画,每一笔都通过跳跃的用笔节奏展示笔画的丰富姿态,这一点,随便找出一个字都可以感受到。有人说他追求的是“唯美”,倒也不为过。我们看“鹿”,可以想见每一笔的提按动作,笔画姿态的丰富。“昆”也是同样的效果,“横折竖”必然要有丰富的节奏变化,此一笔要高出《阴符经》很多。

所以学褚,此一特征不可忽视。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32

“使转为情性,反之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孙过庭《书谱》

楷书用笔,大的方面有两种:

第一类是严谨、沉实,或叫沉着得笔触。

这一类,可以想象一下赵孟頫的《胆八碑》、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歌》、欧阳询《九成宫》、邓石如的大字隶书,都会有这种感觉。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35

第二类是轻灵、活泼、流美的笔触。

《雁塔圣教序》即是此类,还可以想象一下王羲之的“青李、来禽”小楷书、智勇墨迹本《千字文》等。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37

《雁塔》,虽为碑刻,但流动的用笔状态传达得非常准确,甚至牵丝连带都很清晰。可以想见其书写速度是比较快的,点画起收之间不只是“眉目传情”,以至于“勾肩搭背”了。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39

由于书写的速度快,使得有时结构会出现不妥的地方,同时也少了些平心静气的安稳与闲和。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禇河南在流的道路上,给我们树立了。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41

由于书写的速度快,使得有时结构会出现不妥的地方,同时也少了些平心静气的安稳与闲和。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禇河南在流美的道路上,给我们树立了成功典范。

 

点 法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43

作点下笔宜藏锋多于露锋,《阴符经》上的点法,粗看似露锋,然其尖不是尖细的。若露锋,则应避免尖弱。藏锋是笔尖的折锋,很细微;或笔尖着纸后略停顿,使不尖弱。藏锋下笔又振动笔锋,运笔过程始终是动势,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收笔用力使笔锋恢复中正的状态。

 

横 画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45

《阴符经》横画变化丰富,长短横各具姿态,挺拔劲健。长横略带弧形。写横画执笔手指须松紧适度,注意训练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掌竖,腕发力沉着,腕平方能气力匀平。若掌不竖,即使腕平,点画无坚紧细密润泽之力。若腕不平,点画宜现欹侧之势。

 

竖 画

微信片_20190218154547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0

 

《阴符经》竖画直中有曲,下笔法与《兰亭》接近。写竖画,依竖笔横下笔之法,折锋振笔下行,或作横点状振笔下行,不可一味顺下。先一节一节振动,蓄力行笔,再发力行笔,至尽处用力收笔锋,使归正。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2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4

《阴符经》撇画具长短粗细变化,长者劲健舒展,短者挺拔迟重。写撇画,最忌斜拂,虚飘无力,笔锋纤弱。写撇法须肘腕并肘。若短撇用指无大碍,长撇必须用肘腕为之。

 

捺 笔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6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7

《阴符经》捺笔一波三折,最为显著。一波三过折笔,取逆、涩势。手腕由左向右下平行运笔,一截截行进。同时又上下振动,更辅以指力调锋。腕不止左右运行,还须上下振动。指腕臂相互配合,而以手腕发力为主。

 

趯 钩 法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559

《阴符经》的趯钩大部分写得饱满锐利,个别处理为芒刺钩。写趯钩作竖笔努法至趯,攒锋畜力,乘势出之,出则有空回之势,不得猛向前出,使笔锋尖弱。

 

  戈 法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601

《阴符经》的戈画各具意态,写法变化丰富。“我”字的戈笔,很符合右军“落干之法,峨峨如长松倚溪谷”。

 

转 笔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603

《阴符经》的转笔在“也”字有所体现,转笔有换铎和不换铎两种。不换铎的弯转处,圆转如篆书笔意,如“也”的左下角写法。转笔弯转处挺拔有力,如屈铁之力,此处之力在于弯转之前的畜力调铎,也可以说是这一笔要意在笔先,写时已想到后面的发力。

 

 折 笔 

微信图片_20190218154605

《阴符经》下笔藏锋,有折铎入纸用笔,又在横折笔时多折铎。折铎即是换铎,用笔须提笔折铎。折笔换铎是笔法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转折笔应有意练习折铎手法。折铎而出的笔画会带动整个结字挺拔开张。用到行草书中,易使结字章法清朗劲健。

 必修经典笔法一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14王羲之“书”

王羲之的“书”字(取自《孔侍中帖》),这个字的亮点在于五个横划的发笔处理。

第一个横划入笔自下往上,逆锋起笔,第二个横划顺势侧切发笔,角度近乎90度,第三横划不很清晰,似乎是藏锋发笔,不见锋芒,第四横划又顺势侧锋搭笔,搭笔牵丝极为轻灵,入笔倾斜角度较大,第五横划也是侧锋发笔,角度倾斜略微变小。

五个横划发笔形态、角度、轻重都各有不同,变化极为丰富,避免了雷同,体现出作者对笔法的高超运用。

总结:遇到多个横画的情况,一定要想到王羲之这个“书”的处理方式,这是专业书家必须掌握的

必修经典笔法二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16
米芾“宝”(《研山铭》)

米芾的宝字,选自《研山铭》。

字点在宝盖头,右边起笔重顿,行笔过程中逐渐变细,橫画尽头突然轻提,形成细如发丝的细线,转折处再次顿笔加粗,最后提笔出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痛快淋漓。作者这里使用了提按技巧,横画从粗到细,又从细到粗,变化极大,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控笔能力。用笔干净利索,对比强烈,让人看的惊心动魄。

另外,宝盖头下面的王字边也处理得极为生动,特别是中间的圆转,一般人都会写成一个圆圈,但米芾不会这样简单处理,他在转圈时故意加进了折笔,使空白出现了三角形态,打破了画圆圈的一般写法,制造了具有张力的白空,一下子使整个字生动起来。

总结:横画提按的变化,是书家基本功,画圈的线条变化,也是专业书家必须掌握记的

 必修经典笔法三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18获,王羲之(丧乱帖)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0获,孙过庭《书谱》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反犬旁写法。

普通的写法都是将左上角的圆转处理成圆圈,像孙过庭这样(犹),但王羲之不这样简单处理,他在环绕运笔的过程中加入了提和顿的微小动作,使笔法变得复杂微妙,这里白空由原本的圆形变为不规则的多边形,极大提升了白空的视觉张力,成为此字的字眼。

总结:反犬旁的这种处理,可以作为定式牢记,自当高人一筹。

 

 必修经典笔法四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2

挂,出自米芾《研山铭》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的提手写法。

一般人写提手,钩与提相连处不做停顿,紧接着一下提上去,最容易写成一个三角白空,米芾就不这样写,他勾上来又向有个推的小动作,然后再提起,这样就形成一个梯形白空,打破了三角形白空的单调,空间更富有张力,成为全字最引人注目之处。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3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5

 

 必修经典笔法五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6

從,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是现存唯一晋人真迹,对研究魏晋笔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这里选的從字,最为精的细节在于转折处,请看,王珣一口气写了6个折,每个折,如刀切一般齐整、方硬、干净,极为生动地展示了魏晋笔法的神采。

转折处写的是否有晋人味道,可以此字作为标准。

对比一下米芾的“法”字,转折处的差距一目了然。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28

米芾的“法”字

总结:晋人笔法的关键点在转折,转折的笔法关键在于侧锋刷笔,如果不看真迹,完全无法体会,这也是宋以后帖学衰败的根本原因。

 

必修经典笔法六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0

狼,孙过庭书谱

此字最大看点在左边反犬旁,请看左上角转笔的处理,普通写法就是转个圈,孙过庭一开始似乎也是这样写,但是,快写到结束时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搓笔急停又突然轻提,拉出细如发丝的连接,顺势走笔。

一连串动作迅疾果断,用笔精熟。最妙的是原本圆形的白空被挤压成两个白空,就像是被压住的气球,充满了张力,似乎随时都可能爆掉。

 

 

 必修经典笔法七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2米芾值雨帖

此字最大看点在线条的变化和行笔过程中的转折笔法。

首先,一笔书的线条从粗笔横画开始,折笔后竖画变成细线,再折笔后又加粗,进入环转用笔,这时,老米施展了他的绝活,一是线条粗细不断变化,二是转圈的过程中,不断使用折笔,改变了画圆圈的俗套,使线条、空间都变得生动而丰富起来,特别是白空的分割极为精彩,缠绕有致的线条分割出4个封闭、形状各不相同的白空,极为吸引眼球(如果数封闭空间的话,大家数数有多少个?眼睛有点花了)。

对比一下孙过庭的写法,米芾的精彩就更加显而易见。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4孙过庭书谱

 必修经典笔法八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6

寻,王羲之奉橘帖

此字看点在折笔处写法,这里是典型的内擫用笔。

什么是内擫呢?请看此处的处理:首先,内擫主要体现在折笔处(特别是右边的肩膀),交接点出方是一个重要特征;其次,交接点笔画要有一定重叠部分,重叠越多越好,形成一个很结实的交叠面。

我们看寻字的处理,5处转折都是标准的内擫笔法很方整,交叠面很厚重,右边肩膀都很结实。

对比一下米芾“里”的右上肩膀转折处写法,典型的外拓笔法,二者差异一目了然。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7

总结:学晋人书,必须从用笔细节下手,特别是标志性的用笔,一定要下大功夫,方能得其精神。古人临摹,多是抓细节和特征为主。

 

必修经典笔法九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39杨凝式韭花帖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41仿品

此字最大看点在门字框的处理。

亮点一:门字框右肩转折处,此当属外拓写法。作者特意泯灭圭角,外肩写的圆融而浑化无迹,外圆内方,笔法干净,过渡柔和自然,含蓄内敛,充分展现了用笔的韵味。

两点二:门字框的竖钩。钩最忌讳尖和薄,这里的钩法,内圆外方,圆润稳健,厚重不失灵活,美轮美奂。

再看一个赝品,仿的,两者毫厘之间,神采差之千里。

 

 必修经典笔法十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43王羲之奉橘帖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44苏东坡洞庭春色赋

如,此字最大看点在右边的口。

注看口竖笔的连接,个很轻的弹笔,游丝圆劲挺拔,与右边的横连接天衣无缝。

这笔的难度在于速度,要在快速运笔中精准控制提拉动作,并要自然承接下一笔,整个过程要一气呵成,不能迟缓犹豫,看起来轻松自如,这是作者功力强大的体现。

此种口子框的连接笔法在名家作品中很多,如苏东坡的“白”,是专业书家必需掌握的技巧。

 

 

 必修经典笔法一 

微信图片_20190215164246

怀素苦笋帖

“可”字写的非常简略,笔画疏朗散淡,似乎只写了一半,留下大片空白侵入字中,收笔戛然而止却意犹未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细读起来有几个特点:一是速度快,中间没有停顿,行笔果断。二是环转用笔圆而流畅,不能有折笔。三是线条有变化,不是从头到尾一般粗细。四是线条有弹性和力度,曲尽其妙。

 

杜常《咏华清宫》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37

李白《横江词六首》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39

白居易的《白云泉》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41

苏轼《阳关调•中秋月》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43

杜甫《江逢李龟年》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45
杜牧《金谷园》
微信图_20190215160946
白居易《夜筝》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48
张旭《山中留客》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0
杜牧《山行》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2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4
程颢《题淮南寺》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5
贺铸《孤云》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7
朱熹《春日》
微信图片_20190215160959
张栻《立春偶成》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01
朱熹《劝学诗·偶成》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03
王冕《白梅》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05
卢梅坡《雪梅·其二》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07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08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10
王昌龄《出塞》
微信图片_20190215161012

初学书法,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无疑就是“选帖”。选择一本正确规范的字帖,对以后的学书之路至关重要。如今书店里,各种碑帖琳琅满目,但帖不一定皆是好帖,由于出版社采用的方法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层次。因此,有些字帖可取,有些则不可取,要慎重选择。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914

 

1、按原迹或原拓影印的

比如颜书《告身帖》、柳书《神策军碑》《张猛龙碑》等。这类用原迹原拓影印的本子是最理想的本子。它不但保持了比较准确的结构、用笔风貌,而且还保持了原作的章法。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858

 

2、将原迹原拓选字拼成

这种字帖称为选字本,如将《颜勤礼碑》、苏轼《醉翁亭记争中的字顺序打乱,按笔划多少或偏旁集中排列。

这类帖由于在单个字中仍然保持了较准确的风貌,只损失原有的章法(如字距、行距),而初临书法不同于创作,章法本不是个重要的问题,故尔也不失为较理想的范本。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901

 

3、不要选经过修补改刻的作品

这类帖在一些选字本和翻刻、石印本中很常见,相比而言,它的临幕价值就不太高了。经过翻刻修改的字帖,一般必然会丧失原迹原拓的风貌、笔划修光修挺,线条光滑而缺乏力度,用笔的动作也难以捉摸,而这些都不利于学员对原迹风格的体验和研究。不过,它至少保持了原迹的结构,在初学阶段,对于掌握结构,可做参考。

 

4、千万别学今人临古人的帖

能临象古人原迹的作品,本身应该是有价值的。但作为范本而言却未必妥当。因为每个人(即使是有成就的书家)在临摹古迹时,不可避免地会带自己的理解和书写习惯。临本与原本之间总有相当的距离,不但在技巧上如此在气息上更是如此。拿一些尚未经过历史检验的今人临本再作为自己的临本,实在没什么收益。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903

 

5、 双钩本

一本喜爱的字帖,能购到固然好,购不到的话,就只能双钩,这一点无可非议。但如以双钩本作为朝夕揣摩的临攀范本则不妥。

首先,双钩的帖毛笔笔划的墨迹间难以完全相吻,这种距离对艺术作品而言已是大打折扣了。再加上枯笔、渗化笔,双钩就更难表现。

再次,原帖的笔划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不低是一具线条外形的躯壳,而且可以从中寻找分析出其用笔的大致过程(如提、按的部位),还可以从中细绎出速度快慢、含墨多少,这一切内容都是初学者迫切需要的。一变成双钩,则真成了线条形态的躯壳,一切动作、速度所留在墨线中的痕迹都没有了。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905

选对版本后,就要来选择字体了,这个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难易适度的、适合自己、自己也喜欢的。 下面介绍一些碑帖供选择:

 

楷书类

1、《北魏郑文公碑》 2、《北魏元怀墓志》 3、《魏张猛龙碑》 4、《魏崔敬邕墓志》 5、褚遂良《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 6、欧阳询《九成醴泉铭》 7、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8、颜真卿《勤礼碑》、《告自帖》、《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李玄靖碑》 9、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10、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 

 

隶书类

1、《乙瑛碑》 2、《礼器碑》 3、《张迁碑》 4、《石门颂》 5、《曹全碑》 6、《史晨碑》

 

行书类

1、 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 2、 李邕《李思训碑》 3、 颜真卿《祭侄稿》 4、 苏轼《寒食诗帖》 5、 黄庭坚《松风阁诗》 6、 米芾《蜀素帖》《苕溪诗》

  

草书类

1、 皇象《急就章》 2、 王羲之《十七帖》 3、 孙过庭《书谱》 4、 张旭《古诗四帖》 5、 怀素《自叙帖》《圣母帖》《大、小千字文》 6、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诸上座帖》 7 王铎的草书

 

篆书类

1、《散氏盘》 2、《石鼓文》 3、《峄山碑》 4、 李阳冰《三坟记》

选择好正确且自己钟意的字帖后,就开始踏实耐心的临帖吧!

一般应先从楷书入手,然后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先临上它两个小时。只要选对贴,找对方法,并勤临不辍,相信您的书法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胡问遂(1918-1999),浙江绍兴人。沈尹默入室弟子。当代中国书法大家。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兄姐均酷爱书法,伯父胡之光为浙东书法名家。抗日战争初期,投笔从戎,立志报国。抗战胜利后寓贵阳,全国解放后携家定居上海。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512胡问遂

胡师早年习柳公权,继颜鲁公,得厚重丰润之精髓。转习褚遂良,得缜密灵动之韵致。后溯“二王”行草,兼及智永、李北海、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融会贯通,数十年而不懈。

其书法之气韵尤得力于北碑,浑然厚重,自成一家。或以擘窠行书为最著名。其名作曹操《观沧海》中堂,字大经尺,雄强峻利,气势磅礴。其书法浑厚凝重,洒脱灵动,气韵高雅,意态从容,是海派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

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国画上海出版学校和上海市青年宫任书法教师,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书学论文曾入选全国第一、二届书学讨论会。为《辞海》、《美术辞典》书法词条撰稿人之一。师从沈尹默,为其入室弟子。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胡问遂临《石门铭》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45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48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50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52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54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56

微信图片_20190215155458

 

朝鲜时代,孤悬海外的济州既是逃亡之地也是流放之乡,很多著名的文士、官僚在政治失意的时候都曾经被放逐到该岛,并且给济州岛烙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与此同时,济州岛闭塞而静谧的环境也让一些流放者在艰难困苦中得以砥砺心性、沉静自我,在文化事业上反而有了桑榆之获。其代表者非金正喜莫属。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17金正喜

金正喜,字元春、号秋史,又号阮堂,出身于两班贵族家庭,家世显赫,但是却一生坎坷,命运多舛。金正喜是朝鲜时代最杰出的书法家、画家、金石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实学派思想家,被誉为“朝鲜书圣”。1840年到1849年,即将作为冬至谢恩副使出访中国的金正喜先遭人弹劾,继而因为尹善道案受到牵连,被流放济州,在这座蛮荒之岛上度过了九年的谪居生活。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0

少年时随父亲出访中国,诗书画俱佳的异国才子名动京华;与清朝学者翁方纲、阮元建立了友谊,并拜翁方纲、阮元为师,得到不少教益。金正喜经常用“阮堂”、“诗庵”自号。“阮堂”是表明自己为阮元堂前弟子,而“诗庵”则是老师翁方纲赠给自己的别号。他还经常用“翁阮”为号,就是要始终铭记自己的两位中国恩师。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2

中年后却因父亲的政治积怨屡受牵绊,升职缓慢,饱受排挤、弹劾,终于在与安东金氏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流放孤岛;60多岁结束流放后,却好景不长,不到三年又因礼讼争论一事再次被流放到咸镜道北青郡;1856年在郁郁不得志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

正是在济州的艰难苦恨里,秋史创造了其独特的书体——秋史体,融颜真卿的谨严、董其昌的流畅和汉隶魏碑的朴拙于一炉,形成了笔势险峻奇绝却又严谨不失法度的独特艺术风格,成为海东书法第一人。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3

由于他一反数百年来独尊赵孟頫的传统书风,大胆创新,而被朝鲜书法界誉为“书圣”,“朝鲜书法史上的最高精华”。 著有《阮堂集》、《实事求是说》、《覃研斋诗稿》、《礼堂金石过眼录》、《阮堂尺牍》等。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5

他的书法脱胎于中国隶书,其书法与传统的书法相比,重古拙的美,但是他在布局上富于画感,善于在不对称中见和谐,而且笔触有力无比,使笔下的字充满活力。在书写中拙巧相生,刚劲奇崛,令人惊叹。由于这些才能,他终于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动有力的风格。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7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29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31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33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35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37

微信图片_20190215154739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不仅是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亦是当代书法家临帖取法的至爱。

临摹古人的经典之作,从传统碑帖中汲取精华,已然成为书家在书法之路上需要用一生来修炼的基本功,看似简单的临帖,实则其中奥秘甚多,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近日,记者就书法临帖的相关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访了几位著名书法家,从中不难发现真正的书法大家从不敢小觑临帖的重要性。

一 、临帖取法乃书家共识

时代大背景下的书法创作,不乏很多书家“不法古”而以当今流行时尚为追捧元素,追求形式美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没有了传统书法的纯粹与静谧,多了些许浮躁与功利的气息。难有大雅之美,也就少有大雅之作。而临帖,如一座灯塔时时指引正确的航路,不仅可复归传统,从中感受古人经典之作的笔锋笔势、章法结构,还能从中磨练性情,让心沉静下来。“真正的书家,一定是有系统的临帖经历的,而没有经过临帖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只能称为’善书者’”,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这样告诉记者。由此可见,临帖取法,已然成为真正书家们的共识。

信片_20190214164504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张荣庆说:“任何人拿起毛笔来都能写字,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写好,这就要求临帖,临古人的经典好帖,通过临帖学习古人技法,这是任何人想要学习书法最基本的入门手段。”而中国书协理事张公者更是言简意赅地总结了临帖的重要性——“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个书法家都无法也不能离开临帖这一过程”。“只有经过临帖才有可能入门,入门后要实现和传统持久深入地融通,临帖是终身可靠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中国书协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将临帖视为要跟随书家一生的宝贵财富。明代大书法家王铎更是以“一日临书,一日应索请”为训,坚持一日临帖,一日为别人写字,以此来保持自己对传统书法的驾驭能力。可说,古往今来临帖几乎成为真正书家们的共识,通过临帖把基础打牢固,才能求得变通,否则便是纸上谈兵,无果而终。

二、选帖很重要

选择什么帖子来临?书家们认为因人而异,可因爱好择取,但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应被遵循的。

首先书家一致认为,临帖不能盲目乱临,古代流传下来的碑帖纷繁复杂,要临优秀的、经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碑帖。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松统计,在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行草部分临帖来稿比较集中的法帖有:《兰亭序》《书谱》《圣教序》《祭侄稿》《寒食帖》等,而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孙过庭的《书谱》二帖又是其中更为集中的,可见经典法帖还是最受书家的喜爱和追捧。此外,隶书中《张迁》《礼器》、欧颜柳赵的唐楷也是颇受书家青睐的临帖经典。

微信图片_20190214164507

“初学者尽量临墨迹本,不推荐临碑及刻帖。”张公者选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帖,也不全是墨迹本,比如王羲之的《十七帖》等。帖,是把墨迹经复制刻在木质等媒介上面,复制时失真一遍,拓的时候又失真一遍,这样下来已经跟原来的墨迹本相差很远了。”他强调还有些虽很经典,例如《张猛龙碑》这样的名碑等,但如初学者要临摹的话,也一定要在内行人的指导下,将碑刻还原为墨迹,正如启功先生所说“透过刀锋看笔锋”。对于隶书来说,唐宋元明时期少见高手之作,到了清朝才有一些优秀作品问世这种情况下,汉代隶的高,经作品很多,但是由于多年风化腐蚀,即便是宋代、明代的拓片,也存在风化现象,这就要求在内行人的指导下进行临摹,或者先临摹一些清代隶书佳作,熟悉以后,再过渡到对汉碑的临摹,切不可盲目地照“原样”临摹。

陈振濂将临帖分为3个阶段,且侧重点不同。“对于临帖的初学者,要以获取基本技法和基本规则为目标,所以初学者要临经典的、个性不要太强的法帖。对于已经掌握一定技法后的人来说,法帖便不再是描摹的对象,而相当于一个能触发创作灵感的激发点,引发书家的创作欲望,使他不至于还跟在法帖后边,亦步亦趋。这时候,在选帖上便可灵活应对,随心所欲一些。对于有经验的老书家来说,风韵神采和格调成为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技法纯熟的他们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好的法帖来临,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学以用最关

缶翁吴昌硕所言“今人但奢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一语破的,阐释了书法临帖的最终目的,即贯通古今、学以致用。临摹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如何将临摹过程中学到的技法、章法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才是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有些人临帖临摹得很好,但是自己创作的时候完全不能将临帖时学到的技法运用其中,究其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其一,对所临法帖的规律研究不够;其二,临帖方法不正确;其三,没有真正理解临帖的意义。

张荣庆回忆说:“我有一个朋友,说自己对临《兰亭序》上百遍,背临也有几百遍了,但是我从他的创作中丝毫看不到一点临摹过《兰亭序》的影子。”这就是没有将临摹与创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临摹要讲究方法,你临多少不重要,关键看效。”张荣告诉记者“临帖要入进去,还要能出来,学习古人用笔、用墨、章法等,然后还要能将所学很好地和自己日后的创作相结合,不能入进去出不来”。此外,张荣庆还告诉记者,学书法要多看名碑名帖,即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如姜夔所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微信图片_20190214164508

“临帖时,要有一个出发点,就一个字’用’。如同一个足球运动员苦练各种球技,是要在未来足球比赛中应对其他运动员一样,临帖不是临着玩,而是要学以致用,跟自己日后的创作结合起来。”叶培贵认为,即便一个人在临帖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要经常回到经典中去与经典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这样循环往复,才能真正悟到古人经典之作的精髓。

与今人颇多功利不同,对于古代书家来说,书法是其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他们的书法文人气息浓厚、纯粹,读之自在、观来怡情,可以说是用了心的,临古人之帖,不仅是对技法的临摹,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古人心性的体味与思考。书法临帖,实现了对传统的复归,是对古老神圣的书法艺术新的敬畏。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不仅是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亦是当代书法家临帖取法的至爱。

临摹古人的经典之作,从传统碑帖中汲取精华,已然成为书家在书法之路上需要用一生来炼的基本功,看似简单的临帖,实则其奥秘甚,正所谓“行看热闹,行看门道”。近日,记者就书法临帖的相关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访了几位著名书法家,从中不难发现真正的书法大家从不敢小觑临帖的重要性。

微信图片_20190214164510

四、临帖取法乃书家共识

处于展览时代大背景下的书法创作,不乏很多书家“不法古”而以当今流行时尚为追捧元素,追求形式美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没有了传统书法的纯粹与静谧,多了些许浮躁与功利的气息。难有大雅之美,也少有大雅之作。而临帖,如一座灯塔时时指引正确的航路,不仅可复归传统,从中感受古人经典之作的笔锋笔势、章法结构,还能从中磨练性情,让心沉静下来。“真正的书家,一定是有系统的临帖经历的,而没有经过临帖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只能称为’善书者’”,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这样告诉记者。由此可见,临帖取法,已然成为真正书家们的共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张荣庆说:“任何人拿起毛笔来都能写字,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写好,这就要求临帖,临古人的经典好帖,通过临帖学习古人技法,这是任何人想要学习书法最基本的入门手段。”而中国书协理事张公者更是言简意赅地总结了临帖的重要性——“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个书法家都无法也不能离开临帖这一过程”。“只有经过临帖才有可能入门,入门后要实现和传统持久深入地融通,临帖是终身可靠的基本方式途径。”国书协理事、都师范大学教叶培贵将临帖视为要跟随书家一生的宝贵财富。明代大书法家王铎更是以“一日临书,一日应索请”为训,坚持一日临帖,一日为别人写字,以此来保持自己对传统书法的驾驭能力。可以说,古往今来临帖几乎成为真正书家们的共识,通过临帖把基础打牢固,才能求得变通,否则便是纸上谈兵,无果而终。

五、选帖很重要

选择什么帖子来临?书家们认为因人而异,可因爱好择取,但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是应被遵循的。

首先书家一致认为,临帖不能盲目乱临,古代流传下来的碑帖纷繁复杂,要临优秀的、经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碑帖。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松统计,在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中,行草部分临帖来稿比较集中的法帖有:《兰序》《书谱》《圣教序》《祭侄稿》《寒食帖》等,而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孙过庭的《书谱》二帖又是其中更为集中的,可见经典法帖还是最受书家的喜爱和追捧。此外,隶书中《张迁》《礼器》、欧颜柳赵的唐楷也是颇受书家青睐的临帖经典。

微信图片_20190214164512

“初学者尽量临墨迹本,不推荐临碑及刻帖。”张公者选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帖,也不全是墨迹本,比如王羲之的《十七帖》等。帖,是把墨迹经复制刻在木质等媒介上面,复制时失真一遍,拓的时候又失真一遍,这样下来已经跟原来墨迹本相差很远了。”他强调还有些虽很经典,例如《张猛龙碑》这样的名碑等,但如初学者要临摹的话,也一定要在内行人的指导下,将碑刻还原为墨迹,正如启功先生所说“透过刀锋看笔锋”。对于隶书来说,唐宋元明时期少见高手之作,到了清朝才有一些优秀作品问世。这种情况下,汉代是隶书的高峰,经典作品很多,但是由于多年风化腐蚀,即便是宋代、明代的拓片,也存在风化现象,这就要求在内行人的指导下进行临摹,或者先临摹一些清代隶书佳作,熟悉以后,再过渡到对汉碑的临摹,切不可盲目地照“原样”临摹。

陈振濂将临帖分为三个阶段,且侧重点不同。“对于临帖的初学者,要以获取基本技法和基本规则为目标,所以初学者要临经典的、个性不要太强的法帖。对于已经掌握一定技法后的人来说,法帖便不再是描摹的对象,而相当于一个能发创作灵感的激发点,引发书家的创作欲望,使他不至于还跟法帖后边,步亦趋。这时候在选帖上便可灵应对,随心所欲一些。对于有经验的老书家来说,风韵神采和格调成为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技法纯熟的他们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喜好的法帖来临,都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微信图片_20190214164514

六、学以致用最关键

缶翁吴昌硕所言“今人但奢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一语破的,阐释了书法临帖的最终目的,即贯通古今、学以致。临摹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如何将临摹过程中学到的技法、章法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去,才是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有些人临帖临摹得很好,但是自己创作的时候完全不能将临帖时学到的技法运用其中,究其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其一,对所临法帖的规律研究不够;其二,临帖方法不正确;其三,没有真正理解临帖的意义。

张荣庆回忆说:“我有一个朋友,说自己对临《兰亭序》上百遍,背临也有几百遍了,但是我从他的创作中丝毫看不到一点临摹过《兰亭序》的影子。”这就是没有将临摹与创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临摹要讲究方法,你临多少不重要,关键是看效果。”张荣庆告诉记者,“临帖要入进去,还要能出来,学习古人用笔、用墨、章法等,然后还要能将所学很好地和自己日后的创作相结合,不能入进去出不来”。此外,张荣庆告诉记者,学书法要多看名碑名帖,即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审,如姜夔所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临帖时,要有一个出发点,就一个字’用’。如同一个足球运动员苦练各种球技,是要在未来的足球比赛中应对其他运动员一样,临帖不是临着玩,而是要学以致用,跟自己日后的创作结合起来。”叶培贵认为,即便一个人在临帖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要经常回到经典中去与经典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这样循环往复,才能真正悟到古人经典之作的精髓。

微信图片_20190214164516

与今人颇多功利不同,于古代书家来说书法是其修身养性的要途径和方式,因此他们的书法文人气息浓厚、纯粹,读之自在、观来怡情,可以说是用了心的,临古人之帖,不仅是对技法的临摹,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古人心性的体味与思考。书法临帖,实现了对传统的复归,是对古老神圣的书法艺术新的敬畏。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既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三神人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第一境界】

立坚实骨体,求筐媚书风

在五十岁以前,可以说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如果以天宝五年(746),张旭在裴儆府上授笔法于颜真卿为一个界线,那末在此以前颜卿尚摸索阶段。此一阶段传世之作鲜见。如天宝元年写<张仁蕴德政碑》,天宝五年写孽崖书法禾山石壁“龙溪”二字。此时颈真卿在书学方面已有相当的修养,这在张旭考问颜氏十二笔意封.颜真卿或以从张旭处领教所得.或以自己攻习所悟对答如流,使张旭深以为然。他志向高远,期在“齐于古人”。张旭也因此愿意再授笔法。

微信图片_20190214164054

◆在接受张旭的笔法后,颜真卿欣喜地说:“自此得书之妙,于兹五年(或作七年),真草自知可成矣。”因此,从天宝五年以后的五年(或七年)时间,可说是颜真卿依照指引,刻苦再磨砺的阶段。果然在天宝十一年后,颜真卿书碑紊多.在社会上已享有一定的声誓:天宝十一年书有《郭虚己碑》、《郭揆碑》、《多宝塔碑》、《夫子庙堂碑)等:天宝十三年又有传世名作《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等。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颜真卿投身于金戈铁马与叛军作战之中,无暇顾及笔砚艺事。此可为颜氏书法历练的第一阶段,也是第一境界的历练。在这一时期,虽然各碑面目或有差异。

总体上说,是“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从《多宝塔》等典型作品的分析中可知,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电笔上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结体上整密、端庄、稳,由瘦长型为正: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自面趋茂密:这一阶段,颜真卿追零“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这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微信图片_20190214164057

 

【第二境界】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被黜,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书生—斗士—统帅,立朝—外黜—立朝,生活方式频繁转换,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可以看到,他加强厂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耀其精神。其捺笔表现出一波三折的节奏。其直钩、平钩、斜钩,饱满取势,弯度均匀,圆劲有力。其折笔则提笔暗转,形成斜面折下,以”折钗股”拟之。从结体上说,方端庄稳健重,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

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既至此境界,颜真卿已一扫初唐以来的那种楷书风貌:前者侧,后者正;前者妍,后者壮;前者雅,后者宜;前者瘦,后者肥;前者法度深藏,后者有法可循;前者润色开花,后者元气淋漓。真可谓变法出新意,雄魂铸“颜体”。

微信图片_20190214164059

【第3境界】

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真卿晚年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悟彻,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至此境界,其书如老卉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生机盎。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话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幽为后世立则。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斗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柄志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214164101

创立一代新书体,颜真卿是先觉者。他是唐代社稷之臣,又是书艺世家的后裔,对于书法的演变.无不瞩目关注。韩愈曾讥“羲之俗书趋姿媚”者,其片面处是未能正确评价王书,而其本意则在于从自己时代出发确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审美观。因此杜诗、韩文、颜书,无不以新的时代为背景自立风貌。·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与少陵之诗、昌黎之文,皆同为能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始卓然或为唐代之书”(《书林藻鉴》)。颜书的尚骨、尚肥、尚法,崇端庄、阔大、豪放,重气势、魄力、雄风,都可以从唐代社会中找到时代的折光投影:颜真卿造就了在书法中的盛唐之音,这便是颜书的恢宏境界。

学习书法,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笔法,纠正自己的不良笔法习惯,才能在临习中把握汉字结构的法则。

汉字是由笔画组合而成,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都要占据字内的部分空间,安排得不好就会你争我夺,不但破坏了和谐的关系,而且会造成点画及各部分之间四分五裂,没有连贯,也没有呼应,更失去了平衡,貌合而神离。

字,如:乎、终。这两字,浑然一体,点画之间你呼我应,生意盎然。特别那个终字,好象两个人在谈情说爱,顾盼自然,处理得非常好。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347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350

我们初学者先要让汉字动起来,“顾盼”就是指汉字的动态。动态中求得平衡就是书写的原则。

汉字的形体内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应相互照应,达到整个字的体势的平衡。字的每个部分都是有活力的,平衡不是四平八稳,是在动态中争取平衡。如欧阳询的:仪、杖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352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353

略微倾斜的左右两部分相互依靠,险中求稳。如果没有左部,右部就无法站稳。如果各部都站正了,这字就失却了这鲜活的味道了。

总的说来,“顾盼”与“平衡”是汉字内部结构的关键,必须字字都要遵照的原则。在这两个大原则里还可以分成五个小法则,这些小法则是达到动态平衡的好方法。

 

一、向背

“向背”,指点画之间或字体的各部分之间的相向和相背。相向有外扩的姿态,相背有向内收敛的感觉。“向背”之法则,目的就是为了变化,欧阳询的字体险峻峭拔,因为多用相背法则而形成的。如:同、风、秽、怀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355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357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358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00

南、高、竭三字用的是相向法则写就的。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02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05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07

颜真卿的书法丰腴开朗,雄伟厚重的风格,因为多用相向法则。如:内、明、颜、国

 

信图片_20190214162410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12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14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16

“向背”之法对初学习者来说,掌握此法是有些难度的,要谨慎。在运用“相背”之法时,注意形相违,神相合,还要结合运用“相向”之法。古人言:“毫发生死,纤微向背。”学书者要勇敢地去尝试,谨慎地运用,多多地练习。

 

二、收放

字的结构最忌平板松散,而“收放”是治平板松散的最有效的方法了。一个字有收必有放,有放必有收,两法必须合作,才能破除平板松散。欧阳询把部分画集字中间的某个地方,有时在中心,有时在上部或下部,这聚合点不是固定的。以这个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展放开。如蒸、微、坠。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17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19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21

 

欧阳询又把字分成上下,或上中下几个部分,把有的部分的点画聚集起来,把另—部分的点画扩散开去,形成强力的对比。聚合的部分为合,扩散的部分为开。如:南、风、罪、丹等字开合各不相同。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23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25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27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28

运用“收放”法则时应该做到收放有度,过分不好,不足也不行,都会影响字的美观。中国汉字称为方块字,收放这个度就是在方块的范围内。

 

三、疏密

 

“疏密”这—法则,在的结构中十分有用。点画之间间隔一味追求均匀就显呆滞,缺少了变化清代家邓如说“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意思是疏处让它疏,密处让它更密,疏与密形成强烈的对比。习字要做到疏而不散, 密中通气。也就是说疏中见密,形疏而意收;密中有疏,意气通畅。如欧书“乱”字,左密右疏,疏处笔画加粗,减少了空白,使疏处变密;密处笔画变细,增多了空白,也就密处变疏了。如“捡”字,上部疏,下部密,人字头加粗后上部变密了,下部也就感到轻了疏了。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30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31

书写中如果笔画无法加粗或减细,可以改变笔画的间距。如欧字:“德”,右部十字头的竖画拉长,横画放低,压缩了下部,下部变密,使整个字疏密有致。如果想同时运用疏密两法构字,学习者在熟练掌握后是可以实现的。如欧字“寿”字和“宁”字,既改变笔画的粗细,又改变了点画之间的距离,疏密对比比较显著了。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33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35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37

四、相让

汉字中有独体字,也有合体字。独体字可以毫无顾忌四面伸展,而合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字合成的。这好比一家多人,要互爱互让。这合体字中的主要的独体字尽量伸展,其他部分缩小字形或缩短部分笔画,让出空间来给主体部分。—般相让的部分是偏旁,偏旁又大多在左边,因此大都是左让右,如视、深、耕、趾。也有右让左的,如:期、勤、能、显。也有下让上的。如:虑、本、高、泰。也有上让下的,如:质、响、穷、冕。

左让右: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39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41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43

右让左: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45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46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48

下让上:

微信片_20190214162449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51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53

上让下 :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56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458

微信片_20190214162500

在相让中形成穿插,主部的一些笔画插入另一部的上部, 或中部,或下部。如:离、竭、楹、临。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502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505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512

五、错位

欧阳询的字有些点画或字体的一部分发生异乎常人习惯的移位,这就叫错位。这种错位打破了平稳,使字形扭动起来,同时能保持平衡。错位的方式有二种,其—,左右错位。如:忧、宜、察。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515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517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519

其二,上下错位。如:饮、以、物。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522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525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528

再看这个灵字,雨字头的中竖与底部巫字的中竖并没对齐,巫字中竖右移了。这样一错位,确实增加字的动感,还能减轻这个字的右肩高耸的程度。

微信图片_20190214162532

这五个小原则加上前面两个大原则,都是力求变化,从动态中求取平衡的法则。我们可依照文字本身的结构和自己的喜好,不必拘泥,随机运用这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