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要让平躺在纸的字在眼前动起来

学习传统书法与做其他工作一样,应该遵循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我们不妨粗略地把临帖过程分为三段式,即“摹帖”—“临帖“—“背帖”。

绝人多数学习书法的同学,只抓中间,而舍弃了两头。他们甚至不知何为“摹帖”,为什么要“摹帖”,“背帖”对他们更是不可想象。尽管给他们讲解了三者的关系及其重要性,但实践者寥寥无几。本来书法课安排的课时就有限,恍惚间得过且过,书法课就结束了,其结果可想而知。其实临帖中的误区不仅存在于在校学生,据笔者所知,不少书法爱好者也没有按“三段式’学习进程循序渐进,这也是不少人半途而废的原因

正式进入实际执笔书写之前的“选帖”与“读帖”,不少同学与初学者也同样存在着误区,这里也很有必要谈一下。我国书法艺术丰富多彩,书体概括而言有真(楷)、草,隶、篆;就书派而言,仅楷书简略讲就有颜、柳、欧、赵,真是琳琅满目。我们究竟应该从何入手呢?尽管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但从一般规律而言,还是从楷书入手为好,选一种适合自己的个性或自己特别喜爱的书家的法帖,不要漫无目的人云亦云。譬如你喜欢大气、宽博、端庄雄伟的风格,你本人又有“英雄崇拜”的情结,你的禀性耿直又胸怀坦荡,你就选颜书为最好。一旦选好一本自己喜爱的法帖,就要专心致志地去临写,不要见异思迁,朝三暮四。比如说选好颜书《勤礼碑》后,你就需要认认真真“研读”一番,然后按“摹帖”—“临帖”—“背帖”程序一路走下去,一步步练下去,一直到真正成功为止。这时你的颜字基础已经相当扎实了。但颜字的风格、面貌也是丰富多彩的,要想把颜字写得滚瓜烂熟,就要把颜书各个时期的楷书法帖找到一一临写,这样你的颜体楷书才能告一段落,之后可转向其他风貌的楷书,汲取一下其他书派的营养。

“选帖”问题正确解决后,紧接着就是“读帖”问题了,这个问题往往被不少人忽略。可以这样说,谁忽略了这一步,谁就是一个大傻瓜。因为如果说学习书法有捷径的话,那么认真“读帖”就是一条科学的捷径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好事弃之岂不是傻瓜?“读帖”就是在临帖之前认真对法帖进行观察、分析,去深刻体会。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就是指此。赵孟頫在《王羲之<兰亭序》十三跋》中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就更进一步阐述了“读帖”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字帖就是最好的老师,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讲话的,你只有自己主动去请教,去玩味,才能悉知其用笔之意。正像沈尹默先生说的“字外无法,法在字中”,你要动一番脑筋才能知悉其中奥妙。我们所看到的古人法帖上的字,都是静静地平躺在纸面上的,但当时古人写时,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我们在读帖时要把静态的字,恢复成动态的字。在读帖时,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都要认真去“玩味”。对其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不能轻易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换锋行笔,回锋收笔;运笔过程中怎样顺势连接,怎样翻转;何处提、何处按、何处疾、何处涩,何处中锋、何处侧锋等等都是我们所要玩味的内容。换种说法,就是让静态的字迹逐渐像放电影一样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也就是说把古人由动而留下的静的痕迹,在正确想象中恢复成动的形象。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是由何种动作形成的,就像赵孟頫说的“悉知其用笔之意”,我们在临写时再重复这些用笔动作,才有可能与法帖逐渐合扣,达到形似。我们读帖能读到这种程度,临起帖来也就能做到得心应手了。也就达到了宋人姜夔《续书谱》中说的“余尝历观古人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