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旺盛的创造力,追究这个创造力背后最直接的文化根源,正是我们国人并不陌生的哲学思想。
一部书法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部“写法”、“写意”互为表里、互相渗透的风格演变史。书法的演进是不可逆的,它的发展始终受着创作主体与时代审美思潮的影响,字体由篆而隶而草而正而行,风格由尚朴、尚韵、尚法、尚意、尚态,法度由积淀突破到新创,载体由甲骨、青铜铸件、竹简、纸帛甚至岩壁……在变动不居之中,一个“意”字,始终引领书法发展至今。可以说中国书法就是写意书法。
一、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书法创作具有很强的“写意”特征。书法创作必须重视创作中的“有感而发”与“心手双畅”。所谓“有感而发”,主要是用“书意”笔触去表现“诗意”境界,重视书写内容与书写风格的和谐统一,这就是书法的抒情达意之特征。
“写意性”应是中国书法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书法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具有一种“写意”特征。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它所采用的象形指事会、声假借、转注六种造字方法,本身就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意”性特征,加上书写工具毛笔的笔软特性,使得书法的抒情写意功能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与发挥。这种抒情写意性为传递书家的心灵图象与主体情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书法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具有了很高的艺术起点,具备了抽象表现艺术的各种元素和特质。而随着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的出现和演绎,书法在静态构图、动态构图,以及动静相兼构图三种构图方式上都有了极致的表现,并出现了众多的名家与经典之作。书法所展现的体势之美、力感之美、时空转换之美,以及书法线条笔触中所呈现的诗性之美和人性之美,使得书法在表现“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中,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与扩张,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书发展的基特征它的意性这是从整个书法史的角度去考量作出的结论。实际上古代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也都一直在论证这个问题,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就提出“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的观点,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提出的书法创作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观点,唐代另一书论家张怀瓘提出的“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的观点,宋代苏轼提出的书有骨、肉、血、气、神五大要素的观点,以及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提出的“书当造乎自然”的观点,都是在肯定和强调书法的写意性。书法的写意性又与其写意用笔密不可分。书法的写意性用笔,是书法表现书家主体情怀的精义所在,它是不可变易的,是需要代代承传的。对此问题,元代的赵孟頫看的最清楚,谈的最透彻。他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也需用工。盖结字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里他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实际上就是指书法的写意性用笔这一根本大法是千古不易的,是不能改变的。需要指出的是,书法的写意性用笔,是和毛笔的笔软特性及书法的“气运用笔”创作方式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在书法创作中,“气运用笔”这一机制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有隐与显、自觉与非自觉的差异。古人在论书时就曾说过:“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又说“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已到气不尽”,这并不是什么虚语玄言,而是创作时的真切体验。书法创作通过气运用笔将创作主体的人文气质,转化为书法作品中的气化线条,这是书法作品能展现书家精神气质,能呈现“书卷气”、“山林气”、“金石气”等不同气韵特征与气息特征的根本性原因所在。书法家通过“养气”和“运气”,在创作中表现深心般若,递心灵图象,而达到达其情,形其乐”的创作目的,这正是书法的精魂所在。
二、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
书画同源,书画相通,书法具备绘画的布局和章法;书法也具有音乐所具有的内在节奏和旋律,具有时间的流动性,不可逆性和线条的单维特征;书法也表现出建筑学所要求的平衡稳定的美感,以及部空间结要求;不如此,书还具有舞蹈的韵律和意境。所以,只是简单地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或者说书法是汉字的视觉艺术,不足于把握书法的内在特征。它不光是汉字的艺术造型,更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是思考的艺术。书法艺术把握和吸收了各门艺术种类的本体特征和本质精神,高度抽象和概括了各种艺术的形态特征,它以简驭繁,以静寓动,暗合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中国哲学思想,是极高深的艺术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核心的人文价值观,是哲学化了的艺术,是抽象化了的中国艺术。所以,书法的灵魂是中国哲学思想,书法不仅展示了中国哲学的本质和内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思想。是形象化了的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外在形象和表达形式,是具体化了的中国哲学思想。由可见,书法是哲学思的艺术再现
书法与中国哲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中国书法艺术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思想儒道释思想的影响,更是体现了有别于其它艺术形态的特征—具有高度的哲理性。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辨证思想在书法创作中随处可以体会到,充满着中国古代哲学的辨证思想。在那一阴一阳,动静虚实,天人合一的黑白世界里,充满了气韵神的美感和折射着中国思想的智慧光芒。
书法体现了中和中庸之“意 ”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的核心内容是“中和”、“中庸”的思想,它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书法精简为黑色线条和素白纸面,黑白二色穷极线条流变和章法演化,创造出“和谐”,“完美”的艺形象,正是中和中庸思想在字书写过程中无意识体现,形成了书法美的思想基础。
书法艺术要求字体结构端正、均衡、端庄秀丽、不激不厉,正是“中和为美,居中守正,形端表正”思想的体现;书法的笔画之间要相互呼应,要左顾右盼,穿插避让,协调一致,正是体现了“以和为贵,中庸和谐”的境界;书法艺术是体现书家精神和情感渲泻,书家都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审美取向,同一个汉字,不同的人写它,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姿态,无一雷同,就算同一个人写同一个字,也会因时间、环境和心情的不同,写出的字“相去甚远”,而这就印证了“君子和而不同,致中和,和而不流”的思想。真正的书法是不以技法为手段的无法之法,也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是书写所达的了一种自然的状态,不姿意张扬,不故作媚态。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中境界。
书法体现了阴阳平衡 之“意”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指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基本方面。就书法而言,实为阳,虚为阴;重为阳,轻为阴;劲为阳,媚为阴。正是以阴阳理论为指导思想才造就了书法千变万化的书法审美形式。书法的主观创作上不管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其指导思想就直接与阴阳学说紧密联系,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并互为其根,互为转化,正是书法艺术和而不同,才得于体现了书风千姿百态的形式之美。
书法艺术在简单的黑白线条中,包含了太多的阴阳对立统一,书法之美,讲究内揠与外拓,重笔与轻笔,藏峰与露峰,中峰与侧峰,流畅与晦涩,浓墨与枯笔,柔媚与苍劲……这些都充分体现和验证了阴阳平衡的关系,阴阳相生相克,以达到和谐统一。书法艺术,它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它仅使用净化凝结的线条,不作物象的具体摩拟和真实写照,而是抽象把握宇宙万物最为根本的结构和规律,使书法具有了丰富表达力和深刻内涵性。通过书法,体现出静动、虚实,简繁的阴阳交之道,折射出对自然万物规律和人生悟的真理性追求与索。
书法体现了天人合一之“意”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极的意思,“道”是最高的原则,是自已如此,以自已为法,别无遵循,不受制于任何他物。“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看来表现为与“道”为一,与“自然”为一,听任万物之自然,人要顺应自然之道,就应该“无为”,而“无为”就可以做到“无不为”。庄子在老子道德论基础上,更注重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就是他所感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自然合为一体。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多的具有审美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审美意蕴更多来源于庄等“天人合一”的思。这一思想,直接影了中国传统书的审美标准,开创了书法审美的新境界。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最大的魏晋书法,追求笔墨生情,崇尚自然妙趣,秀丽不失端庄,飘逸俊雅,开创了书法的新时代,被后人尊称为“魏晋风流”。
在落实到具体的书法作品方面,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都是书法抒情达意的很好的例证。王羲之遍游祖国名山大川,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加以锤炼煅造;博览前人的书法论著,揉合百家之长,得千变万化之神;遍临古人碑帖,揣摩名家书法手迹,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王羲之早期是很重视实际社会政治问题的,但是由于东晋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和官场的倾轧斗争,使得王羲之一生经历了许多的忧患,种种的苦闷和不平终于使他从儒学中走出,进而从玄学、道家、佛学中寻求解脱。这种由儒而道,道而玄、而佛,无体现王羲之追求自我身心健全与自由的魏晋风度和张扬个性的个性主义思想。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观主要表现出两点:一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创作心态。他不主张特别为书法而苦心劳力,只是把书法当作一种陶冶性情的活动来看待,正是居于这种书法创作“无意于佳”的心态,使得王羲之书法“乃佳”。二是王羲之尚“意”的审美情趣。王羲之以“意”论书,他的书论总的精神是追求“意”的表现。《自论书》一般均认为是出自右军之手,其《自论书》云: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张故为绝伦,其余是小佳,不足在意。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从中可看出王羲之论书强调意,评价说钟繇、张艺之所以“绝伦”,因其书有“意,其余的书家不足道者,因“不足在意”。他认意趣转深了,点画之都有意趣,自有语言表达不出的妙处,这明显是从魏晋玄学、美学中“言不尽意”的思想演化而来的。王羲之把玄学及美学中的观念运用到书法艺术中,是书法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王羲之的表现主义与个性主义,创作心态“无意”与审美情趣崇尚“意”的书法观,终于在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 三月三日这一天的书法创作中表现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如果说《兰亭序》的书写状态已经达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婉若天成,尤如神助”的至高精神境界,那颜真卿书写的《祭侄稿》则是达到了情感和纸墨完全融为一体的物我二忘的情感境界。颜真哥哥和侄子为国捐躯。为悼念兄长以及侄子,也为抒对家国沦亡的忧愤,颜真为侄儿作了一篇《祭侄稿,这是一篇惊天地泣神、感慨万千的盖世杰作,饱蘸着颜真卿血泪笔触的跳动和感情的喷发。而由于所作是草稿,随意而成,毫无造作,使情感的起伏显得非常自然。颜真卿一吐悲愤,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浩气随纸墨喷薄而发,起首的凝重和篇末的难于自控无一不是作者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书者的精神与所写的书法作品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祭侄稿》无疑是古往今来“写意书法”集大成之作。
纵观上述书作经典作品,无一不是达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精神与作品的统一,性情的自然流露,文人情怀的再现。
三、书法艺术的时代特征
弘扬写意书法的优长,不断提升写意层面,应当是书法艺术的时代特征。任何艺术都不能照搬生活,而艺术又必须对应于生活中的种种形象、情感、道理,需要精妙的技巧来具体表现,因此表现手段便具有精确性。书法也象其他艺术一样存在着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对立统一。模糊性意味着抽象、概括、简化、混沌随机(不确定),精性则意味着具体、周全、细、定性定量。真正意义上的法艺术应该是,其模糊由众多精确局部构成,其精确局部又在自身层面含有某种模糊性,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层层递进的对立统一关系。逐渐摆脱象形,给汉字书写走向艺术带来了自由,开辟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书法开始在纯符号构筑的系统里,以自然形质态势为造型依据,以象、数、理对应为原则,以中和适度为审美底线,以笔墨技法为保障,创造着千姿百态永无穷尽的艺术形象。
书写自由度的增加并不是说可以任由书家信马由缰地随手涂鸦,其实恰恰相反。因为任何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都是因为建立了自身的符号规则、组合规律,且都具有难度。越是高雅的艺术其技法难度越大;是认为可以自由发挥的艺术,越是需要技法的纯熟与精确作底,所暗含的规则限制越严格。制的目的就是确保艺术符号能确而集中地为表现某种主、思想、理念服务,避免乱套、粗糙、庸俗。书法作为世界上最独特的抽象艺术,最易入门(人人都会写字)却又最难达到高境界(心手双畅)。中国之所以能诞生独一无二的汉字,又推动书写走向艺术,关键在于独特的中国哲学,其核心就是阴阳互生、相反相成、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等系统辩证思想。其特点是深邃、简明、灵活、强调主体、统摄性强,善于见微知著、驾驭全局,在变易中随时把握事物合适的度。同时更善于选择特征物作为系统符号,比如以阴阳五行代替五音五色五味五体五律五脏 …… 等等,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又会诞生诸如中医、武术、孙子兵法、气功、京剧、唐诗宋词、中式建筑等精妙绝伦文化艺术的根本原因。这种思维对比擅长分析、追求精细的西方维来说,正凸现一种抽象、浓缩模糊的特点,这种特点在书法艺中得到了全面体现。
因此在书法中并非任意挥洒出的点画线条都具备代表某一类自然物象的资格。换言之,要达到“纵横有可象者”——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撇如陆断犀象、竖如万岁枯藤 …… 等等,你真能做到既不是石、云、犀象、藤,却又妙似石、云、犀象、藤吗?能将笔墨控制在“似象非象”境界,将形似石、云、这样属性不同的笔画组合在同一个或同一幅作品中,且让它们和谐为个有机系统?其中所涉及的道、技法都需要精确地去实现。简言之,书法艺术的追求是“意”的追求, 意随字出,书随意深。大凡高明的书家都是从写形寓意,挖掘深层内涵,到达写神赏心之境地。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当下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大的动荡。纵向历史的封闭单一与横向时代的交叉多元形成冲突。不同的文化参照塑造出不同档次的艺术家。古代大师的书法作品是与古人的文化心理相默契,是由历史的情境造成的。审美价值的标准是有时间性的。当代书法家就应在这一点上观照当代文化,建立新的价值标尺。新世纪的社会心态是向往新奇,追求个性。传统古典主义的“不激不厉”的和之气将会适应演变。“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审美将化,发展到“唯观神彩,不见字形”的现代浪漫色彩。所以当今是个“写意”的时代。书家追求将是更多的开拓、强烈、抒情。如古人所说:“格调情怀为第一性,技法乃第二性”。故当今书法创作将在格调、内涵、情趣上做文章。注重精神性。反对创作的平庸化,媚俗化,以豪阔自如的心态抒写自己的灵性,不断提升写意层面。
我们呼唤时代经典,呼唤审美的崇高,也呼唤艺术包容。以对当今主流文化的命运思考,来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书法近30多年来的发展其核心是重建书法现代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书法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一种情怀。艺术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时代精神,是对客体的升华与超越。当今书坛呼唤现代人文关怀!看重文化品格的铸造!圆融应该是道法自然式的终极境界。所以说书法的极境界是一种自然圆满,得大自在之所在。达到心手双畅,翰逸神飞的境界。
当下和谐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文艺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当前,一是要维护全社会文化利益的公平,体现现代人文关怀;二是要坚持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维护民族文化、面对当代消费文化的挑战,我们要努力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促使社会审美向高雅型转化。这就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引领一种审美价值评判尺度,召唤文艺责任的回归,引领国民精神的提升,以实现文化的审美本质与审美理想。
应当警醒,作为当代书法家,仅仅凭借书写技艺的训练,获得高超的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深谙中国传统思想之道,站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审视中国书法具有的艺术价值哲理精神。把书法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统审美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如此,才以使书法的现代发展注入丰厚的化理论基础,弘扬写意书法的优长,并在以西方文化理论为主导的当今确立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