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最基本功是临摹。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这已是被无数前人的经验和体会所证明的。
初学者首选临摹范本《多宝塔碑》的风格
临摹大多以古人善本碑贴为范本,通过临摹熟悉汉字的笔法、笔势和笔意,提高书法水平,掌握书法规律。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或称“影书”。小学生习字,用描红本子,也属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临’就是看着写,‘摹’就是照着写。
《丹铅总录》引岳珂语称:“临摹两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欀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犬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南宋美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称:“临书失古人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从古人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临”易学到用笔精神,而“摹”则易学到点划结构。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真迹上,以极细之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要倡导临摹,而不是“钩填”。只有临摹到了一定程度后,书法才能“乎其内,出其”融百家,自成一体。
临摹的顺序主要是先从“摹”开始,待有了一定基础后,即比较接近范本汉字的形状后,再进入临写阶段。在“摹”的过程中,要求点划到位,字得其位,尽量写得圆满有力,起笔、行笔、收笔合乎书法规则,把笔墨悉数写在空心字(或红字、影字)之内,但千万不能复笔。在不断的“摹”、“描”过程中,既讲究形似,也不断总结笔法、结构规则,体会艺术思想和艺术规律。
进入临写阶段,则要看着字帖用笔法进行写,“临”又分为“实临”和“意临”两种,“实临”的基本要求是写出的字和字帖一样为佳,侧重点在“形”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似”,这是临摹的初级阶段,而“意临”则要求形神兼备,它可以加入自己的思想,是高层次的“临摹”。不论是“实临”或者是“意临”,都对用笔有严格的要求,这一点是一样的。此外还有“空临”和“背临”,“空临”就是看着字帖用笔或指在空中写;“背临”就是在“临摹”的过程中,用心把字帖记下来,背着字帖进行书写。
《多宝塔碑》(局部)
怎样选择临摹的碑帖?应遵循两个原则:
1、先学楷书,且选择既经典又适合打基础的优秀碑帖;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等。
2、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碑帖。如喜欢字体方正、劲险有力的,则学欧阳询的九成宫;如果喜欢有肉有筋、端庄正气的,则学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字帖一旦选定,就不可任意更改。等到临了数遍、数百遍,已经学好了该楷书后,可选学习其他楷书体。楷书是其他各种书体——行书、隶书、篆书的基础,楷书学好了,了解了楷书点划写法、运笔特征、字体结构特征等,再学习行书、草书、隶书等书体的一些基本方法后,就容易学好这些书体。
临贴时,要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每笔都要求工整,按图索骥,用腕用笔,用心用力。临写过程中,专心致志,临贴前,先揣摩字帖的神态、运笔、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仅要求笔正确而且在笔过程中注意节奏的快与慢,用笔的高与低、前与后、上与下、转与折、连与断的变化,不断加深了解字体在形态上大与小、宽与窄、斜与正的变化,逐步提高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当临写进行到一定数量、一段时间后,这时要求不仅追求形似后,还要研究范本的风格、韵律、精神内涵等内存的东西。开始追求神似的境界。大量临摹,遵守规则,逐步掌握书写技巧,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事半功倍,从而达到艺术升华。
“创造性临摹”是“临摹”的最高阶段,也是自己风格形成的阶段。此时,已经基本掌握了字帖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思想的表达、思维的方法、艺术特点、书写的技巧等,在临写的过程中,或创作过程中,按自己的审美观点、艺术情趣进行“创造性临摹”,它不要求和字帖完全一样,只要把它的精华提取出来进行消化、吸收,在行笔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要达到“创造性临摹”的境界是不容易的,必须不断的从古人范本中吸取营养,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有文评说颜真卿《多宝塔碑》的风格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怒目、力士挥拳”。这十六字用来评骘颜真卿书法总体风格,或也无可厚非,但具体到《多宝塔碑》就另当别论了。此碑是颜鲁公存世最早的作品之一,其风格尚未完全摆脱褚遂良等书家的影响,端正之余不乏妍妙,明人孙鑛更说它“秀媚多姿,第微带俗”(《<书画跋>跋》)。而且,米芾《书史》中说:“颜真卿书如项羽按剑,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特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此文以荆卿(即荆轲)代项羽,也不甚妥。而我认为,包括米芾《书史》的那段评价对颜书而言仍不过是皮相之论,似乎颜书一味粗莽、霸悍。后世某些学颜不得法的人更有把颜字写成莽夫、夯汉模样的。事实上,颜书之所以与杜诗、韩文并称为盛唐之音的代表,自有其丰富内涵。我们今天欣赏颜书,当然不必拘泥前人之说,把颜书当作什么儒家思想的化身、忠孝仁义的符号。单纯从审美角度来说,诗评家严羽的看法比较言简意赅且恰如其分:“……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沧浪诗话》)要紧的就是这“气象浑厚”。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一说为琅琊临沂人。玄宗开元进士,出为平原太守。肃宗时迁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刑部尚书,累进封鲁郡公。颜真卿家学渊源,精於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格,是唐代的大书法家。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现藏于西安碑林。楷书,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此碑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刊石。天宝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於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西安碑林。拓本原为李宗瀚旧藏,今藏故宫博物院。碑中“凿井见泥”之“凿”字笔划完好,宋拓。白纸挖镶剪裱册。这是颜真卿四十四岁时的作品,在现存作品中年代较早。结定平稳谨严一丝不苟,刚劲秀丽,与其后期书法面貌很有同。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早期的代表作品,为后人初学书法的极佳范本。但是,此碑并没有形成颜真卿宽博雄浑的风格特点。此碑用笔笔笔藏锋、笔笔回锋,结构疏密匀称,风格严谨庄重。临习此碑应注意用笔的提按转折、结构的内紧外松和上紧下松。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碑文写的是西京龙兴寺和尚楚今静夜诵读《法华经》时,仿佛时时有多宝佛塔呈现眼前,他决心把幻觉中的多宝佛塔变为现实,天宝元年选中千福寺兴工,四年始成。在千福寺中每年为皇帝和苍生书写《法华经》、《菩萨戒经》,这在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意义。此碑是颜真卿早期成名之作,书写恭谨诚恳,直接二王、欧、虞、褚遗风,而又有与唐人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说明颜真卿在向前辈书法家学习同时,也非注重从民的书法艺吸取营养。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是他继承传统的作品。《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撰史家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