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书法领域和以前相比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大量的展览活动以及人数众多的参与者、专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书法理论的进步等等。对于当代艺术史来说,最重要的,是作为艺术的书法受到空前的重视。在传统中,作为修养的书法和作为艺术的书法一直是并存的两条路线,虽然两者在很长的时间里互相渗透。前人论书法中强调“功力”与强调“灵动”两种风格的源流,即透露出其中的消息。
“修养”和“人的表现”是中国书法传统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传统书法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它把日常书写作为形式和感觉发展的依凭。在这种书写中,书写成为不经意的活动,对形式的关注退居到潜意识中,于是在感觉模式、审美情趣和关于书法的某些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精神和形式达到一种无法言说,但又具体可感的共生。从这里即表现为一种文化、一种图像的独一无二的性质。
在当代艺术中,与书法有关的创作可以划分为这样三个部分:传统风格书法、现代风格书法、源自书法的艺术作品。
第一部分是目前书法家努力的主要方面。二十年来,这部分作品在笔法的拓展、字结构中想象力的扩展、个性的张扬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笔法的拓展,如林散之、陆维钊等。林散之所谓“拖泥带水”的笔法将长锋毛笔无法预料的扭曲与水墨、生宣的特性极好地糅合在一起,创造出线条的复杂变化;陆维钊将折笔、方笔夸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丝毫不损害作品的文化氛围。书法是一种经过充分 发展的艺术,笔法又是书法中最微妙、最难以驾驭的部分,当代书法创作中笔法的重要进展,使人们看到这时代传格法出创造性贡献的可能性。
在字结构中想象力的扩展。传统书法中对想象力向来缺少关注,今天书法中对想象力的追求,不论源自所谓“民间书体”,还是源自西方现代艺术,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线结构水平的提高,还表现在对章法的把握能力上。章法是书法形式、技法中几乎无法言说和传授部分,但通过对传统的深究,以及依凭书法形态学的进展,这个时代对章法的把握能力已经处于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少数优秀之作成为章法发展史上的重要收获,创作的风格化亦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部分,现代风格书法。它与传统风格书法在形式构成(笔法、章法等)、精神含蕴、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由于它必须从与统书法的比中进定义不难出传统风格书法与现代风格书法的关联。它们共同形成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定义域。处于中间地带的作品可能同时具有两者的特征。现代风格书法又是一个并不宽阔的领域:稍为收敛,则接近于传统风格作品;略事夸张,则溢出书法的边界。然而,它关系到书法表现当代精神生活的可能性问题,也关系到书法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样式,是否能因现代人想象的注人而引发新的生机。
现代风格书法创作中,艺术家们注意到文字题材的扩展。这不是一个无关宏旨的问题。文字之间不仅作用于创作、感受心理,更重要的,它是形式满化和深化的有力触机。此外,人们还致力于对汉字图像资源的发展,空间与线的可能性,现代风格的此外,人们还致力于汉字图像资源的发掘。作者们进行了各种有意义的探索。意蕴的扩展,是现代风格作者致力的另一方面。传统书法的意蕴经过漫长时间的积存,具有相当稳定的内涵,传统意义体系之外的生存体验几乎不可能进人作品中。形式的新颖给意蕴的注人带来机遇,作者们利用文词、构成所提供的各种细节,往作品中不断输人现代感受。中国书法因这些现代艺术家的努力而悄悄修改了自己的边界和内涵。
三部分的是利书法的形式、内涵、观念制作的各种非文字或非次性书写作品,如抽象绘画、装置、雕塑、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这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几乎包括无穷的可能。今天它们主要被置于“现代书法”的名义下进行展示,但随着这一部分作品的成熟, 它们必将融人当代艺术的主流中,成为书法对当代艺术的重要贡献。
区分第二类作品和第三类作品是重要的(尽管处于边界地区的作品不容易区分)。书法构成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毛笔徒手线、二维空间、精神含蕴。对其中每一部分要做出真正的贡献,都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这是一切书法艺术家核心的工作。人们常常说到对传统的“颠覆”,这指的仅仅是对特定时期某些人群的观赏心理。事实上,观赏现代创作时,人们不可能抹去对传统的记忆(如果还有过记忆的话),两者叠加在一起,形成现代人的复杂感受。因此,所谓的“颠覆”,实质上仍然是一种“扩展”。两重“扩展”,成为深化现代感受时互为依存的两面。第二类作品处于书法领域之内,整个书法传统是它切近的背景,工作难度大,但所做出的贡献也首先作用于书法领域。它促使这个领域重新思考有关书法的基本问题,例如:笔法的边界、语义利用的可能方式图像资源,以及对书的重新义等等。
但第三类作品的意义完全不同,它们只是把书法作为个出发点, 对书法自身的敦促微乎其微这一类作品,主要是为当代艺术提供各种新颖的构成、含蕴与观念。这里展出的是第一类、第二类作品,以及第三类中离开汉字,但保持了较为严格的书写特征的部分作品。就当代书法创作的整体而言,它仍然处中国当代精神生活的边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书法家与当代文化、当代艺术的疏离;二,在书法创作中所获得的感受与从现代生活中所获得的感受的分离由于长期形成的形式与赏鉴心理的联系,采取传统样式的作品,即使发自现代冲动,也无法激起观赏者相似的感觉。
这或许是由于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互渗之深,要真正掌握书法,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无论如何书法家的要任务,他确实没有多的精力,或许,也没有更多的兴趣去补充当代文化修养。书法的业余性质是又一个原因。 从前,正是它保证了形式与精神生活的生动联系;宋代以来,过分强调修养而逐渐形成弊病,造成对形式、对想象力的轻视。今天,它仍然影响到形式的严谨性,不少作者便缺乏对作品所有线段、空间进行反复推敲的耐心与意识。
此外,认为现代风格创作与传统风格截然两途,妨碍了现代风格创作的深化。这种认识,会切断一条重要的从传统中吸取意蕴的道路。利用图形和文化蕴涵,在作品中留出牵人思绪的线索,是当代艺术家习用的手法,但是在持有此种观点的书法家笔下,一切渐渐流失。
书法资源的利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现代书法家”,所有艺术家都可以从这一宝贵的资源中吸取,从而创造出不朽之作。书法资源的现代取用,严格的视觉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妨碍艺术家取用的是对书法神秘感的畏惧,但是今天书法形态学、书法训练理论和阐释理论的进展,已经能够帮助人们迅速而准确地进入书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