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民娱乐时代。娱乐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不无不在,它是全方位而且具有颠覆性,如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社会环境的变化——撇开别的方面不说,如果单从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历史与发展趋势看——大大改变了书法传统生产方式。以网络为例,据有关统计,中国网民已经超过3.5亿人,而且还在迅速增加。可以断言,随着信息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将会网民的一部分。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不超过十年,将很难找到完全跟网络无关的人。这些社会变化对书法未来的命运影响深远。

微信图片_20181214172430

一、书法小众化趋势加剧

梳理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会发现,文字在诞生之后相当历史阶段内,完全被上层社会垄断,从而产生文字崇拜,尤其是对书写文字的崇拜,如甲骨文。秦汉以前,人们对文字的刻画、铸造,注重其实并不关涉其艺术性。随着社会发展,文字逐渐向中底层社会扩散开来。也正因为这样,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悠久的传统,以书法艺术为代表的文字书写(书法)获得了空前的普及,艺术性逐渐觉醒,至魏晋时期终于成为一门纯粹的艺术。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古代社会当之无愧的大众艺术是什么?那一定是书法。这种情况延续几千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毛笔逐渐退出百姓的日常生活,书法重新回到了少数人的手里。

对书法致命的打击来自于电子书写和网络的蔓延。当第一代开始使用电脑打字代替传统纸和笔的文字工作者大呼“换笔”之痛时,紧随他们之后电脑使用者却对这个科技精灵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惊喜。发展至此,我们清醒地认识,社需的简、规范,同一化,而非个性化。在全球化迅猛浪潮中,以数字化为标志的信息化潮流,汉字的使用功能置换了书法的审美需求,再加上网络世界的娱乐性对各门传统艺术审美功能的消解,书法作为一门技术和艺术,几乎注定了只能成为狭隘范围的小众欣赏和把玩的对象。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诸多非书法从业者,如离退休老同志,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但这并不能扭转现时代书法小众化的总趋势。

二、书家职业化趋势显著

伴随着书法小众化、欣赏书法和使用书法的群体规模日渐小的趋势,书家职业化成为必然。

中国古代社会中,书法作为一门大众技艺,书家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而存在,也没单纯的书称号至于们今所说的古代某某书家,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他首先是学者、诗人,然后或多或少是官僚或其他社会阶层人士,而书法只不过是构成其文化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却不是最重要的一份。比如王羲之,在当时人们看来,他首先是个名士、官僚,有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尽管他的书法出神入化,作为人生轨迹的一部分,但他的书法与职业无关。又如颜真卿,首先他是政治家,又是学者,然后才谈及他的书法。至于苏东坡,如果他身上有一百个头衔,那也是第一百零一个才是书家这个称号。也就是说,在古代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头顶艺术家光环、令人肃然起敬的职业书家,书法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同穿衣吃饭。如果一定要说谁是书家,那倒有点反讽的意味。或处于社会地下层,比如以抄写宗教典籍为生的“经生”,尽我们今天为遗留到今天的写经感到震惊与荣耀,但当时社会中,经生并不为人所看好。连明清之际的王觉斯也有“书法无益于国家”的感叹。这是今人无法触及的人生经验。

实际上,凡是我们今天所能够见到的粗通文墨的古人所写的毛笔字,现代也大多可称之为书法艺术,只不过是高低程度不同而已。稍微留意一下各地大山名川、博物馆收藏的墨迹以及出土简帛、拍卖市场,对这种情况就一目了然。毕竟古人多年甚至一辈子写下来,具有扎实的功底。再说,古代没有发达的书法市场,人们书写不是为了制造交换的商品,换成钱,搞个艺术家的头衔。因此,由于书写的非功利性,反而成就了平静的心境,减少了书写的浮躁心理。这是现代人无法做到的。如果不是兵火和有意的人为破坏,中国书法史上肯定要留下比今天多得多的书家名录。

今天,我不禁要问,还有多少人钟情于这个古老的国粹?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往往教育子女说,要把书法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一门爱好,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世界里出生并长大的一代真的会俯首听从这种说教?

于是,情况趋于两极化发展:其一,书家越来越认为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圣火的传递者,从而走入日渐纯技术化的路线,他们把书法从文学、哲学或历史等学问中剥离出来,作为一种纯粹的线条艺术去追求,其结果就是,书家往往不由自主地认为自己才是中国文字的祭司,以此为生并牟取利益。其二,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在逍遥于娱乐世界,平日无需与手写汉字打交道,更遑论埋头于书法了。即使需要,那也简单,找专业书家给点酬或到场去购。

这势必造成书法艺术的小众化和书家的职业化。稍微浏览一下遍布全国书协就知道,书法已经成了一种线条操纵俱乐部,不少人扛着中国书协会员或者省书协会员的名头行走市场叫卖不已。而像先贤那样的书家则类似于像珍稀动物,甚至消失不见。从这个角度看,国家成立各种机构,把自己选定的书家豢养起来,让他们成为职业书法工作者有其意图。但是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细想之下,这种状况真的令人感慨不已!

微信图片_20181214172433

三、书法的表演性和装饰性特征增强

当书法成为少数人娱乐和牟利手段,书法的表演和装饰功能就压倒实用功能,书法接近于杂耍,而不是抒发性情。有人提出书法要摆脱端起架子表达的做作,用“日常书写”来代替所谓的创作。这实际上是想摆脱书法艺术实用功能日渐式微的尴尬所做的一种努力,但是“日常书写”忽视了一个极为严重的事实,网络化生存时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土壤已经不存在,“日常书写”还是只能局限于书家的小圈子。所以说,今天的书家恐怕永远也创作不出《兰亭集序》、《鸭头丸贴》、《祭侄文稿》、《寒食诗》、《蜀素帖》那样的经典书法作品了。土壤变了!

随着书家的专业化倾向,书法日趋流于一种表演艺术和装饰艺术,它就蜕变成一种商品。今天,书家也的确并不讳言自己的利益追求,绝大多数书家以及正在努力想变成书家的人都把市场价格当做衡量自己艺术成就的尺度,似乎只要价格卖得高就是好艺术作品。书家在各种艺术机构中的职务高低以及名望大小左右了其作品的市场价格,消费者也并不在乎书家写的是什么,写得如何。谁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一种幸还是不幸?

现在,我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如果说古代的经典书法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学养和性情,创造出一种思想和人生体悟,如古人手札、诗稿。那么,今天的书法作品所表达的只是一种线条和形式。诗是抄的古诗,对联也是《书家必备》一类书上现成的句子,没有样内容是自己创造出来,这种剥离了思想和性情的书法作品难道不是一种纯粹的表演?把这样的作品悬挂厅堂难道不是一种装饰?

不过话又说回来,网络时代,人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这个娱乐化社会中,谁也不想活得太累,为什么非要在书法里表现性情表现思考?人们会说,线条好看就行了!只有思想者才会说,线条里也可以看出当今书家的性情和追求——无涵养的直白与铜臭味!

微信图片_20181214172436

四、关书法教育培训

当娱乐让人们逐渐远离书法艺术,当真正书家成为珍惜物种,保护书法国粹的呼声也就高涨起来,这也是今天日渐增多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浮出水面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是政府的责任,唯一有效的手段还是教育和培训。

固然,我们要思考如何从娱乐世界里抢夺书法爱好者,或者说如何把青少年从娱乐世界的拥趸者变成热爱书法的好孩子。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书法必修课是一个路子。政府鼓励和支持各种书法培训和书法比赛,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向艺术品市场,增加比赛和培训投入,也许更符合市场经济之道。按理说,书法是中国国粹,但是现在日本少年的书法素养普遍要远远超过中国同龄人,为什么?最大的原因是,日本各种各样的书法社遍布全国各地,孩子们从众多得到政府和私人支持的书法活动中获得了成长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这种快乐和体验超过了他们在娱乐世界里获得的精神满足。而我们的少年宫、各种书法教育培训班,几乎清一色以赢利为目的,孩子们除了机械地写字以外,很难从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这种教育真的难能够培养出真诚的书法爱好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时代的书法教育直接关系到能否把真优秀的中国书法基因进行传承下去,这不仅是书家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主政者必须考虑的时代课题。

(《书法》2017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