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81116173150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中国之毛笔,具有传达韵律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而中国的字体,学理上是均衡的方形,但却用最奇特不整的笔姿组合起来,是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书家自己去决定创造。

如是,中国文人从书法修练中渐习的认识线条上之美质,像笔力,笔趣,蕴蓄,精密,遒劲,简洁,厚重,波磔,谨严,洒脱;又认识结体上之美质,如长短错综,左右相让,疏密相间,计白当黑,条畅茂密,矫变飞动,有时甚至可由特意的萎颓与不整齐的姿态中显出美质。因是,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审美观念的条件,吾们可以认作中国人审美的基础意识。

微信图片_20181116173153林语堂书法

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因为它表现生动的美,它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一笔敏捷而稳定的一划之所以可爱,以其敏捷而有力地一笔写成,因而具有行动之一贯性,不可摹仿,不可修改,因为任何修改,立刻可以看出其修改的痕迹,因其缺乏和谐。这是为什么书法这一种艺术是那么艰难。

微信图片_20181116173155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把中国书法的美归诸性灵说的原理,并非著者私人的理想,可以从中国通常的譬喻来证明。他们把笔划用”骨、肉、筋”这些字眼来形容,虽其哲理的含意迄未自觉地公开,直到一个人想起要设法使欧美人明了书法的时候。

晋时有位女画家,世称卫夫人,王羲之尝师事之,她的论述书法这样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无筋者病

微信图片_20181116173158东晋·卫夫人小楷《古名姬帖》

波动的动力原理,结果产生结构上的一种原理,为了解中国书法所不可不知者。仅仅平衡与匀称的美,从未被视为最高之风格。中国书法有一个原则,即一个四方形不宜为完全的四方形,却要此一面较他一面略高,左右相济,而两个平均的部分,其位置与大小也不宜恰恰相同。

这个原则做”势”,它代表动力的美。其结果在这种艺术的最高范型中,吾们获得一种组织上的特殊形体,它的外表看似不平衡而却互相调剂,维持着平衡。

微信图片_20181116173200林语堂书法

这种动力的美,与静止的仅仅匀称的美,二者之间的差异,等于一张相照着一个人或立或坐取一个休息的姿态,与另一个速写的镜头,照着一个人正挥着他的高尔夫球棒,或照着一足球健将,刚正足球一踢去的比较。

又恰像一个镜头摄取一个姑娘自然地仰昂着脸蛋儿较胜于把脸蛋保持平衡的正面。

微信图片_20181116173202林语堂书法

中国书体,其顶头向一面斜倾者较之平顶者为可爱。这样结构形式的最好模范为魏碑《张猛龙碑》,他的字体常有鸾凤腾空之势,但还是保持着平衡。

此风格,之当书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佑任的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有今日地位,也半赖其书法的盛名。

(节选自林语堂《人生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