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以为,《伯远帖》才是真的能算“三希”之一的。

《中秋帖》虽好,但毕竟是宋人临本。不过清时大都以为是王献之真迹,故算一希。

640.webp (20)

用笔甚肉,行笔拖沓。

虽是王羲之迹,但是此本为摹本,而且摹的水准,确实不高。

历代书家,学快雪时晴的都不多。

之所以列为“三希”,是因为乾隆喜欢。

640.webp (21)

至于中秋帖

640.webp (22)

其圆转方折,变化精妙,疏密对比清晰,绝对是学习的佳本。

还有就是《伯远帖》

是唯一晋人真迹

而且是王羲之宗亲所写。

当时王羲之宗亲,尤其后辈,学的大多都是王羲之一路。

640.webp (23)

用笔结字,非常快意。

是晋人风流的上乘之作。

640.webp (24)

用笔非常萧散

640.webp (25)

640.webp (26)

其实学下此帖,对理解王羲之的碑刻非常有好处。

因为王羲之兰亭太难

在笔法上,伯远帖相对兰亭还是容易一些。

变化也容易抓。

尤其学完伯远,在去看阁帖里的魏晋碑刻,就会发现晋人笔法“风流”之所在。

640.webp (27)

640.webp (28)

三希的由来,是因为古人鉴赏水平所致,因为清时王羲之真迹几乎不见。

所以见唐摹本《快雪时晴》以为真迹。《中秋》虽有声音传为米芾临本,但是在清朝时,并没有受到重视。三希之所以三希,并不是因为三本帖最好。而是因为都是晋人法帖,古人以魏晋为贵。清时也有很多著名的个人收藏家私藏,并未全入清宫,故乾隆选此三帖为“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