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在整个书法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其字四平八稳,端端正正,笔法精到老练,单字看可谓完美。但是,但是,问题来了!那么,这么严谨端正,意味着什么?

640.webp (31)

打个比喻!如果说,一幅书法作品,就像一座大厦,那么,赵孟頫就是用一块块四平八稳的砖块,盖了一座四平八稳的大厦。

接着,这又意味着2大问题(针对行书):

1、过于“端庄”,就会缺乏“势和韵”,而势和韵,恰恰非常重要。

势,通常是讲动态之美,呼应关系,奇正关系等等,太正,势很显然就会被削弱。险绝,少了,趣味也少了!

好比说,书法有风情万种,因为“太正”,就剩下一千种了。所以,太正,书法就会有缺陷,似乎少了点什么。缺的就是—势。

2、四平八稳,也意味着赵孟頫拘泥于字法(个体),而不足于章法(整体,势,关系)。

赵孟頫太平正,则必寡趣(赵临帖的不算,如兰亭序,圣教序)。章法这种事,还是想想王羲之吧,似奇反正,妙处横生,气象万千。

有对比,才有伤害——不是赵孟頫不厉害,而是王羲之太厉害(呵呵,所有学书法的人,几乎都被王羲之“洗脑”了^_^,书法要讲究“势”!不是吗?)

另外的问题是,赵孟頫字的3大“规格化”(程式化)问题,十分突出!

1、很多字,写法雷同,如有,之,而,不,在……等。大家多看几个帖就知道…

2、如果,你拿一个圈⭕去套赵孟頫的字,你会发现,80%的字,能很完美套进来。这本来没啥问题,但多了,视觉疲劳。

640.webp (32)

书法太统一了,就状如算子,但是赵孟頫的笔法有些特点,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问题。

“规格化”这三个字,也许是对赵孟頫很中肯的评价。但看多了,是否会腻呢??是否会无趣呢?就像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而王羲之,则变化无穷,你很难想到他下一个同样的字,会怎么处理?…

所以,赵孟頫得之正和稳,失之奇和势。看完上述的简单分析,估计你也会认为,这是必然所然!

可以说,稳,成就了赵孟頫;但稳,也禁锢了赵孟頫!虽然如此,赵孟頫仍然不愧为大师,特别楷书,还是挺不错的,胆巴碑,汲黯帖,道德经,洛神赋等,确实是有风格,但也不好临。

他确实稳,稳到笔法和单字结构几乎滴水不漏,令人叹服……董其昌感叹的故事,大家都懂,就不说了。数百年来,很多人诟病的赵笔法避难的看法,也不说了。

有人说,后世只能望其项背,也许是吧!也许未必吧!不过,书法史上,自有让赵孟頫望其项背的人。所以如何取法,还是看你自己的。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取法乎上吧!自己看着办,萝卜青菜,各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