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具有多重身份,是近代中国最早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女杰,也是第一个将美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连在一起的革命画家。她的画堪称为革命“史画”。她是孙中山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她以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以其同盟会首位女会员和国民党元老的资历,连蒋介石都避其三分。

640.webp (16)

何香凝

(1878-1972),原名瑞谏,又名谏,笔名双清楼主,广东(今广州市芳村区)南海人。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她还被选为中国美家协会主席。

1  打破传统

何香凝出生在香港一个富裕商人家庭,父亲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炳桓,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何炳桓请来了私塾先生在家里设馆教书。但是,何炳桓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何香凝哭着吵着要去上学,他也不允许。何香凝听到兄弟们的读书声,非常羡慕,就买了书本自学,遇到不懂的字就请教哥哥,或叫女仆拿到先生那里去问,她的学问就是从自学开始的。

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母亲给她缠上,她不惧打骂,坚决反抗。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真可谓缘分巧合,廖仲恺适时登场。

640.webp (17)

▲  何香凝全家合影

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可是,在19世纪末年,中国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里,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难找到。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1897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2  革命画师

1903年夏天何香凝和廖仲恺东渡日本求学,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05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9年4月10日,已有两个孩子的何香凝考入东京本乡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专攻绘画。期间,她除跟美术老师端管子川学习绘山水、花卉外,还每星期两次到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家里学绘狮、虎等动物及日本画。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

640.webp (18)

▲  傅抱石 (左一) 潘天寿(左二)观何香凝(右一)作画照片

从1920年代初开始,她向高剑父、陈树人、姚栗若等人学习岭南派画法,一心沉浸在水墨画里,其作品开始渐渐显出中国画“苍劲有力”的气魄。1925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1920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1929年去法国巴黎。

1938年以后,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重回香港。

 3 艺界泰斗

晚年的香凝老人是一位在美术界享崇高声誉和地位的绘画大师。

董必武曾在何香凝画的一幅“山水图”上题诗曰“眼观山水形,手写山水神。形神皆毕肖,山水若留真”,称赞其绘山水画的高超技艺,及画作的惟妙惟肖。陈毅也称颂何的画“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画高寿亦高,但祝两繁富。”邓颖超称赞何香凝:她“不仅是一位女革命家,而且是一位画家,有高超的艺术才能”。

1960年8月,她以82岁的高龄当选为中国美术协会主席,正是全国美术界对其学术成就与地位的肯定。

  4  与世长辞

1970年5月,何香凝因一次跌倒,又得了肺炎,进入医院治疗。周恩来给予了她无比深切的关怀,亲自去医院看望她。医院也尽全力给她治疗,何香凝转危为安。她精神好的时候,就坐在床上,将画纸夹在画板上画梅。

1972年9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画家何香凝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终年94岁。

何香凝作品欣赏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