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评价

赵孟頫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楷书四大家之一,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派最重要的人物。其书法擅长楷书、行书等多种书体,而书写不拘于楷书的一板一眼的法则,常常以行书笔意飘洒书写,笔画遒劲,风华绝代,行草书都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学识涵养

640.webp (32)

(元) 赵孟頫  《真草千字文》局部

二、两极分化

历史上对于赵孟頫书法的评价曾经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喜欢他的人对他极其喜欢,夸赞不绝。厌恶他的人认为他的书法俗不可耐。

而在讨厌他的人当中,最不喜欢他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傅山,对于赵孟頫的评价极低,认为他俗,而且媚弱无骨。

640.webp (33)

清 傅山 草书《千字文》局部

三、当时之境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些两极分化的评价呢?我们认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置于当时真实的历史情景之下,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换位性的去思考是人物,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出历史性的解读。

对于赵孟頫书法极高赞誉的评价我们不用分析了,基本上都是基于赵孟頫书法的客观评价。但是对于理解那些负面评价,我们就应该历史、辩证的分析。

前面我们提到,对于赵孟頫负面评价的言论,主要来自于傅山。那么傅山为什么要讨厌赵孟頫呢?这一切还要从赵孟頫身世讲起。

640.webp (34)

(元)赵孟頫 《玉枕兰亭序》局部

四、赵孟頫的特殊身份

赵孟頫的身份极为特殊。他是宋朝皇室的后裔,宋朝灭亡后,他本来一直在江南隐居。但是经不起元朝统治者的规劝,他出山了。

而且这个行动在我们现在来看没什么。但是当时作为宋朝皇室后裔以及宋朝大臣的他,就已经背叛了祖宗和国家,是一个不忠不孝的人。

而我们再来看对赵孟頫极力诋毁的傅山,他是一个什么人呢?很有趣的是,他也是一个生活在两个朝代交替时期的文人。

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傅山与赵孟頫面临的处境一样,就朝廷已经灭亡,新朝廷他也不喜欢。当时朝廷,包括康熙皇帝都想把它招纳为臣,但是他宁死不屈。

我们想,对于傅山来说,有过相似经历的赵孟頫就显得非常“可鄙”了。当然这也只是傅山狭隘的看法。

因此,他对于赵孟頫的评价已经失之客观,完全不着眼于艺术层面客观的评价,而是以国家和旧有的道德理想来绑架赵孟頫,因此傅山才会做出这样的评价。

640.webp-(36)

清 傅山 行书作品

五、承前启后

作为宋朝皇室后裔、赵氏子孙,赵孟頫重新侍从于元朝,成为元朝文官集团、汉人知识分子代表,未必是一件坏事。相反的,对于文化艺术的开创与传承,是有好处和一定意义的。至少在书法上,赵孟頫的出现,基本上保证了书法这一脉香火没有断绝。

在赵孟頫之前的宋朝,开创了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极具江南知识分子特色的文人书画,静雅高尚、又极具个性化。在赵孟頫之后,这种个性化以及文人化的传统审美范式又在明清两代书法中得以展现,郑板桥、文征明、董其昌等书画大家的出现,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赵孟頫在这两者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开创格局这么一个角色,对于文化艺术的保存和发扬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