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情形,在915年前的春天,被黄庭坚看到了。那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也就是公元1101年,被贬四川的黄庭坚沾了新皇登基的光,转移到湖北江陵,等着分派官职。这个春天,也是57岁的黄庭坚心情的春天。
因为心情不错,所以看什么都是生机。这些山芋,是去年腊月湖北当阳的张中叔送来的,许久没有吃,加上出去小游了些时日,转年回来一看,山芋已经发芽了,而且很茂密,有的竟满一尺长。山芋发芽还能吃吗?即使今天,度娘还不时接受这样的追问。黄庭坚的孩子们说,不要浪费,试着烹饪了一下,居然味道大好。
欣喜之下,黄庭坚提起一支笔,写下这通美美的小札—
▲黄庭坚《山预(芋)帖》 纸本行书 31.2×2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通小札写得轻盈跳脱,行距均匀,字间错落,从头读下来,有种移步换景的小新奇。我们知道,1101年至1105年,是黄庭坚生命的最后时光,也是他个人书法史的升华时期。
释文:当阳张中叔去年腊月寄山预(即山芋)来,留荆南久之。四月,余乃到沙头。取视之,萌芽森然,有盈尺者。意皆可弃。小儿辈请试煮食之,乃大好。盖与发牙(同芽)小豆同法。物理不可尽,如此。今之论人材者,用其所知而轻弃人。可胜叹哉!
写这句话时,黄庭坚也许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苏东坡,想到了一干才华横溢却不见容于当朝的人。不过,历史是公平的,走过近千年,他的人格魅力,艺术才华,与山芋的嫩芽一同不朽。
我们今天读黄庭坚的《山芋帖》,除了欣赏书法,也能体会做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