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岷,字仑仲、导江,号客亭,江苏武进人。他画山水得米芾之法,兼善指画。康熙四十年,他与高凤翰在乡试时结识。高凤翰受朱岷的影响,也开始了指画创作。高凤翰称赞朱岷:“人生各有寄,所见成心胸。譬如嗜饮食,酸咸各不同。我有画友朱家老仲真怪绝,所见常与鬼神通。当其落笔叫得意,何有古法横胸中。”除此之外,朱岷在书法、金石方面也颇有造诣。微信图片_20171208145315

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朱岷《五云绚日》(见上图),纵176厘米、横100厘米,为绢本设色。画家在画面左上方自题:“五云绚日,乾隆己巳腊月,用南田学徐熙笔意于望岱楼。礼孩居士岷。”下钤“臣岷私印”朱白文方、“字曰仑仲”朱文方印。画家采用没骨法创作此作。没骨法不同于勾线、染色的勾染法,不用墨勾线而以色彩点染来组织画面。没骨画最早可追溯至宋代。《中国绘画史古画微》记载:“花卉源流,肇自宋代。宋时最有名者,黄筌及其子居宷、徐熙及其孙崇嗣,成为黄、徐二派。”其中,徐崇嗣的《草芍药》是没骨画的早期代表作品。由于先匠名迹零落罕见,到了清代,徐崇嗣的没骨花卉作品已经很难见到。而恽寿平作为创新开派的大家,“因受元明之影响,而将没骨法另有改变”(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他在追溯前人笔意与绘画技法的同时,注重融合、创新,将具有宋元绘画的传统逸韵与当时的变革完美结合。从朱岷的《五云绚日》中可以看出画家对恽寿平没骨画法的继承和借鉴。

  没骨花卉作为没骨法的一种表现形式,抛开了传统工笔画勾线填色的方法,以娴熟的用笔点蘸、色彩敷染进行创作,以墨彩干后留于纸上的色彩水渍作为所绘对象的形象表现。“没”即没有线骨的勾勒。没骨画注重的是色彩对于体面的渲染。判断一幅没骨画是否优秀要看笔骨的体面色彩渲染是否真实、精妙。没骨花卉作品虽没有线条勾勒,直接用色彩渍染出花卉形象,但是绘画过程中“骨”并未消失,而是被淹没在渲染的形式内。在朱岷的《五云绚日》中,竞相绽放的红、白、粉三色牡丹藏于奇石之后,花卉的妍丽色彩与山石的墨色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更突出了牡丹的娇嫩与灿烂。山石主要通过浓淡相叠的墨色苔点来进行表现,仅以淡墨进行外轮廓勾线。因画家尤善金石、书法,故而此作中的山石笔法遒劲弹韧,以一贯之气绘之,皴点细碎而连贯。除此之外,山石上密布的苔点与山石后的牡丹形成了疏密对比,在丰富画面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作品的观赏效果。对于花卉的刻画,画家在借鉴恽寿平没骨画法的同时,又师法徐熙的笔法,使得花瓣饱满不单薄。花瓣、花茎、枝叶都隐去了传统花卉画的轮廓线,以色彩和笔法进行组织和表现。整幅作品画法工整,设色明丽,彰显出一股富贵之气。牡丹自古以来就被冠有“富贵吉祥”的美誉。在此画中,画家更是赋予其柔媚娇嫩、玉笑珠香的观感。

  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中写道:“清代画家从事花卉者较少于山水。清代之山水画,画者多而材料亦多,渊源长而家数众,故言之甚长;花卉材料少,势力亦小,人则更少焉。”然而,作为清代绘画史中未处于主要地位的花卉画,其中的没骨花卉画却傲然于世,彰显出崭新的风采,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岷的《五云绚日》便是这一时期优秀的没骨花卉画。其寓意深刻、构图严谨、墨彩精妙,给人以极高的审美享受,同时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清代没骨画提供了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