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206094107

开幕时间

12月12日(周二)下午2点

展览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刘海粟美术馆分馆(普陀区铜川路)

主办单位

上海市普陀区文联   

承办单位

刘海粟美术馆分馆

杭州子瞻文化

墨池、遥襟艺术、书法频道

学术支持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支持单位

南京盛德文化

媒体支持

《中国书画》《书法》

《书法赏评》《书画世界》《书法报》

 《羲之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大美术》

网媒支持

西湖画会、中国在线艺术网

策展人

诸明月 钟经纬 张雅媛

展览统筹

叶邦建   冯 错  邹立孟  吴杰峰

参展书家:(按照年龄排序)

张其凤、杨疾超、丁正、查律、林书杰、杜鹏飞、吴晓懿、刘春、邱才桢、方建勋、柯小刚、卢培钊、顾琴、崔树强、刘东芹、于钟华、吴国宝、杜胜苏、李吾铭、倪旭前、燕凯、杨勇

前  言

文/柯小刚

书写归于读书人的日常生活范畴——既是日常实用的技艺,也是日常修养的工夫。而如今即使读书人日常也不再使用毛笔书写。书写日益脱离读书人的平常生活而蜕变为纯粹艺术。而普通书家又大多不怎么读书,学者一般来说不怎么写字。写作通过键盘敲击的机械动作进行,笔墨不再滋养学者的心灵。写字通过专业化的机制生产,文化不再滋养笔墨。于是,学问越来越缺少手泽的温度和柔毫的善感,笔墨也越来越缺乏文化的底蕴和书卷的淹博。书法与学术分途,两者都很受伤。今天,无论从学术界还是从书法界,受伤的人们走到了一起,开始互相学习,互相疗救,携手回归书法和学术生活的本来状态:作为读书人日常生活方式的书写。

“书”既是书本,也是书写;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整全的书法应该是整全的文化、整全的生活,绝不能抽掉内容,降低为单纯的形式。为什么古代法书墨迹总是那么感人至深?因为古人的书写连带着全部的生活和文化生命。书法写的是文字,文字承载的是文化,文化所化的是天人之际的感通、人我之间的感怀。书法是纸笔对话、心手对话,更是古今对话、天人对话。譬如《兰亭集序》的写作,起兴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人相与,继之以“信可乐也”“岂不痛哉”的生命感怀,终之于“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文化生命,正是一场弘大的对话。只有这场弘大的天人对话、文化对话才能为书写时的纸笔对话提供生命底蕴、笔墨生机。

书法本来是应机而作的日常工夫,不是形式构成的设计安排。读书论学,命笔辄书,便是最自然不过的书法。这次展览的作品并非“作”出来的作品,而是参展学者日常读书写作时自然写出来的笔札。通过这样的日常书写,学术生活和艺术生命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工夫修养的日常生活。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自我修养的要求不会消失。越是喧嚣的时代,修养的需求越迫切。在书法已丧失实用性的今天,回归“无用之用”的工夫修养有可能成为书法重新日常化的生长点。日常性并不等同于实用性,正如日常生活不可化约为有用事物的总和。无用的工夫修养支撑着生活中有用的部分,正如无用的大地支撑着脚下那块有用的容足之地(参《庄子·外物》)。无用的书写默默滋养着无用的思想,手机时代的学术或许还有希望?在这些学者笔札的无言墨迹中,是否还可以听见一点大道的消息?敬待观众朋友鉴赏批评。

参 展 书 法 家

640.webp

丁 政

 1966年生,湖北麻城人。1984年毕业于湖北农学院(现长江大学),1990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199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浙江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麻城市人民政府、中国书法家协会、佛山大学、暨南大学,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负责人、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书画篆刻及文献研究,兼及创作。著有《碑帖书画与诗歌文献研究》等,发表有《从传统书学到现代书学》等论文,曾主持“碑帖书画与宋代诗歌文献研究”等课题。


640.webp (2)

640.webp (3)

640.webp (4)

640.webp (5)

640.webp (6)

640.webp (7)

640.webp (8)

640.webp (9)

640.webp (10)

640.webp (11)

640.webp (12)

640.webp (13)

640.webp (14)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