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李世俊

锲斋主人

李世俊,出生于天津,号锲斋,怀虚堂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书法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编审、教授,研究生导师。


锲人匠心   瑰艺常青

作者:张鑫

李世俊先生学书初始于传统,取法魏晋,先后受业于沈延毅、杨仁恺、聂成文、刘江、陈振濂、张海诸位书法大家。“道存通灵,锲而不舍”是李世俊先生书法艺术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信念。他认为一个人的信念很重要。中华民族有国家的信念,人有自己的信念,所有的信念都以传统文化为根脉。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彰显;文化,是人类的脊梁;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书法家的文化信念,首先是要热爱艺术,忠于艺术,对书法艺术怀有景仰之情。李世俊先生于80年代初期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80年代中期入素有书法家、画家摇篮之称的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进行学习深造,拜师刘江、陈振濂等诸师学习书法篆刻,陆俨少、吴山明、朱涵等学习绘画。江浙文化,瑰丽多姿,浙派艺术,是人文艺术之渊薮,李世俊将自己的文化信念、艺术理想融入这天堂般美丽的生活状态。

640.webp (1)李世俊的书法日益精进。其优秀书法作品在全国钱君陶书法大赛中获金奖;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书法作品被选入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书法作品在首届国际临书大展中获优秀奖;书法作品在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中获三等奖;书法作品在全国新闻出版系统书法展作品获奖。个人传略载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书法今鉴》《中国古今书画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理论著作出版有《从书法的发展逻辑看张瑞图与黄道周书法的超时代性》《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论书法艺术与学问的自然之道》《书风笔力展军魂,谦和秉正咏人生》《浅谈中国书法的“艺”与“道”书法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魅力》《锲斋对话》等。

640.webp (2)李世俊先生是活跃于中国书坛早期的书法组织工作者之一。曾参与组织了辽宁省书法第三梯队的“北园”二十人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进京书法展,那时的创作是比较纯正的魏晋风格,字体隽秀,文雅大方。1987年李世俊书法作品入选了全国第三届书法展,同年其所临写的《嵩高灵庙碑》作品入选了首届国际临书大展,引起了全国书法界的关注。《嵩高灵庙碑》亦称“寇君碑”,是留世不多的北魏时期碑刻,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此碑书体字立清楷立正相杂富于变化,颇见自然之趣,堪称临习神品。李世俊的书法艺术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创造了同龄书法家中不可多见的辉煌。他也曾自知书法书写特点不够古朴,得沈延毅先生指导,开始临写《北门二十品》,浓淡相宜,古气丰盈。后又专注书写行楷,清丽柔和的恬淡仪态又同时多了些碑版意味和王铎遗韵,体现了李世俊的审美倾向和书法艺术的深厚积淀。李世俊说:“书法是载于政治、载于学问的独特艺术,在研习书法艺术到一定程度上我们不只是写字,而是所书写作品要折射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身对文化的积淀。”其中,朱关田老师的一句话影响了李世俊一生的价值取向,朱关田先生是研究唐断代史的学者,他说,近代专门搞书法的大家最高不过王子嗣,书法艺术不是单独存在的,要发挥它的载体艺术的特点,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以书法艺术去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李世俊看来,这一次对人生的选择,是一次转身,但不需要华丽。只要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圆一个梦想就好!          

640.webp (3)李世俊的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宁和淡泊,充盈着一种清丽之古意。以匠心精神为文化底蕴,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锲而不舍及传承经典的方式,坚定文化自信,将历史感融入到生命的韵味之中,树立对书法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精神向往。他所追求的艺术本质是通过精神表现的不断升华,最终达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诉求,源于李世俊先生内心对书法艺术执着的匠心精神,进而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扬。他极其独道之处是懂得生活与艺术相互结合的智慧,心性的修行在时空之变换更替中,于衣食住行、举手投足中,潜心感悟。对待艺术,他一往情深,将研习书法艺术作为心性修行的生活态度,享受积极、快乐、健康、向上的生命状态。他执着、心爱着书法艺术,体验着、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和潜心艺术的欢愉。 

640.webp (4)纵观中国书法的历史,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到近、现代书法家,都是以传统书法作为书法文化发展的基点。而以汉隶、唐楷、北魏定格局,二王、怀素、宋人添气象,则是李世俊先生的书法意境。“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李世俊深知“技进乎道”不能仅停留在技法实践层面,而拓展学术视野、提升文化品位、提高理论素养才能挺直书法艺术家的文化脊梁——技进而得道,道存而通灵。于是,通读艺术史学及批评美学等相关理论书籍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至此为他的艺术理想注入了鲜活的基因,奠定了坚实固牢的基础,他的艺术创作像常青树一样蓬勃旺盛。文以载道,道以载书,李世俊始终认为将来的书法发展应该是一个文人与书法艺术的相互结合。

640.webp (5)李世俊先生为人诚恳善良,性情豪放,谦虚谨慎。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沟通,勤勤恳恳,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为优秀的书法文化事业几乎奉献了自身的全部精力。生活中,他幽默风趣,待人亲切。身为研究生导师,在书法教育方面可谓尽心尽力,无论对学生们的专业还是做人方面都以心相予,教学相长,桃李满天下。他常常苦口婆心地引导学生们要时刻谦虚谨慎地学习,不耻下问,不忘初心,勇敢前行。他强调,作为文化传媒工作者,首先要提高素养并具备: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他是集天赋能力与勤奋好学于一身的优秀书法家,是文化工作者中的领导楷模。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2014年4月22日组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推动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换发生机和活力。李世俊作为弘扬传统文化思想的践行者,承担重任、付出艰辛,于2014年6月10日创建《中国书法报》社,并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创刊发行。《中国书法报》是专业性与时效性相互结合的国家级书法文化专业类报纸,他对于书法传播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圆了几代书法人的梦。他认为文化工作要与时俱进,要认真学习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学习贯彻十八届五、六中全会精神及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追求“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时代精神”的理念,时刻体现时代主流精神价值。作为书法艺术文化传媒工作者,李世俊在对近、当代各大书法家们的采访中,亲自身为发问记者,紧跟时代步伐,围绕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向受访的文化工作者及书法家们提出:书法界应该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如何真正的实现文艺工作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何切身规划改善文艺界有“高原”没“高峰”的现象等一系列问题。使书法家们针对这些问题来结合自身谈一谈书法界如何努力使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更好地以书法艺术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这样的时代精髓传播给广大人民及书法爱好者们,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真正地为人民、为文艺界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640.webp (6)执着于传统文化艺术事业三十余载,构成了李世俊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虔诚地守望着古典大师的微笑,与古为徒,以史为鉴,以自身对古法的认识和理解,使得书法融入质朴归真,将历史性与创新性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个性表达,凝合的践行着他心性修行的生命状态。继续始终不渝地做一位具有人文情怀的书法家,一位身职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官员领导。他从事书法事业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法艺术本身,而是不断地用“心”在创造。用“心”,既表现了先生执着艺术的匠心精神,同时体现了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李世俊书法艺术中的人文情怀、文化信念、艺术观念、审美风格等都源于他对艺术的本身和对艺术精神需求上的锤炼所体现。

640.webp (7)艺术之路也许充满荆棘坎坷、多舛多变,作为当代久负盛名、影响深远的一位政治书法家,李世俊在人生的每个时段,始终葆有浓郁的文人情怀和匠心精神。他一直将于右任先生的联句置之座右铭以自省:“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他用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他用自己对艺术的感悟来走自己选择的人生。艺术本身就是用来陶冶性情、豁达心胸的,艺术也促使李世俊从政几十载,不废临池,勤于思考,不断进取。对于他来说,文化事业的精华券在徐徐展开,同时他对于书法艺术的挚爱也更深更切。

640.webp (8)

640.webp (9)——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