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之生活照

 

孙俊1970- ),女,山东人,中国致公党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青年画院画家。1998年就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吴山明等先生。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意笔人物画研究生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岳海波、王小晖先生。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外聘教师。2014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展。

▶ 展览获奖:

(一)国家级展览
2007年8月,作品《中国维和女兵》入选文化部“庆祝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并被中国国防大学收藏。(文化部)
2004年10月,作品《雪域风情》入选文化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展”并获奖。(文化部)
2008年8月,作品《花季》入选“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展”。(中国美协)
2012年8月,作品《暖风》入选“2012吴冠中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二)国际交流展
2011年5月,参加中韩女画家交流展,韩国。
2010年5月,参加中韩女画家交流展,济南。
2009年6月,参加“公募 日本·中国水墨交流协会特别展”,日本。
(三)省级展览
2004年11月,作品《藏民》获全国艺术类院校青年教师优秀作品展“提名奖”。
2011年5月,应邀参加广州佛山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梅兰芳与薛觉先》。
2011年4月,参加岳海波水墨工作室作品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举办。
2011年4月,参加岳海波水墨工作室作品展,烟台画院美术馆举办。
2010年11月,参加岳海波工作室水墨paty展,省美协主办,并出版《实验与探索水墨paty》。
2010年8月,举办个人画展,济南美术馆,出版画册《孙俊之国画人物小品集》。
2010年3月,作品《晨妆》获“庆祝国际妇女解放运动100周年山东百名女书画家作品展”三等奖。
2009年11月,作品《山高水长》获“祖国万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华人书画展”一等奖。
2009年10月,作品《叠浪》入选“泰山·首届中国女书画家作品邀请展”。
2009年7月,作品《叠浪》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山东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9年3月,作品《花季》入选“春风三月·山东省女画家重彩画·油画作品展”。
2007年5月,作品《丰穰》获“山东省诗书画作品巡回展”一等奖。
2007年5月,作品《朋友》等,参加“第十二届山东省美术新人新作展”。
2006年3月,作品《人物》入选“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会员精品展”。
2005年7月,作品《高原回声》入选“第六届全国体育美展山东展区”。
2005年7月,作品《罗荣桓元帅》应“山东省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展览”特邀创作。
2005年12月,作品《惠安女》获“山东省第三届写生展”三等奖。
2004年7月,作品《香格里拉》获“十届美展山东展区”三等奖。
(四)院级
2006年,作品《惠安女》被山东艺术学院收藏。
2005年,获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创作成果奖。

▶ 著作获奖:

2004年,《中国美术欣赏》,西泠印社出版,获2005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文化厅)


 

孙俊之创作随感

我喜欢笔尖与宣纸接触时的那一点点微妙的感觉。

画画和写文章一样,应有感而发,这样的作品才会打动人!我画小品,没有感觉时决不动笔,要准备一段时间,通过欣赏大量的优秀作品,触动和启发自己,酝酿感情。再者,我画小品不喜欢预先设计,而是心中一旦生成大致的意象,就马上动手,因为如果迟了,创作的冲动就会消失。并且,我画小品从不起稿,这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我觉得起稿子非常麻烦,它限制了心性的自由和气韵的生动。

作画时,我特别注意第一笔,然后依此循形,借势造象,随机应变,这样才会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般笔笔生发的体验。有时无意中的涂抹,“迁想”后会“妙得”一种形象,略加调整就有可能成为一张意想不到的精品,因为它超越了自己原有的审美经验。作品风格的变化源于节奏的改变,而节奏则与当时的心情有关。

孙俊之《游园惊梦》纸本设色32cm×24cm2013年孙俊之《游园惊梦》纸本设色32cm×24cm2013年


微妙的“古意”

——闲谈孙俊之人物小品

孙磊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诗人

古人谓“小品”,实是意趣见小,而意蕴并不小,意味反而更为寥廓。孙俊之对古人的崇尚恰恰起步于此。郭熙有言:“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蹭方立意定景。”立意之“意”的大小才是真正的境界大小,所以读孙俊之的画,便知方寸不在咫尺内,而溢于天涯。这似乎是一个空间概念的问题,古人对空间格局的把握往往与人生境界和生命场域有关,比如“天地”、“天下”等等,都不拘泥于现实的坐标。因此,孙俊之的空间认识也总是从古意的“置陈布势”开始,强调具体情境的趣味,强调利落的刹那瞬间,所以她用笔审慎,线条干净圆润,章法有度,笔意松弛,极具文人气息,确为好画。

孙俊之《相看两不厌》纸本设色23.8cm×23.8cm2014年孙俊之《相看两不厌》纸本设色23.8cm×23.8cm2014年

其次,孙俊之刻意选择古代人物之形态题材,实则以“古”喻“今”,尚“古”悦“今”,刻意将古人对品格、趣味的理解与浸润置入当今现实的赏鉴中来,以使今人能够清爽现时的浮泛与糟粕,从而达到对自我与他人在审美上的提升。反观今天艺术的“加速”轰鸣,孙俊之力图让自己以“古人”的样貌慢下来,撩衣曼舞,羽扇纶巾,一副嫣然超越之姿态,以应对现实的残酷,这也许是另一种更为尖锐的对应。像《桐荫坐永日》、《携琴访友》等作品所描绘的安然自如的人物状态,就是把一种中国文化中最为素、慢的生存要求化入其中。而现实竞争机制下不容刻缓的生活节奏,以及不断深化的艰难生存处境,更进一步衬托出孙俊之对古人生命精神的一种崇尚。

孙俊之《童戏》39.5cm×39.5cm2012年孙俊之《童戏》39.5cm×39.5cm2012年

再次,对孙俊之而言,生活纤细的情节让她始终沉浸,她非常看重生活中微妙的具体存在,善于将这种存在置换成一种审美的表达,因此我们能看到她画中现鲜活琐碎的生活意趣,一颦一笑、一桌一椅都深化了她生活的多样镜像。实际上,无非如此,有什么样的生活感受,就有什么样的审美情怀。孙俊之正是一个相对开朗、明亮,充满积极能量的画家,她热爱现实生活的一面让人不禁怦然心动。如《钟馗训子》中,大腹便便的钟馗像极了生活中普遍的中年父亲的形象,那种斥责的神态惟妙惟肖,而儿子抹着眼泪,耸肩打怵的样子甚是让人怜惜。另一张《清赏图》中,两人对一张立轴山水画的认真观赏的姿态很生动,从姿态上我们可以立刻辨认出主客人物之分,客人全然前倾,主人斜坐微瞥,其各自的心理活动都跃然纸上。正如清人唐岱所说:“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

孙俊之《桐荫垂敎图》67.8cm×44孙俊之《桐荫垂敎图》67.8cm×44

最后,孙俊之特别注重“骨法用笔”,强调线的弹性,线在绘画上独特的文化内涵。大画家龚贤说过:“先言笔法,再论墨气……”而论笔法,线为精道之力,在线的运用上,可以看出孙俊之深厚的用笔功力,展示了她对笔法的自如表现。尤其是她相对单纯的画,不怎么设色,重在勾勒,将人物生动的相态轻松传达。孙俊之在用线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顺、挺、松等方面,顺,意即流畅,挺,意味着弹性十足,松,指的是张弛有度。如《童子戏鱼》等作品,用线游刃有余,很是鲜活。

总之,孙俊之懂得自身的特点,善于将“古意”引入表达,充分理解并昭示出既新又有传承的人物风貌,让人慨叹。

0016z左《采菱图》纸本设色41cm×35cm2013年副本孙俊之作品

墨池学院特邀孙俊之老师,通过对苏汉臣《婴戏图》的造型、笔法的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临摹,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创作效果。

[ 课程安排 ]

第一节 苏汉臣《婴戏图》解析
在线可听回放
1.苏汉臣《婴戏图》造型特征(讲述+图片演示)
2.苏汉臣《婴戏图》用笔特点(讲述+视频演示)
3.苏汉臣《婴戏图》设色技巧(讲述+视频演示)

第二节 临习演示(视频演示)
2017年10月26日 19:00
1. 苏汉臣《婴戏图》章法运用临习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2. 苏汉臣《婴戏图》布局临习演示(讲述+视频演示)

第三节 临摹与创作
2017年11月02日 19:00
1.工具、材料的选用(讲述+图片演示)
2.临摹的技巧与方法(讲述+视频演示)
3.创作技法与示范(讲述+视频演示)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入口

孙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